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亳州华佗镇611杀人案(集锦)

亳州华佗镇611杀人案(集锦)

亳州华佗镇611杀人案第一篇:亳州华佗镇611杀人案华佗镇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精神,切实落实谯城区区委部署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任务,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

亳州华佗镇611杀人案

第一篇:亳州华佗镇611杀人案

华佗镇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精神,切实落实谯城区区委部署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任务,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镇直各部门和各行政村不发生违法违纪违规案件,依据2012年谯城区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一、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内容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职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根据工作分工抓好分管部门和单位的反腐倡廉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做到“一岗双责”。各部门要根据部门职能、牵头任务、协助责任和岗位职责,细化责任分解,落实责任主体,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清晰、要求明确,保障有力。主要内容是:

l、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教育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意识,牢记服务宗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廉洁自律,依法办事,做勤政廉政的带头人。

2、按照上级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本部门及所管理部门的党员、干部开展党纪政纪等廉政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切实加强本部门作风建设,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3、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及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4、抓好镇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门分工中你部门所承担的各项牵头工作,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具体措施,逐项抓好落实。

5、做好镇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门分工中你部门所要参与的各项工作,在组织实施中,主动与牵头部门配合,相互支持,经常沟通、各尽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6、了解掌握责任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工作情况,注意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对出现的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现象要及时处理、整改,并如实上报。

7、协助纪检监察部门对本部门及所管理部门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情况进行查处。

8、自觉接受镇党委、政府对本部门及所管理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追究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人有下列情行之一,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党纪政纪给予处分。

1、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研究、不部署、不落实、不检查的;

2、对干部教育不严、管理不力,对产生的问题不认真处理,致使发生严重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现象的;

3、对倾向性问题放任不管,掩盖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庇护违法违纪行为,瞒案不报,妨碍监督检查,拒不接受监督部门和群众的正确意见、建议的;

4、个人违反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经查证核实的;

5、其他不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或由于履行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镇党委领导: 职能部门: 负责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第二篇:华佗之死:华佗为谁所杀 历史上华佗的真正死因

神医华佗之死:曹操杀华佗的真正原因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今天的许多史学家也大都认为,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时刻心系天下百姓的疾苦,不肯服侍权贵,专门为曹操一个人看病,于是借口妻子病重离开了曹操,曹操屡次催他回来他都不肯,最后曹操一怒之下把他给杀了。

华佗之死责任果真全在曹操吗?华佗真的没有任何过失吗?南京审计学院教授徐少锦先生和河北省平泉民族师范学校的林振清老师认为,华佗之死责任不全在曹操,两篇论文的发表,终于解开了华佗被杀的真正原因。

曹操为何要杀掉华佗呢?《三国演义》对此的解释可谓深入人心。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

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了吗?

在文章中,林振清认为,华佗正是想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要挟曹操给他官爵。曹操后来说,“华佗能治好这病,他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

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曹操依照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华佗服罪伏诛。 相关阅读推荐:曹操之死:曹操多少岁死的,历史上曹操死在哪里?上官婉儿简介死因 历史上的上官婉儿和武则天西魏恭帝元廓简介 死因不明的西魏政权末位皇帝隋恭帝杨侑简介 被逼退位死因不明的傀儡皇帝汉成帝刘骜简介 汉成帝死因,汉成帝刘骜怎么死的

第三篇:华佗

华佗是东汉末年安徽省亳县城北小华庄人,全家人仅靠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为生。可是当时,宦官当道,捐税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家家顾命不得,谁还有心叫孩子上学?这样一来,华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据了。

一天,华佗的父亲带他到城里“斗武营”(即当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后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医治不及,死了!华佗娘俩悲痛欲绝,设法把父亲安葬后,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了。那时华佗才七岁,娘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呀!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有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呀?”华佗想了一想说:“娘,不怕,城内药铺里的蔡医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个徒弟,学医,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不行吗?”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他去了。

华佗拜了师傅,就跟蔡医生学徒,不管是干杂活,采草药,都很勤快卖力,师傅很高兴。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抓药吧!”华佗当然乐意,就开始学抓药。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只有一杆戥秤,你用过后我用,从不让他沾手。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分量,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称,对证一下,这样天长日久,手也就练熟了。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气愤,责备华佗说:“你这个小捣蛋,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份量拿错了会药死人的吗?”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份量,跟自己开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称几剂,依然如此,心里暗暗称奇。后来一查问,才知道是华佗刻苦练习的结果,便激动地说:“能继承我的医学者,必华佗也!”此后,便开始专心地教华佗望闻问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妇的儿子在涡河里洗澡被淹坏了,李氏飞奔来找蔡医生,蔡医生见孩子双眼紧闭,肚子胀得象鼓,便叹气说:“孩子难救了。”李氏听了哭得死去活来。华佗过去摸了摸脉,低声对师傅说:“孩子可能还有救!”蔡医生不信。华佗叫人牵头牛来,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后再放平孩子,用双腿压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双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动着,约摸一刻钟工夫,孩子渐渐喘气,睁开了眼。华佗又给开了剂汤药,把孩子治好了。华佗起死回生的消息象风一样的传开了。蔡医生羞愧地对华佗说:“你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本事教你了,你出师开业去吧!”华佗出了师,也不开业,却游学徐土一带,寻访名医,探求医理,给人治病。

