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性(精选)

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性(精选)

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性第一篇: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性《论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形势与政策论文河海大学商学院 形势与政策实践课论文所属课程: 形势与政策 院系年级:12级工商管理系专业班级:财务管理2班学 号:1215010327姓 名:张青云联系电。

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性

第一篇: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性

《论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形势与政策论文

河海大学商学院 形势与政策实践课论文

所属课程: 形势与政策 院系年级:

12级工商管理系

专业班级:

财务管理2班

学 号:

1215010327

姓 名:

张青云

联系电话:

15950558015

指导教师:

刘文

2015 年11 月

论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摘要:当前,腐败现象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存在,一些社会文化促进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警醒起来,坚持惩治和预防腐败两手抓、两手硬,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关键词:党风廉政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文化

腐败问题是伴随着国家政权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历史现象。所谓腐败,就是在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或统治集团中,有一部分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为个人牟取私利而不惜损害全社会的利益,直至危及整个国家政权的生存。因此,能否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在政权机构内部蔓延,能否在政权运作中形成一套科学、严密、规范的防腐反腐机制,就成为衡量一个阶级、一个政党是否具有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反腐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同腐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相关,所以一定的社会的文化对腐败的产生、认定和预防及解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官本位文化促进了腐败的滋生。以官为本、以官为尊、以官为荣、以官为求,是官本位文化的特征。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是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价值。在以官为本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官就是人们评价人成败、荣辱的准绳、尺度。这种文化在中国的根深蒂固,带来的是人的价值取向的扭曲,也是造成官场腐败、官员堕落的原因之一。中国不断产生的官场腐败,原因正在于官位的有限性。越高级别的官位越少,但谋求者却是人数众多。在这种极为不平衡的供求关系下,为了某个官位,人们是不折手段,滋生了官场的各种腐败和习气。

其二,人情关系是滋养腐败的温床。在中国,一个人从生的一刻起,就决定了他一生存在于至亲、宗族、姻亲、师生、朋友等种种关系之中。这些关系相互交织,相互连接,构成了如同蜘蛛网般牢不可破的关系网。而我们做人、处世都很难离开它,否则我们很难立足于这个社会。这本是一个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在一个法制比较不完善的社会时,关系网则在腐败形成中成为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在我国人情文化特别的浓厚,人们常常把人情看得高于一切,即使是法律、制度、纪律也在人情面前显得软弱无力。

其三,从众心理是社会腐败现象的催化剂。从众心理是指人的认识行为由于受到所在群体及社会环境有形无形的影响或压力,往往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原则以顺从环境,保持与众人的一致。当前我国社会腐败现象的泛化与社会从众心理就有密切的联系。有些腐败现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团体压力所造成的。

那么,反复倡廉是什么呢?反腐倡廉亦称“惩腐倡廉”。即反对腐败,倡导廉政,是廉政建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防止权钱交易,提倡廉洁自律,建立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要廉政就必须反腐,而反腐才能廉政,古今中西概莫能外。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反腐倡廉”,尤其在经济体制转换的改革开放的时期,更是把“反腐倡廉”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行动纲领。 我国当前党内腐败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有:第一,腐败的群体性特征明显,涉案人员众多,并且他们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同时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第二,“一把手”腐败非常突出,党政“一把手”的腐败行为又导致其下属各个部门负责人的违纪违法。第三,“外向型”腐败日趋明显,都形成了国内犯罪,国外洗钱的链条。第四,资本积累型腐败日益显露,腐败分子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生活上的富有和享乐,违纪违法的目的从追求消费享乐型向资本及类型转化。第五,腐败的规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我国的腐败已经进入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均衡时期,出现了笑廉不笑贪的社会风气。

加强当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身份重要的意义。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适当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见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决反对腐败。党只有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只有坚决反对腐败,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的性质,实践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反腐倡廉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腐败直接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因此,反腐倡廉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人心向背,而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党长期执政,党政干部脱离群众、腐化堕落的危险也就越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也进入关健阶段。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广泛存在,腐败已经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导致一些地方民怨越来越大,干群冲突频发,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持之以恒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我们党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在与时俱进的今天,学校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警示教育,通过讲座、报纸、专题教育、宣传栏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警示教育,使我们的廉洁自律意识明显提高,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也日益增强,教育效果稳中有升。作为学生的我也更深切体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该从现在开始,廉洁修身,反腐倡廉。

