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雷雨周萍人物形象分析(全文)

雷雨周萍人物形象分析(全文)

雷雨周萍人物形象分析第一篇:雷雨周萍人物形象分析话剧《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雷雨》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它以1923年左右的动荡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当时有着封建思想的资本主义家的生活。

雷雨周萍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篇:雷雨周萍人物形象分析

话剧《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雷雨》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它以1923年左右的动荡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当时有着封建思想的资本主义家的生活悲剧。其中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留学德国,接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资本家。本文从周朴园的人物介绍开始,以明星版话剧《雷雨》中达式常饰演的周朴园为主要线索,分析和了解周朴园这个人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关键词:《雷雨》;曹禺;周朴园;父权

一、《雷雨》的作者简介

《雷雨》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出生于天津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的湖北人,是我国杰出的戏剧作家。曹禺从15岁时就加入了南开新剧团,演过《爱国贼》、《国民公敌》、《娜拉》等等,后又改编法国喜剧家莫里哀的《吝啬鬼》戏名改为《财狂》。这些为他19岁的时候开始着手写《雷雨》打下了基础,23岁时完成了这部震动剧坛的处女作,而《雷雨》的成功对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浑厚的基础。

二、《雷雨》的剧情介绍

《雷雨》是一部故事情节曲折且跌宕起伏的话剧,它的人物虽然不多,但是人物关系却是错综复杂。它所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两个相差十万八千里的社会背景家庭里的故事。全剧在舞台上就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两个场景,却包含了周鲁两家近30年的矛盾与恩怨。

四凤与父亲鲁贵同是周公馆的仆人,四凤与周家大少爷偷偷相恋,父亲为了还赌债找四凤要钱的时候对四凤说周家大少爷在三年前与蘩漪(即周萍的后母,周冲的生母)有染,周萍在与四凤好以后就不再理会蘩漪,蘩漪伤心欲绝,又被周冲告知喜欢四凤后,邀请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到周公馆,希望鲁妈可以带走四凤。鲁妈答应了,并且在转身要走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原来30年前鲁妈(鲁侍萍)是周家的女佣,与当时的周少爷(周朴园)偷偷相恋并生了周萍和大海,但最后被抛弃,周家人带走了周萍,鲁妈抱着大海跳河自杀被人救起,带着大海改嫁鲁贵并生了四凤。所以鲁妈对周家恨之入骨,计划带四凤离开周家。四凤却因为已经怀孕,要求周萍带她走,鲁妈知道后险些晕倒,但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只有隐瞒事情的真相,让二人远走高飞。蘩漪为了阻止周萍离开,就把事情真相说了出来。当事情被败露的时候,悲剧也就发生了,四凤知道自己和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之后,跑到花园触电自杀了,周冲为了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最后开枪自杀了。

三、周朴园的人物介绍及性格特征

周朴园曾经留学德国,现如今是一家厂矿的董事长,是接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资本家,他的思想里应该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和封建专制思想。他是一个典型的父权的代表,在这个看起来有权有势,很体面的家庭中,他是一切权利的象征,是不容许人质疑他的决定的一家之主。

四、周朴园的剧本形象分析

1、语言的鲜明个性。周朴园的语言是很有特点的,他的语言总是带着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口吻。比如在第一幕“逼药”中,当周朴园听到蘩漪说把药倒了的时候,他说话的语速明显的慢了,语气也很低沉“哦,倒了?”随即他让四凤又倒了一碗药给蘩漪,被蘩漪拒绝后他要求周冲把药端到蘩漪面前,蘩漪没有喝,随即又让周萍跪下来求蘩漪喝药直到蘩漪喝下。这儿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朴园的独裁专制,而在周冲帮自己母亲说话的时候,周朴园说“你和你的母亲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哪儿。”显然周朴园对刚刚周冲为鲁大海说话而顶撞自己的表现很不满,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是不允许有人来违背他的意思,反驳他的观点的,也可见他的掌控欲是很强的。

2、潜台词的运用。在话剧中,还存在很多的潜台词,第二幕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前的那段话里就有几处,第一个是在开头周朴园知道鲁侍萍是四凤的母亲的时候,他说“那你走错屋子了。”意思是说四凤并不在这个屋子,而且这个屋子不让下人随便进,你赶紧走吧。后来在周朴园向鲁侍萍打听30年前无锡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两个人对当年的侍萍的评价也是很不一样的。周朴园形容梅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为什么周朴园会用规矩二字来形容侍萍呢?我想周朴园也清楚侍萍未婚先孕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不规矩的,但他之所以这么说,是想掩饰自己的身份。而侍萍嘴里说的侍萍,不是梅家小姐,而是周公馆梅妈的女儿,生前是不大规矩的。这么说可以说是无形中狠狠地打了周朴园一巴掌。

五、周朴园的舞台形象分析

1、演员形象分析。在话剧《雷雨》的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是一个五六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两鬓斑白,带着一副金丝眼镜,眼神尖锐犀利,他身材微胖,背微驼,说话时嘴角偶尔会显现出冷笑,让观众可以看出他平日里的专横和霸道。

2、服装艺术分析。周朴园在第一幕出场时穿着咖啡色斜襟式长衫,左手背后,右手拿着一根雪茄。而在第二幕与鲁侍萍相认的那场戏中,周朴园的服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白色的条纹衬衫,深蓝色底白点的领带和黑色马甲,黑色西服裤。而他的右手仍然拿着一根雪茄。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周朴园着装上的改变呢?并且是在与鲁侍萍相认的时候,我想,这大概是想让鲁侍萍的心里有个对比吧,让她更加清楚的知道现在的周朴园已经不是当年与她相恋的周朴园,他带给了自己什么样的噩梦,如今的他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而自己又过着怎样的日子,也让观众更加地看清眼前这个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真实面貌。

3、表演艺术分析。周朴园在上场时的气势霸气十足,拿着雪茄,时而踱步走,时而撩袍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这个姿态一看就是一家之主。在第二幕与鲁侍萍对话时的表演和第一幕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当他知道鲁妈是无锡人的时候,他长叹了一口气说无锡是个好地方,显得对无锡这个地方有很深的感情并且很怀念这个地方;在他听到鲁妈说侍萍没有死,被人救活了的时候,他很慌张的从沙发上站了起来,然后在屋子里面来回走,显示出了他的恐慌和不安;到后来当他知道眼前的鲁妈就是当年自己抛弃的鲁侍萍的时候,他的声音和手都是抖的,他不敢相信,随即拿了鲁侍萍年轻时的相片来确认。从向鲁妈说起无锡再到得知侍萍现在和自己同在一个城市这短短的几句对话中,周朴园的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鲁妈的消息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他看上去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感情分析

对于30年前那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是不太了解的,如果说年少的周朴园爱过鲁侍萍的话,那30年后鲁侍萍再见到周朴园,有的只是残酷和无情。试想,如果是真爱,在见到自己心爱的人死而复活并且站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应该会喜极而泣吧,而周朴园在震惊过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来干什么?”并且给了鲁侍萍五千块钱的支票,想了结这件事并且从此周鲁两家的人互不相见。我觉得或许曾经的周朴园爱过鲁侍萍,但30年过去了,这30年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现在的周朴园对于鲁侍萍有的仅仅只是内疚与怜悯。

