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俞正强老师的课有感
第一篇:听俞正强老师的课有感
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课堂实录
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面积的认识》课堂教学整理
教学目标:
1、
认识面积,形成正确的面积概念及面积单位的定义。
2、
体验生活中关于面的经验认识到数学学科中关于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经验的唤醒:
1、板书:面
提问:面是什么东西?(将学生答案分成三类
吃的:面条
看到的:桌面、地面、墙面
量的、算的:面积
提问:面条有面积吗?桌面、地面、墙面有面积吗?面积是谁的面积?
揭题:面积
2、
提问:面条是什么做的?面粉是什么作物的粉?
麦粉
面粉
面条
为什么其他的粉(米粉、蕃薯粉)不叫面粉?这个问题下课前解决。
3、看到的面:桌面、地面、墙面看到过几遍?这个世界有多少个面?你们身体上有面吗?(板书:脸面)拿出笔与纸,把看到的面画下来。(展示学生所画的面( 脸面、 黑板的面
、书本封面)
小结:画下的面有各种各样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二、经验的加工:
1、提问:这些面有什么特片?
生:平的;在东西的外面;表面的;有长有宽的;在立体东西的一个面;属于一个东西的;有面积的;肉眼看的到的;有厚度的……
这么多说法,看看哪些是对的?(引导得出)
(1)面一定是与物体连在一起的;
(2)面是拿不下来的,可以画下来,画下来一定是平面图形;
(3)面是看得见、摸得着,有些是平的,有些则不平
……
三、经验的改造:
1、(板书)
物体的表面
的大小
封闭图形
2、提问:面是讲大小的,为什么不能叫长短的?不能叫轻重的?
生1:面是一个单位,单位是固定的。
生2:面即上下长大,又左右长大,两个方向长大,而长短则是一个方向长大。
生3:大小可以全部概括进去,往所有的方向变大。
(引导回忆)什么东西讲长短?线是讲长短的,而面是讲大小的。
3、
揭示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面积。
四、面积单位的学习:
1、长短有单位有米、分米、厘米,那么大小的单位有哪些?阅读书本第73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规定面积单位的?
(1)1平方厘米:明确概念后取出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片观察
(2)1平方分米:身上能找到这样大小的吗?
(3)1平方米:取出4张纸片,教师拿两张,两位学生各取一张,拼出1平方米
三个单位中最大的单位是哪个?最小的单位是哪个?不大不小的呢?
2、用手里的面积单位度量一个物体表面的面积。
(1)学生动手度量;
(2)选择一组学生汇报度量的结果。(大多数学生汇报的是长短,非面积)
(3)其他组学生评价。
面积怎么测量?(请一位正确的学生上台测量练习本的面积,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修改)
再次选择面积单位与测量对象,量一量面积是多少?(测量后学生汇报)
长度测量用什么工具?重量的测量呢?面积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五、戏谈“面条”:将麦粉加水和成面,用擀面杖擀成一个平面,再把这个平切成面条。
第二篇:面积的认识(俞正强)特级教师教案范文
温州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专题研究培训活动
面积的认识
金华 俞正强 2013年4月9日上午
课前在黑板上书写:面
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字“面”,你觉得什么是面呀? 生:就是平时吃的面条 师:一把面,一团面。 生:前面的面。
师:前面在哪里?我怎么找不到。 生:面积。物体的面积。 师:你能找一找吗? 生:一张纸
师:这张纸头就是面积吗? 生:不是,是这张纸的面积。
生:面就是立体图形的一部分,这个面、这个面、这个面,„„ 师:他找到面了,这里一共有6个面。这个也就是(上面),这个是(前面)。 师:吃的面是厨房的面。
师:6个,分别是上下前后左右统统称作什么面? 生:书面
师:同学们,面在书上,简称“书面” 生:黑板的面,简称“板面” 师:还有呢?
生:地面、墙面、桌面。
师:你能不能讲一个不一样的面? 生:难道是面积?