第一,我们要时刻告诫自己:懂礼仪,懂道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做人要懂得礼仪,要懂得自爱。古人有云:人之贪,性也。人贪婪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因而如果我们没有克制自己的贪念,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的要求,那么我们就会滋生腐败的因子,玷污我们的人格,模糊了我们前进的视线。

第二,我们要时刻保持廉洁自律的行为规范。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重,自律,自醒,排除非分之想,我们要摒弃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权力意志论的人生价值观;我们要不断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增强防腐拒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为马上步入社会,投身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浪潮中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第三,我们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目前大学校园里的校风正在逐渐变质,腐坏。请客繁、花红酒绿烂、考试作弊、论文作假等现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大学这块人生路上的最后一块净土。近年来,有一部分大学生,淡忘了艰苦奋斗作风,贪图享受,试想:如果在大学校园里就产生了这种不和谐、不健康的意识,那么当他们步入社会接触到实实在在的公共权力和利益时,后果又将怎样?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恪守党的宗旨,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始终不渝地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修身,廉政,我们任重而道远。反腐倡廉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只有我们先从自身做起,自律自制,才能起到一个带头模范的作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反腐工作才会得到快速、有效的开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党和国家的接班人,作为振兴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一代,我们大学生的廉洁修身就有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我们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无论现在还是以后,始终保持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廉洁自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论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形势与政策论文

试述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必要性

摘要: 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当前,腐败现象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全党必须从思想上警醒起来,坚持惩治和预防腐败两手抓、两手硬,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关键词:党风廉政建设、享乐主义、官僚主义、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腐败问题是伴随着国家政权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历史现象。所谓腐败,就是在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或统治集团中,有一部分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为个人牟取私利而不惜损害全社会的利益,直至危及整个国家政权的生存。因此,能否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在政权机构内部蔓延,能否在政权运作中形成一套科学、严密、规范的防腐反腐机制,就成为衡量一个阶级、一个政党是否具有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反复倡廉是什么呢?反腐倡廉亦称“惩腐倡廉”。即反对腐败,倡导廉政,是廉政建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防止权钱交易,提倡廉洁自律,建立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要廉政就必须反腐,而反腐才能廉政,古今中西概莫能外。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反腐倡廉”,尤其在经济体制转换的改革开放的时期,更是把“反腐倡廉”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行动纲领。

我国当前党内腐败呈现出的特点主要有:第一,腐败的群体性特征明显,涉案人员众多,并且他们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同时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第二,“一把手”腐败非常突出,党政“一把手”的腐败行为又导致其下属各个部门负责人的违纪违法。第三,“外向型”腐败日趋明显,都形成了国内犯罪,国外洗钱的链条。第四,资本积累型腐败日益显露,腐败分子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生活上的富有和享乐,违纪违法的目的从追求消费享乐型向资本及类型转化。第五,腐败的规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我国的腐败已经进入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均衡时期,出现了笑廉不笑贪的社会风气。第六,腐败分子的抗药性在不断提高,腐败的手段更狡猾、更隐蔽。第七,腐败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域特征,西北部和中东部地区都又明显的区别。

我国正处于全面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腐败成为了我国最大的社会污染,它不仅造成各种经济损失,而且还构成了对我国共产党及其政府的合法性的严重挑战,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和忧虑,党内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有的还日趋严重,所以我们必须从腐败现象当下的特点入手,把防腐败放在一个重要的位臵上面,尽最大的努力来降低腐败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可行的政策,使有关人员无空子可钻,达到让其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也不敢腐败的目标。

加强当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身份重要的意义。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适当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旗臶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见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决反对腐败。党只有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只有坚决反对腐败,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的性质,实践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反腐倡廉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腐败直接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因此,反腐倡廉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人心向背,而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党长期执政,党政干部脱离群众、腐化堕落的危险也就越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也进入关健阶段。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广泛存在,腐败已经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导致一些地方民怨越来越大,干群冲突频发,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旗臶鲜明地反对腐败,持之以恒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我们党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参考文献: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

