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
第一篇:营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
坚决开展反腐倡廉营造和谐党群关系
党把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道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反腐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腐倡廉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共产党成立90年之际,作为基层检察院,更应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严肃查办大案要案与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相结合,坚持加强对干警的监督与发挥干警主观能动性的相结合,不断增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融的,检察机关坚持反腐倡廉,加强队伍的自身建设,增强广大检察干警拒腐防变能力,意义非常重大。坚决惩治和有力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政治任务,只有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搞好检察队伍自身反腐倡廉工作,才能使检察干警不断增强自觉抵御腐败侵袭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执法执检水平,才能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有效地打击腐败分子。保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顺
利地进行。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监督机关,肩负着依法惩治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定职责,是惩治预防腐败的职能部门,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找准检察机关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职能地位,明确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具体措施。
二、探索创新反腐机制,树立廉洁执法理念
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我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重点部门、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督和约束,拓宽监督渠道,形成监督合力,将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深入。坚持长效机制,坚持多种方式并举,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并重的举措,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深入基层贴近干部群众,力求实效。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办案程序。我院根据高检院《人民检察院扣押、冻结涉案款物工作规定》,及时制定《关于对侦查中暂扣涉案款物工作加强管理的办法(试行)》,对暂扣款物的工作流程做了详细的规定。认真执行一案一评估、一案一建议、一案一教育和录音录像通知书、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羁押情况告知书的工作机制,做好查办案件的评估工作,并针对发案单位存在制度上的弊端及时提出检察建议,同时做好发案单位干部职工共同维稳的法制教育。
(二)树立廉洁执法理念,加强监督机制建设。院党组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执法办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落实各项党风廉政责任制,实施《回访监督卡》、《执法档案》、院情通报、
重大事项报告等内部监督制度,加强文明办案监督,健全检务督察制度,建立检察人员执法档案,确保公正、文明、廉洁执法。确保依法公正廉洁文明执法办案。
(三)建立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按照《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反贪、渎检、预防部门相互配合,进一步提高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水平的通知》的要求,我院要求侦查部门在查办案件的同时,要增强预防意识,自觉履行预防职责,积极开展“一案一评估,一案一建议,一案一教育”的活动,充分发挥办案的治本功能,配合预防部门开展预防工作。预防部门与侦查部门及时沟通联系,在重点单位案件、重大典型案件侦查的适当时机,及时跟进开展预防,以拓展、延伸惩治效果,增强预防成效,形成惩防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三、突出重点,构建反腐倡廉工作体系
(一)构筑以思德提倡廉政的道德防线。
一是反腐倡廉,重在教育,要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预防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对全体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上让干警“充电”,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使干警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和严重性,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二是弘扬廉政文化,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广大干警的思想政治水平。
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落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落实人才兴检措施,不断优化和充实检察队伍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扎实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二)构筑以监督保持廉政的权利防线。
一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领导干部是检察权利运行的焦点,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加强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加大执行领导干部财产收入申报制度,让自己的经济来源透明化,杜绝财产来源不明的情况发生,有效防止腐败。
二是加大对执法办案的监督力度。检察工作是围绕执法办案开展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反腐倡廉工作必须突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加大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犯罪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发现犯罪、侦破案件和预防腐败的能力。重点查处人民群众最为关注、反映最为强烈的职务犯罪案件。我院去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职务犯罪案件10件14人,其中贪污案2件4人,受贿案2件2人,挪用公款5件7人,渎职侵权案1件1人。
(三)构筑以惩处保持廉政的惩治防线。
一是严肃查处检察人员违法违纪案件,以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作风确保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加强对执法办案环节的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督查,把监督关口前移、注重预防、注重治本、变事后查处与事先预防并重。
二是积极做好腐败案件的查处工作。对各类腐败案件一经查实,要严惩不贷,做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确保查办案件的政治、社会和法纪效果。我院坚持以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为抓手,深入查办发生在旧城改造项目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在对某国有城建公司陈某涉嫌受贿立案侦查中,又发现该公司总经理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共立案3件5人,避免企业资产流失300多万元。