结语:

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周朴园也许有着自己的无奈与悲哀。事实上《雷雨》的悲剧不仅是周家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揭露了当时旧社会的罪恶历史,批判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家对下层百姓的欺凌和剥削压榨。我们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著作的同时也要牢记历史,立足现在,不让悲剧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郭涤:《中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北京:高等教育出出版社,2005年版。

[2]刘勇、李春雨.曹禺评说七十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3]刘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域与形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

作者简介:王提(1990.11-),女,汉族,河南大学艺术?W院声乐硕士研究生在读。

第二篇:浅析《雷雨》蘩漪的人物形象1

2012届师范类毕业生

教 研 文 章

浅析《雷雨》中蘩漪的人物形象

学生姓名:

田舒舒 学 号: 0902010333 班 级: 2009语教3班 专 业: 小学语文教育 系 别: 人文科学系 指导教师: 毕志娟

日 期: 2012年 5月4 日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正文„„„„„„„„„„„„„„„„„„„„„„„„„„„„„„„3-7

参考文献„„„„„„„„„„„„„„„„„„„„„„„„„„„„„8

致谢词„„„„„„„„„„„„„„„„„„„„„„„„„„„„„„9

内容摘要: 蘩漪是曹禺的代表作《雷雨》中的女主人公,《雷雨》的四幕剧对蘩漪的描写比较深刻,她在此剧中塑造了鲜明的个性形象,亦是最独特最耀眼的。作为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蘩漪是一个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她身上交杂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爱是奋不顾身,恨时残忍报复。多变复杂的性格在她身上显而易见,是由于当时专制的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最终醒悟而走向毁灭。

关键词:《雷雨》 蘩漪 “雷雨”形象

2

浅析《雷雨》中蘩漪的人物形象 《雷雨》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人物是蘩漪,曹禺对蘩漪的塑造是独具匠心的。不平凡的出场奠定的必是曲折的人生,蘩漪的出场即是如此。“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拿着一把团扇,挂在手指下,走进来。”①蘩漪是以病态出场的,但在病态下,仍掩饰不了她的贵妇气质及神态,的确可以让我们为之一震。她的人物形象在出场中就给我们以提示:她是一个中国式的旧式女子,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而她又有原始的一点野性,有胆量及狂热的思想。当她爱时就会像一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骨;当她恨时又会像只恶狗恨恨的把你吃了的。她的雷雨性格如此显现,行为上的许多矛盾也为之贯穿。其一,蘩漪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具有反抗性,又是一个文弱、哀静的浓厚封建色彩的旧式女子,具有软弱性。其二,蘩漪是一个敢爱敢恨,爱的热烈,恨的疯狂的可怜女子。

一、受过新教育的旧式蘩漪

蘩漪在剧中塑造的是一个受过“五四”新潮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的旧式女子,因为蘩漪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所以她身上聚集的不仅仅是旧式女子的文弱、明慧、哀静,深厚的阶级偏见,还有受过新式教育的时代的女性。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强烈的反抗精神及大胆追求个性解放的性格。那么,她的“新”和“旧”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一)“新”——反抗性和对爱的追求

蘩漪的“新”在于她受过新式教育,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其“新”首先反映在她的反抗性上,剧中周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性资产阶级大家庭,而周朴园作为封建式的家长,其思想、行为必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尽可能的维持着表面上圆满秩序的周家。在与蘩漪的生活中,必然会限制蘩漪的自由以压迫她,使蘩漪服从于他。而蘩漪的反抗始终贯穿全文,其与周朴园的四次正面冲突充分体现了蘩漪的反抗性。第一次冲突只是蘩漪的消极反抗,第二次冲突蘩漪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第三次冲突蘩漪的反抗性表现的淋漓尽致,第四次冲突蘩漪是以审判者出现的。对于这四次冲突,我将具体论述的是表现蘩漪反抗性强烈的第

三、四 ①曹禺.《雷雨》,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P33

3

次冲突。第三次蘩漪与周朴园的交锋是发生在蘩漪雨夜从鲁家归来,此时的蘩漪是愤怒的。文中对她的描写是很细微的“整个脸庞是无表情的,只有眼睛烧着心内的疯狂,然而也是冷酷的,爱和恨烧尽了女人一切的仪态。”②而周朴园恰巧出现并质问是蘩漪心中的怒火怨恨更加激烈。“请你不要管我。不、我不愿意。我告诉你,我③不愿意。”这些语言中的语气是轻蔑的,也突出了蘩漪的暴躁,其反抗性格完全暴露。第四次交锋发生在剧尾,此时的蘩漪的是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出现的。当她无法阻止周萍与四凤出走时,把周家的一家之长周朴园叫来,企图让其阻止。此时整剧进入高潮,整个事件的真相将揭晓。周朴园的一句“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使事情的真相真切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也预示了悲剧性的结局。蘩漪揭开了周朴园的伪善外衣,把他不道德的一面全部曝光。此时,蘩漪的反抗得以成功。

另外,蘩漪的“新”也体现在对爱的追求上,虽然周朴园给予她物质的富足,但精神上得不到满足的蘩漪毅然投身于周萍。在受到周朴园的压迫下,她明知道与周萍的交往会使她陷入无底深渊,违背伦理道德。但是,蘩漪敢于追求精神需求,也说明了蘩漪具有资产阶级新女性的一面。

正因为生活背景的影响,蘩漪不仅具有资产阶级新女性的一面,还具有旧式女人的特征。正因为如此,蘩漪在封建阶级的围城中逃脱不了悲剧的宿命。

(二)“旧”——软弱性和阶级偏见

蘩漪的“旧”主要反映在她的软弱性上,虽然蘩漪是受过五四新潮的资产阶级新女性,但也是一个生活在封建阶级大家庭的旧式女子。在长期受到周朴园的压制并与其有过反抗下,并没有与周朴园彻底决裂,使自己跳出周家这一牢笼,去自由的呼吸外面的社会空气,而是被深深的束缚在周家牢笼里苦苦挣扎。蘩漪把自己对周朴园的反抗只是局限在周家这所围墙内,如困兽之斗,其具体表现在与周萍的交往中。蘩漪嫁给周朴园是,幻想自己会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但不幸的是,其生活、行为常常受到封建的周家束缚,其自由也受到周朴园的限制,生活在周家的蘩漪并 ②曹禺.《雷雨》,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P138

曹禺.《雷雨》,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P140

没有感受到婚姻的幸福,取而代之的是苦闷。周家仿佛是一具枷锁紧紧套住了她,深感绝望的蘩漪把希望寄托在了从乡下来回来的周萍身上,因为周萍这股新鲜空气似的人物让身心受压抑的蘩漪为之一动。周家也只有周萍能使蘩漪暂时摆脱压抑,所以蘩漪紧抓这颗救命稻草,全身心的投入与周萍的交往中,但并没有逃脱周朴园的束缚。这种困兽之斗的乱伦式的交往体现了蘩漪的旧式女人软弱性。试想一下,如果蘩漪将反抗进行的更加激烈,与周朴园彻底决裂,远离周家而去外界呼吸新鲜空气,也许蘩漪的生命会出现一个大的逆转。

