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九年级unit3教师版(通用)

九年级unit3教师版(通用)

九年级unit3教师版第一篇:九年级unit3教师版仁爱版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3 Topic2练习题仁爱版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Topic 2 检测题Ⅰ.单项选择。(10分) ()1.In Japan people _____whe。

九年级unit3教师版

第一篇:九年级unit3教师版

仁爱版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3 Topic2练习题

仁爱版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Topic 2 检测题

Ⅰ.单项选择。(10分) (

)1.In Japan people _____when they say hello as a sign of respect.

A. wave A. stand for A. that A. famous as A. famous as

A.follow A.understands A.wanted to A. compared with A.of B. laugh B. regard as B. though B. famous for B. famous for B.receive B.understanding B.was forced to B .compared to B.for

C. bow C. compare to C.about C.known as C.known as C.carry C.understand C.is forced to C. compare in C.on

(A) Every person uses his own special words to show his ideas and feelings. Some of these expressions are commonly used for many years. Others are popular for just a short time. One such American expression is “Where’s the beef ?”. It is used when something is not as good as it is said to be. In the early 1980s, “Where’s the beef ?” w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expre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seemed as if everyone was using it at that time. Beef, of course, is the meat from a cow, and no food is more popular in America than a hamburger made from beef. In the 1960s, a businessman named Ray Kroch began building small restaurants that sold hamburgers at a low price. Kroch called his restaurant “McDonald’s”. Ray Kroch became one of the richest businessmen in America. Other business people saw his success. Some of them opened their own hamburger restaurants. One company called “Wendy’s” said its hamburgers were bigger than those sold by McDonald’s or anyone else. The Wendy’s company began to use the expression “Where’s the beef ?” to make people know that Wendy’s hamburgers were the biggest. The Wendy’s television advertisement showed three old women eating hamburgers. The bread that covered the meat was very big, but inside there was only a bit of meat. One of the women said she would not eat a hamburger with such a little piece of beef.“Where’s the beef?”she shouted in a funny way. The advertisement for Wendy’s hamburger restaurants was a success. As we said, it seemed everyone began using the expression “Where’s the beef ?”.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T)误(F)。

(

)26.The expression “Where’s the beef ?” is used when something is not as good as it is said to be. (

)27.Wendy started McDonald’s restaurant.

(

)28.Other people wanted to open hamburger restaurants because they thought they could make a lot of money. (

)29.Wendy’s made the expression known to everybody by a television advertisement. (

)30.The Wendy’s company wanted to tell others their hamburgers were the most delicious.

D. cry D. ask for D. if D.known of D.known of D.listen D.understood D.liked to

D. compare against D.upon (

)2. Rose often_______love. (

)3.I wonder _____he will come. (

)4. Jane is _____ her beauty. (

)5. Jane is _____ a good doctor. (

)6.I’m afraid I have to _____ the doctor’s advice. (

)7.Peter’s Chinese was very poor when he came to China, so he couldn’t make himself _____. (

)8.The little girl _____ go to school, though she didn’t want to go there. (

)9.Chinese emperors _______themselves_____dragons. (

)10. You must try your best because you can’t depend _____ your parents all the life. Ⅳ.阅读理解。(30分)

(B) English is spoken as the first language by most people in the U.S.A., Britain, Australia, New Zealand, Ireland and Canada. However, English is spoken all over the world. It is the main language in over 60 countries, including India, Singapore and many of the Caribbean and Pacific islands. In these places English is often the second language. English is also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like China and Japan. People in these countries use it for business, and travelers to these countries use English when they want to communicate. Other people may learn English because they enjoy reading books in English, listening to British or American music or watching American films. English has changed a lot over the years and still goes on changing. It is no longer right to talk about British English or American English if the speakers come or don’t come from those countries. People in Japan and Korea, for example, may use the American spelling but may not sound like American. English will probably be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in the world 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This language no longer belongs to British, American or Australian speakers. It belongs to anyone in the world. So, as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today, think about how you can use this language. After you leave school, you will almost certainly need it.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每空一词。

36.In the U.S.A., Britain and Australia, English is _____ as their _____ language. 37.English is spoken as an _____ _____ in countries like China and Japan. 38.English doesn’t stay _____ _____, it has changed a lot over the years. 39._____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will be _____ 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Ⅰ.词汇。(10分) (A)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

