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阅读中更精彩
第一篇:让生命在阅读中更精彩
让阅读在语文主题学习中绽放精彩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推行语文主题学习的今天,语感训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语感训练主要途径的朗读,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却还存在诸如朗读方法不明确、兴趣不高、习惯难培养等问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去改变。我将要阐述的就是在十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些个人见解。
一、 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大家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教给学生方法对阅读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1、巧设思维情境,引导理解语言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而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山中访友》中有这样一段话:“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如果仅从语义上理解,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鸟儿怎么会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怎么交换眼神呢?这些原本都是人的情感、动作和行为呀!但是教师如果在这里指导学生明白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将树拟作人,并非犯了人树概念混淆的错误,那么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把山中的一切看成了自己的朋友,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形式,这样会使学生对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对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2、细琢重点语句,图片升华情感
在学习课文时,孩子们在初读课文后,虽然大体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但是不能深入走进文本,了解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所以作为教师,指导孩子们读懂读透课文更为重要。
例如,我在执教荷叶圆圆一文时,针对孩子们喜欢图片的特点,我先上孩子们看课件观察满池塘的荷叶,在孩子们看、说、讨、议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孩子们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让孩子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片和他们交朋友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层次朗读中让学生再去欣赏课件满池塘的荷叶,去美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句话。此时水到渠成,学生们自然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重创情境教学,迁移读书方法
语文主题学习精读引领课型第三环节是驼掌阅读,一文带文,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学习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课文中描写的是以时间顺序依次写了腊
八、腊月二十
三、除夕、初
一、正月初
六、十五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了重点写了腊
八、除夕、初
一、十五等几个日子,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正月十五挂灯笼这一环节,通过两次分层深入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详略得当表达方法的好处、运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运用学习到的方法阅读主题从书上的典型文章,进一步巩固这种表达方法。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和巩固。这样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4、 积累读书方法 写作顺理成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再去阅读,他所关注的不仅是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了解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就会把理解文章内容和理解表现形式变为自觉的阅读行为。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阅读方法和写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1、创设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精心设计问题,创设环境引诱导学生去品味、思考、争论、解决,从中体会读的乐趣。如教《美丽的小路不见了》时,我问学生:“美丽的小路怎么会不见了呢?”学生怀着好奇心,马上开始朗读。通过细细地朗读,认真地品味,学生了解了文章,纷纷举起了小手。
再如:我在执教《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海鸥送老人这一环节时,我不仅插叙了老人生前的生活状况,而且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乐配画朗读,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2、与生同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非常注重范读。范读分为教师读和学生读,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而尽量让学生来示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小老师在班内配乐读、配图读,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让他们模仿老师读,那效果将是事半功倍。
3、带动作读
我在执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在初读、快速读、配乐读的基础上先找个别孩子示范表演,然后全体孩子一齐边表演边朗读,让孩子们手、脑、眼口并用,提高了阅读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朗读效果。
三、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就是培养习惯。”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决不是只简单地培养读课本的习惯,而是要培养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底子的阅读习惯,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与大家共同分享。 我觉得最起码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阅读的目的性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明确的读书要求:请大家自由读书,要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流利。这是初读文课文要完成的目标;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在整体把握课文时要想的问题;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事在进行阅读理解时,要求学生完成的读书任务……有了读书目的的指引,学生才能在读书中思考和收获。
2、养成每天阅书的习惯
培养学生每天抽出十到十五分钟读自己喜欢的任何作品,可以用午休、放学做完功课以后、节假日等点滴时间来读书。每天坚持半小时阅读,帮助他们选择阅读材料,构建阅读空间,循序渐进,先扶后放,慢慢养成习惯。
3、 形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为此,我要求孩子们做到。 (1) 手中拿着笔读书。 (2)按要求圈画相关语句。 (4)摘抄积累。 (5)写读后感。 4.主动解决阅读的困难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带着工具书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的习惯、养成不懂就多读几遍的习惯、敢于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有人说:“培养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培养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是啊!我们的孩子只有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长期坚持阅读,才能获取更多知识,适应现代化的学习要求,才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跃马平川”。
