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通用)

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通用)

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第一篇: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案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使学生懂得规律的科学含义,正确理解规律的共同特征,引导学生必须把客观规律和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规则、规定和法律条文区分开来。2能力。

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

第一篇: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案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使学生懂得规律的科学含义,正确理解规律的共同特征,引导学生

必须把客观规律和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规则、规定和法律条文区分开来。

2能力方面: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通过对各类规律共性的

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在概念的比较学习中,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觉悟方面: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导入新。对教学重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出观点——展示材料——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对教学难点则采用讲读法: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解决问题——教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与教有机的统一起来。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时安排:一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深层思维

设计意图

导入新

多媒体播放歌曲

设问:那英的苦恼是什么?

引出本内容

思考问题,讨论回答,进入本学习

整个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是怎样的?

引人入胜,诱导学生深入题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宇宙中无数星球为什么会有序地运动?大雁为什么南飞北返?

结合书本,

独立思考

回答教师提问

自然界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吗?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自主学习,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社会形态的更替

是否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

思考问题

回顾旧知识

进行归纳

人类社会的发展使毫无头绪的吗?

回顾旧知

总结规律

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人类认识的发展呢?

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

人的认识又是怎样的?

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切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由以上三点说明了什么?

学生看书

归纳总结

一切事物的运动是怎样的?

锻炼学生总结

归纳的能力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们主观强加的联系

万有引力规律价值规律在没发现之前存不存在?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自主学习,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

为什么我们看到苹果落地而没有看到万有引力?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

〈〈守株待兔〉〉这位宋人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等到兔子?

自我总结

讨论回答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学生回顾故事

总结本知识点

2.总结规律的特征、定义

由以上内容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学习内容

规律的特征、定义

读思议练相结合

3.规律规则的关系

规律规则对比

对比记忆

规律规则的对比

看书总结

本小结

这节我们主要学习了规律的含义,知道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同时要注意区分规律和规律现象、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一切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规律的特征、定义

3.规律规则的关系

堂练习

详见多媒体

教学反思

本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效果是否良好?学生是否能深层次的理解本学习的哲学

第二篇:探索事物搭配的规律 自己

【教材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

(下册)P51-5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

小华来到商店挑选礼物一个木偶和一顶帽子,准备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作为奖品送给大家。他来到商店,营业员拿出了一顶帽子和一个木偶,这时候他只有一种搭配。(板书:搭配) 营业员又拿出了第二顶不同的帽子,这时候他有几种搭配呢?你是怎么想的? 刚才大家帮小华解决的问题涉及两种事物——帽子和木偶的搭配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事物搭配问题,并从中找到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一)实物操作

1、出示题目,这时候营业员又拿出了两个不同的木偶。那现在有两顶不同的帽子,三个不同的木偶。那像这样两顶帽子,三个木偶一共有多少种选配方法?

2、猜想:你觉得有几种选配方法?

3、为了表示方便,老师给帽子和木偶标上数字。你能找出多少种选配方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4、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选的?

5、我先选择1号帽子,有3种配木偶的方法,再选择2号帽子,也有3种配木偶的方法。总共几个3种?

6、谁有不同的选配方法呢?我先选择1号木偶,有两种选配帽子的方法,2号木偶2种,3号木偶两种。总共几个2种?

7、那刚刚在选的时候像这样有序的进行选择。那这样有序的选择,有什么好处呢?

(二)图形操作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木偶和帽子的搭配时,看着实物图形进行选配,但是做题目的时候这样很不方便,我们可以为了方便画一些简单的图形来代表实物。

你们看,老师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它们之间的搭配方法你会用连线来表示吗?在自备本上先把图形画下来,再有序的连一连、试一试。

(三)总结规律

木偶个数和帽子的顶数,一共的搭配方法与怎样的关系? 你能列式计算出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吗? 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呢?

(四)试一试

下面我们一起来计算如果有5个木偶,3顶帽子,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6个木偶,5顶帽子?10个木偶,8顶帽子?你能直接说出答案吗?

三、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一)、基础练习

1、想想做做1 小华选好礼物后,在学校约了几个好友,准备去少年宫看学生排练节目。这是一张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线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会列式并求解吗?2 × 4 = 8 你是怎么想的?

这个2表示什么意思?这个4呢?那这题中,是哪两个物体在搭配?

