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民族宗教工作特色工作(精选)

民族宗教工作特色工作(精选)

民族宗教工作特色工作第一篇:民族宗教工作特色工作XX布依族乡XX村创建民族特色村寨工作总结xx布依族乡xx村创建民族特色村寨工 作 总 结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会议精神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

民族宗教工作特色工作

第一篇:民族宗教工作特色工作

XX布依族乡XX村创建民族特色村寨工作总结

xx布依族乡xx村创建民族特色村寨

工 作 总 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会议精神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结合xx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xx区打造“文化大区”的总体规划部署,xx村在xx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今天xx乡xx村正快速进入环境不断改善、产业结构日益合理和人民生活水平、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新阶段。新世纪初期,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为xx乡xx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基本情况

xx村是xx布依族乡xx个行政村之一,是乡政府通往xx市和区政府的必须之路,距区政府16公里、乡政府1公里,xx公路和xx铁路穿村而过,xx火车站就位于xx村境内,交通十分便利;xx镇至xx乡和三江至xx乡的输电线路均从xx村地界穿过,并在xx村设臵开闭所;电视、电话、通信等网络均已开通;市北郊水库与xx村东部接壤,XXX、XXX两座水库的灌溉沟渠均已修通xx村,保障了境内的农业灌溉用水,3个自然村寨使用深井提水进行供给。全村现有人口XXX户XXXX人,设XX个村民小组。村内居住着布依、汉、彝、苗等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国土面积为XXX平方公里,其中耕地XX公顷(水田XX公顷,旱地XX公顷),土地相对肥沃平整,可开发程度较高,是xx布依族乡主要产粮区之一。

二、特色民族村寨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平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形成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现象和少数民族文化现象相互作用,长期发展的产物。它一般具有固定的地域范围,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元素,有比较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亲属关系,可以看作是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在一定历史和地域条件下形成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民居建筑表现得最有特色,同时在共生的条件下又形成了比较一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构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生活丰富多样的完整体系。作为村寨集体创造、集体享用、集体传承的村寨文化是其得以凝聚发展的核心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和血脉。

(一)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

1、发展思路: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一主题,结合布依族的民风民俗,走“一村一品”的路子, 结合“生态农业民族文化村” 着力建设特色民族村寨,发展乡村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业,打牢xx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2、发展原则:创新观念,敢于把布依文化作为一个主导产业来抓,培育民文化、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业,形成优势。夯实基础,抓好进寨路、特色民居、活动场坝、展示场馆等配套施的建设。科学发展,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尊重村民意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

3、发展目标:以布依族独特的布依歌会、XX杨家将地戏等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看布依表演、赏布依风光、吃布依菜肴、住布阁楼 “XX一日游”旅游路线,将xx村打造成具有浓厚民族文化气息的黔中布依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村。通过三至五年的发展,实现村集体及村民收入多元化格局,将xx村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管理民主、经济富足、村风文明、邻里和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保障措施

1、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加强领导,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为xx村谋发展上来,在党员中培养致富能人,将致富能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将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级班子后备力量,把群众拥护、有能力的人员选进村两委班子,做好群众的致富带头人。

2、强化民主管理

严格实行“四议三公开”工作法,凡涉及广大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通过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的程序进行决策,决议公告、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必须进行公示,设立党务、村务公开栏,定期公开拟办实事、财务收支、社会保障及计划生育信息等有关事项,村级事务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切实提高村两委在群众中的公信度。

3、狠抓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广播电视、宣传栏、培训学校等载体对村民进行涉农政策、法律、科技、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四有”新型农民,提高村民对民族文化村建设的认识,使广大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共建幸福、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xx村立足本地实际,经多次调研并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和村民意见,决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建成xx村“生态农业民族文化村”雏形,借助xx村“XX仙界”作为我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优势,继续深入挖掘“布依地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民族精神,以挖掘xx村和xx乡自然风光、生态优势、农耕文化资源为根基,以开发、整理、宣传xx布依文化为卖点,整合各渠道资源和力量,建设以xx村为中心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民族文化新村,着力开发农业观光游、近郊休闲游、自然风光游、民族风情游、乡村度假游等特色产品,着力打造xx“生态农业民族文化村”特色民族新农村的品牌。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和奠定良好的基础和群众增收致富提供有利的渠道;以此作为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落脚点,特制订本规划。

