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模式
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想很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应密切关注这些地区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此, 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努力宣传民族文化, 推动文明建设工作, 引导他们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做出努力, 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一) 宗教带来的影响
我国有多个宗教, 在这部分宗教信仰者中少数民族比例较大, 另外, 一部分民族对自己的原始宗教和部落图腾十分信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需要超越自然的信仰力量促使其较好的生存。我国正在积极转型经济, 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迫切需要精神寄托。所以,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产生大量有信仰的人。因此, 在教育中, 充分尊重这部分学生的宗教信仰, 使其产生正确认知, 形成客观的宗教理念, 引导学生准确辨别邪教十分重要。
(二) 强调团结教育
由于客观存在的地理与历史因素, 民族差异短期内难以真正消除, 所以, 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中应突出多样与多重化的文化, 凭借国家与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突出民族与文化的认同, 高度融合各个民族, 提升文化的共性水平。引导学生获得与本民族精神相符的汉文化, 促使其增强国家意识。利用高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消灭民族狭隘意识, 对大学生开展全面、深刻的团结教育, 对国家不断增加认同感。准确理解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依存关系。在本民族的健康发展过程中高度联系中华民族提倡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宣传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中国人应承担的责任, 只有做好团结工作才可以强化向心力。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高度联系民族与爱国思想, 将深厚的民族情感成功升华为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不断获取文化知识, 提升思想水平[1]。
(三) 重视交往压力
纯朴、爽朗的少数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在语言、文化、信仰方面的约束, 在校园内明显感到孤独。与汉族学生比较, 他们交往的对象通常是与自己生活背景类似、宗教信仰统一、生活习惯近似的学生, 容易产生民族小团队。由此产生了较强的凝聚力, 倾向于利用简单、粗糙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团队中传递负面情绪并深化发酵, 增加了过激行为出现的概率。轻度的交往障碍, 使民族学生难以融入大集体, 除了自身因素之外, 汉族学生的思考定式也是关键因素。汉族学生容易产生偏见, 将民族学生定位为落后的群体, 国家为其提供的特殊照顾也引起汉族学生的误解, 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对待, 还有一部分汉族学生惧怕民族学生的信仰禁忌, 增加了民族之间的隔膜, 尽量减少与他们之间的交往。因此,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减轻民族学生的心理压力, 转化汉族学生的思维方式, 强化各个民族之间的沟通。
二、“互联网+”对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带来的利弊影响
(一) 利方面的影响
1. 打破了时空约束
“互联网+”显著特点就是实时共享资源, 一定程度解决了资源应用的约束问题。传统思政教育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开展, 这部分知识出现显著不足, 教育教学方式自然难以发挥作用。而“互联网+”的出现可以更加便捷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教学, 教师通过网络信息, 增加教育知识, 扩大教育范围, 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改变了教育教学方法
长时间以来, 一般都通过面对面的方法开展思政教育教学, 对于民族大学生来讲, 相应出现了生活环境与学习设施等相对较差的问题, 直接限制了知识汲取范围, 文化水平不高。加之这部分学生宗教信仰显著, 无形中加大了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困难度。网络的产生将便捷的方法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教师根据网络建立独具特色的教学平台, 开展一对一教育教学工作, 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2]。
(二) 弊方面的影响
1. 网络倾斜了学生的价值观
网络促使思政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要正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防止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网络表现的开放特点, 加快了西方思想的涌入速度, 而民族大学生始终被敌对势力作为策反的关键对象, 由于这部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缺少正确引导, 在网络环境中, 必将增加策反的成功率, 改变学生的价值观。
2. 负面信息造成的考验
“互联网+”时代可以高度传输且自由传递信息, 造成一部分歪曲现实的虚假信息快速传输, 正处在青春期的民族大学生, 情感相对敏感, 对外部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 且缺少较强的克制力, 在大量不良网络信息面前, 难以妥善处置, 甚至会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逐步模糊了是非观念, 降低道德素质, 不能基于理性角度开展思考, 迷失了学习方向, 一定程度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此外, 在眼花缭乱的网络环境, 不少民族学生很难把持自我, 甚至发生心理问题[3]。
三、创新模式
(一) 设计云媒体, 建立教育教学平台
要想全面把握教育机遇, 高校应最大程度彰显科学特点, 全面建设智慧校园, 制定“互联网+”人才培养方案, 高度融合由搜集、教学、学习和操作产生的教育资源构建网络平台。同时, 随着手机客户端的迅速增加, 应结合全新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利用网络平台, 如微博和微信等, 借助于具有校园环境公共特点的微信平台, 根据托送信息等性能, 对校园文化推广宣传, 认真做好民族学生思政教育, 引导学生扫描二维码, 及时收看手机视频, 达到在线学习的目标, 获得大量学习资源, 初步设计手机报, 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快速浏览, 凭借这一设计认真宣传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 上述做法, 有效启发了思政教育工作, 全方位彰显示范功能[4]。
