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be句型课堂引入
第一篇:therebe句型课堂引入
人称代词与therebe句型
小学英语语法“代词”解析
一、代词的分类
二、人称代词
1、主格:句中做主语,一般用在动词前(疑问句除外)。
例:I have a dog. / Theyhelp me a lot./
2、宾格:在句中做宾语,多用于动词、介词后。
例:They help me a lot./Don’t look at him.
3、人称代词用法口诀:
人称代词主宾格,作用不同莫用错。 主格动词前做主,动词介词后宾格。 You和it主宾同,其他主宾须分清。 人称代词并列现,尊重他人礼当先。 单数人称二三一,复数人称一二三。 若把错误责任担,第一人称我靠前。
4、人称代词的用法: 1)人称代词主格用来作主语,一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例如:
I am from China.我来自中国。 We are good friends.我们是好朋友。
He often plays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他经常在操场上打篮球。 2)人称代词宾格用来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
例如:
Mr.Wang teaches us English.王老师教我们英语。 Let me help you.让我来帮你。
What’s wrong with him ?他怎么了?
3)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称代词并列作主语时,排列顺序为:单数人称
二、
三、一,复数人称
一、
二、三。
例如:
You ,she and I are good friends.我,你和她都是好朋友。 We,you and they all like music.我们,你们和他们都喜欢音乐。
4)当I与其他词语一起并列作主语时,I要放在后面,但承认错误时," I "要放在前面。 例如:
She and I are in the same school.她和我在同一个学校。 I and he make mistakes.我和他犯了错误。
三、物主代词
1、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作用相当于形容词,放在名词前面
例:my dog/ our teacher /his son / its eyes
2、名词性物主代词: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
例:This is mine(=mything). / My mother is as kind as yours(=your mother).
3、物主代词用法口诀:
物主代词分两种,形容词性名词性。 形容词性能力差,自己不能来当家。 句子当中作定语,身后定把名词加。 物主代词名词性,相当名词可单用。 句中充当主宾表,身后没有名词影。 两种代词形不同,添个 s 形变名。 his,its不用变,my变mine要记清。
4、物主代词的用法: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起形容词的作用,在句中只能作定语,后面一定要跟一个名词; 名词性物主代词相当于一个名词,不能用在名词之前,可单独使用,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表语等。
例:
These are our books. Her parents are doctors. This is my pen. Yours is on the desk. The bike is his. It’s not mine.
四、反身代词
习惯用法:
1、do sth. byoneself 独立做某事
例:I can do thecleaning by myself.
2、help yourself/yourselves 请随意
例:Help yourselves!
3、enjoy oneself 过得快乐
例:have a good timeEnjoy yourself!
五、不定代词
六、代词能力检测习题
第二篇:Therebe句型的用法[定稿]
Therebe句型的用法
作者: 阅读: 90 时间: 2010-10-13 15:21:02
一、构成:There be ...句型表示的是 “某处有(存在)某人或某物”,其结构为There be(is,are,was, were )+名词+地点状语。例如:
There are fifty-two students in our class.
There is a pencil in my pencil-case.
There was an old house by the river five years ago.
二、各种句式:
否定句:There be句型否定句式的构成和含有be动词的其它句型一样,在be后加上“not”。也可用“no”来表示。即:no + n.(名词)= not aanany + n.(名词)。注意:no + n.(可数名词单数)= not aan + n.(可数名词单数);no + n.(可数名词复数)= not any + n.(可数名词复数);no + n.(不可数名词)= not any + n.(不可数名词)。例如:
There is an orange in her bag.
→There isn’t an orange in her bag.
→There is no orange in her bag.
There are some oranges in her bag.
→There aren’t any oranges in her bag.
→There are no oranges in her bag.
There is some juice in the bottle. →There isn’t any juice in the bottle.
→There is no juice in the bottle.
一般疑问句:There be结构的一般疑问句变化只需把be动词移到句首,再在句尾加上问号即可。例如:
There is some money in her handbag.
→ Is there any money in her handbag? (疑问句和否定句中,some改为any, something改为anything.)
There is something new in today’s newspaper.
→There isn’t anything new in today’s newspaper.
→Is there anything new in today’s newspaper?