第三篇: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对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制定的诸多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新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政策;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4-0359-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国家制定计划首先要安排好农业,研究政策首先要考虑农业[1]。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只有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升,才能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而使农村和谐安定。农业科学是现代农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力。自20世纪末以来,农业科技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也进一步走向综合与联合,形成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推动着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2]。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可见,农业科技政策在国家政策当中的份量很重。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政策,对我国农业科技的长足进步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3]。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有效的农业科技政策[4]。

1部分国家农业科技政策取向

1.1美国

美国的农业科技发展侧重点在生物技术领域。近年来,美国启动“后基因组”研究战略,资助包括蛋白组研究的“生命基因组”计划前期项目,参与启动国际遗传变异图谱计划。另外,为加强转基因作物管理,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提出一项新建议,主张转基因作物在田间实验的早期应接受安全性评估,及早把关可有效地杜绝“转基因污染”。此举将为美国现有的农作物管理监测体系“增添一道新保险”[5]。

1.2法国

法国的农业科技政策对生物技术也很重视。2002年,法国由7位生物技术研究专家、企业家和法律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完成了政府委托的报告――《直面生物技术挑战》。报告指出,生物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将成为国家新的财富,因此政府应像发展信息技术那样,推出一个国家“行动计划”来发展生物技术。

1.3日本

日本把科学技术战略制定、科学技术制度改革、推进科学技术活动的国际化作为重要政策。根据新的《粮食、农业和农村基本计划》,为了节省农业生产的时间和人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日本政府确定了未来4年内将努力开发的10项关键性农业生产技术:水稻直播技术、高质量的小麦稳定栽培技术、无中耕无培土大豆栽培技术、水果等园艺生产的机械化栽培系统、蔬菜的成套机械化生产系统、花卉的提斗式生产系统、应用受精卵移植、性别鉴定及克隆技术等畜产技术、饲料生产的机械化技术、施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农田综合管理技术和替代溴化烷的新农药生产技术。

1.4澳大利亚

2001―2002财政年度,澳大利亚通过了一系列与农业科技相关的计划和行动,成功地培育和发展了风险资本市场。与农业直接相关的计划有2项:①育种基金计划。该计划帮助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获得风险投资和其他计划支持前,对具有商业化前景的技术进行早期开发,5年内联邦政府将资助7 870万澳元;②生物技术创新基金计划。为了加强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商业化,该计划决定为生物技术创新基金提供4 000万澳元,建立分子生物科学学院。

1.5加拿大

加拿大政府表示,在未来5年内向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投资1 000万加元,用于开发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植物。位于波特奇拉普雷里的食品发展中心也将从联邦和省2级政府得到1 100万加元用于创新研究。这一投资使得该食品发展研究中心成为北美地区食品加工研究的最大基地之一。2002年4月,加拿大基因组公布了第2批项目清单,在健康、森林、农业、生物信息、技术开发、法律和社会问题领域共投资1 555亿加元,支持哺乳动物基因表达的生物信息研究等34个创新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将在未来3年内每年提供490个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岗位,同时提供260多个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岗位。政府希望第2批项目实施后,其基因及生物技术研究水平跃居世界第2层次。

2我国农业科技政策

2.1农业科技政策目标

新世纪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发展目标为:提高主要领域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加强农业科技体系;优化农业科技队伍结构,加强实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使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依靠农业科技革命,推动农业产业革命。

2.2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技术

2.2.1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重点发展大面积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主要农作物体系;集约化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业技术体系;资源开发与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体系;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重大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防治体系。

2.2.2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方面,重点研究5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技术[6],包括研究良种及产业技术、农作物大面积丰产关键技术、高产高效模式化耕作栽培技术、无公害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等;二是研究畜牧业集约化养殖技术,包括畜禽品种改良及繁育技术、高营养饲料配方及加工技术、规模化养殖及疾病防治技术、规模化养殖场环境工程等;三是研究林业高效技术,包括生态林业工程研究与开发技术、优质工业用林定向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技术、重大森林灾害预防研发技术、经济林良种栽培与加工利用研究与开发技术、森林资源管理技术、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林业与全球环境变化技术、木质材料加工利用研发技术、林产化学加工技术等;四是研究重大病虫灾害预报与防治技术,包括农林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畜禽鱼虾主要病害流行预测及综合防治技术、生物农药、兽药、鱼药的研究与开发技术等;五是研究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包括节地型农业技术、节水型种植技术、节肥型种植技术、节饲型养殖技术以及农村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等。

