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大全)

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大全)

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

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近年来,大力发展以“乡镇增财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为重点的乡镇经济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这是因为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乡镇经济最能激发基层的活力和创造力,对推进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发展乡镇经济的重要意义

1.乡镇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引擎与支撑。发展乡镇经济要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乡镇经济的发展是乡镇范围内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致富农民、繁荣农村就要依靠乡镇经济的带动,做大做强乡镇经济,才能够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提升农村产业化水平,推进城镇化进程。

2.乡镇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小城镇建设将是我国目前二元体制结构改变的交汇点与平衡点,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格局,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是乡镇经济的发展的趋势。而乡镇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生活,扩大经济辐射面,从而 - 1 -

有力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3.乡镇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县域经济的运行。乡镇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丰富的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潜力巨大,通过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会使周边乡镇迅速成为其中心城市的卫星小城,带动它的全面发展,进而整个经济的互动会愈发明显。

二、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是缺工业用地,有的大项目无法落户;二是缺优秀人才,各行各业缺领军人物,有的企业老板缺乏社会责任感;三是缺稳定且充满活力的乡镇干部队伍,尤其是搞经济工作的人太少;四是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些地方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五是机构改革中出现了管理“梗阻”,新的条块分割,使乡政府职能弱化,成了政治上的空架子,经济上的空壳子,无权无钱,使得调控、协调能力变弱,难以担负起组织乡镇经济发展的重任。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二、三产业严重滞后。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不足,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犹如杯水车薪。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农业产品加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乡镇的

工业建设起点不高、层次较低,技术水平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经济超常规发展主要是依靠增加投入和铺设新摊子,实行的是外延式扩张,缺乏对传统产业改造和辐射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不十分明显。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均收入少,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取向改革不到位以及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开放的非均衡的发展也是导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3.对发展乡镇经济的思想认识不清。有些乡镇的党政领导缺乏对乡镇经济的整体认识,认为发展经济是省市区(县)各级领导的事情,自己所处的乡镇区域小,招商引资困难,能够把目前的乡镇企业保持现状,不让其迁走或破产就是行了。乡镇企业绝大多数为私营企业,一般是本地人投资或借资兴建。私营企业主多是农民,思进心不强,加之整体素质较低,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洞察能力使其不能做大做强。此外,农民种地,农资价格偏高,收入也不多,虽然近几年政府给种粮补贴,但很难改变农业整体收入低的现状。大多数农民宁愿取得较小的土地收益,也不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思想上是小农意识作祟,认为土地是自己的,纵使无力耕种也不愿让给他人经营。

4.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认识不足。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治、社会和舆论环境。但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工商税费等方面由于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而民营经济的

目标本身具有趋利性,个别的企业在成长初期,为了发展会偷税漏税,尤其是法制不健全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短期化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行为。对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管,势必会导致恶性循环,民营企业局限于“小打小闹”,很难发展壮大,不能真正发挥民营企业拉动乡镇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发展乡镇经济的策略

1.以招商引资为突破,破解乡镇特色经济发展资金难题。乡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在乡级财政实力薄弱、资本积累困难、政府投资困难的情况下,要把推进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放在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和项目建设上来,招商引资是最为有力的依托。要优化经济环境,把握招商引资的主动权。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可采取土地入股方式,来吸引企业的进入;二是完善招商引资措施,大力推介乡镇的地理位臵优势、交通发达优势、土地资源优势、投资环境优势,降低“门槛”,放弃眼前利益,谋求长远利益;三是坚持发展规模型企业和质量效益型企业并举,形成“大中小结合、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格局,逐步建立“投资-回收-积累-再投资”的良性运作机制,培育新的增长极。

2.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抓手,破解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难题。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主要做到“三抓”。一抓基地建设,“突出特色、壮大规模、集中连片、整体开发”优化品种结构,壮大规模。二抓示范点建设,集中建设一批农业专业化生产示范基地,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三抓科技,继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

3.以农业结构调整主线,破解产业结构单一的难题。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探索“多业并举”的发展模式,实现增值增效。种植业向优质化、集约化发展,养殖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二、三产业向观光型、效益型发展。农业结构调整要重点突出本乡镇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

4.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着力点,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难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村环境田园化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要的是抓龙头企业,建原料基地,之后是用发展工业理念提升传统农业。以公司为依托,以专业村、专业合作社、专业户为主体,以服务为纽带,合理布局并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的结合,形成“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品牌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会促进农村分工分业,同时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