特殊疑问句:
There be句型的特殊疑问句有以下三种形式:
① 对主语提问:当主语是人时,用 “Who’s + 介词短语?”;当主语是物时,用 “What’s + 介词短语?”。其中there在口语中常常省略。注意:无论原句的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对其提问时一般都用be的单数形式(回答时却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如: There is a bird in the tree. →What’s in the tree? There are some bikes over there. →What’s over there?
There is a little girl in the room. →Who is in the room?
② 对地点状语提问:用 “Where is are + 主语?”表示(注意其答语变化):例如: There is a computer in my office.
→ Where is the computer? ----It’s in my office. There are four children in the classroom.
→Where are the four children?—They’ re in the classroom. ③ 对数量提问:一般有两种提问方式: 如果主语是可数名词,无论是单数还是复数,都用“How many +可数名词复数 + are there + 介词短语?”表示:
There are twelve months in a year.
→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
There is only one book in my bag.
→ How many books are there in your bag?
There is a cat in the box.
→ How many cats are there in the box?
如果主语是不可数名词,则用“ How much + 不可数名词 + is there + 介词短语?”表示:
There is some money in my purse. How much money is there in
your purse?
反意疑问句:There be或There加其它动词,其反意疑问句一律用„there? 例如:
There is a beautiful girl in the garden, isn’t there?
There used to be no school here, used there did there?
三、注意事项:
1. There be句型中be动词的形式要和其后的主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
如果句子的主语是单数的可数名词,或是不可数名词,be动词用“is”“was”。例如:
There is a basketball in the box.
There is a little milk in the glass. 如果句子的主语是复数名词,be动词就用“are” “were”。例如: There are many birds in the tree.
There were many people in the street yesterday.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作主语,be动词要和最靠近它的那个主语在数上保持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就近原则”。例如:
There is an orange and some bananas in the basket.
There are some bananas and an orange in the basket. 2. There与be中间可插入一些表推测的情态动词、表时态的短语和一些动词短语 (如和将来时be going to will、现在完成时 havehas + pp. 、used to结构等连用,注意其构成形式,这一内容在我们日常练习中经常出现错误,是一难点,也是历年中考试题中的一个考点.)。例如:
There must be a pen in the box.
There happened to be some money in my pocket.
There is going to be a meeting tonight.
There has been a big tree on the top of the hill.
There used to be a church across from the bank.
3. There be句型和havehas的区别:
There be句型表示 “存在有”, havehas表示 “拥有” “所有”,两者不能同时使用.例如:
桌子上有三本书. There are three books on the desk.
我有三本书. I have three books.
4. There be + 主语 + doing +介词短语. 例如:
There is a truck collecting rubish outside.
There is a wallet lying on the ground.
四 、练习:Choose the best answers.
1. There isn’t _____water in the glass. Let’s go and get some.
A. many B. lots C. any D. some 2. There ___a lot of news about Zhang Ziyi on TV last night. A. was B. had C. is D. were 3. There ____ many changes in the village recently.
A. is B. are C. have been D. to be
4. ---There _______a lot of meat on the plate. Would you like some?
---Just a little, please.
A. is B. are C. am D. be
5. There _______ some books, a ballpen and a ruler on the desk.
A. is B. are C. have D. has
6. There _______ a ballpen, a ruler and some books on the desk.
A. is B. are C. have D. has
7. There is a boy _______at the door.
A. stand B. standing C. stood D. is standing
8. ---_______is in the house?
--- There is an old women in the house.
