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精选)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精选)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2型糖尿病是一种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伴随相对胰岛素不足, 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而导致慢性高血糖的代谢疾病, 占糖尿病总数的90%~95%[1]。本研究通过对62例不同治疗方式后的2型糖。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2型糖尿病是一种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伴随相对胰岛素不足, 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而导致慢性高血糖的代谢疾病, 占糖尿病总数的90%~95%[1]。本研究通过对62例不同治疗方式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 研究、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后血糖波动特点, 为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法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内分泌科的住院患者62例, 均符合WHO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 男35例, 女27例, 年龄37~82岁, 平均61岁, 平均病程79个月。不伴有严重心脑肾并发症及感染应激情况。按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病程<5年、HbA1c为7.5%~9.0%者进入格列美脲 (A) 组, 共32例;病程>5年、HbA1c>9.0%者进行胰岛素治疗, 共30例, 随机分为胰岛素皮下注射 (B) 组14例与胰岛素泵 (C) 组16例, 详见表1。

注:TPG:血糖时间百分比

1.2 研究方法

(1) 对入选者进行糖尿病教育, 使之能按医师制定的计划进食, 运动量相对固定, 由当班护士熟练应用ONETOUCH (美国雅培公司) 监测血糖[2]。入院糖基化血红蛋白 (HbA1c) 测定采用低压离子交换层析法。 (2) 入选者中A组早餐前口服格列美脲2mg;B组应用诺和灵30R早、晚餐前15~30min皮下注射, 根据病情设置初始剂量, 随后2、3d调整1次剂量, 每次增减4~10IU/d。上述2组均同时口服吡格列酮 (15mg/d) 、二甲双胍缓释片 (0.5g, 2次/d) 或阿卡皮糖 (25~50mg, 2、3次/d) 。C组采用MiniMed518型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起始剂量为0.44IU/ (kg·d) , 基础量和餐前大剂量各占50%。血糖调控目标:空腹6~7mmol/L, 餐后2h血糖8~9mmol/L。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频数 (构成比) 进行统计学描述, 2组比较采用χ2检验, 理论频数<5时采用Fisher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入组时平均HbA1CA

A组为8.4%, B组为10.10%, C组为10.3%。A组较B、C组低, 经治疗达到目标血糖值后, 血糖达到目标值后即进行72h动态血糖监测, 根据动态血糖监测结果再适当调整治疗和饮食。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比较:各组平均血糖值几乎相等;A组在血糖波动系数、血糖时间百分比 (TPG) (>7.8 mmol/L或>11.1mmol/L) 及出院血糖日均值较C组明显增加;3组间三餐后的2h血糖差异无显著性;B组的波动系数、TPG (>7.8 mmol/L) 、TPG (>11.1 mmol/L) 及空腹血糖平均值显著高于C组, 见表1、2。

2.2 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A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最低, 接近零;而B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 一般出现在中餐前及夜间时段, 见表2。

3 讨论

研究表明, 血糖水平的过度波动对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危险性的风险可能超过血糖绝对水平, 良好的血糖控制要考虑量 (空腹餐后高血糖和HbA1c) 和质 (血糖稳定性) 两方面的因素。既往糖尿病治疗中一般是采用家用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 但常常不能准确发现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和显示餐后高血糖状态持续时间[3]。近年来不断完善的持续血糖监测技术, 有助于精确评估血糖稳定性特征, 而血糖标准差 (SDBG) 可以作为估测血糖稳定性的简易参数。本研究采用雷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监测不同治疗方式后的波动系数 (SDBG) 、血糖时间百分比、血糖平均值、空腹血糖平均值以及三餐后血糖值, 以此评估血糖控制效果及了解不同治疗方式后的血糖波动特点, 发现防治低血糖。

格列美脲作为新一代磺脲类促泌剂, 同时具有促1相和2相胰岛素的分泌作用, 还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 它不但与β细胞磺脲类受体的65kD亚单位结合, 而且与受体的结合和解离迅速。因此, 既能有效控制全天血糖, 又可避免低血糖。经本研究证明, 格列美脲联合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治疗较2次皮下胰岛素治疗组 (同样联合上述口服药物) 及胰岛素泵治疗组在可获得几乎相等的平均血糖值的情况下, 低血糖发生率最低, 但其血糖波动系数、高血糖时间百分比及出院血糖日均值较胰岛素泵治疗组明显增加, 说明格列美脲即使联合其他调节血糖的药物, 血糖控制水平及稳定性仍不及胰岛素泵组。

胰岛素泵的使用可更好地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曲线, 选择性地抑制肝糖产生, 更有效地调节糖脂代谢紊乱, 使血糖迅速稳定的恢复, 解除对β细胞的糖脂毒性, 这对于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有效。本研究显示, 胰岛素泵组较2次预混胰岛素皮下注射组在血糖波动系数、血糖时间百分比 (>7.8或11.1mmoL/L) 及出院血糖日均值等项明显下降, 而低血糖发生时间百分比显著减少。

综上所述, 对于HbA1c为7.5%~9.0%的2型糖尿病患者, 格列美脲联合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或拜糖平不失为较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胰岛素泵无论在血糖控制达标及保持血糖稳定性方面都是目前理想的治疗方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协同胰岛素泵治疗, 即采用双“C”方案, 并据此调整治疗及饮食规律, 可更高效率、更安全地强化血糖控制,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后血糖波动的特点。方法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及病程, 将抽样对象分为格列美脲 (A) 组、胰岛素皮下注射 (B) 组及胰岛素泵 (C) 组, 3组患者血糖控制至目标值即开始进行72h动态血糖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及饮食。结果 A组的病程、HbA1c及空腹C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组, 其余各项基线资料3组均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各组平均血糖值几乎相等;A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最低, 接近零;B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 回归分析显示, B组血糖的波动与晚餐后2h血糖成线性回归关系。结论 根据动态血糖监测及双“C”治疗方案调整降糖药物及饮食规律, 可更高效率、更安全地强化血糖控制。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13.

[2] 李鸣, 周健, 包玉倩, 等.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胰岛素泵治疗初期发生低血糖的特点[J].中华医学杂志, 2008, 88 (4) :1680.

[3] 王先令, 陆菊明, 潘长玉, 等.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治疗的优越性[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 22 (4) :319.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