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游建设新农村
第一篇:发展乡村游建设新农村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1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依托农村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互相渗透融合,是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农民来说,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很大变化。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新气象。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恭城县的红岩村,2005年,80万人次的游客给这个瑶族小山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更是收入突破了10万元;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的鱼米之乡江苏常熟市蒋巷村,从2000年以来着手开发农业旅游,2005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5万元。据测算,该村经济增长中的15是靠发展旅游业实现的。很多具体事例表明,是乡村旅游将“三农”推向了市场,使其成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从而与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了全面对接。用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衡量,大多数示范点基本达到了标准。
实践已经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已确定2008年全国旅游的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并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旅游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座谈会,要求农业旅游示范点与时俱进,率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还要求各省区市旅游部门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2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2.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分布地区。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目前主要分布在如下三种类型地区:①景区边缘地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多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基本是三个发展方向:其一是,以农民自筹资金承包的山林地为资源兴办旅游业。其二是,在旅游农业(为解决物质供给问题,在景区周边农村围绕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特种农业。如特菜种植业,特种禽、畜、鱼类的饲养业,商品花卉种植业,土特产品加工业和生产民族特色装饰物的工艺型农业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观光、学习、教育、参与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其三是,依托景区开展以家庭接待为主,融入一些乡情活动的乡村旅游。即称之为民俗旅游的“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②老少边贫地区。老少边贫地区的乡村旅游业是继景区周边地区之后,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多为山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原始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景观、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③都市郊区。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讲,不同性质的城郊在乡村旅游内容的构成上有其相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郊区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等;除此之外,对都市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是一年一度的各类采摘旅游和务农旅游。目前,郊县乡村旅游的开发已初见眉目的如湖北随州市,这里是以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的农业旅游区。
2.2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与问题。乡材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
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据调查发现,民俗旅游基本上只是提供家庭接待服务,而乡情民俗的意味并不浓。这些农家旅店均分布在旅游景区周围,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游玩的旅游者提供
食宿服务。为适应城里人的习惯,农家屋都布置得像城里的小旅店,正餐除传统的农家饭外,也为游客提供包桌及大菜烹调服务,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内容开展得并不多,甚至没有。白天游客在景区里游玩,农家乐本应体现在夜生活中,然而这里的夜生活多数是看电视,有的家庭学着城里人买回VCD机乃至组合音响和激光灯,开辟简陋的迪厅供游客享用。唯一有点农村野外风味的是晚间的篝火晚会。距离景区稍远的村庄便无人光顾,体验乡俗民情的成份很低。
秋季采摘旅游是目前这三项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多,参加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的构成面最广的。这是观光、参与性均很强的活动。我国开展的采摘旅游不只是为体味收获果实的感受,同时享有所收获的果实,有相当数量的游客在采摘中,对果实的数量和质量的在乎程度远超过参与收获过程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各采摘点(特别是果园)均堆放着被旅游者摘下又弃之的水果。从而可以看出,国内旅游者对物质满足的需求多胜于对精神满足的追求。
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3.1乡村旅游应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明确这一发展方向是使之规范化、健康、高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本来就是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根基。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不是先人遗留下来的、死气沉沉的、被称作凝固乐章的静景观,不是靠恢复、模仿而再现的历史场景,不是失去原有自然环境的高度浓缩在有限空间中的民俗风情,而是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同时乡村旅游也是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正是在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使人类失去栖息地,文化一体化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剧之后,乡村旅游成为城里人青睐、追求的新方向。我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3.2开发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带动、引导国内市场需求向高层次发展。什么样的产品是高质量的。“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类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指导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原则在这里受到最严格的检验,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现代科技农业观光产品中,应加强传知授教的教育内容,使游人通过旅游获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开辟生态农业区,应为游人提供参与活动的充分空间,培养扶植生态农业接待户,以旅游经济的附加来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老少边贫地区,要加强开发区的文化含量,增加度假型、参与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以适应国际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
3.3加强乡村旅游的研究。目前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预测上都面临着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一是现代与传统的撞击问题,其二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的形式问题。现代文化已进入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时期,而传统文化的保留区,基本还是停留在农业文化时期。两种文化时期,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是社会意识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而最突出、最直观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这对于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环境中的人们是不可抗拒的诱惑。而作为有过这种享受的人又无权阻止、限制这些刚刚开放眼界的人对外界事物的追求。很多传统文化就是在这种自觉自愿的向往美好的心态下,由于无人继承而消亡的。旅游是文化交汇的窗口,乡村旅游又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汇的最前沿。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要使这种冲撞化解,使现代与传统得以交融。
