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带来的影响
第一篇:后真相时代带来的影响
后真相时代新闻泛标签化的思考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平台的崛起使媒介的使用更加大众化,但是互联网上信息泛滥,用户的信息获取渠道受阻,也在危害着人们的利益。为了使信息更加精准的传递,标签新闻因运而生。文章首先对标签新闻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标签的不当使用会引发新闻反转及刻板印象,使新闻泛标签化出现;其次对标签新闻进行分类讨论,将标签新闻的类别加以区分细化;最后从3个方面对新闻泛标签化现象提出纠偏策略,希望通过媒体的引导召回理性思考。
关键词 后真相时代;刻板印象;泛标签化;纠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3-0053-02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占总数的97.5%。借助手机这一媒介,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及传递信息,但是缺乏媒介使用素养的行为使信息环境噪声过大,标签化可以减少受众在搜集与整理信息时所花费的成本,新闻标签也不例外,但是一旦使用不当则会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使客观事实的传达受到阻碍。因此媒体在使用标签时一定要做到“精确”“精准”“经典”,向大众传递最为真实的信息,维护新闻的客观性,避免新闻反转现象的发生。
1 标签新闻的形成原因
在当前互联网新媒体的情境下,传播界限日益模糊,传者和受众过去泾渭分明的界限已日渐消弭,人们所处的信息环境噪声过大,就像尼尔?波兹曼在其经典著作《娱乐至死》当中提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也会导致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时代的现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群体间的情感共鸣淹没了事实真相,情绪宣泄代替了理性思考。新闻媒体的利益诉求和自媒体的崛起为新闻的泛标签化提供了土壤,破坏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新闻专业主义受到质疑,标签新闻所形成的的刻板印象限制了受众的理性思考。新闻的泛标签化使得新闻的真相或出于无意或是有心被掩埋,并以符号化的狂欢使得受众忽略对于新闻事实的追求,使新闻事实让位于个人情感。
在新闻报道中,“贴标签”可以使新闻以符号化的形式呈现事件与人物,使新闻呈脸谱化、模式化、线性思维化的特征。通过“贴标签”的行为,新闻报道可以将个体扩大为群体,将个别扩大为―般,从而扩大其影响力。但是标签被滥用则会导致新闻发生的背景被忽略,使新闻报道的真正意图被隐藏。美国作家李普曼认为:“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一旦成见系统被固定,我们的注意力就会抵触我们成见系统不支持的事实,受到我们所支持的事实的吸引”,这会导致刻板成见的出现。
关于刻板成见,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也有所阐述: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并伴随着对于?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情感。滥用标签会使群体对于新闻事件的固定印象,将群体的意向强加于个体,加强受众的判断和评价,加剧了对于信息的偏见,影响受众对于事物的客观认知。因此,媒体一定要审慎行使媒介权利,一旦以偏概全的方式发布新闻,则会激发受众的情绪,获得强烈的传播效果。
2 标签新闻的类型分析
2.1 将群体标签化
为群体贴标签也可下分为3个方面:
1)根据年龄对新闻事件贴标签,如“80后”“90后”,“00后”等标签词语对人进行定性,或是在报道新闻时使用“大妈”“小鲜肉”“老腊肉”等词语,虽然能够清楚表示人物的年龄,但是其中隐含的人物的行为方式,资历阅历等方面的特征会形成刻板印象。
2)根据职业对新闻事件贴标签,如“杨永信电击戒网瘾事件”,杨永信是山东临沂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的主任,2008年由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纪录片《战网魔》一片,成为全国受孩子网瘾困扰的救世主,并在新闻报道时被贴上了“全国戒网瘾专家”的标签,但是随后杨永信的治疗方法也遭到了质疑,于2016年被曝光用屈打成招的方法逼着孩子承认自己有网瘾,不听话就用电击,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新闻反转的发生使“全国戒网瘾专家”与“恶魔”两个标签形成鲜明对比。
