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考研政治马原十年真题(精选)

考研政治马原十年真题(精选)

考研政治马原十年真题第一篇:考研政治马原十年真题2015考研政治 真题中的马原选择题http://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的马原选择题部分,包括4道单选题,4道多选题,分值共计12分。其中,单选题的第2题、第3题、第4题和多选题的第18题、第。

考研政治马原十年真题

第一篇:考研政治马原十年真题

2015考研政治 真题中的马原选择题

http://

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的马原选择题部分,包括4道单选题,4道多选题,分值共计12分。其中,单选题的第2题、第3题、第4题和多选题的第18题、第20题属于识记类题目,较容易。单选题第1题、多选题的第17题、第19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答案,属中等难度。

1.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

A. 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 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 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A

考查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解析: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们已经获得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成分,都是通向绝对真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是以往实践和认识已经达到的成果,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爱迪生认为自己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并不是失败,而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就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认识中所获得的阶段性的相对真理。

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

A. 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 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 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 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答案:C

考查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中公考研 http://

http://

解析: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3.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 )

A. 劳动补偿

B. 价值补偿

C. 实物补尝

D. 增殖补偿

答案:B

考查点: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解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企业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主要原因就是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

4.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

A. 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B.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C.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D.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答案: C

考查点: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解析: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很多,其中,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中公考研 http://

http://

17. 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示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以,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

A.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 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 时间和空间是指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答案: BD

考查点: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解析: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选项A前半句不严密。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选项C错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BD正确。

18.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启示有( )

A. 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 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 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 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答案: AD

考查点: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中公考研 http://

http://

解析: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但是,并非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之列。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杰出人物有时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BC为错误选项。

19.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 )

A. 支付手段

B. 流通手段

C. 价值尺度

D. 贮藏手段

答案: ABC

考查点: 货币的职能

解析: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在本题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进行的干预明显加强,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节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

A. 经济危机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

B. 经济危机通常由国家间的贸易失衡直接引发

C. 经济危机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十分明显

D. 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只局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 AC 中公考研 http://

http://

考查点: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态的新变化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故AC正确。

中公考研 http://

第二篇:湖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马原真题

一、简述题:(15*5=75分)

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

2、简述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张有哪些基本形式?会产生哪些社会经济后果?

4、论要回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5、如何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二、论述题:(75)

一、联系十六大以来的中国国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45分)

二、联系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际,谈谈你对列宁“只有以先进理论作为指南得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的理解。(30分)

第三篇:吉林大学新闻学专业年考研十年真题(部分)

新闻传播业务: 2001: 名词解释 1,新闻政策 2,动态新闻 3,提要题 4,集中报道 5,社论

简答题

1,获取新闻线索有哪些渠道?

2,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消除稿中思想政治差错应注意哪些方面?

4,根据版面结构形式上的不同特征分类,我国报纸版面可分为几种基本类型? 5,新闻评论常见的立论方法有哪些?

2002 名词解释 1,新闻特写 2,新闻导语 3,插题 4,系列报道 5,事物述评

简答题

1,新闻材料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2,解释性新闻有哪些基本特征? 3,同题集中常见的结构关系有哪些?

4,版面的变化中有统一要符合什么样的要求? 5,新闻评论的特点是什么?

2003 名词解释 1,新闻材料 2,社会新闻 3,大标题 4,组合报道 5,广播谈话 6,电视述评

简答题

1,新闻敏感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人物通讯在写作中应注意哪几点? 3,新闻稿件的改写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4,从内容编排的不同特征分类,我国报纸版面有哪几个基本类型? 5,报道的调整有哪些方面?

6,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趋势? 7,配发言论有哪些宣传效应?

2004 名词解释 1,新闻敏感 2,新闻导语 3,编辑方针 4,系列报道 5,事件述评 6,音响评论

简答题

1,采访有哪些特点?

2,解释性报道的采写要求是什么? 3,同题集中常见的结构关系有哪些?

4,根据版面结构形式上的不同特征分类,我国报纸版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 5,拓宽报道面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6,新闻评论的立论有哪些基本要求? 7,电视评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2005 名词解释 1,新闻政策 2,综合新闻 3,报纸设计 4,插题 5,社论

6,主持人评论

简答题

1,新闻材料的选择有哪些标准? 2,解释性报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新闻的适用性评价要注意哪些方面?

4,根据内容编排上的不同特征分类,我国报纸版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 5,报道的策划组织有什么样的意义? 6,新闻评论的结构方式有哪些? 7,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006 名词解释 1,新闻背景 2,事件通讯 3,同题集中 4,版面空间 5,形势述评 6,音响评论

简答题

1,新闻材料的鉴别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报纸编辑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4,报纸版面的变化包括哪些?

5,报道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当把握哪些信息? 6,新闻评价选择和确定论题的根据是什么? 7,电视谈话体评论有哪些形式?

2007 名词解释 1,新闻材料 2,风貌通讯 3,报纸设计 4,集中报道 5,专栏评论 6,广播谈话

简答题

1,获取新闻线索有哪些渠道? 2,人物新闻有哪些特点?