第二篇:协调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乡村旅游规划设计院。作为乡村旅游设计与乡村度假开发的专业机构,山合水易拥有多位国家级休闲农业规划与乡村旅游设计专家,与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CCTV农业频道等紧密型外部资源。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有多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策划、规划与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对乡村发展产业模式、旅游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休闲化升级、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山合水易已经具备了大量休闲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意农业产业园区、高新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农业旅游教育科普园区、特色采摘度假区、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示范村、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特色新农村景观建筑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田园俱乐部、民俗村落规划、古村古镇、农家乐聚集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乡村会所、温室建筑、水库旅游开发等等项目的实践经验与案例;
目前已形成新农村旅游、新农村民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研究、古村古镇古村落、郊野度假屋等多个专项研究报告,并已经结合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最新精神,为北京、贵州、云南、广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多个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咨询与规划设计指导工作。
以旅游产品休闲化升级、度假区规划设计、乡土景观与生态建筑设计为核心竞争力。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多年专注于休闲产品设计与度假项目开发,积累了大量业界的知名专家、专业团队与专业技术合作伙伴,形成了项目总体实施、专业资源整合以及后续服务跟进的实战项目理念。
国家旅游局明确要求旅游业要发挥优势,服务三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所建树,引导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实现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城乡交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都能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是发展方向的引导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将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中,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的贡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乡村旅游发展要注重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同旅游开发、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城乡互动,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体现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现有资料表明,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10.6个百分点,今后工业时代,第三产业将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农业发展应与第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乡村旅游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风貌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优势。同时,乡村旅游与农业的发展互动,对丰富旅游活动,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是资源利用的依托关系。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乡村良好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田野风光、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俗风情等为吸引物,能够向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学习购物等旅游活动。而仅仅依靠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是难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大发展的,因此乡村旅游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更依托于一定的农村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基础的配套服务设施。当前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不仅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阔了发展空间,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在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在资源开发、活动开展、服务接待等各个方面也才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旅游业不断切入农业,实现与“三农”的直接对接,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旅游接待增长迅猛。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健康休闲、回归自然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区积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引导、扶持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吴中特色乡村旅游正日益受到上海、杭州及周边省区、市游客的青睐,接待总量呈高速增长趋势。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乡村道路硬化率不断提高,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各种乡村度假别墅、农家乐、休闲娱乐项目等旅游服务设施,既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又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与此同时,我区还积极探索了星级农家乐等先进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发展热情日益高涨,乡村旅游后劲十足。现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区(点)正积极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呈现出滚动发展的局面。新上乡村旅游项目竞相开工,抓紧建设。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途经,缓解了就业压力,拓展了致富渠道。如三山岛当年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从事乡村旅游开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旅游推进和谐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农村生活风貌,传播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显着提高,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资金问题成为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融资渠道不畅,单靠政府投入明显不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加上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市场意识有待增强。乡村旅游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渐成气候,但是,有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与集体促销的积极性,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市场占有率较低。策划、管理人才匮乏。把握乡村旅游规划策划、设计包装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严重匮乏,造成一些乡村旅游区(点)规划布局不够科学。有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服务不规范,小农思想较重,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有时甚至出现拉客宰客等现象。五是产品品质急需提升。目前,有的乡村旅游产品还比较粗糙,挖掘民风民俗内涵及体现知识性、参与性等方面还很不够。尤其是有些农家乐,“农”的味道不够浓、“家”的环境不够雅、“乐”的项目也不够多。
