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王崧舟去年的树评课稿(集锦)

王崧舟去年的树评课稿(集锦)

王崧舟去年的树评课稿第一篇:王崧舟去年的树评课稿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上周很高兴地参加了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在此次活动中领略了许多名师的风采。于永正的《我和祖父的园子》,王崧舟的《去年的树》,薛法根。

王崧舟去年的树评课稿

第一篇:王崧舟去年的树评课稿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上周很高兴地参加了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在此次活动中领略了许多名师的风采。于永正的《我和祖父的园子》,王崧舟的《去年的树》,薛法根的《我选我》……都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其中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后,让我感受颇深。

《去年的树》讲述了小鸟和大树这对好朋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写出了鸟儿的执着与诚恳。王崧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我教学历程中的一个鞭策。下面就谈一下我感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一篇童

话,谁来给我们读一下第一自然段?”——直截了当的开场和他的笑容一般淡淡。我惊讶于四年级孩子们满含感情的声音和端正整齐的坐姿,在一遍遍的诵读中,王老师带领孩子们找出关键词“天天”,配上柔和的音乐,变化不同情境的图片,让孩子们接起火车不停地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反复——是王老师这节课里点击率最高的一道程序。不同的情境下,孩子们在王老师抑扬顿挫的提示语声中自如变换感情,变换读法。

“你能从刚才的朗读中体会到什么?”是的,反复的,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读,就能让孩子们纷纷举起手说出自己的体会,无论是对“鸟儿”与“树”之间关系的体会,对它们之间感情的体会,对人物表情的体会,对人物心理的体会……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学习内容,老师的“教”固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的“学”却是更应得到锻炼的。王

老师在让孩子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之后,要求他们自主完成句子,如:“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 ),鸟儿呢,长得( )。”让孩子去想象人物的外貌,让孩子去开发自己的词库,但王老师在这里又着重提醒孩子们在仿写时加上“特别”一词。配着和缓的音乐,孩子们的练习本沙沙作响,不一会,音乐结束,孩子们也端正了坐姿,这种恰到好处的情景配合体现在整堂课中。

“千万树中,只为这一棵唱;千万鸟中,只听这一只唱。”一句简单的话,一片深邃的情,我忽然感受到王崧舟老师那淡淡中蕴含着的某种浪漫,孩子们应该也是感受到了的,于是他们便更加卖力地感受着文字中的深情。

质疑,是解读文章的又一法宝。在带领孩子们感受深情之后,王老师突地话锋一转,“刚才所说的鸟儿的外貌也好,树的外貌也好,都是同学们写出来的,课文中写了吗?”课文根本没有提及任何与“鸟儿”、“树”外貌有关的句子,在

得到学生的认同后,王老师擦去了之前写的第一自然段“写外貌”的板书,这里作者写得非常“浅近”,可我们却都能想象出它们的模样,这种感受不也又是“深厚”的吗?

对话,是体会文章思想,理清脉络的重要线索。在分角色朗读的分配中,我感动于王老师的课堂用语“你愿意吗?老师也一起读可以吗?现在可以读了吗?”他低沉的声音吐出这些语句令人有种被充分尊重的感觉。朗读过后,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刚才的对话时有一个人读得不好,他是谁呢?”就在大家都稍有紧张的时候,王老师却说:“老师读得不好。”学生们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老师读的提示语太平淡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怎么样读才能有意思一些呢?”

“怎么样才能有意思一些呢?”——再自然不过的一句转折,也同样自然地将孩子们再次领到了“语用”训练中,请同学们给提示语加上些形容词来形容人物说话时的心情。然而王老师也并不是

直接就让孩子们放手去写,而是带着孩子们再一次沉浸在音乐中,沉浸在“鸟儿”和“树”的亲密中。

“这是鸟儿和树的一个春天的约定,一个心心相印的约定。”又是一份令人遐想的温情,王老师不断用他浑厚的声音为故事营造一种静谧也带点忧伤的气氛。在和孩子们共同寻找结果的过程中,他再一次否定了之前自己写的板书,文章中也没有写到人物对话时的表情啊!这里依然是“浅近”的,可它们的表情似乎就是显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是那么那么的“深厚”。

“鸟儿”的寻找一路又一路,“树”的凄凉遭遇一波又一波,当鸟儿看着灯中跳跃的火花,那个“春天的约定”还被记在心中吗?音乐声再次响起,然而这一次却与之前的悠然欢快不同,显得那么悲伤,那么惋惜。王老师依然与学生们一起,用鸟儿的眼睛“看”着灯火,它在回忆,它思绪万千,轻轻地,反复地诵读着同一句话:“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

