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平遥古城旅游产业分析(集锦)

平遥古城旅游产业分析(集锦)

平遥古城旅游产业分析第一篇:平遥古城旅游产业分析平遥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平遥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二○○四年十二月)平遥古城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4处,市级。

平遥古城旅游产业分析

第一篇:平遥古城旅游产业分析

平遥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平遥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二○○四年十二月)平遥古城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4处,市级4处,县级76处。1998年,平遥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整座古城和古城外的双林寺、镇国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99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27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在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古城内,古城墙、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等各类建筑保存完好,风貌犹存;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对称地分布着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这种古代左文右武的封建礼制格局;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完好地保存了220多家古店铺;古城内拥有3798处具有保护价

一、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全面夯实旅游发展的基础。 平遥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的思想,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发展旅游的理念,全方位地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实施依法保护。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下,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发了《平遥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立法,这一条例成为平遥县保护古城的法律依据,成为制定县城建设规划、古城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古城保护管理制度的大纲。根据《平遥古城保护条例》,经山西省政府批准,平遥先后出台了《平遥县县城总体规划》和《平遥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2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和《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集中管理办法》;针对古城内消防设施失天不足的问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强文物单位、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和《古城内电气线路改造的方案》。特别是最近以来,以市政府文件上报省政府《平遥古城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整改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张宝顺省长亲自做出批示,梁滨副省长组织召开了专门协调会予以研究解决。所有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案的出台,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具操作性,更加具体化,促进了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近几年来,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定,坚持“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方针,平遥县先后对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的房屋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了维修,拆除了不协调建筑,有效制止了乱拆乱建和破坏性建设,保护了古城完整的风貌。 二是实施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工程。1998年以前,古城内有近5万常驻人口,多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聚集在古城内,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出十几倍,超负荷的人口密度对保护古城、管理城市及发展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古城人口承载压力,平遥县把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作为有效保护古城的重要举措,做为市政建设的重点,持续予以推进。1997年底,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率先迁出了古城,至2004年共带动8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搬出古城,累计投资2亿多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古城内2万多人口外迁,古城内人口减少到现在的2.7万人,为保护古城、发展旅游创造了宽松的条件。

二、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

要依靠社会资金实现了快速发展。

四、坚持综合整治的原则,全面改善古城环境。 平遥古城因其古老的建筑和弥足珍贵的价值而闻名,同时,也因其古老而暴露出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古城保护、管理和利用中最大的瓶颈制约。曾经一度时期,古城内建筑破旧不堪,道路坑凹不平,街上电杆如林,空中线缆如网,新城区交通不畅。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平遥县从1998年开始,按照“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建设新城”的城市建设思路,一以贯之地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就。 一是中小街巷改造初见成效。古城内共有200条大中小街巷,按照先大后小的顺序,投资7000余万元,对古城内86条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部分街道进行了线路入地和上下水改造,极大改善了古城内面貌。 二是古城消防得到加强。1998年以前,古城内只有3个消防栓,目前已达到45个,并结合古城内道路改造,对部分主要消防供水管网也进行了改造。新购置了一部小型消防车,解决了大型消防车难以进入古城的问题。结合城网改造,对古城内临街古建筑的电气线路进行了阻燃改造处理,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消除了电气线路老化带来的火灾隐患。 三是新城建设初具框架。为加快新城建设,近几年共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了贯通新城东西的柳根路、连接祁临高速公路的引线和康宁街,东城区新建了东关大街,古城外围绕城墙新建了环城路,新城外新建了外环路,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进一步拓展了新城发展空间,加快了新城开发。目前,东部形成了以平遥中学、人武部等单位为主的东城新区,西部有在建的天鸿家园住宅小区、行政审批大楼和即将投资开发的柳根花园住宅小区,南部形成了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为主的新城区。 四是绿化亮化取得进展。近几年投资300多万元,对古城内的主要街道安装了仿古路灯,古城内的部分民俗宾馆、饭店、商店自已投资安装了高档的宫灯和风景灯,现在整座古城夜间灯火通明。先后对高速公路引线、康宁街、柳根路、顺城路等新城主要道路实施了标准较高的亮化工程,别是高速公路引线和康宁街已经成为新城区的一大夜景。同时,积极发展城市公共绿化事业,建成了北门外广场、峰岩广场、柳根路小游园等10余处绿地,30余个单位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县城绿化面积由1998年的人均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5平方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五是旅游厕所建设取得突破。平遥古城旅游厕所少、标准低,是游客和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2004年,平遥县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7处星级厕所,改造了500余处居民旱厕,不仅方便了广大游客,而且净化了古城空气。 多年来,平遥县在处理古城保护、管理、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较好地保护了平遥古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弘扬了汉民族文化,促进了以旅游为龙头的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也对全市、全省的旅游起到了拉动作用。但是,平遥县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难。 一是古城消防设施先天不足。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多数为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耐火等级低,而且古城内没有消防站,供水管网压力不够,电气线路老化现象严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消除隐患。 二是古城内道路急需改造。尽管近几年来,古城内主要街道得到全部硬化,部分已经缆化,但古城内还有近120条中小街巷未实施改造,严重影响到平遥古城的旅游环境。 三是古城内企事业单位搬迁任务繁重。古城内目前仍有10余个企事业单位尚未外迁,其中柴油机厂、第二针织厂、泉永棉织集团、农机公司等国有集体企业由于包袱过重,改制难度大,直接影响到搬迁进程。法院、公安局等单位由于资金紧张,无力新建,搬迁也面临很大困难。这些企事业单位的建筑与古城风貌极不协调,需要尽快搬迁。 四是旅游要素市场还不完善。尽管平遥县目前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但多数游客反映,平遥古城缺少娱乐项目,缺少大规模、系列化的旅游购物市场,满足不了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基于以上问题,建议省政府从保护平遥古城不仅仅是平遥人民的责任,也是全省人民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的角度出发,举全省之力,保护平遥古城。具体应集中研究帮助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配套政策问题。一是古城保护费征收政策。建议将古城保护费纳入古城旅游门票之内,通过适当提高古城门票价格,确定一个合理的古城保护费标准。古城保护费实行专款专用,严格用于古城的保护,其正体现“遗产保护,人人有责”。二是招商引资政策。对凡到平遥投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省发改委、国土、工商、经贸、环保、金融等部门在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征用及银行贷款等方面应给予倾斜照顾,简化审批手续,简化办事程序,促使平遥尽快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地。三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县份,平遥在城维费提取比例上,应该享受地市级标准和政策。四是仿照地市级政府所在地的模式,在平遥城内设立街道办事处,加强对社区市民的教育管理。

