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安专迷精神是谁提出的(全文)

安专迷精神是谁提出的(全文)

安专迷精神是谁提出的第一篇:安专迷精神是谁提出的组工干部要有“安专迷”的精神“安专迷”,从字面上解读,就是安下心来、专心致志、迷恋至深。这种精神源于2013年初,在中央领导看望吴良镛、师绪昌两位院士时,两位功勋卓著的。

安专迷精神是谁提出的

第一篇:安专迷精神是谁提出的

组工干部要有“安专迷”的精神

“安专迷”,从字面上解读,就是安下心来、专心致志、迷恋至深。这种精神源于2013年初,在中央领导看望吴良镛、师绪昌两位院士时,两位功勋卓著的老专家不约而同地谈到“安专迷”精神。此后,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多次提出,组工干部要弘扬“安专迷”精神。而涂洪刚的先进事迹,则对组工干部“安专迷”做了最生动的诠释。

“安”是一种境界,安下心来方能做到心无旁骛。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安定心神、端正态度。十多年来,涂红刚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一心扑在工作上,同他一起进部办委机关的干部,大多先于他陆续走上领导岗位,但他从没有因此找领导提过要求,更没有任何怨言。在干部科工作,经历一批又一批干部调整,能为干部成长进步做点具体工作,他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并在工作手记中勉励自己“懂得选择,学会放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组工干部弘扬“安”的境界,就要少一些私心杂念,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组织工作上,安于奉献,安于本职工作,则工作好、事业成。

“专”是一种追求,专心致志方能成为“行家里手”。只有专心起来,专注于工作、专注于职责,做到责任在心、担当在肩,才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涂红刚专注工作、高度负责,刻苦钻研干部工作业务,深入了解全县干部情况,是大家公认的“政策通”“活档案”,经手的3000多份干部任免手续无一差错,承担的四次县乡换届任务都圆满完成,组织实施的大科室制改革等工作受到上级充分肯定。组工干部把握“专”的追求,就要做到主动钻研、专一求精,谙熟政策、精准操作、关注细节,努力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

“迷”是一种状态,迷恋至深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一股迷恋执着的劲头。涂红刚把工作当事业,对组织工作全心投入、迷恋至深、乐在其中,在干部科工作14年,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状态和昂扬向上的激情。由他直接组织实施的干部任前公示制在全省产生重大影响,干部重大事项“双报告”制、干部考察预告制、民主推荐和考察结果反馈制等工作被全市推行。组工干部保持“迷”的状态,就要执着追求、永不言弃,心系工作、如痴如迷,在坚持不懈中让组工事业弥久更坚。

“安专迷”是一种默默干事的工作态度,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顽强拼搏的坚韧意志,更是一种永不言弃的执着追求。组工干部要把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坚持“认真”、久久为功,使“安专迷”精神在组织部门永久绽放。

第二篇:“安专迷”和组工干部做事的三种境界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生三境界”理论,他说道:“纵观古今,能成事业者,大都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以此三种境界对照组工干部“安下心来、专心致志、迷恋至深”的精神,我发现组工干部的“安专迷”正也是与“人生三境界”一一对应,层层相扣,做好组工工作,也是要经历三个过程:首先安心确定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但专心不放弃;最后以忘我精神投入事业,喜获丰收。如果说把“安专迷”精神作为组工干部在做事过程中追求的三种境界,那么每个境界都有不同的一番滋味在其中,如果说“安专迷”精神反映了三种不同阶段的工作状态,那么我们应该在自身的工作中,向着“迷恋”之境界而努力。