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唱……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无论日起日落,潮起潮退,夏阳白雪,春华秋实……听到这里,我听到了孩子们哽咽的声音,也发现自己早已不觉湿了眼眶。

学习一篇文章,与其倒背如流,倒不如在课文里实实在在地走一回。王老师带着学生在这篇短短的,浅近的童话里漫步着,用他独特的淡淡和隐藏着的浪漫给了孩子们一个美丽的梦。他的课,也如同这篇课文一样,浅近中蕴藏着深厚,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王老师对学生“语用能力”的着力培养。他在课后也对与会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老师们都能够在教学中落实“三个融合”:

一、学习语用与情感体会融合;

二、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融合;

三、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融合。他认为如果可以很好的创设语用情境,扩充语用内容,提升学生的语用品位,对于孩子的自主学习

能力具有极大的作用。

课堂最后,王老师又问,为什么文章里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呢?是作者写不好吗?孩子们都已心领神会,这是为了给我们的想象空间留下一片天地。其实,王老师的课又何尝不是为我们教师的课堂撒下一粒希望的种子呢?好的课堂,好的学生,不是平白摆在那里等你来教的,好的语用能力也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语用的品位,学生需要提升,教师就更需要精益求精。

精彩的课堂或许是今天你眼中的帷幕,但也可以是未来你脚下的舞步!

第二篇: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观摩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

方正县会发镇中心小学 徐淑敏

我观摩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是一次美的享受,这是一次诗性的洗礼。

王老师的《去年的树》可谓诗意正浓,但在关注内容的同时,更注重引领学生发现写法的秘密。课堂的精彩纷呈,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回味无穷:

一、情境创设、语言煽情

《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王老师根据童话的特点,善用音乐和绘声绘色的语言把学生一次一次带入美丽的童话王国。

教师诗意的语言一次次引领,是“垫”,垫起了学生读出意味、读出体验、读出画面,强化着学生在朗读时,对主要信息和关键信息的摄取,同时,在信息组合中,形成自己的理解。目的就是要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形成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回环,是从无字句处读书的实践性学习。

二、三读三写,习得语言。

三读三写,扩大语用容量,构成课堂的全过程,形象呈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具体化,这样的课堂,语文味不仅很浓,而且很美。

设计了三次练笔,分别是写鸟儿和树的外貌,写对话的提示语,写鸟想对树说的话,悄无声息地落实了三个融合:1.学习语用与陶冶情感。2.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3.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

诗意不是单纯的诗意,训练不是生硬的训练,王老师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一切都像水到渠成,信手拈来。

第三篇:王崧舟去年的树实录教案

王崧舟《去年的树》实录

一.品读“天天”,进入文本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愿意来读一读,故事的开头? (师:声音真响亮,吐字真清楚。)

2.师: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多好的朋友,多美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故事的开头。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3.师:想一想,鸟儿可能会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呢?

生:春天、秋天、夏天、清晨、傍晚、难过的时候、高兴的时候……

师:大家想的都没错,鸟儿可能在春天唱歌,可能在夏天唱歌,鸟儿可能在清晨唱歌,可能在傍晚唱歌,可能在高兴时唱歌,也可能在难过时唱歌。 师:你们刚才的这些想象是从开头的哪个词语中联想到的?

生:天天

师:没错,正是天天这个词让我们在故事开头的时候就能看到那么多的画面。 师: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的开头,注意把“天天”的味道读出来。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师:是的,一个天天唱,一个天天听。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啊!我们看:(配乐)

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树叶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大树孤独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大树悲伤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大树无聊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就这样,一个天天唱,一个天天听。这是一对多么好的朋友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看着眼前的画面,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师:同学们,从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树和鸟儿之间是一份怎样的感情? 生:真挚的感情、如火的感情、深厚的感情、

师:是的,这是一份多么友好,多么真挚又多么深厚的感情啊!

1

师:我们把“深厚”这个词写下来,你可以在天天旁边,注上“深厚”这两个词。 (板书:深厚)

4.师:这是一对感情真挚、深厚的好朋友。一起看,这就是大树和鸟儿,他们的形象不仅出现在你的眼前,也许已经浮现在你的脑海中。现在拿出笔来写一写,在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一颗怎样的树,是一只怎样的鸟?大家完成课堂练习的第一题。不要忘记用上“特别”这个词。

师:森林里一定有千万棵树,鸟儿却单单为这棵树唱歌;这棵树长地-------?谁来读一读?

