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icu危重患者护(集锦)

icu危重患者护(集锦)

icu危重患者护第一篇:icu危重患者护ICU危重患者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摘要:针对ICU危重患者发生压疮的原因,总结提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强调护理人员在压疮预防和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强护理人员压疮相关知识的学习时预防压疮的关键;同时指出领。

icu危重患者护

第一篇:icu危重患者护

ICU危重患者压疮的预防和护理

摘要:针对ICU危重患者发生压疮的原因,总结提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强调护理人员在压疮预防和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强护理人员压疮相关知识的学习时预防压疮的关键;同时指出领导者在压疮的防治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ICU危重患者;压疮;预防;护理

压疮(pressure sore)又称压力性溃疡(pressure ulcer,PU),为临床常见护理问题。预防压疮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护理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ICU患者病情危重,均需卧床休息,有的因病情需要需制动禁止翻身等,这些都给ICU压疮的预防和护理带来困难,因此压疮的预防和护理已成为ICU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ICU护理工作中的难题。我科获得性压疮患病率约24.69%左右,国外报道住院患者压疮患病率介于4%~56%,我科介于国外研究报道的中等水平[1]。针对ICU患者的特殊性,在预防和护理压疮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我科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总结汇报如下。

1 ICU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

1.1体位的限制 ICU患者常因各种原因有体位限制。一些颈椎、脊柱的外伤或病变需平卧或者禁止翻身;病情重、血压低也禁止翻身;有人工气道患者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需将床头抬高30°或以上,给患者骶尾部带来较大的压力,摩擦力也相应增加。

1.2心理因素 患者因伤口疼痛及身上各种管道过多等不愿自主活动甚至不愿翻身;有的患者担心翻身会导致伤口裂开或管道脱落也不愿翻身等。

1.3腹泻 腹泻导致骶尾部、肛周、臀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易引起压疮的发生。

1.4其他 营养不良、高分解代谢状态、高热、肥胖、消瘦、老龄等。

2 预防及护理措施

2.1成立压疮管理小组 任命一名护士为压疮管理组长。压疮组长为我院伤口管理小组成员,护师职称或以上,经过严格的压疮相关知识培训,能熟练应用各种压疮风险评估量表,正确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和压疮分期评估,对于各期压疮能给予正确处理和指导。实行责任护士-压疮组长-护士长三级管理制度。患者入科时,有责任护士填写压疮风险评估表,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皮肤护理计划。每24h需重新评估,严格交接班,重视皮肤情况,如有变化应立即重新制定护理计划,及时给予处理。遇有疑问或护理难度程度大的压疮应立即报告压疮组长处理,组长根据情况给予指导或上报护士长处理。压疮组长每天对疑难压疮给予评估和指导,并做好记录。

2.2加强全科压疮知识学习 每月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压疮相关知识,正确应用压疮评分量表,把握具体测量的准确度。高风险患者需密切观察,并针对各种因素随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皮肤护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提高全科压疮风险意识,重视预防,强调压疮护理的延续性,不断改进质量。

2.3体位改变 定时翻身是预防压疮发生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定时更换卧位,可使受压部位得到放松,使组织活力得到恢复。长期卧床患者每2h翻身一次,左右交替进行。为降低摩擦力和剪切力患者抬高床头尽量不超过30°,翻身时动作宜轻柔,禁止拖拉拽等。一般不建议按摩受压部位,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的皮肤保护性反应,解除压力后一般30~40min 会自动褪色,不会形成压疮。如果持续发红,则表明软组织损伤,按摩必将加重损伤程度。过多按摩还可出现脉搏增加,静脉含氧量降低,皮肤湿度降低等问题。

2.4预防用具的使用 尽量使患者卧于气垫床,特别是老年患者、外伤禁止翻身者、极度消瘦者、肥胖者以及生命体征不稳需减少翻身者等。也可将海绵垫、水枕或软枕垫于易受压部位,如脚跟、肘关节、肩胛部。颈椎受伤者还应注意枕部压疮的预防,可垫水枕于枕部并预防性贴减压贴。

2.5加强营养 有研究表明,营养不良是发生压疮的重要因素。ICU患者一般处于昏迷状态,特别是有人工气道的患者均无法经口进食,因此应给予管饲营养。ICU患者病情危重,存在高分解代谢状态,易引起负氮平衡,使皮下组织变薄,尤其是骨突部位更加明显。另外由于全身抵抗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皮肤破损的修复能力和抗感染能力。丰富的营养,有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加强皮肤的屏障功能,预防压疮发生。一般首选用肠内营养,若肠内营养不能满足患者需要时可结合肠外营养。

