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论中国美国之间的关系(通用)

论中国美国之间的关系(通用)

论中国美国之间的关系第一篇:论中国美国之间的关系论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现在的中国,很多专家学者,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都在讨论一个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来的一个问题,既:怎样看待和处理我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

论中国美国之间的关系

第一篇:论中国美国之间的关系

论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现在的中国,很多专家学者,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都在讨论一个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来的一个问题,既:怎样看待和处理我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也有自己的理解。

首先,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紧迫性和其重要性。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12个重大关系。这12个重大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来说是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意义的12对矛盾。其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又是全部矛盾关系中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关系。而党的十五大报告更是直接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现今的中国,尤其是在改革开放32年之后的今天,在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上升以及GDP达到世界第二强的关键时刻,就更需要也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改革是动力

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正确、有效的途径。改革开 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实现两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转变,解决好涉及长远性、全局性的两大课题,即;一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

邓小平同志在《邓小平文选》中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他又说: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 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 他向全党提出: 改革“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压倒一切的最艰巨的任务”。并且说: “我是主张改革的,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在谈到改革的基本内涵和内容时邓小平同志认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还进一步阐述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 还要从恨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 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而且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他又说:“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从小平同志的这些精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 改革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恨本动力, 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手段和途径。

二: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的真正目的,是发展,是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以及文化实力。归根结底,就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只有也必须坚持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三重改革,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和有效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大国,理应对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仅没有发挥一个大国应有的作用和享受应有的尊严,反而被视为"东亚病夫",尝尽了"落后挨打的"滋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因此,我们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充分显示出发展起来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

实践证明:只有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出来;只有发展了,我国才能尽快摆脱落后,进入世界现代化强国之列;也只有发展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更加稳定,社会主义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因次,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应牢牢把握机会,抓住机遇,争取经济更上几个台阶。

三:稳定是前提

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没有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发展和改革,试想一个动荡不安,兵荒马乱的国家,人民会有心思去大力搞发展,搞改革吗?怕是个个都逃离这个国家出去,当国际难民了。所以,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必要条件。这其中,稳定包括路线和方针两方面,它们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直白的说,路线和方针的稳定,即代表了国家政治的稳定,作为上层建筑,政治

的稳定不光是有利于国家政局和党的政权,而且还有利于经济文化等下层建筑的发展和稳定——包括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的稳定以及教育、人权等方面的稳定。

因此,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发展经济,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要发展,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开放更无法提高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四: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改革、发展与稳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首先,改革是否成功,既影响发展的进程, 也影响社会的稳定。邓小平同志说:“改革的意义,就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

其次,发展是否健康, 既影响改革的进行, 也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能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改革的承受能力,减少改革的风险,有利于检验改革,有利于推进改革。如果发展不顺利、不健康,尤其是发展速度太快,形成"过热",反而又会影响改革。

其三,社会是否稳定, 既影响改革的推进, 又影响发展的进程。稳定,是社会上一种相对平衡、均衡协调的运动状态。稳定是指政治稳定、经济稳定、人的稳定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基本条件,其中政治稳定是前提。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

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在强调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稳定的作用,并把稳定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他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一切从大局出发,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政局稳定。”当然,这里的稳定绝不是指死水一潭,了无生气,这就要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改革发展与稳定辩证地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 而且是个战略问题、全局问题它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要想始终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就必须在今后的道路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全局上,从总体上把握住方向和战略。也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要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总而言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立是全局, 把握好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稳定的程度, 使三者协调地向前推进,这就是使我们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第二篇:论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时代潮流,立足国情实际,顺应人民期待,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这一重大的治国理政战略思想。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正能量,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一、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

中国梦源于对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深刻把握。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个国家,没有理想是落后的,没有思想是停滞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缺少梦想的民族

二、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重要论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三、中国梦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清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

四、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理论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新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的境界。

五、实现中国梦归根结底要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而得,

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习近平同志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要把“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自觉追求,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用劳动与汗水成就中国梦。

