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
循环经济发展报告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它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2002年贵阳市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循环经济生态建设试点城市,率先在全国编制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在确定首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出台了全国首部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地方法规。按照这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近20年的努力,将贵阳市建设成为经济运行高效良好、基础设施完备齐全、城市布局科学合理、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生态循环健康协调、支撑体系健全有力、居民生态意识和文化素质良好的生态中心城市。
一、2004年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2004年,全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大贵阳”和“生态经济市”的战略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贵阳市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进入实施阶段
《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由以钱易院士、金涌院士为顾问的清华大学课题组承担编制完成,通过由国家环保总局解振华局长主持的专家论证。2004年10月已报批人大初审通过。《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经2004年7月8日贵阳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2004年9月25日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12月初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示范基地的建设。
(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逐步加大政府对高效、清洁的循环经济开发利用技术的投入,引导企业推广节能、节水、降耗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形成以黄磷尾气、废渣和其他副产品综合利用为代表的技术已经初步显示成效并得到充分应用。
1.贵阳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但也面临着资源枯竭、循环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的三重压力,表现出“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的特征。粗放式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贵阳市带来了大范围的不可逆转的区域环境灾害和生态灾害。结合贵阳实际,市委、市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支撑体系的基础上,确定了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第三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六大类总投资达479亿元的254个建设项目,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了总额为279亿元的国债(循环经济)资金项目,向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提交了磷、煤化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内容的总投资26亿元的15个重点项目。
2.全市有20多个生态工业项目已有合作投资伙伴,协议资金达到近200亿元,部分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全面启动贵阳市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清镇循环经济煤化工示范基地和息烽循环经济磷复肥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其中,开阳的60万吨合成氨、120万吨磷氨项目已经得到山东兖矿集团和贵州开磷集团的正式确认,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双流开发公司利用黄磷尾气制20000吨/年甲酸、安达公司20万吨/年硫酸、8万吨/年湿法磷酸及净化项目等项目;息烽基地中,西洋肥业公司建成40万吨硫磺制酸利用余热和废渣发电项目,山东信科环化利用西洋肥业公司15万吨盐酸发展下游产品一期工程(5000吨氯化钡、1.5万吨硫尿)正式投产,息烽合力公司利用黄磷尾气和磷渣发展循环经济项目(60万立方米地砖/年、3万吨/年甲醇、1.5万吨碳酸二甲酯项目)已经完成开工建设的准备工作;开阳开磷利用磷渣生产150万平方米/年全息石膏砌块项目的45万立方米/年中试成功。清镇基地已形成了水晶集团与水晶集团二级企业间的循环体系、水晶集团与煤气气源厂间的循环体系、兰花水泥厂与周边企业间的循环体系以及清镇市煤化工示
范基地东区与西区间的循环体系。贵阳煤气气源厂等三家投资3570万元的1.5万吨碳黑生产线等一批循环项目建成投产。
3.贵阳市中日环境合作示范城市项目进入全面实施建设的第三年,2004完成国际招标2次,招标金额4604万日元;贵州省水泥厂粉尘综合治理项目现已完成全部国际招标采购,2004年2月建成并投料试车,该系统调试阶段环保效果明显,有效的降低了粉尘的排量;市监测站空气质量与污染在线监测系统项目现已安装竣工并通过验收;贵阳煤气输配扩建工程完成二个包的国际招标采购工作,10万立方米气柜制作完成,2004年1月投入使用;贵阳钢厂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已完成六个包的招标工作,10吨燃煤锅炉脱硫除尘系统已安装完成,30吨电炉及除尘工程已安装投产;水晶集团汞污染治理已完成一个包的招标工作,引进日本羰基醋酸专利合同已签定执行。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环保效果和社会效益。2004年10月完成贵阳市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前期工作,顺利通过了日方的预评估和正式评估,为中日两国政府顺利签署项目贷款协议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循环经济宣传力度,争取最广泛支持
2004年,采用资料发放、知识宣讲、展板展示、文艺演出、现场签名、问卷调查等形式,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深入人心;接待组织了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11家中央媒体组成的循环经济贵阳采访团在内的近百人次对我市循环经济建设进行专题报道;新闻联播、新华社动态清样、瞭望周刊、人民日报等都给予大篇幅的报道。
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的联系,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深入同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在具体项目方面的合作,力争贵阳市成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循环经济专项试点城市。加强与日本、德国等政府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机构的联系,拓展了与国外合作的空间和机会。为贵阳市的循环经济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贵阳市的循环经济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以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生态城市作为新事物、新理念在各级干部思想认识上尚存在一定差距。循环经济项目在土地、信贷、立项、资金等方面缺少必需的政策支持,缺乏强有力的技术与人才支撑,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完善相关规划,遂步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
二、2005年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展望
2005年是“十五”和“十一五”承前启后的一年,贵阳市的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市的战略决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通过延长和拓宽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努力加快贵阳市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为贵阳市的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目标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做好《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的宣传和实施工作,研究、起草与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二、分解、落实《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示范项目的建设。将《总体规划》进一步分解、落实并纳入到全市“十一五”各有关部门专项规划中,并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和《条例》规定,逐步向各部门和区县分解下达落实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内容,并进行监督考核;继续加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的建设力度,全面启动以磷煤化工为重点的生态工业项目建设。成立贵阳市清洁生产联席会议制度,在企业内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开展企业节能降耗活动;以农村“一气八改”工程为纽带,开展生态农业、生态经济村建设工作;引导绿色消费,开展废弃物综合处理工作和绿色饭店、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的创建活动,继续执行中日环境合作示范城市项目,继续贵阳市水污染治理工程日贷项目。
三、争取在财政资金中建立循环经济专项,加大政府对循环经济项目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和公众参与的广泛的投融资机制,积极引进外资和启动省内外民间资金,为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创造比较好的条件。
四、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组织和国外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借鉴成功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加快贵阳市的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步伐。
第二篇:**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报告
**市发改委课题组
(2014年1月8日)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市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传统的重化工业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坚定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一、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全面引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功能区划,合理调整产业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体系,在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和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产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促进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
