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教案 华东北师大版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内容标准】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⑴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地方设三司、中央设内阁;清的建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基本情况。
⑵了解文字狱始于朱元璋,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2、能力培养
⑴探寻明、清两朝奉行君主专制独断统治的原因。 ⑵比较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特点。
⑶通过阅读课文小字,了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专制统治的异同。 ⑷根据已经学到的知识,编制中国古代从夏朝到清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清两朝奉行的君主专制统治已达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步;废除帝制,实现共和,近代先进人士的这一理想是顺应历史进步要求的。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字狱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它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教学要点】
1、重点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2、难点
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机构及其职责比较复杂,学生不易理解;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国力强盛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 【教学过程】 温故互查:
生回顾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导入新课:到明清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达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那么,明清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的?
设问导学:
小组活动,合作完成学案“设问导读”部分。
重点点击:
1、(2010日照)“以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处以重刑。”此政令出自(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雍正帝
2、(2010南京)下列措施与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有关的是( ) A、废除丞相 B、大兴文字狱 C、设内阁 D、设军机处
3、(2010聊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这是的“执政之府”是( )
用心
爱心
专心
1 A、市舶司 B、中书省 C、锦衣卫 D、军机处
4、想一想: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宰相制,使朝廷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到明成祖“内阁不得妄行建议,更不许自行其是”,再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仍是皇帝独断专行的工具。”说明这一系列措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加强专制统制。)
5、材料一:“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两句诗是雍正时一位进士写的,他被斩首。
材料二: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及其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请问:
(1)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开始于何时?何时最为严重?(文字狱 ;明太祖朱元璋;清康雍乾时期)
(2) 对当时有何影响?(加强思想控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发展。)
引导生理清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1、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皇权。(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2、废宰相,权分六部。
3、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
4、设内阁制,皇权空前强化。
5、开始文字狱
清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1、 康熙朝设南书房,
2、 雍正朝,设军机处,皇帝独断专行。
3、大兴文字狱
自我检测:
生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师强调:区别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军机处设置的历史作用。
巩固练习:
生独立完成“巩固练习”,巩固本课知识点。
小结
通过比较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了解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明清文字狱的兴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尤其是康、雍、乾三朝为严厉镇压反清思想,大兴文字狱。致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总之,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强化,实际上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不可挽回。
课堂检测:
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选择题(每题10分,共70分)
1、元朝时设立的行中书省被下列哪个皇帝废除( )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明崇祯帝
2、明成祖在位时增设的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是( )
A、中书省 B、礼部 C、内阁 D、吏部
3、清朝我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 )
A、设内阁与六部 B、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4、清朝 文字 狱最严重时是在( )
A、顺治、康熙、雍正 三朝 B、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C、乾隆、嘉庆二朝 D、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5、明清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
A、选拔廉洁官吏 B、阻碍文化发 展
C、谋划对准噶尔部的军事活动 D、强 化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
6、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 ) A、社会秩序动荡 B、边疆防御巩固 C、专制统治加强 D、军政合一实现
7、下列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统一全国的是( ) ①北魏 ②辽 ③西夏 ④金 ⑤元 ⑥清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⑤⑥
二、材料解析题(30分)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皇宫)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入内值班并担任抄写工作)。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曝杂记》
请回答: (1)“军机大臣”是从哪个皇帝开始设置的?(15分)
(2)“军机处”的设置在当时起到什么历史意义?(15分)
参考答案:
一、A C C B D C D
二、
1、清雍正帝时
2、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统制达到顶峰。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三郊中学执教的一次展评课,较之上次在三郊进行的导学案教学的尝试,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有所提高,保证了教学任务能在一节课时间内基本完成。从教学设计上来看,力图体现“阅读、体验、互动、提高”的导学模式,通过“温故互查”、“设问导读”和“重点点击”三个环节,在巩固练习的环节,学生对本课的明清加强专制统制的措施基本掌握,但还有一个问题, “中央集权”和“专制统制”学生是否需要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有难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4
第二篇: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第18课教案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板书课题:
师: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过唐朝的完善发展,明朝的强化,专制主义君主集已达到了顶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清朝时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
二、出示目标:
1、识记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史实。
2、识记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
3、识记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理解军机处设立的意义及文字狱产生的危害。
三、自学指导:
【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请利用3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0——91课文第一子目,精读大字部
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后金建立的时间、人物? ②、皇太极的统治管理措施?
