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作业个性飞扬
第一篇:让我们的作业个性飞扬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地方”
——浅谈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那么,怎样才能构建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呢?下面是我肤浅的的认识。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按照县教科研中心的“三环节”,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权利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参与的机会增多了,主动探索的兴趣浓郁了,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月球之谜》一课时,我在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学习课文前,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积累。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中秋》借助这些诗句,引导学生展开遐想,
感受月亮的魅力,知道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期待飞向月球,探索月亮之谜,由此引入课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我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课文的理解,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
题进行辩论。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这样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学《月球之谜》一文时,我把学生在预习环节中的问题(月球上有什么东西吗?为什么月球上与地球上物体的重量不一样呢?等问题)集中在一起,用多媒体投放在屏幕上,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文本。这样设计,学生的阅读动机强烈,学习的目的明确。接着,我着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人类登上了月球后,又产生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的三个未解之谜,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高效务实,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上飞扬。
第二篇: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以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而传统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汉语语法、词汇、阅读分析教学,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应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宽,注重人文教育,使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课堂就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1、能力是学生自我构建的。学生认知能力自行建构的,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因此,授课教师都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习活动应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形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按新课标的精神:“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育人思想已成为语文教学新格局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所以教师把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贝多芬曾经宣言:“王公贵族有千千万,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每个学生都有其存在的特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个体。读书的停顿不再要求整齐划一,情感的表达不再要求一模一样,学生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可以读、可以画„„课堂不再是机床,只是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课堂也不再是作坊,只是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胚;课堂更不是流水线,只是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化一的产品!课堂成为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灵性与情感的涵养,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厂;课堂因人而化,注重个体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武库。教师心中装着自己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经常沉默,他将在自卑的风雨中没有开放就迅速地凋零;如果总是说“是”的学生,他将在别人的阴影里重演毫无新意角色;如果说“不”的学生,他将在思索的火花里点亮自己光辉的前程!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
3、语文学习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把今天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语文学习仅仅被理解成文字学、语法学的钻研,就有失偏颇。语文教师抓住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契机,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认知水平、学习心态、信息反馈、个别差异,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有选择地模仿语句和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语文。授课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都重视“品味”,强调朗读。在“品味”中,让语言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语文的真正本领——写作,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计算机辅助教学创造了一种学习新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要掌握间接经验,信息传递对于学习来说是必要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所有有价值的汉语言文学知识随时随地提供给学生,而且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识的创造中来,与所有的人共享,从而丰富汉语言知识新教学环境下的教与学,使得语文教学内容自然生活化,时空立体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超前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直是问题的两面,我们不再为课堂是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体争论不休了,但把教与学结合好也是一门艺术,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都是一个创造者。个性飞扬的课堂既是属于学生的,同时也是属于每一位教者的。