生:树长得特别高大,特别强壮。(生说师板书特点)(健壮)

师:谁能接着往下写,好像-----------?(树长的特别高大,特别强壮,好像---------?(守卫森林的战士))

师:森林里也一定有千万只鸟儿,树却只喜欢听这只鸟儿为他唱歌,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呢?

生:特别可爱、特别美丽。(生说师板书特点)

师:谁能接着往下写,好像-----------?(好像森林里的歌唱家、好像一位仙女) 5.师:好的,现在我们从新讲述这个故事的开头。大家看,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特别----,好像-----。鸟儿长得特别------,好像------。就这样,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喜欢这个开头吗?(喜欢)为什么? 生:因为写了鸟儿和树的特征。所以这个开头读起来就比较-----?(详细、生动) 师:大家看,这是我们大家经过加工、想象形成的一个新的开头。读起来,大家都觉得特别详细、特别生动。让我们再一起美美的读一读这个生动、详细的开头。 (生读加工后的开头)

师:多好的开头,但是,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是这样写的。写了树的高大吗?写了树的强壮吗?写了鸟儿的可爱吗?写了鸟儿的美丽吗?(生答没有,师擦去词语) 师:原来,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对树和鸟儿的外貌只字未提。大家认为故事的这个开头和我们一起加工创造的开头比那个生动、形象?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本文中的这个故事的开头,来品品他带个我们的味道。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师:毫无疑问,和我们加工想象的故事开头比,这个故事的开头就比较---?(普通、平淡)

这样的开头,就显得比较平淡。(板书:平淡)你可以在故事的开头写上“平淡”这个词。

师:这样的开头,好像比较平淡,那么故事往下讲的时候还是这么平淡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故事的结局又是什么。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品读对话,体会情感

1.师:考考大家,《去年的树》这个故事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会说话的人物,谁还记得吗? 生:树、鸟儿、门、树根、小女孩。

师:这就是故事中五个会说话的人物,故事就是在这五个人物之间展开的。我们先来看看树和鸟儿之间的对话。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接下来的对话发生在鸟儿和树根之间。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接下来的对话发生在鸟儿和大门之间。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最后的对话发生在鸟儿和小女孩之间。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对话)

师:大家看,故事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人物,这些人物之间都是通过对话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最主要的内容。 2.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五个人之间的对话,怎么读呢?我们来分一下角色。 师:谁愿读鸟儿的话?好,请你读。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提醒,鸟儿的话是最多的,鸟儿的感情起落也是最大的,要注意哦。

然后要找一颗树,谁愿意做树?请这一列的同学读树。

接下来是树根,请这一列的同学来读,好吧! 再往下就是门先生了,门先生就请这一列的同学来读。 最后一位是谁?小女孩就请这一列的同学来读。

任务分完了,可以开始了吗?(可以了)不可以,为什么?(还有旁白)我来读旁白吧。

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开始。 (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都挺好,然而有一个小小的遗憾,不知道你们听出来了没有?在刚才的分角色朗读中有一个人没读好。谁呀?(旁白)惭愧呀!旁白读的一点感觉都没有。不过,换成你们来读也读不好,因为这旁白没办法读。但,老师知道你们是有经验的人,你们一定知道怎么样的旁白,我们读的时候会有感觉的?我们先回忆一下,大家看,这是我们前面学到的一个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中的人物旁白。(出示《巨人的花园》片段)朗读片段。

3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谁来读?(你生过气吗?)我们一起生下气,齐读。很有生气的味道。大家发现没有,刚才大家在读这句旁白的时候有一个词一定帮了你大忙了?哪个词?(很生气)有了很生气,脾气就上来了,嗓门就大了。

我们来看第二句,谁来读?(指生读)你瞧,刚才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旁白中也有一个词在提醒你,你该干什么了?(该发脾气了)该发脾气了,于是脾气又上来了。

最后一句,我们一起来读。注意巨人是大声斥责。预备起。我知道正是旁白中的那个大声斥责帮了你,让你找到了感觉。所以,你们知道怎样的旁白读起来有感觉? 生:有形容词(形容心情的。形容表情的,形容感情的。)