三是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对那些为检不廉、执法不公、作风不良等违法违纪现象,要综合运用组织手段进行处理,防微杜渐,起到警示、教育、保护作用。针对预防职务犯罪,我院各个业务部门通力合作,去年共进行个案预防6件,对5个重点工程项目开展专项预防,开展预防咨询9次,发出检察建议49条,均被采纳,开展预防宣传警示教育15次,受教育干部群众9000多人。针对今年汕头市“三旧”改造工作的任务,在我区“三旧”改造工作中开展法制服务,及时走访区“三旧”改造办公室、区国土分局、东墩街道、浮西社区开展调研工作,并制定“预防提示”发给有“三旧”改造任务的单位,及时对预防职务犯罪环节进行提醒。
正如古人所说:“非言之难也,行之惟难。”要从理论上释明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不困难,而真正再行动上坚持反腐倡廉却很不容易,反腐倡廉工作任重而道远,它需要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从党风廉政教育、法制健全、机制创
新、深化改革、舆论监督等方面,要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仅在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提倡反腐倡廉,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更要全面推进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反腐倡廉教育力度、权力运行进度力度、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力度和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水平。
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持久以恒、长期作战的思想,进一步增强依法履行检查职责,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的责任感,坚持反腐倡廉长抓不懈,坚持拒腐防变警钟长鸣。
第二篇:如何构建新时期的党群干群和谐关系
摘 要:党群、干群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定,同时也影响到社会是否稳定和谐、是否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从总体上讲是健康和谐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影响到我党政治优势的发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党员干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认识和积极化解这些不和谐因素,采取有效方法,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于我们从容应对挑战,增强执政本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和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46-02
如何正确分析和把握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之间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探讨并研究在新时期如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与方法,加强和巩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构建新时期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我们党虽然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力度,还在其教育、引导方面也增加了许多内容,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认识程度上、对党的领导干部的观念、行为等理解上还存在着很多的看法,群众的思想、观念及某些想法和党的意图有时不能达到有机的统一。也正是因为党群、干群之间在思想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观念问题,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就出现了部分干部“不知道群众在想些什么”,群众也“不知道干部在做些什么,干部感叹“现在的群众越来越不听话了”,群众道怨“现在的干部越来越不像话了”等现象。
在新形势下,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的。如何构建新时期的党群干群和谐关系,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并发展好其根本利益,是新时期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所面临的新问题。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不和谐因素的存在绝不是因为我党的基本路线、纲领、理论有问题,也不是因为政策方针出了问题,而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不到位、工作作风不严格、生活作风不严谨等,忘记了我党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血肉相关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沟通、疏通不及时,利益照顾不周全等。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感情逐渐疏远,思想存在隔阂。一是群众的思想观念和党的意图、领导干部的工作指导思想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分歧和差距。二是领导干部在政治资源、社会交往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距离拉开了,普通百姓与领导干部缺乏感情上的沟通和认同,因此,干群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地疏远了。
其次,对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适应,是造成新时期党群、干群之间矛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少数基层党组织不能根据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及时地转变党领导群众的方式以及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方法和考评机制都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等,这都影响了干群关系。
第三,基层组织无所作为或难以作为。新时期,党群、干群矛盾大多都集中在基层。其主要原因是基层组织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去落实、实施,很多政策在落实、实施过程中多少都会产生一些矛盾。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基层组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管理职能也在逐步淡化,而服务群众的职能却日益增多,这种“有职无权”的状况,不仅降低了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也使他们时而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再加上少数领导干部不体贴,关心民情民生宗旨意识淡化,不关心群众的疾苦等不作为行为,造成有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产生了危机感。
第四,社会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虽然党群、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干部,但作为矛盾的另一方人民群众,长期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部分人民群众素质较低,整体利益、大局观念不强,法制意识淡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作风、自私自利观念严重等。这也是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增多的重要原因。
第五,不畅通的群众诉求渠道。不力的解决诉求的机制,“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工作机制的缺乏,随意性的解决问题等。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现象,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或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等等。所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都反映了我们的不畅通的群众诉求渠道。