三、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目前,乡村旅游在很多欧美国家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意义巨大。作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新领域,乡村旅游在许多国家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因而首先在政治层面得到有力扶持。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1. 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无论是发展乡村旅游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部门要在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设置乡村旅游发展补助性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注重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扶持与发挥农民作用关系,发挥好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只有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将乡村旅游充分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 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要牢固树立“先规划、后开发,无规划、不开发”的观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切合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当前,发展乡村旅游要高起点规划,统筹城乡规划编制,抓好新型村镇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壮大特色经济;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构筑“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格局,开展“以旅助农、以旅兴农”活动,助推新农村建设。
3. 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和保持本色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要瞄准国际同类产品,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的原则,开发与国际水准接轨的高档优质旅游产品。吴中乡村旅游开发,应将吴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其中,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深度挖掘吴地人文、民俗、历史内涵,突出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为乡村旅游注入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对于各种形式的“农家乐”,要突出特色化经营、规范化服务;对于现代科技、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要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对于现代新农村、古镇古村、生态农庄等,要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为目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
4. 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结合。“开发是最富成效的保护,保护是最具远见的开发”。发展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旅游,要大力倡导“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强调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避免造成旅游资源浪费和破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直接关系到游客和农民身心健康相关设施的建设力度,引导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把吴中乡村旅游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出现的困难局面,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保持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创新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和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要着力推动扬州市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由单一依靠投入拉动向依靠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内涵提升转变。要促进乡村旅游形式和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在满足游客需求、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上做足文章。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市内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旅游咨询与规划设计,传统旅游项目的休闲化升级、城乡综合休闲商业与特色休闲街区开发、休闲度假地产、旅游服务区与集散中心、郊野休闲公园设计、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休闲目的地规划与整合营销等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与跨专业合作的实践规划模式,突破常规,注重细节与创新理念是我们不变的理念。
理念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促进乡村旅游迈向新目标的动力。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进程,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驱动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规划制定、环境优化、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协调、推动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投资、市场开发、产品营销、经营服务等方面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模式创新
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出现的困难局面,如何克服不利因素,保持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创新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提升产业素质和扩大产业规模的关系。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素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注重品质和效益的提升。要着力推动扬州市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由单一依靠投入拉动向依靠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内涵提升转变。要促进乡村旅游形式和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在满足游客需求、延长逗留时间和提高人均消费上做足文章。
机制创新
推进乡村体制机制的创新,关键点应放在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活力上。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旅游企业以农民参与等方式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改变“大产业、小景点”的现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市内外投资开发商的资金、品牌、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
山合水易通过多年的旅游咨询与规划设计,传统旅游项目的休闲化升级、城乡综合休闲商业与特色休闲街区开发、休闲度假地产、旅游服务区与集散中心、郊野休闲公园设计、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开发、休闲目的地规划与整合营销等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与跨专业合作的实践规划模式,突破常规,注重细节与创新理念是我们不变的理念。
第三篇: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山合水易以“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区规
划”为例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定位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有超过10年的规划设计经验。山合水易对城乡统筹模式、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古村古镇开发、民俗旅游设计、乡土建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聚集了大量的专业资源。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认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是做乡村旅游规划时必须考虑的一大问题,一个成功的乡村旅游规划应该是有利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其中,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经典案例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此项目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洋畲村。洋畲村2006年开始发展旅游,柑橘采摘和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但仍存在旅游配套明显不足,农业产业发展单