(一)组织和政策保障体系初步确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自觉把节能环保观念和资源意识体现到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各个方面。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机制。加快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建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0-2015年)总体规划纲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大工作重点,提出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等举措,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制定出台了《**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市“十二五”水环境整治规划》、《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市节能监察实施细则》、《**市粉煤灰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市实施〔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办法〕细则》、《**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规则》、《**市“十二五”期间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等一系列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文明、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为发展重点的相关政策和意见。从企业、产业、社会三个层面对全市循环经济工作作出战略部署,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四大重点领域、实施40个左右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开展10项重点行动的“441”工程,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
(二)农业循环经济成效显著
我市农业循环经济起步早,在病虫害无害化防治、节水灌溉、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绿色农业基地等方面,已有比较扎实的基础。
1、生态种植技术得到推广。2012年,全市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75.6万亩,覆盖341个村组,涉及农户15万户。推荐主要作物施肥配方15个,配方肥施用面积达106.6万亩,配方肥施用总量达5.33万吨。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减少不合理施肥量(纯量)1612.6吨。在水稻上通过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绿色防控措施,在确保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近3年来,全市氮肥、农药的使用量分别减少了12.7%和26.1%。
2、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得到应用。积极推广农作物间种套作技术,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的复合产出率;推广农牧结合生态模式,形成了猪(禽)→沼→粮、猪(禽)→沼→菜;猪(禽)→沼→果;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秸秆→沼气→电力;秸秆→生物质炭(木焦油)等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渔业立体养殖模式,形成了水生植物与养殖鱼、虾、蟹共生的环境,有效保护和利用了水生资源,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3、农业废弃物一定程度综合利用。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对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利用。开展禽畜粪便沼气工程,全市36个规模化禽畜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已达75%以上。同时充分利用沼液作为农田绿色肥源,施用面积已达5000多亩,比一般农田减少60-80%的化肥使用量;利用畜禽粪便生产优质有机肥料,通过高温发酵等技术处理,对禽畜粪便实行资源化利用。到2013年,全市户用沼气保有量23079口、小型及联户沼气工程128处、大型沼气工程6处,沼气工程总容积197832立方米,全市年产沼气约900万立方米,解决了9万农民的全年生活用能问题,年可节约标煤约6500吨,减少能源支出约1440万元;年处理畜禽粪便污水近50万吨,提供无公害有机肥(干物质)约5万吨,创肥料效益5000万元;年可减少326吨二氧化硫和5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发挥了减少大气污染的功能效应。阳光大棚覆盖面积2.3万亩,太阳能照明路灯760盏,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5.2万户;全市建成了六十社区等生态家园低碳生活小区123个,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小区112处,生态能源站6个。
实施了油菜、小麦、水稻三种作物秸秆腐熟还田技术,全年实施面积18.03万亩。亩平还田作物秸秆300-500公斤计算,亩平可减少化肥用量3-5公斤,亩平节本增效30元以上,项目区可节约化肥用量577吨,实现节本增效614.8万元,项目区土壤有机质提升0.05%。特别是通过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农民逐步认识到利用秸秆资源的重要性,不再将富余秸秆随意丢弃或焚烧。项目区秸秆还田量达到85%,焚烧量仅占8.7%,比实施项目前浪费秸秆资源的现象有明显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峒山社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示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该项目采用生物质移动床热解联产联供工艺,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进行粉碎、干燥、挤压成型;然后,将成型原料装入热解移动床中,在隔绝空气条件下,进行热解,产出生物质炭;生物质气经过净化装置的冷却、脱焦、过滤、除尘和除酸后,产出清洁优质燃气,送入储气柜中,再通过稳压罐输送给燃气机组发电和供城镇居民使用。
4、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2010年以来,我市连续5年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到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规模的生态农业产业基地56个,有126只农产品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并对农产品出口实施了基地备案制度,“三品”种植面积达25万亩。一区(梁子湖区)两线(百里长港线和樊寺线)一园(华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带)初步形成。
(三)工业循环经济全面推进
我市工业领域不断深化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工作,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有序进行,工业循环经济呈现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1、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市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冶金、建材、发电三大行业和**电厂、鄂钢、世纪新峰、吴城钢铁等几家高能耗企业,它们既是能耗大户,又是节能降耗潜力所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前三年期间,先后实施了鄂钢1080高炉TRT发电;电厂高压电机变频改造、尾水余能发电,吴城公司电炉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世纪新峰4.5MW低温余热发电、尾气余热烘渣等一批重大节能工程,这些重点项目的建设,使全市工业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有了较大下降。另一方面,狠抓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实施了如**电厂锅炉燃烧调整节能改造等一大批节能改造项目,采用了许多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用能效率,让这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成为带动全市能耗下降的主力军。到2012年,我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1.30吨标煤,比上年下降5.63%,降幅排全省第一,比全省平均降幅(4.30%)多降1.33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绝对值由“十一五”以来的一直位居全省第一位降至第三位,分别比黄石(1.5131)、宜昌(1.3332)低0.2125和0.0326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0.7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下降16.4%,降幅都排全省第一。这表明我市高耗能的重化工业产业结构在逐步得到改善。
2、资源综合利用成效突出。2012年, 全市工业增加值321.25亿元,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产值约39.84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2.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87.32%,比2010年提高了22.3个百分点;利用废气资源31.77亿立方米,利用废水资源3596.1万吨。2012年,全市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24家,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对电厂粉煤灰、选矿尾渣、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利用,目前我市电厂粉煤灰和钢厂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均达100%。坚持以点带面,带动循环经济发展。**电厂和吴城钢铁公司作为全省第一批试点企业,循环经济工作和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工作已走在全市的前列。
3、清洁能源成效喜人。编制并实施了新能源示范行动计划,峒山40兆瓦现代农业光伏大棚科技示范园、顾地总部基地15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蟠龙大市场3兆瓦微电网、蓝焰峒山生态能源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到2012年,在主要城市道路、部分新农村社区道路以及凤凰广场、环洋澜湖公园、观音阁公园等市区12个游园等场所,累计安装太阳能路灯、景观灯8760盏,总功率约为380千瓦,每年可节约用电76万度,相当于替代约0.03万吨标准煤量。目前全市共有各种生产锅炉102台,其中48台改用稻壳燃料,年消耗量约为11.4万吨,相当于替代5.7万吨标准煤。另一类是企业购买秸秆炭化棒作为退火炉和加热炉的替代燃料,目前全市共有弛久弹簧钢厂、同方泵业、神龙泵业、永鑫铸钢厂和永红粮机厂等企业使用秸秆炭化棒燃料,年消耗量约为5.91万吨,替代常规能源约为2.96万吨标准煤。**蓝焰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的生物质热解联产联供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后,年产生物质燃气1051万m³,焦炭10512吨,生物焦油2000吨,可向长港镇和峒山社区6000户农户集中供气,向周边2万分散农户提供生物质炉具和成型燃料,同时可年发电约867万度,每年可节约煤炭约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18.8万吨,减排二氧化硫近1000吨。