A. What B. Whose C. Who D.Which 9. There used to be a tower here, _____? A. usedn’t it B. used there C. didn’t it D. didn’t there 10. There ____a meeting tonight. A. is going be B. is going to have C. is going to D. is going to be Key 1-5 CACAB 6-10 ABCDD
第三篇:把活水引入语文课堂
——说明文教学小记
佛山市南海区和顺镇第一初级中学 陈少梅
摘要:说明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难点。把活水引入语文课堂,让说明文的教学也活起来。 执教者要多花心思,多从激起学生兴趣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环节。
关键词: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现代教育心理学 语文素养 想象作文 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说明文是中学教学的一大难点。一提起说明文,许多老师就直摇头:难教哪!它既没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又欠缺生动有趣的想象,讲来讲去,无非都是说明顺序啦,说明方法啦,说明语言啦等等。长期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可以说是“一潭宁静的死水”,学生学得生厌,老师教得心烦。难道,说明文的教学就这样了吗?能否寻到一股“活水”,把它引入语文课堂,让说明文的教学也“活”起来,做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呢?笔者就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几篇课文进行了探索。
第四单元的几篇课文主要是以认识大自然(如《大自然的语言》)了解科学知识(如《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等)为内容。学习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本人在这一单元的教法上力求灵活,就先以《生物入侵者》的教学为例吧:
首先《生物入侵者》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基于既往对说明文的印象,学生对此文的兴趣可能不大。如果老师再像以往那样从说明顺序到说明方法逐项剖析得明明白白,学生就更会觉得索然无味了。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表明: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们对所感兴趣的事物会不知不觉地心驰神往,表现出注意的趋向。因此,如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就在于教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来刻意渲染,精心描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便会如饥似渴,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在《生物入侵者》的教学中,我就很注重激起学生的疑问和兴趣。
为了弄清概念,扫除理解障碍,我在导入课文时特地设计了一个“意外”:利用电脑平台推出一幅自己的照片,然后请学生判断,图中出现的“生物”是否属于“生物入侵者”。学生意外地看到自己老师的照片已经在哇哇大叫了,听我如此一问,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不是!老师怎么会是‘生物入侵者’呢?”“‘入侵者’应该是坏的,老师当然不是!”我乘机激了一句:“口说无凭,能拿出证据来吗?”“书上说‘生物入侵者’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对呀!老师就是从外地来到这里的‘移民’啊!”“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但老师绝对没有!”“哈哈!学生们发出一阵会意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多聪明的学生!看来,通过争论,在笑声中他们已经明白了“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了。下一步就该让他们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了。
接下来我抛出了我的第二个问题:“你们已经知道了”生物入侵者“指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依照课文的题目,你会如何来写这篇文章?”台下一阵讨论声过后有了回应:“首先要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然后说明它们通过什么途径‘入侵’,有什么危害,以及如何防止和减少危害。”好!有了学生的主观设想,接下来该让他们通过阅读来检查和验证自己的想法了。我让他们边看书边做记号,梳理自己的思路。由于是验证自己的写作思路,学生们看书的兴趣都上来了,看书都很专心。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说明文中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我觉得与其实打实地就课文分析,不如先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上牵离。
我出示了预先准备的一个音乐盒,拧紧了发条,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令聆听优美的音乐一边思考:你现在是一名出售音乐盒的售货员,你如何向顾客介绍你的产品?你会用到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它的外形、长、宽、高可以用打比方和列数字来说明,这样既生动又客观。”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假如现在有一个顾客听了你的介绍后还是有点犹豫,因为他不知道买了这个音乐盒有什么用,这时你该对他说什么?有个学生回答说:“老师,我会说音乐盒是个好东西,它有很多好处。例如自己听娱乐身心,送别人大方得体。正所谓‘行过路过,不可错过’哪!”经他这么一说全班都哈哈大笑起来,还自发地给了他一阵热烈的掌声。这家伙!看他那摇头晃脑的样,还真有点表演的天分呢!我忍住笑问:他讲的这番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用了举例子,生动易懂,有说服力!”好!达到预期目标了。
为了巩固认识,加深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印象,我让学生再次回到课本,试从课文中找出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语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很快,学生们都纷纷举手回答。从他们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他们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了。