实践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每一个重大理论成果,都凝结着以往的经验智慧,又标志着未来探索的新起点,是一个继承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中国梦这一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将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第三篇:论中国与美国的关系(范文模版)

论中国与美国的关系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关系现在状况良好,两国领导都已明确表示要共同努力,全力扩大两国合作,提升双方合作水平,他们或者出于真心,或者出于有意,或者出于别有所图,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两国都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造福于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态度,理性辩证看待中美关系,才能使我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中美关系

形势

矛盾

共同利益

中美关系:几十年来,中美之间既有对抗也有缓和,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但中美关系仍然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障碍,在惊涛骇浪中向前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与分歧,这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根本原因,但共同战略利益的存在,这是两国开展合作的基础。美国对华采取遏制还是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中美之间共同利益的当今世界,在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等)并存竞争的现实背景下,政治多极化态势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同发展,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继续作用于国际舞台,借重合作与牵制防范共同构成了大国间的相互关系。中美两国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分歧,但同时也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一直以来,中美关系都是中国外交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所以,中美关系的变化,不仅仅关系到中美两国的利益,更关系到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和平与稳定。

形势:目前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趋于上升。国际形势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次,台湾问题对中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最后,世界经济保持繁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加大了对世界各种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促使世界经济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加快,有关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和市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磨擦增多。这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和开放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压力,也对中国继续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矛盾: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国内各项建设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国际舞台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中国从那个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的棋子,转而成为了一个参与到世界格局划分的棋手,在暗流涌动的世界政治舞台上积极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虽然经济危机让其大伤元气,但是国家根基尚在,依然是无可争议的霸主。美国为了稳固自己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领导位置,与要为其代言,即向别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推销其人权理论,美国当权者这也需要以此来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美国出于自己立场已的考虑,在很多方面需要中国的合作,有不得不忽略中国的问题,拖延时间以换得中国得支持。中国的崛起势必会引起美国的警惕,但是中美在地缘政治上并无太大冲突,最容易引起两国摩擦的是能源和贸易等方面,这也是近年来中美一直在争论的焦点。而台湾问题也是一颗埋在中美之间的定时炸弹,台湾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中美之间就一定还会心存芥蒂,无法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共同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贸易互利性很强,发展潜力很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美经贸合作乃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中国现以为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对华出口每年给美国创造5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使美消费者每年节省开支200亿美元。除双边贸易取得积极增长外,两国还就经济和金融等问题保持密切磋商和对话,可见中美关系已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其中任何一方受损都必将导致另一方受损。 “9.11事件”后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对于没共同利益和分歧点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给中美关系友好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与美国虽然在有的地方存在分歧但中国与美国也存在共同利益。中美应努力寻找一条“和而不同的道路”。在共同利益上加强合作,求同存异。事实证明,中美关系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利益,也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近年来,中美关系出现积极的发展势头。中美一致同意要共同推动互利双赢的中美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对于存在的一些分歧和摩擦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妥善解决,不久前召开的第十七届中美经贸联委会所取得的成果就是一个例子。两国在军事、执法、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教育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在反恐、防核扩散、禽流感防空、能源、环保、抗灾救灾等重要方面的对话与合作也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推进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进程,继续为实现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而努力,可维护世界和平。抓住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建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并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一个重要历史机遇,也是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的机遇。

总而言之,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折射出外交界的一句名言: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美两国从曾经大打出手的死敌,到后来携手抗击苏联的威胁,再到后来的分分合合,无一不是在为本国的利益服务。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中美关系一直在起伏不定中缓缓前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有中美两国关系和睦,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才最符合两国利益,有助于中国自身的持续发展,更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第四篇:论自然辩证法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

电气赵玉芝3111214007

论自然辩证法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不但把

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自然辩证法作为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从一开始就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对这两方面的历史的哲学概括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门学科即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虽然与自然科学一样所面对和讨论的都是“自然”,但有两点原则上的区别:其一,在各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领域,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整体的