总之,阅读方法是提高语主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又为 语主题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我相信他们三者的有效结合,能让阅读在语文主题学习中绽放精彩。
第二篇:阅读让作文更精彩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单位:沭阳县庙头中学
姓名:胡 维(13812318705)
【内容提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实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多吸收、多借鉴、多积累、多运用,从而促进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字】 阅读意义 阅读效率 创新意识 写作水平
一、阅读对作文教学的意义
开展阅读活动可以积累写作素材。阅读的范围极广,老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古今中外各种名著,让学生有意识地从名著中吸取营养。“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那么如何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多吸收、多借鉴、多积累、多运用,从而促进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看来,有效的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加强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从而自然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产生和谐的美,真正让丰富的阅读成为学生写作中的一个亮点。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长上腾飞的翅膀。
阅读作为间接经验能被读者接受的部分应该是极少的,所以一个人读的书再多也不能保证他能进行写作。这时的阅读应该是引导他们建立课文与生活体验相的纽带。所以不应该着急让学生动笔,而是应该先让学生体会生活。把激发体验、活跃思维等引导放到写作文之前去做,学生才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推论,在阅读和写作中都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生活准备,在阅读中这种准备只是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程度而已,而在写作中这种生活准备却是写出独特感受的必备基础,即起着关键作用的决定因素,没有这种生活准备的写作只能是流于表面的写作。
二、激发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让一个人寻求知识、研究事物产生稳定的倾向。传统教学方法所使用的传输教学信息的手段,已逐渐让生活在科技高度发展、教学条件已极大改善的今天的学生感到不满足,甚至厌倦。电教媒体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竭尽全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指导学生谋篇布局,讲究写作技巧等,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我渐渐发现,一个学生阅读量对他的写作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这样说,阅读能够让学生的作文更精彩。
开展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许多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创作兴趣都是从阅读的文学作品中开始萌发的。书中那些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具有文采的修辞语句,精巧新颖的个性化创作,都吸引着学生,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写作观念,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这种产品应是自己的所思所感,有新的创意,能充分展示个性,而非人去亦去的东西。既然如此,那就必须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只有最熟悉的东西,才会有话可说,也只有最动情的东西,才会使自己感动,同时也让别人感动。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不说假话、大话、空话,不写虚情假意的文章。要让学生认真用眼睛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感觉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进而用自己的笔记下美的亮点和美的瞬间。让他们关注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美的感受、痛苦的经历、执著的追求通过文章反映出来。有了强烈的创作动机,一篇又一篇优秀作文才能产生,以读促写,写而促读,读与写形成了良性循环,阅读与写作给学生带来了乐趣。
三、影像指导阅读,培养创新意识
良好的阅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突出创新。求异是创新性的一个重要特点。作文教学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进框,不落套,不师云亦云,不邯郸学步。应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反映学校生活、师生感情的文章举不胜举,要想使文章打动读者的心,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或在结构上独创,不落窠臼,走出俗套;或在内容上出新,选材新颖,构思独特。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比如,要求学生写山水游记、状物绘景类的作文,可用投影快速映出作文题目、写作要求及相关的提示性文字。这样,教师按投影字幕依次讲解,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与此同时,播放供学生进行观察写作的自然山水风光录像片,并指导学生逐一观察,对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学生有了生动可感的写作材料,下笔成文也就比较容易了。由此而写出的作文,质量往往比采用传统作文指导方法,由学生自由写出的作文要高出许多。
如果是要求学生写叙事、说理、抒怀类的作文,亦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或用投影映出作文材料(文字、图画等),或用录像展示客观事物的原貌(整体、局部、细节等)、发展变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画面,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再通过指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思考并联系社会生活作启发性分析,就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热情,激发出写作的欲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电教评改,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有鉴于此,我们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初作成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同时,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倍。
电教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阅读丰厚了学生的文化积淀,使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有深度,手下的文章自然也多了几分文化气息,使文章立意深远。老师可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优秀的考场作文,给学生借鉴。同时,让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大量深刻鲜活的精彩句子,反复揣摩,认真品味,并活学活用到作文中去。如写对生命的理解可改用泰戈尔的名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样的句子能为作文增添语言的靓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有质的飞跃,语文老师应责无旁贷的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因为,阅读能够让学生的作文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尚文,2002 07 [2].《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马笑霞,2003 06 [3].《中学语文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浙江大学出版社,江平、戴丽敏,2009年08月