据说华佗死后,亳县盖的华祖庵,就是李氏为纪念华佗救活自己的孩子而捐钱修盖的 四年级:何俊浩

第四篇:华佗事例

见人遇到灾难时,要排他人之忧。我国古代名医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的助人为乐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华佗行医不像当时其他医生那样,一定要病家寻上门来才给医治。他经常是主动去给病人治病。为减轻病人的痛苦,他常常跋山涉水,餐风宿露,到几千里、上百里以外去给人医伤治病。有一次外出看病回来,天已经很晚,途中碰到一个人蹲在路边呻吟,他就主动走上前去询问。路人说:“肚子突然痛得厉害,什么东西也不想吃。”华佗就在路旁为他诊断,告诉他说:“你肚子里有虫,可向附近小店要三小杯醋酸,喝下去就会好了。”那人照办,果然肚子不疼了。当这位病人要感谢时华佗时,华佗却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就走了。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华佗的一生中不知有过多少次,经他抢救而生存下来的病人不计其数。

一个人,在助人为乐的道德实践中,会自然地使思想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坏。”世界是个展览。我们从人品的“展览”中看到:世间的助人为乐者都不是庸庸碌碌、自私自利之徒。

要做到助人为乐,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把为他人谋福利当作自己的义务和幸福;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处事观,遇事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再有,要树立正确的知行观,要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锻炼、去实践,在千百次的实践中去铸造自已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有了助人为乐的品德,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助人为乐,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人世间好比是布满无数支蜡烛的大厅,这些蜡烛就好比一个个人,有的在燃烧着闪耀良知和博爱的光亮,照耀着大厅,有的却熄灭了这种光,熄灭的越多,大厅就越暗淡。相反,如果人人都闪耀着这种光亮,就能让这个大厅永远光辉灿烂。

第五篇:卷一 华佗论病理秘传

卷一 华佗论病理秘传 论人法于天地

[原文]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人体有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阳施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热发,否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疽,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纬盈亏,星辰差忒,日月交蚀,慧孛飞走,天地之灾怪也;寒暄不时,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天地之痈疽也;暴风疾雨,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天地之枯焦也。明于其故者,则决之以药,济之以针,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体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灾。人之危厄生死,禀于天地。阴之病,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于热,热则舒缓;阴生于寒,寒则蜷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亦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观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究乎此,则思过半矣。 [白话文]人位于天地之间,阴阳的相互协调才创造了人。天地之气顺则人身之气和,天地之气逆则人身之气乱。整个自然界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行,而且整个自然界有寒、热、动、静之变化。其变化有降雨、起风、结霜以及雨后的彩虹等。人体有四肢五脏,有呼吸、睡眠与觉醒等正常的生理活动,精气在体内流行,可化生为气和血。阳气可温暖人的形体,维持人体的体温和正常的新陈代谢;而阴精则为化生精气的物质基础,这是人体的基本生理规律。如果违背这种常理,阴阳就会出现失衡,从而导致身热或形寒的症状,如果气血凝滞就会导致瘿瘤、痈疽等疾病的发生,气盛会导致气喘,血弱会导致形瘦,气血阴阳的变化都可以表现于面部、四肢与躯体,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人体的相似。所以,星辰的异位,日月的缺失,彗星的出现,都是自然界的反常现象。气候的 反常就好比是自然界的“发热身寒”,山丘的隆起是自然界的“痈疽”,暴风骤雨是自然界的“喘逆”,江河的枯竭是自然界的“枯弱”。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就可以用药来疏导,用针来调济,用规律来化解劫难,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因而人体有病可救,天地有灾可消。人的很多疾病都来自于自然界,自然界中能导致疾病的自然因素称为“六淫”。疾病可分阴阳两大类,阴病发病慢,恢复也慢;阳病则来得快,去得也快。热邪可以引起阳证,寒邪引起阴证;热邪可以使人全身肌肤松弛,而寒邪可以使人全身肌肉拘紧。寒邪伤人多侵犯于下部,热邪伤人多侵犯于上部,饮食伤人多侵犯于中部。人与自然界相呼应,人体的一些规律在自然界中可以得到验证,自然界的一些规律也可以在人身上得到证实,自然界与人相呼应,所以,观察自然界的顺逆就能知道人的盛衰。人体的许多疾病,可以表现为很多证候,证候最能体现疾病的本质,人体所能表现的证候是多种多样的,都是由自然之气变化而产生。如果人能彻底弄明白这些道理,就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