5.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契机,破解农民知识化难题。农民要富裕必须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促进本地区的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收益。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力度。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引导乡镇、中心集镇附近的农民率先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使更多农民在输转中实现劳务移民。

四、发展乡镇经济应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

1.农业集约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由于小农经济存在缺乏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能力、无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高成本、低收入、阻碍技术进步等等弊端,它的必然结果是两极分化和土地兼并。而发展现代农业是个动态的概念,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集约化水平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调查显示,74%的村干部和农民认为有必要健全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随着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各地农村已经自发地出现了一大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涵盖了农村的各个领域,包括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等。因此,发展乡镇经济就要不断探索集约化发展之路。

2.农产品深加工是主要发展方向。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与市场连接的重要纽带,是农产品商品化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同时也

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按照各自的经济实力确定起步水平,制定发展规划。生产过程和产品向标准化,加工生产和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大农业支撑的保护力度,以此带动农业附加产值产出效益的能力。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原则。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耕地、草地等主要农业资源不断减少,严重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要转变农业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就要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保证数量、注重质量追求社会效益室外发展方式;由单一农业功能转变为多元化的农业功能;由牺牲环境、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绿色”节约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创新乡镇经济发展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促进乡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乡镇发展劳务经济调研思考

近年来,****镇依托城郊优势,坚持劳动力本地就业和对外输出两条腿走路,通过有组织、成建制的劳务输出,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走出了一条以劳务输出促农民增收、带动镇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2004年,该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近6500人(其中跨国输出38人,省外输出500人,县外省内输出1600人,县内转移4362人),占

全镇劳动力总数的50%;劳务经济总收入达2200万元,人均劳务收入7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以上。

一、政府引导,规范化管理,全力构建劳务输出新平台

****镇有耕地3万亩,农村人口2.5万人,农村劳动力1.3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人多地少,当地资源承载力有限,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是****镇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该镇通过认真分析,认识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实现就地转移;二是劳务输出,实现异地转移。为此,该镇积极引导,强化服务,着力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较好效果。

⒈从思想源头入手,全镇上下全部“换脑”。劳务输出要形成气候,关键是要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由于长期来对土地和农业的依赖,广大农民群众的乡土观念牢固,加之城镇农民具有的“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意识,多数群众不愿外出务工,甚至一部分党员干部,对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也不理解。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召开领导班子、机关包村干部和村干部会议,深入分析本镇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充分认识到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了镇村干部抓劳务经济的思想;通过镇劳动管理站的层层培训、包村干部入户宣讲和村干部宣传,引导农民群众解放思想,从根本上树立了“要想发家致富,外出务工是近路”的思想观念。

⒉充分发挥政府功能,将静态管理转化为主动服务。为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带动作用,****镇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以主管副书记、副镇长为副组长,劳动管理、民政、计生等8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劳动管理站,负责劳务输出的具体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劳动管理站的硬件建设,为其提供专门的办公室2间,安排专职工作人员3名,并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协调计生、公安等部门,为外出务工人员在办理生育证、身份证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督促用工单位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务合同7000余份,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定期和不定期去人、发函、写信了解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状况,及时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清理建筑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时,帮助农民工追讨恶意欠薪17万元,得到了群众的信任,为他们外出务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⒊强化信息管理,延伸中介服务职能。信息不畅、视野不宽是阻碍农民工外出的主要因素。为强化信息服务职能,****镇加强了与劳动管理部门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多渠道搜集用工单位信息,进一步丰富了招工信息总量,扩展了农民外出务工空间;为保障招工信息的质量,该镇建立了信息筛选审批制度,所有招工信息必须经严格审批后才能发布,对可疑的信息派人或请求当地劳动管理部门帮助核准,严防因虚假招工信息使群众上当受骗而利益受到损害。

二、市场配置,企业化运作,精心打造劳务经济产业链

外出务工成本的高低,是制约农民外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进一步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提高外出务工的成功率,也就成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⒈从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出发,大力发展订单劳务。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用工信息的使用效率,****镇构筑了镇村劳务输出管理网络体系。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组织开展了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将每名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建档立卡、输入微机;建立镇就业工程信息网络,以镇劳动管理站为核心建立信息平台,现已发布各类招工信息1300条,各村明确妇联主任为就业工程联络员,负责劳务信息的发布、劳动力资源统计、协助村民办理培训、务工手续等,进一步强化了服务职能。为提高劳务输出的成功率,该镇与信誉良好的北戴河中直疗养院、市83石油管理局等50余个单位建立长期的用工合同,与其签订“劳务订单”,针对不同的用工需求,组织具有相关专业劳动技能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程服务,直至签订劳动合同,安置妥当。