(三)抢抓机遇,积极完善内部建设

l、外部机遇:首先是政策环境:市委书记李军在中共xx市委第九次党代会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从城镇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等六个方面着手。中共xx区委第八次党代会也作出了将xx区打造成“文化大区”的决定;其次是硬件环境:随着xx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xx村的交通环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最后是市场环境:乡村旅游业日益兴旺,到城效休闲度假的都市人越来越多,目标市场日益扩张,为xx村发展特色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2、现代农业展示园逐渐完善,辐射带动。

Xxxx年x月x日,经XX省农委批复,xx省首个由“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实施经营管理”的省级现代农业展示园项目落户xx村。该项目占地1000余亩,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XXXX万元,项目总投资XXX亿元。预计2012年建成。建成后的现代农业展示园将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精致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实现“成果展示、交易平台、科教培训、技术研发、休闲观光”五大功能,成为xx“生态农业民族文化村”发展的驱动力。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活动场所不断整合,民族新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一方面突出服务与活动两大功能,以“党务村务便民利民服务综合大厅”为依托,承接政府延伸到农村的行政事务和社会化服务工作;另一方面是以新村综合服务中心为基础,建立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室”,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远程教育室等农村公共活动场所进行有效整合。截至2012年7月完成了:

(1)xx水库建设和xx村、xx村水淹田土地整理项目; (2)完成xx村人工湿地建设; (3)xx村公厕建设,新建1所公厕;

(4)xx村大坝二组至大草坝道路及xx村XX组xxx至XX水厂乡村旅游路建设正在进行中,即将进行路面硬化。

(5)xx村委至广场人行道铺设,6米*1800米,目前已经完成500米

(6)xx村文化广场修建,广场1300平方米,新建文化墙6块,健身设施1套;

(7)xx村蔬菜收购市场,建成辣椒收购市场1500平方米; (8)完成xx村地戏民族歌舞队打造。

3、加快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xx村认真贯彻落实了省、市、区、乡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XX现代农业展示园”的建设,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基地化发展。建成了500亩杨梅基地(挂果的有200余亩)、250亩冬桃基地、500亩辣椒基地;成立了xx村辣椒种植协会和xx建筑队、机耕队等专业实体队伍。使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逐步向专业化、实体化发展。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4、注重文化,丰富内涵

xx村民族村有着人杰地灵的自然风景资源。离xx村委会约一华里之遥的xx组中,有三棵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其中两棵需要四人合抱,银杏树枝繁叶茂,树影婆挲,袅袅喜人,已有千年树龄。当地人奉为神树,流传着许多古老的传说。xx村xx组后山有着三个奇幻的溶洞,分别称“水牛洞”、“青龙洞”、“观音洞”,三洞洞洞相通。洞内布满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寨后还有一条古驿道,古驿道两旁长满了超过人高的茅草灌木。沿依稀可辨的古驿道前行约1华里,便可到达“水牛洞”。“水牛洞”洞口山势险峻,悬崖峭壁,怪石嵯峨。随着XX村xx组三个溶洞的开发,集观赏、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新xx一定会迎来络绎不绝、川流不息的四方宾朋。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村在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很多专业人才,影响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二是全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空间有限,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三产发展受到区域和资金的制约,经济指标增长困难。三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四是由于村支两委由原来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职能的转变不够,管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村支两委的服务意识、办事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能力还有待加强。五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还相对薄弱,农业附加产值不高,由于财力困难,对今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带来一定困难,难以改变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六是村民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创新与活力,对组织有一定依赖思想。对此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加以综合解决。