第三篇: 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北苑校区王健龙邮编100012 内容摘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咀嚼语言,感受形象,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实践告诉我们可以这样做:平等对话,张扬个性;多元品读,展示个性;质疑探究,激活个性;以写促读,凸现个性。
关键词:平等对话 多元 品读 质疑 自主探究 写作 个性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沉闷、机械和模式化;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革除这些弊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个性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平等对话,张扬个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着对话过程中每一个场景,都是彰显个性风采的契机,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构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如,有位教师教《木兰诗》一文时,有学生问:“古代女人都裹脚,木兰裹脚后,还能关山度若飞,还能驰骋疆场吗?”该教师说:“这与课文主旨关系不大,不必多想。”你看,一盆冷水浇下来,学生还敢质疑吗?而另一位教师在教《五柳先生传》时,学生问:“五柳先生是陶渊明吗?”这位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研究陶氏生平、思想、作品,比较两者之间有何异同。结果学生的结论精彩纷呈,有的说等于,有的说约等于,有的说大于,有的说小于,他们纷纷陈述自己的见解。理由,让人不由得称赞。此外,在对话中,还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成熟的意见,并让他们在对话过程中慢慢修正自己的意见,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所以说,尊重是一缕阳光,也是一种期待,只要我们现在给学生一缕阳光,他们一定会灿烂辉煌,反之,则会抹杀学生的个性,使课堂变为一潭死水。
二、多元品读,展示个性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等不同,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同;他们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由于这个因素,读者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对它的品读必然是多元的。
萧蕴说:“读、吟、诵乃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与品位是相辅相成,诵读出之于口,品位会之于心,心口相应,相得益彰。
比如,《天净沙·秋思》一文,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个读、听读、配乐读、齐读,几次读后,学生已熟读成诵了,然后,我让学生说说读这首小令后的感受。学生经过思索后,纷纷发言: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它写出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的乡思。/它让我想起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小令寄情于物,借枯藤、老树、昏鸦、西风、马、夕阳,这些有形之物来抒发无限的凄苦之情,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枯、老、昏、古,几字用得好,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标准进行了创造性地阅读,他们由文本引发出这么多的感悟,品出这么多美点妙要,这种品读吟诵,牵一发而动全身,张扬了学生个性,我们做老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质疑探究,激活个性
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些名言警句,都强调了质疑的重要性。可以说,不疑不能激思增趣,不疑不能发展进步。可是,阅读教学中疑问是由老师设,还是由学生呢?刚开始,我担心学生不会问或满堂问不到重点,完不成教学任务,由我精问导思,把握重点,揭示主旨,其余由学生质疑。慢慢地,我把质疑的权利放下,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问,我惊讶的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老师要解决的,当然,也有意外,如学《蜡烛》一文,就有学生问:“文中写到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到老妇人的近旁。文中类似的话描写了四次,我想问为何密集的炮弹偏偏没炸到老妇人,这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众说纷纭:
学生A:“老妇人很幸运,侥幸逃过一劫。这也说明上天总是庇佑好人的。” 学生B:“这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有其真实性,所以我认为是真实地巧合,而非虚构。” 学生C:“我认为这样写不但在结构上取得了前后呼应的作用,而且反复渲染了当时战争的氛围,可就在这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环境下,老妇人却从容不迫地掩埋了苏联红军的遗体,这有力地突出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的爱,对法西斯的恨。”
学生D:“我认为这样巧合,也许是德国士兵有意为之的。你想,方场很小且毫无遮掩,何况蜡烛的火光在夜晚是很耀眼的,敌人怎么可能炸不到呢?再说,无论怎样凶残的人也有柔弱的一面,这也许就是人性吧。也许老妇人的行为触到他们的哪根神经,比如说肃然起敬,再比如说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或亲人。”
„„
看,学生的思想无所羁绊,纵横驰骋,这哪里是课堂,这简直就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喷发!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学习是件多么愉快的事啊!现在,我们班学生基本上都用过这种阅读方法,这种质疑为我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学生的个性也在自主探究中飞扬!