3)根据性别对新闻事件贴标签,如2017年8月31日发生在陕西榆林市第一医院的“孕妇跳楼事件”,院方认为产妇是由于家属多次拒绝产妇的剖腹产要求,导致产妇疼痛难忍而选择跳楼,产妇家属声称自己曾多次要求院方进行剖腹产手术,但遭到拒绝。双方各执一词,同时“孕妇”“跳楼”的字眼也使此次事件掀起舆论狂潮,使事件得以被广泛关注,该事件截止到目前尚在审理当中,希望真相早日大白于天下。
2.2 将事件标签化
将事件标签化是指将先前发生的某一事件作为一个案例A,在另一相似案件发生时,将案例A拿出来与其进行对比,总结经验教训。如发生于2017年6月22日在浙江杭州发生的“保姆纵火案”,保姆由于偷雇主家的钱财首饰被女雇主发现,在其离开雇主家时以放一把火的方式掩盖其继续偷盗的行为,但随后发现火势不受控制,就乘电梯逃走,造成了女雇主和三个孩子全都离开人世,这个事件再被报到时就广泛使用经典的预言故事“农夫与蛇”的标签,但是在案件还尚未审理之时,就预设立场则会导致新闻的客观性失衡。
2.3 将地域标签化
对于地域标签化,就是对某一地域的刻板印象,如河南人“偷井盖”,东北人“睡炕”,内蒙古人“骑马上学”等。此类标签在新闻报道领域这类标签也层出不穷,如2016年11月11日凌晨发生在丽江古城的一起打人事件,事情的起因也是由于打人者模仿受害人的东北口音而引发了矛盾,导致受害人遭到殴打并造成脸部毁容。“东北人”与“丽江人”的对立虽然增加了事件的矛盾点,但是就此次事件来说,媒体是具有引导示范的作用,运用现实事件来教育受众刻板印象的危害,倡导抵触这类带有地域偏见的标签。
3 新闻泛标签化的纠偏策略分析
在传播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各种符号化的信息构建人们认知的拟态环境,技术赋权使得大众走向传播舞台,但随之而来的是意见的多元化,和各种亚文化的发展,话语权的争夺,使得拟态环境噪声越来越大,并且人们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出现了新闻报道的泛标签化现象,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受到挑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从以下3点思考。
3.1 就个人层面来说
首先,作为个人来说,我们应该恪守客观、理性、公平、正义的原则,在新闻报道时可以使用“贴标签”的形式吸引受众,但是应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并依据自身的专业能力对新闻进行加工,整理,坚守新闻“把关人”职责。面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性,我们应该深入事实,把握新媒体传播途径多元化的特点,融合各方,共同认识新闻事实。
3.2 就管理层面来说
作为新闻单位的管理者,应严格制定新闻标签的选用规定,对于哗众取宠的标签词语应予以抵制,避免选用极端化,片面化的标签词语,并且在选择议题是也可以考虑小众的情感诉求,另辟蹊径,为新闻报道开辟一条新路,利用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从小众议题中找寻公共议题。在后真相时代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3.3 就宏观层面来说
国家应建立受众监督管理机制,让受众参与到新闻当中,把把?P权交由受众,对于滥用标签的媒体,群众可以通过监督举报机制来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呼声,加强受众的参与度。
4 反思
处于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碎片化,使受众认知缺乏结构性,媒体工作者的就是受众的信息搬用工,弥补受众认知上的不足,再对新闻的标签使用把握不足时,还是应当回归新闻本真,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坚守新闻报道的客观原则,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维护媒体公信力及承担社会责任,时刻警惕新闻的泛标签化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夏丹丹.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4]陈雪薇.新媒体语境下的地域标签化现象[J].青年记者,2017(3):39.
[5]张波.新闻报道标签化当止[J].青年记者,2012(28):42-43.
[6]刘勇.“身份的焦虑”与“标签化”的隐忧――以“女干部骂保安”的报道为例[J].新闻记者,2015(1):44-49.
