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课堂焕发活力
第一篇:让文言文课堂焕发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为例
江门一中李月珍
上学期,我在学校省内公开日中上了一节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受到了省内兄弟学校老师的好评:课堂气氛活动,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这节课,给我一个反思的机会,非常赞成这么一句话:“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老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是足可以让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
一、 培养换位意识,精心设计教学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条件,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框架。因此是很重要的一环。
1、目标为学生而设计
由于我们的培养对象是学生,目标主要也应该是针对学生的。而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且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目标来。
教师在备课时,不应把精力放在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就应当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在沿着自已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的同时,也要顾及学生自己的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还要充分估计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反映,预想的困难一旦出现将如何克服。这是备课时必须认真考虑、周密设计的。这样就会避免了 “以教”代“学”,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的情况出现。
如《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课,我认为基础知识是航天、
生物、计算机的成就,这是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归纳、整理知识并通过填充形式完成的,这既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又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两弹一星”的背景、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学生难理解、分析的,我把它归为难点,要突破。
2、 设计开课导言,吸引注意力。
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公开课上,我让学生重温“神舟七号飞船升天并首次遨游太空”的视频片段,然后设问:除了“神七”以外,就在这刚刚开始不久的21世纪,我们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上还取得了许多的骄人的成绩,你知道有哪些吗?航天事业的成就让世界对我们中国刮目相看,我们中国人也为此感到十分的骄傲,告诉大家这只是我们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的一部分,由此导入新课。影视、问题情景的形式揭示本课的学习方向,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赞科夫说:“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创设情境就是形成学生渴求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学习场”,达成学生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这节课,针对“两弹一星”的背景,我用了大量了文字资料及图片,把当时的形势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发展国防科技的重要性。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登载美国对朝鲜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并派兵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直接威胁我国安全的资料;苏军装甲部队参与进攻珍宝岛的图片及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并设问:假设在五六十年代你有权参与国防项目的审批,你为什么认为中国要发展两弹一星呢?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
性。在讲袁隆平培育“南优二号”水稻时,用凯文·卡特的摄影作品 《饥饿的女孩》和兰斯·阿斯特罗姆的《垂死的女人》创设情景,让学生各抒己见如何解决饥饿和粮食这一世界性的问题。
4、设置问题,激发思维。
在历史课堂上,问题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存在。教师借助问题设计教学程序、实施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可以说是历史教学的常态,因为教师的问题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思维疲劳。但教师的问题必须切合书本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反,满堂提问、琐碎提问、幼稚提问,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就不是真问题、好问题。《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公开课上,我在学生自主学习各个成就完成填充后,提出两个问题:近代中国科技没取得长足进步,而新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能够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这样就能用最精粹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指向教学重点,形成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
5、安排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潜能。
教师如果能借助课文,在课堂给学生提供各种适合自己的实践机会,一展自己的才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能被激发起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我组织两个活动:①学生开展辩论:中国是否需要发展核技术和航天技术?让学生当场猜拳定正反方,活跃了课堂。②到最后有一个升学本课的讨论:科学精神比人文精神更重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精神是科技给人以力量而人文精神给人以关怀,两者是并重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在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历史教学只看成统一共性的活动,采取统
