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最好的服务性行业
第一篇:发展最好的服务性行业
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
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节选)
四、亚洲语言服务公司开始登上国际舞台
长期以来,无论从语言服务供应商的数量、公司规模,还是市场份额来看,欧洲和北美都占据绝对的优势。2011 年CSA的调查显示,从公司数量来看,欧洲公司占58.07%,北美18.38%,亚洲14.7%;从区域市场规模来看,欧洲占42.07%,北美占49.25%,亚洲仅占7.43%。六年前,全球排名前20名的公司中一半来自美国和英国,仅仅有一家公司来自日本。在2011年,同样数量的公司来自美国和英国,但有了三家亚洲的公司,两家来自日本,一家来自中国。如果从前50强的名单来看,则出现了更多的亚洲面孔,日本、中国、新加坡等国的公司达到11家,其中中国上榜的公司有海辉、CSOFT、传神。
在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家,存在大量的微型翻译公司,绝大多数都只有1到2名员工。中国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仅中国就有19,000多家翻译公司,其中北京市就有9,000多家语言服务企业。调查发现,很多亚洲公司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市场总体的增长率。近年出现了一批人数在百人以上、发展迅速的公司。成立于1995年前后的中国最早的一批本地化公司海辉软件公司、文思创新公司和博彦科技,经过多年拼搏,业务上从本地化(翻译和软件测试等)服务开始,最终打开通往软件外包业的大门,获得国际资本青睐,相继在美国纽约和深交所成功上市。这些企业的成功上市,不仅壮大了自身,也壮大了中国语言服务行业的整体实力。北京的传神、新加坡的Verztec等公司近年也获得风险投资青睐,发展迅猛,进入了CSA全球或亚洲排行榜。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亚洲公司成长起来,亚洲公司的市场份额将会显著增加。
五、语言服务行业全球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和趋势之一。全球化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在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语言服务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所以语言服务行业在全球化的浪潮里也不甘示弱。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很多公司的客户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的销售网络和生产机构也遍布世界各地。一家在欧洲的翻译公司,可能在北美和欧洲都有营运中心,在世界主要国家都有分支机构;一家中国的翻译公司,也可能在北美和欧洲拥有营销网络。例如,Transperfect在五大洲拥有70多个分公司,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服务。这个趋势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小公司也开始采用全球化的策略。
语言服务行业全球化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译员资源也开始全球化。网络技术的发展,译员的服务范围无限扩大,可以跨国界、跨时区提供服务,翻译公司在选择译员时有了更多的人选,优秀译员的服务区域则不再局限于区域市场,服务对象也不再局限于一家或几家公司。译员门户网站Proz.com,社交网站LinkedIn、Facebook等则将全球译员和语言服务商连接在了一起,促进了资源的全球共享。
第二篇:我国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
发布人:保洁公司
我国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随着家政服务业的产生,家政服务企业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从目前看,国内家政服务企业的运营模式主要集中表现为三类组织形式,即中介型家政服务企业 、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和会员制家政服务企业。
我国家政服务业的现状?认清现在,我们才能做得更好,走的更远,长沙的同行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吧。2000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将家政服务员确定为国家的一种职业,也把家政服务业纳入了规范性发展的轨道。
会员制家政服务企业是介于中介型家政服务组织和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两种模式之间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经济收入的雇主对家政服务员的需求,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对雇主的不同服务需求而采取不同的服务、管理方法。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则属于精品型家政服务组织运作模式,该企业的结构管理较为规范,在团队建设方面少而精良;企业组建投入少、风险小,无需大规模、大设施即可获得高收益。员工制家政服务组织实行“六统一”的基准服务模式:即统一考核、统一招生、统一安排工作、统一培训、统一持证、统一后期管理。
产生于80年代初期的中介制家政服务企业的组织形式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最早的家政服务组织运作模式,它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家政服务组织化运作的先河。在中介制家政服务企业组织形式出现后,政府有关部门方开始制定政策,使其存在和发展在理论上得到认可,在实践上逐步健全。
家政服务员均要经过统一培训、统一考核,考核合格后统一持证上岗,由家政服务企业统一负责为家政服务员安排工作,且由家政服务企业对家政服务员和其雇主实施全程的后期规范管理。在这种家政服务的运营模式中,其秉承的基本原则是:家政服务员是作为家政服务企业的员工派遣给雇主,家政服务企业对家政服务员和雇主实施全面、全程管理;家政服务员与雇主之间只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两者之间不直接发生经济往来,且合作期间两者面对的永远是家政服务企业。企业获得收益的是每月的管理费而非一次性的中介费或年度性会费。即由家政服务企业来保障两者的安全、服务质量,平衡两者的权益从而充分解决了雇主和家政服务员的后顾之忧。
以上由长沙家政公司提供的关于我国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的原创性知识,如需转载,请保留相应的链接处,谢谢配合。
作为一个新生行业,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城市社区的兴起以及居民生活需求应运而生。根据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在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南京、厦门、南昌、青岛、武汉等就九个城市,对发展家政服务业扩大就业问题进行的系统调查显示,九大城市共有23.96万人分别以全日工、半日工、小时工等形式从事家政服务,其中城镇从业人员占56.1%,农村富余劳动力占43.9%,女性以85.1%的比例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有30%的人在上岗前接受过家政服务业务培训。家政服务机构的形式多样,有社会团体开办、企业自办、集体和个人开办等多种形式,其中又分为家政服务中介机构和家政服务公司两种类型。家政服务项目由于不同的服务区域、不同的服务对象而有所区别或有所偏重,但基本上覆盖了家庭清洁、家务管理、家庭看护、家庭教育、家庭娱乐休闲这几个方面。 在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家政服务的发展也是不同的。从根本上讲,家政服务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展较早的上海市从1995年就将家政服务作为再就业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规划和规范家政服务的发展。上海也依托行政机构设立家政劳务介绍机构,还在街道设立公益性服务社。除此之外,上海还出现了很多发展很好的家政服务公司,总地来说,家政服务在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市场化和规范化程度较高,发展速度较快,档次较高,公众接受程度也比较高,在中小城市市场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发展速度较慢,服务项目比较狭窄,公众接受程度也不是很高,但市场潜力较大。