论阴阳大要

[原文]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立于天地之间,而受阴阳之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阳务其上,阴务其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息,人能从之,是曰大智。金匮曰:“秋首养阳,春首养阴;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此,永不湮沈,此之谓也。”凡愚不知是理,举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风寒暑湿,内以饥饱劳役为败,欺残正体,消亡正神,缚绊其身,生死告陈。殊不知脉有五死,气有五生,阴家脉重,阳家脉轻。阳病阴脉则不永,阴病阳脉则不成。阳候多语,阴症无声,多语者易济,无声者难荣。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阴阳运动,得时而行。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横,死生致理,阴阳中明。阴气下而不上曰断络,阳气上而不下曰断经,阴中之邪曰浊,阳中之邪曰清。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自攀陵。阴常宜损,阳常宜盈,居之中者,阴阳匀停。是以阳中之阳,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逢斯妙趣,无所不灵。

[白话文]按阴阳属性归类,天属阳,地属阴。阳气是生命存在的根本,阴邪是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生长亦离不开自然界,阳气温煦人体才能有生气,如果人受阴寒之邪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阴阳中又可再为阴阳,其中阳中之阳是真要之气,阴中之阴为幽暗鬼祟之气,所以奉养阳气就可长寿,感受阴气就可导致疾病的产生。常发热病的人属阳热体质,总怕冷的病人属阴寒体质。阳气总管人体的上部,阴气则主持人体的下半部分,阳气运行迅速,阴液流动缓慢,阳性体质的人身体轻盈,阴性体质的人身体臃肿。如果阴阳平衡,则天地祥和,人就没有疾病;如果阴阳失衡,则天地祸乱,人也会得疾病。在自然界中,阳气充盛时气候炎热,阴寒流行则气候寒冷。一昼夜中,午夜阳气开始生长,正午时阳气最盛,此时,阴气开始慢慢生长,到午夜时最盛。所以说阴阳的盛衰变化都有自己的规律,有开始,有更替,永不停止。人如果能顺应这个规律,就能成为圣人了。枟金匮要略枠中有段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提倡人们无论春秋冬夏,都要奉养阳气,顾护阴气,阳气通行则阴邪不侵犯人体。五行相生,即木生火,金生水,水火相济,上下相应,人若能依从此规律,就可永不得病。愚昧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其行为就会违背这个规律,所以必然会招致疾病。风寒暑湿等邪气从外侵袭,饥饱劳役等从内伤及人体,消耗人体的精气,损伤机体,会导致生命垂危。很少有人知道,脉象有五种将死的征象,气有五种向愈的表现,阴性的脉偏沉,阳性的脉偏浮,阳性疾病出现阴性的脉象提示病情严重,反之也是一样的。阳性疾病病人常多话,阴性疾病的病人则少语,话多的容易救治,少语的则难于治疗。阳性病人白天病情稳定,阴性病人夜晚病情稳定。阴阳的运行按时序循行,阳气虚的病人夜间病情容易加重,阴虚的病人白天病情容易加重,昼夜更替,最终导致气机逆乱,所以生死时间的微妙道理,能在阴阳之理中得以明白。阴气下流而不上升称为断络,阳气上逆而不下行成为断经,祛除阴邪应泄浊,祛除阳邪应清热。水火相济,阴阳相应,才可使病痊愈。阴津不足就滋补阴液,阳气不足就温补阳气,阴阳相济,各有依附,就可正常运行。阴液常常受损,阳气常常有余,居中则阴阳平衡。所以,阳中之阳为上天所赐,阴中之阴为地府所予,感受阴寒之邪多可导致疾病,奉养阳气人类就会长寿,这些听起来有趣,实际生活中效果很是灵验。 论 生 成

[原文]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不能为天地,非五行不能为阴阳。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由五行从逆而生焉。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生成之道,循环不穷;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故枟金匮至真要论枠云:“心生血,血为肉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为骨之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原。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从之则吉,逆之则凶。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合于人,人得之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神仙不死矣。”

[白话文]阴阳是自然变化的核心,起于五行,又止于五行。如果没有阴阳就没有万物,没有五行也就没有了阴阳。所以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受阴阳影响,随五行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天地中有阴阳五行,人体中有血脉五脏,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脏是肺、肝、心、肾、脾。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生是循环不断的。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相互滋养,永不歇止。所以《金匮至真要论》中记载:心与血相关,血滋养肉,所以是肉的物质基础。脾与肉相关,肉能藏舍血液。肺与气相关,气可温养

骨,所以是骨的生长基础。肾与骨相关,骨为筋的支撑点,所以是筋的根本。肝与筋相关,筋是血的来源。五脏与五行,相互滋生,永不停滞。顺从五行规律就健康无病,违背就可以得各种疾病。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的规律也适用于人,人若能顺应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规律,就可以像神仙一般长生不老。 论 阳 厥