1.If you w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ts spelling and p_____. 2.What are the d_____ between the two pictures? 3.People use body l _____ to communicate when they can’t understand each other. 4.People in the city held a great party to celebrate their v_____. 5.I would like to do some r_____. (B)根据句意,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6.She ________ (force) herself to be polite to them. 7.To me, he is a_________(strange). 8.English is spoken ________(different) in different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9. Everyone makes ____________(mistake). 10.In ________ (Australian), people call their friends “mates”. Ⅱ.英汉互译。(5分) 11.我父亲叫我把旅行箱放在汽车尾部的行李箱里。

My father _____ me _____ put the suitcase in the boot. Is Australian English _____ _____ _____ British English? Michael is going to the airport _____ _____ Wang Junfeng _____. Lin Tao _____ his classmates _____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 at 4:00 p.m. yesterday. Chen Zhen has no _____ in _____ English. 12.澳大利亚英语和英式英语一样吗? 13.迈克尔将去机场为王军峰送行。

14.昨天下午4:00林涛看到他的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 15.陈真学英语没有困难。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运用

Ⅰ. 1.C 此题考查对书本知识的熟悉程度。澳式英语中的Good on ya, mate!与英式英语中的

Well done!同义。

2.B since+点时间;in+段时间,常和将来时态连用,表示“以现在为起点,一段时间之后”;after+点时间,常和过去时态连用;for+段时间,指一段时间,而不指一段时间后。a few days为段时间,故正确答案为B。 3.C 此题考查短语come about,意为“发生”。come to后接动词原形,come on有“加

油”的意思,come in意为“进来”,故选C。

4.C 此题考查主谓一致。not only … but also … 不但„„而且„„,谓语动词和but also之后的主语应该相一致。本题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所以应该用一般现在时,故选C。 5.C 此题考查短语depend on,意为“依靠”。

6.A 本句中follow the doctor’s advice表示“遵照医嘱”。

7.D 本句考查“make+宾语+过去分词”这一结构。过去分词作宾语补足语,表明宾语

和宾补之间的关系是被动的。

8.B 本题考查被动语态be forced to do sth. 表示“被迫做某事”,其从句是过去时态,故

选择B项。

9.D 本题考查be going to,表将来。

10.B 根据题意“我不确定我是否去参加Tom的生日晚会。我可能去听音乐会吧!”只有

B项符合题意。

Ⅱ. 11.E 12.B 13.G 14.D 15.F Ⅲ. 16.A 根据题意“世界上有一种被每个国家都使用的语言。”可知,此处是用过去分词

used来作language的定语,表示被动含义。 17.C 根据题意此处填language“语言”,符合上下文。

18.D 根据下文though you can’t hear it. It is a sign language. 可知此处填understand更恰当。 19.B 根据本句When you wave to a friend on the street, you are … 的题意和语法提示此

处应填进行时态using。

20.C 此题考查固定短语,put up举手;take up占据;make up组成;根据题意“当你

在课堂上举手时”,你就是在表示“请„„”, 可知举手符合题意。故选C。

21.A 根据题意可知“我有问题要问”,此处为不定式作定语的结构。不定式作定语要

后置,故选A。

22.B be friendly to sb. 为固定结构,表示“对某人友好”。

23.D 此处考查系表结构。be quiet在此处为祈使句形式,表示“安静”。

24.C 根据题意当“警察想要拦住汽车或公共汽车时,他就举起右臂”,stop(使)停止,

(使)静下来,而prevent表示“阻止,预防”,stop更符合题意。

25.A full of充满; none of一个也没有; made of由„„制成; some of …„„当中一些。

由题意“手势语在安静的地方或是嘈杂的地方是很有用处的。”可知选A。

Ⅳ.(A)

26.T 在文章第一段可直接找到该问题的答案。 27.F 是Ray Kroch创办的麦当劳,而不是Wendy。

28.T 从第三段开始可知,其他的商人看到了Kroch赚了很多钱,他们也都纷纷效仿。 29.T 从第三段中间部分可知,Wendy’s公司是以在电视中播放的广告而出名的。 30.F 从第三段最后可知,Wendy’s公司想让人们知道他们的汉堡是最大的而不是最美

味的。

(B)

31.B 从阅读第一段得知,这并不是作者第一次出国,故排除A项答案。他认为在美国

语言上不会遇到麻烦,故排除C。这是作者第一次去美国,故排除D。他在学校 学过法语,所以可推断他可以讲法语和英语。故答案为B。

32.C 当作者到达机场时,他想打电话通知他的朋友。而A项为给他的朋友买戒指;B 项为问去朋友家的路;D项为打出租车。

3 33.C 从阅读文章可知老人认为作者迷路了。而A项意为作者想要找电话亭;B项意为

作者已到了结婚的年龄;D项意为作者想找他的女朋友。

34.A 从老人告诉作者电话亭在楼下可推断老人听懂了作者的话。而B项意为他听不

懂作者的话;C项意为他为作者买了一枚戒指;D项意为他亲自带作者到电话亭。

35.C 从文章结尾部分可知作者的朋友最初在美国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故A项排除。英