最后我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了训练。训练分为两项内容:一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二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第一项内容,学生们通过平时的观察、上网找资料和课堂上的讨论,能回答出水葫芦、薇甘菊、福寿螺等。第二项内容因为范围比较广,学生的回答就五花八门了:有人说我们要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人说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生态知识;还有人说学习本文为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只要言之有理,我一律表示赞同和给予鼓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说以前的说明文课堂教学是“一潭宁静的死水”的话,我认为通过执教者的努力是可以把“活水”引入课堂的。这一节课,学生们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亢奋的精神状态。他们不但主动参与了课堂的听、说、读的训练,而且大胆地放飞了自己的想像力,畅所欲言。说明文的课堂教学如果能保持这种活跃的氛围,学生就会觉得说明文学起来也是很有趣味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是说,教者必须改变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授受式的教学,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做一名出色的“导演”,尊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说明文的教学尤其需要如此。语文老师在教说明文时更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法。在激活学生兴趣的同时,尽可能地在课堂上留有空白。这样,学生便可以在空白时间里想像、朗读、演讲、 讨论、阅读、解疑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使语文课堂“活”起来。本人在教授《大自然的语言》和《奇妙的克隆》时也曾做过一些大胆的尝试。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条理清晰,要点明白,语言生动而准确。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通过本文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志趣。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关于克隆问题的科学说明文。课文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 以上两篇文章内容上并不难懂,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讨论。同时,这两篇文章虽然都是说明文,但教师也不必过分强调文体,只要把它们当作科普文章来处理就可以了。重点可以落在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方面。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所以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说明事物时,作者经常举一些例子,列一些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等等。但这些引导一定要水到渠成,在学生有所感悟的时候才给予点拨,切忌架空分析,好像说明文就一定要讲这些内容,而且要每课都讲得清清楚楚似的。
另外,我根据这两篇课文的内容特别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
(一)《大自然的语言》:
1.假如你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请设想你如何让人类认识你,用第一人称写一篇文章。
2.农谚大比拼。
3.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看看谁是这方面的“小博士”。
(二)《奇妙的克隆》:
1.观赏美国电影《第六日》中与克隆有关的片断,谈谈你的感受。 2.“走近克隆”辩论台———科学与伦理的思考。
3.假如你是个克隆人,你可能会有哪些遭遇?你想告诉人类什么?写一篇想象作文。
当然,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本人的一种尝试,难免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我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完成以上这些任务,学生必须走进课文去认真阅读,然后把所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进行大胆的加工和想象,在竞争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在碰撞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说明文的教学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只要执教者多花心思,多从激起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环节,相信一定能把“活水”引入语文课堂的。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 《课堂教学艺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说明文教学对策
佛山市南海区和顺镇第一初级中学
陈少梅
摘要:初中生在写说明文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试从现象到本质分析其困难存在的原因,并力图寻找解决的对策。希望对作文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
文体意识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笔者执教初中几年,明显地感觉到初中学生写说明文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初中的作文教学,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旧教材把这三种文体按顺序分在初