[原文]骤风暴热,云物飞扬,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雨不雨,水竭土坏,时岁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阳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唇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心烦,头昏脑重,双睛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弃衣奔走,狂言妄语,不辨亲疏,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膨胀,腹与胁满闷,背疽肉烂,烦溃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处,此人之阳厥也。阳厥之脉,举按有力者生,绝者死。 [白话文]气候恶劣而且多变,骤风暴雨,乌云变幻,早上的时候天阴,傍晚的时候反而转晴,夜间天气炎热,白天反而转凉。应该冷的时候却不冷,应当下雨的时候却无雨,使水源枯竭,土地没有水可以灌溉,土地贫瘠,这就会造成大旱,使草木干枯,江水干涸,这就是自然界的阳厥。突然的气机壅滞在体内阻塞正常的气血流动,会导致突然的气喘,四肢拘挛,二便不通,耳聋目盲,咽干口燥,唇舌生疮,鼻流清涕,面颊部红赤,心胸烦闷,头昏头重,两目灼热,全身发热,平时不可以做的忽然可以了,不愿做的忽然想做了,上到高处又唱又笑,脱去衣物随处奔走,胡言乱语,不能识人,极度烦躁,饮水不停,胸膈膨胀,腹胀,胁肋部满闷,背部生疽溃烂,心烦,饮食量大增,如同饮食没有进入肠胃一般,骤然肿满,还一直头昏沉呻吟,甚至晕倒不省人事,不知疼痛,这就是阳厥之病。阳厥若是出现浮取沉取皆有力的脉象,就可以救治,若是浮取沉取皆无的脉象,就是不治之症。 论 阴 厥

[原文]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飘霪,风露寒冷,当热不热,未寒而寒,时气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坏河溢,日晦月昏,此天地之阴厥也。暴哑卒寒,一身拘急,四肢踡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头颔摇鼓,腰脚沉重,语言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结,吞吐酸渌(音录,清水),悲忧惨戚,喜怒无常者,此人之阴厥也。阴厥之脉,举指弱,按指大者生;举按俱绝者死;一身悉冷,额汗自出者亦死。阴厥之病,过三日不治。

[白话文]气候恶劣,天气变化多样,霜雪冰雹时下,阴霾早晚不断,乌云密布,淫雨绵绵,容易起风和生露水,应该热的时候却不热,不应该冷的时候却已经很冷,处处都很潮湿,很多地方发生水涝,致使地面崩裂塌陷,河水大涨,淹没附近的村庄,这是自然界的阴厥。对于人体,如果突然说不出话,感到全身发凉,全身拘急,四肢挛急,口唇发紫,面部发黑,两眼发直,口张不开,心腹部胀满疼痛,头颈摇动不能自制,腰腿沉重,言语不利,上吐下泻,半身不遂,二便不通,胃中泛酸,情绪抑郁,喜怒无常,这就是阴厥的表现。阴厥的脉象若是浮取偏弱,沉取偏大就可以治愈;如果浮取沉取都无脉,则不治身死。若表现为全身发冷,额头自汗也没有救。得阴厥的病人,三天内如果不及时救治,就无法医治了。

论阴阳痞格

[原文]阳气上而不下曰痞,阴气下而不上亦曰痞。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痞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阳奔于上,则燔脾肺,生其疽也。其色黄赤,皆起于阳极也。阴走于下,则冰肾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发于阴极也,皆由阴阳痞格不通而生焉。阳燔则治以水,阴厥则助以火,乃阴阳相济之道也。

[白话文]阳气上逆而不下行就叫“痞”,阴气下流而不上行也称为“痞”。阳气下陷而不上行就是“格”,阴气上浮而不下降也称为“格”。“痞”与“格”是指阴阳运行失常。阳气上逆则熏灼脾肺,而生痈疽等疾病。面色黄赤,都是由阳过盛引起的。阴气下流则寒侵肝肾,而生厥逆。面色青黑,这皆是阴气过盛导致的,而根源在于阴阳上下格拒而不通。阳气燔灼需要滋阴;阴寒厥逆需要补阳,这就是阴阳相济的道理。 论 寒 热

[原文]寒热往来,是为阴阳相胜;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为阴盛,皮热而热者为阳盛;热发于下,则阴中之阳邪;热发于上,则阳中之阳邪;寒起于上,则阳中之阴邪;寒起于下,则阴中之阴邪;寒而颊赤多言者,为阳中之阴邪;热而面青多言者,为阴中之阳邪。寒而面青多言者,为阴中之阴邪;若不言者,其病不可治。阴中之阴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者,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阳病易医。诊其脉候,数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数在下,则阴中之阳也。迟在上,则阳中之阴也;迟在下,则阴中之阴也;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取,热以寒攻;逆顺之法,从乎天地,本乎阴阳也。 [白话文]寒热交错,忽寒忽热,是阴阳互相斗争的结果;阳气不足就表现为先寒后热,阴液不足就表现为先热后寒;要是阳在上偏盛则表现为发热,阴在下偏盛则表现为怕冷;感觉冷而且烦躁是阳气不足,感觉热并且烦躁是阴津不足;自觉寒冷是阴气过盛,自觉烦热是阳气过盛。热生于下部,是阴虚生热;热生于上部,则为阳盛则热。寒生于上部,是阳虚生寒,寒生于下部,是阴盛则寒。感觉冷却面颊红赤且多言语者是阳中之阴邪所致;感觉热又面颊青紫且多言语者是阴中之阳邪所致。感觉冷又面颊青紫且多言语者多是阴中之阴邪所致;要是少言无语就难治了。阴盛所致疾病,极为难治,九死一生。阳盛所致,则易于治愈,九生一死。因为阴寒之病难于治疗,阳热之病易于治愈。诊察脉象,浮取数则为阳盛,沉取数则为阴虚阳偏盛;浮取迟则为阳虚阴偏盛,沉取迟则为阴盛;中取脉数则表现为中焦(胸腹之间)有热,中取脉迟则表现为中焦有寒;寒证须用热来温散,热证须用寒凉来清解,是顺应病情治疗的方法,治疗要根据阴阳变化来确定。