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存在着不同之处,故排除B。虽然英式和美式英语之间有 所不同,但两国人在交流时没有太大的困难,大部分时候彼此能够理解对方的意 思,故排除D项。

(C)文章大意: 英语在美国、英国等国家是第一语言,即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越 来越多的国家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如今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在将 来,它将会更有用、更重要。

36.spoken; first 从文章第一句得知英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是第一语言。 37.international language 从第二段得知英语在全世界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 38.the same 从第三段可知英语一直在改变。

39.Perhaps/Maybe; English 从最后一段English will probably be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in the world 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一句中可得此答案。

40.useful; important 从阅读全文可知,英语将会越来越有用,越来越重要。

第三部分 写作

Ⅰ.(A)1.pronunciation 2.differences 3.autumn 4.victory 5.accent (B)6.forced/forces 7.Germans 8.differently 9.pronounced 10.Australia Ⅱ. 11.told/asked; to 12.the same as 13.to see; off 14.saw; playing 15.difficulty/trouble; learning Ⅲ.参考范文: Dear Mr. Zhou,

How are you? I have been in Australia for a week. I come here to visit my uncle and spend the summer holiday. Just as I thought, I have some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the people here. They speak too quickly. Sometimes I can’t follow them. And their accents are not the same. Even worse, I can’t understand some of the words they said. I really want to know how the differences come about. Please write to me soon. Best wishes to you and your family.

Yours,

Wang Qun

第二篇:仁爱版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3Topic3SectionB教学设计(范文)

仁爱版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3 Topic3 SectionB 教学设计

铜仁五中 朱静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

Project English 是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这套教材通过不断出现的任务和活动,使学生能够用多种手段与他人交流。 Unit 3的主题是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本单元围绕着世界语言——英语展开。谈到了英语的广泛应用,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不同国家应用英语的差异,英语的发展,手势语及英语学习策略等问题。这些话题与学生的英语学习息息相关,让人兴趣说的一个主题。本节课是这个单元中的第三个话题Could you give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围绕着英语学习策略展开,由王俊峰学英语有困难引出话题。本课的学习任务源自真实的学习生活,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的谈论也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达到的功能意念项目之一。本课的学习也为之后的三个section英语学习策略的谈论打下了学习基础。

2、教学目标

初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是有一定基础的,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五级目标,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课文中出现的新单词:

dare, grammar, copy, notebook, diary, repeat B.课文中出现的新词组

At times, feel like doing, keep a diary C.语法

疑问词加不定式的表达方式(Wh-+to do) D.主要句型

Could you make yourself understood in the U.S.A? I don’t know what to do. You’d better not.

I dare not speak English in public. (2)能力目标

学生学习并掌握谈论自己在学习英语的困难,熟练并运用疑问词加不定式做宾语这个语言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听的过程中进行说的能力训练。 (3)情感目标

A.有学好英语的信心,大胆用英语进行交流。

B.乐于参加课堂中的活动,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C. 对英语有更深的了解,能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 (4)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学习英语。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学习Wh-+to do 作宾语。 B.谈论语言学习的策略。

(2)难点:谈论自己在学习英语中遇到的困难,并向别人提出建议。

二、教法阐述

依据课程改革,英语教学内容转变成为从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话题和场景导入语言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在教法上提倡由学生亲身体验、实践,通过交流与合作,师生共同参与构建知识过程的探索与发现式教学模式。这一节课,我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Pre-task,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英语的途径并学习本课新单词及词组,为下个任务做准备;While-task,学习1a,独立完成1b表格,做听力练习;Post-task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共同讨论遇到英语学习困难的提示语。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小组活动

《标准》建议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因此,我把全班分为八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小组中的讨论、角色表演等活动。

3、任务评价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还要进行形成性评价,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求学生参与活动,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对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肯定,我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的评分表格: Name

Class

Date Hands Up Right Answer Total

三、学法指导

在英语课程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还注意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1、认知。学生根据需要进行预习,对所学内容能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

2、交际。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交际活动,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 合作。把班级分成学习小组,在任务活动中,让各位同学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探究。在语法上,不要求学生死记语法规则,而是让学生在反复操练、实际运用中发现、了解并掌握。

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看看自己是否积极参与课堂的活动,以及自己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促使他们努力争取进步。 Step 1 Warming-up

1、Free talks 用大屏幕显示本节课的课题Could you give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T: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English. We can also say “We are learning English today.”