2.2.3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方面,重点研究3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生物技术,集中力量加强基因工程研究,争取在农作物、畜禽、鱼类抗病、抗虫与品质改良基因工程上取得突破[7-8],并尽快形成产业化;另外力争在动物胚胎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微生物遗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研究与开发方面有显著进展。二是研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是建立中国农业科技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针对土壤侵蚀、污染、退化、杂草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模型,以及建立各种农业技术方向上的优化模式的程序,重点制定机前处理技术规范、交换格式与分类编码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方案;建立以公共数据网和电话网为依托的农业科技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加大农业科技文献高密度数据库和农业科技数据快速采集与处理技术的应用;开发实用的农业科技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三是研究现代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重点是研究抗病、抗虫、抗逆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开发转基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品种;研发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人工固氮技术;研究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等技术;研究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开发果树、花卉、药用植物、茶树及薯类等无病毒技术;加快工厂化生产工艺与技术创新;开发农用微生物遗传工程产品及生产工艺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应用试验。预期目标为:提出一些实用性强的生物技术,培育出一批转基因植物品种,研制出若干转基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品种和生物工程疫苗;建立植物无病毒苗中试基地,实现生产工艺规范化和种苗质量国际标准化;培育一批新品种(品系),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示范试验;建立用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中试车间;促进转基因植物品种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加速实现产业化。

2.3我国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措施

2.3.1统筹规划,联合攻关,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尽快改变部门、省区各自为政的体系,扭转有限科技要素大量浪费的局面。根据农业产业政策,组织有关部门与省、市、自治区制定全国统一的农业科技规划。按行业、生态区组建若干专业队,开展联合攻关,切实解决一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重大的、共性的技术问题,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准备。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着重有效实施增产增收类技术、生产保障技术、资源节约技术和产业化工程。针对21世纪初对我国农业发展可能有重大影响的杂交育种、基因转移、生物固氮、抗性生理等生物技术,以及资源优化利用与环境保护、信息、疫病防治等技术的重点问题,开展攻关研究,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加强软科学研究,以农业科学决策的基础为主,农业重大综合开发项目、基本建设项目以及重大的科技工程等重大决策都要首先进行软科学研究,以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建设若干个农业发展试验区域及样板区,建成不同区域的现代化的样板和现代化技术的辐射源。地方政府也可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特点,创办、试办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或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区。

2.3.2健全机构,稳定队伍,建立畅通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突破口,带动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要健全机构、稳定队伍、增加投入,发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编、定员、定任务,加强管理,稳住精干的专业推广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事业费和推广项目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组织和动员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推广服务,参与科技示范区、综合开发区及种类生产基地建设。开拓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建立向农村转移技术的中介、咨询等服务组织;赋予推广机构一定的生产资料经营权,开展多种技术贸易活动,实现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

2.3.3改善条件,优化队伍,大幅提高农业科研与开发能力。国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强化改善科研条件,为科技研究与成果开发能力的提高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鼓励和支持开发型农业科研机构兴办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以及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和产业集团。鼓励和支持建立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开拓技术市场,走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的道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兴办以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和中介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科研队伍建设方面,提倡人才引进和合理分流人才,从而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队伍,鼓励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的作用,采取“筑巢引凤”的办法,创造条件,促进和加快人员流动,使科研机构的非专业人员和相对较多的研究人员走进农业科研队伍中,同时引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实现各方向人才的交流。

3展望

比较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政策取向,立足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确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研究将在农业科技研究中逐步走向主导地位[9];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推广,将为农业产业化纵深配置科技要素;随着我国土地流转政策进一步实施,农业科技逐步从小规模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较大规模集约化农业服务,用现代工业装置农业,发展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等将逐步走向农业科技舞台的中央;在农业科技上将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技术。对应于上述农业科技发展方向,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必将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必将在未来农业科技政策出台时加大对上述几方面农业科技研究的扶持力度,以实现新政策在现实中的有效发挥[10-11]。

4参考文献

[1] “十五”星火计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J].科技成果纵横,2002(1):11-12.

[2] 世界农业科技政策面面观[J].中国科技奖励,2005(3):94.

[3] 徐秀丽,李小云,左停,等.农业科技政策应以支持农民生计改善为导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4-10.

[4] 姚志友,狄传华.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创新机制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3):10-12,36.