师:把形容心情的、形容感情的、形容表情的词加上去,读起来就会有感觉了。但是,咱们看《去年的树》,树对鸟儿说,有表情吗?鸟儿说,有心情吗?所以说,我这旁白没办法读好。怎么办?(加一加形容词)

师:咱们琢磨琢磨,这些人物在对话的时候心情如何、感情如何、表情如何,然后把这些形容词添加进去,然后完成练习二。

2.师:看到大家已经端端正正的坐好了,说明大家已经体会到了他们应该有的心情、表情和感情。

师:让我们一起重新走进《去年的树》这个故事。我们一起再一次加工和创造这个故事《去年的树》。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我们的鸟儿必须要飞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一对朝夕相处的朋友,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就要分开了,想一想,这时候,树的心情怎样?鸟儿的心情又怎样?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依依不舍、恋恋不舍)

师:是的,此时此刻,树是依依不舍,鸟儿是恋恋不舍。这两份感情是想通的,因为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师:当寒冷的冬天快要来临的时候,当这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快要分手的时候,他们还有可能怀着怎样的感情呢?请你读。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难过、恋恋不舍)

师:这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就要分手了,当然是难过的、恋恋不舍的。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别样的感情?请你读。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伤心、郑重)

师:鸟儿是郑重的,那就意味着鸟儿对树做出的承诺是非常认真的、是毫不犹豫的。 师:这就是树,这就是鸟儿。在他们分手的时候,一个依依不舍、难过、伤心。一个恋恋不舍、回答郑重,其实也一样的难过、一样的伤心。

师:现在我们一起怀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我读旁白,大家读人物之间的对话。准备:

4

师: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鸟儿以为可以永远这样快乐的给自己的好朋友---树唱歌。然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了,我们的鸟儿必须飞回遥远的南方去过冬。就这样,这对好朋友不得不分开了。只见大树依依不舍的、难过的对鸟儿说(生读大树的话),鸟儿恋恋不舍的、郑重的说(生读鸟儿的话)。说完鸟儿飞向了遥远的南方。

师:于是,我们的树开始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的等待。大家看,北风呼呼的吹来。大家看,大雪纷纷的落下来。森林里一片死寂。我们的树就在寒风中,就在大雪中,耐心的等待着。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等待着好朋友鸟儿的回来。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虽然是寂寞的、虽然是冷清的,然而,树的内心是温暖的。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指生读对话)

师:是的,心中有这样的约定,有这样的期盼。于是,他就变得温暖了。

师:我们的鸟儿飞向了遥远的南方。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森林、飞过了沙漠、飞过了大海。她飞的也十分辛苦。然而,她的心中也一样充满着温暖,因为,她的心中也装着一个这样关于春天的约定。(指生读对话)

师:这是两个好朋友心心相印的约定,就这样,他们怀着各自的约定,开始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的等待。

师:冬天很快要过去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开始融化了。于是,我们的鸟儿又飞回来了。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沙漠、飞过了大海。她飞向了那片朝思暮想的森林,她知道那里有她的好朋友树在等着她。然而,当鸟儿飞回了森林,看到眼前的一幕时让她傻了。树不见了。同学们。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是什么?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鸟儿和树根的对话,板书:焦急、惶惶不安、迫不及待、心急如焚……)

师:树根告诉她,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这时,鸟儿傻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告诉自己必须找到树。他知道她和树之间是有约定的,此时此刻,这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如此真情的、强烈的在她耳边回响起来。

引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鸟儿知道,树一定在某个地方等着自己,于是鸟儿不顾劳累,飞向了山谷,飞向了山谷中的工厂,落在工厂的大门上。此时,鸟儿的心情又是如何?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忐忑不安)

师:她多么希望,她的好朋友树出现在她的眼前啊。她多么希望再为好朋友树唱起去年的那首歌。然而,门先生告诉她,树啊已经被切成细条条儿做出火柴卖到村子里去了。此时,鸟儿的耳边又一次响起了她和树关于春天的约定。而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了。指名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这声音刺痛了鸟儿的心,她告诉自己不管好朋友在哪,一定要找到他。她飞呀、飞呀,在夜幕降临时,她飞到了村子里,飞到了小女孩的家里。此时她的心情又变的如何?