第三篇:中国家政服务行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日前,商务部于杭州召开了"全国家政服务业现场经验交流会"。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等与会人士表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家政服务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社会进步创造新的家政服务业需求
在此次会议上,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分析了我国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阐述了商务部门今后发展家政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姜增伟表示,随着我国居民人均收入超过一千美元,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我国家政服务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民收入的增加,为家政服务的市场需求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能力,相当一部分居民已经有能力支付此类消费。
二,我国逐渐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居民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家庭服务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普遍加快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人们必然产生对家政服务的更多需求。
三,我国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特点日益突出,"空巢老人"、"留守子女"不断增多,家庭成员从事日常劳务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依赖社会上专业的家政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姜增伟指出,到2014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占世界老龄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未来,一对年轻夫妻可能至少要照顾四个老人,有的甚至多达六个、八个老人,这就带来了新的民生难题。目前,家政服务业的养老服务,基本介于社会与家庭之间,诸如陪老、托老、陪护、钟点工等服务项目。今后,随着老龄人口数量增多和服务需求的细化,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照顾和精神慰藉,这其中蕴含巨大的商业机会。
四,企业多样化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服务细分进一步突出,为系统复杂的家政服务提供了发展空间。传统的家政服务只是为家庭提供简单的服务,如保姆、钟点工等。但随居民对家政服务内容及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今的家政服务已由简单的家庭服务延伸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日常保洁、家务服务、家电维修、水电维修、房屋装修、家教培训、购物消费、订餐送餐等20多个领域200多个服务项目。
姜增伟介绍,家政服务按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一种是初级的"简单劳务型"服务,如煮饭、洗衣、维修、保洁、卫生等;第二种是中级的"知识技能型"服务,如护理、营养、育儿、家教等;第三种是高级的"专家管理型"服务,如高级管家的家务管理、社交娱乐的安排、家庭理财、家庭消费的优化咨询等。不同层次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给家政服务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家政业成为初级劳动力就业"水库"
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家政服务业具有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这也是商务部门着力发展这一行业的另一重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家政服务企业和网点已有近50万家,年营业额近1600亿元。有些大型家政服务企业,年营业额已达到几千万元的规模。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以城市下岗工人、进城务工农民为主,另外包括少部分专门从事维修服务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和从事管理工作的大学生。
姜增伟透露,据劳动保障部对沈阳、青岛、长沙和成都四个城市1600户居民的调查显示,现阶段有40%的家庭需要社会提供服务。据此推断,全国1.3亿城镇家庭可提供近5000万个就业岗位,就业容量和发展潜力巨大。以家政服务人员年收入1万元计算, 5000万个就业岗位就是5000亿元。
尤为重要的是,家政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主要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各地商务部门提供的数据也能说明这一点:在宁波市,上千个家政服务企业每年安排了2万余人就业,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占95%以上,人均年收入近万元。在郑州市,2005年家政服务业有从业人员2万多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占22%,外来人员占78%。哈尔滨市报达家政自成立以来共安置城市下岗职工就业3.22万人。济南市"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几年来安置5万多人就业,其中40岁以上的文化低又无一技之长的妇女超过80%。
家政业尚需解决多方面问题
姜增伟也指出,目前家政行业亟待解决以下问题:
一,总体上组织化程度低。整个行业仍然面临小、散、弱的局面,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滞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