2.6皮肤护理 避免大小便刺激,预防腹泻。大小便失禁患者,皮肤浸渍后在受到摩擦力和剪切力时更易受到伤害而导致压疮发生。ICU患者应病情需要一般都给予的留置导尿管,小便失禁的情况基本不存在。对大便失禁的患者,首先应及时清理干净,用软毛巾擦干保持肛周及骶尾部等部位的清洁干燥,床单及被服污染或潮湿时及时更换,减少对皮肤的不良刺激,预防压疮的发生。保持床铺平整、整洁、干燥、无渣屑。

2.7健康教育 对于可床上活动的患者,鼓励自主活动,告知患者产生压疮的危害,加强患者对压疮的认识,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根据病情适当使用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疼痛刺激,提高患者配合程度。

3 小结

护理人员对预防患者压疮发生的重要作用。护士是压疮预防和处理的主导者,护士的相关知识将会影响压疮的发生率、现患率。因此应强化护理人员对患者压疮的认识,提高预防压疮的意识。同时管理者对预防患者压疮的发生也起到重要作用,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是预防压疮的有力保障。医院应从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层层监控,使管理者与护士共同参与到预防患者压疮发生的护理工作中。从而有效地达到预防患者压疮发生的效果。ICU压疮的预防是一项持续的、不断完善的服务过程。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压疮的发生率,降低患者治疗费用,促进ICU患者的康复,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实现优质护理。

参考文献:

[1]段征征,刘义兰.ICU患者院内获得性压疮发生情况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11):3799-3800.

[2]Paul JB,Keller A. Pressure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Areview of risks and prevention [J].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02,28.1379-1388 .

[3]Pender LR,Frazier S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rmal pressure ulcer,oxygenation and perfusion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J].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2005,21(01):29-38 .

[4]何华英,杜峻,王素芳. 压疮危险因素预测及预防护理研究进展 [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09):803-805.

编辑/哈涛

第二篇:危重患者ICU营养支持途径合理性的研究

第一作者 高艳华

【摘要】

目的 探讨营养支持途径的合理性。方法 对1208例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科室分布、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使用情况、营养支持途径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入住ICU时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721例,占59.7%。其中外科系统发生率48.4%,内科系统发生率47.2%。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患者1025例,占84.9%。营养支持中能耐受单纯EN途径占12.7%;EN联合补充的PN(EN+PN)占75.8%;全肠外营养(TPN)占11.4%。营养支持治疗1周后各组患者血清白蛋白(sALB)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N与PN相结合的营养支持方式在ICU中占重要地位,再评价PN在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是必要的。

【关键词】 重症监护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在营养支持与器官功能支持治疗飞速发展的今天,营养支持是危重患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到代谢调理,免疫营养,对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和代谢改变的研究正在从基础走向临床。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已经应用多年,但在应用的普及性与规范化方面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现对我院综合ICU使用营养支持的营养素补充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营养支持的合理性。

对象和方法

1.对象

选取我院2005年7月~2007年12月入住ICU患者1372例,去除因术后在ICU观察治疗时间不足48 h者164例,观察对象共1208例。其中来源于外科系统患者592例,内科系统546例,其他70例。男性663例,女性545例;平均年龄52.7±21.5岁。观察内外科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按照营养支持途径分为三组,EN组354例,EN+PN组716例,PN组138例,分析比较各组治疗前后sALB变化情况,判断支持途径的可行性。

2.营养状况评估

采用欧洲营养不良风险NRS(2002)方法,ICU多数患者无法站立和或存在胸水和腹水,结合sALB<35 g/L判定为营养不良[1]。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1025例,占84.9%。入住ICU后48 h内进行EN。

3.营养液组成及配制

肠内营养:存在部分消化吸收障碍的患者选用百普素(荷兰 Nutrica公司),胃肠道功能正常者选用能全力。肠外营养:采用葡萄糖和脂肪乳剂双能源供能,营养液由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各种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组成,用3 L袋的形式配置供给营养,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按无菌室操作常规在层流室进行配制,营养液在室温22℃~25℃于12~24小时内使用完,当天配置当天使用。