4、污染减排取得进展。工业领域尤其是高污染性行业中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绿色企业”创建活动,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2012年有7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6家重污染企业通过了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全市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累计达25家。环保整治专项行动取得效果,尤其是通过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依法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行为,否决了一批不符合环保要求和节能要求的投资项目,限期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突出问题。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小选矿、小钢铁等重污染行业得到了集中整治。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52%、2.74%、12.53%和1.02%;完成了省里下达的排放量下降1.5%、2.0%、2.0% 和1.0%的减排目标。
5、园区循环化建设和改造工作有序推进。全市投入近60亿元资金,在**开发区、葛店开发区等工业集聚区建设了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开发区已有35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每年新增经济效益近20亿元,节水1.67亿吨,节电1.85亿千瓦小时,减排二氧化硫、烟粉尘等污染物18万多吨。通过对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实现产业重组和产品升级换代,优化城市布局,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鄂钢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围绕鄂钢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建设和规划建设的项目有:1条年产矿渣微粉120万吨生产线,“十二五”末达到综合利用矿渣205万吨/年。建设2条40万吨/年的钢渣热闷处理加工生产线,淘汰现有的钢渣热泼生产线。1条钢渣提纯加工线和钢渣粉线,实现高炉渣和钢渣高价值资源化利用,实现钢渣“零排放”。1条建设污泥冷固球团线,将转炉污泥、除尘灰、氧化铁皮等废弃物,加入石灰(萤石)、有机粘结剂等辅料,通过高压成球机制成污泥冷固球团。1条氧化铁皮和除尘灰直接还原铁生产线,形成年产10万吨直接还原铁的生产能力;1条瓦斯灰提碳选铁生产线,年处理瓦斯灰8.7万吨。在峒山、池湖、恒大等10个新社区开展的“四个一型”低碳社区建设,推进了社区太阳能热水、太阳能路灯、沼气利用、绿色交通及垃圾、污水、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等建设。
(四)服务业和城乡循环经济起步加快
我市把再生资源回收产业作为发展循环服务业的重点,并大力开展服务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服务业循环经济在较高起点上加速起步。城乡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生态乡镇建设有序推进,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1、服务业生态集约特征有所显现。近年来我市注重引导服务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涌现出了一批以节地和环境友好等为特征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了商贸流通、社区服务、休闲旅游等生活消费性服务业,积极培育了金融保险、信息中介、文化传媒等知识型服务业。市委、市政府把结构调整的重头戏放在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上,瞄准当前电子商务产业迅猛发展的机遇,抓住电商巨头在中西部地区抢滩布局的时机,在葛店开发区规划建设18平方公里的“中部电子商务基地”,成功引进了亚马逊、普洛斯、唯品会、苏宁易购、当当网等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随着一批电商领军企业入驻,为我们形成千亿级产业新集群奠定了基础。“绿色餐饮、绿色宾馆、绿色商场、绿色市场”等循环特征服务主题开始出现。
2、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一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按照“整合供水资源,统一编制规划,实行集约化经营”的建设思路,初步探索出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供水模式和管理机制。市级财政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铺设城区至乡镇主管网,目前主管网已覆盖全市乡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以上。二是按照“村组收集、乡镇清运、区级转运、市级处理”的模式,投资近2亿元,实施了全市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华新公司(**)环境有限公司实施的城乡生活垃圾市级生态处置工程项目预计在2014年初可以投入使用,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是按照“全域统筹、分区处理、厂网并举、雨污分流、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建设格局,实施城乡污水收集处置体系建设。
3、城乡生态建设不断深入。近年来,通过稳步推进百里长港生态示范区建设,逐步形成生态网络体系,实现人工建筑、自然环境、城市空间形态和区域景观的完整统一。强力推进湖泊生态保护,坚持将湖泊生态保护作为一条原则贯穿于各个体系、层级的规划之中,对湖泊及其陆域保护地区进行永久、刚性保护。始终把梁子湖生态保护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拆除梁子湖养殖围网2万6千多亩;退耕还林、退田还湖近10万亩;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分的“三区”环境管制和湖泊保护区“三线”保护要求,实行了更加严格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和环境现场监察制度;建成了梁子岛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要求;积极开展梁子湖生态保护试点工作,实施试点项目10个,有力地推动了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结合利用德国促进贷款项目积极推进洋澜湖环境综合治理,洋澜湖水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得到一定改善。强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2010一2012年共对123个村庄(社区)进行环境连片整治,成为**城乡一体化的亮点工程,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示范和标杆作用。
(五)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取得成效。
从“十一五”到现在,一些重点企业的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一是**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循环水能回收电站项目。该公司对冷却用水进行回收利用,安装2台容量为2WM轴伸贯流式水能机,项目已建成,年节约标煤7000吨,减少灰渣和粉尘排放166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80吨。二是鄂钢公司、吴城钢铁公司、鸿泰钢铁公司三大钢铁企业的节水工程项目。这些企业主要建设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和污水处理回用工程,项目建成后,到2012年,这些企业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98%,基本实现了工业废水的零排放。三是湖北归一节能环保科技建材有限公司等70家企业利用脱硫石膏、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产品项目。这些企业以脱硫石膏、煤渣、矿渣、粉煤灰等为原料,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建设年产各类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1400万立方米,灰沙砖5亿块。境内传统粘土砖全部淘汰,通过粉煤灰和工业废渣的利用,减少排灰、排渣场1500余亩,节约粘土砖、瓦取土用地近1000亩。四是鄂钢公司的富余煤气发电项目。该公司利用高炉和焦炉的富余煤气,建设2套富余煤气发电装置,依托现有3#、4#6M焦炉,回收利用干熄焦余热资源,建设1套发电装置。年发电量达8亿千瓦时。五是武汉启科数控机制造有限公司重型和超重型数控机床再制造项目。该公司运用先进的加工修复技术、信息技术、数控及自动化技术等,对废旧的重型和超重型机床进行再制造,年再制造重型和超重型数控机床79台套。机床再制造循环利用率达85%以上。年可节约11655.5吨钢铁,节约能源10373.4吨标煤。六是湖北世纪新峰雷山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生产线低温余热发电项目。该公司依托现有的2条干法水泥生产线窑头、窑尾余热资源,新上1套装机容量为4.5WM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配套建设相关辅助设施。七是**今朝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该公司主要利用电厂的粉煤灰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掺比平均值达70%左右。已形成了一个粉煤灰、炉渣、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业链和新型建材产业群。八是峒山社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项目。该项目采用全国领先的秸秆干馏热解技术,利用丰富的棉杆、杂木枝等生物质废弃物做原料进行粉碎、干燥、挤压成型;然后,将成型原料装入热解移动床中,在隔绝空气条件下,进行热解,产出生物质炭;生物质气经过净化装置的冷却、脱焦、过滤、除尘和除酸后,产出清洁优质燃气,送入储气柜中,再通过稳压罐输送给燃气机组发电和供城镇居民使用。
(六)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
到目前为止,我市初步形成了以下六大产业链。一是以鄂钢为龙头的企业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炼钢→富余煤气→发电”、“钢铁→冶炼渣→微粉→ 水泥(新型建材)”、“炼焦→煤焦油→化工产品”和“钢铁→板材→工程机械(船舶制造)”,利用炼钢、炼铁和炼焦等环节产生的废弃物生产电力、建材和化工产品。二是以**发电公司为龙头的电力产业链:“电力→粉煤灰(工业石膏)→新型建材(水泥)”、“电力→蒸汽→供热”,利用电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渣和脱硫石膏用于水泥和新型建材生产,同时,回收电厂余热资源生产蒸汽,淘汰工业园区的燃煤锅炉,对工业园区实行集中供热,形成热电联产。三是机械再制造产业链:“废旧机床(工程机械)回收→检验检测→绿色清洗→寿命评估→控制系统更新和部件修复再制造→产品检测”和“废旧冶金轧辊回收→检验检测→绿色清洗→寿命评估→表面涂层强化再制造→产品检测”,对废旧机床、工程机械和冶金轧辊通过修复加工进行再制造,恢复其使用价值。四是循环农业产业链:“猪(禽)→沼→粮”、“猪(禽)→沼→菜”、“猪(禽)→沼→果”、“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种植→秸秆→沼气→电力”、“种植→秸秆→生物质炭(木焦油)”,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废弃物制备沼气,沼气池产生的肥料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五是以选矿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选矿→矿渣→新型建材(矿山充填料)”,将尾矿再选废渣用于生产新型建材和矿山充填料。六是以**开发区的顾地塑胶公司为龙头的回收利用塑料废弃物生产城市排水管道产业链:“废旧塑料→造粒→管材”。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对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工作不够主动,行动不够统一,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和简单化,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口号上,还存在片面乃至错误的理解,缺乏操作应用的具体措施。社会公众绿色消费、节约消费的理念尚未全面形成,旧的生活习惯没有根本转变。
