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真实的写作提纲
第一篇:论艺术真实的写作提纲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目录
摘要和引言 ………………………………………………………………………… 2 第一章 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含义 ………………………………………………………… 3
(一)事实真实是新闻的本源………………………………………………………… 3
(二)真实性事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
4(三)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的被报道出来………4 第二章 新闻失实现象的原因及危害…………………………………………………… 5
(一) 导致新闻失实现象的原因 ……………………………………………………5 1.政治原因的影响 ………………………………………………………………… 5 2.经济原因的影响 ………………………………………………………………… 6 3.社会原因的影响 ………………………………………………………………… 7 4.新闻报道者故意原因的影响 ………………………………………………… 7 5.新闻报道者非故意原因的影响 ……………………………………………… 8 (二) 新闻失实的危害 ……………………………………………………………… 8
第三章 维护新闻真实,防止新闻失实际…………………………………………… 9
(一)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9
(二)培养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10
(三)加强受众对媒体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监督……………………………………… 10
(四)加强新闻工作的规章管理制度 ………………………………………………… 10
(五)加强法制教育,尽快出台有关新闻造假的相关法律 ……………………… 11 参考文献 …………………………………………………………………………… 12
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摘 要
当今社会由于一些媒体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虚假新闻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本文针对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出现的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强调了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同时作为新闻线索提供者、新闻编写者,以及新闻把关人应积极维护新闻写作的真实。
关键词:新闻 真实性 新闻失实 新闻工作者
引 言
新闻事业一直以来都有着极强的社会功能,并且影响深远,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它包括: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和刊播广告五种功能。 所有从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等“传媒人”都有深切的体会,写作与采访之间的关系非常特殊,就是采访期间掌握的素材和细节越多也越全面,在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这种情况下,除过筛选那些特别有价值的部分作为新闻稿的主要内容外,还要十分注重素材和细节的“留精去杂、保真抛虚”。虚,是指所
- 2的反映,是对客观所发生事件的写真。虽然新闻的形式千变万化,但是其对真实性的要求是恒定不变的。所以说在新闻报道中,真实性密切地将事实与新闻联系在一起,使主观与客观达成统一。与此同时,新闻的报道应该是多层次的真实,所以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时要对事实进行整体的综合、概括与分析。使得新闻的现象事实与本质事实、微观事实与宏观事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新闻就能更加符合客观事实,最终使得新闻的真实性达到更高的层次。
(二)真实性事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
由于真实性对于新闻存在和发挥影响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它成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工作做中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成为了传媒取信于广大受众的关键。无论是国内或者国际新闻界都把新闻的真实性挡在至关重要的位臵上。1948年通过的《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准确,不能任意扭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全国记协1997年第二次修订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第四条就是“维护新闻真实性”。由此可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新闻工作者必须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揭示该事实发展的原因以及本质。
(三)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的被报道出来。
- 4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1958 年“大跃进”时期的高指标、瞎指挥和共产风,新闻报道上公开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放卫星,钢铁元师升帐,超英赶美等等。在“左”倾冒进思潮的影响下,当时的新闻界对经济建设的成就报道严重失实。1966 年至1976 年10 年“文革”期间。开始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接着大抓走资派。后来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夺了党的新闻事业领导权,他们便乘机大打出手,颠倒黑白,无中生有,疯狂进行反党反人民活动。一个时期以来,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的消息、文章充斥了报纸和广播。当时,在新闻界流传着一个顺口溜说:“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这成为了中国新闻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