她的“旧”还体现在她在众人面前的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上以及对侍萍、四凤、鲁贵的态度上。当周冲说出自己喜欢的女子是四凤时,蘩漪的一句“她始终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下等人,你要是喜欢她,她当然以为这是她的幸运。”④可见,蘩漪受旧的封建阶级观念如此深厚。

身处在“新”“旧”交织的时期,蘩漪给我们展现的既有资产阶级新女性的一面,又有封建阶级旧女人的一面,在这两面的交替中,蘩漪的不幸又是显而易见的。

二、“雷雨”式性格的蘩漪

蘩漪这一人物在情感世界里亦是最令人震惊的,要么爱,爱的热烈;要么恨,恨的疯狂。爱是付出一切,倾尽所有。恨时又极端报复,得不到就要毁灭,这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明显表现。对周萍的爱使她精神富足,尽管违背了伦理道德,但是依旧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当周萍欲弃之而蘩漪又无法挽回时,极度的恨又燃烧着熊熊火焰灼烧着她使其彻底被激怒,其侧面的可怜处也是令人深表同情的。

(一)“救命稻草”式的爱情

身为女人,是最容易动感情的,蘩漪也不例外。身在周家,而对周朴园,她感受的不是爱,而是种种压抑。虽然物质上富足,但精神上极度匮乏,拥有生命力而又无法释放激情。恰在这时,乡下周萍的出现给蘩漪带来了希望,如新鲜空气似的吹拂着她的心,动摇了她的意志,唤醒了她的青春。虽然,蘩漪这道这于理不符,违背道德,但是,她还是把名誉和性命都交给了周萍,并深陷其中无力自拔,视周萍为精神寄托。虽然是一种不能暴露在阳光深呼吸的情感,但是使蘩漪感受到了前所 ④曹禺.《雷雨》,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P24

5

未有的快乐,让这个有着火炽热情的女子投身进去,使灵魂在自由的天国飞扬,并把自己逼上了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弯延路,但她是无悔的。“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自私的周萍引诱蘩漪后不久就厌倦了这种生活,有了新的追求对象四凤,企图摆脱与蘩漪的关系时,蘩漪岂能放开这非一般的救命稻草,软中带硬式的去求周萍,甚至为了留住周萍说出愿意和四凤一起陪着周萍,对于骄傲的蘩漪来说多么的痛苦,多么的不可想象。但是为了爱,她屈服了。可是,这样的乞求并没有得到周萍的认可,反而更加厌恶她。此时的蘩漪处于多么绝望的境地,被逼上绝路的“雷雨”般的性格的蘩漪愤怒一触即发。

(二)“火山”爆发式的毁灭性人格

周萍的无情抛弃把蘩漪逼上了绝路,蘩漪不甘心就这样被命运捉弄,人格受到损伤,沉痛的发出“一个女子,你记住,不能受两代人的欺辱”。被自己爱的人骂道“怪物”“疯子”“我要你死”,使蘩漪彻底绝望,决定放手一搏,开始疯狂的报复。她曾向周萍喊道:“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紧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⑤这颗不定时炸弹到了该爆发的时候了。首先,她把自己的儿子周冲推入其中,但是没有产生任何效果,口出恶语:“你不是我儿子,你简直是条死猪。”蘩漪拒绝了自己作为一位母亲的责任,说明这恨已深入骨髓。在搏斗无望时引来了一家之长周朴园以阻止周萍出走。周朴园的一句“她就是萍儿的母亲”把整剧推向高潮,全场人都被这戏剧性的一幕震惊。而四凤因受不了打击,伤心欲绝逃出时被电线电死,周冲也随之死亡。最痛苦的莫过于周萍,刚刚要走出乱伦的母子围城,又陷入乱伦的兄妹围城,用枪结束了自己无法谅解的人生,而此时最不愿活着的蘩漪和鲁妈却偏偏活了下来。事情的结果大大超出了蘩漪的预料引来了更大的痛苦,她的报复行为已超出了她的感情能够承担的程度,悲剧性的结局残忍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使蘩漪这一悲剧人物最终走向毁灭。

爱恨纠葛,诚然是一种悲哀,但是,又有几人能逃脱此宿命。

蘩漪,一个雷雨式的女人,她不平凡的一生犹如电火一样,激烈的燃烧着而又不能延伸它的长度。其中的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花,当火星也消失时,她 ⑤曹禺.《雷雨》,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P67

6

的生机也随之远去。

参考文献:

【1】 曹禺.《雷雨》,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王玉屏.蘩漪: 从封建旧式女人向资产阶级女性过渡的悲剧典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02期

【3】 陈志鹏.《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01期

【4】 李树凯.蘩漪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03期

【5】 曹禺.《雷雨·序》,曹愚文集[M]第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8年版 【6】 郭春凤.《雷雨》中最具“雷雨”式性格的人物——蘩漪的性格特点探析[J], 2010年11期

致谢辞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毕志娟老师,她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毕老师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对毕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此外,还要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稿和参加论文答辩的老师们,感谢对本文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我才能更快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得以提高。

第三篇: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目录

中文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序言„„„„„„„„„„„„„„„„„„„„„„1

一、自私,专横的封建家长独裁者„„„„„„„„„1

二、贪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3

三、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4

四、懦弱,无奈的受害者„„„„„„„„„„„„„5 结论„„„„„„„„„„„„„„„„„„„„„„6 注释„„„„„„„„„„„„„„„„„„„„„„6 参考文献„„„„„„„„„„„„„„„„„„„„6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中文内容摘要:《雷雨》是著名戏剧家曹禺创作的一部多幕剧,剧中通过展现周家,鲁家两家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和阶级矛盾,成功的塑造了具有悲剧色彩的周朴园的形象。首先,作为一位封建家长独裁者,他冷酷,自私,伪善,专横;其次作为一位资本家,他狠毒,贪婪,唯利是图;再者,周朴园具有人性的温情,忏悔,真诚;最后,他也是当时社会的受害者牺牲品,他有他的懦弱,无奈。

关键词:《雷雨》 周朴园 人物形象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它成功的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了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震动了三十年代中期的话剧舞台。周恩来同志评价《雷雨》:“作品反映的生活合乎哪个年代,这个作品保留下来了,这样的戏,现在站得住,将来也站得住。”它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具有深刻的主题,而且与成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关。曹禺在刻画周朴园这个人物时“将之置于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矛盾冲突中,并力求挖掘其激烈的内心冲突,由外而内,成功的塑造人物多层次,多侧面的发展着的性格”。

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是周家的一家之主,也是剧中各种悲剧的制造者。他是一个早年在德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是封建社会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后来成为带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巨大阴影不仅吞噬了善良的劳动者,同时也吞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格、人性和价值。而曹禺对周朴园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他与剧中其他人物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的。早年他与侍萍相爱,侍萍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然而在侍萍生下第二个儿子的第三天把她赶出家门,妻子繁漪,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剧中周萍,鲁大海,周冲都是他的儿子,鲁贵和四凤都是他家的家仆,人物之间都有着繁杂的关系。《雷雨》是一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分析的戏剧,每一次品味都会有新的体会。在周朴园的身上主要有一下的性格特征:

一、自私,专横的封建家长独裁者

封建家长独裁者是周朴园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是周公馆里的一家之主,最高统治着,其中所有的人,从妻子到仆人,都得对他的言行惟命是从,不能有任何的违背。在他看来任何的不听从都是背叛,是不被允许的。他的语言也总是“肯定短促的,常有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口吻”。

(一)妻子:

18年前他娶了繁漪为妻,但后来周朴园并不爱她。繁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美德,与他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他不仅不理解,反而视她为神经不正常,是“疯子”。他不能允许周家有这种叛逆,要“教化”她。看起来,他似乎是竭尽忠诚地为妻子治病,请德国的克大夫为妻子看病,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可以有的手段劝她喝药,督促她多上楼休息等等。但这种关心爱护并不是真正的出自内心的爱,它的真正意义,是对繁漪的控制欲,专制思想,潜在的仇恨和貌似合情合理合法的虐待!第一幕中“喝药”这场戏很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专制。

“冲:爸,妈不愿意,你何必这样强迫呢?

朴 :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那儿。(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繁:(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朴:(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繁:(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朴:(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繁:(声颤)我不想喝。

朴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冲(反抗地)爸!

朴(怒视)去!

朴:说,请母亲喝。

冲:(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朴:(高声地)我要你说。

萍:(低头,至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冲:(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繁:(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朴:(冷峻地)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繁:(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朴: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萍:爸;我--

朴: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萍:(求恕地)哦,爸爸!

朴:(高声)跪下!(萍望着繁漪和冲;繁漪泪痕满面,冲全身发抖)叫你跪下!(萍正向下跪)

繁:(望着萍,不等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①

当他得知繁漪竟敢违反平日的规矩把药倒掉了时,便不露声色地叫四凤把剩下的药再拿来。繁漪反复声明“不愿喝这种苦东西”,他完全不理会;繁漪想拖延,等一会儿再喝,他完全不依;不惜搬出家长的威严,用不可抗拒的口气逼着周冲劝母亲立即当面喝下去,繁漪不从,他又意正严词喝令周萍跪着劝母亲,用“夫权”和“孝道”这双重的伦理枷锁迫使繁漪就范。而要达到的目的,他不惜说出是要繁漪为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面对那药,繁漪有一千个一万个的不愿意,她千方百计的想要推脱,不喝药,但是周朴园却全然不顾及繁漪的意愿,他自己认为繁漪是个“病人”,尽管面对家人的劝说,但是他的专制,自私占据了上风,他违背全家人的意愿,软硬兼施,为了让自己的威信得到保护,让周家人听从自己的意思。面对繁漪,他是没有爱情,但是他能在她的身上将他的独裁者思想的到实现,所以他不顾喝药治病只不过是表面文章,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家庭的秩序和他本人的家长尊严,为了使他的专制得以继续。

(二)儿子:

在对待他的儿子周萍,周冲,周朴园同样是极端的专制,他不能允许他的儿子对他有半点的不听从,他认为他是周家的主宰者,操纵着一切的大权,不能忍受自己的威信受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威胁。当儿子的言语中有违背他的意思时,他会摆出自己的一套来压制儿子,他会用家长的权威去命令儿子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来服从自己的意愿,以牺牲他人的自由来满足自己的专制独裁欲望。戏剧中写到他要求周冲劝繁漪喝药,他责令周萍下跪以求繁漪顺从,他在儿子的言行触及自己的权威时,他训斥儿子是“半瓶醋”,他逼迫周萍跪认生母„„我们可以从这些描写中深刻的体会到:

“朴:这个人!我想这个人有背景,厂方已经把他开除了。

冲:开除!爸爸,这个人脑筋很清楚,我方才跟这个人谈了一回。代表罢工的工人并不见得就该开除。

朴:哼,现在一般年青人,跟工人谈谈,说两三句不关痛痒,同情的话,像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

冲:我以为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努力,我们应当同情的。并且我们这样享福,同他们争饭吃,是不对的。这不是时髦不时髦的事。

朴:(眼翻上来)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得多!

冲:(被压制下去,然而)爸,我听说矿上对于这次受伤的工人不给一点抚恤金。

朴:(头扬起来)我认为你这次说话说得太多了。(向繁)这两年他学得很像②你了。”

周朴园在治家上,他用冷酷的手段将妻子、儿子纳入他的专制秩序中,在他的威信受到反抗时,他会用最无情的家法让其他人就范,他的专横,对合理人情、人性的压制。在这个大家庭中,他是一切悲剧的祸根。

二、贪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

曹禺曾说“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周朴园,他是某矿业的董事长,他是不折不扣的资本家,资本家的特性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的发家史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一次就淹死了2200个工,他从每个小工的性命中捞到300块钱。正如鲁大海所说的,周朴园“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他对付矿上的罢工工人,也采取野蛮的手段,勾结军警开枪镇压,开枪打死三十多个工人,毫无任何“文明”可言,他利用金钱离间工人代表之间的关系。

在他重见侍萍后,他的怀念顷刻之间便化为敌视和仇恨,他又表现出了资本家的姿态,思想,认为“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他害怕侍萍损害他的利益: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

周朴园:(忽然)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③

周朴园不仅不接受侍萍,也不认自己的儿子,他认为侍萍是来敲诈他的,企图用金钱赎罪,又一次无情的将侍萍赶走。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旦他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他便不会顾念任何的感情,完全的暴露出资产阶级的真实嘴脸。让我们看到了他为人的“狡诈,残忍,伪善的本性”。

而当他知道了他和鲁大海之间的血缘关系后,他对鲁大海却毫无父子之情,“虎毒不食子”在他身上也不适用,他对鲁大海有的只是阶级的仇恨,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怕自己的恶性败露,他毫不犹豫地把鲁大海给开除了。鲁大海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领袖,是受压迫者,是作为周朴园所在阶级的对立面出现的。虽然剧中没有直接描写出周朴园的滔天罪行,但是通过鲁大海的控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周朴园有着当时资本家普遍都具有的一面:贪婪、狡诈、虚伪、唯利是图。他为了尽最大可能的积累财富,使出各种伎俩。让我们看见了血淋淋的手和黑洞洞的心,他的残酷,无情毕露无疑。

三、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

他冷酷外表掩饰下的内心也仍有慈善的一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也是不情愿的,是环境的恶势力太强大。周朴园虽然为爱情作过一番挣扎,但传统的礼教、世俗的碎语,外加家庭的阻挠,使他退却了,并最终投降,背叛了侍萍。剧本借侍萍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背弃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而说他那个代表着封建传统规范的大家庭。不仅如此,周朴园在情欲上也自虐,对自己近乎残酷。剧本借四风之口告诉读者周朴园念经吃素,而且“一向讨厌女人家的”。周朴园为什么要如此禁锢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惟独对那个已经“死去”的侍萍念念不忘?他的这种怀念、忏悔、内疚完全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了。比如爱穿侍萍绣过的衣服,每年四月十八都不忘为侍萍做生日,还保留了侍萍在家时的习惯、家具„„有人认为这是是虚伪的表现。但对于有钱有势的周朴园来说,只要他愿意 ,就能找到宣泄感情的方式,他为何要选择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呢?