2、想想做做2 小华来到少年宫,看到同学们正在为表演选服装,你们能帮忙出出注意吗? 穿衬衫和裙子,有几种搭配方法?穿衬衫和裤子,有几种搭配方法?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那这题中,是哪两个物体在搭配?

(二)能力提升

小华准备去看表演了,这时候小红拦住了他,要他解决了问题才能去看表演。

1、小红选中了一些衣服和裤子,上衣和裤子搭配起来共有12种穿法。同学们,你能猜一猜,小红可能有几件上衣、几条裤子吗?

2、如图,上方有3张数字卡片,下方有2张数字卡片,上下各选一张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一共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

(三)拓展练习

同学们都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下面同桌两个间来玩一玩这个游戏。玩过之后老师有这样的一个疑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谁愿意有序的来跟老师玩一玩? 那三个同学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一共有几种搭配呢?

谈话:这节课我们在什么样的事物中找规律?我们是用什么办法找规律的?你找到了什么规律?这节课你还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第三篇:新发展理念是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2016年05月05日 来源: 经济日报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本报今日起推出“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栏目,聚焦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理论创新,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的新探索新实践和新成效新经验,宣传阐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构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线,是引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主导发展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一、新发展理念把引领中国新发展同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贯通起来,凝练表述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发展的认识和实践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

1 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当代中国发展新成就与发展新理念融为一体,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新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规律的思想凝练与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化,是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成果。

对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作了深刻阐述。概括起来讲,就是要深刻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抓住创新这一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刻认识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深刻认识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提高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深刻认识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这些重要论述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中国版“发展经济学”的要义所在。

发展理念新突破。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创新发展理念,强调培育发展新动力等观点,突破了西方经济学中创新理论的狭隘界限;协调发展理

2 念,强调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在协调中拓展发展空间等观点,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化大生产中部门和部类之间协调发展理论的运用,是对毛泽东同志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继承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等观点,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探索的凝练;开放发展理念,强调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等观点,是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理论的重要发展,是中国关于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升华;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共建共享相统一等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基本经济规律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发展,等等。

发展规律新认识。新发展理念的总体以及每个发展理念,蕴含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实践逻辑,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决定了新发展理念是遵循规律、顺应趋势的,又是脚踏实地、有的放矢的。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决定了新发展理念指导中国发展、符合时代要求,融合全球治理新理念。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决定了新发展理念不是囿于一隅的,是着眼全局、切实可行的新理念。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决定了新发展理念宏微一体、虚实互补、知行合一。

发展全局新变革。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指向变革。新发展理念勾画了新发展的五个维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综

3 合一体,共同规定了新发展的大方向。二是价值观念变革。新发展理念确立了新发展的五种价值,反对停滞不前、失衡冲突、透支环境、封闭狭隘、分配不公,树立了新的价值观念。三是动力机制变革。理念转化动力,新发展理念强化了新发展的多重动力。创新提升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在有序融洽发展中增添发展动力,绿色通过减少发展代价、降低发展成本无形释放扩大了发展动力,开放是从外部世界吸收资源、技术、信息、文化来充实发展动力,共享则是集聚激发人民群众蕴藏的无穷动力。四是结构布局变革。理念贵在设计,新发展理念筹划了新发展的结构布局,新格局呈现新风貌,如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网络经济空间、蓝色经济空间,等等。

二、新发展理念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统一起来,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95年来坚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创造性地把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形成新认识、丰富新内涵、开辟新境界。新发展理念就是这一探索过程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

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反映发展的实践要求。发展理念反映发展实践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应对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从而在关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中彰显鲜明的实践内涵。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比如,如何

4 转换发展动力,如何化解发展矛盾,如何保护发展环境,如何拓展发展格局,如何分配发展成果。概而言之,就是如何推动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达到新的境界。可以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同时也是不断破解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难题的历程。我们党先后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动力机制、经济体制、发展方式、社会关系、治理方式等重大发展难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丰富、提升。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仍然要继续破解新的发展难题。中国解决发展问题、避免发展陷阱、走出发展困境、防范发展风险的种种探索和努力,同样具有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意义,是回应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中国解答。

系统推进发展跃升,反映发展的总体要求。新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拿发展动力来说,确立发展的第一动力,还要形成系统动力相配套,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关系、资源、空间和主体条件。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在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抓住最为紧要和关键之点,作为引领发展的枢纽;是在已有的多种发展理念基础上,经过精心筛选提炼、科学排列组合,将五大要点提升出来组成新的发展理念体系,形成系统发展理念,作为推动发展的总纲;是在系统发展、整体发展,防止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的要求下,构建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一个都不能少”的发展理念集合体,作为统领发展的大逻辑。当今世界各国发展阶段、发展问题不尽相同,但发展规律具有相通性,都要在整体统筹、总体发展

