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教育心得体会
在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各种信息的启发,我们可能会获得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可使我们更好的成长。怎么样写出好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民族精神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民族精神教育心得体会
民族精神教育总结
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根据教育局《关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及时行动,将9月的工作重点放在弘扬民族精神,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学校成立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实施方案》,精心策划、求真务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
二、加强宣传,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
1、抓好宣传,形成良好开端。
9月初,向全校同学提出倡议:热爱祖国、遵守校园规则,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外做个好公民。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立志做新一代的好少年。让民族精神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播撒、生根、发芽。
2、利用好宣传阵地,营造浓厚校园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板报等宣传阵地,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阐释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阐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态度,热爱科学,勤奋学习,追求真知,营造了弘扬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开展活动,使弘扬民族精神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1、发挥主阵地作用,各科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号召教师认真实践课改新理念,教书与育人并举,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等学科,要充实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使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人文滋养。
2、开展系列读书活动。
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读古今反映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的好书活动,同时各班级利用预习时间大唱革命歌曲《歌唱祖国》,从好书、好歌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弘扬民族精神。以此使学生明确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受到民族精神教育。
3、体验“四美”活动。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技艺,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和传统美德。一是体验“美在话语”,二是体验“美在文中”,三是体验“美在行动”,四是体验“美在歌声”。
4、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把对学生的中华 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活动中抓好“三个字”:一是抓好一个“读”字。二是注重一个“讲”字。三是落实一个“做”字。学生们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学会了爱国、学会了勤奋、学会了守信、学会了礼貌„„
5、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
根据民族精神要求,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一步丰富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生”的要求,定时评选示范学生。宣传示范学生经验,提升学生行为规范水平。
经过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普遍经受了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等伟大的民族精神印刻在所有的师生心中,并将发扬光大。
弘扬民族精神将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长期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一如既往的开展下去,让民族精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二篇:中心小学民族精神教育活动记录
时
间: 2012.09.18 地
点: 操场 主 持 人: 焦素云 参 加 人: 全体师生 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精神 活动过程:
师:我们的妈妈白天工作了一天,晚上回到家还得干家务活,确实很辛苦。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妈妈呢?
同学:我们应帮妈妈整理房间。我们应帮助妈妈抹桌,扫地。我们应帮助妈妈洗衣服,做饭。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
师:那么我们就一定不要让妈妈失望,要说到做到。 全班同学(齐):对,说到做到。
师:谁上来为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劳动者的故事? 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幸福生活。我们来看看伟人是怎么说的。 (齐读)劳动是幸福之父。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劳动创造世界。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劳动技能进赛。快速穿衣 师:现在给获奖者发奖。
师:通过比赛,可以看出获奖同学动作非常熟练,说明他们平时经常做家务活。他们既帮助了爸爸,妈妈,同时自己又学会了许多本领。动作不熟练的同学,还需加倍努力。同学们,原我们把勤劳精神发扬下去,在劳动中接受锻炼,成为生活的小能手,成为父母的好帮手。
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
第三篇:加强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探析
继续教育学院邱卫东
[摘要] 青年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中坚后备力量。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如果缺乏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认同和参与,将会给我们的战略任务带来非常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广大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拟围绕对高校青年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导向和方式方法等三个方面做初步探究。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育都是一个树本立根、继往开来的重大战略工程。
中央16号文件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作为肩负着民族复兴使命的每一个青年大学生,在认真学好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培育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刻不容缓。
(二)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富有成效的改革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高度认可与衷心拥护,同时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好评。
纵观中国整个的发展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了长达一个多世纪、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才逐渐走上康庄大道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
现在这么扬眉吐气,他们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与意志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明确和坚决。从横向角度上来讲,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便利。
同时,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近十年来先后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等几个重要文件,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并将弘扬民族精神视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工程,提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
综观以上这些主客观方面的事实,正如许多学者专家所指出的,当前环境下在青年大学生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无论从主客观两当面看,时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成熟,所拥有的资源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丰富。
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面对和处理:
一是经济全球化而导致的文化全球化发展,影响着“本土文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争事实。而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着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为不同思想文化体系间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国度,提出了如何维护自身的文化独立,进而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挑战。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势地位,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设想“普世文明”的发展,极力绘制没有文化差异图标的新的世界文明。青年大学生在文化的追求上恰恰存在求新的心理,他们在文化的开放中,常常被西方文化的一些表象所迷惑,忽略了本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本土文化对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产生危机。