第一境界:安心以立志。“安下心来”的前提是找到个人发展的道路,“道路决定前途命运“,对国家来说,选择一条适合道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讲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对个人来讲,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进行长期的规划和安排同样重要,决定了人生的道路往哪里走。在选择个人发展道路时,就好比是一只小鸟,面对广阔的天地,到处是无穷的机会,可以进入丛林觅食、也可以栖居屋檐,无论哪种方式,小鸟都要明确自己到底要如何成长,要选择一种与自身体力与本质都适合的方式,为自己能够展翅高飞积攒力量。当各种因素创造条件使我们走上组织工作的岗位,成为一名组工干部的时候,我们明确了目标与方向,立下工作的志向,追求事业至上,自觉把做好组织工作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这种追求逐渐坚定,成为干事创业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未有不立志之人,便能做得事业”,安心是立志的起点,立下志向就能排除干扰,用心专一,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组织工作工作任务重,工作要求高,若不是有志向激励,工作中不定会胡思乱想、跑偏方向。这时候,安心最是重要,安下心来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让自己担负起岗位的职责,通过本职岗位的不懈努力,使理想根植于现实的沃土,经过一番选择、了解、认同、追求的过程,这样才抵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因此,安心以立志,这是组工干部做事业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登上第

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专心以成事。成就事业需要一份专注的力量,确立了发展的方向,要把目标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专心致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心怀使命才能专注起来,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执着追求,继续前进,只有专心致志把组织工作当做光荣的事业,有一种干不好工作就食不甘味、寝食难安的使命感,认认真真对待每一项工作,才能树立起“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组工形象。心怀激情才能专注起来,专心于组工事业,要有一种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不断激励斗志,奋发向上,“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缕”,把职位当作干事创业的平台,时刻保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精神状态,方能成为工作“行家里手”。心怀责任才能专注起来,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专注于工作、专注于职责,做到责任在心、担当在肩,“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要把责任意识贯穿于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胸怀宽广才能专注起来,要树立“厚积薄发”的理念,要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决心,这个时候,就成了一只骆驼,漫漫黄沙,一望无际,被托付了重任,只能在茫茫的沙漠中忍辱负重地行走,默默地行走,已经不像小鸟那样可以任意飞翔,看起来几乎没有任何机会,人瘦了、憔悴了,但仍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决心和毅力。想逾越第二境界却不是那么简单,只有果敢坚忍,不屈不挠的人,才能在专心致志中,抵达第三种境界。

第三境界,痴心以宏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一股迷恋执着的劲头,我将迷恋至深称为痴心,“痴”中彰显信仰,执着追求和永不言弃,在对事业的追求当中,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逐步积淀起厚德载物的精神,豁达大度的气量,虚怀若谷的心胸,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时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来发扬光大所从事的事业,这就是功到事成,这个时候,就像一条鲸鱼,解除了压在背上的重担,一下子从枯燥无际的沙漠,跃入了广阔自由的大海,可以在海洋中恣意快活,但要永远前进,没有停歇。对每一个组工干部而言,工作都在我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臵,每一个岗位的工作都具有特有的启发意义,我们怎么看待工作,就是怎么看待生命,如何善用工作,也就是如何善用生命,这不会因为职位的相异而有所不同。对于组工干部来说,如何利用、如何享受这些角色的有利与不利,当从“迷”中得到快乐,把工作当事业,全心投入、迷恋至深、乐在其中,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状态和昂扬向上的激情,这时,就到了“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也在无意间通过自己传播了组工精神,树立起组工干部的形象。

无论是三种境界的工作,还是“小鸟、骆驼、鲸鱼”三种动物的比喻,各有不同的特质,如果我们能认清这三个不同境界的工作,就能更了解自己在不同层次的角色,“安专迷”是一种默默干事的工作态度,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顽强拼搏的坚韧意志,更是一种永不言弃的执着追求,要把这种精神落实在行动中,把干好组织工作当作一种追求、一种快乐,在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中贡献智慧力量、彰显人生价值。

第三篇:最早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谁

1、

2、 最早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谁?(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成果是什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5、

6、 关系我党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是什么?(道路问题)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7、

8、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什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标志是什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9、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时代主题的转换)

10、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2、 党在21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3、 我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5、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和平与发展)