T: Are you good at English? Do you hav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English?

谈到学生学英语遇到的困难,这个贴近学生学习的问题一下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Step 2 Pre-task

1、Learn new words 学新单词

用多媒体屏幕展示一个英语角的图片,对学生说English corner is a good place to improve our oral English. At times I speak English in public, so I dare speak English in public. Can you make yourself understood in public?.. 并把新单词写在黑板上,反复跟读几遍。

2、Learn grammar “Wh-+to do”,学语法并举例造句。让学生在反复操练中自己发现语法规律,在实际运用中发现、了解并掌握。 在预备任务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练习,扩大了学生的语言输入量,扫除了下个环节中的单词和语法障碍。 Step 3 While-task

1、利用大屏幕放映课文的插图和问题,播放课文1a部分的录音,第一遍让学生合上书本进行听力训练,并基本能回答问题;第二遍让学生并完成1b表格。

2、跟读1a. Step 4 Post-task

1、Discuss in group “What difficulties do you have?”小组讨论并由组长做汇报

2、Give some advice for them.个人发言。

3、T: Can you use these tips to talk about the difficulties。完成part 3.

4、评价。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评分表上的要求为自己打分,小组合计本组总分,评选出课堂的“小英语专家”和“团体冠军”。

Step 5 Homework:书面完成,写的训练。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write an e-mail/ give him/her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Name

Difficulty

教学反思:这堂课我以“任务型”教学模式,设计了多项交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掌握英语知识,发展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使得课堂生动活泼。并注重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就学习的内容主动练习与实践,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 。

第三篇:冀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单词表unit3

Unit 3

身体长的头发头眼睛嘴耳朵读感冒;冷;冷的在何处;在哪里头痛英语非常;很拿阿嚏放;放置(表示停顿);健康的;气轻敲;轻踏色好的转动;转弯药高的;有……高停留;留下;呆一段时间

鼻子

脸;面向;朝向矮的;短的have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琳达(人名)金色(的);浅黄色(的)高兴的悲伤的脖子,颈胳膊腿胃手脚感觉今天累的拍真的;是吗要;想要跺;踏挥手;摆手摇;抖动玩左边(的)在里面;在……里在外面;在……外面;出局;出界

米中等的;中间的在;在……上我们不同的(do的第三人称单数)美丽的漂亮的;好看的酷的;凉爽的逗人喜爱的,漂亮的加拿大(地名)有趣的;可笑的;精致的有趣的;可笑的中国(地名)眼镜疼痛;伤害那些脚趾肩膀肘膝盖手指(大拇指除外)问题切;割严重的;坏的医生牙痛病的;生病的肚子痛;胃痛在家;回家;家

休息

第四篇:龙集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

备课教师:尹寒总计25-26课时学生_____________ 课题:台阶 课型 新授教学时间:二课时

绘,也可以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小说的篇幅:长篇、中篇、短篇。

二、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并完成下列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4、给文章分段,写出段意。

全文共31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8段):台阶曾给家人带来满足,可是父亲认为台阶低。第二部分(9~16段):写父亲为造新屋新台阶辛勤劳动,攒钱攒物。第三部分(17~23段):写父亲在造新屋新台阶时的艰辛。第四部分(24~31段):住进了新屋,有了值得自豪的台阶,父亲却老了。

【学习目标】

1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3.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45.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一、知识链接:

(一)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当代小说家,著有小说集《台阶》。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入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之后迅速成长。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年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二)字词积累1.凼(dànɡ):(方言)水坑。2.茬(chá):农作物收割后留在地里的茎或根。〔注意与“茌”(chí)的区分〕3.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4.低眉顺眼:谦恭服从的样子。5.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地方,公开场合。6.晌(shǎnɡ)午:中午。(注意“晌”与“响”的区别)7.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8.硌(ɡâ):触着凸起的东西觉得不舒服或受到损伤。

(三)文体常识: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小说的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为了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感情,烘托、渲染气氛。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概述介绍,可以运用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作具体形象地描

5、初读课文后,你有哪些想法?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2)“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4),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

6、请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忍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

三、课堂导学

(一)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二)合作探究;认真阅读课文,和他人研究完成下列题目

1、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

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4、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作者有很高的学养,他从心灵上关怀孩子们的健康,真诚地赞扬了孩子们率真自然的天性,同时向往能回到童年;对人生不可避免的逐步丧失天性,变得不自然或是虚伪地屈服与顺从,表现出极大的哀痛。熟读文章开头一段与末尾的四段,想一想,作者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三)点拨指导