2、综合支持问题。建议在今后三到五年内,省直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部门职能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支持平遥实施一揽子工程项目。旅游部门重点加强对平遥旅游业发展的业务指导,帮助培养和引进各类旅游高级管理人才;文物部门倾斜文保项目资金,帮助平遥对县境内双林寺、镇国寺、文庙、慈相寺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建设;建设部门逐年加大对平遥县城市维护费的资金扶持力度;省经贸委等部门对柴油机厂、棉织厂、二针等古城内企业批准执行计划内破产,享受计划内破产政策补贴;劳动部门对上述企业的职工采取失业基金补贴政策或者下岗工人出再就业中心给予补贴政策,帮助平遥完成这些企业的搬迁改造;交通部门对平遥城区乃至城周交通要道的建设与养护给予更多的倾斜支持;水利部门把平遥古城防汛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尤其是对平遥县柳根河综合整治工程每年给予300——500万元的项目补助资金;林业部门每年倾斜支持平遥300万元的绿化项目资金,以加快平遥古城及新城绿化建设步伐,尽快改善平遥生态环境;电力部门对平遥古城内中小街巷缆化硬化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

第二篇:平遥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二○○四年十二月)

平遥古城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4处,市级4处,县级76处。1998年,平遥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整座古城和古城外的双林寺、镇国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99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27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在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古城内,古城墙、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等各类建筑保存完好,风貌犹存;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对称地分布着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这种古代左文右武的封建礼制格局;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完好地保存了220多家古店铺;古城内拥有3798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48处。平遥古城的所有这些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发展中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

面对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责任非常重大,同时,如何利用好先辈留下的珍贵财富发展好旅游业,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平遥古城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逐渐理性的过程。从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国家、省、市各级对平遥古城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全省调整产业结构“1311”项目中,将平遥古城列入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工作会议上,将平遥古城作为全省旅游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两大龙头之一。2003年晋中市开始实施双百项目,平遥古城旅游业项目和平遥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市双百项目,主要内容有:平遥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包括8大类46项工程,总投资为4.58亿元;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康宁街拓宽及商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4300万元;平遥古城旅联实业公司文庙开发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平遥中学新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丽泽苑大酒店新建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从1997年之后,国家、省、市三级计划部门加大了对平遥发展旅游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共给予投资8150万元,其中国家4850万元,省2820万元,市480万元。所有这些支持,都对平遥这样一个基础薄弱、财力紧张的地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平遥历届县委、政府充分审视分析和深刻认识到“古城存在的唯一性、古城保护的完整性、古城文化的厚重性、古城景点的多样性、古城内部的混合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观念和经营城市的发展理念,从解决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着手,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路子,最终实现了文物保护、旅游发展、城市建设共赢的目标。在短短的几年间,平遥古城以其丰富多彩、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产业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平遥古城,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大型博物馆,成为我县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拉动力,成为全省的旅游龙头。2004年,平遥古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万人,门票收入4800万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4.3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0倍、25倍和18倍。分析平遥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全面夯实旅游发展的基础。

平遥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的思想,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发展旅游的理念,全方位地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实施依法保护。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下,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发了《平遥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立法,这一条例成为平遥县保护古城的法律依据,成为制定县城建设规划、古城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古城保护管理制度的大纲。根据《平遥古城保护条例》,经山西省政府批准,平遥先后出台了《平遥县县城总体规划》和《平遥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2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和《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集中管理办法》;针对古城内消防设施失天不足的问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强文物单位、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和《古城内电气线路改造的方案》。特别是最近以来,以市政府文件上报省政府《平遥古城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整改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张宝顺省长亲自做出批示,梁滨副省长组织召开了专门协调会予以研究解决。所有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案的出台,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具操作性,更加具体化,促进了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近几年来,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定,坚持“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方针,平遥县先后对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的房屋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了维修,拆除了不协调建筑,有效制止了乱拆乱建和破坏性建设,保护了古城完整的风貌。

二是实施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工程。1998年以前,古城内有近5万常驻人口,多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聚集在古城内,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出十几倍,超负荷的人口密度对保护古城、管理城市及发展旅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古城人口承载压力,平遥县把古城内单位和人口搬迁作为有效保护古城的重要举措,做为市政建设的重点,持续予以推进。1997年底,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率先迁出了古城,至2004年共带动8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搬出古城,累计投资2亿多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古城内2万多人口外迁,古城内人口减少到现在的2.7万人,为保护古城、发展旅游创造了宽松的条件。

二、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并重的原则,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平遥县县委、政府在充当旅游市场建设与发展主角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经济法则,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发展旅游,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大大加快了古城旅游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壮大。

一是文物景点保护实施政府主导。平遥古城与其它景点、景区不同,有它的特殊性,是文化内涵性旅游城市,是以文物、文化资源为主的旅游城市。特别是古城内,既是居住区,也是旅游区,是一个社区和景区特征皆有的混合体,因而,旅游市场管理具有不同于其它旅游胜地的特殊性。鉴于此,文物景点开发和文物保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近几年来,县政府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对古城墙、双林寺、日升昌、镇国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实施了护城河、环城路、城门综合整治工程;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的形式,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对文庙、县衙署、城隍庙实施修复,如今都开辟成为景点向游人开放,成为古城的骨干景点。