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它将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而从其总的方面来考察;其二,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被给定的、现成的,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自明的,无需对它提出追究,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自然”本身,对于被给定的自然物,需要对它进行追问。自然辩证法必须“透过”现象而达到实在,必须凭借人的理性以理论思维的方式“超越”呈现于感官的现象界去寻找答案。而这两方面正是自然辩证法之所以为哲学的本质所在。

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第五篇: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学号:0961 001461299 姓名:韩冰

摘要:以行为心理学为依据阐述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对一个企业来说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用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将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人性化地激发企业员工的行为动力由此可以指导我们设计出有效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自我行为;集体行为;企业文化;管理制度

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我国经济落后首先不是技术的落后而是管理的落后。在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经营中也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例如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常常出现下面的情形:刚创业时只有三五个人,“两三把枪”,工作环境艰苦,职工待遇低,也没有什么福利可言,可大家的工作热情很高在没有什么奖励和加班费的情况下,却能常常加班加点员工们谈的都是工作,想的都是企业的发展,很少议论待遇问题。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起来了,奖惩制度也完善,职工的各种福利待遇都有了,鸟枪也换成了大炮,但管理者却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东西,那就是员工的奉献精神却渐渐消失了,甚至一些创业的元老也慢慢跟公司斤斤计较起来了。事实上,在单纯靠“制度”管理职工的企业中,职工斤斤计较的现象很普遍,而且管理制度越多,这种现象就会越严重;但是,我们也发现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建立了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例如国内知名企业海尔集团,尽管企业制订了各种管理制度,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要求很同步,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主人翁精神能够得以充分体现。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精神和理念在员工的心目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员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同朝着企业的既定目标前进。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切记一味地依靠严格的管理制

度去管理员工,一定要不断探索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即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良性的作用于员工身上,并且有必要不断地去探讨它们的相互作用机理,以便用这种机理指导企业的缺席度建设与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从而激发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一、企业员工自主行为的形成

一个人生来就有求生的原始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成年人融入集体大家庭后的自我行为动力会相应发生很大变化,并因不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对企业员工而言,其行为动力主要是依靠以下两方面的因素激发产生的:一是基于“自我需求”所产生的动力,即为了自身的生活、交际、个人发展等而产生的动力;二是基于“集体需求”而产生的动力,对企业员工而言,即在企业管理因素的影响下,“自我需求”的形式部分或大部分发生转变,由直接利己转变为间接利己,即所谓的集体互利。前者,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单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人的一切行为首先是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对员工而言,工作积极性首先体现的是满足自我利益与需求而发生的“自我行为”;而对于后者来说,自我行为在“制度”的约束下已发生转变,人则会以社会组织、企业等为中心,对员工而言,行为的目的是实现企业集体价值、集体理想,维护的也是集体利益,我们称之为“集体行为”。事实上,每个人的自主行为都是由“自我需求”与 “集体需求”共同影响的结果,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需求动力体系。然而我们要注意的是“自我需求”与“集体需求”的形成机理虽有所不同,但却浑然一体。对企业员工来说,其自主行为的形成就是自我行为与集体行为相互交织、良性互动的产物。因为自我需求是人的本能,它的功能是制造需要,满足的原则是快乐原则;也就是说“需要”一旦产生,即渴望得到满足,但这种自我需要一开始往往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当这种愿望强烈到一定程度后,人就会在自我需求动力的作用下,通过行动来满足需要,最初要实现这种满足的行为,只能是自我行为,而这种行为又必然要受现实原则支配,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每个人都生活一个即定的群体中,个人的一言一行,必然要影响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这就使得行为者必须按原则行事。