③、清朝的建立时间?何时清军入关?迁都何处?目的是什么?
【君主集权的强化】:请利用4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1——92课文第二子目,精读大字部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概况、影响??
③、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间、目的、影响?
四、先学: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并注意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或做适当的点拨。
过渡语:好,时间到,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看法:
五、后教:
【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
拨:
点拨:
①、后金建立的时间:1616年;人物:努尔哈赤。
②、皇太极的统治措施:发展生产,改革内政,选拔人才,改女真族为满洲族。 ③、清朝的建立时间:1636年;建立者:皇太极(清太宗);清军入关时间:1644年;迁都:北京;目的: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过渡语:清朝入关后,统治的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统治者本身又是一个少数民族,怎样才能有效地实行统治并维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呢?
【君主集权的强化】: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拨: 点拨:
①、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A、设立军机处;B、大兴文字狱。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概况:A、清朝初期,设置内阁和六部,但军国大事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来讨论;B、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由皇帝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C、乾隆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影响: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③、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来加强君主专制;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六、课堂小结:
一、满洲的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
二、清朝的建立————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三、君主集权的强化————设立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
七、当堂训练:(一个填空题2分,一个选择题2分,一个简答题3分。)
一、填空题:
1、后金建立的时间:( )年;人物:( )。
3、皇太极的统治管理措施:发展生产,改革内政,选拔人才,改女真族为( )族。
4、清朝的建立时间:( )年;建立者:( );清军入关时间:( )年;迁都( );目的:以建立起对( )的统治。
5、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A、(
);B、(
)。
6、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概况:A、清朝初期,设置( )和( ),但军国大事要经过( )讨论,连皇帝无权改变;B、( )时期,设立( )处,由皇帝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决定;C、( )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7、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间:( )、( )、( )三朝;目的:从(
)领域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集权;影响:造成了(
),( ),禁锢了( ),严重阻碍了( )和( )。
二、选择题:
1、推翻明朝的时间和人物分别是( )
A、1616年,努尔哈赤 B、1644年,李自成 C、1636年,皇太极 D、1644年,努尔哈赤
2、明朝后期,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后金政权的是( )
A、完颜阿骨打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忽必烈
3、下列政权把都城建立在今辽宁省境内的是( )
A、辽 B、后金 C、金 D、西夏
4、清朝第一个皇帝是(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多尔衮 D、顺治
5、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是在( )
A、1633年 B、1634年 C、1635年 D、1636年
6、军机处设立于( )
A、康熙帝时期 B、雍正帝时期 C、乾隆帝时期 D、顺治帝时期
7、清朝前期,掌握实权的是( )
A、宰相 B、宦官 C、外戚 D、满洲贵族
8、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是( )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9、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 )
A、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发展 B、皇权得到限制 C、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D、封建制度的没落
10、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是( )
A、明成祖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11、清朝时,有人因为写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惨遭杀害;有一考官因处了一道“维民所止”而被免去官职。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提倡言论自由 D、独尊儒术
12、文字狱最严重的是在( )
A、顺治、康熙、雍正时期;B、康熙、雍正、乾隆时期;C、乾隆、嘉庆时期;D、雍正、嘉庆时期
三、简答题: (1)、军机处是哪个皇帝设立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在军机处设立之前,清朝的军国大
事主要由哪个机构来决定?
(3)、说说军机大臣的组成及职责? (4)、军机处的设立有何影响?
布置作业:练习册第17课作业 教学反馈: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板书课题:
师:明清时期,中国开始遭到外来侵略,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坚决抗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指挥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胜利的故事。
二、出示目标:
1、识记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2、识记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3、理解清初取得反抗外来侵略胜利的原因和《尼布楚条约》的性质。
三、自学指导:
【“开辟荆榛逐荷夷”】:请利用4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4——95课文第一子目,精读大字部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过程、结果? ②、对郑成功的评价?
③、台湾府的设置概况?意义?
【雅克萨之战】:请利用3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6——97课文第二子目,精读大字部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雅克萨之战的原因、目的?
②、雅克萨之战的过程、结果?意义?