(五)下一步的打算

1、走特色产业富民之路。

我们在特色村寨的开发与保护中,不可避免地要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特色村寨的经济社会发展了,这里的特色建筑、布依文化、风俗习惯等保护才具有可能性。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一些地方先富了起来,而这些面临保护与开发双重任务的特色村寨相对发展要受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一些区位优势较好的特色村寨就会走在前面,在旅游发展中当排头兵。让这些深居寨中的“土著居民”在经济浪潮中激发传承本土文化和保护民族特色建筑等方面的积极性,变被动“保护与开发”为主动“保护与开发”。

像xx村这些不具有区位优势的特色村寨,虽然具有其他地方没有优势资源,但受交通、宣传等瓶颈制约,目前要靠旅游做大做强来富民强寨还不够现实。目前现代农业展示园区已经拥有完善的主要包括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园、特色果树品种展示园、特色植物品种展示园、精品茶品种与茶文化展示园、特色水产品种展示园等五个展示园;农作物新品种区试基地、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基地、油研试验基地、综合开发基地等四个基地和成果展示中心、交易中心、科教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四个中心。另已建成了500亩杨梅基地(挂果的有200余亩)、250亩冬桃基地、500亩辣椒基地和辣椒专业交易市场。只有形成一定规模效应的产业,才能真正做到富民强村,增强村域经济自身造血功能,为布依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

2、走文化原生态之路。

多年来,在xx区民族事务局的主导下,xx区民族事务局、文化局、旅游局等相关单位在xx村开展布依文化开发与保护工作中,一直坚持走原生态保护之路。没有像一些民族地区,把民族文化商业化、旅游化。xx村这样的做法也曾一度让当地人和一些官员很是迷惘,认为这不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利于民族旅游的做大做强、不利于更好地传承布依文化。在布依文化保护与发展中,要重在原生态保护,这才能真正地传承布依文化,而不是在旅游开发中将她异样化。针对本土布依地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人才、资金等方面加大原生态保护力度,从而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相关职能部门关心支持下,xx村特色村寨建设的投入力度一定会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会真正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民心工程,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德政工程,造福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工程。

第二篇:民族特色村寨调研报告

**县回族镇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

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国家惠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一项惠民工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工作,2009年以来,中央领导多次深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视察指导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民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重点保护和改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县王范回族镇中原村入选“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 。2012年7月2日,省委统战部确定**县为全省统一战线唯一的“同心”实践行动基地。行动始终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帮扶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正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如何进一步推动全省统一战线“同心”实践行动帮扶措施的承接和落实,贯彻好《河南省关于实施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县委统战部(县同心实践行动办公室)和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五次到回族镇中原村实地调研,走访群众,征求意见,认

1 真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推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意见。

一、**县回族镇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一)基本情况

王范回族镇1986年建镇,辖2个社区、3个行政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2490亩,总人口3.8万人,其中回族4900人,是洛阳9县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00元。中原村地处回族镇西侧,距县城中心约3公里,是一个多民族交错聚居、和睦相处的民族村,全村2330口人,其中回族群众1103人,满族群众158口人。中原村交通便利,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具有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的天然优势。

(二)特色村寨建设进展情况

2012年全省统一战线“同心”实践行动启动以来,省市民委结合**实际,将分包联系点定为**县王范回族镇中原村。省市民委领导通过多次实地调研,确定了帮扶建设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的一系列措施。先后实施了同心苑中原村民族文化广场、中原大道和民族风情餐饮街升级改造(一期)等3个项目。目前投资457万元实施穆斯林风情餐饮街升级改造(二期),沿街门面房续建二层,街道路灯、村标建设,村内道路铺筑、绿化,龙凤生态园道路硬化等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两年来的建设,独具特色的回族民族村寨已具雏形。

2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原村主要的特色产业是民族餐饮业、畜牧养殖业和正在规划的旅游业,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这3个产业都还处于发展期,知名度不高,还没有形成民族品牌。