论虚实大要

[原文]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下实,下虚上实,状各不同,宜探消息。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脏;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涩软濡,俱为脏虚,虚则补益,治之常情耳。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昏眩,唇舌肿胀,咽喉闭塞,肠中气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热,疮疽并举,悲喜自来,或自痿弱,或自高强,气不舒畅,血不流通,此脏之实也。诊其脉,举按俱盛者实也。又长浮数疾,洪紧弦大,俱曰实也。观其在何经而断其脏。头痛目赤,皮热骨寒,手足舒缓,血气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肿痛,轻按则痛,重按则快,饮食如故,是为腑实。诊其脉浮而实大者是也。皮肤瘙痒,肌肉月真(音嗔,胀起)胀,食饮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诊其脉轻按则滑,重按则平,是为腑虚,观其在何经而正其腑。胸膈痞满,头目碎痛,饮食不下,脑项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黏,诊其脉左右寸口沉结实大者,上实也。颊赤心怯,举动颤栗,语声嘶嘎,唇焦口干,喘乏无力,面少颜色,颐颔肿满,诊其左右寸脉,弱而微者上虚也。大小便难,饮食如故,腰脚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艰难,气上奔冲,梦寐危险,诊其左右尺中脉,滑而涩者,下虚也。凡病人脉微涩短小,俱属下虚。

[白话文]病可以分为五脏的虚与实,六腑的虚与实,上下的虚与实,症状都不相同,要仔细诊察。腹胀肠鸣,手脚冰冷,饮食不下,经常呕吐,皮毛干枯无泽,肌肤皱缩无华,目昏耳聋,言语时断时续,动则喘急,精神涣散,这都是五脏虚证的表现。诊察脉象,浮取有脉就可以治愈,沉取脉微,哪部脉微其所候之脏便虚。沉取要见到沉小弱微短软濡等脉象都是脏虚的表现,脏虚就用补益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常理。多饮多食,二便不通,胸膈满闷,四肢关节疼痛,身体沉重,头昏目眩,唇舌肿胀,咽喉阻塞,腹中气机窜动,肌肤麻木不仁,突然喘逆气急,有时又身热怕冷,身上生疮长疽,忽喜忽悲不能自禁,有的痿弱无力,有的机能亢奋,气血瘀滞不行,这都是五脏实证的表现。诊察脉象浮取沉取脉气皆充盛的即是实证,并且长浮数疾洪紧弦大等脉象都是实证的表现,也是诊察哪部脉病变就是所候之脏有病。头痛眼睛红,外热内寒,手足无力,气血壅滞,丹瘤丛生,咽喉肿痛,腹部轻按觉痛,重按反而舒畅,食欲变化不明显,这是六腑实证的表现。在脉象表现为浮大而实。皮肤瘙痒,肌肉肿胀,消化不良,大便溏稀,泻下不止,浮取脉滑,沉取正常,这是六腑虚弱的表现,诊脉可以知道所病为哪一腑。胸膈满闷,头痛如裂,饮食难下,头昏脖子硬,咽喉不适,唾涕黏稠,左右寸口脉沉结实大,这都是上实证的表现。面颊红赤,心虚胆怯,手足颤动,声音嘶哑,口唇干燥,气急喘促,疲乏无力,面色无华,两腮肿胀,左右寸口脉微弱,这些都是上虚的表现。二便不通,饮食正常,腰腿沉重寒冷,如同坐在水中,行动不便,自觉气从下腹向上冲逆,入睡困难,恶梦不断,左右尺脉皆滑涩,这都是下虚的表现,脉见微涩短小都是下虚之脉。 论上下不宁

[原文]凡病脾者,上下不宁。盖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属阴。肺者气也,属阳。脾病则上母不宁,母不宁则阴不足,阴不足则发热。又脾病则下子不宁,子不宁则阳不足,阳不足则发寒。故脾病则血气俱不宁,血气不宁则寒热往来,无有休息,故病如疟也。盖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则如斯耳。他脏上下,皆法于此。 [白话文]大凡脾脏有病则“上下不宁”。因为按五行相生规律,脾土之上为心火是其母,下为肺金是其子。心生血,属阴。肺司气,属阳。脾病影响于心,则心血受损而阴不足,就会引起发热。同时影响肺金,可导致肺阳虚,就会导致怕冷。所以说,脾脏有病则气血俱损,就会引起寒热交错,反复发作,如同疟疾发作一般。火生土,土生金,心属火在上为母而生脾土,脾土居中生肺金,所以肺金在下为脾之子,当脾脏有病时,也按这个顺序发生病变。他脏得病,也按这个规律“上下”影响。