4.方法

患者进入ICU后如无EN禁忌证,即开始肠道营养。经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空肠造口途径,使用动力泵控制速度10~100 ml/h,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肠道耐受情况调整输注速度和数量。记录每位患者开始EN的时间,如患者不能耐受EN,即给予EN+PN或者全肠外营养(TPN),记录不能耐受全肠内营养(TEN)的原因,EN、PN营养液的基本内容,营养支持治疗1周后复查sALB。能量供给根据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意见(草案)推荐,急性应激期进行营养支持应掌握“允许性低热量喂养”的原则(83.7~104.6 kJ·kg-1·d-1);在应激与代谢状态稳定后,能量供给量需要C级适当的增加(125.5~146.4 kJ·kg-1·d-1)[2]。

5.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入住ICU时sALB<35 g/L患者721例,平均sALB为26.5±7.2 g/L,营养不良发生率59.7%。其中来自外科系统患者349例,营养不良发生率48.4%;来自内科系统340,营养不良发生率47.2%;其他32例,营养不良发生率4.4%。内外两科营养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P>0.05)。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患者1025例,占84.9%,916例EN途径能量摄入小于目标喂养,予实施EN+PN治疗,占19.8%;单纯EN者154例,占12.7%;因存在EN禁忌实施PN治疗患者138例,占11.4%。营养支持治疗1周后,按营养状况评估,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后sALB水平有所升高,以EN+PN和PN营养支持为显著。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营养支持1周后各组sALB变化的比较(略) 讨 论

患者合理营养支持是治疗危重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在临床虽然有长足的进步,但住院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仍未见下降。本文对我院ICU危重患者采用欧洲营养不良风险NRS(2002)方法结合参考sALB<35 g/L评定患者营养不良,结果显示危重患者营养不良比例高达59.7%。长期来,由于外科系统中严重创伤、感染、大手术等,部分患者需要禁食,外科营养支持一直受到重视[3],外科系统PN治疗所占比例远高于内科系统,但研究结果显示内外科重症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发现,内科重症患者营养不良在内科系统危重患者中普遍存在,可能原因是慢性长期的基础疾病消耗;严重的病理生理损害(慢性心肺等功能不全,体力,意识,消化功能等),防碍重症患者进食,患者虽能进食,但远不能达到目标喂养;普通病房住院期间可能忽视了营养支持治疗等,提示营养支持在内科系统应引起足够重视,全面加强临床营养支持的培训是必要的。

根据营养素补充途径,临床营养支持分为EN支持与PN支持两种方法。研究证实,只要提供不低于总热量20%的肠内营养,就可以避免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与肠道的菌群易位。多项研究证实早期EN能减少脓毒症的死亡率、ICU的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4,5]。EN比TPN便宜更符合人体的生理,有利于维持肠道的完整性、免疫功能和肠屏障功能;而TPN的应用中发现感染、代谢紊乱、肠黏膜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的比例增高,可能导致感染和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并增加医疗费用。目前,营养支持方式已由过去以PN为主要供给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肠造口途径为主的EN。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5月制定的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意见(草案)推荐[2],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允许,应积极采用EN支持(B级)。本研究显示,在临床早期运用EN过程中,仅有12.7%的患者能基本达到目标喂养,大多数患者由于严重感染、内毒素血症、休克、创伤、长期运用广谱抗生素、脏器功能衰竭、机械通气导致腹胀等多种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功能障碍,约有75.8%的患者单纯EN不能达到目标喂养,同时部分开始可以耐受足量EN的患者,在入住ICU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需减少肠内营养量。国外有多项研究显示,发现在临床实践中单纯EN治疗患者因不能得到足够的能量摄入,导致或加重营养不良,与ICU死亡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增加相关[6,7]。因此,对EN不能达到目标喂养的患者, PN的补充能保证足量能量的摄入,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调理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我们认为尽管EN是危重患者的首选营养支持途径,但是单纯EN治疗能量摄入不足发生率高,PN补充支持是合并肠功能障碍患者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部分肠内营养与部分肠外营养相结合的联合营养支持方式在ICU中占重要地位。EN联合PN治疗与疾病预后的关系、PN开始治疗的时机及EN与PN治疗的合适比例等方面尚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 伟,蒋朱明,张永梅,等. 欧洲营养不良风险调查方法在中国住院患者的临床可行性研究[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5,13(5):137-141.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草案)[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10):582-590.