[7]易艳刚“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的标准之变――以“罗尔事件”为例[J].青年记者,2017(4):17-19.
第二篇:“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摘 要:“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使舆论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也给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面临着多元化舆论格局、舆论流动性过剩、舆情应对滞后的问题,主流媒体要重构舆论话语、转移舆论焦点、完善舆情应对机制提升主流媒体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
后真相时代,受众更加注重情感的宣泄而不是事实的表达,新闻的真实性地位下降,假新闻、谣言以及反转新闻不断出现,舆论传播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主流媒体如何在后真相时代明确舆论引导角色,克服舆论引导面临的困境,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自身舆论引导的作用成为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后真相”时代舆论传播特点
(一)舆论主体大众化
传统媒体时代,舆论的传播权主要掌握在主流媒体和政府机构手中,一个话题的出现往往由主流媒体发声,然后受众对于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形成一致的意见和态度。而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舆论传播格局,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他们不再盲从于主流媒体,而是可以随时随地关注事实的新动向,并且发出质疑参与讨论。
(二)舆论内容感性化
后真相时代,事实真相让位于情感诉求,为了迎合受众的趣味,舆论传播的内容偏向娱乐化、戏虐化,对于情感的渲染多于对事实的表达。
(三)传播渠道多样化
除了传统媒体外,受众可以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门户网站以及QQ、手机短信等即时通讯工具针对某一个热点事件、公共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且可以发出质疑。人人都可以成为事件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舆论的传播渠道迅速扩展,舆论阵地也随之不断扩大。舆论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为公众参与舆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扩大了舆论的覆盖面。
(四)舆论生成随机化
由于舆论主体的大众化,信息的发布不再由传统媒体垄断,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人人都可以参与到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去,再加上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受众发布消息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受众利用移动终端发布消息,经过互联网的实时推送,信息在广大用户中间迅速传播开来,信息不断向外扩散,形成水波效应。以微博为例,每个微博账户发布什么样的信息由博主自身决定,相对独立,并且每个用户发布的信息数量较多,整个微博系统的信息更新率极高,一旦某个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会迅速在庞大的微博用户群中扩散成为舆论热点,但是这些庞大的用户群体具有无组织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事件发生后形成舆论的几率具有不确定性。
二、主流媒体舆论引导面临的困境
(一)多元化舆论格局
自从互联网崛起之后,民间舆论场通过网络空间迅速浮出社会地表,形成触目惊心的舆论“悬河”。相比之下,官方舆论场处境艰难,面临沦为“舆论孤岛”的危险,其影响力也大面积萎缩,网络空间的“声音”大过官方舆论场的现象甚为突出。一元化舆论引导格局下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受到多元化舆论引导格局的冲击,其拥有中心话语权的地位不断下降。民间舆论场的核心构成是社会化媒体,无论是“弱连带”关系下的微博还是“强关系”下微信都成为受众发表意见的首要渠道,受众更倾向于相信网络舆论领袖的意见。相比于专业性过强、缺少可读性的主流媒体,轻松自由的社会化媒体舆论环境更受受众青睐,尤其是处于后真相时代下以戏谑和狂欢为主的情绪化表达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二)舆论流动性过剩
当下中国,正面临着一个特殊的舆论生态环境。一方面,舆论表达的冲动在广度和强度上前所未有,出现了舆论表达的“井喷”现象,甚至会导致舆论表达的失控与无序。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舆论的“流动性过剩”。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权力和传播相统一的局面,普通大众发表意见的空间扩大、发表言论的成本降低、发表意见的渠道便捷,使得信息以病毒式的速度在网络上扩散,信息发布的总量激增,其中不乏大量以负面情绪为主以及未经核实的信息。并且各类舆论事件此起彼伏,舆论事件之间的时间差很短,一旦经由互联网的强力推送,会放大舆论的效果。往往一个舆论事件还没有来得及得到充分展示,就会被下一个舆论事件抢了风头,并且朝着难以控制的方向发展,加剧舆论风险,给主流媒体控制舆论方向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舆情应对相对滞后
