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模式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核心是培养实践性、创新性、应用型、开发综合等优势的专业人才, 也只有如此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及社会变革的需要, 成为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 在传统高校办学的背景下, 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均进行过诸如“校企联合”“实训基地”等形式的探索, 但出于师资力量、经费条件、软硬件设备等条件的限制, 以至于“教学平台”对产业、市场的发展需求关注度不够, 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 “产学研用”模式可以以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出发点, 在连接政策、产业链、企业的同时, 既可以集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势, 又能始终以产业发展热点为教学导向, 在根本上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协调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产学研用”模式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产学研用”模式, 便是通过将实际生产生活引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再充分运用研究的形式, 在增强高校师生研究及学习热情的同时, 形成“研究+实践+指导研究”良性循环模型, 以此来实现多层次、复合型、全方位人才的有效培养。
作为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 与“政产学研用”相比而言, “产学研用”模式虽然缺少政策及政府方面的开发利用与支持, 但同样也适用于大多数的高校办学环境及基础,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 具体而言, “产学研用”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便是发挥科研单位、用人单位、高校教学优势等层面的实际优势, 通过特定的管理手段及配置方法, 从而实现各项资源条件之间的无缝对接, 以最大化地转变传统的高校教学方式和效果。
从“产学研用”模式的内容来看,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搭建稳定的合作关系, 并以平台的形式呈现;其次, 基于高校教学研发资源的实际优势, 从企业的实际问题入手, 在解决科研或课题研究资源问题的同时, 从而有效地调动起高校师生们的研究和创新兴趣;再次, 通过先进的学科领域理念或有形的技术形式, 在实现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实现高校内部研发的整合, 进而达到根本发展的目的。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用“产学研用”模式的必要性
(一) 传统“实践教学”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特点
长久以来, 面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企业“用工荒”的矛盾冲突, 据不完全统计, 在我国近千所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专家学者曾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理论研究、教学方法探索、数据成果积累等方面, 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实际效果, 但总体上并没有全部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小微企业及市场面对技术及消费结构的变化, 又迫切地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来充实企业的竞争力。
事实上, 实践教学无疑为创新、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工商管理专业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 也正是基于此, 受工商管理专业特殊属性的实际影响, 传统的实践教学仅能覆盖到高校的内部层面, 无法解决除理论内容以外的实际问题, 更不用说挖掘产业及市场的资源和潜能。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考虑, 只有有效地完善“理论+实践”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链条, 才能真正地实现“实践培养”的基本目的, 但在现有的高校行政化及管理制度的约束下, 寻求外部力量介入显然成为唯一的突破之道。
(二)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方面, 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难以协调并促进产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以往的情况来看,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还是以社会平台、高校内部教学资源为主, 并通过实践、理论、技术的方式, 以满足专业人才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但从具体的实践操作情况来看, 无论是人才培养规划还是教学方案的设计, 都需要有效地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及利益, 而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明显的“失衡”。
另一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及实践性, 本质上与个体需求及产业发展具有直接联系。对于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来说, 工商管理人才更是需要具备统筹规划、发现问题、合理分析, 并通过有效地形式来提出有效地结果。但是, 出于教学方法、内容、资源等因素的不均衡实际影响, 进而造成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市场需求不匹配的严重问题, 客观上对“产学研用”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产生强烈的实际需求。
三、“产学研用”模式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当前国内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难以学生实际需要、定位不准确、培养方案不科学、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等实际问题, 为达到“产学研用”模式应用的实际要求, 必须要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综合创新的特色办学, 在整合各项基本要素的基础上, 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优势, 使现有的实践教学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 进行准确定位
众所周知,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 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但是, 即使是近年来经过了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 同样暴露出毕业生理论扎实, 创新实践不足的弊病。基于此,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需要意识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性, 将目光和焦点从校内转移至校外, 着重探寻产业发展与用户实际需求两方面。事实上, 大部分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教学环境及实际办学情况, 将“产学研用”中的不同要素进行分配组合, 在找准符合自身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同时, 以“产、学”“学、研”“研、用”等为表现形式, 进而成为构建“产学研用”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二) 制定科学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固然是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基础, 但在学生就业、创业、就业满意度等硬指标的影响下, 唯有制定科学规范的培养方案才是检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此, 在具体的设计层面上, 主要划分为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规划大纲、教学课程体系等不同环节, 并且需要随着社会、产业、用户要求的变化, 视学校实际教学情况来进行不断地更新。除此之外, 在理论教学方面上, 可以吸取KSB、SYB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精华, 增加核心专业课实践设计环节的数量及课时, 进而在学生学业规划中以学分的方式得以有效体现。除此之外, 工商管理专业还可以与市场营销、艺术等专业形成跨专业教学合作, 利用学校现有的大学生创业基地的资源条件, 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管理或课题比赛, 以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 实现“产学研用”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1. 产、学模式