5 的层面上推进发展,提供了总体发展的路线图。

努力实现发展价值,反映发展的共同要求。当代中国和世界在追求发展、推进发展的进程中,努力拓展和提升发展价值,对发展理念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形成共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发展,提炼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让发展支撑全面小康、造福全体人民、贡献世界经济。有估算认为,中国的发展使1/5的世界人口、1/4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和近3/5的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口从中直接受益。新发展理念反映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表明中国的发展之路与世界各国的发展之路并行不悖、相通相连。新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价值,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蕴含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传播着中国的发展哲学。

三、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

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遵循转型跨越发展的科学路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根本的是发展方式转变,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四个全

6 面”战略布局积聚起的发展力量转化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系统动力,把新发展理念展开为五大发展战略,把转型跨越发展与决胜全面小康统一于同一个过程。这既是世界范围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实验,又是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中国路径。中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这就抓住了我国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必须闯过的历史关口。

构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框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保持的发展状态和发展秩序。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新发展理念是解决这些发展矛盾的关键锁钥,设置了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和稳定器。“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平衡属于发展结构的不协调,不可持续属于发展阶段的不协调,都可依据协调发展的规律来解决。协调发展就是追求发展布局、发展关系、发展空间、发展要素、发展进程的协调性,遏制孤立发展、隐患发展。从效果看,新发展理念都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都具有促进协调发展的功能。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是对我国发展资源的深度开掘、发展潜力的极大释放、发展空间的多维拓展,必将转化为发展实践质的变化和提升。

厚植中国迅速发展的特有优势。我国发展规律内生于中国特色社

7 会主义发展实践,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集中体现。新的发展理念汲取了各国发展理念的有益成分,但归根结底是中国发展道路的认识和实践结晶。“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必须遵循六个基本原则,实质就是中国迅速发展的优势所在,就是新发展理念何以可能的根据所在,六个原则确保五大理念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谋发展,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中国新发展的力量源泉。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党对发展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新发展的总体原则。坚持深化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奏响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奏”,是中国新发展的持续动力。坚持依法治国,为国家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国家有序发展提供规范框架,为国家持续发展提供确定空间,是中国新发展的可靠保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谋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是中国新发展的大国战略。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新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作者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 颜晓峰)

8

第四篇: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

掌握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明确按教管规律办学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保障

领会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的精神实质,掌握并运用四个基本环节

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是什么?这需要仔细分析学校管理过程,从管理过程 中寻找答案。有的学校管理论著把学校管理过程叫做学校管理程序、学校管理 的基本职能、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学校管理过程,如果细加分析,包括很多环节。所谓基本环节,就是管理 活动中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般认为,基本环节有四个,即制订计划、 组织执行、督促检查、总结提高。简称为计划、执行、检查、总结。

一 制订计划

(一)制订计划的意义和作用

计划是进行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通过计划进行管理,是科学管理的重要 内容。

计划就是提出目标,明确任务。不论什么计划,长远规划也好,短期安排 也好,都规定了在一定时间内要完成的任务。

计划是管理过程中的起始环节,学校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首先要抓好计 划,做到心中有数。可以这样说,没有计划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计划是执 行的纲领。按计划行事,才能使学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做到忙而不乱。

制订计划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做到有目的的管理,井然有序地管理,主动 地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二)制订计划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制订计划,不能闭门造车,要有根有据。这样,制订出来的计划,才能起 指导作用。制订计划的依据是什么?主要有两个方面:

1.上级指示。其中包括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 具体指示。这是保证学校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方面。

2.学校实际。包括前段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成绩、缺点和问题。哪些成绩要 发扬,哪些缺点要克服,哪些问题要列入计划加以解决。更重要的是学校当前 的实际,如新的任务是什么?如何去完成?哪些是当前工作中的有利因素和不 利因素?以及主客观条件如领导力量、师资水平、校舍、设备、经费、学生来 源等对完成任务的可能性。