5

(指名读,板书提示语:迫不及待、急切、担心、充满期待、心如刀绞)

师: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受,替鸟儿问上最后的一问。在暮色降临的时候,鸟儿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了村子,来到了小女孩的家里。只见鸟儿迫不及待的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只听鸟儿充满期待的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只听鸟儿心如刀绞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忐忑不安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近乎绝望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树和鸟儿的感情是如此丰富,树和鸟儿要分手的时候,树是那样的——依依不舍…..;鸟儿也是那样的-----恋恋不舍

鸟儿回答树的请求的时候是那样的------郑重。

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寻找自己的好朋友的时候却不见大树时,她是如此的——迫不及待;

当她问过树根再去问门先生的时候,她是如此的——惶惶不安; 最后去问小女孩的时候,她是如此的——心如刀绞。

师:这些词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树和鸟儿的感情是如此——深厚。(再写一遍:深厚) 让我们怀着带着这样份深厚的感情,一起再读这些人物之间的对话。 (分角色,师旁白,生齐读)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我们的鸟儿必须要飞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这时树(依依不舍)的对鸟儿说:(生读)。鸟儿(恋恋不舍的、郑重的)说:(生齐读)。鸟儿飞向了南方。冬天很快过去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开始融化了,我们的鸟儿又飞回来了。飞回了那片森林,然而,那棵树却不见了。只见鸟儿(惶惶不安的)问树根:(生齐读)。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鸟儿向山谷飞去,飞到了工厂,落在了大门上,她(忐忑不安的)问大门:(生齐读)。树啊已经被切成细条条儿做出火柴卖到村子里去啦。鸟儿向村子飞去,在暮色降临的时候,飞到了村子,飞进了小女孩的家里。只见她(迫不及待又心如刀绞的)问小女孩:(生齐读)。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3.师:这是我们一起加工创造的新的《去年的树》。他是我们的想象,我们的体会融进去以后的表达。然而,我们的这个故事并没有这样写。在写树和鸟儿分手的时候,写了树的依依不舍吗、难过吗?写了鸟儿的迫不及待吗?写了鸟儿的惶惶不安吗? (教师将表示鸟儿和树的情感的词语一一擦掉)

师: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的时候,写了鸟儿的惶惶不安吗?(教师将表示鸟儿的情感的词语一一擦掉)

6

鸟儿去问大门的时候,写了她的忐忑不安吗?(教师将表示鸟儿的情感的词语一一擦掉) 最后去问小女孩的时候,写过她的迫不及待吗?(教师将表示鸟儿的情感的词语一一擦掉)

瞧,故事没有写人物的任何表情、任何心情、任何感情。难怪我们读他的旁白只有一个感觉-----平淡。我相信,这一次大家对平淡这个词一定有更加真切的感受。

师:故事的开头讲的有点平淡,故事的中间叙述的仍然平淡,那么故事的结尾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的结尾。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故事的结尾?(指生读结尾) 三.品读结尾,体悟永恒

1.师:这个故事的结尾中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动作、一个细节。这个动作和细节发生在鸟儿唱歌前和唱歌后。这个动作、细节前后几乎完全一致。(看)意味深长地读——看;轻轻地读——看。

师:鸟儿在默默地看,静静地看,她看着眼前的灯火,看着眼前轻轻摇曳的灯火,思绪万千。看着看着,它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出示开头) 师:

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树叶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大树孤独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大树悲伤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当大树无聊的时候,引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2.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树再也回不来了,火柴也已经用完了,只有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此时此刻,鸟儿看着眼前的灯火,想着心中的树,心里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写一写,鸟儿想说的话。请用“树啊,树啊”开头。 (配乐,生写话) 3.交流。

师:当鸟儿看着这灯火,对着去年的树,她心里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树说。 (根据学生的朗读,板书(从你的话中听出了):后悔、自责,真挚,祝愿,告别) 师:鸟儿还有很多话想对树说,可千言万语化作这一简单的动作——看。

师:在故事中没有写鸟儿自责的话、真挚的话、祝愿的话、告别的话、思念的话!留给我们的只有那个平淡的动作---看。然而,就是这个看让我们又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鸟儿

7

和树的深厚感情。

(师将板书一一擦去,板书:深厚)

师:鸟儿就这样看着看着,唱起了去年的歌,歌声想起来了,随着摇曳的灯火飘荡开去,飘荡在这小小的屋子里,此刻,鸟儿的歌声也飘荡在我们的课堂。它让我们悲伤,让我们想念,也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温暖。这个故事就叫做-----去年的树。 师:这是一个带给我们忧伤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叫----去年的树。