⒉从提高劳务经济的竞争力出发,全力推进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优化升级。针对乡村劳动力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差、就业门路狭窄的问题,****镇积极争取市、县劳动管理部门的支持,动员全镇的所有的培训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分门别类对务工人员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截至目前,该镇筹措资金2万余元用于劳务输出“阳光工程”培训。印发《劳动法》和《进城务工教育读本》小册子7000余份,免费提供给参训农民,保

第三篇:乡镇经济发展思路调研报告1

xx镇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寻找一条适合我镇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是事关我镇全面发展的关键性的具有重战略意义重大问题。镇党委、政府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并分别召开镇机关干部座谈会、村干部座谈会,征求发展思路和规划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镇未来发展的初步设想。

一、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县县城约13公里处、309国道旅游环线,包

茂高速路穿境而过。是途径全国著名旅游胜景“壶口瀑布”的必经之路。全镇总面积381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519人,全镇国民生产总值45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95元。

xx镇有耕地面积18000亩,主要种植苹果、烤烟、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养殖业以生猪、鸡、鱼为主。2009年,xx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烤烟种植面积8000亩,是全市烤烟种植第一大镇。苹果种植面积10000亩,是xx镇塬区的一大主导产业。前川依靠高速路的优势,率先发展起来的富园饭店、傻儿鱼庄为代表的农家乐特色餐饮服务点达32个,初步形成了塬面四村为苹果生产区,后川六村为烤烟生产区,前川四村为餐饮服务区和一个大棚蔬菜示范点的,“三区一点”产业格局。

x镇境内森林茂密、水资源丰富是旅游渡假圣地。旅游 - 1 -

资源主要有柳稍湾水库,储水量达2000多立方米。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及已经开采的煤、石灰厂,有力的带动了全镇各项事业的发展。按照集镇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集镇功能、强化了集镇的管理,新型的农贸市场正在紧张的建设中,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临街门面50余间。商业铺面80余家,对院子进行了硬化,街道进行了整修,农贸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二、发展思路

1、明确总体要求,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动力

当前我国要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振社会,这是目前我镇工作的总体要求,第一要围绕这个工作大局,第二要与当地的产业政策紧密联系,换句话说就是要依托市县产业布局的政策凹地来迅速发展经济。不断强化,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效、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居民综合素质,使我镇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瞄准总体规划走,达到既定的目标。加强工业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做大做强特色行业,在全镇上下形成了干部“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都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热情。带动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新兴的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强镇推进。

2、突出产业特色

确立我镇经济发展思路的定位要与我镇的基本条件相适应,没有港湾不能发展造船业、没有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发

展旅游业,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才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在经济结构上率先转型,努力构筑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就是要依照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按照“一村一品竞相发展”思路进行合理布局,依托本地优势,深化造林成果、发挥种烟优势、扩大无公害苹果和蔬菜种植、做大畜牧产业、做强餐饮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由小规模种植向规划带,规模经营区,为家产品优势向农副产品加工,由传统的小打小闹向工业化、现代化工业企业迈进,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新局面,备足我镇发展后劲。

3、确立经济发展方向实施富民强镇战略,就要借助开发政策,不失时机地进行招商引资工作

要大力倡树“经济要振兴,项目来支撑”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头号工程来抓,立足创优环境,动员干群,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多方出击。要巧借资生钱,借鸡下蛋。采取争取道路建设、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土地复耕政策性项目资金及企业技改投资等形式,从而达到多招商、多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目的。促进开发,大迈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就要千方百计地实现吸纳外商投资和政策性资金的重点突破,进一步膨胀工业企业总量和规模,壮大镇域经济实力。

4、增加经济发展优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是经济

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舍得投入,增创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围绕服务民营企业,全面提升政府形象;围绕农田基本建设、硬化公路、移动、联通基站建设及光纤联网、电力等增创乡镇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坚持经营城镇理念,发挥小城镇建设优势,用足用活政策,突出扩规模、强产业、丰内涵、提品位四大重点,实现以城活商,以商兴镇的目的。一是按照政府引导,社会筹资,招商引资,市场融资等方法,进一步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了资金制约瓶颈问题。二是突出亮化、美化、绿化、配套化工程,拉大镇区框架,加速旧城改造。三是强化城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落实责任,强化宣传教育,城镇管理出现新气象。城镇形象大为改观,城镇品位明显提升,为我镇经济发展奠定坚实步伐。