随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逐步在高校得以推广, “产、学”模式以产业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基础, 实质上便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度发展。具体而言, 便是通过校外导师指导、校内定岗实习教学、假期及毕业实践调研等方式, 由校内导师带队, 引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驻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一方面, 这可以有效弥补了相关产业员工流动较慢、岗位人手不足的实际问题, 同时也可以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及品牌形象的推广。另一方面, 校内导师也可以借助实地带动的机会, 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 同时也需要对实习学生进行严格的全程管理及督促, 在分配实习任务的同时, 以实现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2.“学、研”模式
通过前文所述, 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供给侧改革、总体产业结构优化的大环境下, 尤其是电子商务已初步实现全覆盖、移动互联网支付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现阶段形势, 企业及部分用人单位面对市场错综复杂的变化及竞争压力, 急于通过有效地内部管理升级和外部的战略发展调整, 来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总体发展的双重提升。与其相对应的是,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凭借诸多的人才及丰富的教学理论资源, 完全可以通过业务模块、流程分析的方式, 以课题研究小组、大型学术竞赛、撰写科研论文的方式, 从而实现企业需要与高校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如此一来,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有效地实现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 企业也可以通过前期的投入, 来实现科研成果的进一步转化, 并加深了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
3.“学、用”模式
“学、用”模式的核心实质上便是充分发掘高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潜力及效果, 通过大量培养符合专业行业实际发展的人才, 使其具备一定的岗位知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等素养。除此之外, 为避免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弊病和短板, 还应该发挥企业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在引入“订单式”岗位实践教学的基础上, 通过企业实训、职业认证资格考试、校企共同举办比赛的方式,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出满足高校和用人单位要求的专业人才。
4. 完善现有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改革评价机制是推动“产学研用”模式下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 通过激发“产学研用”中的各部分主体的内部动力, 这不仅要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办学要具备实际成果转化的能力, 还要充分以培养核心人才为目的和办学基准, 构建相应地人才培养战略、资金投入及政策支持, 从而积极有效地促进用户、产业、高校、科研之间的合作联系。
四、“产学研用”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措施
(一) 师资队伍建设
工商管理专业要探索适用于“产学研用”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法。首先要开展和加强师德教育, 树立以“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深入应用研发和科技服务的实践, 在为企业解决技术性难题的同时, 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设立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 用以进行科学研究和奖励。在公派出国交流和学习等方面向“产学研用”模式下的技术人才倾斜。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术诚信教育、知识产权教育, 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二) 加强过程管理
1. 构建校企结合的管理体制
高校和企业分别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 聘请知名专家任重要职位, 审批实践教学的总体方案和布置相关工作。在实践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 企业和各系部配合编制实践教学指导书。从而保证学校内部、学校和企业之间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联系, 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及时解决突发问题和事件, 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2. 搭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涉及的主体有三个:一是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 包括双导师中的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二是学生实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三是实践教学督导员。首先, 按照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依据指导教师的评价指标, 对指导教师进行评价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依据。其次, 按照学生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 可以采取考勤、日记和报告、答辩、业绩等成果进行成绩评定, 按比例记入课程成绩。实践教学督导员进行实践教学全过程检查, 不仅要检查实践教学的完成情况, 而且要重点检查实践教学的质量。
摘要:近年来, 面对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及社会岗位人才需求的变化, 传统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目的也逐渐从“应用型”向“实践性”过渡。在此背景下, “产学研用”模式的提出, 既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同时也需要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推进校际合作、“产学研用”四要素组合等一系列措施作为基本保障。基于此,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基本矛盾, 并提出了“产学研用”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在满足产业、市场实际需求、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基础上, 进而提出了强化教学管理及师资建设的保障措施, 期望能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探索出新途径。
关键词:产学研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朱方来.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 2012, 33 (07) :156-159.
[2] 朱路甲, 刘迪, 王宝军.新时期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36 (01) :28-32.
[3] 陈冬梅.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J].高教探索, 2013 (02) :43-46.
[4] 姜鸿, 王卫星, 王永利.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模型及其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 2013 (09) :54-57.
[5] 易高峰, 邹晓东.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02)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