二,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居民对家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且日益呈多样化。但由于家政服务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有效的业务宣传,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广大居民面对众多企业,但出于质量与安全的考虑往往无从选择,特别是一些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更是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好的企业也难获取有效的需求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居民找不到服务和不敢接受服务,而服务企业又不知道谁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服务,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三,服务市场不够规范。家政服务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规范,市场鱼龙混杂,常有"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一块牌子"就能开张营业的现象。街头广告、马路广告随处可见,违规操作和短期行为严重。部分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相应采取购买商业保险等方式予以回避,遇到大的经济纠纷,或者欠账不还,或者只能关门倒闭,这些都影响了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声誉。
此外,家政服务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落后,大部分家政服务员没有相应的人身保险、劳动保障,不仅服务员在服务中的意外伤害得不到医疗保障,而且还存在服务员超时、超量劳动的现象,甚至发生服务员受歧视、遭虐待的个别事件,使行业吸引就业的潜力大打折扣。四,培训工作不到位。目前,家政服务业主要从业人员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大部分人在上岗前未受过家政培训,这使得部分家政服务质量较低,很多时候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服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出现过一些问题,使行业整体声誉受到影响,北京就曾出现过家政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引发的煤气中毒事故。
五,规范监督机制缺失。家政服务业目前缺乏统一的服务规范和监督体系,使家政服务业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一些企业缺乏诚信甚至涉嫌欺诈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利益,也影响到整个家政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例如今年在重庆和深圳发生的保姆用假身份证绑架幼童案件,就是利用中介公司不核实保姆身份信息的漏洞来实施犯罪。这对整个家政服务行业造成了恶劣影响。
商务部门将多管其下促进家政业发展
姜增伟指出,今后各地商务部门将采取以下政策,积极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
一,合理发挥税收杠杆作用。
家政服务业的特点之一就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企业收费过高,就无法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市场也难以发展;企业收费过低,又会造成"收不抵支",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走出这种"两难"的困境,就需要发挥财政税收杠杆的引导、支持作用,在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对服务组织建设和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对于好的企业,还要在税收等方面积极予以保护,为家政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推进行业立法和标准化管理。
家政服务业涉及20多类200多项服务内容,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商务部将加快推进家政服务业法规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家政服务业相关标准,尽快建立家政服务业
统计体系,增强行业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同时,各地应尽快制定出台与当地家政服务业发展要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加大对相关行业标准的贯彻力度,并根据当地情况加紧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标准,指导企业规范经营。各地商务部门还要积极联合本地统计部门,尽快建立家政服务业统计体系,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此外,各地应充分发挥有关协会组织的作用,支持协会在行业交流、人才培训、行业自律等方面有效开展各项工作。没有成立家政服务业协会的省市,要加快建立相应的行业组织。 三,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在发展模式上,可以由政府作为主体,也可以由企业按市场化方式运作。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应体现政府的引导,充分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健全服务监督评价机制,有效带动相关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各地应积极引导家政企业引入现代流通方式,以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手段,推进规模化发展,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范围。
四,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各级商务部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的作用,做好从业人员培训,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家庭礼仪、操作规则等一系列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业务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各地商务部门将积极引导家政企业转变经营理念,适应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拓展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标准,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以提升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四篇:大力发展服务行业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对杭州市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有不少为出口服务的外向型中小企业由于国外订单减少、市场萎缩而倒闭破产。2009年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增速大幅下降,分别比2008年降低17.1、20.6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幅为近四年来最低,比2006年降低14.6个百分点。从分门类情况看,除信息软件业受影响相对较小,营业收入增幅比2006年仅降低1.0个百分点外,交通运输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三个门类营业收入增
速均大幅下降,分别比2006年降低了23.2、23.