一、区域发展的带动性差,产品链条短,休闲类产品欠缺等瓶颈问题。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深入调研并与各级领导、当地专家深度沟通后提出了打造“闽西第一山乡,百里生态画廊”的项目定位,同时提出通过“四大转变”带动“五化发展”的洋畲乡村旅游升级的战略思路,实现“洋畲”的品牌化,形成最具“原乡”特色与乡土生活方式的特色生态体验产品,从而解决了洋畲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福建省龙岩市洋畲村已被列为国家级生态文化示范村,是福建乡村旅游的明星村。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洋畲的发展模式方面提出了通过“乡土化提升、景区化开发、品牌化整合、及市场化运作”等手法,
创立“洋畲原乡”品牌,联动周边村落、景点资源,培育若干特色有机果蔬及养殖基地,打通两条绿色生态走廊,通过“公司+度假景区+特色农业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实现区域乡村旅游升级,同时为龙岩创建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县及旅游目的地提供支持。
从这个案例,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时刻以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等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之后,专家们认为:
发展乡村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1.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2.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5.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通过旅游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6.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7.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第四篇: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典型介绍-----村落型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湾底村湾底村位于鄞州新城区的东面。开发农业旅游是湾底发展迈出的大步。桑园、牡丹园、梨园,现代化的钢架大棚,尽现了湾底村植物园般的迷人风光。2004年,湾底村举办首届桑果节,从而走上了一条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路子。至今,湾底村已成功举办四届桑果节,“快乐农庄、紫色诱惑”--桑果采摘游名气渐响。根据规划,湾底村天宫庄园旅游区面积1200亩,突出蚕桑文化、红酒文化、乡村民俗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是集农林观光、科普教育、乡村体验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都市里的村庄”。目前,旅游区已建成15个参观点、三条旅游线。曾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浙江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省市区基层先进党组织和文明村、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标兵等荣誉称号,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湾底村视察时,高度赞赏湾底村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居住环境”。
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海光明村光明村地处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东北部,距宁波市区10公里,离镇海区7.5公里,由光明村、老应湾村和五星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住房统一规划为农民别墅区,共有住户969户,人口2440人,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务农人员205人,务工人员1452人,经商人员503人。全村共有大小企业27家,以华通、摩士为骨干企业,年产值7亿元,销售6. 9亿元,利税0.65亿元,村民以企业三产为重要收入来源,2007年,光明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600元。预计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12000元左右。现有2000亩林带,已建成旅游观光果园700亩,新品种示范中心150亩,苗木、花卉基地50亩。曾被评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卫生村、省级文明村、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
第五篇: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典型介绍----区域型
区域型
蒋介石故里:奉化溪口镇
溪口位于宁波奉化西侧,是一座美丽的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在民国时期,又因出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而蜚声中外,令世人瞩目。近年来,溪口风景区以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生态旅游型新农村为总体目标,积极实施“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生态旅游型新农村计划,突出“山水、佛地、名人、乡村”四大主题,和“多村、多样、多彩、多季”四大特色,形成“浪漫溪口乡村游”、“风情溪口乡村游”、“休闲 溪口乡村游”、“绿色溪口乡村游”、“故事溪口乡村游”等系列旅游产品,举办了“相恋桃花源”和“三石青团节”,漂流节和第十九届水蜜桃节。另外,风景区将着力扩大农家客栈数量,建立农家客栈协会,培植创建新建、三十六湾两个宁波市级旅游特色村,并以弥勒大佛开光为机遇,开展溪口乡村旅游促推月活动。溪口曾先后荣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省特色农业强镇、宁波市现代农业先进镇等称号,被列入宁波市星火科技示范基地、宁波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宁波市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中国红枫之乡 :四明山镇
四明山镇位于余姚市最南端,因地处四明山脉之巅而得名。在2006年兴办起了第一批农家乐旅馆饭店,四明山镇抓住生态旅游发展的良好契机,相应成立旅游服务和农家乐接待中心,四明山农家乐协会,开通了四明山旅游网站和旅游专线车等。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出台发展优惠政策,对兴办“农家乐”的经营户提供包括“三奖励”、“八免费”的扶持奖励政策。一方面,把乡村旅游与环境整治相结合,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科学认识20字方针内涵,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途径和最佳选择之一;另一方面,把乡村旅游发展与花木经济发展相结合持续快速发展轨道,在 2001年获“中国红枫之乡”称号,2005年获“中国樱花之乡”和“省十大特色花卉乡镇”称号,四明山牌红枫被先后被评为“宁波市名牌产品”和 “浙江省名牌产品”。2007年又获得了“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称号。
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 :大岚镇 大岚镇位于四明山之心,姚江之源。平均海拔550米,是姚江、曹娥江、奉化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在战争年代,这里是全国红色革命根据地;在和平年代,近年来,以开发红色旅游和“丹山赤水”景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农家乐规模日益壮大,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途径。目前大岚镇有农家乐45家,06年接待游客达10余万人次,营业收入达600万元,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好去处。镇有高山云雾茶园2.5万亩,年产茶叶两千多吨。盛产古为朝庭贡品,今获国际、国家金奖的“四明龙尖”、“瀑布仙茗”等名茶,被浙江省列为有机茶基地。2002年4月被命名为“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
“山与水”的完美 :牟山镇 牟山镇是浙江省余姚市辖镇。目前已形成了已形成三条休闲农业观光产业带,即以牟山湖为中心,以“四季山庄”、“垂钓中心”为龙头的环湖休闲渔业产业带;以姜山古村落周边山水、人文资源为依托的自然景观休闲产业带;以余夫公路北侧牟山现代农业观光园区、西山白杨梅产业基地为主的多功能乡村旅游产业带。2005年,牟山镇“农家乐”起步于农业种植养殖业,以休闲垂钓为主。该镇先后编制了《环牟山湖地区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每年给予农家乐50万元的产业补助,并投资2500万元建成环湖旅游公路。全镇已形成了五个特色区域:工业经济功能区、商贸服务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淡水养殖园区、自然生态园区,拥有全市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和鱼种苗基地。近年来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4.5亿元,精神文明和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较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