三、任期目标及工作措施

1、任期目标

“十二五”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镇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创新工作思路,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不断前进,实现全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镇为目标,立足优势、突出重点、改进工作方法、更新发展理念,深入研究解决“十二五”期间事关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我镇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发展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努力实现全镇生产总值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人均纯收入以每年16%的幅度递增,到2015年,实现全镇生产总值66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以上。

发展模式及推进措施:围绕“建设新xx为中心”的目

标定位,坚持工业、农业并举,整合矿山资源,推进城镇建设,活跃民营经济,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农民增收模式示范,强化项目保障,形成产业集聚,集矿业、加工业、商贸、物流、农业为一体的经济建设格局。

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以夯实基础、完善功能、强化管理为突破口,坚持旧镇改造,盘活闲置土地,开发商贸城。着力抓好新旧镇改造工程,进一步拉开城镇整体框架,增加城镇的承载能力,增强城镇竞争力;采取招引客商的方式,将商贸楼延伸开发6000平方米,扩大开发面积,扩充人口和经济总量,完善配套商贸流通功能;积极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扶持和引导个体工商户向商贸城集聚,提高城镇品位,全面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增强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平。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突破口,重点实施土地改造建设项目;以发展农民家庭致富模式建设为抓手,加快农民科学致富步伐,继续大力推广优质苹果、烤烟、蔬菜的种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优先突破工业经济。

无工不富,xx镇要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工业经济的异军突起,非均衡发展。其主要道路,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矿产、石油的开发;二是抓好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烤烟、苹果生产工作。大力发展畜牧业,生猪、草食牲畜和家禽并举,以企业化、大户生产带动面上发展,实现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小家禽10000只以上,肉类产量490吨以上,实现畜牧产值430万元,使畜牧业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

同时,我们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第一产业来抓,在以新增劳动力为重点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上下功夫,确保劳务经济提质增量,实现常年在外务工劳动力达1000人以上,消除劳动力“零”转移家庭户。

xx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群策群力,抢抓机遇,不辱使命,以优异的成绩,建设一个山川秀美、人民富庶、社会和谐、生机勃勃的新xx。

第四篇:2019年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

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

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五篇:乡镇经济发展思路调研汇报材料

在实现乡镇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寻找一条适合乡镇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是事关乡镇全面发展的关键性的具有重战略意义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如何寻找这一思路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纵观近年来,乡镇经济发展成绩好,企业扩量规模大,经济势力靠前乡镇的发展思路,不总体说来,外乎把着这样的经济发展思路:

一、明确总体要求,

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动力

要确定乡镇经济发展思路就要明确当前乡镇建设方向和目标。当前我国要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振社会,这个目前乡镇工作的总体要求,乡镇第一要围绕这个工作大局,第二要与当地的产业政策紧密联系,换句话说就是要依托市县产业布局的政策凹地来迅速发展经济。不断强化,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效、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居民综合素质,使乡镇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瞄准总体规划走,达到既定的目标。瞄准总体规划乡镇上下进一步抢机遇、上台阶、促裂变,在加强工业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做大做强特色行业,在全乡镇上下形成了干部“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都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热情。带动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大镇向新兴的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强镇推进。

二、突出产业特色

确立乡镇经济发展思路的定位要与乡镇的基本条件相适应,没有港湾不能发展造船业、没有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发展旅游业,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走一乡一产业的路子,才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在经济结构上率先转型,努力构筑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就是要依照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按照“一村一品竞相发展”思路进行合理布局,依托本地优势,深化造林成果、发挥种烟优势、扩大无公害种植、做大畜牧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由小规模种植向规划带,规模经营区,为家产品优势向农副产品加工,由传统的小打小闹向工业化、现代化工业企业迈进,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新局面,备足乡镇发展后劲。

三、确立经济发展方向实施富民强乡镇战略,就要借助开发政策,不失时机地进行招商引资工作

乡镇要大力倡树“经济要振兴,项目来支撑”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乡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头号工程来抓,立足创优环境,动员干群,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多方出击。要巧借资生钱,借鸡下蛋。采取争取道路建设、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土地复耕政策性项目资金及企业技改投资等形式,从而达到多招商、多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目的。促进乡镇开发,大迈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就要千方百计地实现吸纳外商投资和政策性资金的重点突破,进一步膨胀工业企业总量和规模,壮大乡镇域经济实力。