二是历史街区开发吸引社会力量。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内一大批古民居、古建筑,平遥县从明清街国有房产经营权转让入手,探索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化发展旅游产业的路子,通过政府出政策、定规划,利用社会力量实施了明清街修复,形成了如今的旅游产业街。以此为契机,采取经营权转让和产权拍卖两种办法,先后对古城内20余处古建筑产权和100余处古建筑经营权进行了公开拍卖,拍卖之后,按照古城保护方面的规定和旅游发展的规划,统一制定维修方案,并严格监督其维修和利用,先后对西大街、东大街、衙门街、城隍庙街、北大街等古城区实施了修复。这样的举措,不仅弥补古城维修保护资金的不足,而且加快了旅游产业化发展。近几年全社会用于古城保护的资金达2.5亿元,建成了特色购物、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特色娱乐等方面的6条旅游产业街,发展了400余辆旅游车辆,建成了40余家具有传统风情的民俗宾馆、民俗客栈,开办了80余家旅游购物店铺,形成了20个景点,旅游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到4万余人,在拉动居民增收、安置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旅游业独特的幅射力。

三是旅游配套建设依靠市场运作。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但由于平遥古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在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显露出配套不健全、要素不完善的问题,这是制约平遥古城旅游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对此,平遥县采取练内功提高服务水平、出政策吸引市场投资两种方法,发展旅游要素市场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县委、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大户,积极投资旅游接待设施,发展绿色环保产业,2003年以来,全县新建成了3家星级以上标准的宾馆,其中投资近8000万元的丽泽苑国际大酒店具备四星级标准,2004年9月份国际摄影大展前已经正式投入运营;还有在建的4家星级宾馆预计2005年投入运营。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古城内民俗宾馆接待服务水平,创出地方传统特色,经过省质量技术局审核,通过了《平遥古城民俗客栈星级评定标准》,这是我国唯一的地方传统客栈评定标准,对平遥县民俗客栈特色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有6家民俗客栈通过了星级评定。2004年年底,平遥县聘请我国旅游界魏小安等专家和权威规划单位,开始组织编制《平遥古城旅游发展规划》,预计2005年8月份完成,该规划将为平遥县旅游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科学有力的指导。

三、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全面加强古城保护与利用。

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好这块来至不易的金字招牌,并利用好它造福后人,发展旅游业,平遥县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实加强对古城内3000余间公房的维修管理,2002年撤消原房管所,成立房管局;为了加强对古城环境卫生的管理,撤消原市容办,成立环卫局;同年实施了以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组建平遥古城股份旅游有限公司、实行古城门票“一票制”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三项改革,旅游运行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平遥县在全国的县城中第一个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及城管监察大队,将8个单位的部分或全部行政处罚权进行集中,执法局及监察大队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其力量集中、处罚权集中的优势,组织拆除了2.8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和不协调建筑,在古城保护、旅游市场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平遥古城股份旅游有限公司组建成立以来,发挥其企业融资、项目投资的平台作用,已经与国家开发银行签定了3亿多元的古城保护、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开发了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星级民俗客栈;古城门票实行“一票制”以来,有效解决了部分景点私设回扣、扰乱旅游市场的问题。

2004年12月份,平遥县根据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彻底理顺了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由县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县政府的常设机构,办公室主任由文物局局长兼任。目前,平遥古城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已经形成了“管委会全面负责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工作,旅游局负责旅游行业管理、宣传促销等工作,旅游公司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等工作,执法局负责城市行政执法管理等工作”的管理运行模式。

二是创新经营城市办法。为了整合城市资源,加快古城保护和新城建设,平遥县实行了国有土地集中储备制度,创新经营国有土地、房产和广告权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模式,把国有闲置资产推向市场。先后拍卖了县人大、水务局、财政局、交通局、农机中心等10多处房产,拍卖了新城区近400亩国有土地,为政府筹集了6000余万元的建设资金。仅2003年以来,利用市场运作的方式,铺开了3个上亿元的住宅小区建设工程,政府投入铺开了三大类40余项文物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工程。同时,将城市公交线路运营权、道路广告经营权等无形资产进行了拍卖,城市公共服务业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实现了快速发展。

四、坚持综合整治的原则,全面改善古城环境。

平遥古城因其古老的建筑和弥足珍贵的价值而闻名,同时,也因其古老而暴露出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古城保护、管理和利用中最大的瓶颈制约。曾经一度时期,古城内建筑破旧不堪,道路坑凹不平,街上电杆如林,空中线缆如网,新城区交通不畅。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平遥县从1998年开始,按照“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建设新城”的城市建设思路,一以贯之地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就。

一是中小街巷改造初见成效。古城内共有200条大中小街巷,按照先大后小的顺序,投资7000余万元,对古城内86条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部分街道进行了线路入地和上下水改造,极大改善了古城内面貌。

二是古城消防得到加强。1998年以前,古城内只有3个消防栓,目前已达到45个,并结合古城内道路改造,对部分主要消防供水管网也进行了改造。新购置了一部小型消防车,解决了大型消防车难以进入古城的问题。结合城网改造,对古城内临街古建筑的电气线路进行了阻燃改造处理,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消除了电气线路老化带来的火灾隐患。

三是新城建设初具框架。为加快新城建设,近几年共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了贯通新城东西的柳根路、连接祁临高速公路的引线和康宁街,东城区新建了东关大街,古城外围绕城墙新建了环城路,新城外新建了外环路,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进一步拓展了新城发展空间,加快了新城开发。目前,东部形成了以平遥中学、人武部等单位为主的东城新区,西部有在建的天鸿家园住宅小区、行政审批大楼和即将投资开发的柳根花园住宅小区,南部形成了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为主的新城区。