第三篇:孝行让生命更精彩
撒娇的年龄,可五岁的小金鹏却早早承担起了家庭重担。童年如诗,童年如画,童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梦,这个本该是躺在父母怀中
故事从2001年开始。小金鹏的父亲因意外车祸造成高位截瘫,先前辛苦攒下的十几万元积蓄全部花完,却仍未见效果。而后,更多的不幸开始降至这个家庭:奶奶检查出肠瘤癌,不到半年就撒手人寰;不久,妈妈因不堪家庭重负选择了离开;而后,家里突发大火,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烧光„„。从那时起,年仅五岁的小金鹏,就只能和爸爸相依为命,用他瘦小的身躯支撑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每天清晨,当别人还在熟睡的时候,小金鹏已经自己穿好了衣服,生着了炉子。热水烧好后就开始给爸爸洗脸、做饭,对这个五岁的孩子而言,他所能做出的饭只不过是用家里烧水的壶煮面条而已,煮出来的面条经常很黏,然而他却很认真地一口一口地喂给爸爸吃,随后再将一个带有吸管的杯子靠近爸爸的嘴边,喂他喝水。为了让爸爸早点站起来,小金鹏每天都会给爸爸翻身子,擦身体。由于年龄太小,翻动父亲身体得使很大的劲,每次小金鹏都累得满头大汗。但他不叫苦,不喊累,十年如一日。最困难的就数给爸爸清理大便了,每清理一次小金鹏就得忙活整整一上午。“每当看到5岁多的儿子像个小大人一样忙里忙外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像刀割一样。”爸爸说到这些,总会忍不住泪流满面。
故事的主人公毛金鹏,是我校八年级十班的学生。屈指算来,今年15岁的小金鹏已经照顾父亲整整十年了。十年,三千六百个日日夜夜,小金鹏在人生的磨难中坚强成长。他没有气馁,没有绝望,他仍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们的帮助使学习日有所进、月有所长,用自己执着的孝行和坚强的毅力书写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曾经说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或许年幼的小金鹏说不出这样的大道理,但十年如一日的行动高于一切语言。毛金鹏以一颗滚烫的孝子之心感动了社会,传递着无限的正能量。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第十三频道分别以《15岁少年撑起的家》和《为了爸爸能站起来》为题,对毛金鹏同学孝老敬亲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加入到帮扶救助毛金鹏父子的行列中来。我们学校以此为契机,把孝德建设作为切入点,在全校大力弘扬孝老敬亲、爱岗敬业的传统美德,引导全校师生向上向善、感恩尽责,全力打造团结和谐、创新实干的活力校园,积极为“孝实昌乐、厚德宝都”建设贡献力量。
毛瑞玉老师正是这种精神理念的真实写照,更是当下树新风正气弘扬高尚道德的生动教材。她是我校九年级一班的语文老师,历年来一直任教毕业班,是同学们敬佩的好老师,同事们学习的榜样。
然而最令人感动的是她无私无畏地孝敬公婆的事迹。毛老师的丈夫工作繁忙,多数是她一人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不管春夏秋冬,不管严寒酷暑,八年如一日,无微不至,不离不弃。这对于一个一直担任毕业班的老师来说,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可想而知。最难熬的是儿子中考那会儿,毛老师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疲惫生活,时间对她来说是最为奢侈的东西:她经常顾不上吃饭,顾不上休息,忙了老人忙孩子,然而她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婆婆由于长时间的卧病在床以及年龄的增长,精神上也出现了异常,对于悉心照顾她的儿媳不仅没有半句好话而且经常在毛老师喂她吃饭时对毛老师进行打骂撕扯,有时候给婆婆喂一顿饭需要费上好长一段时间。但毛老师总是把这些早早地做好,然后按时到校上课,谁也不会想到,课堂上把课讲得很生动形象的毛老师早上曾经历了一番怎样的的周折,因为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多年来,她从未给学生耽误过一节课,教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同事们都说,毛老师真了不起,而她自己却认为这没什么,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做老师的应该做的。”多么朴实而又感人肺腑的一句话,一个人能够以一颗平常之心把应该做的做好又何尝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她,毛老师,用自己的孝行,用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用对学生的真诚,用自己的生命能量,把“一孝三实”的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
“百善孝为先”,孝心中蕴藏着无限的正能量,拳拳孝心会撑起我们的自信与自强,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人人行孝,社会会更加和谐安宁,温馨美好;尊老爱亲,诚实守信,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会更加发扬光大,灿烂辉煌!
第四篇:读书让生命更精彩
为了让童年生活丰富多彩,我经常读许多课外书籍,也积极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比如,学校举办的书法大赛、科技节比赛……
我一直都在接受专业的书法练习,同时也从读书中学到了许多书法本领。这次学校举办了书法大赛,我积极参与。书法比赛的时候,我聚精会神地写着书法作品。差不多一个月过去了,我完全忘记了书法大赛的事,结果却得了三年级的一等奖,这让我高兴极了!
最近,我在电脑上查看了许多优秀的科技作品,因为我校第16届科技节马上就要开始了,我得作好比赛的准备。学校最先举办的是科幻画比赛,我主动报名参加比赛。通过我和妈妈共同辛苦地思考和努力,终于画出了一幅既漂亮又有创意的科幻画—《绿色联合工厂》。我的作品得到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高度赞扬。
通过以上活动,让我知道只要肯努力学习,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以后,我一定要读更多更好的书,让我的生命更精彩。
第五篇:让运动成为习惯,让生命更加精彩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众所皆知的道理,但是人们往往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只有健康在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想到平常应当经常运动,进行体育锻炼,纵然有一时的兴趣和激情,但坚持长期锻炼的人只有少数。
科学进步使人们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劳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质量快速提升。身体肥胖,体质下降,糖尿病、颈椎病、高血压等一些现代病也接踵而至。特别是社会竞争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压力增大,心理疾病困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而运动则是对付这些现象最好的良方,我们不仅可从运动中得到快乐,而且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提高生活的质量。健康体质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要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说跑步或骑自行车上班,挑选一两个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就能筑牢预防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这是铭刻在奥林匹亚山上的铭文。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业,从青年到成年人……强身健体,已从一种社会时尚,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方式,成为一种文明素养的体现。
要怎样才能养成运动习惯呢?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向我们推荐了一种养成运动习惯的方法:坚持锻炼90天。为了证明这一说法,他亲身实践,早晨戴上记步器,坚持每天走上7000步,如今他已坚持了7个多月。他的体会是,“坚持21天就从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坚持60天会从主动锻炼变为自动锻炼,坚持90天就会养成运动习惯,并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有了运动改善心理,提高智力的收益。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运动像洗脸刷牙一样成为可以熟视无睹的习惯,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让生命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