(三)制订计划的方法和步骤

学校计划有多种类型。按工作性质分,有常规性计划和临时性计划;按时 间分,有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按范围分,有整体计划和局 部计划。全校性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属整体计划;教导处工作计划、总务 处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计划, 属局部计划。局部计划既要服从整体计划,又要发挥独创性。

制订计划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教工讨论新学年或学期的任 务和完成任务应该采取的措施,

学校领导事先不定任何框框,让大家畅所欲言。 在教工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校主要负责人起草计划初稿,交群众议论,然后 修改定槁。另一种是学校领导人先拿出计划初稿,交群众讨论,广泛征求意见, 在群众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定稿。这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在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 多半采用第二种方法。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吃透两头。制订计划的依据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上级指示,二是学校 实际。在制订计划之前,学校领导和教工都必须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指示, 领会文件精神,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以保证学校工作正确的方向。同时,要认 真分析校情。对前段工作总结出来的成绩、缺点、经验、教训,要和新计划的 制订有机地联系起来。特别要认真分析当前的实际, “吃透两头”的目的是 为了使计划订得切合实际。

2.上下结合。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是时间比较长的、全局性的计划。制 订这样的计划,必须上下结合,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领导的积极性。学校主 要领导人要深入调查研究,深思熟虑,亲自动手写好初稿;二是教工的积极性。 教工参加制订学校工作计划,是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使制订计划成为 教工的自觉要求,使教工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执行 任务。

3.领导决策。学年计划、学期计划,经过上下结合,几次反复,学校主要 领导人要善于集中群众中的正确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后,作为正式计划下达。

(四)制订计划的基本要求

计划要成为行动纲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超前制订。强调制订计划的超前性,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提高管理效 率不可缺少的条件。学年计划或学期计划,必须在开学前两周拿出初稿,开学 前一周向教工宣布。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学校的 总计划来制订分计划;二是新学期要有一番新气象,这需要在预备周内,使全 校每个成员知道在半年和一年内要干哪些事情,要实现什么目标。这本身就是 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好的作风。

2.目标明确。所谓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要完成的任务。全校有全校的任 务,各教研组、各年级、各班乃至每个教工都有自己的任务。首先是全校性的 任务必须非常明确,然后逐级具体化,这样才能增强每个成员的责任感,鼓舞 和激励群众前进。

3.针对性强。计划要有的放矢,体现特色,体现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4.切实可行。计划中提出的任务,要实现的目标,必须是经过努力可以达 到的。

5.便于检查。计划不仅要执行,还要检查。从订计划的时候起,就要考虑 到计划的执行和检查。因此计划的内容,既要具体,又要简明扼要。切戒说空 话、套话。因为计划不需要讲很多大道理,不需要作理论上的阐述。一般说来, 计划应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任务要求、完成措施、完成时间、执行人等。

6.富有弹性。制订出的计划,应具有相当的弹性,或预先拟订出处理不同 问题的多种工作方案,以备将来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二 组织执行

(一)执行在管理过程中的意义

“执行”这个环节,有的管理学论著称之为“组织”、“实行”、“实施”。 执行就是把群众组织起来,落实计划。执行是管理过程的中间环节,比之计划、 检查、总结,工作量更大、花的时间更长,领导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计 划在执行之前只是一种设想,“执行”这一环节的任务,就是使计划变为行动, 使设想成为

现实。要想完成任务,取得成绩,达到目标,主要是通过执行这个 环节来实现。

(二)学校领导人在执行过程中的职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领导人的主要任务,就是领导群众执行计划。那 么,在执行阶段,学校领导人主要应该抓些什么呢?“执行”这个基本环节, 是由一系列子环节组成的,如组织、指导、协调、教育、激励等。领导者的职 责,不是埋头执行计划,而更主要是做好组织、指导、协调、激励等工作。

1.要做好组织工作。学校领导者是统管全局的。全校的人力、物力、财力 如何统筹安排,各得其所,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领导者带领群众执行 计划的第一步。做好这一步并不容易,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要深入实际, 掌握第一手资料;要通盘考虑,不搞平均主义;要解决当前困难,又要想到长 远利益;要做好财与物的调配,更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

2.要做好指导工作。在执行过程中,领导者有责任指导各类人员的工作。 指导,并不是以权威自居,指手划脚,包办代替,甚至动辄训人。 领导者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冷静的观察和分析,及早发现问题,指明工 作方向,端正下属态度,采取各种措施,避免或减少执行过程中的失误。指导, 包括指挥、引导。要善于指导,如思想上的疏导、工作上的点拨、感情上的交 流,以及和群众共商大计。要敢干指导,凡属领导者看准了的问题,要坚决果 断,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指挥必须有权威。这样做,不叫“指手划脚”、 “动辄训人”;不这样做,就是软弱涣散的表现,就会给工作带来损失。