四、先学: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并注意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或做适当的点拨。
过渡语:好,时间到,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看法:
五、后教:
【“开辟荆榛逐荷夷”】: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拨
点拨: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A、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B、清初,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抗清,决心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A、1661年,郑成功率领舰队抵达台湾西海岸,攻破了荷军占领的赤嵌楼;B、拒绝荷军头目揆一的无理要求;C、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结果: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②、对郑成功的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③、台湾府的设置概况:A、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B、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过渡语:就在中国人民为巩固东南海防而斗争的同时,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流域遭到了来自于欧洲的沙俄的侵略。为了反击侵略者,维护国家的主权,康熙皇帝组织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雅克萨之战】: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拨
点拨:
①、雅克萨之战的原因: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碉堡,妄图进一步扩大侵略;目的:保卫祖国疆土。
②、雅克萨之战的过程:A、康熙皇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溃雅克萨的侵略军;B、清军撤走后,沙俄再度侵入,康熙帝再次派兵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同意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六:课堂小结:
一、“开辟荆榛逐荷夷”————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2、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3、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二、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1、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2、雅克萨之战
3、1689年《尼布楚条约》
七、当堂训练:(一个填空题2分,一个选择题2分,一个简答题3分。)
一、填空题:
1、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背景:A、明朝后期,( )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 );B、清初,( )在东南沿海抗清,决心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A、,( )年,( )率领将士抵达台湾西海岸,郑成功先击败盘踞在( )的荷军;B、拒绝荷军头目( )的无理要求;C、( )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
2、对郑成功的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
3、台湾府的设置概况:A、( )年,清军进入台湾;B、( )年,清朝设置( ),隶属( )省。台湾府的设置意义:( )的设置,加强了( )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 )海防。
4、雅克萨之战的背景:( )世纪中期,( )的势力侵入我国( )流域,以( )和(
)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
5、雅克萨之战的过程:( )皇帝命令清军抗击围攻俄军,并击毙侵略军头目( )。
5、雅克萨之战的结果:( )年,中国和( )在( )签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它是一个( )条约,意义: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 )和( )流域包括( )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二、选择题:
1、1624年,侵占我国台湾的殖民国家是(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日本 D、荷兰
2、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 )
A、1652年 B、1661年 C、1662年 D、1672年
3、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在1684年清政府就设置了台湾府,当时台湾府隶属于( ) A、福建省 B、浙江省 C、江苏省 D、广东省
4、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
A、驱逐殖民势力 B、维护国家主权 C、加强专制统治 D、巩固清朝海防
5、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皇帝是( )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6、历史上中俄双方签定第一个边界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北京条约》
7、根据《尼布楚条约》的规定,下列哪一地区不属于中国领土( ) A、黑龙江流域 B、乌苏里江流域 C、外兴安岭以北 D、库页岛
8、清朝设置台湾府深得人心,其根本原因是( )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巩固了海防 D、开发了边疆
9、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岳飞 D、文天祥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12课复习与训练
一 下面词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划出,并订正。
全心贯注(
)
心汇神凝(
)
警报叠起(
)
竭然不同(
)
无瑕及此(
)
锋芒必露(
)
二 下面是一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一件物品(如:“月亮”“蜡烛”等),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巧填成语
这是一个荒唐的故事。
有一个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长有两条最长的腿(一步登天)和一双最大的手(
),在一个最短的季节里(一日三秋),沿着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经过最荒凉之地(
),到了一个最遥远的地方(
),照了一张最大的相(
)。朦胧中他被人盖上了一张最大的被子(
),做了一次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在医院里度过了最难熬的一天(度日如年)。回来后,他写了一本最赚钱的书(一本万利),到了最昂贵的稿费(
)。他常常感叹自己的命运就像最快速的变戏法(瞬息万变),饱尝过人间最完整的滋味(酸甜苦辣)。
故事有意思吗?且不管它!还是先把括号中所缺的成语填上吧。 四 阅读迁移
鲁迅自传(节选)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13岁时,我家忽然遭一场很大的变孤。。。。。。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目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
那时我是18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毕业之后,即被派到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知道了新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国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几个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母亲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29岁。