1、民族餐饮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回族镇清真食品餐饮业,经过三十几年来的发展、积累,虽然有所提升发展,但仍然是以个体经营为主,经营场所狭小,环境卫生水平和服务能力还不高。仍处于低档次运行,停留在小商小贩的水准上,现在是急需提高、壮大、形成规模、打造品牌的关键时期。

2、没有充足的养殖基地。清真食品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回族镇位于县城西部,交通便利、人口聚居,其定位是**的商业中心,发展畜牧养殖缺少场地,目前回族镇仅有两家牛肉育肥厂和个体养羊户,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更谈不上供应成规模大的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加之小规模、低档次的养殖难以享受到畜牧部门的政策扶持,畜牧养殖业发展缓慢。

3、民族元素单一,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目前特色村寨建设的重点在于新建广场、道路等各类基础设施,对现有王范清真寺、中原清真寺的保护开发力度不够,对回族居住、文字、服饰、游艺等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村寨民族特色不明显。

二、代表性民族特色村寨的启示

(一)宁夏永宁县纳家户回族村落

3 纳家户回族特色村寨坐落于宁夏永宁县,距今约有700多年的历史。纳家户村辖11个小组,现有1448户村民,4680人,其中回族人口占96.45%,有中华回族第一街,是中国最典型的回乡。其发展民族特色村寨的做法是:

1、发展特色经济。纳家户村充分发挥了回族的传统优势,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形成了一条清真特色产业链。尤其娃在屠宰、饮食等行业涌现出了一些在经验、技术、管理等方面都较为出色的私营企业。使得养殖业、屠宰业、贩运业、饮食业持续发展。

2、发展特色文化。体现在民间文化、文学、工艺美术、碑碣、旅游等几个方面的特特色文化。例如纳家户的《纳家桥头的毛头树》、和《狐狸的故事》等传说、故事都保留了下来。回族的农时、气象、健康等谚语都收录在《永中县民间故事》和《纳家户村志中》。回族的剪纸、雕刻均在村寨中所有体现。

3、融入特色民俗。安名、见面、称谓、待客、服饰、饮食、语住、卫生等方面的民俗依然存在于纳家户特色村寨。

(二)杭州桐庐畲族特色村寨

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唯一少数民族乡,下辖7个民族村,7000余畲族常住人口,畲民人均纯收入13248元。该乡连续承办三界“杭州〃莪山〃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打造展示畲乡民俗文化的风情大戏;追溯并开展“稳凳”、“操杠”、“打尺寸”、“大链拳”等畲族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恢复一批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建设“山哈风情街”,推动“畲乡风情游”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领略畲乡独特的民族风情及自然景观。

4 其做法荣获了杭州市2013统战工作创新奖。

(三)洛阳市栾川县满族风情村寨

栾川县满族风情村位于栾川县城关镇大南沟村,全村10个居民小组、500多户,2000多口人,满族群众占全村人口的40%,主要以谭氏、汤氏、万氏、谢氏、颜氏为主。近年来,栾川县充分利用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地域优势,结合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实际,把特色村寨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与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对少数民族民居进行统一设计和施工,通过文化展示、房舍加坡、墙体粉绘、门窗改造,增加民族文化符号,建设民族文化长廊等,对现有少数民族民居进行“穿衣戴帽”式改造,将院墙、墙头、门楼、窗户和临路外立面等进行仿古复原装饰和装修,不断丰富满族特色文化。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地区产业发展,引导少数民族聚居村走一村一业建设路子,成为“满族特色村寨”乡村游、特色游的一张新名片,形成了栾川县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新模式。目前,栾川大南沟村已发展“农家乐”35家,床位近1000张,其中满族群众开办“梨花山庄”、“菩提山庄”等“满家乐”21家,吸引周边各地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休闲、避暑度假。2013年,该村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服务业收入比上年提高20%以上。

(四)几点有益的启示

1、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是村寨建设的经济基础,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