一、初二和初三作为重点进行教学。现在,教材改版了。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教学要求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对以上三种文体,新课标虽然也明确提出:“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但是,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单元的作文训练与过去相比明显的淡化了文体,注重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把写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在一起。新课程标准的好处在此不必赘说,然而笔者同时注意到,由于淡化了文体,在初二这一年中,教师和学生对说明文的教学重视不足,再加上学生统考、大考的作文多以话题的形式出现,这使初中生原本存在的困难加大了。有的学生看到说明文就头痛,无处下手。
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文体意识薄弱,往往把说明文写成记叙文。
学生从小学习记叙文,记叙文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当他们没有办法把握说明文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把他写成了记叙文。这是最常见的毛病。例如,上学期有一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写一说明文。题目是这样的:“请你仔细观察自己熟悉的一座挢,了解其建筑特色,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有的学生就写成了下面这样的一篇文章:
家乡的小桥
桥现在已经都有,大桥、小桥、石拱桥„„数不胜数。
石拱桥的种类有:单拱桥和多拱桥。我国著名的单拱桥有赵州桥,是最古老的桥,隋朝开国十五年至大业元年建成。最多的连拱石桥是江苏苏州宝带桥,唐元和始建。最早出现的十字桥是山西晋祠沼飞梁,北宋崇宁元年建。
我家乡的桥虽然没有以上的那么有历史价值和雄伟,但在我的心中却已经有很高的地位。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我妈经常把我带到田野里,因为我们家和奶奶家的关系不好。每当我看见田野旁边的小桥时,就想走到那上面去。我以前总觉得踏十分大,大得难以形容。可是到了现在它已经是一座又老又难看的石桥了。在前段时间,听说村里的人要把它拆了再起一座漂亮的新桥。可是那座桥却是我的乐园:在那里我可以自由地钓鱼,钓得累了就趟在桥上睡几个小时。等到我的爸爸妈妈干完活,他们就会到那里去找我。现在我上了中学,没有空去那里,但是它会永远在我的心里。有时候我会把这座桥画在纸上,用作以后的纪念。
随着时代的变化,那些小桥已经不再存在了。大桥将会代替他们。桥是使我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主要方法。桥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桥是人类的好朋友。我永远爱家乡的小桥。
第二,不会运用说明方法,写出来的作文枯燥无味。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通过对《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和《故宫博物馆》等课文的学习,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也还限于感性阶段,很难熟练地运用到自己所写的说明文中,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就像没有枝叶的树干一样光秃秃。这一毛病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又有不同的体现。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无话可说,东拼西凑;而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不能够熟练成文,深恐字数不够,固而往往爱犯开头结尾废话过多,重点不突出的毛病。如下文:
桥
桥,妇孺皆知,比比皆是,是人们用来联系两岸交通的重要交通要道。
在我国,桥的历史可算是源远流长了。古代除了万里长城这样伟大神奇的建筑外。说到实用美观,莫过于桥了。
在古代,桥种类不算多,只有木桥、竹桥和石拱桥几种。中国著名的古代石拱桥有赵州桥、卢沟桥等。
可是在现代,结构奇特,造型美观的各式各样的桥不计其数。有拉索桥、铁索桥等等,各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像长江南京大桥、钱塘江大桥、九江大桥等。
桥是现代艺术的结晶,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我的家乡,一个小小的镇区。谈不上山清水秀,也不算兴旺发达。可是,美丽的金溪河面上却架着一座雄伟的和顺大桥,颇受家乡人的喜爱。
和顺大桥建成于1984年,全长大约200米,宽约10米。横跨在金溪河上。桥面可分三段,中间驶车,两旁行人。和顺大桥桥身成两个弧形,两弧之间立着一根桥墩,支持着桥身。两个大弧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细致的图案,十分美观。每排护栏上都安上六盏日光灯,像六颗闪闪发亮的恒星,点缀着寂静的夜晚,也十分方便行人车辆来往。远看大桥,就像一条气势磅礴的长龙安卧在水面。
如今,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大桥,已经有些残缺了,现在为了使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沟通两岸人们之间的经济与关系,政府已经施工重修了。相信重修以后的和顺大桥将会以更新、更美、更好的面貌迎接家乡的人们。
就像中国的桥梁史一样,在更先进的科技时代,在美好的未来,愿桥的发展更辉煌。
另外,学生写说明文还存在不能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说明顺序的问题。写起说明文来,头脑思路不清晰。别人读起来也是一片混乱,不知所云。有的学生苦于不得其门,为了应付考试,干脆死记硬背一两篇范文,到时照默可也。殊不知这又加剧了原本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我在课堂上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紧扣教材,运用范例指导学生仿写。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是技能形成的捷径和桥梁。学生如果能把教材作为范文进行模仿,也是一种成文有效之法。但是,运用教材范例指导学生仿写,必须有针对性地确定一两个模仿点,而不是抄袭。如八年级上册课文《故宫博物院》就是一篇以行踪为序的说明文。但文中没有出现人物,只是通过如“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等表位移的词语分别在
3、
4、
11、16段中点了点,成为一条虚线,这就像把读者带到故宫游了一遍。教师把这一范例举出来,让学生去模仿,可提高学生写以行踪为序的说明文的成功率。教材中值得模仿的东西很多,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不同的模仿点,循序渐进,慢慢地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说明文的章法安排、语言运用的特点,进而掌握说明文的写法和结构。