(二)资源约束,保障能力不足。我市本身资源贫乏,属于资源外向型城市,由于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剧了资源能源供应的紧张程度。生产要素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一是土地供求矛盾突出,尤其是面临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用地、城市用地急剧增加而用地指标紧缺、后备资源枯竭的形势下,土地利用结构和效率问题已经不得不加以关注。
(三)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推动,其中部分企业、产业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属于家庭作坊式企业。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一方面使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并且工业化水平不高,导致资源的约束矛盾突出,资源浪费严重,万元产值能耗高,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大。
(四)循环产业链发展程度处于初级阶段。从总体上讲,我市循环经济的普及面还很小,发展程度也不平衡。就农业而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够,循环的模式比较简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不完善。就工业而言,清洁生产型和循环型企业的运行成本有待降低,产业和行业间的配套能力差,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还占有较大比重。另外,我市的循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服务业运行机制远未形成。在社会领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循环经济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废旧物资回收与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尚未建立。
三、下一步工作思想和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百湖之市”和山川秀美的生态优势,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推进新城镇化建设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战略位置,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绿色转型”,形成生态文明“绿色导向”,努力把**建设成为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生态优美文明祥和宜居区和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重点将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紧完善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做好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完善工作。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应包括: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框架;城市生态及基础设施框架;生态文明及生态人居框架;支撑保障体系及重点项目等。“十三五”规划及中长期规划,都要以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目标要求相衔接。
(二)加快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守土有责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切实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抓手。切实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考核方式,制定并试行符合我市实际的循环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将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万元产值“三废”排放总量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为重点,确定考核内容,探索建立富有**特色的“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在工业园区建设中,根据物流和产业关联性,改造开发区(园区)内的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和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调整和优化园区的产业结构;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建设和引进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推动余热余压利用、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和水的循环利用;培育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实行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实现开发区(园区)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对规划新建的工业园区,也要按循环经济的的标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既要为引进资金项目搭好平台,也要科学筛选和确定入园项目,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
在农业园区建设中,积极探索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农产品系列化深加工的农业技术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发展猪(禽)→沼→粮、猪(禽)→沼→菜、猪(禽)→沼→果,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五环工程等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培育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农艺科技园区,农业良种种植示范基地等,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并以此带动文明生态村和农业生态县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企业是主体。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先行示范区的目标,以清洁生产为突破口,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节水、节能、降耗、减污技术,通过能源资源的梯级利用和废物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生产链条,同时要加大对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
(四)切实抓好节水工程建设,创建节水型城市。一是以污水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原则,加快城市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形成不同层次的中水回用循环体系,选择学校、住宅区、宾馆饭店、行政机关、大型企业等进行中水回用试点,污水处理后可用于绿化、景观、保洁、卫生冲厕、工业用水等。二是抓好工业节水工作。大力发展节水项目,对高耗水的产业加强调控限制,鼓励企业利用中水。凡有利用冷却水工艺的生产项目,都应采用闭路循环技术,实现“零”排放。所有排放废水的工业企业,都要加强治理,实现达标排放。三是抓好农业节水工作。农业用水浪费较大,不容忽视。在继续大力推广滴灌、喷灌、防渗管道等节水措施和旱作模式的同时,应抓好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引导和激励农民节约用水的自觉性和创新应用先进节水技术的积极性。四是应利用废弃河道、洼地、坑塘等修筑堤坝,蓄存雨水,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
(五)建立废物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发展“静脉”产业。把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做为一项新兴产业来抓,积极研究和引进废旧物资利用技术和项目;规范和整顿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市场;加强废旧物资回收队伍的管理。重点采取对种植废物、养殖废物、餐饮废物、废塑料、废金属、废轮胎、废家电、废灯管等方面回收利用加强规范引导;不断整合社会人力财力技术资源,逐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成系统。
(六)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消费模式。结合“五城同创”活动,引导居民形成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活方式,并通过消费行为反作用于生产领域。在居住区尤其是新建小区提高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率,推广新型节能型建筑材料,实行集中统一供热供水。在消费环节上,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低排放的资源循环使用意识,形成自觉的生活习惯,对易耗品实行多次反复利用,切实减少废弃物的发生,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每个家庭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抵制“白色污染”和过度包装,对生活垃圾进行适当分类。鼓励大家购买环保和节能产品,节约水电纸张等,提倡乘坐公交车出行,缓解当前日益紧张的能源危机和交通压力。
执笔:王-运-平
第三篇: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为了推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6月19日至27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孝杰带领城建农资环保工委、财经工委和部分县(市)区人大负责同志一行十人,考察了青岛、烟台、潍坊、济南等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从2003年开始,青岛等四个城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建立了具有“点、线、面”特点的循环经济格局。他们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领导高度重视,上下形成共识。近年来,青岛市坚持走集约化、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目前全市万元GDP能耗已降至0.94吨标准煤,万元GDP取水量达到66立方米,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左右,资源节约各项指标在全国位居前列。2003年5月,潍坊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工作措施,要求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要步入循环经济企业行列,过50亿元的大企业要根据实际编制本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潍坊“三北”沿海地区开发,要建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该市已形成了党政领导负总责,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工作推进机制。