[3]刘晓丽,袁静珏,王 莹,等.肠外营养输液途径合理性和适应证分析——3979例患者回顾性调查[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5,13(5):263-267.

[4]Marik PE,Zaloga GP.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 acutely ill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J].Crit Care Med,2001,29(12):2264-2270.

[5]Artinian V,Krayem H,DiGiovine B,Effects of Early Enteral Feeding on the Outcome of Critically ill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Medical Patients[J].Chest,2006,129:960-967.

[6]Reid CL,Campbell IT,Little RA. Muscle wasting and energy balance in critical illness[J].Gin Nutr,2004,23(2):273-280.

[7]De Jonghe B,Appere-De-Vechi C,Fournier M,et al.A prospective survey of nutritional support practice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what is prescribed? What is delivered? [J].Crit Care Med,2001,29(1):8-12.

第三篇:危重患者护理管理制度、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定稿]

危重患者护理管理制度

一、危重患者由工作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响应处理。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抢救工作制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三、危重、躁动患者的病床应有床档防护,必要时给予适当约束,避免坠床。

四、及时、清晰、准确地做好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并签名。

五、做好患者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保持患者全身清洁无异味,无血、痰、便、胶布痕迹,保证患者卧位舒适,床单位整洁,及时为患者更换被服。

六、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并了解其使用目的及报警的排除,仪器报警时能及时判断处理。患者发生紧急情况时,护士应沉着、熟练地应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预案。

七、做各种操作前后要注意手卫生,患者使用的仪器及物品要专人专用,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医源性感染。

八、保证各种管道畅通并妥善固定,防止管路滑脱。

九、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护理方案,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诊断、手术时间、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治疗用药、饮食、护理要点、重要的辅助检查、心理状况等。

十、护士长每日检查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督导整改,每月分析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制定整改措施并加强落实,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提高。 十

一、护理部定期对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督导、分析与整改,保证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制度

一、通过对危重患者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和护理服务需求。

二、危重患者护理风险评估的重点包括:病情评估、管道评估、跌倒评估、坠床评估、压疮评估及其他风险评估。

三、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工作应由责任护士完成,班班评估并记录。

四、危重患者风险评估在1小时内完成,对病情危急、有生命危险、需抢救的病人可延时评估,抢救完毕后及时评估。

五、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对于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进行提前预警,制定预防措施并实施,及时化解护理风险。

六、护理部定期检查督导,并纳入科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第四篇: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重危患者的抢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负责组织并主持抢救工作。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 时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或本科值班人员。特殊病人或需跨科协同抢救的病人应及时报请医务处、护理部和业务副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2、对危重病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并做到严肃、认真、细致、准确,各种记录及时全面。涉及到法律纠纷的,要报告有关部门。

3、对急诊抢救病人,遵循先抢救后补付款的原则。对突发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待病情平稳后方可移动。

4、参加危重病人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各司其职,要无条件服从主持抢救工作者的医嘱,但对抢救病人有益的建议,可提请主持抢救人员认定后用于抢救病人,不得以口头医嘱形式直接执行。

5、参加抢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在护士长领导下,执行主持抢救工作者的医嘱,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将医嘱执行情况和病情变化报告主持抢救者。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诵一遍,并与医师核对药品后执行,防止发生差错事故。

6、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日夜应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待,所用药品的空安瓿经二人核对方可弃去。各种抢救物品、器械用后应 及时清理、消毒、补充、物归原处,以备再用。房间进行终末消毒。

7、抢救完毕,做好抢救记录。(括病史首页危重、抢救人次的填写)

8、安排有权威的专门人员及时向病员家属或单位讲明病情及预后,以期取得家属或单位的配合。

9、需跨科抢救的重危病人,原则由医务处或业务副院长领导抢救工作,并指定主持抢救工作者。

10、不参加抢救工作的医护人员不得进入抢救现场,但须做好抢救的后勤工作。

11、抢救工作期间,药房、检验、放射或其他特检科室,应满足临床抢救工作的需要,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推诿,总务后勤科室应保证水、电、气等供应,设备处保障设 备的临时供应。