1617.毛泽东初步界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反对教条主义倾向的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18.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首先作出马克思主义界定的著作是

第四篇:准确把握“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精神内涵

机械系单野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需要认真回答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处理好现实问题的必修课题。

一、我是谁——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明确 “我是谁”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弄清“我是谁”,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只有把学生、家长、学校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我们日常的教学创造性实践之中,才能更好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二、为了谁——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同志,我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我们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党员同志始终与人民群总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那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怎样才能把党员的光荣使命落到实处呢?那就是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投身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教育,投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关爱每一位孩子

三、“依靠谁”,找准力量源泉。依靠谁?一切依靠群众,群众中珍藏着智慧,蕴藏着真理。只有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理解群众疾苦,才能避免关起门来决策,闭着眼睛空谈。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并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才能真正做到依靠群众;只有贴近群众生活,贴近群众愿望和诉求,贴近群众的心灵和情感,才能在不断密切与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中做到依靠群众,群众也才能甘心情愿的,积极主动地让我们依靠。

工作中弄清“依靠谁”,我们才能找到工作的方向,依靠谁?依靠广大群众,在教育教学工作该汲取群众智慧,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朋友、学生中获取动力获取智慧。不断开阔工作视野、完善自己的工作思路、谋划工作、集思广益、深入到同事中、学生中、家长中获取“第一手教学材料”,从学生中、家长中寻找打开工作思路的钥匙,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我是谁?这是三个谁中的关键问题,只有真正把握我是谁,才能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我是谁?首先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群众,了解群众,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自己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满

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得失的第一标准。不断锤炼党性,纯洁思想,提高修养,才能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端正态度。我是谁?其次,我是一名教师,这就要求我要对广大学生负责,只有把学生、家长、学校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我们日常的教学创造性实践之中,才能更好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位学生、家长、学校以至社会服务。

只有深刻的理解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真正涵义,才能真正理解我们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站好自己的位置,干好手中的活,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为学院的发展增砖添瓦,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课题的提出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与研究》成果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仍然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做题目,其余一概不予重视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正确而科学的导向使小学生阅读实践成为“大语文观”的坚实基础,各级各类小学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渐引起了重视,然而由于小学生阅读风气的淡薄,加之年龄特征又决定他们更容易冲击市场的动画快餐所诱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障碍也成为儿童阅读兴趣的隐形杀手,学生静下心来进行课外阅读仅仅成为教师的一种良好愿望而已,基于此,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进行课外阅读势在必行。

国外很重视儿童课外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孩子从1999年会计处调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小时在课外阅读作业室学习。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设施儿童课外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看,建国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践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体系。《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因缺乏躯体的可以操作的课程标准,因此很难将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们特提出《新课程下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与研究》研究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 准备阶段:(2009年1月——2009年2月)

1、学习文献资料,确立成果题目与成果内容。

2、论证成果研究的意义和成果实施的可行性。

3、制定研究成果的总体方案。

4、确定研究的预期目标、具体内容、操作方法。

(二)、研究阶段(2009年3月——2010年10月)

1、2009年3月起改善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付诸设施。 在本阶段我们首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靠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要进行课外阅读。但小学生自行进行课外阅读的所占比例不大,大多数学生不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仅限于课本知识。特别是低年级,阅读量更小。《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规定:“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基于此,我们一边调查一边整理资料和数据,初步掌握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大体趋势。对小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类整理。在改善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活动激趣法,榜样激趣法。