另外,我们在剧本中也会看到他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这难道是做给别人看的?也许一天两天可以做到,但是周朴园是30年来一直如此,没有改变过,我想要是没有真情恐怕是难以做到的。在周朴园的内心中,本能与良知在发生剧烈的冲撞,心底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而且常常是盖有各种各样的掩饰物。从他保留侍萍的相片、保留三十多年前陈旧的家具以及穿旧雨衣和熟记侍萍的生日、夏季关窗等习惯中可以看出,在周朴园的潜意识深处,他的确没有忘掉侍萍,因为在他的一生中,侍萍曾令他青春焕发,让他体味到了被一个女人真爱的幸福,那一切对他来说是那么的珍贵,而且在后来的三十年里,他娶了三任妻子,但始终没有遇见令自己中意的,或许是因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他最后没有与侍萍走到最后,其中有“遗憾美”所以才倍加怀念。而当初的他之所以要赶走侍萍,是出于一种理性的思考,是他在想要改造环境的同时又反被环境改造的结果,对他而言也是一种痛苦的抉择。正如周朴园说:“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这是从潜意识中发出来的,并无半点虚假的成分。周朴园最终迫使周萍认母时说:“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我还在这儿,我想这只能说这是天命(向鲁妈叹气),我老了刚才叫你走,我很后悔,现在既然你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忏悔,是感情的真实流露,而绝非虚伪。30年的忏悔,早年为个人发展而对侍萍的遗弃,是极不人道的。在作出这样的罪恶之后,能够在心灵的最底层,抑或是一角落发出内疚、忏悔,尽管不能代表总体性格的本质,但毕竟是一个方面,是人性的一种表现。对此曹禺说道“对侍萍的思念,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里,又可显示他多情,高贵”。

从一些细节中,也能看到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影子,体会到他的温情,比如在繁漪发烧以后叫仆人不要惊醒她。回家以后总记得看望妻子;当繁漪跑到四风家,在外面淋得一身湿时,周朴园叫她上楼,赶紧脱掉试衣服等。此外,在第一幕中对周萍的耐心教导,第四幕中对周冲的悉心关怀,都表现了周朴园温情的一面,说明对于家人他也是有感情的,从这我们也可以窥探出他心灵深处的一丝善意,再想到他对侍萍的那一番忏悔说明也还有些许“人性”,最后他捐了周公馆,去看望鲁妈、繁漪的行为也使我们看到了他“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

四、懦弱,无奈的受害者

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相认时,并不是虚伪的。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是真实的,真诚的,因此他才能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关于侍萍的生日;她在夏天关窗的习惯;保留着留有侍萍痕迹的衣服;维持着三十年前的家具摆设;记得侍萍一点一滴微小的习惯;坚持把侍萍称为死去的太太„„从这些都可以看出他的用心良苦,他的用情之深。然而,作为一位在那个年代曾经留学的富家子弟,周朴园是与众不同的。他虽然功成名就,成为较为成功的资本家,但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摆脱封建家庭对其思想的束缚。繁漪面对束缚采取的态度是顽强挣扎,而周朴园在面对现实的压力时是懦弱的。当时的门第观念,家庭的压力使他在现实与感情上面临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既不敢为了侍萍而放弃自己当初拥有的一切,与自己的家庭决裂,不敢用今后的人生为赌注抗争。于是他只能无奈的默许了家族对侍萍的压迫,在他的家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将刚刚生完孩子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时,将她逼的走投无路时,作为丈夫的他没有站出来阻止,而是选择了默许,选择了他放弃与侍萍之间的幸福,选择了背叛自己的理想与感情。这也体现了他懦弱的一面。

周朴园不仅是个悲剧的制造者,他也是受害者,一个主动的,积极的,封建文化的受害者。他亲手扼杀了自己与侍萍之间的爱情,葬送了侍萍的一身,他追求圆满,渴望“最完美的家”,但却用了错误的手段“封建专制手段”来实现他所认为的“最有秩序“而实际上是最无人性的统治。后来,家族败落,儿子死了,妻子疯了,剩下的唯一一个儿子也是与自己对立阶级的先进代表,和他在斗争着,他变的孤苦无依,没有了希冀,他成了一头被现实斗的鲜血淋漓的野兽;曾经他有着先进的思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一切不复存在,他被封建腐朽所吞噬,无论他怎样的费尽心机,怎样机关算尽,这一切的改变是不可避免,不能挽救的。在时代的变化,前进面前他是无奈的,只能接受。 结论:

总之,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是辩证统一的,他既是当时社会悲剧的制造者,又是受害者,是 “可恨之人”和“可怜之人”的结合体。话剧家曹禺对周朴园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为中国话剧作出来巨大的贡献。

注释: 1《雷雨》 曹禺 第一幕 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2《雷雨》 曹禺 第一幕 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3《雷雨》 曹禺 第二幕 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

参考文献:

[1]唐弢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1980 [2]曹禺 《雷雨》 第一幕 人民出版社 1994年9月 第50页 [3]曹禺 《雷雨》序 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1月版 第3页

[4]陈瘦竹 《论(雷雨)和(日出)的艺术结构》 1960年 第五期 第30页

[5]张惠珠 《曹禺剧评》 北京十月出版社 1995年

[6]四川中文系编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曹禺专集》(上) 1988年10月

[7]田本相 《曹禺研究材料》(上)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79年10月 [8]辛宪锡 《曹禺的戏剧艺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5月

[9]狄丽英 《伪君子的真性情——周朴园形象再分析》 2004年6月 [10]张迥 《中华文学通史》第六卷(近现代文学编史) 华艺出版社 [11]杨桂钦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 商务印书管 1981年 [12]周艳萍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任务形象》 2011年12月hettp://

第四篇:《雷雨》人物分析之周朴园

高一7班贾莹韬

周朴园是周家的大家长,是顶梁的那根柱子。但是,周朴园的黑暗、奸诈、冷酷与虚伪像是一条贪婪的虫子,将他咬噬得只剩下一具皮囊。正如空心的树木会轻易被风折断一样,周朴园与他的周公馆外表虽光鲜亮丽,但其实已经经不起一点风雨。可是这次,鲁侍萍携着谁也看不透的暴风雨呼啸而至,周朴园这根徒有其表的顶梁柱,终于连带着早已破败不堪的整个家族毁灭在了这阵雷雨之中。

周朴园是一个现实得冷酷的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与摸爬滚打,让他深刻地体会到“金钱”的重要性。于是,“叫警车杀工人”“故意叫江堤出险”“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这些为了发财办的昧心事,他却丝毫不以为然,因为他眼中只有一个“钱”字。

虽然每个人都会有感性和理性的方面,但我眼中的周朴园,就算感性也物质得可怕。当他一直认定已经投水死了的侍萍再次站在他的面前时,当他不得不直面自己一直逃避面对的过去时,他首先想到的却是侍萍的居心。在他的思想中,一个因为自己要娶富家小姐,而在年三十的晚上被自己赶出家门,自杀未遂的人,再次回到自己面前时,一定是有所企图的,一定是想从这里得到点什么物质补偿。于是他不停地想给侍萍钱,把她打发走。就算他对侍萍说了一段看似感人至深的话语,但是他真正怀念的只是原来那位美丽、聪慧、知书达理、温柔体贴的梅侍萍,是那个不会对自己的地位和家庭构成威胁的,已经投水死了的梅小姐。这样以功利的心说自己“怀念侍萍”的周朴园,他的怀念是虚伪的。他那时只是为了稳住鲁侍萍的情绪,为了尽快解决掉这个恼人的障碍,这样一想,周朴园对侍萍真正的怀念,还剩多少呢?