论 脉 要

[原文]脉为气血之先,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则脉急,性缓则脉缓,反此者逆,顺此者从。又诸数为热,诸迟为寒,诸紧为痛,诸浮为风,诸滑为虚,诸伏为聚,诸长为实,诸短为虚。又短涩沉迟伏,皆属阴。数滑长浮紧,皆属阳。阴得阴者从,阳得阳者顺,违之者逆。阴阳消息,以经而处之,假令数在左寸,得之浮者,热入小肠,得之沉者,热入心。余仿此。

[白话文]气血流注经脉,气血充盛则经脉充盛,气血虚衰则经脉也虚衰,气血炽热则脉来急快,气血阴寒则脉来迟缓,气血虚少则脉来微弱,气血充盈则脉来和缓。人身材高大则脉亦长,人身材矮小则脉亦短,性情急躁则脉来急迫,性情平和则脉来和缓,违背这些规律人就会得病,顺应这些规律人就健康无病。并且数脉主热证,迟脉主寒证,紧脉主痛证,浮脉主有风,滑脉主虚证,伏脉主体内有积块,长脉主实证,短脉主虚证。短涩沉迟伏等脉象,皆属于阴,且主阴证,数滑长浮紧等脉象,皆属于阳。阴病出现属阴的脉象为常理,阳病出现属阳的脉象也为常理,若与此相反,则违逆常规。这些征象,结合所在部位来判定,如左寸脉浮是小肠有热,左寸脉沉是心有热等。其余以此类推。

论五色脉

[原文]面青无右关脉,脾绝木克土。面赤无右寸脉,肺绝火克金。面

白无左关脉,肝绝金克木。面黄无左尺脉,肾绝土克水。面黑无左寸脉,心绝 水克火。五绝者死,凡五绝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耳。五色虽见,而五脉 不见,即非死者矣。

[白话文]面色发青,右关脉不能触及,是肝木克脾土,脾气衰微的征象。面色红赤,右寸脉不能触及,是心火克肺金而肺气衰微的征象。面色发白,左关脉不能触及,是肺金克肝木,肝气衰绝的征象。面色发黄,左尺脉不能触及,是脾土克肾水,肾气衰微的征象。面色发黑,左寸脉不能触及,是肾水克心火,心气衰微的征象。五脏衰微则无法可治,一般很短时间就会病危而死亡,若能当时不死,就还有半年左右的生命。若仅见面色的改变,并不伴有脉象的改变,就没有生命危险。 论脉病外内证诀

[原文]病疯人脉紧数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不然则生。病气人一身悉肿,四肢不收,喘无时,厥逆不温,脉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病劳人脱肛,骨肉相失,声散呕血,阳事不禁,梦寐交侵,呼吸不相从,昼凉夜热者死,吐脓血者亦死。其脉不数,有根蒂者,及颊不赤者生。病肠澼者,下脓血,病人脉急皮热,食不入腹,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脉沉细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脉沉浮有力而不绝者生。病热人四肢厥,脉弱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温,脉大语狂无睡者生。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脉数,喘息目直者死。脉有力而不喘者生,阳病人精神颠倒,寐而不惺,言语失次,脉候浮沉有力者生。及食不入胃,不定者死。久病人脉大身瘦,食不充肠,言如不病,坐卧困顿者死。若饮食进退,脉小而有力,言语轻嘶,额无黑气,大便结涩者生。凡阳病阴证,阴病阳证,身热大,肥人脉衰,上下交变,阴阳颠倒,冷暖相乘,皆属不吉。从者生,逆者死。治药之法,宜为详悉耳。

[白话文]精神病人若出现脉紧数浮或沉而紧数,汗出不止,呼吸声重,难治,与之相反则可治愈。气机郁滞的病人若出现全身浮肿,肢体松弛无力,时时喘促,肢体厥冷,此时若见沉小脉就很难治愈,若脉浮大则易于治愈。因虚劳导致脱肛的病人,肌肉消瘦,皮下见骨,声音涣散,吐血,不禁房事,寐差夜梦多,呼吸不畅,日间发热,晚上怕冷,难治。若呕吐脓血也是难治。如果脉象不快,且沉取尚有力,面颊没有异常红晕的话则容易治愈。胃肠疾病的患者,要是下痢脓血,脉疾,发热,饮食难下,眼睛发直,难治。要是全身厥冷,脉沉细无力也难治。饮食正常,脉沉取浮取均有力,易于治愈。发热的病人,若出现四肢厥冷,脉弱,不愿见人,饮食难下,泄利不止,难治。饮食正常,四肢温热,脉大,话多,不愿入睡,易治。怕冷的病人,若话多不易入睡,全身发冷,脉反快,呼吸喘促,两眼发直,难治。如果脉有力,呼吸顺畅,易治。阳性疾病的病人,精神错乱,沉睡不易被叫醒,语无伦次,脉浮取沉取皆有力则易治。若饮食难下,狂躁不安则难治。病久的人,脉洪大,身体消瘦,饮食物不容易被吸收,语言清晰,精神委靡则难治。如果饮食正常,脉小有力,说话声轻,前额没有发黑,大便不稀则易于治愈。一般来说,阳性疾病出现阴性证候,阴性疾病出现阳性证候,全身发热,热势较高,胖人脉反见细小而弱,并且病情反复多变,证候复杂多样,皆难治。调整及时尚可治愈,如果治疗失当,则无力回天。有关治疗和用药将在另文详尽叙述。

