含油气盆地油气藏破坏的油气显示及其地质意义
前言:在盆地经历过长期的构造运动后, 盆地内就容易形成油气藏, 在不断的进行构造运动中也将原有的油气藏进行了破坏, 最终在地表上面可以发现油气藏。油气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分布, 我国的油气藏分布也较为广泛。本文就将对于我国境内的油气分布情况及其地质意义进行分析。
1 油气显示的概念和分类
1.1 油气显示的概念
原有的油气显示概念为在地表上面可以进行勘察与表现的称之为油气显示。但是由于本文要对于盆地区域的油气藏进行研究与分析, 因此就将在地表与底下的全部油气进行统一称为油气显示。这种概念可以将油气在破坏中的油气也进行概括。
1.2 油气显示分类
在对于油气显示进行分类可以主要分为轻度、严重、完全三种破坏形式。在不同的油气破坏形式中所包含的内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轻度油气显示破坏就是由油苗、气苗、火山泥三种形式进行油气的体现, 严重油气显示破坏就是由稠油形式进行油气的体现, 完全油气显示破坏就是由沥青与地蜡两种形式进行油气的体现[1]。
2 国内油气显示分布
2.1 轻度油气显示分布
我国在轻度油气显示分布中, 最重呈现出了一种“三多一少”的格式布局, 就是在我国的东部的油气分布较少, 其他地区内的油气显示较多。轻度油气显示中的气苗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 西部与东部的轻度油气显示中的气苗分布量就较少,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则没有气苗的分布。根据史料记载, 气苗在我国的实际存在时间已经有一百多年, 并且在现在中还在进行活动。盆地中的轻度油气显示气苗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不断冲击, 让天然气不断的向地表进行移动, 最终就可以将气苗在盆地中进行展现。我国对于火山泥的实际储存量并不大, 仅仅存在我国的少数地区[2]。
2.2 严重油气显示分布
我国的严重油气显示分布较为广泛, 但是还是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与东部。在对于严重油气显示的调查中, 已经发现了超过一百个。稠油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地质的断裂层不断进行移动, 移动的过程中不断的被构造运动进行着影响, 造成油气藏不断的进行着提升与破坏, 最终让油气在地表进行表现。
2.3 完全油气显示分布
在我国的盆地地区内的沥青储藏量十分巨大, 但是主要呈现的格局为“一无一少二多”特点,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长期并且强烈的构造运动对于地下的油气藏不断进行影响, 最终在地表形成沥青。
我国在地蜡的储存量与分布上面就较少, 主要也是存在于我国的西部。地蜡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石蜡基石在地质迁移中, 收到了温度与压力的影响, 最终形成了地蜡。
3 油气显示的成因
3.1 直接原因
3.1.1 构造运动:
在地质不断地进行运动是我国盆地地域内油气显示分布管广泛地主要原因。在地质不断进行构造运动中, 能够让地下的油气不断的向上进行移动, 让地质中的断裂处的质地活动更加剧烈。当构造运动进行剧烈运动对于油气藏的破坏与显示更加明显。
3.1.2 地震:
我国的盆地地区正好处在两个板块中间, 这种特殊的地质形式就容易发生地震。在不同的板块进行挤压的过程中, 就可能将原有的断裂带进行改变, 让火山或者泥火山进行喷发。
3.1.3 沉积:
在侵入岩与地表进行接触的过程中, 就有可能造成泥岩快速的进行沉积, 让地下的油气有可以向上进行运输的通道。在实际中以墨西哥的油气分布形式为主要代表。
3.2 间接原因
间接破坏主要指的是在已经遭受的破坏的油气基础上面再次进行破坏, 也可以称之为二次破坏。间接破坏主要形成的有稠油、沥青、地蜡。稠变应该是间接破坏的主要且最明显特点, 在稠变中就是将天然的生物进行降解与氧化。其实稠油与沥青等主要形成的原因大体上面是一直的, 都是由于构造运动将不同地域的地质进行改变, 让原有中的物质不断的被降解与氧化, 最终就形成了稠油与沥青。需要进行明确的就是, 我国的盆地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石油采集点, 在原油不断进行一定中可能出出现向外扩散的现象, 在盆地的边缘地带就有可能出现稠油或者沥青[3]。
4 油气显示的地质意义
在我国对于油气显示进行勘察中, 地质因素是主要的依据。但是不同破坏程度的油气显示就可以将该地区内的实际油气藏进行体现。在破坏作用的不断影响下, 对于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具有辅助性意义。增加我国对于油气勘探工作的进行效率, 让科研人员在进行勘探中可以将我国的实际油气分布情况进行掌握, 并在此基础上面将油气形成进行分析, 增加油气的实际使用价值[4]。
结论:在根据不同油气而对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中, 可以将我国进行油气开采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让我国科研人员对于盆地内的资源进行更加精准的勘探。
摘要:油气的显示是我国进行油气进行勘探的主要途径。在科研人员在野外的不断勘探中发现, 我国的油气储藏主要集中在盆地区域。因此, 对于我国盆地地区进行含油气的检测是十分重要的, 并将这种地质对于油气储藏的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构造运动,稠变作用,油气显示,油气藏破坏,含油气盆地
参考文献
[1] 霍志鹏, 庞雄奇, 杜宜静, 沈卫兵, 姜涛, 郭丰涛.含油气盆地油气藏破坏的油气显示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3, 04:421-430.
[2] 庞雄奇, 周新源, 姜振学, 王招明, 李素梅, 田军, 向才富, 杨海军, 陈冬霞, 杨文静, 庞宏.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与预测评价[J].地质学报, 2012, 01:1-103.
[3] 李双建, 高波, 沃玉进, 周雁, 袁玉松.中国南方海相油气藏破坏类型及其时空分布[J].石油实验地质, 2011, 01:43-49+55.
[4] 李荣西, 段立志, 张少妮, 陈宝, 石彬, 阎改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形成研究现状与展望[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 04:36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