就企业员工而言,在工作中为满足自我需要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必然对所在

企业,即集体产生影响。因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维护企业的自身利益要制订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当这种影响与企业利益和价值观相一致时,代表企业利益的权威部门或领导就会以“制度”对这种行为给予肯定或奖励当这种影响与企业的利益和价值观不一致或相反时,代表企业利益的权威部门或领导就会以“制度”对该行为给予惩罚这种反复的奖励和惩罚会促使员工个体不断地总结经验,并逐渐使其自主行为中的自我需求趋向朝集体需求趋向良性转变,即由自我行为向集体行为良性转变,从而使员工自主行为的形成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分析企业员工自主行为形成的原理,看到了借用企业制订有效的管理制度,来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能够迫使员工自主行为中的自我需求趋向朝集体需求趋向良性转变,即由自我行为向集体行为良性转变,同时感受到了文化理念对员工行为影响的意义。事实上,在企业内部,如果不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文化理念,员工个人便会自然地在“自我需求”的作用下产生“自我价值观”,并以是否“利己”作为判断现实中一切的标准,这便使人极易产生自私自利行为。因为自我需求会形成员工自主行为的基本动力,通过工作行为得到某种个人利益的满足。同样,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一规律,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员工自我需求产生的“利己性”特征给予员工行为的有效管理,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这一特征入手,我们首先要考虑管理的目的性,即在管理措施上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利益,让每个员工都能感觉到企业的这种管理事实上并不是跟自己过不去,而是有利于大家的自身利益;其次,是要考虑管理的手段性,即管理者如果控制了员工在企业的利益,就能够利用员工利己性心理达到对其行为的控制。这就是说,企业制订的管理制度,假如能对企业员工的行为根据有利于企业和不利于企业分别给予奖励或惩罚,就必然会使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尽可能地遵守这些管理制度,那么企业就达到了通过控制员工心理来控制员工行为的目的。然而,当管理者只重视管理制度的控制手段,完全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员工时,其结果是只能激发起员工的自我行为动力,无法有效地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从而使员工变得越来越自私,出现本文前面提到的斤斤计较现象。

有时候从表面上看起来员工很“听话”,殊不知这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并没有真正考虑企业利益。这种情况也许短期内看起来对企业有利,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一旦遇到企业没有制度规定的领域,或者管理制度一旦有任何漏洞,或者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员工就会受利己动力的支配想方设法钻企业管理的空子,做出利己但不一定对企业有利甚至有损于企业形象的行为。当然,企业为避免这种情况,必然又会增加更为严格的制度进行监管,甚至实行所谓的铁腕政策,管理制度也许会做得天衣无缝,但这反而又会使员工想方设法更加小心地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假如管理者在这种严管之下一味强调企业利益、企业价值观,强调员工的奉献精神,员工也许能够在这种“高压”下把企业的价值观和核心精神勉强认同下来,并且也能够按照这种精神的要求去为企业辛勤工作,很少想甚至无法去想自我需求,这样员工的自我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被压抑的员工自身就不可获得良好发展,久而久之,要么变成没有头脑的机械人,要么为了自我解脱而跳槽,最终将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的枯竭,从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同样,企业所制订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对管理者本身也有极大的压抑感,受利己心理的支配,他们时不时也会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决定某种制度是执行还是不执行,真执行还是假执行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就没有人真正关心企业利益了,就会使企业逐渐丧失发展动力,陷人困境。

如果企业在建立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的同时,能够注重优秀企业文化的建立,也就是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能够把企业员工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将会使员工从根本上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只有当员工对所在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观从思想上产生认同时,员工才会心服口服地产生“集体价值观”,“集体需求”动力系统才会发生作用,才会以是否“利于集体”作为自主行为的判断标准。而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的作用核心就是,用企业的利益观、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价值观、精神与理念,人性化地引导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使员工自觉自愿地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从事对企业有利的行为。只有这样,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良性地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

三、如何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体系

我们通过深入探讨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帮助我们设计出“自我行为与集体行为结合、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并重”的企业管