二.抓住“熟悉的事物”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集中安排了一个建筑类题材,这是由于建筑物是学生身边较熟悉的事物,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最密切。本人在刚刚开始训练说明文时就把建筑物作为基本题材,由简到繁集中命题。例如让学生写家乡的一座桥,或自己熟悉的一座建筑物等。而且在作文之前,预先布置学生回去观察。为了克服学生观察事物走马观花的毛病,本人让学生先列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逐步观察,并随手做好笔记和图示。另外为了写好《怎样做读书笔记》、《怎样做番茄炒蛋这道菜》这一类题目,本人也注意让学生回去试着做一做。观察+实践加深了学生对这些事物的认知。即使原本学生对这些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实践之后就会大大改观,变得熟悉起来。这样写起作文来就能有话可说,水到渠成了。观察实践指导作文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写说明文的能力,而且可以使之成为育人的一环。这一点是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的。
三.化平实说明为生动说明
说明文由于文体特点所限,注重了事物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故而语言显的平实一些。在说明文教学的过程中,我留意到学生之所以把说明文写成记叙文原因之一是掌握不了说明文的语言。与一般的说明问相比,学生往往会比较喜欢用第一人称写成的事物说明文。据学生反映,这一类说明文的语言近似于学生熟悉的记叙文的语言,相对生动形象一些,学生易于接受。所以,在教学说明文的过程中,我往往会鼓励学生把自己化身为说明对象,运用第一人称进行生动的说明。由于跳过了平实说明的某些障碍,学生驾御着自己熟悉的语言,往往比较容易成文,甚至有时能有一些有创造的闪光点。
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运用于课堂对说明文写作教学而言是一大福音。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间接的体验。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影象等辅助手段,把说明对象变为直接的感官印象,为学生提供观察框架,进行有效的观察训练。这样,不仅方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纠正学生笼统观察的毛病,还可以培养学生选点设框的观察能力。另外,多媒体还为讲评说明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讲评作文时,可以把作文投影出来或打进课件里,指出其存在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做比以前范读作文要直观和有效得多。学生能较快地吸取别人的经验和纠正自己的不足。
由上可见,从实际出发,结合新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 述 职 报 告
一、基本情况
陈少梅,女,1974年8月出生。现任佛山市南海区和顺镇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1999年7月毕业于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历,并获文学学士学位。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0年7月被评为中学语文二级教师,现申报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二、申报理由 1.思想品德方面
本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并于今年六月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既教书又育人。为人诚实正直,与其他教师团结合作。工作上服从学校的安排,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从教五年来,我每年都担任升中考试的监考工作,均能圆满完成任务。
2.教学能力方面
我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对中学语文教材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能正确理解、掌握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能正确传授内容,重点突出。能够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注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普通话流畅,表达生动准确 (经过佛山市语委办公室于2001年12月测试,成绩89.1,确认普通话水平为二级甲等)。板书清晰,条理性好。
虽然我还没教过初三,但我对初三的教材作过潜心研究,也一直关注着每年的升中考,关心升中考所透露出来的语文教改的方向。对近年的升中考的题目作过详尽而细致的研究,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升中考解题能力测试,取得了124分的骄人成绩。
在教学上,我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处理教材的方式,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明确目的,突出中心,启发学生智慧,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精细设计、合理安排教案,做到难度要求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注重展示思维的发展过程和渗透重要的思想方法。采用对话式、启发式、主体式和课内分层等教法进行教学,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近几年,我一直立足于初