论生死大要

[原文]不病而五行绝者死,不病而性变者死,不病而暴语妄者死,不病而暴不语者死,不病而喘息者死,不病而强中者死,不病而暴目盲者死,不病而暴肿满者死,不病而大便结者死,不病而暴无脉者死,不病而暴昏冒如醉者死,此内外先尽故也。逆者即死,顺者二年,无有生者也。 [白话文]没有病,但五脏之气衰竭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性格大变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狂言不止、喋喋不休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骤然不语、一言不发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喘促大作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脊柱强直、不能俯仰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双目失明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大便闭结不通、腹满痛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浮取沉取三部脉皆无的人很快会死亡,没有病,但突然昏厥不醒的人很快会死亡,这都是因为或从内或在外突然地消耗殆尽所致。再违逆下去很快会立刻有性命之忧,若及时调治,尚可再维持两年的生命,但始终是无药可救的。 论病有灾怪

[原文]病者应寒而反热,应热而反寒,应吐而不吐,应泻而不泻,应汗而不汗,应语而不语,应寐而不寐,应水而不水,皆属灾怪,此乃五脏之气,不相随从而致。以四逆者不治,四逆者谓主客运,俱不得时也。

[白话文]疾病本该表现寒的症状却表现出热的症状,本该表现热的症状却表现出寒的症状,本该呕吐却不吐,本该泄泻却不泄泻,本该出汗却无汗出,本该话多却少言寡语,本该嗜睡却难于入睡,本该饮水多却不口渴,这些都是怪病。这些病都是因为五脏的气机运行不畅所致。其中有四种情况是难于治愈的,即从五运六气来说,主气、客气、运气、自身之气均异常且与时令气候不相适应。 论 水 法

[原文]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其发也或上或下,或内或外,或反在其中,行之极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贤者,有寐而不寤者,有不能言而声味者,各各不同,皆生于六腑也。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济水;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嗜好勿强予违背,亦不可强抑之。如此从随,则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耳。

[白话文]六腑的疾病,阳证居多。发病部位可以在上、在下、从内、从外或从中,这与气机的运行有关。有的常常嬉笑不止,有的总是抑郁不舒,有的表现为躁动不安,有的痛苦呻吟,有的妄自菲薄,有的妄自尊大,有的嗜睡不醒,病情各不相同,这些都是六腑病的表现。喜欢通畅舒服的当用疏通的方法;不喜欢通畅的当用收敛的方法;感觉饮水舒畅的当用滋养的方法,感觉冰冷舒畅的当用寒凉的方法,这些都是治病的方法。病人的一些嗜好不要绝对违逆,也不要绝对抑制。依情况而定,则十人得病,十人痊愈,百人得病百人痊愈,没有不能治愈的疾病了。

论 火 法

[原文]病起于五脏者,阴之属也。其发也或偏枯,或痿厥,或外寒而内热,或外热而内寒,或心腹胀满,或手足挛踡,或口眼不正,或皮肤不仁,或行步艰难,或身体强硬,或吐泻不息,或疼痛未宁,或暴无语,或久无音,绵绵默默,状如死人;如斯之候,备出于阴,阴之盛也,阳必不足。阳之盛也,阴必不盈。前论云:“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此之谓也。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温者温之,喜其热者热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汤者汤之。汗、温、热、火、汤,胥视其宜而施之。治救之道,即在是也。 [白话文]脏属阴,所以五脏疾病多属阴证。五脏发病的表现:有的半身不遂,有的四肢痿弱不用,有的四肢厥逆,有的外觉寒内觉热,有的外觉热而内觉寒,有的胸腹胀满,有的手足挛缩,有的口眼异常,有的肌肤麻木不仁,有的行动艰难,有的身体强直僵硬,有的上

吐下泻不能停止,有的疼痛难忍,有的突然不愿言语、表情呆滞;这些证候都属于阴证,是阴盛阳虚的表现,若阳盛则阴必不足。前文说过“阳气不足则温养阳气,阴津不足则滋补阴液”,这里就用到这个道理。喜欢出汗舒畅的就给他们发汗,喜欢温热舒畅的就给他们温养,