3,新闻的适用性评价要注意哪些方面? 4,版面的统一要符合什么样的要求? 5,专副刊有哪些类型?

6,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趋势? 7,电视评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2008 名词解释

1,新闻导语 2,综合新闻 3,编辑方针 4,系列报道 5,形势述评 6,广播谈话

简答题 1,新闻敏感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解释性报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同题集中常见的结构关系有哪些? 4,报纸版面的变化包括哪些方面? 5,报道的策划组织有什么样的意义? 6,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趋势? 7,电视谈话体评论有哪些形式?

2009 名词解释 1,新闻敏感 2,事件通讯 3,报纸设计 4,组合报道 5,广播谈话 6,主持人评论

简答题

1,采访有哪些特点?

2,新闻材料的选择有哪些标准? 3,报纸编辑的特点是什么?

4,按内容编排上的不同特征分类,我国报纸版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 5,报道的调整有哪些方面?

6,新闻评论选择和确定论题的根据是什么? 7,配发言论有哪些宣传效应?

2010 名词解释 1,综合新闻 2,事件通讯 3,形势述评 4,编辑方针 5,广播谈话 6,同题集中

简答题

1,新闻的适用性评价要注意哪些方面? 2,电视评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3,人物新闻有哪些特点?

4,按内容的编排上的不同特征分类,我国报纸版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 5,新闻评论的结构方式有哪些? 6,专副刊有哪些类型?

概念题

1、动态新闻

2、新闻导语

3、报纸设计

4、版面空间

5、事件述评

6、主持人评论

简答题

1、新闻材料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2、解释性报道有哪些基本特征?

3、新闻的适用性评价要注意哪些方面?

4、集纳性专栏由哪些特点与优势?

5、报道的策划组织有什么样的意义?

6、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趋势?

7、社论、评论员文章答题可分为哪些类型?

写作题

1、将下面一片通讯改写成600字左右的消息,并拟出复合性新闻标题(一篇对西安的报道,从几个方面,环境改造,民生工程,名胜古迹保留)

2、为下面这篇报道配写600字左右的短评,标题自拟(报道是讲湖南一老师向学生下跪的事件)

2012 名词解释 1.深度报道 2.广告经济环境 3.统摄思维 4.广告代理制 5.广义的新闻背景 简答题

1.解释性报道的基本特征 2.新闻敏感的内涵

3.为什么说广告是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能推动企业发展 4.为什么说4C理论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5.影响广告信息传播的障碍 论述题

1.广告新闻总局决定从2012年起取消省级卫视的电视插播广告,谈谈其对电视插播广告的影响

2.有人说,记者和采访对象是鱼和水的关系,试结合采访的不同阶段及要求谈谈你的理解。

新闻理论

2001 名词解释

1,新闻的功能 2,新闻媒介 3,新闻传播 4,新闻价值观 5,新闻自由

6,新闻传播的反馈

简答题

1,简述新闻的本质

2,新闻与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有哪些不同 3,新闻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4,如何理解新闻作品的内容的客观性?

论述题

1,分析论述新闻真实性的含义

2,如何认识和评价新闻传播过程中以传者和受众为中心的两种价值体系

2002 名词解释 1,新闻媒介 2,新闻真实性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 4,新闻思维 5,新闻的价值

简答题

1,简述新闻真实性的理论前提 2,简答新闻传播的反馈特点 3,概述新闻作品语言的一般特征

论述题

1,试论述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与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区别。 2,如何认识新闻价值的非客观性?

2003 名词解释 1,新闻选择 2,报道时机 3,自我互动 4,使用与满足 简答题

1,简述理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2,概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征。

3,新时期我国新闻事业为什么要以经济报道为中心 4,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5,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论述题

1,结合媒体文化特征,谈谈新闻文化的特点 2,论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3,试论述受众的社会结构及其性质。

4,结合“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谈谈电视提供的“象征**实”对人的影响。

2004 名词解释 1,新闻事实 2,媒介生态 3,综合媒体 4,传播过程模式

5,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6,“意见领袖”

简答题

1,客观报道原则与客观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2,新闻报道全面性的内涵是什么? 3,简述新闻传播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4,社会传播系统有哪些基本类型 5,象征符有哪些性质

6,大众传媒公共性与公益性的依据是什么?

论述题

1,论述新闻传播中的真实性的含义

2,如何理解我国现行新闻单位“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管理体制。

3,结合“主我与客我”理论及“自我互动理论”,谈一谈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对于人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4,有人说,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是“沉默的螺旋”假说提出的根据,试谈一谈你自己的看法。

2011 解释概念

1、媒介形式

2、共鸣效果

3、媒介控制

4、拟态环境

5、大众人 简答

1、简述新闻报道在普通事实和新闻事实关系转换中的特点

2、简答“受众中心论”的核心意义是什么?

3、人内传播是否为孤立的,封闭的,“主观精神活动”,为什么?