1、7.9个百分点。
(二)占服务业比重略有下降
2009年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增速低于平均水平、所占比重下降、亏损面扩大。杭州市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49.73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低于全部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0.9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占全部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的比重为13.9%,比2008年降低1.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686家,亏损面为18.9%,亏损面较2008年扩大了
2.5个百分点(表7)。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四)小型企业生产经营不容乐观
近年来,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但规模小、竞争力弱的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容乐观。2009年,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占33%,这部分企业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三项指标同比增幅分别为15.5%、-40.9%、-4.4%,均明显低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平均水平,比重分别占全部限额以上生产性
服务业企业的6.8%、1.9%、6.1%,(表9)。
三、对进一步发展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
规划和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推进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产业相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从生产性服务所及的行业门类来看,具有集聚发展的条件和优势。按照《杭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以集聚区为载体,创新机制,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在做好集聚区认定、考核工作的基础上,从税费优惠、用地保障、财政扶持等方面,形成区内外的政策落差,引导服务企业集聚。搭建平台、集聚资源,完善机制、做好保障,构建各具特色的,集金融、信息、物流、研发和展示等多种服务
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突出区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基于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各地在积极寻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应突出区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高度的产业同构将会使生产性服务业失去产业布局的层次性和互补性,加剧地区的竞争程度,造成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利于地区间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的发展。因此,杭州市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必须以差异化的姿态走出产业同构误区,寻找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突破口,形成资源共享、功能配套、相互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对较弱的五县(市)的支持力度,以各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和支持政策,整合各地的资源,培育建设一批跨区联动、产业
互动的生产性服务平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与高效发展
(三)积极引导与推进企业主辅分离
实施企业主辅分离,就是鼓励制造企业将经营范围中的原材料采购、运输等非核心的辅助性业务从其主营业务(产品生产、销售)中分离出来,鼓励工业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这对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三次产业协调互动。要重点抓好龙头和骨干企业的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重点是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扩大生产性需求的关键环节,全力做大做强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建立主辅分离“行政绿色通道”,向主辅分离企业提供高效行政服务;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降低企业主辅分离成本;分离企业发展较好的,纳税总额持续增长的给予奖励,扶持新分离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对现有的已经实行主辅分离的企业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通过积极引导与推进企业主辅分离,使部分内部服务资源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
轨道,带动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四)着力打造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世界产业战略转移的大趋势正从生产外包转向服务外包,服务外包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导产业,正成为杭
州市生产性服务发展的新生力量,对于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五)培育壮大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业等产业
现代物流、租赁和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业都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对于优化资源
配置、改善发展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要从优化物流业的发展环境,科学规划物流业发展布局,提高物流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建立萧山国际航空港、萧山南铁路货运港、钱塘江出海港口和石大-传化公路货运港四大枢纽平台,建立和改造下沙、半山、转塘等物流园区(中心),加快物流基地和企业的发展,形成多层次的物流网络体系,把杭州建设成为长三角综
合交通物流中心。
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而科技服务业要为企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科技服务,科技服务业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必须大力扶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比较系统配套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强化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科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宜居宜业的环境、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人才资源,使杭州成为最适宜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城市之一。2009年,杭州市服务外包业离岸执行达到9.19亿美元,同比增长352%。有9家企业进入“2009中国100强成长型服务外包企业”排行榜,数量居全国第三,杭州市服务外包的发展正在进入快车道。同时,杭州市的服务外包发展在园区的规模、外包企业的实力、外包能力成熟度、中高端复合型人才等方面,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需要从进一步完善服务外包政策支撑体系、打造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平台、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加大服务外包产业招引力度、进一步改善商业环境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滨江、下沙、环浙大(紫金港)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区,加快建设杭州市十大服务外包园区,在杭州市范围内形成“一城三区多园”,孵化和产业化有机联系,技术、人才、政策资源集聚,产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服务外包产业布局。通过几年的努力,杭州要成为“国际知名的金融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国内领先的软件外包开发中心”和“中小企业的托管应用管理中心”,
使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成为杭州的又一张金名片。
(六)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