感觉更热一些舒畅的就加重热性,感觉火热才舒畅的就用大热之剂,喜欢洗热水浴舒服的就让他们热浴。发汗、温热、热、大热、洗热水浴,依其病症而运用。治病就在于根据不同的病情辨证施治。

论风中有五生五死

[原文]风中有五者,谓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中,其言生死,各不同也。心风之状,汗自出而偃仰卧,不可转侧,语言狂妄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青白黄黑赤,其色不足,眼眶动不休,心绝者不可救。过五日即死。肝风之状,青色围目额,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目直,唇面俱青者死,宜于肝俞灸之。脾风之证,一身通黄,腹大而满,不嗜食,四肢不收者,或可治,宜于脾俞灸之。肾风者腰脚痛重,视胁下未生黄点者可治,不然则死,肾风宜肾俞灸之。肺风者,胸中气满,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言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风宜于肺俞灸之。凡诊其风脉,滑而散者风也;缓而大,浮而紧,软而弱,皆属风也。又风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身直者七日死。又中风人口噤筋急,脉迟者生,脉急而数者死。又心脾俱中风,则舌强而不能言。肝肾中风,则手足不遂。其外有瘾疹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历节者,有癫厥者,有疼痛者,有聋瞽者,有疮癞者,有胀满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痒者,有狂妄者,皆起于风也;其脉虚浮者,自虚而得。实大者,自实而得之。强紧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饮酒而得之。癫厥者,自劳而得之。手足不遂者,语言蹇失者,房中而得之。瘾疹者,自痹湿而得之。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聋盲疮癞者,自五味饮食冒犯禁忌而得之。千端万状,要不离于五脏六腑所生耳。

[白话文]中风有五种,即心风、肝风、脾风、肺风、肾风。五脏中风又分良恶,表现各不相同。心风表现为汗出,仰卧时感觉舒服,转侧时不适,说话妄自尊大,此病症易于治疗,治疗宜艾灸心俞。若口唇面颊五色同时出现,即青、白、黄、黑、赤,但赤色不足,眼动不止,这是心气绝的表现,是不可救的表现。肝风表现为眼眶和前额色青,坐但不能弯腰,此病证易于治疗。如果喘促两目发直,口唇面颊都发青色为难治。治疗时宜灸肝俞穴。脾风病证表现为全身发黄,腹部胀满,食欲减弱,肢体弛缓无力,还有治愈的希望,治疗时宜灸脾俞穴。肾风表现为腰腿沉重疼痛,诊察胁肋部未出黄点则本病可以治愈,出黄点则难治。治疗时宜灸肾俞穴。肺风表现为胸中胀满,头昏汗出,嗅觉减退,不辨香臭,喘促不能平卧,则易于治疗。如果呕血、胡言乱语则难治。治疗时宜灸肺俞穴。诊察时脉滑而散主风病,或脉缓而大,或脉浮而紧,或脉软而弱皆主风病。再有得风病的病人,如果鼻下颜色赤黑相间,口吐涎沫,身体僵直,难以治疗。如果中风牙关紧闭,筋脉挛急,脉迟,则易于治疗,脉急数则难治。如果心脾同病中风,则表现为舌强不语。肝肾同时病中风,则表现为手足不能随意运动,并且表现各异,有的外生瘾疹,有的半身不遂,有的不能言语,有的关节肿胀变形,有的癫痫发作,昏厥不省人事,有的疼痛,有的耳聋目盲,有的皮肤生疮长癞,有的胸腹胀满,有的喘逆气少,有的赤白痢下,有的皮色青黑,有的瘙痒难忍,有的狂妄自大,这都是由于中风引起的;如果脉浮而虚,则是因为虚证之人又中风邪。脉实大,则是因为实证之人又中风邪。肢体强直,大多是因汗出中风所致。喘促气少,大多是因饮酒后有中风所致。癫痫、厥逆,大多是因虚劳又中风邪所致。手足不能随意运动,语言不利,大多是行房事中风所得。身发瘾疹,大多是因湿痹又中风邪所致。历节病肢节疼痛,酒后行房加之中风所致。耳聋目盲生疮长癞是因饮食犯胃加之中风所得。变化万千,但均不离五脏六腑,为五脏六腑所生之病。 论积癥瘕杂虫

[原文]积聚癥瘕杂虫,皆由五脏六腑真气失,邪气并而来,其状各异,有害人与不害人之区。其为病,有缓速痛痒之异。盖因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气血熏搏,交合而成。积者系于脏,聚者系于腑,癥者系于气,瘕者系于血,蛊者血气食物相感而化之。积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蛊有九,其名不等。积有心、肝、脾、肺、肾之异;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分;癥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别;瘕有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之区;虫有伏、蛔、白、肉、肺、胃、赤、弱、蛲之名。为病之说,出于诸论。治疗之法,皆具于后。 [白话文]积聚癥瘕虫证,都是因为五脏六腑真气不足,邪气侵袭所致,症状各不相同,有的可以危及性命,有的伤人轻微。这些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