这是一个带给我们温暖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叫----去年的树。 这是一个带给我们无限想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叫----去年的树。

师: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人物的外貌,读起来有点-----平淡。没有写人物对话的任何表情、感情和心情,读起来就显得更加-----平淡。故事在结尾的时候也没有写人物的任何心理活动,内心独白,读起来实在是----平淡。

师:作者新美南吉,难道不会写人物的外貌、心理活动吗?他会写为什么不写? 生: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

师: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词(板书:想象)。不写外貌,于是给我们留出了想象外貌的空间。不写表情,于是给我们留出了想象表情的空间。不写心理,于是给我们留出了想象心理的空间。在平平淡淡的文字背后,都有每个读者丰富的想象。于是,我们最终体会到了树和鸟儿之间那份深厚的感情。这个故事最大的特点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书写深厚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8

第四篇:王崧舟教学艺术《去年的树》教学实录

期末作业考核课程:《名师教学艺术赏析》 题目: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课例赏析

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1中本4 学号:2011014465 姓名:张明芳

1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去年的树》教学实录

一、品读“天天”,进入文本

1、《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 (直接进入正题,干净、利落!)

2、一棵树、一只鸟、一首歌,多么美好的日子,多美的画面,一起读。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3、想一想,鸟儿可能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 生:难过、开心、生病了„„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师:那么多的可能你是凭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天天

师:齐读开头,注意把“天天”的味道读出来。 师:多美好的日子啊!(配乐) 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 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 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

2 深厚。(板书:深厚)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段文字。(生齐读故事开头) (通过创设情境,品读“天天”,让学生体会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感情。)

4、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鸟儿?写下来,不要忘记用上这样一个词——“特别”。

师: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那是一棵怎样的树?森林里有千万只鸟,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生交流,教师随即板书:健壮,高大,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师: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鸟儿却单单为这棵树唱歌;森林里有千万只鸟儿,树却只听这只鸟儿唱歌,这是一份多么深厚的感情,多么深藏的缘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故事的开头。

5、师:故事的开头,写了树的健壮吗?写了树的高大吗?写了鸟儿的小巧玲珑吗?写了鸟儿的惹人喜爱吗?(生答没有,师擦去词语)

师:既没有写树的外貌,也没写鸟儿的外貌,这样的开头生动吗?具体吗?(板书:不写外貌) 师:这样的开头,暂且叫它浅近的开头。(板书:浅近)

师:那么故事接下来还是这么浅近地写的吗?自己接着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品读对话,体会情感

1、师: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在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五个会说话的人物,你还记得吗? 生:树、鸟儿、门、树根、小女孩。

师:这五个会说话的人物,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呢? (指名读对话) 师: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最重要的内容。

2、分角色朗读。(一女生读鸟儿的话,各组分别读其余人物的对话,师读提示语) 师:读得都挺好,只有一个人没读好。(王老师)不能全怪我,这提示语还真不好读。怎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才有味道?

3 (由分角色朗读引出提示语,巧妙!自然!) 生:有形容词。 师:这一单元有一篇课文的提示语就很有特色。

(出示《巨人的花园》片段)朗读片段。(三处:很生气、又发脾气了、大声斥责) 师:每段话当中有一个词提醒了你。我们这个故事有提示语吗?有形容词吗?加一加,能够表示鸟儿和树心情的词。 (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3、师: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要离开树,到很远的地方去过冬。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离了,树的心情怎样?鸟儿的心情又怎样?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难过、认真、爽快„„) 师:他们就要分手了,可谁也不会忘记这份约定。(齐读对话)

师: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树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春天,鸟儿飞过了千山万水。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了森林,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她惊呆了。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迫不及待、心急如焚„„)

师:答案让人揪心,树根告诉她,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这时,鸟儿的整个心都提了起来。我们怎能忘记去年的约定,引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我一定要找到他,于是鸟儿飞越了山谷,飞越了工厂„„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惶惶不安„„)

师:听了大门的回答,她更加惶惶不安了,她觉得消失了整个春天,她知道她的朋友以被切成细条儿,可她依然忘不了去年春天的那场约定。指名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这声音一次又一次在鸟儿的耳边回响。指名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她继续找,夜幕降临了,她多希望小女孩告诉她她的朋友还在,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她会怎样问小女孩? (指名读,板书提示语)

