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原则(通用)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原则(通用)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原则第一篇: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原则省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原则各设区市教育局,省属中等职业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和《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原则

第一篇: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原则

省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原则

各设区市教育局,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和《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3号)等文件的要求,为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思想,更好地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执行新颁布的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行为,现根据经济区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需要,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组织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

(一)实施性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师组织具体教学的重要依据,各地和学校要认真组织学习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以下简称原则意见),按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德育为先;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加强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施性教学计划要依据《原则意见》,按照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结合考虑地方及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由学校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编制。2009年秋季入学的新生,从新学年开始按新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三)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明确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1年。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实施性教学计划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要求科学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类。

公共基础课程含德育课、文化课(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以下同)课等必修课程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约1000至1100学时。

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训。每个专业至少确定3-5门突出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岗位工作技能以及职业资格考核所需的课程作为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约2000至2200学时,其中实习实训作为必修课必须保证安排1000学时以上。

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可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也可以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安排。学校还应根据需要,开设民族团结教育以及关于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

(五)实施性教学计划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每学年教学时间为40周(含复习考试),每周为28-30学时,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计约为3000-3300学时。必修课应占总课时的90%,选修课为10%。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三年总计不得少于170学分。实行招收普通高中的专业,学制一年,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实习实训累计总数不少于500学时。每年9月1日统一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学时间,具体校历由各地或学校编制。

德育课、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周必须各安排2课时。艺术课原则上安排学

生在校学习两学年,每周安排1课时。部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及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课时比例在公共基础课程总课时的15%以内上下浮动调整。

(六)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专业,各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原则意见》,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本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吸纳有关行业、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专业岗位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后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

二、认真组织实施新教学大纲

(一)中等职业学校新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大纲和部分基础性强、规范性要求高、覆盖专业面广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

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解把握教育部颁布的新大纲的精神和要求,掌握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特点,明确教学要求,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二)公共基础课程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为终身学习打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选修课含心理健康及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已经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与《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执行,总课时为128-144,不得随意删除教学内容和删减教学课时。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均为必修课。文化课新大纲对教学内容设置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语文、数学、英语)或基础模块、职业模块(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模块是国家规定的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可结合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实施教学;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学校可根据各专业的不同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自行确定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为必修课,应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组织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和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应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艺术课以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注重学生综合艺术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整体提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不断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与个性发展,为学生终身有激情、有创意地投入学习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技能课程的基础平台部分,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学习专业课(含实习实践)打基础。专业课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能及时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和地方特色,课程结束应安排技能训练水平测试和检验。进一步完善学生“双证书”制度,在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实习实训

(一)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

[2004]8号)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要求,在充分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根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不同课程教学特点,落实各学科思想道德教育任务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对中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进行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精神的教育;进行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教育;进行敬业、乐业和创业精神的教育,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各种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努力拓展新形势下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含顶岗实习)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校要与企业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处理好学生“工”与“学”的关系,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但第一学年不允许安排顶岗实习。

(三)要认真执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学校要健全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选派指导教师到实习单位全程参与实习管理和相关服务工作,建立学生实习管理档案,定期检查实习情况,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确保学生实习工作的正常秩序。同时要求实习单位有专门人员负责学生实习工作,推荐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四、加强教材使用管理,保证教学资源质量

自2009年秋季新学年一年级新生起,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选用国家已经出版发行的国家规划新教材及国家规划新教材出版单位编写的相关课程的教辅读物,原则上国家已经开发出的课程和教材,省、市以及学校不再另行开发、编写,避免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教材质量的降低。

各地和学校可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选择使用由教育部审定发行的国家规划新教材。德育课、文化基础课必须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德育课、文化基础课立项教材目录》中选用;专业课应在教育部陆续编写发行的国家规划新教材中选用。

五、建立省、市、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各地要设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确保新一轮教学改革目标的落实。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新一轮教学改革实施过程的管理,发挥职教教研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执行力度等方面进行指导、监督作用,组织开展对所属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估工作,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检查评估结果作为衡量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三)各中等职业学校应建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加强对本校实施新教学大纲过程的监测,定期进行有关教育教学质量的数据采集、科学测评与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新教材使用的管理,保证教学资源质量,确保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我厅将在适当的时候,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省教育厅二○○九年八月十八日