3.要做好协调工作。协调的目的,是把各种关系处理好,使机构与机构之 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所以协调是 学校领导人在执行阶段中的重要职责。 4.要做好激励工作。执行阶段工作的好坏,取决于群众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只有领导者的积极性,没有群众的积极性,任务不可能完成,目标

4 不可能实现。因此,在执行阶段,学校领导人要善于激发群众的工作热情,鼓 励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精神鼓励,一是物质鼓励。 应以精神鼓励为主,而精神鼓励不能离开理想教育。要把学校的蓝图和教工的 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激励的目的,就是增强教工的责任感,从而使他们在精神 上受到鼓舞,激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组织、指导、协调、激励,是学校领导者在执行阶段自始至终都重视的管 理活动。这些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交叉进行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 督促检查

(一)督促检查的意义和作用

检查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检查既是执行计划的保证,又是总结工作的 前提。

督促检查具有双重作用:

一是监督和考核下属人员的工作。任何时候都有三种情况:有的人严守岗 位,兢兢业业,严格地、富有创新精神地执行计划,成绩显著;有的人按部就 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能一般地完成计划;有的人则干劲不足,消极应 付,完成不了任务,甚至失职。谁优谁劣,只有通过督促检查,才能发现。发 现问题,并不是检查的目的。检查的目的是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使工作 避免或减少损失。

二是检验和考查领导人本身的管理水平。学校领导人在计划阶段所采取的 种种措施是否恰当?计划内容是否符合实际?在执行阶段的管理活动,哪些是 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要坚持?哪些要扬弃?哪些责任应由领导承 担?客观有效的督促检查,就会像一面镜子,把学校领导人的管理实绩照得清 清楚楚。

(二)检查的类型和方法

1.检查的类型 从检查时间来分,有平时检查和阶段检查(或叫经常性检查和定期检查)。 只有平时检查,没有阶段检查,便不可能深入发现问题;只有阶段检查,没有 平时检查,便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但比较起来,平时检查应是基本的检查方法。 平时检查如能持之以恒,防患未然,就不会使工作造成重 大损失。 从检查范围来分,有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或叫重点检查)。全面检查包 括德、智、体、行政、总务诸方面。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的检查,实际上 是全面检查,只是侧重点和深度有所不同。全面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工 作的全面情况,对计划执行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但这种检查,不易深入发现 问题的本质。为了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必须进行专题检查。专 题检查的内容决定于检查的目的。例如为了深入了解某个问题发生的原因,为 了总结某个优秀教师的经验,为了吸取某次重大事件的教训,为了从理论上研 究某个教育、教学上的问题等,都有必要进行专题检查。这种检查,必须组织一部分力量,集中一段时间,由学校领导人亲自主持,才能有效。这种检查有 利于提高学校领导者的管理水平。 从检查方式来分,有自上而下的检查、相互检查和个人自查。自上而下的 检查,即领导者对下属的检查。这种检查有监督、考核的作用。前面谈到的平 时检查、阶段检查,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均属于这一类,都是领导者对下属的 检查。这是最常见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检查。管理过程的检查环节,主要是指这 种检查而言。但是光有这种检查是不够的。真正起调节作用的是相互检查和个 人又查。相互检查是学校成员之间互相进行的一种检查方式,如教师之间的相 互听课、相互检查教学笔记和学生作业、班级之间相互检查清洁卫生、遵守纪 律情况。这样检查比之领导对下属的检查,更为具体和深入,运用得好,能起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鞭策、共同勉励的作用。学校领导者对相互检查这 种方式不要以为是群众之间的事而放任不管,要有意疏导,使之经常化。对学 生来说,相互检查是培养他们自治习惯的好方式。个人自查,是学校成员的自 我检查。这种检查又有两种,一是按上面布置的提纲来进行。全面检查时,往 往采取这种方法。二是学校成员自觉地自我回顾,如很多认真负责的教师在教 完一课或一单元后写“教后感”,检查自己在教完一课或一单元之后有哪些心 得体会,有哪些缺点、问题和今后改进措施。个人自查是有强烈的责任感的表 现,要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才真实可靠。