不仅在中国的新闻史上有过这样的不光彩的一面,国外也出现过这样的失实报道现象。1999年至2000年间俄罗斯发生车臣战争。为了保卫国家与民族的安全,俄罗斯政府出兵打击车臣非法武装分子。但是西方媒体基于他们的“人权价值观”,在所谓的“人道主义干预”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对车臣事态的发展进行了不少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西方媒体带有不少明显的政治倾向,导致新闻的失实,有些甚至是假新闻。
2、经济原因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我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我国报刊业的活力,但也同时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媒体激烈的市
- 6乐性、轰动性、可看性,而不愿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对于新闻事实本身的深入采访、探究与细致观察上,以至于为了一己私利,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编造假新闻。又为了迎合不正之风,不惜主观片面,牵强附会,大肆渲染,造成新闻严重失实。
5、新闻报道者非故意原因的影响
这类的失实大多是因为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而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导致的新闻失实。如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调查研究的作风。有的采访时不全面调查、不做充分准备,只听一面辞,不对比、不核实,从而造成失实。给宣传工作造成了障碍。又如,对材料缺乏认真核实和斟酌。轻信或误用间接材料,不深入群众中,不去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偏听偏信,主观武断。遇事只问当事人,就事论事,也不向周围有关人员查询核实,使得很多新闻因未能直接进入现场并与采访对象接触而失真。
(二)新闻失实的危害
新闻媒体在受众的眼中是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的社会组织。新闻报道是为全社会服务的。新闻媒体在一些事情上虽然没有裁决权,但它可以依据事实仗义执言,揭露事实真相。所以说新闻的真实性对公众来说很重要。一旦出现大量的失实报道,使新闻成为了造谣、欺诈,那么媒体的公信力度就将下降。这样受众对媒体产采取不信任的态度,甚至对一些真实的报道也将信将疑,那么这样的新闻媒体就失去了受众,也失去了其
- 8
(二)培养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既然肩负着新闻传播的责任,就要做到既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又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使我们对新闻的发展环境具有更强的责任感,,能够更好的维护新闻事业的发展。实践反复证明:靠弄虚作假来扩大宣传效果,其效果适得其反。要收到真正的宣传效果。惟一的办法是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坚持真实,坚持真理,才能赢得人心。因此拥有社会责任感能够使我们直面读者,能够真正客观的表达新闻的真实性。
(三)加强受众对媒体以及新闻工作者的监督 鼓励受众积极举报造假者。依靠基层受众的及时举报, 对蓄意制造假新闻或不实报道的个人, 以及发布不实新闻的媒体,视情节轻重予以追究责任,并向群众反馈处理意见,表明与不实报道进行坚决斗争的决心。
(四)加强新闻工作的规章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新闻工作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好新闻从业人员,防止虚假新闻。实践证明:把思想道德教育、职业培训与新闻战线的整体管理、各新闻单位的内部管理相结合。加强和完善体制、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新闻工作运行机制,是防范虚假新闻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假新闻无见报的可乘之机。要着力健全制度,强化自律,完善制止虚假新闻的长效机制,从采访、编辑、校对、
- 10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8 [2]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 [3]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3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
- 12 -
第二篇:论《狂人日记》的创作手法的写作提纲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开辟 中国文学的崭新道路。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等手法,“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其具体创作手法主要如下:
一、表现方式是抒情。古代小说的表现方式是叙事, 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而《狂人日记》与之大径相庭,主要表现方式是抒情,情节较为淡化、小说不重人物,不重情节,只是重在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情感。可见,小说的抒情形式十分突出。
二、局内视角叙事与贯穿式象征笔法。鲁迅小说选择局内视角叙事, 利用视角人物的主观体验性,塑造形象, 开掘和深化作品的主题,还体现在选择“思考型”人物作叙述者,借助他们活泼而深邃的内在意识和高度透彻的洞察力,考察社会人生,发掘生活底蕴。作者有时把视角暂时交给人物,有时作者又把视角收归自己。
三、序为文言,正文是白话,文白相间,既有讽刺性,又有表现性;
四、采用日记体裁。日记的散文化,有利表现“狂人”狂言的断续性和啃跳跃性。
第三篇:毕业论文提纲-影视艺术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论文写作提纲
论文题目:影视艺术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序论
1. 影视艺术对新闻写作的影响(影视艺术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体现及其对新闻写作发展趋势的改变)