(二)开展试点工作,狠抓示范带动。青岛等四市开展“点、线、面”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上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一是在企业层面,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形成“点”上的小循环。他们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作为建立循环型企业的着力点和基础,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提高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废物的循环利用。如青岛啤酒二厂通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使每万元产值能耗(折标煤)由实施清洁生产前的71公斤下降到58公斤,当年就获得直接经济效益86.5万元。二是在园区和行业层面,建立“线”上的中循环。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子,先后投资10多亿元,实现了海水资源的“一水六用”,直到“吃干榨尽”有用成分,海洋化工初步形成了溴系列、纯碱系列、苦卤化工系列、精细化工系列高度关联,互为依托,精深加工,滚动增值的四大产业链,以及建材、热电联产等相关产业链,形成了一个以上下游产品连续成线、关联产品复合成龙、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为特色的生态工业体系,被列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三是在社会层面,积极构建循环型社会,建立“面”上的大循环。潍坊市把建立循环型社会与城市建设管理结合起来,对城镇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进行统筹规划,把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及集中供热、供水、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纳入建立循环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采取BOT、TOT、BT等方式,实行市场化建设和运营,加快了污染治理步伐,形成了城镇与农村之间、三次产业之间、生产与生活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坚持科学规划,促进有序发展。青岛等四市把制定规划放在突出位置。潍坊市在编制完成《潍坊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决定于年底编制完成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要求各县市区、各行业、系统,积极做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潍坊海化开发区循环经济规划》已完成并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论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编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已于日前编制完成,近期将报国家环保总局评审论证。
(四)加强政策法规引导,部门齐抓共管。青岛市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青岛市资源节约条例》和《青岛市资源综合利用若干规定》等地方法规,以及《青岛市炉渣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管理暂行规定》、《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等规章。尤其是最近几年,法规建设力度更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立法计划,有关节能监督、报废汽车管理、废旧食用油脂回收、废旧轮胎回收、废旧家电回收管理办法等已进入立法调研程序。
潍坊市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与发展决策的意见》、《关于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转发市环保局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全市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方案》、《关于积极推进有机食品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扩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等六个文件,从政策上促进了全市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计划、规划、城建、城管等部门,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理念,认真执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考核体系,不断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提高能源配置效率,增强城市综合功能。要求经贸、科技等各个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几点建议发展循环经济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划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努力形成政府推动、企业有效运作、公众自觉参与的良好局面,加快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涵盖了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基本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措施。并制定发展长期循环经济的专项规划和计划,分年组织实施。建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
(二)加强法制建设。要以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为指导,结合宁波实际,从企业内部循环、区域范围内循环和社会整体循环三个层面,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当前抓紧研究制定资源综合利用、节约使用能源、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法规。同时,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节约能源法》、《水法》、《矿产资源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建立完善政策体系。尽快制定《宁波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税收、金融、价格等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当前要重点研究水价、电价、地价和矿产资源价格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价格机制,制定和完善节水、节电、节材、节地的财税鼓励政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政策、污染集中控制政策和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政策等。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机制。要研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
(四)组织多层次全方位试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应通过试点,总结经验,运用典型引路全面展开。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体现企业、行业、社会和启动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在微观层面,抓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要以代表性强、规模效益好的重点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清洁生产为载体,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构建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体系。在中观层面,抓好一批工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要以市、县两级工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在社会层面,抓好一批生态镇(乡)和绿色社区建设;要以社区、城镇为重点,以绿色消费为目标,以生态设计为主要手段,建立起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主要标志的循环经济社会体制。要制定试点工作计划,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工作责任,确定试点单位。通过试点,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典型示范。
(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知识培训,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不断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社会公益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增强厉行资源节约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的创建活动,鼓励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和公民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第四篇:关于我市循环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如何加快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步伐,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调研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一、循环资源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
,我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得以长足发展,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和要求,仍存在可利用资源未充分循环利用,因资源浪费造成环境污染,引发群众上访等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
1、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是煤电副产品管理无序、浪费较大。××市是江南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电能源支柱产业企业每年将产生大量的粉煤灰、煤矸石、灰渣、泥煤、煤层气、废水、热尾气(水蒸气)等煤、电副产品。煤矸石、灰渣、泥煤等煤、电副产品长期处于无序管理、任人随意占用的状况,利用率不高,2005年粉煤灰、煤矸石、煤层气、废水等煤、电副产品的年利用率分别为60%、71.5%、20.6%、85.4%,热尾气(水蒸气)利用更少,几近浪费;丰矿有陈年矸石山13座、约1300万立方米,近年来,每年新出窿煤矸石44.6万吨,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还占用了土地。二是废旧物资利用率低。我市是废旧物资的聚散地,具有丰富的废旧物资资源,但由于加工方法粗放、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低,经营方式文秘杂烩网“买进卖出”,效益不高;废旧金属加工企业“小而杂”,铜、铝等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率2005年仅为11.7%,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2、环境污染较突出。我市是全省的重点产煤县市,煤矿企业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煤灰、煤矸石、瓦斯气,这些副产品在未循环利用的情况下,对环境形成污染,尤其是煤矿酸性废水、煤碴山淋溶水对我市地表水水质影响十分重大,酸性废水污染最严重的曲江、上塘等乡镇外排废水、煤碴山淋溶水ph值均在4以下,严重污染了周围的受纳水体,其中,曲江范围的毛坊湖水ph值维持在5左右,达不到国家农田文秘杂烩网灌溉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此外,废旧塑料、废旧金属等再生资源没有经过科学循环加工利用,造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正常的农业生产。