二是大学生“网上冲浪”的普遍趋势,导致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弱化。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社会。网络以其传播范围的开放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大学生的“第二校园”。互联网
的使用,使青年学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做地球村村民的意识,这虽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可是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种族、民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渐消解,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此同时,当今网络,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息内容完全取得在互联网传播的垄断地位,从米老鼠到唐老鸭,从奔腾芯片到IBM电脑,这些给青年学生带来精神愉快的同时,也在削弱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各种社会问题,动摇着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经济领域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金钱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也有一定的市场,有的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信念,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一些大学生坐而论道,泛泛而谈,不能摆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与民族精神相悖的。
与此同时,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政府工作人员中的某些不信守、不公正行为,一些地方和领域的不平等竞争,下岗职工增多,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一些大学生不能理性对待,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未来缺乏信心,动摇了自身民族精神的培育。
四是宣传思想领域的杂音,影响着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正确导向。应该说,近年来我们的党十分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思想领域的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地方,如有些杂志文章公开鼓吹“全盘西化”,经济上推崇私有化,主张把国有企业全部“民营化”;政治上鼓吹资产阶级的多党制、议会制;一些媒体对西方的东西不加分析地宣传,使青年学生感受到的是“他国的先进”,青年学生国情判断的矛盾心理容易丧失对本民族的信心。
三
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辨正关系原理看,民族精神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她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离不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实际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国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
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纳入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须解决好两个问题。
第一: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中国具体的历史国情出发,明确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定义为爱国主义、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2]著名学者于海在其《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一文中认为,结合十六大报告以及近十年来我国先后颁布的有关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文件可以看出,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具有层次性的,即包括国家意识、文化认同与公民人格三个层次。[3]这种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也恰如其分地回答了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问题,值得充分借鉴。
我们认为,从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这三个层次上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无论是从大学生的受知能力还是这个民族对大学生群体的高要求来说,都显得特别适合。进一步讲,就是我们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全球化合作的同时,要对他们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观念、国家意识和国家富强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意识教育;在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文化时,要做到促进大学生以人和观、家和观、和平观及天和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认同;在培育大学生树立现代公民人格的过程中,要从传统中提炼汲取以诚信、守法、自强、仁爱为主要内容的思想精髓。从而真正做到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不是在简单地整理国故,更不是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走向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第二: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
当前,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入手:
(一) 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民族精神在教师职业中的生动体现,教师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但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也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广大教师不但是民族精神的倡导者、传播者、更是实践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觉悟、价值取向对学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深刻地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
(二) 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文明,同时也取得了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要有效地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使青年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并把这些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民族保守主义等落后的民族意识,最终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提升。
(三) 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十六大关于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地在相关课程中突出民族精神的培育问题。如“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让学生自觉接受国情、民情、民族历史教育,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认清自己所承担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合理调整课程结构,让一些立场坚定、同时又深谙西方民族思想精髓的老师为学生开设一些已为学界认同的经典思想著作选读等选修课。在中西结合并相互对比的环境中,让广大学生全面了解近现代民族思想形成的历程,树立科学正确的现代公民人格。
(四)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塑造民族精神。高校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当前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行为规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去感染学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开展“两史”教育,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京剧、昆剧、川剧等传统戏剧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
(五) 抢占网络阵地,拓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新渠道。随着计算机技术
和网络的高速发展,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限”,而且网络也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一种主要渠道,这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网络也是教育者与学生双向沟通的一条新渠道。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网上建立民族精神宣传网站、论坛、数据库等,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一元化的主流思想引领当前多元化的价值观。
(六) 发挥社会实践的锤炼作用。社会实践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要结合重要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国家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并在组织大学生进行寒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但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的高等学校,应把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教学之中,建立健全民族精神培育机制,积极迎接新形势下民族精神教育的新挑战,努力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新途径,为社会塑造新时代的“四有新人”。