四是绿化亮化取得进展。近几年投资300多万元,对古城内的主要街道安装了仿古路灯,古城内的部分民俗宾馆、饭店、商店自已投资安装了高档的宫灯和风景灯,现在整座古城夜间灯火通明。先后对高速公路引线、康宁街、柳根路、顺城路等新城主要道路实施了标准较高的亮化工程,别是高速公路引线和康宁街已经成为新城区的一大夜景。同时,积极发展城市公共绿化事业,建成了北门外广场、峰岩广场、柳根路小游园等10余处绿地,30余个单位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县城绿化面积由1998年的人均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5平方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五是旅游厕所建设取得突破。平遥古城旅游厕所少、标准低,是游客和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2004年,平遥县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7处星级厕所,改造了500余处居民旱厕,不仅方便了广大游客,而且净化了古城空气。

多年来,平遥县在处理古城保护、管理、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较好地保护了平遥古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弘扬了汉民族文化,促进了以旅游为龙头的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也对全市、全省的旅游起到了拉动作用。但是,平遥县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困难。

一是古城消防设施先天不足。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多数为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耐火等级低,而且古城内没有消防站,供水管网压力不够,电气线路老化现象严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消除隐患。

二是古城内道路急需改造。尽管近几年来,古城内主要街道得到全部硬化,部分已经缆化,但古城内还有近120条中小街巷未实施改造,严重影响到平遥古城的旅游环境。

三是古城内企事业单位搬迁任务繁重。古城内目前仍有10余个企事业单位尚未外迁,其中柴油机厂、第二针织厂、泉永棉织集团、农机公司等国有集体企业由于包袱过重,改制难度大,直接影响到搬迁进程。法院、公安局等单位由于资金紧张,无力新建,搬迁也面临很大困难。这些企事业单位的建筑与古城风貌极不协调,需要尽快搬迁。

四是旅游要素市场还不完善。尽管平遥县目前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但多数游客反映,平遥古城缺少娱乐项目,缺少大规模、系列化的旅游购物市场,满足不了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基于以上问题,建议省政府从保护平遥古城不仅仅是平遥人民的责任,也是全省人民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的角度出发,举全省之力,保护平遥古城。具体应集中研究帮助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配套政策问题。一是古城保护费征收政策。建议将古城保护费纳入古城旅游门票之内,通过适当提高古城门票价格,确定一个合理的古城保护费标准。古城保护费实行专款专用,严格用于古城的保护,其正体现“遗产保护,人人有责”。二是招商引资政策。对凡到平遥投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省发改委、国土、工商、经贸、环保、金融等部门在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征用及银行贷款等方面应给予倾斜照顾,简化审批手续,简化办事程序,促使平遥尽快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地。三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县份,平遥在城维费提取比例上,应该享受地市级标准和政策。四是仿照地市级政府所在地的模式,在平遥城内设立街道办事处,加强对社区市民的教育管理。

2、综合支持问题。建议在今后三到五年内,省直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部门职能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支持平遥实施一揽子工程项目。旅游部门重点加强对平遥旅游业发展的业务指导,帮助培养和引进各类旅游高级管理人才;文物部门倾斜文保项目资金,帮助平遥对县境内双林寺、镇国寺、文庙、慈相寺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进行抢救性保护建设;建设部门逐年加大对平遥县城市维护费的资金扶持力度;省经贸委等部门对柴油机厂、棉织厂、二针等古城内企业批准执行计划内破产,享受计划内破产政策补贴;劳动部门对上述企业的职工采取失业基金补贴政策或者下岗工人出再就业中心给予补贴政策,帮助平遥完成这些企业的搬迁改造;交通部门对平遥城区乃至城周交通要道的建设与养护给予更多的倾斜支持;水利部门把平遥古城防汛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尤其是对平遥县柳根河综合整治工程每年给予300——500万元的项目补助资金;林业部门每年倾斜支持平遥300万元的绿化项目资金,以加快平遥古城及新城绿化建设步伐,尽快改善平遥生态环境;电力部门对平遥古城内中小街巷缆化硬化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帮助平遥在2——3年内全部对中小街巷进行硬化改造,对电力、电信、电视等三电线路全部完成地埋,上下水全部配套,切实改善古城基础设施条件。

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平遥县目前在旅游产业发展壮大方面的现实状况,今后,平遥县将以“一城、一山、一水、一线”作为发展平遥大旅游的总框架,致力培育完善。“一城”就是继续抓好平遥古城旅游产业的规范发展,“一山”就是利用平遥县境内孟山良好的植被优势和怡人的自然风光,开发好孟山森林旅游资源,“一水”就是依托穿境而过的汾河,开发包括地热、垂钓等在内的水乡旅游资源,“一线”就是将县境内东部依靠旅游公路自北向南连接起来的镇国寺、慈祥寺、金庄文庙等文物景点连线开发、捆绑开发,形成平遥文物旅游和文化旅游的新增点。

目前,平遥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古城消防安全问题得到了张宝顺省长和梁滨副省长的支持,正在研究帮助解决。相信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平遥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平遥古城一定会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真正建设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业大县、强县,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平遥发展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平遥旅游市场营销分析

摘要: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平遥古城的评价。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各地旅游纷纷展示自己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面临这种现象,研究旅游市场营销十分必要。

但是就目前旅游发展的高层次要求来看,平遥古城的旅游现状相比同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存在很大的差距。反思平遥古城的旅游市场,仍缺乏足够的现代营销理念,忽视了景点的宣传促销和优质服务,不重视整体产品的市场营销。