2. 说明写作意图
本论
一、影视艺术对新闻写作产生影响的前提条件
(一) 新闻写作的时代特征,易受文化领域的影响;
(二) 影视艺术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某些因素影响了新闻写作的多样性
(三) 影视艺术与新闻写作同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互有影响(你写的是影视艺术对新闻写作的影响,所以这个标题去掉,最多在
一、最后点到为止,一笔带过。
二、目前影视艺术对新闻写作影响的基本现状
(一) 当下影视艺术对新闻写作的积极影响:丰富了新闻的手法(包括电视新闻写作、
报纸新闻写作、网络新闻写作)
1. 新闻写作更多的采用“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
2. 影视特写在新闻写作中的借鉴
3. 影视“蒙太奇”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4. 新闻写作“空镜头”的意义
(二) 当下影视艺术对新闻写作的消极影响:影响新闻写作的本质要求(包括电视
新闻写作、报纸新闻写作、网络新闻写作)
1. 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2. 使新闻写作容易附带感情色彩
3. 影响新闻写作的短小精炼,生动简洁
三、促进影视艺术对新闻写作积极影响的对策
(一) 坚持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二) 将新闻写作与艺术创作相区分
(三) 对艺术的借鉴取决于新闻写作的需要
结论
1. 概述当前影视艺术对新闻写作的影响趋势和我们的任务
2. 呼应开头的序言
第四篇:艺术的真实
----------也谈文学创作的艺术真实
草木秋[原创] 无事时,常上网读一些网络写手的文章,其中也不乏一些讨论艺术创作的作品,一时技痒,忍不住也来谈谈,于大家共勉。
谁都知道,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生活所决定的,除了现实生活,不存在能够产生美的源泉。现今的在网络上的文章很多,想来我是比较喜欢看那些来自于生活真实的文章,而不太喜欢空洞的花架子。对于那些想当然的生造,倒不好我写我心的那种来得入目。自古天下文章一般抄,改头换面的文章也不在少数,可能有的还抄成了所谓的作家,大小作品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只是到头来还是过眼云烟,时光会洗去一切浮华。能经得起时间过滤的文章终是少的,留下的也必是能真实再现生活的艺术。写手都一样,一开始可能大家都想多写几篇,我也不例外。写着写着大概就会发现要想写出好的文章,没有对生活真实的深刻理解是不容易出精品的。
写作本来面目,自是要写生活的。写好生活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得有一个正确的写作态度。现今很流行的一些描写性的作品,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还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记得《扬子》上我看过一篇连载,是写大学生活的腐化,一个不学无术的大学生为了顺利达到目的,竟然雇用一妓女充其表妹,‘送’给系主任。然后是什么捉奸在床,最后就是系主任用自己的权力保他一通绿灯。最后,干脆又上年青的系主任老婆跟这小子好上了。大量性的描述充斥其中,想来喜看这类文章的也必不在少数。这里倒不是反对描写性,只是为了性而写性就变得无趣了。这方面我想可能还包括贾老的《废都》[说这话是要被许多人拍砖的,不知我的头够不够结实],我想这应该不是贾老的的最高艺术品,只是贾老想搞几个钱的需要,要知道贾老他也是社会的人。至于《废都》热,想来必跟媒体抄作及贾老的名头有关,所以我们看作品,不能因为这篇作品是谁写的就说好,一个人创作的作品不可能都好。水平上肯定也是有差距的,我们也不能一篇文章的成就来否定一个人。我们需要借鉴的是代表一个人艺术成就的精品,而不是某个人的作品。扯远了,还是切回正题。
创作也不能为了写生活而写生活。这样的文章可能很真实,但缺少提炼,不够典型。这类文类多见于一些新从事创作的写手,创新目的单纯,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割裂。这类写手如果能坚持下去,倒是可能一些会写出的东东。只是由于文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绝大部分会半途退出。毕竟写作是一件很清苦的事,即使你有爱好,能长久坚持的也必是少数。创作也不欢迎纯艺术的写手。这类人卖弄风雅,咬文嚼字,言必谈什么诗的境界,语必讲什么创作需要灵感,要严格的格律什么?这类纯艺术论者,大力推宠其所谓的艺术,觉得创作是有天分的,自己就是那种。却忘记了写作的根本是写什么。离开了生活,那些所谓华丽的文字,又有什么意义,不外乎就是一个漂亮的外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事实去表现思想。创作本身就讲求一个创字,要写出好的文章,光写生活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写手的思想创造。只有经历了创造思想洗礼的现实才成为最真实的艺术美。去过岳阳楼的人很多,写岳阳楼的人也很多,但写出流传千年《岳阳楼记》却只有范仲淹。文字华美自不必说,但若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的思想,则定要失色不少。
写作的本身说到底就是为表达自我和自我认识的世界,完全可以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大可不必拘于生活或艺术,不能单纯地用现实的标准衡量艺术,或用艺术的标准来衡量现实,要辩证地看待生活和艺术。我们在写生活、写自我,写真实的同时,其实也在创造美。事实上:艺术的美应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美就在于每个写手写生活时独到生活经历,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在反映生活本来面目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美。也只有这种在现实基础上的升华的美,才具有艺术的真实性。
2005-1-16草成此篇,供大家拍砖。
第五篇:先秦著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我看先秦著作中的虚构现象