注释:
[1]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
[2] 参见《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第36页。
[3] 详见 于海:《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2期,第3—4页。
第四篇: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公民道德,民族精神,抗击非典,现代化
摘要: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与相关性。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总结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成果与经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创造性。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新一代青少年群体的表现共和国公民的责任感,危机激发了青年一代内在的潜能。他们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坚守在自己工作和学习岗位上,新一代青少年的精神风貌在突发的危机面前得到升华。广大青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公民道德,弘扬了民族精神。在我们欢呼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总结,以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一、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认识与定位
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尺度。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又是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公民道德是民族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民族精神是公民道德的提炼和升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能割裂。在实践层面,民族精神往往具体体现为公民道德。民族精神既有高度抽象的哲学品格,又经常体现于一些杰出人物的具体行为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全国人民用生动的实践,弘扬、丰富和发展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
二、抗击非典斗争中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认识与定位
面对突发的、大面积的、严重的灾害事件,把责任严肃地放到了每个青年人面前,成为对每个青年人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氛围中,青年人同时看见自己身上的责任,广大团员青年与全国人民一道无所畏惧,冲锋在前,拼搏奉献,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铸就了一道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抗击非典的战场已经成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和实践课堂。“非典”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从教育的角度,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应该看到,在危机时刻所展现的不仅是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方法,而且留下了众多对价值的坚守,对精神的探求,对灵魂的重新发现.最重要的是,这些都鲜活地呈现在我们周围,不需间接说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对于习惯接受间接经验、间接知识的学生来说该有多么宝贵。他们通过亲身体会懂得了树立生态伦理观和环境道德观的重要性;危机迫使他们和我们显示出平时没有机会显示的对生命的关怀,迫使他们和我们重新审视科学和理性。
“非典”突然之间把我们身体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身体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自己,它还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前提,在那个危机的时刻,关爱自己即是对他人负责,呵护自己的身体其实也是在捍卫人类的尊严。身体被病毒作为突破口的时候,对于身体的发现和关爱恰恰是人文关怀的前提。如今,我们知道,对自己身体负责变成我们社会责任的一个基本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的这样的观念,身体是脆弱的和需要呵护的,在正常时刻必须避免无谓的消耗,要从细节处关怀生命的点点滴滴。从危机中可以发现,关爱自己的身体其实并不是软弱,寻找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具有高度的价值。对自己身体负责,也是对家庭、社区和国家负责。我们需要对于更高价值的追求,但关怀生命的责任更是社会健全的保障。如果经此劫难,在学生的思维中能形成对身体关爱的观念,实在是这场危机留给我们宝贵的礼物。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思考。朝气蓬勃的学生们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们正有机会进行千万种选择,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让
学生了解,无论什么专业,都有可能遇到价值的选择,在关键时刻,为了专业的责任甚至不得不牺牲生命。平时的的确是少有这样悲壮的例子,现在,就在身边,在我们眼前,无数人用行动做出了答案。总有一天,课堂中的学生会面临,他们每一个正确的专业选择都关系到荣誉和尊严,每一个谨慎的探究和理智的决定都人命关天,到那时,需要的是不逃避,不鲁莽,会为守住某种底线而苦苦抗争。如果今天的每一个学生到危机之时都能让人们在疑惑中看到希望,在迷茫时感到方向,因为他的存在让生活充满期待,这将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我们培养的合格人才,不就是那些能用理性和科学的精神让我们重建信念、用坚守岗位和尽忠职守来让我们重获平静的人吗?
非典对青少年造成的实际伤害是有限的,但给我们的启示很深刻,是一次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考验。在校园,由于信息不畅造成一些学生初期的恐慌、失措,是可以理解的。这反映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缺陷:除了单一的行政系统,各种学生组织基本失去作用,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自助、互助的机会和能力。它显示的是公民素质的薄弱。晏阳初认为公民教育的意义是“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在根本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和团结生活。”因而,公民素质不仅是一种价值,一种意识,而且是一种实际的能力,基于公共心的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青少年应该“结起团体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从而“对于公共幸福,可以养成主动的兴味;对于公共事业,可以养成担负的能力;对于公共是非,可以养成明了的判断”。
三、如何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创造性。
(1)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去认识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把它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要善于借鉴和引入诸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信息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科研力量,借鉴成功经验,加大这项工作的科学含量。要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规律,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增强开展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
(2)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实践环节可以加强和巩固日常教育的成效。通过实践对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和弘扬民族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重视实践教育,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岗位做起,从小事做起,于点滴中见精神,于日常中见效果。要善于抓住历史契机,寓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于活动中,设计和规划一些能够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的特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整体素质。教育和引导青年敢于迎接各种挑战,敢于面对各种风浪,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品格,锻造精神。
(3)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创造性。要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我们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发展的、国际化的眼光认识世界,善于和勇于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
2、 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
通过非典之战,多少白衣战士、无名英雄,他们留住了民族文化之根,维护了民族之魂。我们所弘扬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一个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培育的过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及抗非典精神等,构建出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的新体系。通过非典之战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的民族心理或民族性格,带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明显特点,因此,塑造民族精神必须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 一是培养理性求实的科学精神。当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我们要由相信科学,从而由初期的恐慌转到科学防范。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时,我们必须提高民族的科学精神,要相信我们面对的问题只能靠各种专业的知识来解决,不可能靠喝绿豆汤、靠放鞭炮驱赶。二是培养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现代人应该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但是不应该因此轻视社会责任。这次非典之战中,医务工作者以及普通民众表现出了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说明全社会的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三是营造友爱互助