课题在调查研究和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旅游业和旅游营销的特点。通过对平遥古城旅游营销的SWOT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旅游营销规划的新设想,希望对旅游营销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做出一些有益的探讨,让平遥古城展现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魅力。

关键词:平遥古城,旅游营销,营销策略

引言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保存完整,与其他全国各地的名城相比,平遥古城具有2700多年的历史,完整的保存了城墙、街道、店铺、名居,国内十分罕见,独具特色。文物孤寂布局严谨,完整地继承了封建的“礼教”和“习俗”,充分地展示了儒家、佛家、道家文化,这是平遥古城独具的历史价值和特色。另外,平遥古城内容丰富,除珍稀文物古迹之外,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内涵很丰富,是研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的活样本。国内外目前对平遥古城的研究有关于平遥传统名居、摄影节文化、晋商文化等等的问题。其中也包括对平遥古城旅游发展的一些方向和问题的研究,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产品品位档次不高,旅游研究、管理和服务人才不足,创新能力有限等问题进行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进行剖析,以现代旅游营销的新理念为支撑,具体针对目前制约平遥古城旅游业发展的因素进行旅游营销的策划。将本科阶段学习的营销理论具体应用于旅游业的发展,以实践检验理论,希望对旅游营销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做出一些有益的探讨,让平遥古城展现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魅力。

1平遥古城旅游营销现状

1.1平遥古城旅游业概况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平遥古城接待游客平均年增长31.5%,旅游综合收入平均年增长63.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平遥的旅游增长速度很快,但受外界影响的波动性也较大。作为世界遗产,平遥没有发挥出其资源优势,与山西省其他景区相比,平遥的增长速度排在新开发的皇城相府、柳氏民居、常家庄园,以及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之后,但高于五台山、云冈石窟和壶口瀑布等老牌精品景区的增长速度。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为山西平遥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平遥旅游产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保持了持续、健康、强劲、快速的发展势头。接待游客人次,门票收入,综合收入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旅游收入在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中连年保持了最快的增长速度。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从 1997 年的 10.6%增长到 2006年的75.7%。

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这“旅游六大要素”服务体系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带动了饭店业的迅猛发展。第二,带动了旅行社的快速发展。第三,1998年县政府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后,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实施旅游开发,从古城墙、日升昌票号旧址、南大街、城隍庙、县衙的开发到文庙的修复、开发,平遥古城连同双林寺、镇国寺,现共有大小景点 21 处,古城景区概念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汾河三坝温泉度假村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孟良山的引资开发已列入日程,基本形成了以“一城两寺”为依托、晋商文化为主导的“一城、一山、一水、一线”的古城景区旅游产业体系。第四,带动了旅游商品的大幅发展。旅游购物和旅游商品从原来的单一的平遥牛肉、推光漆器,发展形成了以“平遥三大宝: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为主,平遥火柴、黄酒、剪纸、手工布鞋、鞋垫、双林寺泥塑等特色旅游纪念品为辅的旅游商品体系。第五,带动了娱乐表演的蓬勃发展。娱乐项目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挖掘整理,古城景区相继推出明代知县迎宾、县太爷升堂断案、票号代写汇票、状元祭孔、镖局走镖等特色文化娱乐项目,平遥文庙大戏堂的修复开发,为古城娱乐项目增添了新的内容,各类表演项目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和好评,有效地延长了游客在平遥的停留时间。第六,带动了城市建设和环境的巨大改善。

1.2平遥古城旅游业的存在问题

但是平遥古城依旧存在许多丞待解决的问题,如①古屋民居缺乏有效保护;②游客接待出现周期性超载;③旅游经济效益较低;④古城搬迁走入误区;⑤商业化倾向严重;⑥旅游

管理比较混乱。

2平遥古城旅游营销SWOT分析

2.1Strengths优势

首先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地源优势以及日益改善的旅游环境。其中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1)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县城的实物标本;2)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3)平遥古城的票号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汇兑开始的里程碑;4)平遥古城的传统名居体现了独特的地方风貌;5)民俗风情独特;6)传统美食美名天下;7)古玩珍品购物天堂。

2.2Weaknesses劣势

①缺乏整体营销规划

②缺乏旅游信息咨询、交流中心

③旅游环境整治仍有待长期努力

2.3 Opportunities机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不断升温,旅游成为人们求知、求乐、求新、求异的广阔天地,传统的纯观光游览、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方式更成熟,而度假旅游、体育健身旅游、文化旅游、摄影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不断出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自 2001 年创办以来,经过6年的精心打造,已经成为山西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成果和文化品牌,成为展示当代世界摄影发展水平的重大节庆和国内外公认的国际文化品牌。而且,文化旅游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文化旅游代表当今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时尚潮流,是时代对旅游业的要求。旅游文化的个性化程度也越来越成为衡量城市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平遥古城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其最大的卖点。

2.4 Threats威胁

平遥古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同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基于云南丽江古城的积极大力宣传以及全省的深度重视,平遥古城却有些缓慢滞后,在卖点没有下足功夫,输于云南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的后期旅游发展应多借鉴丽江古城的先期成功。平遥古城与省内其他旅游景点,既有客源优势,又存在着威胁,文化也有相似之处。且与同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更是资源相似。如何在资源等相似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打出自己的特色品牌,成为平遥古城旅游营销的关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平遥古城留不住旅客的原因,不是旅游资源不够,而是缺乏完善的旅游营销规划,没有精心包装设计的城市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足,从而

影响了平遥古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搞好平遥古城旅游市场营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平遥古城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3.1平遥古城旅游营销的市场定位及形象策划

根据前文的SWOT分析,平遥古城要在竞争对手中显示出差异性,就必需找出自己的特色。丽江古城主要展示的是纳西族文化,而平遥古城则体现的是近3000年的中国汉民族文化,尤以明清文化为特色。