四、以写促读,凸现个性
如果说读、悟、疑、品,让学生体味了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含,提高了语感和文学审美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独到的见解。那么,如何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悟表达出来呢?除了口头交流之外,还可以通过书面语言来进行表达。这种读写对接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并从文本出发,进行各种类型层次的写作训练。它不仅要求学生读懂什么,还要求学生读懂怎样表达,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还可以怎样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不仅仅是被动的能力训练,更是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有效的体验,以写促读,在写中悟道,既避免买椟还珠,又不至于得鱼忘筌,鱼和熊掌兼得,读写兼顾,事半功倍。从而避免学生随意性的夸夸其谈和未经思索就脱口而出的浅薄,真正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凸现学生的个性。 如,在学完《生命,生命》一课以后,我让学生仿写一句有关生命的格言。学生的习作耐人寻味:生命就是一场马拉松,要用激情和毅力才能跑完。/生命就像一支歌,有高昂也有低回。/生命就像一匹马,要靠自己去驾驭。/生命就像月亮,有着阴晴圆缺,每一种都应微笑以对。这些格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与课文对话时的独特感受,来源于自己情感积淀基础上的富有灵性的表达。
这样的例子很多,平时教学时,我结合文本内容以自由写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与自我进行对话,进行多方面的体验。比如,学完《信客》,让学生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学完《海燕》,让学生发挥想象,写暴风雨来临时,海燕会对海鸥说些什么,等等,这种写作式的阅读,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创造了全体学生参与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了读书的主人,他们自然乐在其中了。
当然,个性化阅读方法很多,可是,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阅读中找到读书的乐趣,得到健全的心智,形成独立的思想,拥有自主的精神。我们期待着,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敏《写,语文课堂的另一种对话》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2期
3、姚巅《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思考与对策》 琼海市温泉中学网站
第四篇:让群文阅读教学课堂个性飞扬
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价值取向包括人的发展标准呈现多元,个性化教育才成为必然走势。追求个性化是生命生长的本然回归,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个性化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
关注学生个性化的群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意识到人才标准是多元的,同时还必须竭力为学生的生长提供开放的平台,并容忍和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其次要倡导独特,力求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等等。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包容“特殊”学生的“异常”,慧眼识“真”,让群文阅读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个性飞扬的舞台。
一、 激发兴趣,体验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在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学生无不表现为兴奋、投入、思维敏捷,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抓住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爱学、乐学、勤学,变兴趣为动力,让群文阅读课堂活起来。
我们早知道,只有在一定的动力支配下,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愉快”的教学目的。所以,如果在教学中内容不够新颖,教学不够生动,不注意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学生就会把群文阅读当做枯燥乏味的负担,效果会大打折扣。在组织学生阅读时,必须给学生以真正“读者”的地位,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体验情景,从而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
1、要善于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
资料性课程资源是指与解读文本相关的图片、文字、音像、实物等资料。适时、适度、适量地添加资料性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加深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资料性课程资源可以在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受阻时运用,也可以在情感蓄势待发时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能导火索般让学生进入情境。如我在执教《军神》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手术中”那一段,然后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中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做手术的片段,最后再让学生读手术中的那段文字,学生的情感如滔滔江水一泻而下。恰到好处地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精彩就会不期而至。
2、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如果能够做好这一点,对于他们欣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积极参与,积极体验,积极模仿,达到想读的目的。有朗读还要有听众,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还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重视学生读书感悟。
二、 尊重个性,诱导求异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无时无刻地不在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就是鼓励对群文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从学生独特的感受和需要出发,以学习者的个性体验为出发点,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例如:学完一篇课文后一位教师出了一道填空题,“雪水化了变成()”。大多数孩子填的都是“水”,只有一个孩子的答案是“春天”。我们的老师在肯定了大多数人的答案后,对“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这个答案批驳了一番,她认为“雪化了自然会变成水,怎么会变成春天?”
否定学生超常规的思维,往往是一些教师僵化、愚钝或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个性的飞扬,没有思维的碰撞,又怎么会有闪光的让人惊喜的火花呢?