5 “一个民族,不论大小,要发展繁荣就必须有一个坚定的经济基础;一个民族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其民族特色,就必须善于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来发展经济。”各地成功的民族特色村寨都有其特色的产业支撑,有生态旅游、农家乐、茶叶等不同产业,强化产业对民族特色村寨的支撑作用,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2、注重文化民俗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村寨建设的重心,是保持其特色的源泉,民族特色村寨的建筑风格、布局都要体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民俗,让文化成为村寨旅游宣传的亮点,提升民族特色村寨的档次。

3、注重各方统筹协作。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各种原因,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大都比较落后,自救能力差,其保护与发展不能离开政府在资金、项目、法律法规保障、舆论宣传等方面的支持和协调。也需要学者为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拓展村民的思维,提高村民看待问题的水平。同时少数民族群众是特色村寨的主人,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关系到他们及其子孙后代的利益和幸福,调动村民自觉积极参与,并在特色村寨建设、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是非常必要的。

三、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建议

通过走访调研,结合省民委副主任王成高一行到**专题调研基层少数民族工作,对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联合调研组认为下一步,建议采取“三个结合”,推动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

6

(一)基础设施建设与餐饮行业管理相结合

目前回族镇中原村建设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硬件先行是个硬道理,但不能忽视服务、宣传、管理等软件的提升,需要软硬兼施。例如回族镇中原村的“中原烩面、糊卜、酸牛肉”有一定的名气,已经成为**地方餐饮的一张名片。但在形成民族餐饮品牌上还存在着品种单

一、环境卫生差、服务档次低等问题,建议下一步借鉴洛阳市成立清真食品协会,制定《洛阳市清真食品协会章程》,实现党委、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的管理模式,适时成立**的协会组织,通过检查、抽查,评比出“清真餐饮品牌店”,在新闻媒体上宣传造势,树立典型、扩大影响,对品牌店实行动态管理,促使其提高饮食服务质量,促进当地餐饮业的发展。随后还可以鼓励品牌店出新菜、打造金牌菜、招牌菜,推出“回族精品系列”、“八珍玉食系列”等民族创意美食系列。同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建议参照周口市举办“民族饮食文化节”的做法,举办洛阳的节会,或者可考虑将**民族饮食文化纳入河洛文化旅游节的一部分,促使其做大做强,形成品牌效应。

(二)项目资金扶持与发展政策倾斜相结合

省市民委投入资金383万元,支持**县回族镇等民族村镇建设。目前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显著改善。但从深层次来看还存在着没有民族龙头企业、没有充足的牛羊养殖基地等问题。由于回族镇临近县城中心区,属商贸重镇。发展畜牧养殖业受到了土地缺乏、人口密集、距村庄较近与环保政策不符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建议省市民委与财政、

7 畜牧等有关部门协调,充分考虑回族镇人多地少的现状,适当放宽现有政策在出栏量、存栏量、牛(羊)舍面积等指标上的要求,对民族地区倾斜支持;或者建议省市民委按照“同心”实践行动帮扶模式“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站位**全局选取其他适合牛羊养殖的地点扶持发展。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的政策文件,洛阳生产清真食品的洛阳金香斋食品有限公司就属于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建议回族镇党委、政府认真研究这些政策,适时到有关企业调研学习,选好苗子,培育一到两家重点企业,力争能够成为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享受到贷款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三)现有资源提升与民族元素挖掘相结合

回族镇现有的主要民族元素有民族风情餐饮街、全县伊斯兰教最大的宗教活动场所王范清真寺、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中原清真寺,对于这些寺庙要注重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按照陈爱巧的《村级经济:五种差异化发展取向》一文中指出的工业村、中心村、旅游村、生态新村、移民新村的发展路径,中原村地理位置优越,背面有生态良好的闯王坡,应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提高民族村寨的档次和旅游价值,按照《**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中的指导意见,从绿化、公园式建设、休闲观光的角度出发,做好闯王坡生态公园项目建设。与规划的全省唯一的马店镇楼梯山森林狩猎场抱团发展,形成一条“县城—闯王坡生态公园—楼梯山森林狩猎场—西子湖生态旅游区”的商务度假旅游

8 线路。同时借鉴杭州畲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注重开展民族特有民间体育项目的有益做法,可逐步引导开展赶木球、爬木城、掷子等回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深度挖掘回族居住、文字、服饰、游艺等民族资源,不断整合增添民族文化元素,真正把中原村打造成为豫西地区重要的民族特色村寨。

参考资料

一、政策法规类:

1、《国家民委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办(经济)发[2009]315号.2009-9-8.