在面对鲁大海时,他的残忍与奸诈暴露无遗。他一边进行血腥的镇压,一边又收买工人代表,并将鲁大海无情地开除。在他眼中,鲁大海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威胁,只有铲除掉他周朴园才能安身。同一件事,也许其他父亲会这样想:虽然他是罢工的工人代表,但他首先是我的儿子。但周朴园却是这样想的:虽然他是我儿子,但更重要的是他还是罢工的工人代表。一前一后,区别的不仅仅是语序,还有周朴园那颗与常人不同的,残忍奸诈的心。

在那场雷雨中,周家轰然倒地,周朴园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我想,压断周朴园这根立柱的,也许有侍萍带给他的冲击,也许有家族内部的混乱,兴许还有那些工人的魂灵。但是真正的根源,是他那颗功利得早已乌黑扭曲的心。

第五篇:曹禺《雷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而每个个体都有着独特的故事背景,并因此造成了不同的悲剧性命运。

侍萍,一个因被丈夫、富贵人家的公子抛弃的不幸女人;蘩漪,一个受过现代教育,向往爱情的,却与自己丈夫的儿子发生了不为常理所接受的感情,而最终因自己的被压抑、叛逆而失去一切的悲剧性女性;以及四凤,这个刚刚成熟,刚刚憧憬美好,刚刚尝试爱情,而无情的命运却戏弄她,她的爱人竟然是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哥哥,最终因绝望断然离世的无辜的命运作弄者。

三个女人纠结在两个男人之间,真情、虚假,其间穿插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矛盾、人性的矛盾,真切的反映出解放前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悲惨命运。同时又反映出当时社会所谓上层社会表面堂皇背后却早已腐朽的境地,通过悲剧性的故事,来阐明这种腐朽的环境最终的去处——在狂暴的暴风雷雨中被无情的毁灭„„。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悲剧性的故事往往源自于人们对现实生活不公正荒谬困境的失望、无法寻找到出路而表现出来解脱方式。正如别林斯基说的:“悲剧的实质„„是在于冲突,既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仅仅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斗争。”

曹禺本身出生在没落的所谓上层社会—旧军官家庭,有一个专制

的父亲,压抑的环境使得他在接受五四新思潮后必然进行反抗、斗争,并诅咒这万恶的昏暗社会早早结束。这也成为其剧作中背景、反抗的根源。。

《雷雨》本身就是一种与旧社会旧世俗的抗争,然而无情的命运却作弄了这些力争反抗的“反叛”男女,悲剧的结局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故事主角的无力感,对美好未来期望破碎后的茫然失落,同时又无法忍受现实社会,无以为脱;而生者注定为自己的“罪孽”承受命运的惩罚。

女性,在旧社会作为社会的受压抑者,她们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也说明了女性是不容许有独立思维的,她们能做的仅仅是“从”。

《雷雨》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必须一个个分开来展述,从而更加细致的分析不同人物悲剧的背景故事。

四凤——一个性格不够鲜明的大众悲剧女性

之所以说四凤的性格不够鲜明,她是最先与观众见面的,“约有十七八岁,脸上红润,是个健康少女。她整个身子都有在发育,手很白很大。她穿一身纺绸的裤褂,一双略旧的布鞋。她全身都非常整洁。她举动活泼,说话很大方、爽快,却很有分寸。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当她笑的时候,牙齿整齐地露出来。天气热,鼻尖微微有点汗,她时时用手绢揩着。她很爱笑,知道自己是好看的”①。这里的提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但又确乎不象其他后来出现的人物那么具有内涵,一个极其普通的女子形象,甚至仅表现出来一个下人应当有得全

部内容。

而在其与鲁贵,也就是他的父亲的一段对话中,我们甚至开始怀疑四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鲁贵的卑略下作如此明显的表露出来,而四凤却似乎永远是一个毫无个性的,甚至可以任人揉捏的、毫无反抗的旧社会女性,有的仅仅是遵从,偶尔的反抗也不痛不痒„„

当然,她有对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虽还看不出有多可爱,却也不讨人嫌。不管什么她都小心翼翼,她反抗的很不明显,甚至仅仅是以一种潜意识的反感。瞒着妈妈跟随父亲到周公馆去当佣,当得知母亲要来时的慌乱,为了不让母亲“讨厌”她,被迫用钱来堵住鲁贵的嘴;当夜晚与周萍幽会被大海撞见就赶快逃了,她逃的一方面是不知如何是好,另一方面甚至象个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凤并没有明确的反抗意识,她所有的动作都是在躲避,是在“应付”。

四凤的悲剧,缘自于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的观念,同时由于其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现实脱节,再加上“命运”的作弄,从而引向只能用死亡才能解脱的困局。

四凤出身“贫贱”,在故事中属于下人的地位,当然由于其本身不具有富贵人家的“苦恼”,同时很年轻,刚刚萌动的爱情在某一方面冲晕了她的头脑。

而周萍,这里不得不提说的故事的男主人公之一,在从乡下接回周公馆后,他是孤单无助的,父亲的专制、从小缺乏母爱,因此他既需要有人能够给他以安慰。此时他的后母,蘩漪因“父母之命”,以“门当户对”的被世俗所接受的高傲姿态进入周家,然而她却发现自

己的根本不是爱情,除了苦恼,除了寂寞,唯一的就是周冲。当然,蘩漪的悲剧性我们会在后面再作具体论述,在此,需要说的是,当两个孤单的灵魂相遇的时候,相互摩擦、碰撞、共鸣,甚至忘我的舍弃一切。

然而,当周萍遇到四凤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相比于蘩漪的悲愁凄冷、四凤给他的感觉是清爽明朗的。当在一种压抑郁闷的环境下长久徘徊,突然看到这样的明快,周萍自然眼见一亮。回归相对理性后,周萍开始喜欢四凤。如果从打破封建的“门当户对”社会伦理秩序而言,周萍自然是与四凤关系的主导者。

如果没有最后故事结局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那么,故事的冲突仅限于此,仅限于周萍为了逃避与后母不伦不类的“乱伦”的感情,以及为了追求所谓自己的幸福而进行的反旧社会伦理规范的一场争斗。

然而,就是因为于此,周萍最终将四凤导入了一个荒谬的困境中。下人(四凤)与少主(周萍)的反社会秩序、道德意识规范的爱情。当然这并不成为故事的悲剧焦点,真正的冲突就在当得知四凤怀有周萍的孩子,而其却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关系„„命运的安排在雷雨之夜展开并将两人一击即碎。