传统主流媒体时代,长期固定不变的传受双方构成了相对单一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作为舆论管理的引导者,只要牢牢掌握话语权就能将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注入社会环境并指引舆论方向。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每一种媒介甚至每一个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源,舆论信息泛滥,尤其是具有“后真相”特征的大量以情绪为主的舆论信息。舆论环境变得纷繁复杂,大量网络舆论事件爆发,这就需要媒体及时发声,快速反应,正确引导舆论走向。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往往新媒体成为第一手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使得最新舆论信息快速传播,尤其是对于突发性事件,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能力相对落后。
三、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策略
(一)重视受众舆论需求,重构舆论话语
“后真相”时代的形成与受众的情感和心理诉求密切相关,反映了互联网舆情的盲目性与不理智性。主流媒体应当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中折射出的大众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排解,避免积压问题导致公众情感的集中爆发。这就要求媒体在每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出现以后,不仅梳理事实、展露缘由,更需进行横向、纵向的剖析解读,以具体事件为案例系统分析此类社会现象,让公众对此有更明确的认知。
舆论引导必然要通过构建相应的话语去实现。在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舆论话语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话语主体的立?觯?这是引领公众意见参与的基本出发点。无论是哪一类的讨论主题,亮明态度、坚守底线,都是构建舆论话语不可或缺的基石,主流媒体还应坚守好自己话语表达与内容接受的立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主动或被动地突破底线,并在不同的讨论主题中保持话语立场和内容底线的一贯性。其次,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注意逻辑与事实相一致,要使舆论话语表达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没有漏洞和破绽,同时还要尊重客观事实,理清事情的发展脉络,不能主观臆测、推论事实。最后,主流媒体针对各种意见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以引导,将舆论引导中方法运用与效果实现相匹配,通过恰当的话语表达,实现最佳的舆论引导效果。突出舆论话语对其他社会意见的说服、融合作用,以形成主流社会舆论场,引领公众意见。
(二)判断舆论分叉点,引导舆论焦点
舆论焦点应该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而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同时还必须是受众关心、媒体关注、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积极正面的观点。但是,当今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单向的一对多,到用户自己生产内容,再到全民自由发布与相互传播,使得舆论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用户在微博发布一条信息之后,可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经过裂变式传播,形成舆论焦点,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一些具有负面效应的舆论常常对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焦点的过程中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从微观层面来看,要注重单个事件舆论焦点的转移。这就需要主流媒体利用舆论传播的规律先分析该舆论运动的分岔点在哪里,判断出每个分叉点的走向,才能有效地引发舆论朝着积极的方向演化。
此外,从宏观层面来看,主流媒体可以通过一个事件将公众的舆论焦点转移到另外一件事件上去。因此,主流媒体可以利用宏观分岔点的特性,在舆论引导时,不仅可以从事件本身的演化方向上去控制,也可以通过另外的事件将舆论焦点转移。
(三)把握舆情走向,完善应对机制
主流媒体要想改善自身的舆情应对能力应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两个方面入手。技术层面上,要树立大数据思维。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背后,带来的是舆情数据的海量化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主流媒体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不仅要关注“点”还要兼顾“面”。同时要加深舆情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建立舆情演变模型,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基本预测,以准确研判、快速处理。
管理层面上,应形成舆情分析、监测、控制和评价各个部门的有效联动。首先舆情分析部门要明确舆情源头,有针对性地监控和搜集舆情信息,进而明确哪些舆情是重点及存在的潜在价值,同时要对舆情真假进行分析,网络舆情鱼目混杂、谣言滋生,舆情研判要获得真实的信息就必须甄别舆情真假,排除虚假、夸大信息的干扰;其次,舆情监测部门根据舆情产生的时间、区域、人物、环境等要素组成,寻找并发现影响其后续发展的因素,同时,结合连续实时监测、度量采集,运用相关分析技术,对当前的网络舆情进行研判、评价,并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而对舆情进行等级的分类;再次,舆情控制部门要负责排除负面信息干扰、还原事实真相、回应公众质疑、消除公众顾虑,控制主流舆论的走向;最后,在每次舆情热度的消退阶段,特别是舆论事件的平息阶段,主流媒体需要对整个舆情进行全局性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网络舆情处置应对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涛甫.网络?论生态的治理策略[J].新闻与写作,2016(7):22-25.