2.检查的方法 检查的类型不同,检查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一般说来,平时检查即经常 性的检查,主要是为了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因而多半采用这样一些方 法:巡视观察、个别交谈、参加活动和随堂听课。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听 课在学校领导人的时间表上应占有重要地位。听课的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 经常性的、事先不通知教师的听课更能了解到教与学的真实情况。

(三)检查的基本要求

这里说的基本要求,是指阶段检查而言。要使阶段检查有效,必须注意以 下几点:

1.要客观,不要先入为主。

2.要深入,不要蜻蜓点水。

3.要依靠群众,不要搞孤家寡人。

4.要有改进措施,不要坐而论道。

四 总结提高

(一)总结的意义和作用 总结是管理过程的终结环节,说明一个管理周期告一段落。总结是对前面 几个基本环节——计划、执行、检查的总分析和总评价,同时又与下一个管理 周期紧密相连。总结的成果是下一个管理周期的基础。因此,总结具有承上启 下的作用。总结是为了提高,既要肯定成绩和经验,又要指出缺点和教训,从而发扬 成绩,吸取教训。总结就是回顾过去,把在实践中的大量素材加以概括、提炼, 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今后的管理活动减少盲目性。总结的过程,是领导 者提高认识的过程,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

(二)总结的类型和方法 按时间分,有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按性质分,有全校性的总结、各部门 的总结、专题总结和个人总结。

(三)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要靠平时积累资料。

2.总结要与计划相对应。

3.总结要突出中心。

4.总结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着眼于未来。

5.总结忌“吹”。

6.总结忌“拖”。

计划、执行、检查、总结这几个基本环节的有机结合,构成学校管理的全 过程。正常的学校管理,就是遵循这一程序来进行,全部管理过程构成一个循 环,也就是一个管理周期。这个管理周期结束,第二个管理周期也就紧接着开 始。管理过程的几个基本环节,顺序不能颠倒,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互 相关联、互相促进、互相依存、互相交叉的。

计划统帅着整个管理过程;执行是为了实现计划;检查是对计划的检验、 对执行的监督;总结是对计划、执行、检查的总评价。但是,这几个基本环节 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阶梯式地螺旋上升,不断前进。

五 学校管理过程中常见的弊端

学校管理过程中常见的弊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管理过程不完整。不是 缺了这一环,就是缺了那一环,或者存在着薄弱环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 这就是说,第一个基本环节就没有,或者脱离实际,要求太高或太低;或 者空洞无物,无法执行。产生这种弊端的原因是学校领导人对制订计划不重视, 把制订计划看成是走过场、应付上级的差事,不是自己动手,而是委托给中层 干部去办。克服这个弊端的办法是,学校领导人要充分认识制订计划的重要性。

(二)执行与计划脱节 所谓执行,就是实现计划,把计划变为现实。但有的学校常常出现这样的 情况:计划根本不管用。报告计划以后,把计划束之高阁,计划是一套,执行 的是另一套。出现这种弊端的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人计划观念不强,没有养成 按计划办事的习惯,也是责任感不强的一种表现。克服这个弊端的办法是,在 执行中常常想到计划,用计划指导行动。领导人不仅自己要养成按计划办事的 习惯,还要教育下属也养成这个好习惯。

(三)有计划,无检查 人们常说的“有布置,没检查”就属这一类,这是管理过程中最常见的弊 端。所谓

检查,主要是针对计划来的。订的计划是否符合实际?是否需要修改? 计划执行得怎么样?能否按时完成?必须通过检查才能发现。有计划、无检查, 计划就将失去作用。出现这一弊端的原因,是学校领导人对检查在管理活动中 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原因是计划订得不具体,无法检查。克服的办法,除 了领导人深刻认识检查的重要性以外,还必须注意把计划订得简明而又具体, 便于检查。例如可根据学校工作的总计划,将全学年(或学期)的重要工作和 重大活动按周次排列,规定完成时间和负责人,这叫学校“行事历”,或叫“行 政历”。领导人应将“行事历”公之于众,让群众都夹督促检查。