一“知识灌输”的方法,而应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诚然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同一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对学生的任何回答,我们都应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应给予积极肯定;不完整地甚至错误的答案,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也要积极肯定;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也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时候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就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浓浓的师生情,就能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开展中国是否需要发展核技术和航天技术辩论活动,学生从各个方面都分析,难免有跑题,但他们能自圆其说,我都充分肯定,然后再分析其观点正确与否。有的同学讲道,这些技术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一点都不值得,应该用在改善人民生活、教育方面,语言比较的尖酸 。我是先肯定其观点,再引导他认识到国家独立强大是发展的前提,并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通过这节课,我个人觉得,要让课堂变成生命成长的沃土,焕发生命活力,并不难,关键是教师的精心策划,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二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云阳中学听课感言罗小耀
课改是一个旅程,对于刚刚启程的我来说,更是一个艰难和迷茫的旅程。“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老师该做些什么?”„„ 带着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5月11日,我们平水中学一行30多人,走进了株洲市课改样板校——茶陵县云阳中学。我们深入到云阳中学的课堂,领略了师生们的风采;我们聆听了云阳中学校长颜文祥同志的报告,了解了他们学校课改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课堂----学生的“大讲堂”
一间教室,三面挂上了黑板;40多张小课桌,拼成六个“田”字;黑板前几名学生正在认真书写;其他同学或坐、或站、或蹲,簇拥在黑板前;老师则站在学生中间„„这就是云阳中学课堂教学的一幕。在他们学校,教鞭、粉笔、黑板已不再是老师的专利,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专属舞台。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们的“大讲堂”。
我听了谭辉芳老师八年级的一堂课地理复习课----《中国的河流和山脉》。课堂程序是这样的。首先,老师叫每一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出我国的山脉和长江、黄河的位置图;然后,老师叫本组另一个同学上台给本组同学纠错,接下来就是三个同学上黑板分别讲山脉名称、地形特点,说长江,道黄河,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我在现场看到,学生不再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座位上,可走近黑板看得更清楚,可走近老师问得更多,也可走近同学讨论得更热烈。在课堂50分钟里,老师讲解时间只占10多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不时地给予点拨或补充。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在主宰。他们不管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是展示质疑,都是那么的积极主动,他们回答问题的语言是那样的精炼、流畅,他们善于质疑,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回答问题能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展开,„„我在佩服他们的同时,也深感我们的学生在课堂表现上的差距。
课后,我问了一位同学喜不喜欢上这样的课,那位同学一脸兴奋地说:“我很喜欢!”。他对我说:“从前,都是老师一个人不停地讲,我听不进了就打瞌睡。”现在同学们成了主角,大家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时都不想下课了,因为有的小组还没展示完呢!”
课外-----老师的“练功场”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不作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课堂的主动权、出彩权交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表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总结,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云阳中学在这方面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第一,实行集智备课,精心编写导学案。同年级同学科,每位老师编写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导学案,然后由备课组长召集老师讨论、修改、定稿。这样既集中了大家的智慧,让大家共享教学资源,又节约了时间。当然,这也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在课外备课时,花更多的时间钻研大纲和文本;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导学案;要花更多的精力考虑问题的生成和预设。第
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越能难倒老师越好。云阳中学“三六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老师。以前老师备一个教案用几年,现在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后,每个班、每个学生问的问题都不一样,有的学生的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多、很难,可能是老师知识的盲点,这样
迫使老师在课前要做更多的准备,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现在的课堂,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具、素材,解答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会老师的创造力,也促使老师成为真正的学习型老师。
“我的孩子终于敢大胆的说话了!”“我的孩子原来粉笔字写得这么好!”“我的孩子俨然像个小老师。”这是颜校长在报告中转述的学生家长的话,是啊,有这样的课堂,有这样的舞台,何愁我们的学生不进步呢?何愁我们的学生不优秀呢?