第五篇:危重患者护理查房

梭形细胞肿瘤

梭形细胞肿瘤主要是以梭形细胞为主,可发生在任何器官或组织,形态学表现可以是癌也可以是瘤。如发生在上皮组织(如梭形细胞癌、梭形细胞鳞癌),也可以发生在间叶组织(如梭形细胞肉瘤,梭形细胞间质肉瘤),形态表现复杂,多类似肉瘤,或伴有形似肉瘤的间质成份,免疫表型既可表现为癌,也可表现为肉瘤,或表现为癌肉瘤结构等的一类肿瘤。该病变较难直接检查,需多方面的检测如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等。

分类

 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梭形细胞癌有时由非上皮性标记物表达,较易误诊为肉瘤  间叶性梭形细胞肿瘤:间叶组织的梭形细胞肿瘤有时由细胞角蛋白表达,需与上皮来源的癌进行鉴别

 梭形细胞癌肉瘤:有时单靠细胞角蛋白表达易误诊为癌。需结合临床,病变部位,组织形态学特征,综合分析才能明确诊断

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癌肉瘤)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由梭形细胞构成的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癌肉瘤)与子宫肉膜间质肉瘤,免疫组化角蛋白与波形蛋白都可表达,应注意鉴别

 胃肠道或胃肠道外间质肿瘤:胃肠道或胃肠道外间质肿瘤,瘤细胞形态主要为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混合细胞形式出现。胃肠梭形细胞肿瘤易被误诊为GIST(胃肠间质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包括下肢肿胀,局部深处触痛和足背屈性疼痛。DVT发展最严重的临床特征和体征即是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绝大多数死亡病例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有症状和体征的DVT患者多见于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昏迷和长期卧床的病人。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

虽然早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明显症状,但是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必须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测深静脉以明确诊断。这样,大部分的深静脉血栓病例就可以得到早期诊断。

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抗凝治疗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案

(1)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先于华法令口服。华法令起效比较慢,用药早期可以诱导血栓形成。因此,一定要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启动抗凝方案。

(2) 使用肝素后要检查血小板,预防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1. 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15 °~30 °,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2. 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一般患肢只作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

3. 严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

4. 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

5. 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油腻,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 6. 每班测量患肢周径,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7. 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

8. 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为肺栓塞,致死率达70%,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窒息感、咳嗽、咯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低蛋白血症

血浆总蛋白质,特别是血浆白蛋白的减少。低蛋白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所致氮负平衡的结果。主要表现营养不良。血液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血浆蛋白质及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质包括血浆白蛋白、各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少量结合蛋白如糖蛋白、脂蛋白等,总量为6.5~7.8g%。若血浆总蛋白质低于6.0g%,则可诊断为低蛋白血症。

病因

1. 蛋白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厌食,如严重的心、肺、肝、肾脏疾患,胃肠道淤血,脑部病变;消化道梗阻,摄食困难如食道癌、胃癌;慢性胰腺炎、胆道疾患、胃肠吻合术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2. 蛋白质合成障碍。各种原因的肝损害使肝脏蛋白合成能力减低,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 3. 长期大量蛋白质丢失。消化道溃疡、痔疮、钩虫病、月经过多、大面积创伤渗液等均可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质丢失。反复腹腔穿刺放液、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治疗时可经腹膜丢失蛋白质。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恶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可有大量蛋白尿,蛋白质从尿中丢失。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巨肥厚性胃炎、蛋白漏出性胃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等也可由消化道丢失大量蛋白质。

4. 蛋白质分解加速。长期发热、恶性肿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蛋白质分解超过合成,而导致低蛋白血症。

治疗

首先应治疗引起蛋白质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分解亢进的原发疾病。若原发疾病无禁忌,可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饮食,使每日摄入蛋白质达60~80g,保证充足热量供应(2500千卡/日以上),并酌情使用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消化功能差者,可予流食或半流食,同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病情严重者,可输入血浆或白蛋白。

主要护理诊断

慢性疼痛

与疾病有关

营养失调

与摄入不足,疾病消耗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

与长期留置导尿管 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腹泻

与疾病有关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有关

腹泻有关 睡眠状态紊乱

与疼痛 咳嗽有关 知识缺乏

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

护理措施

1. 2. 3. 4. 5. 6. 7.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缓解焦虑,做好家属宣教工作。 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多饮水,忌油腻。

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保持会阴部清洁。 保持左侧患肢制动,抬高15°~30°。

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认真填写危重护理记录单。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