四、增加经济发展优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是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要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舍得投入,增创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围绕服务民营企业,全面提升乡镇形象;围绕农田基本建设、硬化公路、移动、联通基站建设及光纤联网、电力等增创乡镇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坚持经营城镇理念,发挥小城镇建设优势,用足用活政策,突出扩规模、强产业、丰内涵、提品位四大重点,实现以城活商,以商兴镇的目的。一是按照政府引导,社会筹资,招商引资,市场融资等方法,进一步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了资金制约瓶颈问题。二是突出亮化、美化、绿化、配套化工程,拉大镇区框架,加速旧城改造。三是强化城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落实责任,强化宣传教育,城镇管理出现新气象。城镇形象大为改观,城镇品位明显提升,为乡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步伐。

五、实施“五心工程”,创优经济发展环境一是优惠政策,让民营经济业主动心

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创优发展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实践了的有效的途径。对于属百万元以上的生产加工项目,乡镇内已有生产厂房的,无偿提供使用。是乡镇扶持产业,原则上请示上级领导召开一次或几次专题会议,形成对每个企业相关政策的专题纪要。真正让民营经济投资业主得实惠,动真情,愿投资。二是优质服务,让民营经济业主省心。每个规模项目都实行一次现场办公,当场拍板政策,形成一份会议纪要或对企业的承诺文件,把政策服务和保护等事宜确定下来,每个项目建立一个工作班子,成立一个推进组,负责项目建设、组织、协调和跟踪服务。做到全力以赴抓开工、聚精会神抓进度、一丝不苟抓质量、咬定时限抓竣工,努力提高项目的产出和效益。三是关心体贴,让民营经济业主舒心。民营经济业主衣食住行、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积报予以帮助。同时做到重大节假日乡镇党委必到一线慰问,定时举办区域内投资规模企业联谊会,使老总们都有到如到家的感受。四是诚信待人,让民营经济业主放心。坚持“说实话、用真情、不坑人”。向客商介绍实情,不夸大其辞,不回避问题,绝不干损害客商利益的事情。做到善待民营经济业主,公正规范,效率优先,急其所难,帮其所需,共谋发展,实现双羸。五是依法

保护,让民营经济业主安心。对企业反映本地村民问题,依靠乡镇、村组织做好思想工作,及时调解,把矛盾和问题尽量化解在萌芽中。对少数村民多次做工作,屡教不改,并违法干扰企业正常生产,将依法予以清理。对重点企业,乡镇每月听取一次发展环境情况汇报,对破坏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乡镇直单位实行一票否决,严重地予以查乡镇,真正让民营经济业主安心,刺激

乡镇工业经济迅猛发展。

镇经济(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镇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1、农业科技含量还不够高,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的病害防治还未得到彻底解决,海捕业形势还较为严峻;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由于受至黄埠公路的制约,招商引资成效不大,离实现农村工业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3、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旅游经济还需要进一步指引和发展。

4、缺乏财源税源,资金紧缺,一些项目建设受到影响。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将采取如下对策:

(一)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凸显养殖主导地位,努力建设“养殖强镇”。重点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准则建设”原则,启动元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项目,力争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带动我镇水产养殖上规模、上档次,增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充足利用台地、荒地等资源,增强规划,加大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经济林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开辟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的新渠道。要调整渔业结构,建设渔港经济区加快渔村的脱贫致富步伐。

(二)加大工业开发力度,壮大全镇经济总量

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开发的突破口来抓,以海丰港平战码头的建设和至黄埠公路的修通为契机,充足利用各种渠道和关系,“走出去,请进来”,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热潮,用我们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千方百计把项目引进来。特别要继续抓好“回归工程”,下功夫把在外地办厂的老板引回来、拉回来,鼓励他们在投资置业。同时,我们将继续做好“筑巢引凤”工作,配套完善工业区,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为工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要积极实施“旅游驱动”战略,把旅游业作为驱动我镇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来抓。要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力鼓励客商前来我镇开发旅游资源和兴建旅游设施、兴办旅游企业,重点开发好南方澳渡假村、海水天然浴场和拉大网等旅游项目,逐步建成融海景、美食、娱善于一体的整套滨海消闲避署圣地,达到有海景可观,有海水可浴,有海味可偿,形成具有特色的滨海旅游业,以旅游开发带旺带热饮食、商贸、运输等第三产业,增进我镇经济大发展。