3、信访矛盾压力大。由于可利用资源没有充分地循环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不断显现出来,群众反映越来越强烈,由此引发的信访矛盾压力也加大。如:小煤窑环境污染问题信访到国家信访总局,河洲废旧物资市场、小冶炼加工生产污染等方面的信访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所有这些都对我市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科学、有效地利用可利用废旧资源提出强烈而紧迫的要求。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和优势
1、丰富的循环资源。一方面,××市是江南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电能源支柱产业企业除生产主产品外,每年还将产生大量的粉煤灰、热尾气(水蒸气)、煤矸石、煤层气、废水等煤、电副产品——可利用资源,其中:丰电每天排放1500多吨粉煤灰,每年排出50多万吨粉煤灰,年排出蒸气25万多吨;丰矿现有陈年煤矸石13座、约1300万立方米,且每年新出窿煤矸石44.6万吨;有煤层气(瓦斯)储量约50亿立方米,每年抽放量约1亿立方米。另一方面,××市又是江南最大的废旧物资集散地,废旧物资回收综合利用产业是其特色产业。我市河洲围里再生物资大市场每年可供利用的“废旧物资”达20亿元;“全国羽绒之乡”——拖船镇蛟湄村发展了以华阳、鑫辉、冰达、剑隆4家规模以上羽绒企业为龙头的大小羽绒加工企业30多家,企业在外地设立了羽毛收购网点50多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原料,年加工羽绒原毛量达6000多吨。所有这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资资源。
2、良好的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市遵循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建设了一大批以废弃资源为原料的资源循环利用性企业,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依托××电厂的粉煤灰、余热蒸汽引进了同济丰宇、恒天实业、峰华豆制品、天缘油脂等企业;依托丰矿的煤层气、煤矸石开发了瓦斯发电、煤矸石发电和煤层气民用等项目;为有效利用废旧物资,专门建设了河洲废旧物资大市场,市场内已集聚经营户200多家,同时,扶持投资建设了荣盛金属、宏源铜业等金属冶炼加工企业,三维化纤、兰丰塑业等新型塑料制品企业,华阳、鑫辉、冰达、剑隆等羽绒加工企业。全市已逐步形成了废弃物利用产业,冶金制造、羽绒加工、废旧塑料利用等以废弃物和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的产业集群。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实现的经济总量约有20%来自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所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达2亿多元。
3、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各级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都非常重视,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我市的工业园区和××矿务局分别被列为全省的循环经济特色工业园区和省煤炭集团公司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所有这些都必将为我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做大循环经济蛋糕创造优越的条件,提供难得的机遇,注入强大的动力。
三、发展循环
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代的要求、现实的需要。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进一步强化我市循环经济发展举措:
1、积极探索推进多层循环。以建设示范生态工业园区为切入点,着力放大循环经济圈的“半径”,以综合措施推动我市经济建设由企业小循环向园区中循环、再向城市大循环梯次推进。一是“小循环”抓生态企业。把培育生态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工程来抓,引导企业加快技改步伐,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污染防治逐步由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走上生态化发展之路。二是“中循环”抓生态工业园区。对丰源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提高入园企业的生态标准,防止引进污染项目。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园区内的废物排放;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搞好工业项目的规划和布局,构筑新的生态工业园区。在此基础上,将生态工业园模式扩展到整个城市,构建多个生态工业链,形成城市生态工业系统。三是“大循环”抓城市生态经济。在抓好生态工业发展的同时,着力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构筑××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强化发展生态经济的科技和文化支撑。建设生态住宅小区,推进再生资源利用的产业化。
2、科学规划定位发展战略。围绕我市发展循环经济,按照×ד一城四区”总体发展思路和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从战略的高度,科学定位××循环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坚持以低成本开发、高效率利用、高效益产出的理念打造花园式、生态型××循环经济区,坚持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布局。一是规划、建设循环路。重点规划、建设好东接正在筹建的剑邑大桥、西接新梅高等级公路、横贯整个丰矿中心地带的长约30公里的丰矿大道,使我市的新城区、老城区、丰源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区通过剑邑大桥、105国道、赣江大桥、新梅公路、丰矿大道有机连接起来,形成车程约1.5小时的循环路,实现“一城四区”的宏伟蓝图。二是规划、建设好丰矿循环经济示范区。按照花园式、生态型的发展要求,搞好丰矿循环经济示范区的产业规划,将丰矿循环经济示范区划为4个分区,即:以现有的局行政大楼、上塘镇、总医院、工程处、机修总厂、丰矿一中及商业网点等部门和单位为主的中心区;以现有的曲江大井和正在兴建的瓦斯发电厂、曲江工业广场等循环经济产业为主的曲江区;以现有的建新、坪湖煤矿及其洗煤厂、坑口发电厂和正在筹建的福建辉业制砖厂等循环经济产业为主的建新、坪湖区;以现有集丰焦化、赣丰水泥厂、明华玻璃球厂、民生泡花碱厂等循环经济产业为主的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利用的特色园区。三是规划、建设好四个生态工业园区。即:以现有工业园内以蒸汽综合利用为主的食品园区;以拖船现有的羽绒加工产业为基础,规划建设集羽毛收购、羽绒加工为一体的羽绒园区;依托河洲再生物资大市场,使其改造成为聚集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产业的废旧塑料加工园区;在孙渡街办丰乐公路旁规划建设以废旧金属综合加工利用为主的冶炼产业发展基地——冶金园区。
3、因地制宜确定产业重点。立足我市实际,建设××循环经济区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几个产业发展重点:一是以煤层气利用产业为主攻点,做强做大“煤——气——电”产业链。着力抓好正在筹建的瓦斯发电厂,使其尽快竣工投产;切实抓好丰矿、××城区居民生活用瓦斯的新增扩容,最大限度地提高瓦斯的利用率;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积极探索煤层气地下气化技术;积极开发与煤层气相关的技术和产品,努力提高煤层气资源的附加值;上海斯米克集团建设陶瓷项目落户××,促使煤层气用量的不断做大。二是以集丰焦化产业嫁接为强攻点,拉长加粗“煤——焦——化”产业链。突出抓好集丰焦化投资2亿元的二期工程建设、明华玻璃球厂投资1亿元的玻纤网格布项目建设以及赣丰水泥厂、民生泡花碱厂的增资扩产,着重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最大限度地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形成煤化工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对煤气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精深加工,提炼煤焦油、粗苯、二甲醚等化工产品,拉长产业链,发展下游产品。三是以煤矸石、粉煤灰利用产业为突破点,稳步推进“煤——电——建”产业链。加大煤炭的洗选力度及现有洗煤厂技术改造力度,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扩大洗精煤、洗块煤、喷吹煤等洁净动力煤的市场占有额,努力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加大丰矿电厂的技术改造力度,调整燃料结构,减少原煤配比,增加煤矸石、煤泥、中煤等劣质燃料的配比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它们的利用量;努力服务好福建辉业公司投资1.8亿元的矸石砖厂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煤矸石建材产品生产;积极扶持同宇公司投资1亿元搞好新型墙体材料二期工程和兰丰水泥公司投资2.8亿元完成日产4000吨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粉煤灰利用项目建设,发展粉煤灰建材产品生产。四是以矿井水利用、土地复垦为着力点,努力构建清洁、美观、大气的新丰矿。在矿井水利用方面,一方面,要建立大型矿井水集中处理系统和矿井水净化处理系统,统一处理,分级利用,节约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要减少对矿井水的破坏,开展采矿与排水对环境影响研究,积极探索保水采煤技术的工业性试验,限制和降低煤炭开采过程对水资源的破坏。在土地复垦方面,既要加大陈年矸石山的利用力度,尽可能地复垦占用土地,对复垦的土地及时复耕、绿化或美化;又要减轻地面沉陷,采用充填、联合、协调、条带、房柱式开采和离层区注浆等适当的开采方法,控制地表沉陷。五是以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产业为切入点,努力构筑“资源——产品——可利用资源利用”产业链。大力发展废旧金属冶炼加工产业,建立统
一、规范的废旧金属冶炼加工市场,逐步形成以宏成金属制品公司、京九合成公司、荣盛金属制品厂等企业为龙头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产业集群,最大限度地使回收来的废旧金属加工成成品,提高其附加值,加快废旧物资的转化利用步伐。着力提升羽绒加工产业,做强做响“全国羽绒之乡”品牌,以拖船镇蛟湄村为产业基地,聚集以华阳、鑫辉、冰达、元隆、剑隆等为龙头的羽绒加工企业,鼓励企业加强合作,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水平,尤其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走园区化发展道路,促使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做强做大废旧塑料加工产业,依托三维化纤、兰丰塑业、恒泰塑业等新型塑料制品龙头企业,发展废旧塑料精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以废旧物资为生产原料的企业一律以环保企业的标准看待,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以废旧塑料为主要原料的新兴产业,做强、做特、做大废旧塑料加工业,大力发展新型塑料制造业,不断延伸再生资源链条。