生产性服务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鼓励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相关专业,探索建立由企业、高校和政府共同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培养高技能、高知识的专业化人才,从价值链的底端向高端进发,努力掌握核心技术,从根源上提升人才的质量和水平;拓宽人才培养途径,针对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畅通服务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积极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级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杭州市创业,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推行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
性,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2009年3月31日,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支持和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浙江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20项措施,建立了服务外包专项资金和相关配套政策,标志着浙江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培育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点进入了重要的起步阶段。2009年浙江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12.33亿美元,同比增长252.3%;新增服务外包企业475家,同比增长109.3%。
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服务业利用外资大幅增长。2009年全省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57.2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
整合提升一批,就是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2009年12月,浙江省政府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2年全省培育200个左右省级以上服务业品牌”的目标。
通过财政奖励、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支持服务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知名
服务品牌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2010年新增浙江服务名牌41个,占名牌总数的比例达15%。
打造加速发展服务业的环境优势
最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才能孕育出最有竞争力的产业。
近年来,我省逐步落实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出台优先安排引导资金、不断强化人才支撑,着力打造加速发展服务业的环境优势。
为让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尽快“落地生根”,全省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上百项配套政策措施。目前,全省上下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省级层面建立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以来,各市也都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有的市还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了服务业重点行业推进制度,杭州市建立了十大门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宁波市成立了专门的服务业工作委员会;绍兴市成立了九大服务业行业推进组。为充分发挥服务业行业协会的作用,2010年3月,我省成立了服务业联合会。
标准化工作是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2008年,我省印发实施了《浙江省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明确浙江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积极推进医药物流、宁波市81890家政服务、金华市农副产品物流等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制定并出台《浙江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有序推进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加强服务业运行情况监测和分析,我省印发实施《浙江省服务业统计工作方案》,建立各市服务业发展情况半年通报和评价制度。
针对服务业高端、专业人才缺乏的普遍性问题,我省发挥优势,开辟渠道、创新方法,加大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制订出台了《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开展了多次赴北美、香港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仅2008年全省就引进以服务业人才为重点的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2000人左右。
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全省服务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杭州市探索建立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服务业投融资体制,设立了首期总规模为1.5亿元的服务业债权基金和总规模为10亿元的现代服务业投资基金。
人勤春来早,兔年万象新,浙江又站在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路口。人代会审议通过的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8%。”一声号令,又使现代服务业,承载起驱动浙江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的新使命,奋然前行……
1、
2、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有利于提
升服务业的总体水平。旅游业是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产业。它
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
景区景点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农业、工业、城建、
文化等行业发展,进而还能刺激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
展。旅游业综合性强,覆盖面广,行业间的亲和带动作用明显,能够“兴
一业而旺百业”。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的经济乘数效
应远高于其他行业。据测算,目前我省旅游产业每增加1万元的产出,可直接或间接带动服务业总产出1.4万元,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明
显。近十年我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9%,快于同期服务业总产出增速
8.4个百分点,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
达到了12.2%。
2、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业结构。要进一步建设大交通网架,完善与旅游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旅游区的高等级公路,开设重要城市假日旅游专列,争取更多地开通国内直飞航线和国际航班。根据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建设不同档次的宾馆饭店,提高国内外游客的接待能力。积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旅游经济环境竞争力。提高交通运输业、宾馆业、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服务行业的规模、水平和档次,从而带动房地产、信息传输、贸易、商务服务等其他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3、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发展旅游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科学合理的开发,才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积极有效的保护,才能保证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由于无序开发、盲目发展,造成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生态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风景名胜受到破坏,人文价值就荡然无存。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一旦破坏,旅游经济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要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原则,把我省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利用好,更要保护好,走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集约发展的道路,从而为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做好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加快国际旅游发展步伐,提高浙江的国际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省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要积极利用国际旅游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的高度相关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业和利用外资的发展水平。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突出抓好入境旅游,有针对性地开展境外促销。同时,稳妥发展出境旅游,引导旅游企业打好“双向旅游牌”,实现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的良性互动。要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大力吸引境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省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