[2]张涛甫.舆论“流动性过剩”的风险考量及其化解之道[J].天津社会科学,2014(1):70-74.
作者简介:殷素洁(1994―),女,汉族,新闻与传播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实务。
第三篇: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今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化应用进展迅猛,互联网开始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进行广泛的、实质性的渗透。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推进,使原来“不食人间烟火”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也使互联网找到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焕发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对此,中科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了全面复苏。
之所以说现在的复苏不是一些企业的复苏,而是全面的复苏,是因为过去中国的企业在it方面的投入本来就不多,有一个对历史欠账回补的过程。在企业层面,网络经济高潮到来时,启发了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让他们认识到了网络经济的重要。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整个it产业,包括互联网业,都回到了基本面,回归到了一个在正常经济活动下的一个正常产业。
据估计,全球500强等世界大公司在it方面的投入提前支出了1000亿美元,现在还处于消化投资阶段。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互联网业由于本身发展水平所限,非理性成分和泡沫成分都不是那么大,或者根本就没有产生太大的泡沫。而在这个时候,政府加快推进了电子政务,企业开始重视内部信息化建设,这两股力量反而成为比较强劲的推动互联网复苏的力量。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亮丽的it市场之一。
网民人数迅猛增加
上网人数和上网计算机数反映出一个国家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和繁荣程度。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5800万,上网计算机数达到2300万。而今年上半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580万和1613万,短短的四个月内分别增加了1220万和687万,分别比今年上半年增加21%和30%。网民和上网计算机数的迅速增加,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回暖的步伐加快。
cnnic的历次调查显示,从1998年7月到2000年7月,我国上网用户人数每半年都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2000年1月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从2002年1月开始,又开始逐步回升。今年上半年,我国的上网用户人数为4580万,半年增加了1210万,增长率为35.9%,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2.8%。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目前的上网用户人数已是当初的78倍。由此可见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增长之快。特别是今年以来网民呈现加速递增的趋势,预示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即将来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互联网络的大环境经历了高潮、低潮的反复,可是从上网用户人数的历次调查结果看,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却一直保持着比较强的增长势头。从联合国贸易及开发会议上透出的信息,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已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同时不能忽略的是,5800万网民在我国将近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4%多,说明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还很低,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www站点数止跌回升
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国www站点数为293213个,半年内增加16113个,增长率为5.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8%。从我国www站点数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尽管在2001年上半年,网站数下降了2.3万,但是从2001年下半年到现在,网站数又开始了增长。从2001年7月到2002年7月,一年时间增加了50474个站点。这种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互联网产业在经历了一个低潮后,正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迹象。
截至2002年6月30日,我国国际出口带宽的总容量为10576.5m,半年增加了2979m,增长率为39.2%,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5倍,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25.408m的416倍。
cn下注册的域名数到今年10月底达到139288个,比7月份统计的126146个增加了13142个。而在2001年7月到2002年1月这半年时间里,由于受互联网低潮的影响,cn下注册的域名数曾减少了1173个。这几个月cn下注册的域名数的重新回升,同样说明互联网在逐渐转暖。
链接一:网民结构特征
1.用户性别。调查显示,男性网民占60.9%,女性网民占39.1%。男性依然占据网民主体。从历次调查结果网民的性别分布上看,女性网民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且增加显著,从1997年10月的12.3%增加到现在的39.1%,男性网民则从最初的87.7%减至60.9%。男女网民之间比例上的差异也从1997年的7∶1缩小至目前的1.6∶1。这一变化趋势与我国互联网的普及有着密切关系。