(四)有检查、无总结,或总结不及时,不深入 检查和总结,是两个紧密相连的环节。检查是总结的基础,检查的成果, 有很大一部分应体现在总结上。检查重在发现问题,总结重在解决问题。有检 查、无总结,实际上是只发现问题而不解决问题,这是管理过程的严重弊端。 产生这一弊端的原因,是领导者在检查阶段目的不明确,为检查而检查,以致 在总结阶段,觉得没有什么可总结的。总结不及时、不深入,更是常见的。 从以上弊端可以看出,学校管理过程,不是简单的几个基本环节的问题, 涉及工作作风问题。学校领导人,即使懂得了学校管理过程的几个基本环节, 如果没有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还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出 色的管理者。

第五篇:如何提升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与实践水平

人类认识活动的发展不仅体现为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且体现为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发展。辩证思维作为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最高成果,既是人类实践和认识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可靠手段。在认识高度发达、意识能动性高度发挥的现代,掌握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辩证性质,对于我们提高思维能力,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

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首先,认识要不断地深化。因为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人们不应满足于这种认识,而应当把这种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其次,认识要不断地扩展。因为客观世界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局限性的,人们应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再次,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因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稚移,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一要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深解;二要反对只认识局部而忽视整体;三要反对认识上的静止观点而不向前推移。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有意识的实践

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同时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认为人的认识先于实践,是先天就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反对脱离实践的夸夸其谈,反对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领袖人物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或者用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以“是否有用”等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在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才是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

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观点,是要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极端重要性,而不是要拿来代替它的“物质观点”,“能动观点”。承认了实践,就是承认了外界物质与意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不否认外界物质与意识,作为物质的客观相对独立存在性,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在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才是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

那么我们怎样在实践中如何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首先,要强化的学习意识,切实做到想学、真学、能学。其次,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切实做到会学、学好。第三,要善于挤时间学。要克服“工作忙没时间学”的思想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绝不找借口”,不能强调忙而不学。学与干是一对矛盾,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做到“两促进”、“两不误”;第四,要重视知识的更新。目前,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的保鲜期”相应缩短。对于学习来说也应与时俱进,既要强化继续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地增长知识,又要不断更新知识,创新学习。

那么,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呢?首先要具备读有字之书的能力,要善于阅读书本。有字之书,是我们平常说的用文字记载的知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本上记载着人类丰富的历史经验,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要在阅读有字之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所阅读材料的内容,了解其内涵,把握其真谛、精髓、实质,这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其次,要具备读无字之书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

无字之书主要指实践。实践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字之书要读,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无字之书更要读,善于学习今人的经验,一要自觉地向实践学习,自觉了解实践,尊重实践,总结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二要自觉地学习他人的经验。善于运

用“他山之石”“攻玉”。再次,要在读书的过程中打造钻进去、跳出来的能力。一方面要专心致志,用功夫去阅读书本知识,寻求“真知”。学习不能“撒芝麻盐”,要“打深水井”,切实深入进去,甘心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徜徉,并能够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真正消化吸收,变“他知”为“我知”。要在学习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善于通过外部特征和表面联系,挖掘反映对象的本质,乃至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在了解、读懂的基础上,能够跳出书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去。另外,要善于理论创新。在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同时,善于做“结合”的文章。

运用所学知识不是照抄照搬,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把握,灵活运用,并从中不断总结新鲜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形成新的理论,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从而不断使自身的工作得以提高和升华。

“选择比拼搏更重要”,其实质就是认知;没有正确的认知,不可能会有正确的选择。假如,我们选择的人生之路通往“地狱之门”,那么,我们越努力拼搏奋进,我们就会越迅速地接近灾难。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实。而古往今来由于愚昧导致的人类灾难几乎占据了整个人类历史,可见不能“独善其身”的人,也就无法解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就等于盲目地运动于危机四伏的人类世界,其后果不言而喻,其感受可想而知。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恰如来到公交车站,通向四面八方的汽车目不暇接。我们上车之前一定要了解这些车开往何方,否则的话,搭错了车就是走了弯路。尽早明白过来可以尽早下车,再去从新选择理想

的班车。而一生稀里糊涂的人,最后到达的终点一定是他不想去的所在。更何况生命何其之短暂,大多数人在幡然醒悟后才发现青春已经不在,继而遗恨终生。细心观察这种例子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比皆是,因此,不可不察。

上面的公交车的例子在于强调认知事物本质的重要。因此,成就人生必须通过“独善其身”打造提升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通过“兼善天下”来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唯如此我们才能张开“心灵之眼”,才能于今天透过眼花缭乱的社会事物表象洞察到事物背后的实质,才能在自我和社会的联系中找到契合点。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才”,进而成为时代“赢家”。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