师:鸟儿对小姑娘的问是她的最后一问。鸟儿忐忑不安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

4 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心如刀绞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近乎绝望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的内心有着如此丰富的感情,她和大树要分手的时候,她——依依不舍; 当树提出约定,她是如此地——爽快;

当鸟儿飞回来,却不见大树时,她是如此的——迫不及待; 当她得知树被拉到工厂时,她是如此的——惶惶不安;

当大门告诉她树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时,她是如此的——心如刀绞。 鸟儿对大树的感情是如此——深厚。 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再读这个故事。 (师朗读修改后的提示语)

3、师:我们都体会到鸟儿对大树有如此丰富、细腻的感情。在我们这个故事中,写了树的难过吗?写了鸟儿的迫不及待吗?写了鸟儿的惶惶不安吗? (教师将表示鸟儿和树的情感的词语一一擦掉)

师:这样的提示语具体吗?生动吗?(板书:不写表情、浅近) 师:开头浅近,过程也是浅近的,那结尾又是怎样的?

三、品读结尾,体悟永恒

1、师:这个故事的结尾有一个细节,很不起眼,是鸟儿唱歌前和唱歌后发生的。一个动作,一个字——看(课件上放大:白色空心字);意味深长地读——看;轻轻地读——看。 师:鸟儿在看什么?(昔日的朋友)

师:是的,鸟儿在默默地看,静静地看,她看着眼前的灯火,思绪万千。它想起来了—— (出示开头)

师: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

5 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她仿佛又看听了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再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昔日鸟儿和树的深厚情感,记忆犹新,树已不在。)

2、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树再也回不来了,火柴也已经用完了,只有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看着眼前的灯火,鸟儿一定有心里话相对朋有说。请用“树啊,树啊”开头。(配乐,生写话)

3、交流。

师:当鸟儿看着这灯火,对着去年的树,她有千言万语想对树说。 (根据学生的朗读,板书:自责,挚爱,祝愿,告别)

师:鸟儿还有很多话想对树说,可千言万语化作浅近的动作——看。 (板书:浅近) 师:在故事中鸟儿有没有说自责的话?有没有说挚爱的话?有没有说祝愿的话?有没有说告别的话?

(师将板书一一擦去,板书:不舍心理,深厚)

师:孩子们,听这歌声,这歌声曾在去年响起过。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将会是一个怎样的词?

6 (生自由发言:告别、永存友谊)

师:这首歌会随着大树的离去而离去吗?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吗?这是一首——永恒的歌。 师: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一一擦去板书) 师:他为什么不写?

(师在浅近和深厚之间画了一个方框)

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近的语言表达最深厚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附王崧舟课后分享: 贯彻一条主线落实三个融合 ——《去年的树》设计理念 一条主线即学习语用

1、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写鸟儿和树的外貌,“一棵”、“一只”不仅是数量的指称,“一”是“唯一”,因此要用“特别”这个词。

2、扩大语用容量

设计了三次练笔,分别是写鸟儿和树的外貌,写对话的提示语,写鸟想对树说的话。

3、提升语用品位

写鸟儿想对树说的话,开头用上“树啊,树啊”,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落实三个融合 :

1、学习语用与陶冶情感

2、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

3、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

7

第五篇:王崧舟《长相思》评课稿

评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

河南省焦作市教育局教研室袁晓莉

王崧舟老师10月21日在河南焦作执教的《长相思》一课,犹如一本厚重的书,徐徐打开:一段段心灵与心灵交汇的对话,一个个被立体成画面的文字,在清婉、悠扬的音乐中,在师生情感共生与碰撞里,引领着我们走进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王崧舟俨然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就是王崧舟。

在这一课上,王老师对“点、线、面、形、音、韵”的处理,都表现出了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凸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了无痕迹地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

以“长相思”为“点”

长相思,词牌名,出自《古诗·盂冬寒气至》。王老师以长相思为点,这个点是纳兰性德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在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背后,对家乡、对亲人的眷恋与思念。王老师以此为点,引领孩子读书、想象、感悟、再读书。

在让学生读对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了词的内容后,这样提问: 师:长相思呀,长相思呀,为什么长长的相思?请你静静地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边读边想:纳兰的长相思,究竟在给我们说些什么?

在课的最后,王老师又说: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生齐读全诗)

以“作者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为“线”

身心并存的人才是灵魂丰润的人。王老师以“作者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做为主线,引领孩子初读词、想象、感悟、再读词,感受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奈与痛楚。

师:纳兰的身在哪里?