我回国第三年,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1926年,段其瑞政府要捕拿我,使因了朋友林语
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1981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 “自传”由于是“自我介绍”。与他人写的传记就会有很多不同之处。鲁迅的这篇自传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这篇自传从内容看,可分为哪三个部分,大体介绍了作者的哪三方面的情况?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鲁迅自传》的第一句话虽然简单,但很必要,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
(四) 这篇自传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条是经济困难制约着鲁迅从幼年到求职的整个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事件;一条是爱国主义精神,从读书到生命终结,越来越明确和强烈,其中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件。
(五) 《鲁迅自传》虽短,但仍然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其中写的较为详细的是_______一段。这一段详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这篇自传不仅没有夸饰性赞语,有些话还说的相当谦卑。请从问中找出两个例句来。
答案参考
一 “全”改“潜”,“汇”改“会”,“叠”改“迭”,“竭”改“截”,“瑕”改“暇”,“必”改“毕” 二
一手遮天,不毛之地,天涯海角,包罗万象,铺天盖地,一字千金 三 略
四
(一)简明扼要
朴实无华
(二)1家庭情况
2 求学工作简历
3 写作方面的成果
(三)自称,出生时间,出生地,家庭姓氏等
(四) 交不起学费
上不花钱的军校,矿校
公费留学
想去德过不成
为养家回国学军
学工
学医
搞文艺
(五)“弃医从文”它决定了鲁迅一生的主要战斗方向
(六) 1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几个小计划,但陆续都失败了。
2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宋词和元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明白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内容。
2.知道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有关的历史图片和戏剧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增强对有关历史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这种情感的迁移,启迪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难点:元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4课 宋词和元曲》。
二、学习新课:
(一)意境悠远的宋词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所附苏轼的词,认知词的形式。
教师提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什么文学体裁?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诗与词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现为诗的句式很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比较自由多变。宋朝是词最为繁荣的时期。
1.词的形成。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来,音乐发展较快,而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音乐是灵活多变的。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朝出现,五代得到发展,宋朝达到高峰,取得辉煌成就。
2.成就。宋朝涌现大量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就有1300多人,词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利用多媒体列表讲述三人成就及其特点。
A.(多媒体显示苏轼头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是四川人,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皆具极高的文学才华。苏轼对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他之前的词大多拘泥于个人情感,格调不高。苏轼拓展了词的内容,既有关于个人情感、山水风景的,也有咏史、说理的,不拘一格。下面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一下他的风格特点。
学生大声朗读,体会其风格。教师创造意境,给予指导:读这首词,犹如站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脚下是滚滚的江水,巨浪轰响地拍打着山崖,你昂首挺立,极目远眺,气定神闲地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水和那无尽的天……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景象雄浑壮观,心情豪迈奔放,这就是苏词的风格特点。
B.与苏轼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是另一番天地。 出示李清照头像及其代表作《如梦令》全文。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词人,生活于两宋之交,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由于生活于动荡的两宋之交,生活不稳定,她的词风在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清新、快乐,后期忧郁、多愁。我们来欣赏她的代表作《如梦令》。
学生低声吟读,体会其意境:这首词的含义是--昨天晚上雨小而风急,早晨醒来,余醉中寻问侍女,一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海棠依旧,词人不满地驳道,应该是绿叶多而红花少。
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与苏轼那种气势磅礴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给我们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清新与自然,而且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风格委婉,所以她被称为婉约派词人。
C.南宋虽然偏安江南,在词方面也颇有成就,其代表人物为辛弃疾。
出示辛弃疾头像及其代表作《破阵子》:辛弃疾为南宋杰出词人,山东济南人,生于南宋时期,一生关心抗金事业。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多次上书要求恢复中原,但未被采纳。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词。
学生朗读《破阵子》之后,教师解释其含义:这首词的含义是--醉酒时也不忘拨亮灯光来看心爱的宝剑,睡梦中也似乎听到雄壮的军号声,看见士兵正在吃肉,乐队正在演奏战歌,军队正在被检阅,骑着飞快的马,拉开强劲的弓,英勇作战,奋勇杀敌,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赢得爱国的美名。只可惜我已是年老无力了。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渴望驰骋沙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却已不再有这个机会与能力。表现了有志报国而不得伸的悲愤,但仍可看出他那慷慨激昂,气势雄壮的豪迈风格。这与苏轼有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词在宋朝的繁荣昌盛。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一般给予这样的总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元曲。