2、《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国家民委,2012-12-5.

3、《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2012-7-12.

二、著作类:

1、李尊杰.河南穆斯林生活指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2、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十二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洛阳名优清真食品指南——清真美食汇总》

三、期刊类:

9

1、姜爱.湖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经验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09:196-198.

2、石雯慧,李忠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研究综述[J].民族论坛,2013,02:60-63.

3、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20-24.

4、石群勇,文化生态视域下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研究——以湘西苗族特色民居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03(02):120-124.

5、房亚明,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发展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03:20-21.

6、王洁,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及相关扶持政策问题浅析[J].中国政府采购,2011,09:18-19.

7、胡祥华,深入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 [J].民族大家庭,2010,05:25-27. 此次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回族镇党委、人民政府,长水乡党委、人民政府、县畜牧局,县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和中原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10

第三篇:弘扬民族精神 创办特色学校

弘扬传统文化

创办特色学校

办学理念: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

办学方向:育人为本

师德为先

质量为根

特色为翼

办学目标:创建标准化学校

办学特色:以“六个育人”为引领,以“师生对话”为平台,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强化多种育人渠道,创建人文、平安、和谐校园。

训:博学

励志

求实

创新 校

风:尊师

守纪

勤奋

健美

风: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爱心洒向每一颗童心。 学

风:我努力,我成功,我快乐!

第四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

**镇**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建设与保护项目报告

项目名称: **镇**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项目 申请单位: **县**镇人民政府 建设地点: **县**镇**村 负 责 人: ********* 联系方式: 0954-******* 建设期限: 两年(2014年、2015年) 申报时间 2015年4月16日

**镇**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与保护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镇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处,东北与城阳乡、白阳乡交界,南与平凉市寨河镇为邻,西依新集镇,行政区划面积166.5平方公里,平惠公路南北穿境而过,2014年人均纯收入6804元。2014年底,全镇总人口6163户23765人(指常住人口),其中回族6243人,占26.2%。全镇辖12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是块“红色”的土地。民主革命时期,党组织在此建立了**地下支部,设立了野王沟道、杏树湾、何家塬3个党小组。是宁夏全区性唯一坚持到解放的党支部,在宁夏的党史上闪耀着光芒。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深化乡情认识的基础上,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社会和谐”为目标,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文环境“三大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全国生态乡镇、中国辣椒之乡、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精神文明乡村等殊荣。特别是2013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整合支农惠农项目,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摸索总结出的“53211”农民增收模式,助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项目概况 项目建设背景:

**县**镇位于宁南山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旱作农业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生产中占重要地位。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出台了移民搬迁政策,将区内最不适宜居住的群众按照生态、劳务两类方式搬迁到最适宜居住的地区,**镇**新村便是该镇移民搬迁安臵区。该村经过近两年建设完工。把**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村庄,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按照“规划建新、治旧图新、拆旧翻新、特色创新”的要求和“先易后难、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原则,以村容整洁、道路硬化、排水畅通、美化亮化绿化为目标,配套完善水、电、路、排水、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快村庄综合整治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定点存放、及时清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的实施,从建设之初就去除了环境污染的隐患,使美丽村庄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在良好的基础上建设发展,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本项目实施后,可以使项目实施区**村村庄居住点308户1293人群众受益,在改善农村环保状况的同时,为农民增加收入和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创造条件,提高农村环保综合整治对区域环保质量改善的贡献能力,创建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美好生产生活,使广大移民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项目建设地点:**镇**村。 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概算: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为220513.1m,总建筑面积为32661m,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6241.6m,商业建筑面积1100m,幼儿园建筑面积1650m,敬老院建筑面积2170m,社区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500m。居住户数308户,居住人口1293人,绿化面积79384.7m。该项目估算总投资7224.34万元。其中住房工程费用4949.85万元;围墙、大门、道路等基础设施费用为2099.15万元;其他费用为175.34万元。