(二) 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 科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在把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状况时, 应高度体现其思想动态, 精准掌控几个重要时机。第一, 大学是心理改变巨大时期。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一个比较陌生且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容易产生孤独和茫然。此外, 这部分学生一般是高中成绩优异, 是师生非常喜爱的学生, 进入大学校园, 遭遇的一切必将不同于之前, 大部分学生不能顺利接受这样的差异, 教师应认真对待任何一位学生, 采取不同的方法使他们尽快适应校园生活;第二,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习俗, 他们认真安排庆祝节日的仪式, 对重要节日十分看重。
但进入校园以后, 由于文化不同, 学生不能感受过节的气氛, 容易出现思想波动, 甚至严重排斥校园生活, 要求学校利用各种关怀方法, 并且为民族学生提供庆祝节日的场所与设施;第三, 一部分牵涉到民族问题的重大事件。发生这部分事件时, 比如2008年的“3.14事件”, 得到不少藏族学生的关注。难免会产生心理波动, 一部分学生缺乏控制力会出现不理智的现象, 学校应选择合理手段, 耐心疏导和安慰学生。学校还应构建严格的预警制度, 找出潜藏的安全威胁, 对事态发展严控。
(三)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
第一, 加强道德教育:其一道德意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道德约束力对本身行为严格规范, 能够准确辨别信息是非。只有如此才可以避免被假象蒙蔽;其二认真开展礼仪教育。向学生全面讲解有关网络使用的礼仪行为, 并监督他们认真遵守;其三强化道德规范教育。要想健康使用网络需要规范的制度, 政府有关单位应编制有关的道德规范, 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认真遵守相关的道德规范, 从而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比如禁止对他人隐私进行侵犯、在网络上不散布虚假消息等。“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大量问题, 需要对道德规范教育有效改进, 保证网络的可持续发展。第二, 加强法制教育:其一全面推广法律知识。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有关的法律规定;其二努力培养正确认知。促使这部分学生了解到法律无处不在, 虽然使用虚拟的网络, 但其存在的基础是社会环境, 应为自己的网络言行高度负责[5]。
(四)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强化集体归属感
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存在文化方面的实际问题, 加之人际、就业等方面出现的困难, 必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若这一压力长时间存在, 容易演化为心理压抑, 难以对其科学疏导, 通常借助不合理的方式爆发。所以, 应认真对待心理健康教育, 整体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 尤其对情绪化严重的少数民族学生, 对其做好心理健康工作至关重要。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存在个性、心理等若干方面的问题, 认真实施治疗和辅导, 并做好有效的心理干预工作。同时, 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情况科学思考, 建立有关课程, 对相应教育系统不断改进, 创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环境, 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客观的救治, 令其更好的全面学习工作[6]。
其次, 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强化集体归属感。在“互联网+”环境中, 可以凭借网络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设计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创造轻松、融洽的网络文化环境, 对学生的情操积极陶冶, 引导学生参加学校安排的乐观向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 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逐步增加沟通, 并给予其最大的关心和帮助, 提升交际水平。凭借网络组织线下文化活动, 全方位展现民族文化内涵, 这也是科学开展民族学生思政工作的实际策略, 不仅促使这部分学生积极传承文化, 还可以在校园环境中有效引入民族文化, 扩大校园文化的内涵, 合理安排各种校园活动, 促使民族学生整体把握国情和民情, 加强集体的归属感。
(五) 高度融合网络与传统媒体
民族学生思政教育在全新时期的模式是:课堂讲解、网络延伸、生活体验。民族学生利用网络表达自己对重点事件的意见, 并且在班级内部实施交流和讨论。应高度联系课堂教学和课下网络教育, 令课堂教育通过网络达到延伸的目标。在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 努力扩大教育空间, 积极占据网络教育阵地。凭借活泼、形象的网络特性, 使更多的民族学生热情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互联网+”开展教育正处在摸索环节, 依然难以全面替代传统方法。教师凭借网络与学生沟通, 一定程度限制教育的深入性, 这正是传统教育存在的优势。传统教育通过多年摸索, 累积了大量操作经验, 形成坚实的教育基础。网络教育与其互相融合, 通过科学技术解决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 达到互相补充的目标。
四、结束语
目前阶段, 由于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造成的影响,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 民族学生在全面发展我国经济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要求其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 有效避免网络威胁, 逐步提升自身素养, 为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奠定保驾护航。
摘要:“互联网+”计划的提出, 一定程度冲击了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在这一背景下,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因此, 在创新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科学应用互联网+, 有效融合思政学科与网络, 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中耀, 粟迎春.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 2015 (2) :70-73.
[2] 秦岭.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22-25.
[3] 向宇森.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11-14.
[4] 华秀祥.“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 2016 (3) :16.
[5] 戎霞.互联网+视阈下区域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广西地区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16 (3) :12-13.
[6] 刘慧.“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 2015 (27)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