(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1.元曲的形成。
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属于一种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 为什么元朝会出现这种接近人民的艺术形式呢?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2.成就。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当时知名的剧作家有79人,杂剧有136种,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为出色。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著名剧作家,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生活,熟悉民间语言,而且懂得舞台艺术,一生中创作大量剧本,保留至今的有15个,大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抨击压迫者的残酷。他最出色的作品是《窦娥冤》。
谁知道《窦娥冤》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尝试介绍,教师补充:《窦娥冤》写了一个名叫窦娥的女子被冤枉的故事。窦娥3岁丧母,7岁被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10年后又死了丈夫,生活悲苦。一天蔡婆婆外出讨债,遇见坏人,被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相救。后来这两人以此为借口住进蔡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非要娶她为妻,窦娥不肯。后来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陷窦娥并逼她顺从,窦娥不屈。张驴儿告到官府,官府见钱眼开,窦娥受了重刑,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于受刑,屈打成招,在被押赴刑场的,窦娥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大加控诉,并诅咒,如果她是冤枉的,她死后将出现三件奇事:鲜血飞链,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死后,果然应验。在戏剧最后,窦娥的冤魂出场,让她的父亲为她报了仇。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但它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爱憎,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申冤复仇的愿望。
元朝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还有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汉宫秋》、《西厢记》等。
三、课堂小结:
意境悠远的宋词,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不仅仅让我们领略了宋元文化的风采,也感受了前人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人格魅力,深刻理解了成功的艰辛。同时在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中,陶冶了情操,提纯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珍藏。最后让我们在苏轼的诗句中结束这节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了解身边的“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
第12课 了解身边的“历史”
——学习与探究活动之二
活动主题
主题词: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调查建国五十年来北京市的变化,调查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 活动目标
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调查建国五十年来北京市的发展简史和了解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并探究其原因,切身地感受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能在教师指导下,学会使用有关书籍查找资料和开展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探究能力,学会撰写小型调查报告。
通过小组合作调查,培养互相帮助、集体协作的精神。 丰富历史知识,激发想像力,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将全班学生按掌握的资料和兴趣分为四个小组:第一小组调查的主题是“北京的昨天”(1949年解放初);第二小组调查的主题是“北京的今天”(1949—2003年);第三小组调查的主题是“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第四小组活动的主题是“北京的明天”——模拟向市委、市政府写出建设北京的建议。
2、向学生布置调查的各项要求: (1)布置同学查阅书籍(可上网、到学校图书室或书店查找)。搜集有关图片。老照片、实物和音像制品;
(2)确定第
一、二组同学调查的内容,制出调查表格,填写有关数据; (3)第三组同学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制定调查计划,拟定访谈提纲,向家中长辈及亲戚邻里等调查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请部分家长做好准备,谈亲身体会;
(4)第四组同学在查询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北京概况”的小文章,并模拟向市委、市政府写出建设北京的建议。
3、对调查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撰写小型调查报告。
4、指导学生明确本课应达到的目标,以便学生了解评价的依据。
5、指导学生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制定出各组具体方案,教师将各组方案中最有特色又可行的内容提出,设计出总方案,每组学生负责完成最有特色的工作准备。 活动过程
(情景布置)在教室中悬挂中国行政区图、北京行政区图,张贴有关贵阳风景名胜、
市政建设的新老照片,家人不同时期穿着照片、60—70年代的粮票和市票及各种购物票证等,形成一种氛围。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了解身边的‘历史’”。本册书的前言就己经告诉了大家,历史就在你们的身边,就在我们大家的身边。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历史,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乡镇、每个社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各自发展的历史。历史就是己经过去的一切,它不能重复,也不能修改,但人们却能从中察往知来,给你带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历史就是你们脚下肥沃的土地,积淀着先人们的聪明才智,等待着你们去汲取。
我们生长在北京,就应该了解北京,热爱北京,长大了建设北京,“北京的昨天、今天、明天”就是我们这节活动课的主题。
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让我们共同穿越时光的隧道,了解北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吧。
首先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给我们介绍一下“北京”的由来。 学生:(略)
老师:这位同学的介绍既精炼又正确,谢谢他。下面再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利用墙上的地图,给我们介绍一下“北京概况”。
(学生介绍略,然后老师总结) 下面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代表,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填写好的1949年北京市基本情况简表:
(内容涉及全市人口、城市建筑面积、工业生产总值、全市生产总值、人均居住面积、学校教育(高等学校、中学中专、小学、在校人数)交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教师:谢谢这位同学。从以上表格中的内容和墙上贴出的这些老照片当中,我们可以想像出什么?请举手回答。