四凤终究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设若当他们兄妹关系没有被揭破,那么,四凤的命运最多也将沦落成侍萍的境地。

四凤没有什么反抗意识,她在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都选择逃跑、就如同当鲁大海发现周萍与四凤偷偷相会时,四凤的逃跑,她后来跑

来找周萍:

“我一个人在雨里跑,不知道自己在哪儿。天上打着雷,前面我只看到模模糊糊的一片;我什么都忘了,我像是听见妈在喊我,我拚命地跑,我想找着我们门前的那条河跳”„„“可是不知怎么饶老绕去我总找不着”②。其实由此可见四凤的茫然„„。她没有去反抗去征求,她已经习惯于兄长的呵斥,父亲的无赖于滥骂„„,她在应付周围一切她需要面对的冲突,甚至必须与自己的“情敌”—蘩漪—相处,并掩饰与周萍的关系,同时承受蘩漪对周萍的感情冲击。

一个毫无个性,毫无反抗精神的时代牺牲品,也正道出了旧社会大中女性的普遍社会地位与境遇。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却又接受现实社会无情的摧残,如果不是死亡,那么未来必将沦落成为普遍大众。

梅侍萍——旧时代母性的代表

相对于其女儿鲁四凤,梅侍萍代表的更是一种母性的无奈。当然也是大多数社会底层女性的代表。梅侍萍受过一定的教育,但毕竟摆脱不了自己“卑贱”的社会地位。侍萍中“侍”足以体现出来她所将面临的未来的命运。

侍萍在年三十夜晚被赶出家门,因为周家要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小姐当太太。为了养活自己的儿子,她不得不“结过几次婚”,最后嫁给鲁贵。为了逃避鲁家,她从南方逃到北方;其反对四凤到富贵然家当下人,因为其不想自己的女儿又落的自己的命运。然而,“命运”——曹禺自己这样解释: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与周冲的遭际最足以

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咎)③——这只无形的强有力的手又一手编制了一个无情的玩笑。

梅侍萍在剧中的形象囊括了母性与女性两方面。所谓“母性”,指其护子之情,为了子女忍受世俗;剧本中提到梅侍萍是受过教育的有着良好教养的女性,四凤就曾经对鲁贵说过“妈不像你,见了钱就忘了命”。从她对子女的教育与态度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坚强的宁折不屈的女性,她的清高决定了她不会同别人苟合,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她高傲的人格,看到了人的觉醒的意义。曹禺说过“悲剧精神,应该是敢于主动的,我们要有所欲求,有所取,有所不忍,有所不舍,古人说所爱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种人才有悲剧精神。”

然而“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在学校里伺候人„„为着她的孩子她嫁过两次„„”④。当高傲的性格与现实有了冲突,并且,为了照顾自己的孩子,她还是不得不“嫁给下等人”。而这种表现也正是中国传统母性的真实表现。

梅侍萍 这个梅姑娘到是有一天晚上跳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痛苦)哦!

梅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

投河死了的。

周朴园 (汗涔涔)哦。 „„„„„„

梅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

梅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⑤

从以上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两个人都是怀着很深沉、很复杂的感情来对话的;周仆园带着内疚、怀恋、伤感的复杂情绪来谈论;梅侍萍带着些许酸楚、怀旧、撒娇的心绪来回忆;当她看着周朴园还是那么怀恋他们过去的日子时候,其实她已经没有怨恨了,他没有责怪周朴园,她的眼泪证明了他们当年是真心相爱的。女性柔弱的一面在此刻展现的一览无余。诉苦,可诉苦的同时,并没有一种强烈的憎恨,当她看到自她离开后,周朴园三十年来始终没有第二个女人走进他的感情世界,他就在回忆、悼念中保持着哪个虚无的慰藉,她没有诅咒,没有反抗,没有痛斥。有的只是似乎已久去理解、甚至于隐隐的原谅。女性的本质性的宽容展现出来。

然而,当周朴园打算用钱来“收买”侍萍,让其离开,不要再次打乱他的专制秩序时,她的反抗又证明了她的坚强与高傲,她的自尊。

当她得知四凤和其同母异父的哥哥有感情,并且有了孩子时,她已彻底濒临崩溃的边缘,无力抗争。她甚至同意他们的离开,而最终,

因了故事的中心女主角蘩漪,令其失去了三个孩子,最终走向了崩溃。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悲剧?事实上,梅侍萍的遭遇是一个婚姻悲剧问题,而其婚姻悲剧的真正根源就在于婚恋的自由与门当户对的传统婚恋观念的冲突。总体来说,梅侍萍是悲剧的,她的悲剧更多的是源自于“命运”。梅侍萍并不能成为故事女性的中心,她只是作为一个婚姻与爱情的牺牲者,而后又被“命运”无情的作弄。

蘩漪——爱情与伦理、冲突与局限的代表人物

相比较与梅侍萍与鲁四凤这对母女,蘩漪所具有的品质更是深刻。她一方面顺从了封建的婚姻秩序,一方面又为了自己的爱情而不顾一切,她努力追求,却又不敢反抗现实压力,总是在一种隐暗面来维系自己的感情。而无论剧中侍萍与四凤多么的悲惨,她们终究只是一个思想依旧被奴化者,不可能超脱的角色。他们的悲剧正好和蘩漪形成明显的对比,蘩漪在寻求突破,寻求逃脱,寻求自我的感情。

蘩漪是“五四”之后,受过现代教育的新潮女性,具有追求自由,追求独立的个性解放的思想。但她又生活在周公馆这个充满专制的旧式家庭里,她又不得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家庭专制,这就形成了其人本身的冲突,并最终走向叛逆。

《雷雨》中最主要的是冲突在繁漪和周萍之间,繁漪是要抓住周萍的爱情,而周萍是要摆脱和繁漪畸恋,由此而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而他们的乱伦关系也是最受关注的。繁漪说她是一个见了周萍又活过来的女人,曹禺说他创作《雷雨》时最先想到的人物就是繁漪,严格地说是与繁漪类似的“呼吸不了一口自由空气的女人”,作者在他们

身上发现的是澎湃的生命激情,人的意识的觉醒,给命运的现实给定性予以坚决否定的精神,体现在繁漪身上“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

剧情一开始就是围绕着周萍离家出走展开。周萍为了摆脱和繁漪的不清不白的关系,决定到矿上去。繁漪明知道周萍对她的爱已经冷却但还是使出浑身解数来挽留周萍,她也知道她的命运结局但是还是固执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开始猛烈而近乎疯狂的抗争。她要唤回周萍对他的生命承诺,他要阻止周萍和四凤相爱。于是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引发了,出走与挽留成了贯穿全剧的主要情节。繁漪先是旁敲侧击,想从四凤口中打听周萍的行踪;接着釜底抽薪,借侍萍领四凤回家的机会以斩断周萍和四凤的纠缠;然后设置障碍,怂恿周冲去追求四凤;同时软硬皆施,哀求与威胁周萍无论如何也要带她走;继而跟踪报复,追随周萍至鲁家,反扣窗钩,断绝周萍归路,最后尾追堵截,把即将出走的周萍,四凤堵在客厅,叫出周朴园,来个大暴光,使戏剧进入高潮,导致惨绝人寰的悲剧。