第二篇:2018年上海幼儿英语课程设置原则

2017渐行渐远,2018年正迈着小碎步姗姗而来,那么如何在2018年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幼儿英语培训机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呢?瑞思学科英语资深教育专家认为,不管是线上幼儿英语机构还是线下机构,幼儿英语课程的合理设置才是教学效果的制胜法宝。那么身在北京的宝妈宝爸们,如何选择合适的幼儿英语课程,为孩子学英语正确启蒙呢?下面就来一一盘点一下北京幼儿英语课程的设置原则~ 原则一:同质同步美国幼儿英语教材

为什么市面上涌现出大量的电子类教育产品,但绝大多数产品,孩子使用后兴趣保持度低,学习效果不佳呢?瑞思教师认为,之所以出现“脱节”现象,主要是不能做到与国际教学同步同质,而瑞思的幼儿英语教材,有着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包含大量的互动沟通。瑞思幼儿英语课程教材,不是简单的e-book,而是一套全新开发的互动教育软件,运用了多种高科技交互技术,充分贴合3-5岁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

原则二:同质同步美式幼儿园课堂

为什么孩子在中国学校学习不错,到美国后却完成没有办法跟上美国课堂的教学节奏,适应美式教学方式,只能成为课堂的“观望者”?其中很大的因素是,美国课堂和中国课堂有着很大的区别,包括授课模式、学习方式、互动方式、评估方式等。瑞思的幼儿英语课堂,通过美国老

师的视频传授学科英语知识,把美国老师、连带美式教学模式,一并带进了中国课堂,帮助中国孩子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状态玩转美国课堂。

原则三:同质同步美式情境校园

为什么很多出国考试成绩不错的孩子,到美国后却根本无法融入美国校园,只能扎堆在中国圈子或者成为被孤立的独行侠?这其中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即文化冲突。融入一个圈子不仅要有语言能力,更需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找到共同的兴趣点。如果中国孩子不了解美国孩子最喜爱的体育比赛,最流行的校园明星,美国学生的偶像等,就会很难融入美国学生主流圈子。针对这些文化,瑞思特别开设了文化课(LTP),帮助中国学生了解美国主流文化,真正融入美国校园和美国生活。

关于瑞思学科英语

2007年进入中国,率先从事学科英语教育培训,3-18岁少儿英语培训专家,其“浸入式学科英语”课程体系涵盖3~6岁幼儿英语、7~12岁儿童英语、13~18岁青少儿英语,并注重培养项目管理、演讲演示和团队合作三大能力。

每天,全国80多个城市250多家校区10万多名学员在瑞思同步学习;

每年,数十万家庭选择瑞思,九成以上的家庭选择持续续费,让孩子一直在瑞思学习,直至进入美国名校。

第三篇: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雷呈勇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使大学各门课程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在大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决策者绝不能轻视理论指导,缺乏主见,盲从上级或他人,靠经验决策。缺乏系统考虑的、恒定不变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课程,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应努力探讨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问题,使大学课程的设置避免随意性,增强适应性。

一、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有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的社会条件。这些因素影响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必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1.社会需求

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课程的内容。大学课程必须适应这些需要。大学课程设置不能不考虑学习者的成长,因为人的成长是从一个生物的个体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即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设置,应考虑五个方面的社会需求因素:一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要求;二是适应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三是满足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四是知识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创新素质的要求;五是在考虑社会要求这一因素时,不要仅仅认为是一个社会或职业适应性的问题,还应当包括个体的谋生能力、创业意识、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对社会和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

由于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以频繁的直接变化来应对,这就要求大学课程应该寻求课程主体和学习者对社会因素的开放态度,主动吸收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并在辨别、比较中使社会因素有机地成为课程内容的积极因素。[1]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学校课程的发展一直很慢,原因是学校的课程与生产劳动脱节,生产中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学校课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二十世纪以来,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强化自然科学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这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不落伍。

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对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出掌握科学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课程的扩充、内容更新提供了条件。不仅影响工作岗位的种类和内涵,还影响课程编制的形态和内容。大学课程的变革,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随的。

尤其是人类进入到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高技术时代后,科学技术与大学课程设置的这种联系,体现得更为鲜明与突出。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技术设备综合机械、电子、液压、气动、光学等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因而,操纵、调试、维修这种高技术设备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全面的综合技能,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这样的要求也就必然要在课程编制中反映出来。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将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最早的教材连插图都没有,现在有了彩图。除教科书、参考资料外,幻灯、电影、录音录像都成为新的教材。 3.学科知识