从旅游资源角度看,有四个方面是平遥古城的旅游吸引特色:①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②票号历史及晋商文化精髓;③中国北方传统名居及生活方式;④中国汉民族文化,尤以明清文化为特色。

平遥古城的旅游业有三个层次的目标市场:一是晋中地区及山西地区民众(休闲、旅游、观赏);二是国内旅客(地方风情、历史文化底蕴);三是港澳与国外旅客(观光、饮食、摄影)。 根据目标顾客的心理和特色定位因素,平遥古城旅游市场可定位如下:

①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突现旅游价值

②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典范城市

③票号发源地,晋商精髓最佳研究地

通过旅游市场定位分析,平遥古城的城市形象包涵了以上三个层面,呈现给旅游者的是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如果用一句口号来概括平遥古城的旅游城市形象,可表述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票号历史恒久远,晋商文化发祥地”。

3.2平遥古城旅游营销的两大原则

3.2.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①注重二次开发,保持景点持久效应

②实行绿色营销,维护都市生态环境

③强调文物保护,珍惜旅游资源

④加强环保教育,培养都市旅游生态环境

3.2.2坚持区域协作原则

旅游业将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行业,而经济全球化决定了新世纪的旅游业决不是独立的行业。它已打破了行业的界限、行政区域的限制,也突破了国界,形成了众多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联合和区域联合。同一区域的各地旅游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促销,可

以产生更大的市场效应。

平遥古城旅游业发展应树立“大旅游”观念,坚持政府主导战略,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合理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强同港澳地区的协作,争取更多的国际客源,以区域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信息共享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

结束语: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旅游业对GDP的推动力日益显著。大力推进旅游营销,促使旅游业蓬勃发展,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总的看来,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还是在一种较低状态下运行,许多旅游产品都停留在半资源状态,开发层次不高,营销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陈旧,影响了效益的发挥。本文以山西平遥古城为例,剖析本地旅游市场营销中的现象与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籍此能对平遥古城旅游营销研究做一些积极的探索。对平遥古城旅游资源和市场环境的SWOT分析表明,平遥古城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是资源不足,而是产品的开发、包装宣传尚未到位,城市形象和旅游产品促销力度不够。

参考文献:

[1] 史忠新、安锦才.平遥览要[M].山西:平遥县人民政府旅游办公室编.1998年.

[2] 苏华.细说平遥[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

[3] 李国英.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探讨——关于平遥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7月.第18卷第7期.P57-59.

[4] 黄玉理.我国世界遗产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感知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2月.第17卷第1期.

[5] 宗晓莲.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以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文化为例[M].河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11月.

[6] 王红、冯卫红.社区旅游与边境旅游[M].古城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发展探析——以平遥古城为例.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06年11月.P91-97.

[7] 白玫.山西省旅游业的SWOT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年9月.总第478期.

第四篇:分析评价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一、独具特色的旅游开发模式——“丽江模式”

丽江旅游业的异军突起,被旅游界称为“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丽江模式”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可持续性文化旅游发展丽江合作模式”,它被制定成文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知道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共作的实施纲要。

“丽江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框架体系,它由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一是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财政管理模式,其核心内容是遗产地所在的市一级政府如何筹集遗产保护的资金,如何管理、分配和使用这笔资金;二是旅游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兼容和投资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旅游业如何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三是对社会团体进行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模式,其核心内容是让当地居民、游客、旅游从业者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从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遗产的价值,从而自觉地保护遗产;四是遗产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解决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与遗产相关的利益各方加强交流、沟通和合作,消除分歧,达成共识。

二、旅游开发对丽江传统文化保护的作用及意义

1、 旅游开发能够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民族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炼、弘扬和发展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旅游的许多传统文化或传统习俗将得以恢复。不能否认在商业化、娱乐化开发的过称中,也使许多文化遗产得以重获新生,被整理、挖掘并保护起来。同时,通过开展相关的旅游活动,能够获取更多的资金继续用于保护工作,使许多珍贵文化遗产与民俗传统得以保存。

以云南丽江县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的纳西古乐为例,现今去丽江的旅游者都会选择位于丽江古城的大研古乐会,现场感受一下宜科先生主持修复的纳西古乐。晚会普通级的门票售价高达120,但乐馆内仍是座无虚席,中外宾客齐聚,证实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对于旅游者的巨大吸引力。同时,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继续投入资金进行深入的挖掘、保护及宣传扩大。

2、 合理的旅游开发有利于旅游社区的少数民族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并自觉参与保护。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旅游社区里德少数民族居民将有机会参加旅游,这也使当地居民有更多机会接触外来的游客。在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强化了自我意识,更增加了相互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许多聚居于当地的纳西人都参与了各项旅游活动,承担起旅游接待相关的工作,例如民俗文化的表演、景点的讲解工作、旅游纪念品制作与销售,或是将自己居所作为家庭旅馆出租给旅游者。旅游开发除了能带大直观的经济效益,也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起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认同。他们更加自觉地保护民俗传统,一遍能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在旅游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旅游区开发中传统文化保护发面纯在的的问题

面对发展旅游可以带来的巨大效益,同样不能忽视由于旅游开发所造成的对传统文化保护发面的不利因素。

1、 旅游区过度开发,导致社区文化真实性的降低

在利益的驱动下,旅游社区的居民将面对更大的商业诱惑,使他们的一些民俗活动更倾向于表演,失去了原有的自然与纯朴,导致旅游者参与的热情降低。在商业化进程中,当地居民都将旅游业作为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盲目追求眼前利益,使旅游地形象受损。

当地人为了迎合旅游者需求而将一些传统民俗过度开发,而忽略了对文化的深入挖掘,以致演出形式单调以及参与的少数民族居民则缺乏纯朴热情。长此以往,真实的民俗文化传统则会渐渐被商业化表演所取代,而旅游者对于此类旅游的兴趣就会降低,失去旅游地的文化吸引力。