一、初二的语文教学,我参加了南海教育局举办的有关“新课标”的各种学习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现在语文教学理念的改变。这一改变更有利于学生的成才。但是,“新课标”毕竟是一“新生事物”,它必然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经历一个摸索的阶段。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我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一起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比如,我们以语文综合活动课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校园网络等收集相应的资料。自己动手收集资料,自己上台表演或演讲或比赛等教学形式的开展,把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现在语文课有趣多了!”另外,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坚信语文应该“细水长流”的观点,即语文应该从细处着眼,长时间地进行渗透。比如,对学生试卷和作业的批改,除了全批全改以外,我还坚持“面批”,即在改试卷的时候发现某些学生存在某些问题,我会做好记号,然后当面和学生讲清楚讲明白。长期下来,学生知识的缺陷就能得到系统的、有效的纠正。我坚持“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原则,把语文课堂教学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日记、口头作文、练笔、“课前三分钟”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人生世相和社会百态,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可说,真正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同时,我开展了“初中说明文写作系统训练”的尝试,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亲切自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我的努力下,我所任课的班级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3.教研能力方面
我积极参加教研组和学校的各项教研活动,密切注意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最新教学科研成果和升中考信息,掌握教育发展动态,积极参与科组的教研活动。我勇于承担各类教学公开课,每一学期都开一次公开课。与此同时,我积极参与教办组织的青年教师备课活动和演讲比赛,并获得一定的成绩。我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学生参加了多届“石门实验杯”读写竞赛,多人分别获
一、
二、三等奖;辅导学生参加了两届“和顺杯”征文比赛,共计有五人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在科组活动中,我能积极关心新老师,和他们一起研究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交流教学体会,研究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设计课堂提问形式,交流在课堂上如何对待学生错误回答问题的方法等等,使新毕业的老师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效果好。任职以来,我还带过佛山教育学院和南海师范学校各一届应届实习生,培养的新教师有郑淑明、周婉娴、范泰昭、黄桂忠、陈海燕。
我还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点。1999年始我参加了佛山教育学院举办的新教师上岗培训,后来又陆续参加了该学院举办的教师业务培训。我平素喜欢写作,有一定量的散文在《和风》、《育苗报》、《南海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从教五年来,一直坚持阅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知识》和《语文教学通讯》,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了《课堂教学艺术》、《班主任锦囊妙计》、《中学生心态探秘》《班主任工作漫谈》等世纪园丁工程丛书和《学会学习》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以及《语文教学设计论》等学科教育理论书系等一系列书籍,并能结合实际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我还先后参加了南海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初、中级的培训以及学校组织的网络教学的有关培训,通过了有关的考试,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对教学教研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班级管理方面 我担任了四年的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方面,我能加强自己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对学生有爱心,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当“非典”的狂风刮过南粤大地的时候,我始终坚持和学生在一起,和他们一起开展羽毛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向他们传授“非典”的有关知识,消除他们心理上恐慌。我利用语文科在思想性和情感性上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现实。我还利用校园网的资源,在班会时间先后向学生介绍了杨利伟的事迹,卫星上天的历史,国际新闻,科教兴国,克隆技术,纳米技术,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专题知识,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在班风建设上,我十分注重培优扶差。每年我所任班主任的班级的尖子生都十分突出,往往在年级的光荣榜里,前十名的学生我们班就占了四个。我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鼓励他们创造集体荣誉。2000年、2001年我分别任初二(6)班、初二(8)班班主任,这两个班是全校知名的优秀班级;2002年任初一(9)班班主任,该班月月被评为文明班;2003年我任初二(9)班班主任,该班除了学期末被学校德育处评为先进班外,还获得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二等奖,校运会团体分优秀奖。我多次组建班团干队伍,培养多数学生管理班级、自我约束的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此话与他人共勉。
述职人:陈少梅
2004年7月10日
第四篇:用欣赏舞蹈引入课堂教学
我在“音乐和舞蹈”模块的教学主要采取欣赏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一、欣赏经典舞剧,提高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欣赏经典舞剧,使舞蹈课程达到美育的效果。与舞蹈相比舞剧的人物性格和特点更加突出,故事情节更加具有戏剧性。由于舞剧具有多重的完整性,所以学生在欣赏舞剧的时候不仅没有加强欣赏的难度反而更引起了学生的欣赏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欣赏舞剧作品,以提高舞剧鉴赏能力达到美育的效果。
二、欣赏舞蹈作品,讲解舞蹈知识