[5] 关仲奇.美国农业科技政策与研究重点[J].全球科技经济?t望,1997(8):47-49.

[6] 李小云,毛绵逵,徐秀丽,等.中国面向小农的农业科技政策[J].中国软科学,2008(10):1-6.

[7] 江华.“九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1997(4):23-24.

[8] 宝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需求和政策体系研究[J].理论前沿,2007(19):18-19.

[9] 蒋文兰.谈谈21世纪初期的农业主导技术[J].发展,2000(2):19-21.

[10] 周建华.农业政策与法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1] 李先德.中国农业政策回顾与评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第四篇:论税收政策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

论税收政策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 早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日益推进,当今社会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伴随着这些深刻复杂的社会变化,文化生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传播手段等等也随之发生变化,文化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形式、对象等等也随之发生变化。文化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政治体制相适应。面对这些变化,我们现行文化体制改革表现出诸多“不适应”:

一 我国文化体制现状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不适应

经济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已经由市场经济体制覆盖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发挥基础性作用,而文化领域中相当部分还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没有活力。

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不适应

我们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现行文化状况无法适应这个要求。由于一些经营性单位体制限制,观念滞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很好地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优质服务,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两种效益都没有。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003年城市下降到37.1%,农村下降到45.6%。与此相对应的是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消费支出快速上升,文化需求比过去更加强劲。要求在信息提供、知识支撑、思想启迪、审美娱乐方面及时提供优秀产品和优质服务。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性、自主选择性特征,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的需求差异性日益明显,要求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必须多样和丰富,文化市场进一步发育和完善。

与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适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激荡日益加剧,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品格,树立当代中国形象,传递当代中国信息,是今后一个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不仅在国际,在国内文化市场也面临一个和国外资本进行竞争的问题,

如果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不能占领市场,而且还要被别人占领我们自己的市场,直接影响我们的文化安全。

与世界高科技发展不适应

当今世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文化产品的制作、传播、接收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现代化,接受信息、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日趋现代化,新媒体和新的娱乐方式,特别是网络技术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必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变革,由计划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文化体制也随之改革。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越来越大。目前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的文化发展不能满足消费的需要,迫切要求我们改革文化体制,加快文化的发展。

(二)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必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要按国际规则办事。可以利用WTO规则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面临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价值观念的大规模冲击。但我们文化发展中传统的东西多,科技水平还很落后。传统文化如果不和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不可能进行创新,也就不可能广泛传播。所以必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冲破束缚开放和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才能够真正做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特色文化。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必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先进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和有力保障。

三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这些改革配套政策的出台,为深入开展的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政策保障。

2004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专门制订了税收优惠政策。5年的实践证明,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激励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经国务院批准,修订发布的税收优惠政策总结改革经验,对过去5年行之有效的政策予以保留,并针对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加了一些新的政策规定,执行期限从今年1月1日起,到2013年12月31日止。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重点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通知》要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通知》同时规定,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给予适当优惠政策。

积极推动已转制文化企业的发展。《通知》指出,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对于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配件免征进口关税。

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通知》规定,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文化企业在境外演出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支持技术创新。《通知》明确规定,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依据相关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税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适用于文化体制改革地区的所有转制文化单位和不在文化体制改革地区的转制企业。有关名单由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

《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适用于所有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的文化企业。《通知》还对18类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文化企业进行了界定。

四 现行税收政策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税收政策的制度性制约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水平受制于我国整个税收制度完善程度和税收征管能力的高低。毫无疑问,我国税收制度得到了极大完善,税收征管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但从“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经济健康”的总体要求来看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税收政策调整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从理论上说,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更适合于粗放型经济增长需要。文化产业属于创意性、技术性结构产业。这就要求与文化产业相配套的税收体制应该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直接税。当前我国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双高”、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业普遍征收营业税的现实,不利于培育我国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产业主体。而增值税类型的差异会对文化产业产生不同的影响。

1994年税制改革基于产品征收增值税、劳务和服务征收营业税,对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业发展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制度性制约。2009年实施增值税转型后,增值税制度又面临着征税范围过小等问题。重复征收、税收负担重、出口不予退税等营业税的缺点,成为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劳务和服务业发展新的制约因素。