2、 忽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造成旅游形象“符号化”

当前旅游商业化的另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的旅游的“符号化”,只满足于文化的浅层表象,忽视甚至毁坏其深层内涵。

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的滥用是较为典型的现象的。为了满足符号的需要。许多工艺品上有刻写了表示吉祥祝福的东巴文化字,制作成各类挂饰出售。然而,这些文字的真正价值在规划设计中并没有看到,看到的是简单化了的纳西文字符号。这样的规划设计理念,导致销售给游客的只是一种符号消费的产品,满足旅游者对东巴文字的好奇心理,忽略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显现,使之沦为庸俗化、浅薄化的旅游商品。

3、 保护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面临“空心化”危机

由于规划理念问题和前期管理的失控,外来移民代替了当地纳西居民,成为古城内古城内的主体居民;而古城的纳西人将住房和铺面租给外来移民经营,自己纷纷外迁。人口的置换如果再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导致古城文化主体的转移和失落。二这正是古城作为文化遗产最有价值的部分,必然使传统文化逐步走向“空心化”。

据振幅部门统计,古城里的商铺70%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在经营。古城内发现许多标榜纳西文化纪念品的商铺都并非是本地人所开设的,期中大部分是来自福建和大理的店主,此外,此外还有一部分的外国投资者。

四、对于如何兼顾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思考

1、设置文化核心区,控制游客的进入量

应由政府出台管理条例,对于还未完全开发的地区应该限制游客的进入量,虽然在旅游收入上会有所减少,但可以通过其他发达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财政收入来补偿这些地区因丧失部分发展机遇而付出的经济代价。

丽江古城有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组成。当前游客集中的是大研古镇,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冲击,出现“空心化”危机。当务之急,是将还保留着纳西人原始的生活状态和民族文化束河和白沙两地重点保护,设置为纳西东巴民族文化核心区,限制游客的进入量。同时以丽江大研古镇每年的直接旅游收入,用适当的方式补偿束河、白沙为保护文化遗产所做出的旅游效益方面的牺牲。

2、 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去啊你社区居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通过教育和培训,使社区居民掌握与文化遗产旅游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包括传统的工艺等,一方面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也使社区居民参与新行业并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让遗产造福于当地居民。

例如:组织年轻的社区居民参与纳西古乐的学习。目前,在丽江尚有较完整的九个乐会,其中多为年逾古稀的老者,可以多吸收了一些年轻的学员,更好地继承传统,将古乐文化发扬光大。

3、 旅游规划应与市场调研相结合

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旅游产业档次的角度着眼,都应该十分重视旅游规划的作用。很多旅游区在旅游规划上重视不够,没有着力于真实的市场调研,导致失败的案例很多。比如旅游开发中的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地搞的很多民族文化村,推出后迅速走向衰落,就是因为规划前的市场研究没到位。

第五篇:平遥古城旅游资源规划

摘要: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平遥古城的评价。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各地旅游纷纷展示自己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面临这种现象,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尤为重要!

关键词:平遥古城、对策、旅游规划

一、引言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保存完整,与其他全国各地的名城相比,平遥古城具有2700多年的历史,完整的保存了城墙、街道、店铺、名居,国内十分罕见,独具特色。文物孤寂布局严谨,完整地继承了封建的“礼教”和“习俗”,充分地展示了儒家、佛家、道家文化,这是平遥古城独具的历史价值和特色。另外,平遥古城内容丰富,除珍稀文物古迹之外,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内涵很丰富,是研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的活样本。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博士田中淡评价“平遥古城甲天下”,“日升昌汇通天下”,“双林彩塑 世界瑰宝”;美国学者、联合国人居中心专家巴克莱·琼斯评价为“真正独一无二的珍宝”;丹麦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弗莱明·阿罗德评价为“一份非常著名的和宝贵的历史遗产”。

近年来,随着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知名度的增长,平遥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对平遥古城的营销研究可以使得平遥的特色得以展示,包括其厚重的历史和拥有的古迹。合理发展平遥古城的旅游业,可以使得更多的游人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其风俗,享用其名优特产。因此研究直接为平遥古城的现代旅游的再发展起推动作用。

国内外目前对平遥古城的研究有关于平遥传统名居、摄影节文化、晋商文化等等的问题。其中也包括对平遥古城旅游发展的一些方向和问题的研究,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产品品位档次不高,旅游研究、管理和服务人才不足,创新能力有限等问题进行分析。

二、平遥古城概况

平遥古城始建于2800多年前的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一公元前782年),历来为北方重镇,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较好地保留着明(1368—1644年)、清(1616—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以来,平遥古城规划格局和城市面积基本未变,保存了完整的城墙、民宅、街巷、店铺、庙宇等古建筑,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是这一时期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和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宏大载体。

平遥古城现保存有古城墙6.16千米,街巷100多条,明清传统民居3797处,商业店铺基本是17—19世纪建筑实物。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文物孤寂布局严谨,完整地继承了封建的“礼教”和“习俗”,充分地展示了儒家、佛家、道家文化,这是平遥古城独具的历史价值和特色。

1997年12月3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认为: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三、平遥古城旅游业的存在问题

1、古屋民居缺乏有效保护

古城的明清民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构成古城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应该作为古城遗产完整性保护的重要方面。但是古城民居目前的保护状况却不尽人如意。一方面,由于古民居无论从建筑容量、屋内设施还是外观特征上,都无法满足现代人生活的要求,于是部分追求时尚而且具有较好经济条件的居民,拆旧建新、乱搭乱建,有的甚至在院门上贴彩色瓷砖,与古城的明清风貌极不协调。另一方面,有些房屋由于缺乏投入而多年失修,破败坍塌。据统计,平遥古城内现有古民居3797处,其中有重大价值的有400余处,但得到修缮开发的仅有70处,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未得到有效的保护,自然也难以进行必要的旅游开发。