先秦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源头,有很多典籍流传后世。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各种学术著作、历史散文层出不穷,这些著作在基本符合史实的基础上,往往有所提炼、加工,甚至虚构,这种人为的改造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先秦著作中的虚构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先秦著作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虚构现象。自从商朝出现甲骨文开始,中国历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新阶段,文字的使用使人们可以记录各种各样的事。古代帝王的身边就设有史官,负责记录君王的言论和行动。但是在先秦时期,掌握文字的仅仅是作为统治者的贵族,其他的平民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去掌握文字的,所以说记录历史的权利就掌握在贵族的手中,那么,这些贵族就不会记录那些危害自己统治的事迹,这是他们作为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的,所以记录的事情往往有虚构的成分,这是无法避免的。还有一种类型是古代神话,古代的史官其求真务实的精神去看待远古神话传说,于是把神话当做史实来曲解、怀疑,这样,先秦史书中就有虚构的成分产生。
有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先秦著作中确实是存在虚构现象的,虚构出来的东西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虚构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构出来的东西是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比如对一些历史事件具体情形的虚构,还有一种是虚构出来的东西不符合逻辑或不符合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样的虚构人们一看便知。比如“洪水滔天„„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这段的大意是鲧治水不力被杀,死后怀孕生了禹,继承父志终于排除了水患。这明显就是一个虚构的成分,让你是不可能死后再生出小孩的。又如“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池中,举以为人„„”(《太平御览》)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就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属于神话,完全是虚构的。
既然先秦著作确实是存在虚构现象的,那么出现虚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我的一些参考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先秦时期,人类由愚昧、野蛮野蛮的时代跨入文明时代,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是很弱的,对于很多事情人类还无法解释它们,但这些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因此对一些事情的描写就采用虚构的形式。比如人类无法解释自己生存的这个自然界是怎么来的,就创造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类无法解释人是怎么产生的,就杜撰了女娲造人的神话,还有很多类似的神话,都是描写那些人类无力认识的事物。二,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一些特殊人物的出生都是很特别的,并且带有奇异的色彩。孔子的母亲去尼丘山祈祷,有感而怀,生下了孔子。李耳出生时头发全白故起名为老子。这些人都是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因此在记录他们身世的时候总是人为地创造一些东西,以显示这些人从刚出生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特质。还有一类是古代君王的出生。很多君王的出生都是与上天、与神有关系的,都说是上天派到人间来的,是理所当然的天子,然而,这些只不过是那些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的一种伎俩,以此来麻痹人们的思想,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天经地义的。这些又是另一种类型的虚构。三,先秦时期,历史与文学的界限不是很清楚,很多著作既可以认为它是文学作品又可以认为它是历史作品,《左传》就是其中之一。“历史本来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史官在记录历史的时候往往使用自己的语言。大家都知道,在先秦时期,掌握文字使用的都是那些作为统治阶级的贵族,记录历史的也是统治阶级,并且是私人修订,一些历史事件是不为外人所知的,但是这件事却又是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史官只能根据当时的情景适当的虚构,但是,虚构的成
分不能太浓。另一种类型是统治者为了不显露自己的残暴统治,为了不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昏君暴君的名声,将自己的一些恶劣行径从史书中删去或直接不予记录。这两种类型是人为地虚构。四,还有一种虚构出现的地方不是史书,而是一些文学作品,作者通过自己的虚构描绘出一幅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或是通过虚构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这类的代表是老子、庄子、屈原,老子在《老子》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庄子在《逍遥游》中以奇特的想象描写鲲鹏,进而表达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屈原的《离骚》,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被奸人所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与朝政败坏,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这种类型的虚构属于文学上的虚构,也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离骚》开创了文学中浪漫主义精神。
先秦著作的虚构现象为我们展示了文学中的另一种美—艺术美,这种虚构的存在使我们欣赏到了精彩绝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是中国文学创作史上一种很有价值的现象。
参考文献:
王力教授主编《古代汉语》
曹础基教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
(春秋)左丘明著 李梦生注释《左传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