师:谁能给我找一个,有没有一个跟“地面、墙面、桌面”不一样的。 生:面条
师:不说吃的。 生:里面。
师:我说一个,指着(脸面)脸面与这些面有什么不一样? 生:脸面有弹性,其他没弹性。 生:脸面是软的, 生:脸面是肉做的。
师:出来光滑、粗糙,还有什么?
师:你会不会躺在一个凹凸不平的床上。同学们,学问大着呢,这是一个(曲面) 师:现在把你看到的面画一个出来,能不能画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面。 学生作品:脸面、书面、立体图形的面 师:我们看了以后,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面是无处不在的。 生:无论哪里,都有面。 生:面都是有形状的。 师:画下来之后,统统都是一些形状。画下来之后都是图形,这是我们刚才得到的一些结论。 师:我们来小结一下,刚才我做做了什么什么事情?
我们先来找面,发现面是无处不在的,然后我们把它画下来之后发现都是一些图形。 出示
长短
轻重
大小
思考:这个面是讲什么的?长短
轻重
大小,是好长,好重,还是好大啊。 师请一排学生将,生:长短;师:啊,好长!
生:大小;师:啊,好大!
生:面讲大小,师:你今天起床,你的床大,还是你妈妈的大?生:我的大;你的床长,还是你妈妈的长?生:我的长。师:与我家的不大一样。 师:是的,面是讲大小的。那什么是讲长短的? 生:线
出示:线
长短
mm
cm dm
m
面
大小
师:你走过去是走面还是走线,你滚过去是滚线还是滚面。
师:比较线的长短,我们规定了很多很多的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我们比较面的大小我们要
师:面是讲什么的?生:大小 师:面的大小叫面积。
师:如果要比大小,一定要有“单位”,单位在哪里呢?长度单位管什么?大小;面积单位要什么呢?我们这个世界是怎么规定面积单位的呢?请你把书翻到73页,自己看看。这个小朋友已经划起来了,真好。
师:我们书上规定了3个面积单位,分别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小朋友们这个单位与长度单位有关系吗?
生:没有。师:看看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就是多了个“平方”。什么是1平方厘米?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依次类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依次类推,“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是1千米的是“1平方千米”。
师:你认为这本书的封面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合适? 生:平方厘米(8人)生:平方分米(2人)
师:谁合适,请你发表评论?同学们没有讲平方米、没有将平方分米,你认为什么合适? 师:同学们,请你们举起自己剪的1平方厘米。找找看,身上那样东西跟他们差不多大? 生:衣服上纽扣 生:手指 生:指甲 生:中指 生:小拇指
师:同学们,请你将1平方分米举出来,请你在身上或身边找一样差不多大的? 生:裤子口袋 生:衣服口袋 生:拳头 生:手掌 生:脖子
师:同学们,我们把手掌伸出去,然后把1平方分米放上去。 师将1平方分米粘在黑板上,问这是“1平方分米”,这1平方分米是它的”面积”,正方形我们以前学过(周长)。 师:我又拿了一个1平方分米,那么它的面积是“2平方分米”
生:6平方分米
师:你怎么搞出来个6平方分米?你来试试。生上来数了6个1分米的边。数完后自己说错了。
师:我没办法了,你有办法吗?他在干什么事情? 生:他把面积的边长搞成1平方分米了。
师:小朋友们,注意,这是1分米,这是长短;这是1平方分米,这是大小。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平方分米),它的周长是(6分米)。 师:长度和面积不能混起来。长度是
面积是
师又拿了一个小朋友的1平方分米,现在这个图形的大小是
生:3平方分米
生:1.5平方分米 师:你上来量。 生:我算。
师:不准算,量。
师: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3平方分米
师: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8分米
师:我把全班小朋友的多拼在一起,你能知道什么? 生:他们的面积。 师:周才呢? 生:拼起来不一样。
师:如果让你画个圈,你认为这节课最重要的地方在哪里?谁到黑板上画一画? 一生上来画了单位,一生画了整个。 师:我来画个圈,会画哪里?