5、要加快旅游业的体制创新,从而进一步增强服务业的发展活力。加快旅游企业制度创新,推动旅游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造,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
理结构。支持旅游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收购、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项目,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也要适应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要求,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强旅游市场监督管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旅游管理有关法规规章,建立旅游行业的服务标准体系,促进旅游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从而提升服务业的经营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程度,增强发展后劲,提高服务业的服务素质和水平
第五篇: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
摘要: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群众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服务工作质量的优劣,关系着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惠及老同志的各项待遇能否认真贯彻落实,关系着离退休职工的晚年幸福指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好离退休职工的服务管理工作不仅是广大离退休职工的迫切要求,也是离退休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
下面,本人就“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做好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保持一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企业离退休职工曾经都是乌石化建设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人,他们对企业有感情有依恋心理,对企业的期望必然反应到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生活待遇的提高等方面。他们的思想问题和利益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秩序。做好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解决好离退休职工的思想和生活问题,促进离退休职工的身心健康,是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必然要求。
二、明确离退休管理处管理服务的职责和义务
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直接体现着党和国家对老同志的各项政策待遇能否认真贯彻落实,与离退休职工晚年幸福、家庭和睦和企业生产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密不可分。
(一)认真落实两项待遇,努力提高幸福指数
1.落实政治待遇,提高思想认识
老同志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得以很好的落实,是稳定离退休职工队伍的重要基石。
乌石化公司领导深入到离退休老同志中开展调研工作,召集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和离退休厅局级老领导进行座谈,听取老同志们的意见建议,切实把“走基层、转作风、解民意、办实事”落在实处;在元旦、春节、国庆节,乌石化离退休老同志可享受补贴;年满80岁的离退休职工可享受祝寿待遇;老年活动总站设有两个阅览室,按照老同志的兴趣爱好,征订了上百种报刊;离退休职工们人手一份《中国石油报》和“金秋周刊”,满足了老同志的读书学习需求,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广大离退休职工深深感受到乌石化没有忘记他们。
2.落实生活待遇,提高晚年幸福指数
“常怀敬老之心,善谋为老之策”是对待老龄工作的格言。这就要求服务管理工作向着精细化方面转化,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思路。
为了让更多的离退休职工了解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内容,乌石化离退休管理处组织了专题辅导,向老同志们阐述了新、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区别,以提高养老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
在乌石化公司领导关心支持下,离退休管理处和职工医院共同努力,精心安排,组织人员配合医院做好体检表的填报发放等一切准备工作,让全体老同志能按时顺利参加体检。
走访慰问不止步,关心关爱暖人心。处班子始终把失能、半失能、孤寡遗孀等特殊群体作为走访慰问关心关爱的重点,督促业务科室,加大力度做好日常走访慰问,确保“走到、看到、关心到”,把祝福送到高龄、行动不便、失独、遗孀、老劳模等特殊群体家中,送到病床前,用实际行动传递组织的关爱和温暖。确保党和政府、集团公司、乌石化公司给与老同志的各项生活补贴、节假日慰问金等待遇准确及时到位,使老同志衣食无忧。
业务科室利用家访、走访老同志的时间,及时向老同志讲解公司生产经营形势及矿区发展建设情况,传递正能量,切实做到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走访关爱离退休老人。
为了解决老同志医药费报销遇到的难题,离退休管理处从实际出发,配备专人,长期收缴药费单据,并进行核报工作。每年上百万张的票据,工作人员认真收审,耐心解释,帮助粘贴,正是通过对老同志们热心、诚心、耐心、细心的工作,经过每季测评,离退休职工和子女对离退休管理处的工作满意率达到98%。
为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离退休管理处梳理业务流程,将退休职工接收、退休证办理、养老金银行卡消磁、丢失办理、医保药费报销、档案查询等工作流程和管理人员去向牌上墙,使服务工作更科学化、标准化、细致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乌石化离退休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处老年活动总站全年接待量约为40万人次。处班子成员始终把“走基层、转作风、解民意、办实事”贯穿到为离退休职工服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深入到老同志中与他们交流沟通,了解掌握分析老同志们的思想动态,尽最大的努力,处理和解决离退休职工提出的问题,做到细、实、快,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使离退休职工的晚年生活幸福安康。
三、创新开展文体活动,用心搭建老有所乐平台
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为他们扩建增设文体活动设施,使老同志能经常参加群体活动,精神充实,生活愉快,身心健康,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增设老年大学管理机构,配备了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充分利用好现有教学场地和人力资源,进一步推进乌石化老年大学教育教学模式上向着规范化管理和规范化教育的方向发展。
乌石化公司把“同心共筑中国梦、石化梦”与社区文化广场活动紧密相连。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离退休管理处在乌石化公司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抓住有利时机,开办文化广场活动,充分发挥老年大学和文体协会的作用,把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组织的撒向乌石化各社区广场。
老年文体各协会最大潜能的发挥老年文体骨干的作用,利用好晨练和晚练的时间,把抖空竹、民族舞蹈、太极拳剑、健身操、时装秀等引入文化广场。几年来,乌石化离退休职工已成为乌石化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通过活动,弘扬了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这是通过实践验证过的。只要我们积极去探索,认真去实践,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就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