大学的课程内容是从现代科学技术中依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开始由单项联系向多项联系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纵横交叉、多层次、综合性的学科体系。面对学科知识的这种发展趋势,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必须作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依据学科知识的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科知识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特定的方式,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方式扩大知识的范畴,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有步骤的教学要求,系统地组织学科知识序列。

第二,在逻辑系统内认清学科知识的基本范畴,选择有效的、对个体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这些知识比较稳定、不易老化,而且是专业学科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石,具有无可代替的性质。

第三,在准确把握各门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基础上,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综合,消除学科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拒斥状态。要淡化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的知识体系;适当降低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难度,对相近的学科知识进行“削枝强干”的重新优化整合,构建与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新课程体系。

4.人格取向

大学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终身学习的意识,自主创业、自立生存的能力,以及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大学课程的设置,不能仅仅拘泥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知识、能力取向的基础上,应以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为目标,不断提升知识、情意、人性在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地位,确保人的整体性发展。同时,要注意设置一些隐性的课程内容,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5.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作为现代化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展示人的个性的丰富内涵,它是人们重新审视教育价值功能的主要依据之一。大学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必然要反映教育个性化的思想。教育的个性化要求大学课程应具有三个重要功能:

一是发展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核心,没有主体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个性的发展。

二是发展人的创造性。大学课程必须给学生以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想敢创。 三是发展人的全面性。个性的发展是依据个人的特点发展的,必须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主张每一个个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发展。

除以上五个方面外,还有大学内部的其他因素,诸如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领导的管理水平,教学设施等对课程设置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的影响是交互作用,具有整体效应。

二、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大学课程设置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本国的国情和社会价值观,同时,要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有利于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发展。一般来说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目标具体化原则

在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上,可参照行业标准与规范,分目标、子目标则要尽可能行为化。课程开发要以目标为中心来组织展开,切忌偏离目标的具体要求,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当然目标本身必须是合理与具体的,能充分反映职业结构、岗位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等方面的需要。具体化最好的形式是数据,当代大学课程的开发,课程内容的取舍,要求对学生个性特征、专业特性及其匹配程度等一系列数据进行考察。课程质量的高低,需要到教师、学生那里搜集数据来加以证明。

2.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没有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就难以为实施课程准备充分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一些师资条件差、教学设施落后的学校,没有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就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课程设置的变化又是绝对的。影响课程的外部因素在不断变化,而新的因素又在不断增加,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试图用三至四年前制定的课程计划来指导当前的教学,显然是不近情理的,不能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程的管理者、编制者以及教育工作者要根据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只有时刻追踪科技进步,并依据一定规范对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实质性的修订,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大学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吸纳新知识,采用新方法,不断检验和调整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内涵,完善课程的结构和创生新的课程,使课程的设置相对稳定,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之中。

3.结构系统性原则

大学课程的设置过程应注意结构的系统性。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要使课程设置满足方方面面的需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统筹安排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整体考虑课程的学时分配,形成较为科学的课时结构,力求避免内容重复,浪费课时,使设定的课程便于实施和操作,贴近课程目标。

从多门学科中选取有用、精要、必需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排列与组合,形成教材或课件,保证每一门学科自身系统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要考虑现有的条件,在资金、人员、设施、制度等方面统筹规划,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自身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尽量使课程系统更加完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

4.内容多样化原则

大学课程形式绝不能局限于书面文字,也不能局限于图表和活动计划,还应包括录音、录像、多媒体,以及通过设计问题和任务来激发解决的愿望和活动的“动态形式”。每一种科目都应同时采用多种表达形式。

5.参与对象全员化原则

参与对象全员化的原则,就是指在课程设置中要充分调动与大学教育有关的各类人员的热情和智慧,构建出适应大学教学实际的、目标具体、内容新颖、结构合理、稳定灵活的课程体系。

参与课程设置的制作,不仅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课程专家,而且要有院校和企业培训机构的广大教师、管理人员,特别是第一线的工程师、技术员的参加。事实上,对课程最有发言权的既不是学科专家,也不是课程专家,而是长期在相应职业岗位上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他们对生产技术变化情况最为了解,知道工作环境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实际要求,他们最有发言权,最具权威性。

另外,也不能忽视在校生和那些已经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做着具体工作的广大毕业生的作用。尽管在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各类人员的参与程度与作用是不同的,但在原则上,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多方面人员的参加。[2]不仅要参与课程设置的各个环节,而且要参与对最后的课程开发成果进行检验、评价及信息反馈。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仅靠传统的走访、座谈等调研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和相应的社会人员共同分析、共同研究,让他们成为课程开发的成员,参与各项工作。