总体上看,我国缺乏统一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对新型文化业态的支持力度不足,部分税收优惠有失公平,优惠政策手段的运用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针对文化产业已经有相当多的税收优惠,但大多散见于各个税种,优惠范围、手段缺乏协调配合,导向不突出、方式单

一、缺乏激励等问题普遍存在。

(二)税收政策自身因素

1.增值税政策。2009年增值税改革后,增值税征收范围变得更小,而几乎大部分文化产业都征收营业税。由此可能引发以下问题:第一,对文化产业重复纳税。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比较,其资本有机构成较高,资产多表现为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的购买和开发过程中的智力投入往往占成本的绝大部分,但是这些投入并不能获得增值税抵扣(见表3),影响了企业对服务的投入。第二,不对文化产业征收增值税使得环环抵扣的链条机制发生断裂。即使有征税成本与技术上的考虑,但文化行业增值劳务与服务环节,因为缺失了增值税环环抵扣机制,既不利于自身发展,也造成了税收损失。第三,增值税与营业税的混合、相互不能抵扣,在导致税制复杂化同时,还加重了文化产业税负。这在影视行业和艺术品行业普遍存在。以艺术品拍卖为例,依据国税发[1999]40号文件,对拍卖行增值税应税货物,向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应当按照4%的征收率。同时如果通过拍卖公司拍卖文物经营单位同样的物品,一旦文物经营单位将其作为商品销售处理,需再次缴纳4%的增值税。另外,对于几方共同投资的影视片在进行分账时,也存在着对几方重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的问题。尤其是兼有文化产业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具有行业特性的税收政策体系仍显薄弱。第四,文化行业税收政策“空白”现象值得重视。这在数字内容和动漫行业、会展业以及新媒体等行业比较普遍。在伴随着广告业发展而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体内容,公司需要从媒体购买大量节目内容时,因媒体发票得不到抵扣而背负了多余税额。目前影视制作业的承制费应属于资金往来性质,但因地税局无“资金往来发票”而只能开正式发票。研究表明,报业普遍面临着增值税销项小于进项,无法抵扣的税额逐年累计扩大的现象。税收条例并没有明确指出这部分逆差的抵扣方式。

五 税收角度看文化体制改革思路

1.继续落实好现行支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税收政策。现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力度较大,涉及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进出口税收等,多税种、多环节地予以免征或减征。税务部门要大力改进纳税服务,简化纳税程序,主动宣传、讲解和落实好文化税收政策,把税收优惠政策用足用好。文化企业要充分抓住当前政策扶持和发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做大做强。

2.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原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为5年,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鉴于大多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还未转制为企业,为了更好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可考虑研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延续调整办法。

3.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国家有关部门已先后下发了三批不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名单。今后,还要根据中央的有关部署,继续扩大试点范围,使更多的文化企业能够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

总之,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家的文化生产,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公民权利、实现政治经济发展的渠道。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手段。我国也更加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在探索不断前进。

第五篇:完善农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徐立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两会”报告上明确表示,今年将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今年将在充分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制度改革,加大保费补贴力度,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及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应该说这些都是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利好消息,但针对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诸多问题,保监会财险部副主任郭左践同时又指出:目前在中国搞农业保险,并不重规模,重在探索方法和模式,当务之急是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模式和道路。” 因此必须着力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构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

目前,发展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核心的农业,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是农业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灾害面前如何使农民经济利益不遭受重大损失,农业保险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也是我国合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完善农业保护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必要措施,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镇村干部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农村中去,一边开展形象生动的宣传活动,以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农险的有效需求;一边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以提供出供需适路的农险险种,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保险费率。对于农民投保自筹缴费,可以尝试将农业保险与农业补助资金联系起来,还可以从保

险理赔或救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出来“以险养险”,增加农业保险保费的筹资渠道。