的团结风尚。要形成一种有机的团结,使我们在面对共同的民族危难时能风雨与共、共度难关。四是锻炼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现代化非常注重理性。面对危难的时候,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力量去战胜危难,这才是现代化的精神。塑造强势人格,不仅要有浩然之气,还要有一种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人性的力量。五是树立开阔前瞻的风险意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问题是全球性质的,风险意识可以塑造开放心态,帮助我们随时应对新的危险。六是强化遵规守法的纪律精神。现代化是法治系统,很多问题要用法治来解决。疾病流行以后,一些民工和大学生擅自回家了。对此,用传统的眼光和人情的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但是假如我们有一部紧急状态法,一旦政府宣布处于紧急状态,你所有的行为都要遵循这个法则,而不是谅解,那就是有法可依。从广义上来说,纪律精神和制约精神也是规则意识。
3、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在这场抗击非典斗争中的表现是令人欣慰的,尽管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们也恐慌过,迷茫过,但非典的洗礼让他们更坚强了,也更成熟了。抗击非典启示我们,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重视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典时期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自己负责。个人防护、个人卫生、日常生活的安排和自我克制,这些在平时“并不重要”的问题,一下子成为最重要的能力。无论是父母、学校、社会,还是青少年本人都应从中感悟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没有全面素质的基础是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二是提高“抗挫折能力”培育。如何有效应对挫折,并从中获益,是一个人抗挫折能力的体现。尽管这样的挫折并非长期存在,但非典时间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再一次提醒人们,平时太多的顺利和良好的成长保护,也在悄悄地消磨掉人们的耐受能力。三是重视情感教育。被关心的感觉是幸福的。短信中的祝福疏解了高度的紧张,亲人的鼓励和支持、朋友的善意提醒甚至恶作剧式的玩笑,都一起构成了生活的美好。人们关心着,也被关心着。非典时期的生活提醒了我们,情感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核心部分,是珍重自己、关爱他人的基础。
4、加强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做好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需要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善于吸纳新知、勇于进行探索的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因此加强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教育和引导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充分相信青少年,肯定青少年,相信后人总是要超越前人;用国际化的眼光认识世界,善于和勇于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运用网络等高新技术,加强平等互动的双向交流,努力使广大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践行者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广大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贴近社会,贴近青少年,关注现实,不断实现理论研究的新突破。
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事情。要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做好做实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切实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第五篇:爱国主义教育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海南州第一高级中学 何玉瓶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作用及表现,并掌握其基本内涵。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三.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四.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例证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活动一:【用人物或事例说明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
设计问题: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 列举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及其伟大的民族精神。(交学生讨论)
请用具体的人物或事例加以说明。
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学生举例)
为保卫祖国的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学生举例)
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学生举例)
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
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 教师:不要以为只有英雄人物才是民族的脊梁,千千万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都是民族的脊梁。
(1)知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
(2)掌握: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活动二:填表感受中华民族精神(见课件)
(3)了解:民族精神的作用。
活动三:通过百姓话题,说说长征精神是什么?
长征精神,可以说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也可以说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等。
(4)知道: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
古代时期:尧舜禹、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精神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新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会精神、志愿者精神等。
教师小结: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
2、民族精神我传承
活动四:设问体验:当雄壮的国歌奏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略)
(1)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在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点上,有共性的东西,也有个性的东西。从一般性的意义上讲:
第一,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明确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抛弃的,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应该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也在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
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孕育了极富生命力的优良传统。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传统中吸取营养,才能陶冶情操、塑造民族性格,使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第三,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多年绵延不绝,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既不能因为它带来机遇而丧失警惕,更不能因为它带来挑战而畏缩不前。任何强大的民族精神都不是从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风雨中经受磨炼而不断发展的。只有大胆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不断发扬光大。
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加以分析。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心骨”作用,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加以发散、扩展,如培养自身的刚健有为精神、正义自省精神、勤俭务实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青少年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A.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B.要了解和领悟民族精神的内涵,感悟民族精神的伟大。
C.我们要从具体事情做起,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六.课堂小结
一、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时代精神?
七.【延伸拓展】
1. 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
升国旗仪式、组织主题班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评选道德楷模、听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征文和演讲比赛等。
2.请你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文明,培育民族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争当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