如果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仅仅孤立地记住老师、课本呈现的知识或事实细节,顺着教师设置好的线路机械的思维,这样的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体验、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全班朗读一个腔”、“百人作文一个面”等严重后果。因此,教师应尽快从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上,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
三、允许质疑,鼓励批判
教育专家说:“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课堂是最好生长个性的土壤!”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的课堂,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鼓励学生独立见解、鼓励他们敢于说“不”的课堂。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为孩子与众不同的发言喝彩,因为敢于说“不”的学生往往具有创新精神,课堂是他们个性飞扬的舞台。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具备了创造思维品质,带给我们的将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例如:我曾看到一幅教育漫画:画面上,教师正在给三个学生讲课。他左手端着一个玻璃杯,右手指着杯中的水对学生说:“这是水。”只见其中两名学生脑海中同时浮现玻璃杯盛水的图像,与教师所指的一模一样。画面上另一个学生却别出心裁,脑海中竟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远山如黛,天空飘着白云,白云下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上波光粼粼,远处帆影依稀,近处群鸥翔集。在接下来的画面中,教师一手反背,一手猛指那个浮想联翩的学生,呵斥道:“不许乱想!”于是,画面上少了一道海上风景线,却多了一个盛水的杯子。这少的究竟是什么?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再也不应该只是会培养那些仅仅会说标准答案的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想象力丰富,敢提问题、会提问题、敢向权威挑战、向习惯挑战的人才,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自己的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甚至批判的勇气,只要学生说的答案有道理,不妨给他们一片彰显个性的空间。只有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中,我们才可能掀起思维的高潮,闪现学生的智慧。
四、放飞思维,激发想象
群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一方面,学生从文本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丰富的语言世界中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性精神的丰富。另一方面,学生以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新的形象、新的价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所以,群文阅读教学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
在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作为青年教师,应迅速转变观念,使语文课不再照本宣科,不再咬文嚼字,不再只知其然,应拓展孩子的知识面,扩大孩子的阅读量,提升孩子的视野。我们要学会走进学生,倾听他们心灵的跃动,感受他们情感的起伏。我们的群文阅读教学课应成为美与和谐的向导、爱与感悟的舞台,应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心灵自由飞翔,这样群文阅读教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个性飞扬的舞台。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郑秀玲论文
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时代呼唤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课堂就是生长个性的土壤。新的教学理念主张教学应是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时空,教师如果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必将使语文教学精彩纷呈。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活灵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个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
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愉悦自主地参与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教师能大胆放飞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飞翔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无不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应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一些东西的局面,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改组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
我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学生与小女孩进行心灵的交流,写出小女孩的心语。我教《潼关怀古》最后一节,让学生对《潼关怀古》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借助诗歌形式表达出来等等。问题的设计,何尝不是放飞学生的想像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利用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丰富个性化阅读形式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
在教学中,学生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教师对此要鼓励学生从课文感兴趣地方读,读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先是找自己喜欢地方读,这就是学生个性表现。例如:我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描写草原美丽景色,刚上课时,我利用色彩鲜艳的草原课件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或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形式,而且,每个孩子都觉得有”用武之地“,我的布置刚刚结束,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读学起来,有的读描写草原静态景色的段落,有的读写草原动态活动的段落,个个摇头晃脑读书声响彻教室,他们不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有的学生绘声绘色讲草原美丽景色,还有的学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笔画出草原的天空,羊群,还有的学生闭上眼睛,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
中,那真是如痴如醉,看的出,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不要束缚学生阅读后的感受,给学生言论自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论自由氛围。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讨论,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上理想翅膀,飞向那光辉的彼岸。例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在总结课文中,我问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话音刚落,小朋友们就踊跃回答,有的说:“我不会象青蛙那样,每天都坐在井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精彩。”有的说:“做事或看问题不要象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还有的说:“对事物认识不要只看局部,要看得全面些。”听了这些话,我露出了赞许目光,刚想表扬总结,这时,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有不同意见,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青蛙固然目光短浅,看不到外面美好的世界,但他也非常聪明,因为他在井里有安全感,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自己的性命更重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像炸开了锅,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他说的有道理。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因为我知道敢于说不同意见的学生,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我如果简单地否定或草率应付,就会损伤学生阅读的热情,压制学生的求异思绪和个性发展。只有正确对待,才能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阅读
中充分飞扬。
四、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
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课堂不是作坊,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坯;课堂不是流水线,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化一的产品。课堂应当因材施教,注意个体灵性与情感的涵养,成为发酵创新思维的工厂,课堂应当因人而异,注重个体悟性与理性的开启,成为丰富创新能力的仓库。让语文课堂绚丽多姿,让语文课堂生动鲜活,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