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与办学“特色”问题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 在与国际接轨和国家推行的“既要开放教师教育体系, 又要确保师范院校主体地位”政策的背景下, 地方性高等院校综合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并出现了三种情形: (1) 由独立设置的高师或其他院校通过合并 (主要是中师、教院、专科等) 重组, 而具有了貌似综合性院校的规模, 并合法性地更名为“某某学院”, 达到“去师范化”的目的; (2) 与前一类院校合并形式相类, 只是仍旧保留原有的“师范教育”框架、名称, 通过新增专业而“去师范化”; (3) 通过增设实质性教师教育课程, 改变原有的非师范性质, 实现非师范教育介入教师教育的目的。经过近年10的历程, 各师范院校在原有的教师教育的基础上, 通过新增专业、院系合并重组及加强学科建设等举措, 而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提升办学水平的空间, 完成了综合化转型的阶段性任务。问题是, 师范院校集体步入综合化发展道路之后, 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科研实力 (SCI引用、科研项目、获奖等) 以综合性大学为标的, 而且这些指标已成为体制性资源分配的主导原则;另一方面, 各师范院校由于短期内扩张过速, 其原有的基础薄弱, 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更加的突出, “特色”这一办学之本的重要问题在无形中被忽略了。这里, 我们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 (1) 师范院校的综合化转型引发了“去师范化”, 在某种意义上消解了“师范性”, “综合化”走向了“同一性”, 又带来办学“特色”的模糊化等问题; (2) 教师教育作为传统优势学科, 是地方性师范院校特色办学和寻求发展的基础, 淡化甚至取消教师教育而另起炉灶的发展思路是不可取的。因此, 在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学生培养目标等方面注意“综合化”和“特色”办学, 是师范院校改变办学模式夯实基础求发展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通过调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等四所安徽省属本科师范院校, 了解了他们一些基本的办学思路、定位及学校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同时也发觉其中隐含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与难题。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以上各师范院校办学目标定位是通过个学校主页学校简介相关材料整理得出, 时间截止2009年4月15日。)
从表格具体表述可以看出: (1) 在学校发展类型的定位上, 各类院校基本定位为教学型层次 (有的虽未明确提出, 但从应用性人才培养定位上可见出) ; (2) 在学校特色定位上, 强调以教师教育为学校发展的主要特色, 同时设定突破教师教育的限制, 实施综合性发展的思路; (3) 发展目标定位上, “特色鲜明的”、“有影响的”、“省属重点”等相关表述体现了各师范院校希望提升办学层次、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强烈愿望。
这里需理清两个问题: (1) “综合性”、综合大学的概念。师范教育在传统意义上是以培养教师的教育功能来定位的, 即便是一般性的师范院校在本科专业的设置上, 因与中学教育直接关联而涉及多类学科门类, 基本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多类学科。所以从学科多样化角度看, 师范院校具备综合性大学的潜质和摸态。但“综合性大学”的“综合性”, 并非仅指学科的大而全, 其实也蕴涵着“高水平”的潜台词。地方性师范院校综合化问题, “一般认为主要指提高学科体系综合化水平, 通过学科重组, 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变多科性院校为综合性院校, 化多科优势为综合优势进而带动学科水平的提升。”[1] (2)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其一, 一所学校的特色应该是具有较强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的, 特色是被社会认可的, 而非自我包装的;其二, 特色表现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可以是学科特色, 同样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来加以体现;其三, 办学特色是靠其教师和毕业生的学术成就和社会成员贡献支撑的。”[2]从传统、办学经验和成就来看, 教师教育应是师范院校可以被认可并可持续的办学特色。各师范学院校在办学定位表述上, 基本上也把教师教育作为自己的特色定位。但另一方面, 为了提高社会知名度、拓展办学空间, 各院校急于摆脱“师范学校只是培养教师”的社会认知, 强调“多学科协调发展”, “培养高素质、宽口径、应用型人才”,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等。
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以上各师范院校专业设置、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门类是通过个学校主页学校简介相关材料整理得出, 时间截止2009年4月15日。)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 (1) 各师范院校名为“师范”, 而其实已经貌似综合性院校了;甚至在学院名称上也多模仿综合性大学。 (2) 新专业大多依托原有的教师教育专业设置, 比如,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广告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事业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方向) 等, 它们之间在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 学科专业之间不能构成支撑, 制约了各自的发展。 (3) 在竭力拓展的应用学科专业尚未成为优势学科之前, 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关注持续地消退, 而无形中被削弱的教师教育的优势与综合性定位中原本并不多的筹码、前景的不明朗等问题。
地方性师范院校的转型及目标定位必然地受制于国家高等教育阶段性政策的引导及市场经济利益的直接影响, 从实际情况来看, 非师范院校对教师教育的参与并没有改变师范院校承担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任务的格局。师范院校的综合化从表层上理解是指向扩大办学规模参与市场, 激活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而深层意义则在于“高等师范院学科建设的基本要务是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学科设置基础, 即从以中小学的学科设置为基础转向以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探索和研究为基础, 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转向追求知识的探索和应用。”[4]地方性师范学院现时段基本实现了向综合性院校的转型目标, 接下来则要下决心改变学科设置的基础, 化多科优势为综合优势, 为教师教育提供深厚的知识基础, 综合化发展与特色办学同途并进。
摘要:在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学生培养目标等方面注意“综合化”和“特色”办学, 是师范院校改变办学模式夯实基础求发展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师范院校,发展,办学模式,综合化
参考文献
[1] 吴跃文.论高师院校转型[J].浙江社会科学, 2003 (7) .
[2] 李化树.论大学办学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2) .
[3] 龙文祥, 董兴开.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5) .
[4] 张斌贤.论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 2007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