4、扶优扶强提供政策保障。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支持,必须以强有力的举措和优惠的政策作为保障。一是以优惠的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对企业新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循环经济项目所需土地应优先据实安排;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应优先核准;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优先推荐申请国债资金,优先和优惠申请银行贷款;完善财税政策,对区内循环经济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增值税在核定税率的基础上按比例减征;设立循环经济补助基金,对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实行补贴,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补助;对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改项目优先组织认定,并及时对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二是以优势项目为载体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产业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根据现有的资源优势和条件,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方向,确定延伸的产业和建设的项目。从××循环经济区的建设和基础来看,要以焦化、瓦斯发电、煤层气开发利用等企业和项目为依托,大力引进用气、煤矸石利用、粉煤灰利用、煤焦副产品深加工等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在确定产业和项目的基础上,按照申报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要求,边规划设计,边整合资源,边包装项目,边招商引资,积极争取早日列上国家第二批试点单位。三是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优化循环经济发展环境。加强丰矿矿区煤矸石、灰渣、泥煤等可利用资源管理,采取行政、法律的强硬措施,加大整治力度,整合循环经济资源,对循环经济发展资源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同时,加大对现有粘土砖生产厂家的清理整顿力度,逐步限制、淘汰实心粘土砖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从而,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关于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报告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为了促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并为其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2007年,市政府
将《**市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列为立法调研项目。由此,市发改委、市政府法制办、市环保局、市经委等部门派人组成了调研组,赴宁波、深圳、大连等副省级城市对其循环经济发展及立法情况进行调研;同时,通过网上查询、电话沟通等多渠道对贵阳、厦门、沈阳等城市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详细了解,在对有关城市循环经济立法工作经验进行归纳、汇总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思考。
一、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法律、法规等出台情况
1999年以来,国家先后在辽宁省、贵州省贵阳市开展了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在广西贵港、山东鲁北、内蒙包头等地针对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开展了六个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将生态工业理念引入工业门类齐全、经济综合性强的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在华东、华北、西南和东北等十多个城市广泛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批准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五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使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5年国家确定了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和轻工等七个重点行业为第一批试点行业。目前正在开展以重化工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城市、重化工集聚区、资源循环利用重点领域和农业、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机械制造、食品、纺织等重点行业四个层面的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准备工作。2005年国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等文件。200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循环经济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我国近几年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使清洁生产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2005年由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发改委、环保局等部门联合,共同开始起草国家循环经济法。2007年8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草案)》,《循环经济法》的出台将指日可待。
(二)部分城市循环经济法规规章政策等出台情况
国内的一些城市先后制定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对循环经济工作做了明确部署,并出台了一些循环经济相关法规规章及政策,对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深圳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唯一完成地方循环经济立法的城市。深圳经济特区在对循环经济工作的推进上起步较早,成效显著,尤其在法制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面。近几年先后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2002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2006年3月)、《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2006年4月20日)、《深圳市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认定办法》(2006年11月)、《深圳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近期实施方案(2006--2008)》、《深圳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年12月)、《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2007年1月)、《深圳市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2007年5月)等,基本搭建了以《深圳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为核心,包括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用材、节约用地等专项规划在内的循环经济发展法规规章和政策框架。深圳市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筑节能条例》、《计划用水管理办法》、《排水管理条例》正在制定,《政府采购条例》正在修订中。下一步深圳市将在“四个节约”的框架内制定一些配套规章和政策,如研究起草深圳市《建设项目用水节水管理办法》、《电子垃圾回收管理办法》、《一次性商品生产使用管理办法》、《建筑垃圾处置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规章,编制禁止生产和销售的一次性使用产品名录、可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废
弃物目录、强制回收的产品目录,制定循环经济技术利用的鼓励政策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办法等等。
宁波市先后出台了《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清洁生产与节能目录导向》、《宁波市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暂行办法》、《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宁波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推
进宁波市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标准的通知》、《宁波市各县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等,为宁波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大连也出台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及《大连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等一些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厦门市人大会常委会2005年10月26日审议通过《厦门市人大会常委员会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贵阳市人大常委会2004年7月8日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目前正准备重新修订。
(三)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相关法规规章政策等出台情况
我市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和国内其它大中城市一样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大力推行和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课题。1997年我市被批准为全国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试点城市;1998年《**市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行动方案》编制完成并开始实施;2000年通过《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方案》;2002年编制实施《**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3年,在生态市建设中我市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设想,并以南岗区红旗满族乡作为试点,南岗区政府组织编制了《红旗满族自治乡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实施几年来成效显著。依兰县、阿城区相继编制了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到政府重要工作日程。为增强社会公众参与意识,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开展了循环经济专项建议征集活动,收到了许多高质量的建议。在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突出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并设立了循环经济专篇。2005年,市政府启动了《**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07 年4月正式发布实施。
截止目前,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我市已经出台的单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市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条例》、《**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市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和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市生态环境功能保护区管理办法》、《**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市原煤散烧污染防治办法》、《**市清洁生产管理办法》,《**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等,目前尚未制定循环经济地方综合性法规。