上述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也难免出现一些矛盾,还需要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通过实践使之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四篇:交通标志设置原则

• 第15.1.2条交通标志设置原则如下:

• 一.交通标志应设置在驾驶人员和行人容易看到,并能准确判读的醒目位置。根据需

要可设置照明或采用反光、发光标志。

• 二.各种标志一般设置在车辆行进方向道路右侧或分割带上。

• 标志牌不得侵入道路建筑界限,牌面下缘至地面高度为1.8~2.5m。

• 三.路侧式标志应减少标志板面对驾驶员的眩光。板面应与道路中线垂直或成一定角

度。指路或警告标志为0°~10°,禁令或指示标志为0°~15°。

四、同一地点需设两种以上标志时,可合并安装在一根标志杆上,但最多不应超过

四种,标志内容不应矛盾、重复。

• 让路标志、解除限速标志、解除禁止超车标志等应单独设置

• 第15.1.3条各种标志的设置地点如下:

一、警告标志应分别设置在进入平面交叉之前,急弯,陡坡、反向曲线起终点、傍

山险路、窄桥、窄路、铁路道口、路面滑溜、隧道、交通事故多发地段等危险地点前。

二、禁令标志应分别设置在限制车速、限制轴线、限制高度、限制宽度、禁止鸣笛、

禁止停车、禁止左转弯、禁止右转弯、禁止掉头、禁止超车、禁止某车辆或一切车辆通行等处。

三、指示标志设置在交叉口进口道前以指示车辆行驶方向、车道类别,以及人行横

道,准许试刹车、准许掉头等路段上。

四、指路标志应设置在距平面交叉30~50m处,指明方向、到达地点、距离。互通

式立体交叉指路标志设置在立体交叉适当位置。路名牌设置在交叉口各面及两个交叉口之间距离较长的路段之间。

• 第15.1.5条

• 交通标志形状、规格、图案和颜色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规定

第五篇:弃土场设置原则与方法

弃土场位置选择和设计原则

弃土弃渣产生的原因:

1、经调配平衡后产生的弃方。

2、不能作为填方材料利用的挖方。

3、部分路段路基挖方受地理位置,运距较远和运费较高等因素的限制,就近处理的土方。 弃土弃渣场地的选择应考虑以下要求:(1)避免选择在雨水汇流量大,冲刷严重的地方;(2)不占或少占耕地,选择在荒山或荒地;(3)选择在肚大口小,有利于布设拦渣工程的地型位置。除以上3点外,还应考虑景观路,生态路建设要求,弃土弃渣场地应尽量布置在高速公路视野范围之外。

弃土场位置选择和设计是土方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弃土场如选择在陡坡上,甚至在滑坡体上,极易产生工程滑坡,或者诱使古滑坡复活。而由于施工不慎造成的整治工程将得不到业主的认可,费用也将得不到业主的支付,另外,废方随意堆放于挖方坡顶,会给边坡施加不小的超载,并可能造成坡顶积水,在荷载作用和雨水下渗的影响下,很容易造成边坡滑塌失稳。

因此,应慎重选择弃土场位置,并应进行详细的弃土、防护、排水设计。

弃土场应尽量选择在洼地或谷地的底部,以达到自身稳定的状态,避免出现单坡场地。特殊情况下弃土场可以与高速堤或陡坡路堤结合设置,可达到路堤稳定和弃土场稳定的双重效果。弃土场设计投地形一般可分为沟头弃土、沟岔弃土、顺沟弃土、填沟弃土、和弃土填坑5种设计类型。

(1) 沟头弃土场

一般位于主沟的最上游,但临空面坡脚位置较高,远在主沟道水位以上。由于此处是洪水形成区,故支档防护工程和引排水工程规模较小。

(2) 沟岔弃土场

具有上游汇水面积不大,坡面来水量较小的特点。

(3) 顺沟弃土场

顺沟弃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缩窄沟道行洪断面,影响沟道安全泄洪,在采取防护措施时必须同时考虑防洪与水土流失防治的要求。 (4) 填沟弃土场。

弃土填沟是利用弃土充填沟道,抬高沟底。 (5) 弃土填沟

弃土填沟,填河滩洼地及自然凹坑。

2.3弃土场设置要求

目前,各标段土方工程施工已陆续开展,如果对取,弃土场位置的选择及取、弃土方式不够重视,随意取土和弃土,将可能导致自然边坡滑塌失稳,不仅会对当地社会、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会给工程治理带来困难,甚至导致工程造价的额外增加。