(二) 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给予农业保险更多政策优惠依据WTO的绿箱政策,我国可以把农业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支持措施加以实施。2006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补贴投保农户、补贴保险公司、补贴农业再保险的“三补贴”政策。而目前除免征种植业养殖业险的营业税外,对农业保险并无其他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从国外农业保险的实际运营来看,无论是通过对农业保险公司的税收减免、经费补贴,还是向农民补贴一定比例的保费,都是作为财政对农业的补偿性投入,是国家农业支持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对农业保险经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扶持政策,增加间接补贴。对农民农业保险的补贴比例进一步加大,以增强农民对保费的支付能力。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指出,2007年在全国大面积试点的能繁母猪保险就是一个成功案例:政府补贴保费的80%,使48元的财政支出和12元的个人支出,获得了1000元的经济补偿。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总裁吴焰提出,要充分发挥保险对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提高防灾抗灾资金的配置效率。建议将更多防灾抗灾财政资金转换为保险费补贴,利用保险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保障水平;增加自然灾害保险费补贴范围,发挥财政补贴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补贴农险保费的方式可以使中央财政投入的资金通过保险机制得到乘数倍放大,这是一种很精巧的制度安排”。

(三)加快农业保险基金和再保险机制建立,完善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

政府不可能承担全面开展农业保险的全部的巨额补贴负担,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的建立,是确保农业保险稳定经营,促进农业稳定生产,农村稳定发

展的必要选择。应当通过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在整个国内保险市场上乃至整个世界保险市场上分散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此外,农业巨灾证券化体系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分散方式。农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可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来支付农业保险的补贴,各级政府财政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用于补贴保险部门的超额赔偿款及适当补贴农民的部分保险费。同时健全再保险机制,再保险机构可以由中央政府建立,如国家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也可以由其他经审批的保险或再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业务,再保险机构为商业性保险公司分保,从而使风险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分散,减少商业性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例如,美国和政府对本国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由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

(四) 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一般采取的是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方式操作。以能繁母猪保险为例,就涉及到畜牧、兽医、防疫、保险、财政和乡镇村等多个部门和组织。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成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成为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创建新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调整保险产业结构,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发展规模,尽快形成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国家组建政策性农险机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监督管理基层农险机构,并作为最后保险人接受其他农业保险机构的分保。民政部门、地方政府采取自办或与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合办的形式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此外还应允许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但要接受中国农

业保险公司的业务指导和资金帮助,其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农险经营的有关政策和规范。要成立一个由各部门参与组成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协调机构,这一机构应得到相关人员编制和经费,并作为常设机构而存在。很多西方国家,都是按这种模式推行农业保险。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草根组织”,也可以为农业保险代收农民会员的保费,并参与保险的协调,在突发的灾害查勘、定损理赔等服务方面做些工作。

(五) 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制建设,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

要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总结各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经验,制定和颁布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及国家对农险的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作出规定。明确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并将实现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对农业保险予以规范,使农业保险发展有法可依。在全国性农业保险法出台之前,各地政府也可以试行制订地方法律法规,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进程,从而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在农业保险的自愿原则上,要真正想使农业保险成为农民和农业的“定心丸”和“稳压器”,很有必要让农业保险成为一种强制险种,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法国《农业保险法》就规定,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和主要饲养动物实行强制保险。相比而言,我国的农业保险没有任何强制性,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作物和主要饲养的牲畜,必须进行强制投保,其费率应相应低一些,具体按不同农作物品种和风险等级来确定,使每个农业生产经营者都有足够的经济承受能力。其他农产品采取自愿的原则投保,保费可以稍高一些,作为一种较高水平的保险手段,但对其最高承保金额应作出规定,一般不应超过一定年数的平均收获量的60%,以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采取这种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保险形式以强化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

农民投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悉,保监会今年将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六)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

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首先应当增加保险的透明度,投保每一投保农户均有保险手续,保险公司留存保户的保险名册,这有别于以往的对乡政府或村委会签发保险单,可以使保户更加明白保险的内容和自身享有的权益。赔款可以直接支付给农民,极大地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核保、理赔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投保人,并使道德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同时还要培育农村保险市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规模经营的发展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在高投入、高产出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越来越多的农民盼望农业保险的“保护伞”能为自己的生产、生活带来保障。农业保险应拓展农业保险的外延,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凡是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一切保险业务都可划归农业保险的范畴,为整个农村经济的产、供、销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立体型的保险服务。因此,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借鉴成功的国际经验,实行配套运作,把科技服务、供销服务、信贷服务、救济措施、防灾防损等与保险等项目进行统筹运作,解决农民生产资金不足和风险保障问题。目前险种不足、覆盖面不广的问题依然突出,难以起到保障农业生产和为农民减少经济损失的作用,今年南方雪灾中农业保险目前的赔付占总赔款的比例不到4%。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袁力表示,这说明农业保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财政所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