(四)利用民资民力,下大力气发展民营经济

要毫不动摇鼓励、扶持、指引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凸显一个“放”字,即放开手脚,放宽政策,放手发展,打破“主、辅”的界限,不看比例看效益,不看成份看奉献,不看规模看发展。在发展路子上,要凸显一个“宽”字,即拓宽经营对象,拓宽经营范围,拓宽经营领域,不限行业和比例,做到

一、

二、三产业一齐上,农业、工业、旅游、运输、服务等业全面抓。在发展环境上,要凸显一个“优”字,即优化氛围,优化条件,优化服务,优化政策,支持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人创办更多的民营企业。

(五)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交通方面,要千方百计修通至黄埠公路、南香至鹅埠公路和青山仔公路,同时加快各乡村公路的改造和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港口方面,力争将渔港列入全国渔港建设重点项目,进一步增强渔港建设,增强渔港载体功能;加快海丰港建设,建设成为高起点、高准则的二类口岸。市政方面,要设法上马自来水改造工作,让群众饮上洁净、卫生的“放心水”;争取上马3.5万伏输变电站,改变我镇电力不足的落后状况;同时,要增加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抓好对病险水利设施的除险加固,争取上马堤围建设工程。

(六)加大财税管理力度,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坚持“开源节流,量入而出”的聚财理财原则,千方百计挖掘财源税源,增加财政收入。要着力在培植财政财源上下功夫,强化税收征管,积极稳妥做好费改税的开征及准备工作。加大“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堵塞各种漏洞,坚持依法征收原则,把该收的资金坚决收上来。采取有效措施,扶持上马造血型的发展项目,拓宽收入渠道,增强财政支配能力。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严控制支出,切实把好资金投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群众办好几件实事。

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

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乡镇经济发展思路及措施

(一)优先突破工业经济。

无工不富,市县领导的讲话,给我们定了向,导了航。xx镇要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工业经济的异军突起,非均衡发展。其主要道路,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矿产、水电开发和大宗农产品加工三篇大文章;二是无中生有,谋求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与渝北互动发展中有所收获;三是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棉絮、鞋类、蜂窝煤等服务加工业;四是打造旅游产业这一“无烟工业”,利用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民俗、生态休闲、乡村体验游,使旅游业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工业发展的目标是,在桃坡村建设一个工业小区,年内新引进三家以上工业企业,在以前引进1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500万元,工业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的不足10%提高到60%左右。目前我们在矿产加工业上已经有所进展,与广东、贵州两家企业分别达成了意向性协议,在年内启动大理石开采加工和铜矿勘探;在水电工业发展上,着重支持金家坝电站建设。我镇移民搬迁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电站厂区、生活区施工秩序正常,力促其早日建成发电;在服务加工业上,已经引进一家布鞋厂落户,即将投产。

第二,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重点是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不折不扣地完成林业生产任务,为林浆纸一体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大力发展畜牧业,生猪、草食牲畜和家禽并举,以企业化、大户生产带动面上发展,实现年出栏生猪15000头以上,山羊10000只以上,小家禽50000只以上,肉类产量1490吨以上,实现畜牧产值4830万元,使畜牧业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积极发展烤烟、药业等一村一品,一组一品经济和庭院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

同时,我们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第一产业来抓,在以新增劳动力为重点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上下功夫,确保劳务经济提质增量,实现常年在外务工劳动力达5000人以上,消除劳动力“零”转移家庭户。

第三,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第四,在交通建设上,争取年内启动、明年完工铜小公路通畅改造,进入1小时酉阳圈;年内完工小岗、桃坡两条通村通达工程,启动茶元村通村公路建设,明年打通桃坡至酉龚公路连接道。实现村村通公路,实现组组通公路,建成半小时xx。在水利建设上,年内完成集镇水厂改扩建;通过水利项目、扶贫项目和烟水配套工程实施,新解决个组人的饮水困难。前,全面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第五,在新农村建设上,以县上政策和项目为支撑,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开展“一建七改”,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已经完工便民路6公里,规划新建沼气池1000口将于下半年动工。