二、项目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

(一)发展规划

**县地处宁南山区,属国家级贫困县。县内群众居住分散,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属全区最不适宜居住重点地区。在全镇新建1个移民安臵区,把最不适宜居住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庄居住困难户搬迁到该民族村安臵区,该安臵区为全镇规模最大的安臵区。目前该安臵区基础建设、配套设备安装已逐步建设,并完成三分之一的工程建设,为将该村打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村寨,该镇规划将居民住宅区建设成具有民族风情的住宅,在村中心新建文化广场一处,建筑既能体现民族特色,又能反映时代精神。

(二)产业政策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

22

2222

22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都要求,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12年9月10日在《国务院关于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资源,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大力发展沙漠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特色旅游,建成全县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上王两村为**镇最主要的设施农业种植区,目前已建成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2个,建成日光温室1500栋3500亩,这为居民点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持。

三、项目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可全面美化村容村貌,不但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且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较好的宣传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该村品位,帮助村民提高发展经济、稳步增加收入的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实施该项目,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发扬,促进乡村大发展。而且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重要的富民工程。

四、项目扶持环节和投资规模

(一)项目扶持环节

根据项目建设设计,项目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民居特色保护与改造。

(二)投资规模

该项目预算总投资为7224.34万元。其中住房工程费用4949.85万元;围墙、大门、道路等基础设施费用为2099.15万元;其他费用为175.34万元。资金来源为危房窑改造资金679.80万元,农户自筹1359.60万元,争取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3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500万元,其余资金为**县财政补贴。

五、其他内容

(一)项目实施计划

该项目批复资金到位后分三期完成。

一期项目(2014年6月20日至9月30日)

1、完成勘测、规划、实施方案、可行性研究工作;

2、完成各项审批、勘探、设计、项目招投标工作并建成100户。

二期项目(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0月30日)修建农户住宅308户26241.6m²,其中少数民族发展项目每户补贴1万元,用于建设包含回族风情元素、伊斯兰风格围墙大门,总资金300万元。

三期项目(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3月15日)完成居民点道路硬化、文化广场、敬老院等配套设施建设。

(二)项目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确保该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民宗局,主要负责项目建设的总体协调和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兰正刚兼任,办公室副主任为胡晓香。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镇政府抽调。

2、积极配合,狠抓落实。各相关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衔接沟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全力配合支持项目建设工作,确保该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3、完善制度,严格管理。项目建设办公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工作推进不力、推诿扯皮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项目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问题多,各责任单位要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紧盯项目建设不放松,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高标准完成该项目。

项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公开办事程序,精心编制工程施工方案,切实加强项目管理。

(三)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

项目资金实行报帐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实行国家扶持与自筹相结合,同步落实。

六、结论及建议

**新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紧扣党的民族政策,发挥本地区的人口、地理位臵优势,是对外宣传的“窗口”,也是我县加快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项目总体构思合理,投资适度,实施进度稳妥,社会效益明显。项目设计科学、定位清晰,按规划执行,必将为**县民族村寨建设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建议尽快审核立项。

第五篇:走民族学校办学的特色之路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长青乡第二中学校

陈大勇

一、民族学校的办学理念要有特色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办学的行动指南。一所学校,要想使自己的学校办得好,办出水平,办出质量,首先就要有自己先进的、现代的办学理念。有了它,学校才有办学发展的方向,有了它,学校才有办学的内在动力,才能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办学理念是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的追求。它是对自己学校办学、治校、育人等根本问题的指导思想或思想观念。它是办学者对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等一系列问题的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是长期办学经验、思路及理性思维的积累、提炼、升华。