首先,企业高层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客观条件和综合素质制订出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并精心筛选出明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理念,在其指导下,形成企业内部网络式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体系。在这方面,国内已有许多优秀企业涌现,知名企业海尔便是其中的典范。海尔集团的企业理念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由这种精神产生的价值观,使海尔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一跃成为世界知名企业。究其根本其中奥秘一目了然海尔的企业理念体现在质量管理上,就是“零缺陷,精细化”体现在销售上,就是“先卖信誉,后卖产品”体现在产品开发上,就是“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体现在服务上,就是“零距离,零抱怨,零投诉”等等。企业将这些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自上而下进行宣传,并让企业员工进行反复地学习体会,进而产生认同,并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们看到了举世瞩目的今天的海尔集团。

在实际操作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企业高层应保持清醒头脑,要知道百人百姓,企业刚开始提出自己的理念或价值观时,总会有一部分个人理念和价值观与企业比较接近的人能够直接受下来,而这部分人很可能就是企业的骨干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及时地发现这批人,并把这部分骨干的行为树立为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企业理念形象化。这时我们就会慢慢地发现,一开始没有马上认同企业理念的员工,一部分会模仿企业“典型”,并发生直接认同行为还有一部分员工可能会从典型人物的行为中逐步理解,加之企业的不断宣教,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一定影响,使这部分员工逐步认同企业理念与价值观,并付诸实际行动。当然,典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出现负面的,虽然有了正面的典型人物与事件,但也还会有一部分人不容易接有客观存在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特别不能忽视个别“刺头”的反面典型效应,他们可能既以自我为中心,又留恋大锅饭,只计较眼前的个人利益,并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一部分员工。这时,在宣教无效的情况下,就需要制度的强制措施。对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进行肯定并给予奖励,对不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否定并给予必要的惩罚,在制度的强制下,这部分员工中一部分虽然理念上并不认同,但由于期望奖励和害怕惩罚,出于对自我利益的考虑,还是“趋利避害”按企业的规则行事还有一部分从制度的强制中有所“觉醒”,最终理解并认同了企业理念与价值观,选择了企业需要的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善于及时发现并树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正面典型,通过典型的宣传,会使更多的员工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企业提出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并制订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也得到了绝大多数企业员工的认同与支持,但难免还会有极个别我们称作“刺头”的员工,无视企业理念与制度的存在,依然我行我素,屡犯制度。这些人一般是企业的特殊人物,要么有些“老资格”,要么有“一技之长”,自以为企业离不开自己,离开自己地球就不转了。事实上,如果严格按照制度对其进行惩罚,则会得罪这些人,短时间可能会对企业的某项工作造成影响,许多管理者为了息事宁人,或为了企业当前的一些利益或安宁,不去得罪这些人,宁肯自己受点委屈,也不对其进行真正惩罚。如果这样的话,管理制度就会在这些人身上失败。殊不知,这种失效现象就会象瘟疫一样在不知不觉中迅速蔓延,并很快波及到整个制度体系的有效运行。实际上,很多企业的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就是这样失败的。

所以,企业在制订和执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真正使制度的执行公正、公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制度的执行,使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企业就可以形成“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体系中,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同或接近的员工,“自我行为”转化为“集体行为”的动力自然受到极大激励,作为管理者引以自豪的企业“劳模”便会层出不穷对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不相同的那部分员工,由制度规定了员工行为的“底线”,员工可以不认可企业理念,但是不能违背制度规定。一旦发生违背制度的行为,或不按照制度提倡的方式行事,要么受到惩罚,要么得不到奖励。于是,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就会在日常工作中尽可能去做利己同时也利于企业的事。这就使得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模式。

四、结束语

总之,如果一个企业在建立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的同时,能够注重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用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和价值观,也就是将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人性化地激发企业员工的行为动力,使员工从思想上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并使“集体需求”动力系统发生作用,从而使

员工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自愿地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以企业利益为重。只有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良性均衡地激励员工的自我行为动力,才能真正使员工自主行为指针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共 同构成的企业目标,并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朝着企业既定的宏伟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华锐.企业文化教程[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2]田娜海尔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王益明,耿爱英.实用心理学原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4][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孙建敏,李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