2.用户年龄。35岁以下的网民占82.0%,35岁以上的网民占18.0%,两者之比为4.6∶1。35岁以下的网民仍然是互联网络时代的主力军。在各个年龄段中,以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最高,达到37.2%,其次是25~30岁(16.9%)和18岁以下(16.3%)。
3.用户受教育程度。目前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30.5%,其次是本科(29.2%)和大专(26.3%)。大学本科以下的网民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本科及本科以上的网民,形成后来者居上之势,在网民中占据主体。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与互联网上的内容、服务日益多样化以及互联网使用更加简便有关。
4.用户个人月收入。调查显示,86.6%的网民月收入不超过2000元,只有13.4%的网民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37.8%的网民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包括无收入)。低收入网民仍然占据主体,并且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高收入的网民。这说明互联网越来越趋于大众化,互联网从过去那种只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高收入的人的专利,转变成受过基本教育的、收入还过得去的普通人都能使用的工具。
5.用户职业。在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是最高的,达到了26.2%,其它职业中,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最多,占总数的17.5%,其次是办事员等协助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分别为13.2%和12.0%。值得说明的是,与2001年1月相比,学生从20.9%增加到26.2%,绝对数量从470.3万增加到1200万,增长显著。这与校园网的建设以及各种网校、远程教育等的兴起有比较大的关系。
6.用户行业。网民中从事批发和零售贸易的人最多,占14.6%,其次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占12.1%,排在第三的是教育、科研机构,为10.8%。与2001年1月相比,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网民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而it业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社会服务业从8.3%增加到9.6%,制造业从6.5%增加到10.0%,it业则从14.5%降至9.8%。其它行业在绝对人数上随着整体网民数的增加都有所增加,但从所占份额来看,虽然有小幅度的波动,但无明显变化趋势。从网民在职业、行业的分布上可以看出,网民逐渐趋于多元化。
链接二:网民上网行为习惯
1.上网地点。62.1%的网民选择在家里上网,43.3%的人在单位上网,其次是学校(21.8%)、网吧和咖啡厅(17.3%),同时还有0.7%的人在公共图书馆上网,0.9%的人移动上网,地点不固定。家中是网民上网最主要的地点,这与家庭电脑的普及、小区宽带的建设以及互联网使用成本的降低有很大关系。同时,在学校上网的网民比例也有所增加,从2001年1月的19.7%增加到21.8%,这应该与网民中学生的比例增加以及校园网建设的推进有很大关系。
2.上网时段。网民一天中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波动比较大:凌晨
4、5点钟是网民最少上网的时间,只有3.9%的网民在这一时间上网;上午
8、9点钟,上网的人开始增多,达到20.4%,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一路爬升,到晚上20、21点的时候达到高峰,有80.5%的网民在这一时间上网,这之后上网人数又逐渐减少。这一现象说明,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分布状况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有一定关系。
3.用户上网设备。目前,有97.4%的人使用台式计算机上网,4.5%的人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用户上网设备仍然以台式计算机为主。但也有少量网民在使用计算机(包括笔记本电脑)上网的同时,也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等)上网。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些新的上网设备正在逐渐被网民所接受。
4.上网费用来源。调查显示,77.1%的网民采用自费上网,只有10.1%的网民公费上网,公费自费均有的占12.8%。从历次调查数据来看,自费上网的网民都比公费上网的网民所占比例要高,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与网民上网地点的变化有一定关系:家里逐渐成为网民上网的最主要地点,自费也相应成为网民上网费用的主要来源。
5.每周上网时间。目前网民平均每周上网3.1天,8.3个小时。2000年1月cnnic的调查数据显示,网民每周上网时间达到17个小时,此后上网时间逐渐减少,最近一年内逐渐稳定在8~9个小时。网民上网天数也从去年的3.3天降为现在的3.1天。造成网民每周上网时间减少的原因可能与网民结构上的多元化有一定关系。
6.平均每周收发电子邮件数。网民平均每周收到6.5封电子邮件,收到垃圾邮件6.9封,每周发出电子邮件5.3封。与历次调查结果对比可以看出,网民每周发出的电子邮件数逐渐递减,从2000年1月的每周发出10封电子邮件减少至目前的每周5.3封,尤其是近一年来的减少最为显著,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9封。这与网民对电子邮箱的使用更加理性以及手机、短消息、网络寻呼等其它通信手段的流行使通信联络方式更加多元化有关。
7.上网目的。调查显示,47.6%的人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接下来是休闲娱乐(18.9%)和交友(14.9%)。
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以获取信息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从42.9%增加到47.6%,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互联网的开放性、便利性、互动性以及网上信息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多样性,是越来越多的网民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主要目的的原因。
第四篇:和女老师恋爱后,才知道的“真相”!