生:纳兰的身躯在白雪皑皑的山上。 师:纳兰的身躯还可能在哪里? 生:纳兰行走在小溪旁。 „

„ 师请六名同学站起来。

师:“这课堂上站着的6位同学所站的点就是纳兰性德所要经过的地点,纳兰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就这样,离家乡越来越远,终至在他的眼前消失。”

引领孩子仿佛看到纳兰性德经过了崇山峻岭、大河小川,感受到了行军途中的艰辛、劳累。

师:纳兰的心在哪里? 生:在故乡。 生:在自己的家乡。 生:在自己出生的地方。 师:你能用纳兰的原话来说吗? 生:纳兰的心在故园。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当我们把纳兰的身和心连在一起时 ,我们就会发现„ „

生:我感受到了纳兰身在途中,心在家乡。

师:牵挂的是温暖的家园。一边是大雪纷飞,一边是宁静温馨,千好万好,不如自己的家乡好,把这种感受和理解通过你的声音,把你的感觉,你的心情读出来。

我们仿佛看到:在风雪交加的夜里,在千辛万苦的行军途中,诗人怀着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深陷孤独、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为引领孩子继续走进诗人的身和心分离的世界,王老师配乐朗诵这首词,请同学们闭眼想象。

师:睁开眼睛,你的眼前一定出现了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翻山越岭的画面。 „

师:他朝着自己的家乡望着,望着,你看到了他的眼睛,他的眼角? 生:他的眼角已经挂满了晶莹的泪水 生:我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河。 师:大河之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翻越崇山峻岭,正乘船远行。

师:那一幅又一幅的画面,有的在艰难跋涉,有的在夜不能寐,有的在低头想家。在这样的夜晚,在这样的心中,在这样的脑海中。如果时光可以回流,如果,我们重新回到故园,重新回到他的家乡,那么,你将看到什么样的画面?让我们一起和着纳兰的心一起走进纳兰的家乡。(生伴随着乐曲《琵琵语》,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亭子里,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以“情”为“面”

在雄浑、跌宕、清婉、哀伤奇迹般并存的情感世界中,王老师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营造了一个巨大的情的磁场。纳兰性德的忠君、报国、思乡、眷家之情像一幅缓缓打开的画,像流淌的小溪水,流淌在课堂上,流淌到了孩子的心里。

以“文字、对话、朗读”为“形”

文字: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一更,水一更,聒碎乡心梦不回,故园无此声。

王老师的板书: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在这八个字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碎” 对话:

王老师:身心投入,感情浓郁,循循善诱,顺学而导;学生:在巨大的情感磁场中读书、感悟、再读书;《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这首词是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前往山海关途中写下的,被誉为千古名篇。纳兰性德也因词写得好,曾被晚清词学家评价为:“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 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相得益彰,相互辉映。 朗读:

古诗词教学重要的手段是让孩子在感悟意境、领会诗意的基础之上反复诵读,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与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此课,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读经历了初读、带着感悟读、用心去读三个层次,一次有一次的递进,一次有一次的升华。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纳兰那一颗思乡欲碎的心。

以“富有磁性的男中音 、悠然、清婉的曲子”为“音”

王老师富有磁性的男中音,时而低沉、时而幸福、时而激昂、时而欢乐、时而动情。这抑扬顿挫的声音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紧紧吸引着学生的心。 王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引用《红楼梦》中的音乐和《琵琶语》。《红楼梦》音乐的悲怆、凝重与《琵琶语》的清丽、婉约为孩子的读、思、说、写、再读创设了情境。

以“故园无此声”为“韵”

“故园无此声”,故园是那样温暖、宁静、祥和,没有呼呼的风雪声,没有征途的艰辛,有的只是亲人间的关爱,此时,思念故园、思念亲人之情何时能了?何时能返故园?

这“韵”自始至终贯穿全课的教学。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

这份“充实”是孩子在心灵感动、精神受到陶冶、语文技能得到提高时享受的一道大餐。他们走进了纳兰性德长相思的世界,看到了一个个被立体成画面的文字,走进了恢弘大气、哀怨凄凉的词的意境中,习得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重要的是孩子感受到语文那份撼动心灵的美丽,从而爱上语文,爱上阅读。他们上了一节终身难忘的语文课。

这份“充实”也是王老师古诗词教学的又一经典之作。它厚重丰实、珠圆玉润、宛转顺畅、浑然天成。

它是师生在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中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