(四)归纳总结: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同: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异:《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则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四、巩固提升

(一)、基础部分阅读下文,完成4~7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 )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以前他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4.依课文把空缺的三个词语填上,正确的一项是()

A.惨叫 粗暴 烦躁 B.惨叫 粗野 烦恼 C.喊叫 粗暴 烦恼 D.喊叫 粗野 烦恼5

(1(2)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

(3(4)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6.父亲一生的追求是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怎么看这个人物?受到什么启发?7.文中如何描写“我”的行动?“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提高部分阅读下文,完成8~11题。一张车票

她径直走向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角闪动着泪花,语言是那样地凝重。“请你看看我这篇文章,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年轻的母亲说道。8.在第二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 B.一根粗大的绳索C.一张巨大的罗网 D.一个醒目的感叹号9.为什么“她”感到陌生的小男孩的声音“熟悉而又可怕”?1011.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

A.家长不能贪图小利,否则会犯大错误 B.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否则会自尝苦果C.家长应当教育孩子从小遵纪守法 D.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子女作出好的榜样

三、试一试

12.李铭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一直不好。请你以朋友的身份,按下面的要求各写一句话,帮助李铭提高认识。

(1)激励语气(2)规劝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批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4.A5.(1)父亲没真正觉得自己老,强调自己还很有力气。(2)父亲一生勤劳,一旦歇下来,非常不习惯。(3)通过外貌描写,我看出父亲真老了。(4)父亲的身体老了,心境也老了。

6.造高台阶。勤劳、善良、老实厚道。父亲在实现了最高的追求后,内心失落,不踏实了。人活着要不断地追求。7.“我”把挑水的活包了,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聊天。“我”是一个孝顺父亲、理解父亲痛苦的孩子。

(二)、8.A

9.因为“她”的儿子小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做过类似的事,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10.不!我们补票去!11.C

(三)、12.(1)相信你一定能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2)在学习方法上,你要格外注意啦!(3)怎么总是不讲究学习方法呢?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香菱学诗》导学案(教师版) 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香菱学诗》导学案

(教师版) 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2、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

二、课前准备

1、背景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2、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学生案没有: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本文作者 曹雪芹 (1715—1764),名霑,字 梦阮 ,号 雪芹 ,清 代小说家。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 高鹗 续写的。

三、学习过程

1、香菱学诗分几个阶段?

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2、黛玉指导读诗体现在两次谈话中,谈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

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

3、香菱的诗一共写了几稿?在什么状态下写的?分别得到怎样的评价?

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宝钗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黛玉则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

香菱“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这样写出来的第二稿依旧不行,黛玉说“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了。

香菱毫不气馁,便独自走到阶前竹下去构思她的第三稿。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做成了,她的第三稿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这个故事在小说原来的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这“苦吟”二字正是全篇主旨,梦中成诗是“苦吟”的最鲜明的体现。

4、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此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

5、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位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6.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香菱苦志学诗,宝钗因和她同住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

(课后题 学生案没有)

1、体会下面句子描写的传神之处。

“„„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这些描写表现了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是因为“神与物游”(刘勰语),说明她此刻已是浮想联翩。“抠土”,有费尽心力之意,写她在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香菱学诗异常专注,而且不怕失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可谓如痴如醉。这表现了她执着的性格。

2、下面是香菱试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诗的主旨是写离别之情。首联写月光及月的形体;颔联写月下之景;颈联写思念亲友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孤单感觉;尾联归结全诗主旨。

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

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这两首诗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

第三稿则不然,它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

四、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人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兰姆的《莎氏乐府本事》未必不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非它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之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和《莎士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1.本文作者希望青年喜欢读诗的原因是(不超过9个字)

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纯正的”换成“高雅的”亦可)

2.“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中,“诗的特质”的内涵是指(不超过26个字)

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地观照和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或说“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精深、完美之处”)

3.本文中所谓的“趣味”指的是(不超过25个字)

对故事后面的情趣及表现它的艺术本领(或说“对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和观照和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的了解和喜好。

4.“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之中寻出《长恨歌传》„„之中寻不出来的东西”,其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是指(不超过50个字)

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B D )

A.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的原因是他在欣赏时仅停留在满足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这一层面。

B.第一流小说家是不大会讲故事,但所讲故事中又有诗的人。

C.“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其中的诗即指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精深、完美之处。

D.《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远不如他们所依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

E.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

五、教后反思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