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绘图与语文教学(大全)

绘图与语文教学(大全)

绘图与语文教学文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很多文学家把现实生活中种种现象、图景通过文字手段进行准确、生动的描述, 从而在读者眼前展现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 将直观视觉形象转换为准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根据文学描述形象。

绘图与语文教学

文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很多文学家把现实生活中种种现象、图景通过文字手段进行准确、生动的描述, 从而在读者眼前展现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 将直观视觉形象转换为准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根据文学描述形象性的特点, 从事语文教学的有经验的教师常借绘图来辅助教学, 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学生阅读过程, 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认识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多年经验使我得出结论:可以把所有教学方法归两类, 一类是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方法;另一类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而“绘图”法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

要教好、学好一篇课文, 首先必须让学生熟知课文内容。怎样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方法很多, 而根据课文内容, 让学生绘制有关图表、插图, 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 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语言文字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 只有当人们了解了这种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正确含义, 才能感受和认识文章中的形象, 将头脑中形成的一幅幅画面述诸笔端。而这一切又必须以熟读课文为基础。这就促使学生围绕一定目标, 反复阅读, 揣摩课文, 既要将课文作为有机整体去把握, 又要分段、分句去理解它的正确含义。根据文章内容绘图 (制图表或插图) 的过程, 也就成了对课文逐渐熟悉、理解、加深印象的过程。

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体, 内容并不复杂, 结构井然有序, 语言生动形象。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教师不妨让学生抓住整个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与其它内部的建筑关系, 认真阅读全文, 绘制平面图。这样就把抽象、复杂的文字描述变为简单明了的平面图形, 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也基本把握了。“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内部建筑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

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了说明事物是如何结构文章的, 采用哪些说明方法, 又是如何准确、简洁运用语言的, 这样, 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诗歌教学中, 也可根据不同的诗体和诗歌内容进行绘图 (插图)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 思维跳跃起性大, 学生不易于理解。如能根据诗意进行课堂上绘图, 一首抽象朦胧诗歌也就成了一幅具体可观、赏心悦目的画面了。如七言绝句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 (净) 无苔, 花木成畦永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可绘图如图2所示。

绘图后, 结合注解, 学生对诗歌含意也就一目了然, 赞美屋主人的生活情趣及房子周围优美环境。

感知教材阶段, “绘图”法运用可避免学生在自读课文中时仅作一般浏览或孤立地去理解一些词句的毛病, 而促使他们能将课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仔细阅读, 形成“文—图—文”的思维方式, 把说读语言文字描述与认识世界结合起来。唯有“入境”“体会”, 才能上下贯通, 绘出图来, 准确再现作者描述的形象。为了使课文内容正确“再现”, 课堂上教师应出示正确绘图 (可以是教师自制的、购置的, 也可以是某位学生或几位学生绘制的) , 以校正部分学生在感知、体验教材形象方面存在的差误。

毛泽东指出:“感觉到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所以有些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图后, 再根据绘图认真阅读课文, 按照文一图一文阅读思维方式, 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阶段, 领会文章结构安排特点、表现手法、创作意图。这既可加深对文章印象,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能力、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文学鉴赏、创作能力。

所以说, “绘图”教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变抽象、深奥文字理论为具体、形象可感的画面的良好课堂教学方法, 运用此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摘要:“绘图”教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变抽象、深奥文字理论为具体、形象可感的画面的良好课堂教学方法, 运用此方法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得他们对课文内容能否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

关键词:绘图,语文教学

绘图与语文教学(大全) 论文资料 第1张
绘图与语文教学(大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绘图与语文教学(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绘图与语文教学(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绘图与语文教学(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绘图与语文教学(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绘图与语文教学(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绘图与语文教学(大全)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