生:肯定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生:全部都画,除了吃面以外。吃面与这里无关。 师:你认为这节课主要讲什么?(面积)
师:面是讲什么的?面是与什么有关的?(大小) 师:谢谢小朋友。
第三篇:听吉春亚老师的课有感
2011年3月13日,我参加了桥头镇中心小学举办的习作研讨活动,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上的课,今天有幸亲眼目睹听闻已久的吉春亚老师课堂教学的风采,真是受益非浅,并激励我努力朝前驶去。吉春亚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节如诗如画的课堂:
第一节课讲的是《说说心里话》,首先吉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QQ邮箱的漂流瓶把同学心里也有的心里话展示出来,同学们的思维就给巧妙地打开了。接着吉老师就给同学点明写作的内容,心里话就是:不敢说的、没机会说的、或者不好意思说的、秘密„„要表达需要点窍门就是:只可以选一个方面一件事来说而且要以情打动别人,这个心里话才算是成功的。在吉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心里话就是要说到心里真实的感受可以感动别人的话。
第二节课讲的是《游戏作文》,吉老师给学生起了个头,说:“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吉大师,她说她有一双‘火眼金睛’,你们相信吗。”生答:“不相信。”吉老师便拿出游戏的道具:,让学生配合进行游戏,并把每个游戏的过程,让每个学生接着吉老师先前说的一句话往下续说。通过游戏,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再经过吉老师的引导,学生们续说的越来越详细,越来越生动,而且吉老师还把学生续说的重点词语板书到黑板上。这样一步步往下引导,学生们不仅把一篇完整的作文口续出来了,而且还让学生明白了要想写好游戏作文就必须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和反思。
吉老师的教学带有浓浓的“语文味”且不乏诗情画意,具有与众不同的教学魅力。吉老师始终用微笑和学生亲密接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所想、所说,不断用激励性的话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如:“知识真丰富”、“从你们灿烂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你们的自信”„„看似平常的语言却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赞赏,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掌握知识。她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循循善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进而享受学习,学习变成一件轻松的事情。
吉老师干脆的语言,精练的评价,到位的手势无不透露着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风格。她的课知识容量多,但却不显得紧张,反而井井有条。感觉吉老师的课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也吸引着在场的听课老师。
吉春亚老师的课给我点亮了智慧的明灯,我清楚地明白到:在指导课中,教师需要细心指导学生怎样按生活中的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说话;在学习写作中怎样给学生写作的启示,可以给学生一些例文,这样能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启示,起到点拨的作用,给学生树立榜样,坚持不懈,这些都给学生很大的鼓舞、启示。
第四篇:听于东老师的课有感
裕华区方村小学赵凤英
今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英语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很荣幸地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东老师所作的展示课及相关讲座。
于东老师讲的是《Winter is the white season》一课,于东老师有特别深厚的教学功底。没有提前熟悉的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但于东老师循循善诱、不急不愠,一字一句,语言清晰、思维敏捷,一种和谐、温馨的课堂在大家的疑问、期待、观望、关注和回味中自然的结束了,没有丝毫的夸张和故意修饰,那么地真实!课没有想象中的热闹和繁华,与想象相比不能说是“糟糕透了”,也不是拍手称快的“精彩极了”。表面上看起来并不精彩的课堂和接下来也不夸张的讲座却给人留下了长长的回味,这不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火锅美餐,却是一桌考究的精神盛宴,给我们留下了长长的思索„„
这是第一次面对面听英语特级教师的课,一直在想特级教师的课是什么样呢,是不是自己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特级教师哪儿就不会出现呢?或者说在特级教师哪儿就迎刃而解了呢?学生有不配合的时候吗?有什么妙招吗?这些疑问在思索中都有了答案:特级教师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走进鲍老师的课堂,真实地体会到特级教遇到的问题一样也不比我们少,我们遇到的问题,特级教师同样会遇到,他们遇到的问题可能更多,但他们更有耐心、更善于反思、研究和总结、更有追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积蓄了力量,做了更多的工作,积累了更多的经验,经过时间的磨砺和实践的打磨,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特级教师的称号也便名副其实了。我这样的理解难免有些偏颇或片面,但至少应该是有一点点道理的。
在讲座中,于老师从热身、呈现、操练、练习等各个环节介绍了相关的方法及如何组织课堂,有一些方法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完全是鲍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作了展示,使大家受益匪浅。