别林斯基认为:“悲剧的实质„„是在于冲突,既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仅仅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斗争。”黑格尔也说“充满冲突的情景特别适合做戏剧的对象。”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既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存在,又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社会存在,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双向,但是这种构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两者并不是均衡的发展的,人类在为了自身的存在发展而不断地强

化社会性的同时,也强化了社会对人自身的束缚。于是,生机勃勃的感性生命与僵化不苟的理性文明之间常有着激烈的矛盾冲突。繁漪与周萍的乱伦就是自在生命与理性伦理的冲突;繁漪身上集中的表现了自在生命对爱的渴求,不顾一切的大胆追求。这种充满激情的原始生命力对社会伦理秩序的反叛和冲突构成了雷雨的主要矛盾冲突。如果说梅侍萍的爱情悲剧让我们同情,那么繁漪的爱情追求就很难给出恰当的评判,作者把繁漪的情欲追求放在了尖锐的理性伦理冲突之中,让人看到了生命之中的残忍,这样的畸恋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但是繁漪的追求又“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自在生命对爱的追求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由于生命本身的盲目、冲动就注定了人始终会背负罪恶,可是繁漪和周萍的乱伦也只是在伦理的视角下的错误,是在家庭秩序的规范下的错误,作为自在生命本身他们是没有错的,因为生命有追求自身幸福和自由的正当权利。这就出现了选择的困难问题,生命自由追求是我们肯定的,同时伦理秩序又是我们的理性文明所必须的,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感情的自由与人伦规范的永恒冲突。

繁漪是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这样的人物在外国文学史上也有但是表现方式不一样,美国作家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也是讲后母与前妻的儿子乱伦的,作品的表现比雷雨还要强烈得多,后母与前妻的儿子乱伦后怀孕并且生下了孩子,后来他为了证明自己是爱情人的又把孩子给杀死了。这种故事我们在古希腊的悲剧里也能看到,像美荻亚杀掉两个孩子。西方文学有这样的传统,如果从故事的强烈

性或者疯狂性来看的话都可以超过繁漪,但是仔细比较我们会发现繁漪是中国式的,也就是说只有在 中国的大家庭里才可能有的典型,他的一切的手段都是中国式的,他有着中国女人所特有的软弱,他只能够依附周家,依附男人,他直到最后也都想把周萍拉回她身边,为此她用尽心机尽显大家庭女人的手腕,他利用儿子,丈夫其实也都就是为了留住周萍,她没有像西方文学里面所描写的那样用血腥、杀戮来表现自己的不满,她一切的手段都是中国式的,她的思维也是中国式的,所以,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中国式的女人。

在繁漪身上,既有封建伦理道德的阴影,又有资产阶级追求个性解放的渴求,像这样的女性,在当时的社会里,是注定找不到自己生命的坐标的。无论她对周朴园有多么的不满,但还是缺乏足够的勇气与周朴园正面抗衡,她要拼死抓住周萍加盟做为她抗争的内助力,满足于周萍在她眼前出现就行。这种在冷酷环境中的苟安生活,形成了她乖戾、阴鸷的性格。对周家父子两代人的绝望和怨恨使她情愿“变成火山的口”,她将生命燃烧得如电火般的白炽,也如电火般的短暂。她的疯狂,也就是她的人性被异化的结果。但她的反抗仅是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对封建专制压迫的反抗,而失败的悲剧命运又证明这一条道路走不通。它形象地说明:妇女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新旧嬗变的时代,暂时还不具备妇女解放的主客观条件。繁漪的反抗反映了“五四”时期人的觉醒和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然而,毕竟受到自身以及环境的限制,她终于只能依一种疯狂的姿态给自己所做的一切寻求一种“合理”的结局。

尽管作者当时并没有用阶级论去思考和创作这部剧,但作品中还是客观地表现了当时社会不可调和阶级矛盾。封建意识的“门当户对”的观念,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论,造成了剧中人物的悲剧。 造成蘩漪乃至剧中所有女性悲剧的根源应该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没有感情的婚姻注定是要失败的。周朴园在“美满有秩序”家庭的外衣下,回忆着过去,怀恋着自己往日情人、原配夫人侍萍。蘩漪在孤苦无奈的状况下与周萍私通,在周萍身上来找寻自己的感情寄托。而他们又同样生活在不现实之中。当真的侍萍出现时,周朴园发现眼前的这一切威胁到了自己的家庭,威胁到了自己三十年前自己牺牲了爱情才换来的眼前的一切“幸福”,所以周朴园要赶走侍萍。而蘩漪也同样生活在不现实之中,自己倾注了全部的爱的周萍如今要和四凤私奔了。

一切的梦最终都是要醒的,而在梦醒的那一刻,所有的悲剧便要上演了。

《雷雨》中的人物,尤其是其中的受害的女性,他们悲剧的根源是吃人的旧社会。批判黑暗的社会应是作品重要的意义之所在。作者受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作品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作者在《雷雨·序》中有这样一些陈述:“《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和周冲的遭际最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咎。)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

这一点隐秘——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作者的这些语言,其实表明了作者当时的世界观:命运有时是不可抗争的。周蘩漪,在“五四”思想的感染下做着现代女性的美梦,又在旧式家庭里努力挣扎。她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爱着周萍,甚至为此丧失了母性。可到头来,鸡飞蛋打,儿子和情人都在一时间死去,自己也在那一夜彻底变疯。

梅侍萍,命运的悲剧在她身上体现的尤其明显。她到处躲,到处逃,觉得自己做了错事。可逃来逃去,三十年后,她又逃回到了周公馆,她自己的女儿要跟自己的儿子私奔了。她强忍着痛苦和罪恶感,可命运还是没有放过她,蘩漪出来把一切又无意地戳穿了。女儿四凤死了,儿子周萍自杀了,大儿子大海下落不明,自己疯了。

鲁四凤,作者认为的另一个最无辜的人。她纯洁无邪,她只是追求自己的爱情,可命运让她爱上的人却是自己的哥哥,她只有一死。作者当时深受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在作品中表现了有时命运是不可抗争的。当然,这种观点在那个阶级斗争十分尖锐的年代是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的。 “自古红颜多薄命”,古今中外,女性都因其自身的善良和软弱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一定的悲剧性,而她们中的勇敢者又在进行着不间断的抗争,前仆后继。

蘩漪是处在新旧思潮交替的“五四”运动之后,她的叛逆性格和悲剧命运又是那个时代无数叛逆女性的典型,浓缩了“五四”运动之后一些勇敢的先驱女性的形象。尽管蘩漪还不能冲破那间令人窒息的“铁

屋子”,但她的抗争已经撼动了那间“铁屋子”的根基,更重要的是她唤醒了更多熟睡的人。勇士和闯将往往是要失败的,他们一时间还不能战胜根深蒂固的传统势力,他们往往不能逃脱自身的悲剧命运,但他们却用自身灵魂和血肉在为后人开避了一条通往自由的路。好的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优秀的人物形象将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雷雨》中的蘩漪形象不仅是对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资产阶级女性生活的艺术反映,而且成为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位永恒的女性形象。蘩漪形象具有极高的美学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