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刚解放时,北京经济落后,城市破旧,人民贫困,生产力水平低下,市场萧条,商品匮乏,交通闭塞,基本处于封闭状况。
新中国成立至2003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请第二组的同学代表 实物投影仪上出示填写好的“2003年北京市基本情况简表”,并把表中的内容与1949年表中内容加以比较。
教师:谢谢这位同学。这位同学把1949年与2003年北京市基本情况加以对照,同学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昔日贫穷破败的北京,已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我们为北京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北京五十年的变化,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触摸到了,下
面我们请第三组的同学代表介绍一下,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变化的情况。
生A:主要介绍近二十年衣着方面的变化。
老师总结:在穿着上,我们曾经历了长时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境,那时是一衣多季,每年每人一丈五尺七寸的布票,领了一年又一年,衣料主要是棉布,毛织品是贵重品,化纤品是稀罕物。人们的衣着式样老套,颜色单一,男女老幼不分,衣着基本上是为了遮体避寒。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衣着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男士们穿上了西装,女士们穿上了各式套装、裙装。不同季节穿的服饰让人眼花绦乱。衣着消费从遮体避寒到追求时尚款式和质量。
请家长代表甲介绍近二十年来北京人食品消费的变化(可以事先录音):食品消费从票证定量维持生存到追求营养口味。谢谢家长。
请家长代表乙介绍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居住条件的变化:告别没有卫生设备、上百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窄小潮湿的住房。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座座新建的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到2003年,住单元式配套房的家庭已达73.5%。绝大多数家庭彩电、冰箱等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北京城乡居民生活已经步入小康水平。
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代表乙介绍一下近二十年来北京市人民出行的情况:告别乘车难,车少人多、道路差的烦恼,如今地铁、城铁、大巴、中巴、的士,普通车型、豪华车型任你选择,火车四通八达,飞机航线增多,使人们感到出行十分方便。
下面我们放几段录像,让大家直观形象地感受近二十年来,北京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情况。并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生活的城市五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每个家庭近二十年来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放录像,略)
录像放完了,就刚才提的问题,我们来一个小小的竞赛。宣布规则:首先是必答题,老师随意在每组中抽一名同学回答,答对了小组加10分,答错了不扣分;然后进行抢答,答对了给小组加20分,答错了扣10分,最后哪个组的分数最高,就是今天的优胜组。请记分员同学做好记录。(抢答赛,略) 从以上同学们和家长的发言以及有关录像、资料、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昔日的北京,已经成为历史,一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北京就在我们的身边,但北京与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下面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宣读他们模拟给市委、市政府的建设北京明天的建议书。
(宣读略) (总结)从同学的建议书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北京儿女们希望家乡更美好的强烈愿望,在跨世纪的征途中,北京人民要坚定不移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
项方针政策,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市、开放改革、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我们深信,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北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活动说明
教师: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调查建国五十五年来,北京市的发展简史和了解近二十年来,同学们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我们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做如下总结)
第一,北京市和每个家庭生活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正确指引、贯彻执行;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市; (3)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4)北京市的优越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温和的气候; (5)北京市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第二,切身感受到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通过调查,我们初步尝试了怎样去收集、查阅资料,怎样提取有效信息,尽管同学们的收获不同,但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就会有收获。
第四,同学们能积极主动查阅资料、收集实物、撰写小型调查报告及建议书,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说明我们的同学有能力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五,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们,我们要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建设北京。 教学评价
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北京市建国五十五年来和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并且知道以上变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方法
查检法,评比、展览法和回访法。 过程
老师对四个小组同学收集的资料、撰写的小型调查报告、填写的表格及模拟建议书等进行抽查。每组组长对全组同学的资料和作品进行登记,并组织全组进行评比,评出的优秀作品张贴展览。
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请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对本组调查的内容进行介绍,在抢答
赛时,必答题部分尽量抽平时成绩中下水平的同学回答。
师生交流:有意识地请平时不积极回答问题,或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同学谈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采访参加本节课学习的家长,征求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便于今后让更多的家长走进历史课堂,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表现。
评价总结
能参加本次调查活动,收集部分资料者均为合格。
比较积极参加本次调查活动,能查找资料、填表,能写出小型调查报告,能写出北京概况,能模拟写出向北京市委、市政府建设北京的建议者视为良好。
积极参加本次调查活动,主动争取发言,经小组评定为本纪优秀,或作品进行展览者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