和女教师恋爱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今天我来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吧
大学时认识的她当时的她真的有数不完的优点▼身边的朋友常常对我投来羡慕的目光可自从她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后 ……
每天面对一群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却从不会对孩子们发火 所有的“火”都留到了下班后只好由我来充当“出气筒” 在学校里,她要对孩子各种哄
回家以后,我得对她各种哄每天在学校里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年纪轻轻却落下一身病▼
每天有改不完的作业长期低头造成的颈椎病 每天吸入大量的粉笔灰支气管炎经常发作
每天上课要一直大声讲话嗓子沙哑、喉咙痛都是常有的事 回家后总是精疲力尽还得备课、写教案根本不想搭理你情人节去学校接她吃饭却陪她等了一晚上学生家长
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人崩溃的是每天不断刷屏的微信家长群她几乎快成了24小时客服
每天有回不完的消息学校里学生间的小打小闹常常在群里演变成家长间的战争微信群经常刷屏很多重要通知就常常被淹没掉然后就…… 我劝过她放弃教师工作 可她却说……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发着高烧仍然在坚持给家长回消息 于是……第二天……从那以后 ? 手机不再被消息刷屏 ? 在晓黑板APP里群里七嘴八舌、刷屏不断的现象不再发生? 休息时间不被打扰 ? 老师还可以设置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免受打扰? 通知不再有遗漏 ? 老师发送通知家长不用回复文字只需点“阅”反馈 反馈情况一目了然
老师可以看出哪些家长未查看
可以一键提醒未查看的家长? 问卷调查超方便 ? 如果想统计一些信息可以使用“做调查”功能调查结果自动统计
▼晓黑板完全免费现已帮助近300万用户解决家校沟通难题可直接在APP STORE或各大应用商店下载教师注册需邀请码可直接输入666217▲
使用了晓黑板以后我们终于又拾回了曾经的那种美好 经常还能为她制造一点小惊喜晓 黑 板 真 的 送 花 哦!!!老师们收到的鲜花实拍▼
第五篇: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如今,我们身处经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电子商务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字面意义上来说,电子商务是在网络计算机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网络进行货物或服务的生产销售等活动。
对个人来说,电子商务也许局限于网购,它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现在,不仅仅是年轻人,网络上的消费群体囊括了各个年龄段,各种身份职业,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买到想要的东西,打破地域时间限制。网购已经不是一种新奇的事情,而已经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传统的消费方式正在进行一场改革。
而对企业来说,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成本,因为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生产者直接和消费者交易,并且能在世界范围内销售产品,提高了交易效率。当然电子商务也促使企业内部电子化、网络化,增加了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对经济来说,一个全新的金融产业在加速发展,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加大了资金的流动速度,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对社会来说,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创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让人们简洁快速的完成复杂的商业活动,让人们的生活以及企业的运行与信息处理息息相关,这也使社会加强了对电子商务的关注力度,社会需要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让电子商务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