为避免由于取土乱掘乱挖、弃土乱堆乱放以及取、弃土场边坡过高、过陡等引发新的地质危害(滑坡、泥石流),消除边坡稳定性及工程隐患,规范施工,对取、弃土场位置的选择、取(弃)土方式以及坡面防护、排水等作如下要求。(1)取、弃土场位置的选择,应由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及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共同配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定,由设计单位就每处取、弃土场进行取、弃土临时设计和提出相关要求。(2)取、弃土场位置应远离路基范围以外,不致影响路基稳定,不能只片面考虑取、弃土方便,运距短。(3)弃土场应尽量选择在地址条件相对较好的低洼路段,无水流或水流较小的支沟、山间沟谷。避免在水源地、水库上游设置弃土场,当必须设置时,应征得当地环保部门的同意,切实做好弃土场防护、排水设施,以免造成对水体的污染。(4)取、弃土前应清除表层腐质土、种植土,并堆放在旁边以备坡面绿化和复垦时用。(5)当弃土场自然地面横坡大于15%时,应在原地面开挖宽为2~3m、内倾坡度为3%~4%的台阶。(6)当自然地面横坡较陡,弃土难以堆放时,应设置必要的支挡防护工程。弃土堆放时应自下而上分层填筑,并摊平碾压,最大层厚不超过1m,横坡至少为6%,并按照GTR所规定的条件进行中等强度压实处理,但顶面层可不进行压实。(7)当弃土高度大于8m时,应在8m处设边坡平台,平台宽度4m,上级边坡坡率采用1:1.5,下级边坡坡率采用1:2.0,顶面层设置不小于6%的排水坡。(8)取、弃土场周围应设置完善的截、排水设施,将地表水引排至取、弃土场外。(9)取、弃土完成后,应对场地进行绿化或复垦,并对场地形状进行修整,尽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10)土方的堆放应按照《专用技术条款》(CCTB)B2.11条之规定执行。

2.4弃土场的综合防治工程和施工方案设计

(1)支挡防护工程

支挡防护工程是为了拦挡弃土弃渣,在弃土场临空面的底部修筑拦挡工程。支挡工程多采用浆砌石挡土墙,挡土墙体采用重力式结构。

(2)排水工程

排水工程是为了保证弃土弃渣安全稳定,兴建的排除弃土场周边坡面及区域内洪水危害的工程措施。排水工程一般修建在弃土场边缘四周,其基础应尽量修筑在自然山坡上,以避免弃土的不均匀沉降带来的不利影响,排水工程设计应根据集水面积、产渗流系数以及降雨强度等确定其结构形式、布置方式和过水能力。设计洪水标准一般按10a一遇24h最大降雨强度,采用有关文献介绍的方法进行计算。排水工程主要由挡水埂、排水沟、急流槽、墙前边沟和沉砂池等组成。

(3)植被恢复工程

植被恢复工程是指在弃土弃渣堆垫台面上,通过人为措施恢复原来的植物群落,或重建新的植物群落,以防止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工程。由于弃土弃渣是经过人为扰动的不成熟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缺乏,持水性能差和物理性质不良,所以施工初期应预留临时场地堆放路基清表土和弃土场原场地的耕植土,用于后期场地覆土,同时优先选用天然生长的乡土植物。设计时应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前提下发挥弃土场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尽可能考虑还地设计,避免简单绿化造成的空洞和浪费。

弃土场的施工方案设计包括表土保护、土方调运、临时排水、防护工程、场地压实、后期场地平整等内容。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施工注意事项如表土保护等内容具体说明,提供表土保护的临时用地设计图表;土方调运的具体方案应作个别说明,并在土石方总体调用的设计表格中详细体现,临时排水和防护工程应进行总体方案设计,部分困难位置进行细部设计;场地压实、平整等问题应作详细说明,明确目标要求。

3结语

弃土场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破坏性的线外附属工程,它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在多年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已经的到了验证。同时,由弃土场引起的占用耕地、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问题,对环境、经济以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弃土场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地区气候、地形、水文、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同时应详细调查地区由农业发展状况、基本经济作物、树木种类等的种植和生长条件,弃土场的设计将更多地重视地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还地与民,使弃土场能为民所用,并在农林经济的发展模式下不断创造价值,维持自身的生态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