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课改的症结在课堂,改革的点睛之笔在课堂。让我们学习他人先进课改经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让更多的困惑者走出“被改革”的困境,成为课改的得道者,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第三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神农镇团东小学
张瑞芳
时光荏苒,转眼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有十个年头。而我也已担任了整整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从事这一平凡职业,让我由衷地庆幸。对新课程,我走过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热爱的心路历程,我体会到了当教师的艰辛,也体会到了当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乐趣。我很高兴能与新课改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与新课改一同成长。身为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我从中受益匪浅。
新课程开放而富有创造力,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语文教师把酷爱语文的火花移植到学生的心里,把酷爱思考的习惯传播到学生身上,教学现状就会大为改观,学生会生龙活虎,兴味盎然,
教师就成功了一半。”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情绪大都受兴趣的支配,浓厚的兴趣会像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学生一旦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兴趣,就会有效地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只有学生真正的“爱”上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老师,产生一种愉悦感,我们的教学才有效。因此,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语文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美国的门肯所说:“儿童最好的老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富有童心,就是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课堂上,一切顺其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这样老师与学生都会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
2、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感知,从而加强直观教学的作用。鲜明的图象、悦耳的音乐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过,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掌握好使用的最佳时机,并力争取得使用的最佳效果。
二、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小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我在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具体做法是:
1、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切有利因素都可作为课程,如果让学生这股鲜活的力量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局面。那样不仅使课程更丰富多样,为学生所喜欢,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
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一课时,我原本的设计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一下园内的满园春色。当我刚提出问题时,学生们纷纷踊跃举手发言,突然一个急不可待的学生冒出了一句话:“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想到的春色画下来?”这句话提醒了我,作为小学生,绘画可是他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让孩子们用五彩的画笔,去描绘出他们心中的满园春色呢?于是我立即采纳了这位学生的建议,并让学生们画了起来。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画好了。我让部分学生上台讲解他们的作品,又让其余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望着大家那一张张兴奋、满足的小脸,
看着一幅幅五彩的图画,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这股无限鲜活的潜力。
2、师生共同教学。
传统的教学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老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教学沉闷死板,学生感到压抑无趣。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打破这种定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
如:在学习生字时,为了让学生轻松识记字形、字音,我让学生们自己编字形儿歌,谁编得好,就采用谁的,并且让他上台来教大家。这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可高了,纷纷开动脑筋,编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儿歌,不仅有利于巩固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师生共同评价。
长期以来,忽视学生评价的单向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了一个认识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潮流,我坚持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进来,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通过自评让学生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查找不足,努力改进。小组学生集体评议,可以补充自评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可以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师评则可以作为自评、互评的有效补充,更明确地指
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的不足之处。这样三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客观,更全面,学生乐于参与也乐于接受。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评价老师,让学生通过“老师,我喜欢„„”“老师,我不喜欢„„”“老师,我希望„„”等这些题目畅所欲言,大胆地对老师提出要求,做出评价。教师则通过评语使自己得到一些信息反馈,以便调整工作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意识,而且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该是“首席”,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到鲜活与新颖„„面对着一个个充满着灵性的教育对象,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平等对话,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我努力地营造一个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例如,我教《孔子游春》这一课时,采用 “情境创设法”。在
讲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静心地聆听那音乐中的山泉叮咚声,那山鸟清脆的鸣叫声„„并让学生描述他通过音乐捕捉到的画面,学生很快便能从他们捕捉到的画面中总结出这是一派春之景。我乘着学生正兴致盎然的时候,让他们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经过美妙音乐的熏陶、感染之后,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春就是小草萌发、百花齐绽;有的说春就是细雨蒙蒙、万物复苏;有的说春就是山泉消融、群鸟争鸣、山花争艳„„由于这开放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敢于去想,去发现,去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事实上,在这节课里,我也被学生活跃的思维所感染。在这教与学之中,我们师、生双方互相影响着、感染着、促动着,所以在进入正文学习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很快就领悟了这一篇叙事散文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并且对于“春”,学生们也有了一番自己深刻的体会与感受!这样的课堂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从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尊重学生的见解,让课堂鲜活起来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真正地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主人。注重自主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让学生有个性的学习,这样学生的
发展才能有个性。把课堂让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把发展交给学生。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
再以《孔子游春》一课为例,当课临近尾声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当时,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水既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水发起威来,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个同学刚说完,学生的思维又一次得到了飞跃,各种奇思妙想,独立见解就如清冽的山泉汩汩而出,滋润着他们活跃的心田。我想:新的课堂教学不就是这样吗?只有学生主动起来了,活跃起来了,课堂才显示出它原本的活力与生命力。
十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使我对新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真正领悟了“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的真正内涵。课堂教学为学生发展而设计,教师努力转换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使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能力得到锻炼。我们相信,新课改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第四篇: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今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而要实现它就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快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 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数学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们: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这种“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三、转变教师角色的思考,让学生体验数学。
转变教师角色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一个高要求,不仅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更重要的是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是学习的促进者,不能仅仅是教学的管理者,而要是学生的引导者。
我在授《角的初步认识》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教室里找出角,并且让学生用自己的认识来说说角是怎样的。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给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在讲解 “角有几条边?” 这个问题时,没有急于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错误,然后在通过自己观察与探究去接触知识,理解掌握知识.