二、加强我市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新时期城市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我市资源相对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工、农、畜牧业布局相对合理,为创建循环经济链条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同时存在大量的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的工农畜牧业活动。如果不能高效协调的发展循环经济,必然造成产业失衡,甚至污染泛滥,随着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将面临土地和资源的难以为继,面临环境承载力的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将循环经济引入法制化的轨道,从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提高资源再利用率,降低污染,减少浪费,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市委、市政府对循环经济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制定下发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工作,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但是,由于缺乏法律法规对循环经济工作的规范,使循环经济管理工作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如对减量化和资源化认识不够,循环经济局限在单纯循环的范畴;将循环经济工作同日常工作割裂开来;个别领域职能不清,出现都管都不管的现象;缺乏资金支持,造成投入渠道单
一、产业发展缓慢;研发投入不够,循环经济技术发展滞后;行业及部门各自为政,使循环经济带有强烈的部门色彩和行业色彩;缺乏鼓励政策,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等等。因此,为了积极鼓励倡导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引导循环经济活动、严格规范循环经济管理工作,有效解决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在《循环经济法》出台后,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及区域特点,深入贯彻实施国家法律规定,制定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是十分必要的。
三、相关城市循环经济立法值得借鉴的方面
(一)在循环经济立法过程中形成新的立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要从过去单纯的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改善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也通过全民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建立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深圳市在立法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立法理念,在条例中规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应当体现政府、企业、其他组织和公众公平合理分担责任的原则”,“市、区政府应当将各部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市政府应当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等。这些原则、措施的确立和制定,有力的保障了深圳市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循环经济立法既要统揽全局,又要重点突出。循环经济是由若干具体分支组成的系统的、统一的生态经济,各具体分支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发展进程,因此循环经济立法既要有一般综合法的框架,又要突出主要行业(如工业)和重点企业,着力解决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比如,宁波市在制定《条例》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发展实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之路,着力于生态建设、清洁生产、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问题,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问题作为《条例》的主线;大连市在循环经济的立法过程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与调整产业机构,优化资源配置作为立法的主旨;深圳市在立法时,充分考虑到其目前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阶段,把抓好资源利用环节、废弃物生产环节、再生资源形成环节和消费环节作为立法的关键,统筹兼顾地吸纳到所形成的循环经济法律框架中。
(三)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制度。为了准确地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在循环经济立法时应当建立各项制度。深圳市的循环经济立法框架确立了十多项制度、方法,要求政府编制循环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制度并完善统计方法,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以及实行财政补贴示范推广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对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连市也将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和融资力度,发挥税收和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和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等内容纳入到了循环经济法律框架中,以立法的形式将这些原则、制度确定下来,并保证其长期、有效地执行。
四、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我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法规规章体系。首先要制定我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法规,作为指导、规范循环经济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针对我市循环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确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制度、措施和原则。其次,在制定综合性法规的同时,要抓紧在与之关联紧密的节约能源、产业用地、市场准入、清洁生产、政府绿色采购等方面进行立法,出台相关的实施意见和近几年发展规划等。近期应尽快出台的包括: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或者实施意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城市资源综合利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处理办法,废旧家电拆解、废旧汽车零部件拆解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办法、餐橱垃圾管理办法,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及推广办法。再次,及时修订或者废止已经出台的有关循环经济的单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等。目前我市已经出台的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由于制定时间较早,在立法理念、指导思想等方面比较陈旧,许多制度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有些甚至成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调研,对不符合实际需要的及时加以完善,或修订或废止。
(二)在政策上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目前我市循环经济工作刚刚起步,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政府是最重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而政策工具是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工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各级各类规划的编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原则,通过实施规划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通过出台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收费政策等对循环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如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用于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的贴息,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和管理制度,实施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对环境与生态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与循环经济相关的项目从政策上予以倾斜。
(三)在体制和机制上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只有建立起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发展起来。一方面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在政府的各项具体决策、规划、执行中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要求,同时,应当明确政府各部门在促进循环经济工作中的职责,加强合作与沟通,避免出现都管都不管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把生态环境由过去被作为免费或低价公共物品转变为体现成本原则、用者付费的经济物品,利用价格杠杆和经济规则调节企业和公众行为,建立对循环利用资源、清洁生产、治理环境的补贴制度,遵循“实践者受益、使用者付费、污染者受罚”的原则,让滥用资源、损害环境者付费,让实践资源消耗减量和循环利用的企业有盈利能力,使市场主体能够自觉地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原材料等转为废弃物,合理利用资源和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减少产生废物。
(四)加大宣传,全社会共同参与。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引导全市人民自觉地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加强循环经济科普知识教育,开展循环经济理念和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家庭自觉使用环保产品,减少过量消费和挥霍浪费现象,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的社会氛围,建设循环经济文化体系。
循环经济涉及到经济、环境、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到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中介机构和公众各个层面,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以立法为先导,通过立法来逐步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机制;加快配套政策的出台,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提供政策支持;加大宣传力度,使循环经济的理念渗透到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促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我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