4、试析技术在人类传播发展中的作用

5、试析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论述

1、论述“用事实说话”报道原则和方法

2、以报业发展史为例,说明新闻传播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差异

3、从政治角度论述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2012 名词解释 1.符号 2.组织传播 3.信息主权 4.传播接近全 5.新闻信息流量 6.新闻传播的公正性 简答题

1.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责任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4.心里协调的意义及方法

5.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以及二者的区别 6.培养理论观点 7.有限效果轮 论述题

1.资本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经历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社会责任论”到“民主参与”,试试说明这种变化及其原因,给我们何种启示

2.联系实际,说明你对“新闻传播是一种价值传递和价值认同”的理解

第四篇: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马克思主义概述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11.10)

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理论品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09.01/09.10)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3、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11.01)

(1)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物质世界发展规律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09.04)

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08.10) (1) 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 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这种关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时分析形式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主流。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那是支流。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发展大好形势。

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10.04)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1分)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1分)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2分)

(2)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3分)

(3)对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对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3分)

4、 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11.01)

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5、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1.10)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6、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10.01) (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认得一直为转移的。第二,普遍性。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7、简述意识的本质。(09.01/11.04) 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8、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0.10)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不顾或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认识论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08.10)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0.10)

(1)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认识关系,即反应和被反映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09.04/10.01)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 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局部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把理论当成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4、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10.04)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2分) (2)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4分)

5、简述真理和真理相对性的含义。(11.01)

含义: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

(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6、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09.10/11.10)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含义:(1)真理的绝对性: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7、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三,“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体现了马克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 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11.10)

(1)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的领导路线和工作路线。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时间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3)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9、 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11.04)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10)

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09.04)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2分)

(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分)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分)

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10.04)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1分)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1分)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1分)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1分)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分)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分)

4、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09.01/09.10) 第一层含义: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第二层含义: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第三层含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5、简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内容。(10.01)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身缠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6、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11.01)

(1)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2)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7、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09.10) 第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执政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自觉行为。

第二,改革是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和 方面。

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第三,改革是改革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具体制度的一切弊端,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四,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8、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11.04)

(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9、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08.10) (1)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①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

1、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1.01)

(1)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3)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也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2、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11.04)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09.10/10.04)

(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分)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1分)

(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实现优胜劣汰。(3分)

4、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08.10) 1) 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叫可变资本(v)。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意义在于: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②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正确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5、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09.01/11.10) (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3)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所以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资本所有者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6、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10.04/10.10)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封建斗争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2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发扬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3分)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3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总体上失去其历史进步性,成了为剥削制度辩护、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2分)

资本的流通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10.01)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3)生产成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生产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2、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09.04/09.10)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1分)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2分)由于全部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2分)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1分)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分)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2分)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11.04)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典型特征。(10.01)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具体表现为商品滞销,物价下跌,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

5、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10.10)

(1)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2)二者的数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3)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生产出来的。

6、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08.10) ①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围绕取得有利投资场所和争夺较高利润率而展开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即资本家把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抽出,转投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原来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生产的商品数量相应减少,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上涨,利润率提高。相反,原来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利润率则逐步降低。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 ② 平均利润的本质

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7、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11.10)

形成:(1)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它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的关系。

(2)货币的所有者总是竭力为手中闲置的货币寻找出路,以使其发挥资本的作用。而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有的资本家确会需要补充的货币资本。这样,他们之间就产生了借贷关系。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贷出去时,就转化为了借贷资本。

本质: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8、试述利息率的决定因素。(09.10) (1)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回去借款;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会去放贷。

(2)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润率本身的高低;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

(3)而在一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的。

9、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09.01) (1)差地租I形成的原因是: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Ⅱ形成的原因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

(2)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Ⅱ,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在二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

资本主义的发展

1、资本主义自由阶段的竞争和垄断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①竞争目的不同。 ②竞争手段不同。

③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 ④竞争的范围不同。

2、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08.10/10.01) (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②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调整;③从上层建筑方面看,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扩展,意识形态中的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3、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09.01) 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

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4、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的影响。(11.10)

(1)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2)资本输出的可能性,一是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过程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二是这些国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低的劳动力供给。三是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

(3)影响:对资本输入国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5、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11.04)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相关。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6、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09.04/10.04/10.10)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分)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2分)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2分)

社会主义社会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08.10)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2、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11.01)

(1)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3、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09.04) (1)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2分)

(2)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2分)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1分)

(4)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1分)

4、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10.04)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2分)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3分)

(3)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分)

共产主义社会

1、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10.10)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不顾或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10.01) (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3、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09.01) 1.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

2.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 3.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让知识带我们走向自由

服务热线:400-886-2410

第五篇:2016考研政治马原常用原理总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技巧掌握得再娴熟,没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打底,想得高分也只是痴人说梦,所以,在大概地讲解了考研政治中马原主观题的评分点和答题攻略以后,我们再把其中的常用原理做以概括性表述。

1、实践与认识主、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主观世界。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此就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事实性认识为基础,对客体的价值即它对人的有用性作出科学的评价,按照客观事物的尺度和人自身尺度,在观念中建构起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即形成实践观念。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作为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们已经获得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成分,都是通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梯。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这种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这种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1、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2、真理和价值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只有注重事实,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向导。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性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

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改造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