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把握思品教育学科特点营造和谐的学习课堂(精选)

把握思品教育学科特点营造和谐的学习课堂(精选)

把握思品教育学科特点营造和谐的学习课堂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教育, “和谐”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协调”。作为教学中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

把握思品教育学科特点营造和谐的学习课堂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教育, “和谐”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协调”。作为教学中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这两对矛盾统一体, 如何能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达到和谐呢?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 可以成为启迪智慧的钥匙, 可以成为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在小学思品课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学生喜爱的、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 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活动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事理、掌握技能、学会方法, 从而导之以行, 让学生经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课堂气氛来支撑。那么, 教师要从那些方面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呢?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为例, 它的设计思路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 (社区) 、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 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从平凡而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挖掘出具有蕴涵教育价值的素材, 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堂, 让他们去探索、去感悟、去理解、去发现,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投入持久的激情。我们只有在以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中, 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好奇求知的心灵才将得到充分的呵护, 学生大胆质疑的个性才将得到充分的张扬, 学生互相合作的习惯才能得到充分的培育, 也只有这样的课堂, 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 真正是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动性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道德思想、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才能充分的展示。比如教学《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一课, 我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交通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出行等带来方便的同时, 你认为还带来了那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交通问题面对面、交通问题大家谈、交通问题我破解、交通问题瞭望台、交通问题我先行”的活动流程, 把自主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充分去探索、感悟、发现、理解、争辩、归纳, 结果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涨, 气氛热烈, 效果十分明显。

二、建立和谐的课堂结构

《品德与社会》教材在编排上重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导行, 其特点是概念少, 活动多, 教师讲授知识少, 学生内化吸收多。大量的调查、访问、实践等探究活动既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又是教学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 常常采用的是情境化、模拟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进入他们所熟悉的社会现象之中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这个活动中, 教师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去, 在设计这种情景时, 要力求体现社会化、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导”为主, 将学习的时间让给学生, 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 凡是学生能探讨得出的决不取而代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 决不急于求成, 给学生一个发展的平台, 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给学生一点自主探究的喜悦。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通过表演、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引导其逐步解决问题,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上学到知识和技能、领悟其道理,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把温暖送给残疾人》一课时,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明白残疾人由于生理有缺陷, 生活上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同情和帮助的道理, 我们设计了一个模拟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 体验残疾人渴望得到帮助的心理需求。事先让几名学生排练一个短剧, 课堂上进行表演:一位盲人在大街上慢慢的走着, 手里拿着一根竹竿不停的探着路, 忽然被大街上的一块石头绊了一跤, 探路的竹竿喀嚓一声断了, 盲人重重的摔在地上, 满身是灰尘不知所措, “哈哈……”旁边传来了一些人的取笑声, 这时一位小姑娘却走过去, 递上手帕, 用力地把盲人扶起来, 并帮他搽去身上的灰尘, 还护送他回家, 盲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并不停的说“谢谢!谢谢!通过学生生动形象、绘声绘色的表演, 给学生以很强的感染力。然后我分别让盲人、小姑娘、旁边取笑的人谈谈自己的感受, 有的学生当场流下了眼泪, 有的学生立即站起来发表意见, 给小姑娘的掌声不断。再让学生分组对他们的不同行为进行辨析, 学生发言踊跃, 对不尊敬、歧视残疾人的人是群情激愤, 个个谴责。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 观其形、动其情、悟其理,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化教育。

三、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道德不是熟记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 要重在导行”。过去的失败教训告诉我们, 空洞的说教, 机械的记忆, 低效的活动, 重复的练习是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的, 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把握品德教育中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 才能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主要创建者, 是课堂教学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课堂上真正的民主、平等、和谐, 源于师生的一种爱。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交流的双向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位特级教师曾提出“八多”, 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即:“多挤一些时间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地动;多给学生一些自由, 让学生在一定的规则下自由学习;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快乐, 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 多让学生参与,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多用几把尺子去衡量, 让学生进入竞争的氛围;多给学生一些笑容, 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多给学生一些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多指导学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讨论, 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践活动, 做到“堂上明理”、“堂上导行”、“课后践行”, 真正把学生当成伙伴、朋友, 以微笑恰当地关注每一个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教师的亲切, 从内心深处去启发引导他们, 唤醒主体意识, 实践深化明理, 从而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小学)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