第六,在集镇建设上,坚持引资开发为主、项目支持为辅的建设方式,从精致上着眼、山水上着手,以打造“精致xx,迷你水乡”和把xx建设成为县城后花园为目标,着力打通河流阻隔,东西两岸连通发展,以新区建设推动集镇旧城改造,实现xx集镇发展格局大突破,扩大集镇规模,完善集镇功能,使集镇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易地移民扶贫的平台,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辐射带动和集聚能力,逐步把xx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区域性中心集镇、边贸强镇。

二、具体工作措施

1、整合力量,围绕“四件大事”打攻坚战。要确保实施“四件大事”在xx镇得到有力推进,干部是关键,现有的运行机制、干部力量配置已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切实加强对实施“四件大事”的领导,进一步优化力量配置,打赢攻坚战。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抓好统筹的同时,成立工业发展、林畜产业发展、集镇建设三个指挥部,分别由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任指挥长,副职领导干部在不交叉的前提下,担任领导小组副指挥长,做到统筹兼顾,各有侧重;二是优化干部力量配置。成立工业发展办公室、招商引资办公室,抽调得力干部常年抓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分别组建工业发展、林畜产业发展、集镇建设三个指挥部办公室,除党政办、财政所、安办等必须的后勤保障和安全管理机构保留必要人员外,综合考虑干部职工的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特长等因素,打破体制界限和原有岗位设置,全员纳入三个指挥部办公室,承担实施“四件大事”的具体工作任务。

2、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为载体,力促干部作风大转变,发展环境大宽松。一是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以“纵尺”、“横尺”和“四件大事”发展要求这“三把尺子”,来衡量xx的发展现状,引领xx的发展道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改变广大干部群众封闭保守、盲目乐观等错误思想观念,增强重工、亲商和全民创业的意识,树立发展信心,坚定发展决心,投身“四件大事”建设洪流。二是严格纪律管理,促进机关作风大转变。进一步明确干部职工岗位职责,强化机关纪律管理和效能监察,打造一支想干事、有事干、能干事的工作队伍,主动深入一线,密切联系企业、联系群众,搞好服务工作。三是坚决宽松发展环境。杜绝镇级管理执法部门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和“吃、拿、卡、要”行为。主动协助企业办理各种手续,协调配套水、电、通讯等企业生产必要条件,积极承担征地拆迁等基础性工作;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惩市霸、村霸、路霸和各种黑恶势力,营造优良的治安环境;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传承淳朴厚道、诚实守信的民族优秀性格,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3、筑巢引凤,招商引资。一是加快工业平台建设。迅速动工桃坡工业小区,尽早动工集镇建设,为企业发展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条件。二是认真编制项目。围绕确立的工业经济、农业产业、集镇建设发展方向和目标,在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迅速完成一批项目建议书,着手部分项目的可研,为对外招商引资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三是多渠道招商引资。争取早日开通“xx镇政府公众信息网”,并利用各种现代媒体、人文条件和主动走出去等方式,广泛宣传xx镇在资源、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招引一批企业落户xx。

“中流击水,不进则退”,xx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群策群力,抢抓机遇,不辱历史使命,以落实“四件大事”的优异成绩,建设一个山川秀美、人民富庶、社会和谐、生机勃勃的新xx。

乡镇工业是乡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新形势下,发展乡镇工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思考乡镇工业发展路径亦成当务之急。

一、推进环境创新,不断扩大招商引资一是要解放思想,创新政策环境。思想解放是发展乡镇工业的前提,对工业化的不懈追求是区域经济永续发展的动力。早期的乡镇工业主要滞碍于交通掣肘、市场竞争、路径依赖等诸多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乡镇工业,僵化地固守和盲目地模仿都是行不通的,必须联系实际,锐意创新,迎难而上,扬长避短,围绕市场找题目,围绕政策做文章。要用足用活上级各项政策,本地能确定的政策要更加灵活宽松,并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和承诺的兑现,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消除部门利益思想,牢守“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原则,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思想层面上为“工业兴乡”提供可能和条件。

二是要标本兼治,创新服务环境。落实好“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各项措施,同时对执法部门严格监督,对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严肃查处,从根本上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和吃拿卡要、敲诈勒索现象。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进入“门槛”,乡镇应该建立更加宽松的审批制度,推行“零干预”,把办事程序和环节降到最简。通过严格的制度、明确的责任、有力的教育,全面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和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以主动的服务、超前的服务、周到的服务为乡镇工业搭桥铺路。