四、架设合理的探索桥梁,让学生创造数学
数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
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例如:我在讲解“定义角的大小”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且问题的挑战性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努力形成了材料不同,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知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整节课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的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的再创造数学。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不断的“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知识会越来越深。
五、链接数学与实际生活,让学生应用数学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应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教师则尽量放手,同时积极创造相应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为学生尽量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金陆小学
王慧青
如何让语文课充满生命活力?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善教是学生乐学的基础。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学得好,才能感受到语文的生命。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有效手段,积极创设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情境,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在参与中获得成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从教育学的观点看,有兴趣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为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创新。激发学生好奇之心,是创设兴趣氛围的关键。换言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种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具有的热情,并在这种热情兴趣的驱使下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欲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并得到创新思维的发挥。如我以前在教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时,首先抛出趣味性浓的问题:“植物旅行靠的是啥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孩子们听,创设了良好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喜爱。紧接着,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这些植物是怎样外出旅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教学办法如下:①学生自由朗读。②自读自说,谈谈蒲公英外出旅行靠的啥办法?③教师指导朗读: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出外旅行,蒲公英妈妈特意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指图)你觉得这位妈妈对孩子怎样?(关心、喜爱)④大家练习,比赛朗读,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要求配合表情,表演动作)
二、明确目标,进行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无论怎么创新,都要有利于读写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有利于认识能力的发展。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重要材料。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根据教材内容,积极创设各种情境,提供多种语言环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环境的创设要紧扣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完成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再通过思考、交流,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感悟文章的内涵。如,我在教《丑小鸭》一课时,故事的结尾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高兴极了!他扑扑翅膀,向家的方向飞去„„一路上,他会遇见谁,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准备)教师提醒学生按照课文前面的内容进行想象,学生的表达内容就符合生活实际。如:生1:他回到了家,见到了妈妈、哥哥、姐姐。生2:妈妈,我回来了!生3:你是„„生2:我是丑小鸭呀!生3:你变成一只天鹅了!妈妈真是太高兴了!你不在的日子,妈妈可想你了!生2:妈妈,我就是回来看您的!小时侯,大家都欺负我,不喜欢我,只有您疼爱我。生3:你遇到那么多困难都没有灰心,勇敢地活下来,妈妈真佩服你!
三、鼓励质疑,勇于创新
质疑问难是学生创新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应解放学生的嘴,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向老师质疑,向课本质疑,向同学质疑。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每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所感所悟,只要是不脱离文本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适时地以幽默的话语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种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中,学生们自信地想,大胆地说;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从课文内容想到课外文物知识,课堂上闪现出即兴创造的火花。学生们在快乐中寻求自我,塑造自我。如:我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我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我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四、放飞想象,激活创新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翅膀。一切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它能激励人们勇敢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做出新的发现或发明。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情有景地学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课文边在头脑里浮出图画。这样,能利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培养了想象力。如:我在教《狼和小羊》一课时,最后留下了一个空白:小羊到底怎么样了?学到最后一段,学生体会到狼太不讲理了,太凶恶了,到这里嘎然而止,我对学生说:“课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学生便问:“小羊最后是生是死?”我反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小羊怎样了呢?”学生有的说肯定死了,也有的学生说这只小羊很聪明,反驳了老狼的借口,它动脑筋想了个办法逃了。我引导学生重温狼三次的借口,引导学生注意狼的语气和样子,最后,学生自己观图,根据每次对话前的提示语,得出结论,小羊难逃一死。更深刻的体会遇到像狼这样的坏人,一定要想办法对付它,不能讲理。
因此,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成功,体会学习语文的滋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身为老师,我们应该在课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题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因此,语文的学习就应该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