2、游客接待出现周期性超载

大众旅游的发展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带来严重问题。游客在世界遗产地聚集,必然制造生活垃圾,污染环境,同时还会磨损遗产文物,甚至有素质较低的游客故意对遗产进行损坏。而且,目前大多数世界遗产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把旅游发展的重点放在吸引众多游客上,而忽略了遗产本身的承载力,特别是在旅游旺季,不少世界遗产地人满为患,拥挤不堪,不仅使游客的旅游体验下降,而且更重要的是,给遗产保护带来很大的难度。

就平遥古城而言,虽然旅游人数历年来都未曾超过最佳旅游量300万人次/年的水平,最多时也只是154万人次。但是,由于季节性和节假日的因素影响,游客流量出现不平衡,虽在平时旅游人数未达到饱和,甚至旅游淡季游客偏少,但在旅游旺季,特别是两个黄金周期间,进入古城的游客却大大超过了最佳旅游容量,为遗产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压力。2006年平遥古城五一黄金周七天共接待游客33.86万人次,同比增长26.86%,实现门票收入741.98万元,同比增长24.03%,旅游综合收入达到9442万元,同比增长19.51%,均创实行黄金周制度以来最高。高峰期城外各停车场爆满,县政府不得不紧急启用了附近几个放假的中小学校操场作为临时停车场。这种周期性的超载,无疑已给古城遗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3、旅游经济效益较低

纵向来看,平遥古城旅游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从横向比较来看,平遥古城旅游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效益比较低下,与同类遗产地相比,平遥古城旅游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

4、古城搬迁走入误区

平遥古城面积2.25平方公里,城内居住人口达4.5万人,而专家认为的合理人口上限为2.2万人,人口压力过大是平遥古城保护和开发面临的主要矛盾。为了缓解这种矛盾,从1995年准备申报世界遗产起,平遥政府就制定了搬迁计划,采取许多鼓励措施,引导单位和居民向新城搬迁,计划到2005年古城人口减半。

然而,这种搬迁并未达到最初的目标,几年的努力并没有使古城的总体人口减少。因为在政策拉动人出城的同时,市场的手在拉动人进城。搬迁的结果是,具有城市机能的单位机构、代表城市活力、有经济实力的年轻居民搬迁出城,而以营利为目的的外地商人搬入古城,这种人口置换带来文化的变迁,使古城失去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作为古城文物遗产生存环境的传统文化逐渐褪色,商业气息在逐渐加浓,生活气息日益淡薄,文化遗产正面临文化缺失的威胁。

5、商业化倾向严重

最初,旅游业的兴起使传统文化开始复兴,优秀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得到现代人的认可和发扬。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古城内商业化倾向严重,外来商客不断增多,古城街区商铺密布,广告招牌林立,经营者使用电喇叭招揽顾客,原来的生活街区演变成商贸旅游区,破坏了平遥古城原有的古朴典雅氛围。

6、旅游管理比较混乱

这几年平遥古城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在硬环境治理上有很大的突破,但在软环境治理上,收效却不明显。尤其是市场方面,缺乏有效控制,旅游管理出现混乱局面。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黑导”盛行。当外来游客到达平遥古城,一进停车场就会有大批的人群冲过来,神秘地指点你逃票的,招揽生意的,有的甚至在进入古城区必经的路口处阻拦车辆,要求带路,路口处常常堵得水泄不通,让游客非常反感。尽管平遥有关部门采取了治理措施,并且为杜绝“黑导”,实行了一票制,但是这种混乱的局面仍然未见改观。二是骗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在平遥许多经营单位和个人缺乏长期经营的理念,在旅游服务和经营过程中不顾企业信誉,对外地游客乱要价,甚至强买强卖,严重地损坏了古城的旅游形象。

四、对策

(一)对特色晋商文化的保护

平遥为“晋商”重要发源地之一,商业历史悠外,平遥城有“小北京”之称。19世纪20年代,作为中国金融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日升昌票号在平遥古城西大街诞生,开辟了民族金融业的新纪元,平遥一度是全国的金融中心。之后的一个世纪中平遥票号达22家,在我国各地设有分号400多处,一度执全国金融之牛耳。票号的诞生和发展,为晋商的经营提供了方便,把晋商推上了繁荣的巅峰。

在对平遥县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要注意开发与保护并重,不能厚此薄彼。防止开发过程中出现商业化、庸俗化、低品位的现象出现,在开发过程中尽量保持古城晋商文化原始特色,一定不能跟风模仿。

(二)对古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为了将平遥古城的传统建筑风格得到保护与传承下去,平遥古城政府部门应对古城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拆除有碍古镇景观的不协调建筑物,对古城区中的现代商店进行规划,使新建筑保持原有建筑的风格。

(三)主打文化品牌,举办特色活动。

最近几年,平遥古城已先后成功举办了平遥古城摄影展、CCTV-5之《城市之间》、平遥中国年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大大的提高了古城的文化魅力。此后几年,我们应继续围绕古城文化这个主题,多举办具有古城特色的文化活动,以促进古城的旅游事业的发展!

(四)实行绿色营销,维护都市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观念的提出和完善,对旅游业有着重大意义。它纠正了人们对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错误观念。大量的游客会给都市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消耗大量能源,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此,平遥古城应大力提倡绿色发展,提高对废水、废气的治理,还要创建大量绿色饭店,节能降耗,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要在都市旅游中贯穿生态原则,最重要的是要在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组织者中培养生态意识,努力通过各种场合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绿色旅游的认识,避免在旅游中过量消费和能源消耗。同时制定相应法规,以规范游客及有关部门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平遥古城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