三是科学定位,创新招商环境。要坚持把招商引作为乡镇工业的突破口。全面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状况,深入了解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市场潜在需求大的产品,真正做到对市场变化的趋势判断准确,对经济发展的先机掌握及时,为招商引资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要突出强调本地所具有的优势,根据资本市场投资趋势,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正确查找和分析自身的比较优势,找准项目来源的切入点,遴选出有潜在市场需求、有本地优势的招商引资项目,不断充实项目库,做到以优引外。要深入研究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攀高枝、靠大树,寻求联姻与嫁接。

二、搞好制度安排,有效建立发展机制

以民营经济为生力军,推动乡镇工业持续快速分展。乡镇工业的优势和潜力是民营经济,希望在民间、发展靠民力。鼓励有专长的党政干部,转岗创业,离岗,承办、领办、介入、租赁乡镇企业,从事乡镇工业。要降低创业门槛,降低市场准入,大力发展“能人经济”。鼓励现有企业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不断增强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乡镇工业发展活力,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致力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工业态势。

建立健全信用制度,解决资金“瓶颈”。乡镇要主动向金融机构通报产业发展方向、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等方面的情况;银行要经常向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信贷投放的重点和信贷资金运行情况,在互通互动过程中更好地服务工业经济发展。按照“政府导向,银企选择”的原则,围绕企业资产重组、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引导银企之间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建立健全工业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加强担保机构建设,成立担保业行业协会,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担保公司资本金投入,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尽快构筑乡镇企业的融资中介平台。

要在土地等生产要素安排上予以倾斜,激励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乡镇工业。对在乡镇落户的工业企业,应在土地、税收等方面采取更灵活的制度安排。如地价适当让利,或整体出让后向企业收取土地补偿费和财政一定税收返还回收模式,或采取村镇集体和被征地农民共同入股,并以地产抵押向银行贷款等多种开发模式,对重点企业税收采取先征后返的扶持政策等。总之,对工业企业发展的用地、规费收取、金融、税收等各方面的制度安排要更加灵活,催生工业企业并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发展壮大。

三、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占领科技高地

实施人才“一推一揽”工程,建立乡镇工业人才成长机制。“推”即是鼓励支持农民外出务工,大力发展“打工经济”,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可以促使农民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学到技术,积累资金,为工业发展准备物质和思想条件。在此基础上实施“凤还巢”工程,把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引凤还巢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劳务人员集中城市设立驻外劳务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政策引导和开展各种形式的老乡联谊活动,广泛调动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积极性。“揽”即是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引进工业企业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工业类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创业,聘请发达地区工业企业退休技术人才和科研人员担任乡镇企业的技术顾问和技术骨干,依靠上级向乡镇工业选派优秀专家和科技管理人员,实现高位嫁接。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搜寻人才信息,建立各类人才库。利用驻外办事机构为引进人才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对高级人才要给予户籍调动、子女入学、住房分配、医疗保障等各种优惠待遇。总之,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人才引进、使用各环节打破常规,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要依托西部大开发的倾斜优惠政策,通过各部门加强对工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创建人才培训中心,把工业经营者的再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为企业家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和条件,为乡镇工业发展培养一大批安心乡镇企业、扎根乡镇企业、有志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乡镇工业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真正培养出一批企业家队伍和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

四、寻求聚集效应,推进工业集约增长

一是要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相对集中。乡镇工业要把资源开发与农产品加工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发展资源依托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依托水能、矿产、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优势资源,有重点地选择一批项目。因地制宜建设一片基地,因势利导发展一批企业。山区乡镇不能离开农业谈工业,要把农业产业化放在重要位置,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建设农业特色基地板块,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最终形成资源加工能力。

二是着力培植核心竞争力。一个乡镇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也可以发展多个企业,但从区域经济的本质要求看,只能突出一两项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产业。如果什么都搞,势必使有限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于产业发展也无益。核心企业就是核心竞争力。要加速核心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强核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调优结构,打造品牌,做大做强,走质量推进之路,最终形成集群优势,产生聚集效应,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

三是着力推进工业布局上相对集中。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条件。要对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实行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形成“三化”互动的发展格局。即把工业企业集中于工业小区,引导企业向小区集聚,将工业小区建设集中于小城镇,形成“三化”互动的载体和平台,使企业上下游之间高度关联,近而形成了八峰独有的经济现象。

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大全) 论文资料 第1张
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大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发展乡镇经济调研报告(大全)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