把舞蹈理论融入舞蹈作品中,使学生更深入的欣赏舞蹈作品。如果在课堂上单纯的讲舞蹈的概念和理论,学生会感觉到很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但我们可以抓住大学生理解能力强的特点,把舞蹈理论融入舞蹈作品中去讲解,使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舞蹈作品,又能体会到舞蹈概念和理论在作品当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了解和欣赏舞蹈作品。
三、欣赏经典歌剧,理解舞蹈内涵
与歌剧相结合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欣赏舞蹈作品。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与其他艺术性形式的辅助是分不开的。如:音乐、服装、舞台的灯光、背景等。在讲解舞蹈作品时,加入对舞蹈以外的艺术形式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涵。同时也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欣赏舞蹈作品。加入分析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学生们会产生更大的兴趣,更能充分的调动积极性,很好的参与其中。
第五篇:将谜语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晴隆民族中学 陈清龙
谜语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宝库,将巧谜佳构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就如在菜肴里加上少许味精,又如在平静的湖面投进一颗石子,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提高其文化素养,陶冶其品德情操,可谓一举多得。
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尝试着将谜语引进课文,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谜语,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或设疑激趣,或以情动人,方法不一而足,全在教师一个“活”字。而以谜语导入新课,尤为富于情趣。笔者在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的时候,先在黑板上板书以下三条谜语:①朱阁枕黄粱 ②金陵地方志 ③碑文(要求各打一古典文学名著)。
学生见一上课就猜谜语,顿时兴趣倍增,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在老师的诱导点拨下,聪敏的学生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前一条是《红楼梦》,后二条都是《石头记》(金陵古称“石头城”,而“碑文”当然是记在石头上的文章了)。三条谜语殊途同归,教师不但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还顺理成章地给学生讲解了《石头记》和《红楼梦》这两个不同名称的来历,进而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艺术天地。
二、举办谜会,寓教于乐。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在这一回里,作品中一大批主要人物都先后登场亮相。作者曹雪芹倾其艺术匠心,将这些人物的出场写得腾挪跌宕,变化多姿,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既然如此,何不组织一场“《林黛玉进贾府》人物灯谜猜射会”,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谜语中来个“群芳会”,使这篇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名篇佳作与构思精巧、引人入胜的佳谜珠联璧合、添趣增辉呢?为此,笔者在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后,专门留出十多分钟时间来组织这项活动。
当学生听说又可以猜谜的时候,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先将下列谜语挂在黑板上:①和氏璧 ②不是真品 ③妃 ④巧娘 ⑤落英拂面 ⑥新年联欢 ⑦借问酒家何处有 ⑧共君今夜不须睡 (以上打《红楼梦》人名一) ⑨为有暗香来(打《红楼梦》人名二) ⑩黛玉幼时即聪颖(打一我国现代女医学家)
然后,我对学生说:“《红楼梦》是女性的颂歌,女性的悲剧,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金陵十二钗’和其他几个主要女性大都在本课中出场亮相了。今天,我们举办‘《林黛玉进贾府》人物灯谜猜射会’,让她们再一次在诗谜的天地里相爱相聚吧。下面请大家开动脑筋,踊跃竞猜。”
学生显然被这些谜语吸引住了,每个同学都在认真思考,苦思冥索,继而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除了少数几个没猜中外,其余均被学生猜中。这些谜语的谜底是:①宝玉 ②贾宝玉(“贾”、“假”谐音) ③王夫人(别解为“帝王的夫人”) ④王熙凤(将“巧娘”别解为“巧姐的娘”,“巧姐的娘”就是王熙凤了) ⑤花袭人 ⑥迎春 ⑦探春(“借问”扣“探”,“酒家何处
有”及下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扣“春”) ⑧贾惜春(谜面为唐代诗人贾岛的诗,诗歌表达了诗人贾岛的惜春之情) ⑨(迎春、花袭人) ⑩林巧稚(“林”扣黛玉,“巧”扣聪颖、“稚”扣幼时)。
谜语猜完后,我对这些谜语进行了详细讲解。学生听了,一个个都为这些构思精巧,浑然天成的佳谜啧啧称奇。同时,许多学生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猜谜语不但如此生动有趣,可以娱情益智,并且还需要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能力,语文学习的天地真广阔。
三、趁热打铁,以谜“煽情”。
在谜会即将结束的时候,趁着学生兴味正浓,笔者最后来个以谜“煽情”:大家还想猜《红楼梦》谜语吗?与《红楼梦》有关的谜语还多着呢。不但如此,《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谜书。比如,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副册、正册及其中的十四首图咏,但“看了不甚明白”。这些图与判词就用谜语的形式展示了大观园里女儿们的悲惨命运;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贾母、贾政、元春等十人制作了十条灯谜,不但体现了各人不同的个性,还预兆着这些人物将来的命运。
此外,《红楼梦》还为我们遗留下了十三首(其中有十首在第五十一回)没有交代谜底的诗谜。是曹雪芹一时疏忽,还是故意留给后人去费思量呢?如何破解这部书中的各种谜中之谜、谜外之谜?至今许多红学家还在不断地猜射、寻味、研究。你想揭开这一切奥秘吗?那就请你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中去吧!说不定将来在我们的同学中能产生新一代的红学大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