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引“文”情到碧霄——如何让作文立意富有创意
学生作文立意一直是老师最担心的, 也是作文训练一大重点, 即使是优秀作文, 立意的空间太小, 视野不够开阔, 甚至还会出现雷同的立意。事实上, 中考作文要想得满分, 立意不创新是绝对不可能的。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 对话题作文立意应该注意的地方作以点阐述:
1 放开视野, 寻求广度
也就是说, 我们围绕所给的话题, 把选材和立意的视野放开, 找准方向再下手。如以中考作文“面对规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每个人的人生路上, 几乎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来自社会甚至来自世俗种种规则或潜规则。这种规则可能是一种约束, 有时是规范, 更多是一种要求和制度, 我们起初是不习惯, 甚至还有抵触的心理, 但是随着时间段推移, 我们会慢慢熟悉甚至习以为常形成习惯。在审题时, 我们还可以把规则看成具体的规则, 如平时行路规则, 考试规则, 做人行事规则以及国家诸多法则和规定等等诸多有形的规则, 当然还有抽象的规则, 如:在现实中一些潜在的规则、一些道德的评判以及心灵的规则等等。“面对规则”我们更多地是考虑是如如何面对, 如何解抉择, 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正是我们要写的主要内容, 正是这些内容才真正让我们心灵时刻接受洗礼和考验;这也正是在我们写作中, 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的基本写法, 通过这样的训练, 文章立意便更加富有立体效应, 凸显作文内容的广度。
2 有的放矢, 把握准度
对话题作文来说, 准确地把握话题中有关概念的内涵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准确理解话题概念, 甚至偏离题意, 一般只能在及格线以下分数。例如, 今年山东日照中考作文题“昂起头真美”, 首先要明确“昂起头, “美”这两个关键词语的内涵。“昂起头”表意是指“把自己的头颅抬起来”深层含义是指“面对挫折和苦难不屈服不认输等, 保持人格和节操”从表层到深层正是体现行文的顺序和构思。“美”在这里是指“通过一至两件事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和精神的美丽, 从而到达写作的最高潮, 达到点题和深化文章主旨的目的, 这正是本文写作的重心和结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 能把这两点有机结合起来, 把形式即“昂起头”和内容“美”完美结合, 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极具完美的佳作了。再如, 济南市中考试题“咀嚼生活的真味”和山东济宁中考题“微笑面对生活”这两个中考作文题目看似都是生活, 或者都围绕“生活”展开, 实际上它们的内涵或者重心并不一样。前者重在“咀嚼”, 它包含的信息主要有: (1) 重在自己的品味, 不是写他人的感受; (2) 要写出“咀嚼的过程”, 最好写叙事散文或记叙文。后者“微笑”透露的信息则有: (1) 要以“微笑”面对生生活的感悟、体验; (2) 文章可能会少一些必要地过程, 更多以一些事例来体现微笑的心态的重要性, 问题更多地是抒情性散文为佳或者夹叙夹议式散文。有了上述思考, 就可以保证我们在审题上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确保行文的准确性。
此外, 要想准确理解作文题目的概念, 必须常常同所给的材料及阐述联系起来考虑。如这样一道作文题:生活中, 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 而这样的自信又往往与对自己的怀疑和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事实上, 几乎所有的天才都并非自信的人, 相反倒是有几分自卑, 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 为这弱点而苦恼, 又不肯毁于弱点, 于是奋起自强, 有了令人吃惊的成功。请以“感谢自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根据材料和阐述来看, 本话题中的“自卑”应是“为弱点而苦恼, 又不肯毁于弱点”的意思。理解话题概念涉及对语言的准确理解, 是语文基本素质的体现, 是长期积累和修炼的结果, 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方法问题。在阅读和写作中, 都要学习准确掌握词义、语义, 多与近义的词语, 并作比较辨别。准确理解话题的概念以及它的内涵, 不但有助于我们明确“文题”的意思, 避免偏离题意, 还会帮助我们打开思路, 扩大选材的视野。
3 纵横拓展, 追求深度
即在立意时, 要放开思想, 多往更深的层次上去思考, 挖掘出深刻的内涵来。同学们写文章立意要做到有很强的针对性, 紧跟社会和时代的步伐, 或倡导健康向上的精神, 或针砭时弊, 发人深省, 或提炼哲理, 令人警醒。如, 2010年深圳市中考作文题以“奖品”为话题的中考满分作文《最好的奖赏》, 文章以一个电话对话形式来开篇, 新颖独特, 吸引读者。文章通过写吃那个酸梨作为二伯给自己的最好奖赏。题材生活气息浓, 语言朴素, 描写符合人物性格。本文另一亮点是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来点明主旨———甜的固然好吃, 但又能让人记起多少呢?酸涩的梨肉, 带给人是久久不能忘却的酸楚。只有尝过酸的人, 才知道甜的珍贵。设计巧妙。结尾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点题, 构成一种完美的感觉, 不愧是一篇考场佳作。当然, 学生在行文中如果能一语双关, 或者运用冰山一角式的含蓄表现法, 这样更会体现创作的底蕴, 从而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和“便引诗情到碧霄”奇迹了。
总而言之, 要想使自己作文的立意有才情有文学的底蕴, 唯有多读多思多练, 只有不断地实践, 你才能熟能生巧, 巧而生文, 文而生情, 文情并茂方能会有“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的快感。
摘要:本文中,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总结和探索了作文教学与训练的策略, 旨在对作文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建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1) .[1]刘建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1) .
[2] 牟怒德.优化语文课外阅读促进高效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与教学改革, 2011 (6) .[2]牟怒德.优化语文课外阅读促进高效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与教学改革, 2011 (6) .
[3] 张吉贵.新课改与初中语文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 (3) .[3]张吉贵.新课改与初中语文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