2、2009年9月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付诸设施。 受某些条件的限制,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确实举步维艰。但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付诸实施过程中,却摸索出了促使课外阅读活动扎实开展起来的路子: (1)培养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进行课外阅读,乐于接受自己想要的语文知识。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学生都爱听故事,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精彩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收声:后面的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的效果,恐怕要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欲望。同时有目的地收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或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授之以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生光有兴趣没有方法也不行。有的学生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好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读书,读得有成效。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一般是根据学生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这样就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最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式。因此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摘录批注法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及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累进自己设立的“语料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报刊杂志中的好文章剪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3)、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半途而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可以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可以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获得成功后,会坚持大量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可效仿的榜样,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努力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可以通过行政推动,营造书香氛围,整合资源,解决书源;可以通过科学领头,课内带动,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效益;可以运用评价激励,形成制度,促进习惯养成。读书方法很多: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批注、做读书笔记等。小学生在阅读中会遇到不少困难,需要我们老师帮扶指导,使他们能保持阅读兴趣。于是,我们在低年级侧重兴趣培养,指导阅读低幼童话及在注音童谣等读物,学习字词或简单的句子;中年级阅读水平提高,学习积累优美句段及简单的点滴感悟;高年级则可以在指导下提高到阅读一些经典名著了。在此阶段,主要采用了赏析片段法、展示成果法。

3、2010年2月起建构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和品质的研究付诸实施。2010年2月起建构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和品质的研究以语文课堂教学为核心,以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带动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性阅读。语课堂教学前需要搜集资料,如果集中起来,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课后,推荐阅读书目或文章,可以带动阅读兴趣,为了保证书籍的数量,可以在学期结束前就推荐下学期拓展的书目和资料,鼓励学生在假期里利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2-3本教师推荐的书,用上网看书、询问等方式收集资料集中起来做成简报,而不只是买作文书或练习册。事实上很多同学做得到,书买来后以此为荣。新学期,大家集中起来互相借阅,建立班级图书角,我们需要同学们阅读的书就有了。

(三)、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在本阶段,我们主要对研究获得的材料进行了分析、反馈、总结,写论文报告,编辑有关成果,撰写了论文《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做好总结工作。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课外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靠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要进行课外阅读,研究当前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和途径,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最佳模式,构建优越的课外阅读空间。

第一步:进行课外阅读序列研究,针对低、中、高各段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社会化心理水平提供程度合适的书籍或文段供学生选择,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

第二步:建构学校、家庭、书店多方互动的书籍来源渠道,解决“去哪里找合适的书读”的问题。 第三步:探究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策略,解决“什么时间读”“怎样读才有效益”的问题,研究读书与养成(包括读书笔记与语文素养的提高、读书笔记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读书笔记与学习生活的养成)等系列问题。

第四步:探索课外阅读评价策略,通过有效的激励反馈,通过“爱读书”的问题。

四、效果与反思 成果效果:

(一)、该成果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目前课外阅读指导的途径和策略为内容,改变了当前语文教学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构建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外阅读指导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该成果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式,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操作性。

(二)、整个研究过程组织严密,措施得力,资料齐全,研究规范,研究方法科学,材料丰富,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

(三)、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一是研究出了榜样激励法、赏析片段法、活动激趣法、展示成果法等多种课外阅读指导方法;二是总结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推荐优秀读物等课外阅读指导的指导策略;三是构建形成了以“激情引趣”模式为统领的符合课外阅读指导的指导模式。这些模式的建构,有效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质量。同时通过研究,教师的教研水平、课外阅读指导的经验和专业化水平都得到了发展。 成果反思:

我们的成果来源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活动,它选择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但开展起来又十分困难的课外阅读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了实验研究法,遵循“问题——计划——行动——反思——调节”五个环节进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研究。由于研究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研究过程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我们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仅要体会新课标精神,还把握了各年级段教材特点和语文内容的情况,收集信息,对获得的资源加以选择和利用,使教育教学的认识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也在这个活动中广泛阅读,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既增长了见识,又得到了锻炼。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边实践一边总结反思,对研究计划进行再调整。因此,形成的资源和成果可操作性强,易于推广。

当然,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面,还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我们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只是让学生多读而已,缺乏正确系统的指导,学生阅读质量存在缺憾。加之对问题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果研究的效果。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提高专业素质,争取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果。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