总之,现在回想起当时的课堂及讲座还是意犹未尽,总觉得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又有些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准确的感觉,真实?付出?努力?反思?研究?困难?„„大概都有吧!这只能是在实践中去慢慢体会了。
这次观摩又长见识了、找到差距了,以后将以名师为榜样,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自已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五篇: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有感
错的好
教研室:杨勇
我们常常听到的公开课,总是有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学生的表现太完美了,几乎不会出错。从事一线教学的我们其实很清楚,这课在“公开”之前已经上了好多遍了。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无非是程序化的按部就班,抑或是极少瑕疵的精彩表演。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犯错不可避免,面对学生出错,我们总是想尽办法避免。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却是这样做——面对学生出错,他会大喊一声:“错得好!”
作为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华应龙一直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数学教育,打造“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课堂。他的教育教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化错教学”。
听到这一新颖的提法,我们肯定是一头雾水。错就是错,难道还能把错的说成对的?错误也能成为我们表扬学生的理由?差错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华应龙老师告诉我们:“化错教学”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化为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化错教学”的要义在于教学过程中随机融入,自然生成,而不是事先刻意安排;敏锐发现差错背后的意义,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张力,巧妙彰显其积极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错误;充分挖掘并利用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学做真人,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引向心灵深处,而不仅仅是促进认知的发展。
差错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人们判定“错”与“对”受特定的时空、特定价值标准的制约,不同的文化环境有不同的对错观。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就会有所不同。“对”与“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学习活动发生。有化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化错教学,才有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具体而言“化错教学”包括“容”--“融”--“荣”三个步骤。第一,错是错,要温暖地“容”;第二,错不是错,要智慧地“融”;第三,错还是错,要自豪地“荣”。这也是“化错教学”的三重境界。
第一步:错是错,要温暖地“容”。一错当头,能否容纳,取决于一个人的见识和胸怀。善待差错,不是鼓励出错,不是要纵容学生不负责任,“草率行事”,而是要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激发学生挑战的精神,保持学生创新的激情。允许差错存在,实际上是学生认知在自然展开,是给予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进行辨析、判断、推理的机会。
第二步:错不是错,要智慧地“融”。把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从外在表现入手,引导其暴露思维过程,分析其内在机制,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困惑所在,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是着眼于对还是不对,而是应着眼于有没有价值。当阳光亲吻乌云,将错误的尝试最终引向正确的结果,使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学生体悟到的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三步:错还是错,要自豪地“荣”。这是对出错过程的回眸,是对差错的育人价值的欣赏。不是以出错为荣,而是以能包容差错、融化差错为荣。一名学生出错,对于整个班级的学习进程来说是很光荣的贡献,对于学生自己来说是一段很荣幸的经历。如果在我们的课堂里,您听到学生踊跃地介绍与众不同的想法,听到有学生大气地站起来说:“刚才,我是这么错的……”学生直面差错,甘愿分享的场景是多么的美妙。他们不怕失败,敢于创新,因此我们能够“听到学生思维真实的声音”。而我们就会认识到差错的价值并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
华应龙老师说:人生自古谁无“错”,没有化错何来创新。有些错误总是要犯的,犯的越早损失越少。“化错教学”让我们重新审视学生在课堂中的错误,认识到充分利用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差错,对于鼓励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挑战与创新的激情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好化错教学,差错定能成为一颗颗珍珠,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放射出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