当下,在基础教育阶段生源普遍萎缩的大背景下,作为一所农村中学,我长青二中也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学校领导班子经过深思熟虑一致认为“学校要发展,理念必先行”,理念变,天地变,理念不变原地打转。作为一所满族民族学校的校长,在办学理念上既要注重民族性也要注重时代性。民族性是我们的优势,为我们的特色发展提供空间和可能;时代性是我们必须努力追求的,因为一个落后于时代的学校必将遭到时代的淘汰。创办特色化的民族学校,既要坚持民族学校的办学宗旨,把握办学方向,面向民族子弟,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培养优秀民族人才;更要注重把民族优势和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协调起来。容为一体,使之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独特性,从而形成办学特色。

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治校办学新理念:校训——责任、奉献、高效、创新;办学理念——办好一方教育、造福一方百姓、成就一代孩子;办学宗旨——抓基础、育素质、创特色;办学目标——办农村品牌学校、训德才兼备教师、育高素质人才。学校的管理离不开制度的完善,制度完善了,学校才能和谐有序地发展。因此,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学校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牢固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以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为本,使学校成为学生和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

二、民族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有特色

我们长青二中在坚决落实国家课程,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同时,立足农村实际,依托“乡村少年宫”开设许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课程。目前我们有十几个社团,其中大部分社团成为艺体2+1+1的重要阵地。“满族花棍秧歌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聘请村里老艺人担任指导,成立了乡村学校少年宫“花棍舞社团”。学校把社团课程扩展到学校,成为学校每日必做的校操。花棍舞课程,引导孩子们对乡村文化的自豪感、亲切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将来所担当传承责任意识。

我校的茶艺社团,学茶艺,重细节,静心神,修身性,品茶道,共和谐。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烧水、洗杯、泡茶、倒茶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校的非洲鼓社团、棋类社团、快板社团、“百家讲坛”社团、版画社团、小百灵合唱团等等,这些课程都做到有课时、有规划、有内容、有专职教师、有展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孩子们的综合素养有了显著的提高。单纯的教学生唱首歌、画幅画,开展一两门课内外实践或者文艺活动,不能叫做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该是长期长效有规划的,能对孩子在走出校门之后的健康成长仍然产生影响和帮助的宝贵财富。关键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和熏陶。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一个孩子走进校园都应该享受到这样一种教育:在学习知识之外,培养一两个能受益终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即使将来考不上大学也能激情的面对人生,吹着牧笛去放牛,在田间地头休息时也能品茶香、论茶道,做一个有雅趣的新型农民,幸福对待每一天的生活。

三、民族学校的教学模式要有特色

多年来,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学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件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到教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现代教育离不开科学理性的教学研究,这已经是教育界的常识。要使教学水平真正提升,就必须提高科研水平,把科研工程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做为一所农村学校,在师资、设备、生源等方面都与城里学校存在较大差异,教学质量不理想,缺乏办学吸引力。要改变现状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狠抓课堂教学改革。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总结出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基本模式,我们在总结以杜郎口为代表的成功课改范例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校情学情设计的一个具有课改推进普适性的高效课堂基本模式。我们通过理论学习、体验式培训、理论测试等环节,开始在课堂实践中进行探索。本着对全体学生负责,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要和各学科的特点,再好的模式也不能机械化,硬搬套用,不能一“模”到底,必须本土化。经过实验教师研究并且明确“五步三查”是一个超越课时局限的动态的教学流程,起步阶段主要抓两种课型:一是平时的学习课型;二是阶段集中展示课。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课前预习案,指导学生做什么。课中导学案,教师可根据个人风格自主编制有逻辑的任务链。课后巩固案,针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薄弱地方或者回忆学习过程的侧重点加以巩固。

通过课堂模式的改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每一堂课都有展示,每一堂课都有收获,长青二中的课堂“活”起来了。教学模式的改变、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逐步形成反思、发问、总结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提高学习成绩提供了方法保证。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