我国社会现实中客观地存在着一对就是干群关系。干群这对基本关系的和谐与否,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尤为重要。新的历史时期在处理干群关系、解决干群矛盾时,决不能忽视几个原则。这些原则既是历史经验的概括总结,也是新时期解决干群矛盾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领导同群众之间发生了矛盾,领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矛盾的主要责任也在于领导。”在新时期干群矛盾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原因也很复杂,但矛盾的焦点在具体的干部身上。既然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主要方面在于领导。因此,我们的着力点就应该放在加大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力度上。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领导干部自身的问题引起的干群利益矛盾比较突出,有的干部认为手中的权力就是为追求个人利益服务的,忘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服务宗旨;有的干部不深入群众,不切实际,高高在上,趾高气扬,弄虚作假,大大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其应有理解和信任;有的干部提携亲信,假公济私,贪污腐败,拉帮结伙,导致群众不满;有的干部科学管理能力不强,工作方式简单生硬、粗暴无理,法治观念淡薄,在日常实际工作中群众的感情常常受到伤害。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七一”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一再强调,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拜人民为师,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的疾苦。一个“拜”字,一个“真”字,为改善干群关系指明了方向。浏览各地方的党建网,不难发现无论哪里其实都很重视干群关系,也有很多的政策或制度去为改善干群关系而努力,那为什么还是收效甚微呢?关键还是这个“真”字,往往有些干部只把慰问群众、走访群众当成是工作,要么逢年过节送点慰问品,要么有什么活动了就去看看走走过场,一年里能走进群众家里,听听群众心声的干部少之又少。如果每名干部都能把群众当亲人,付出一颗真心、付出一片真情,不怕麻烦、不怕辛苦,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那又何来干群关系紧张之说呢?可喜的是我们的领导人,我们的政府一直对群众工作非常重视,胡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要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今年,各地也纷纷成立了群众工作部,不仅体现了群众工作在党委工作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也为群众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职能保障。群众工作宜疏不宜堵,群众工作部的成立不仅有利于为群众解决难题,疏导群众情绪,更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有效解决当前干群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新时期和谐密切的干群关系,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民本思想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前提条件。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我们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让我们坐在台上。”所以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民本思想,时刻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民群众来开展,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强化公仆意识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基本要求。公仆意识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然而有的领导干部主仆意识错位,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了“被人民服务”,甚至演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导致权力的扩张和腐败的滋生。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公仆身份,要站起来当伞,为人民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做牛,为人民群众鞠躬尽瘁,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第三,深入体察民情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目前我们大多数在岗的干部基本上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险恶的环境和生与死的考验,很难体会到军民相濡以沫、血肉相连的真切感受。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面对面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做到能吃群众饭、会说群众话、善办群众事,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第四,维护群众利益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核心问题。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都是将解决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无论形势和情况怎么变,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观念不能变。只有时时处处关注民生,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取信于民,才会使群众自发地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第五,加强教育引导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有力途径。由于群众的意见往往是有差异、分散的,对我们的主张不理解,甚至抵触和反对。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采取走访座谈、个别沟通、来信来访、慰问帮扶、谈话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使广大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改革、作出贡献。第六,畅通信访渠道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重要保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群众话有地方说、意见有地方表达、利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维护,因此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
总之,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关键要完善制度建设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只有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才能充分发挥共产党人应有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正确认识党群干群和谐建设是实现全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构建新时期党群干群的和谐关系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力量源泉。
第三篇:新时期干群关系如何更和谐
2010-05-06 10:54: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个“大兴”的要求,首要的就是“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告诫,“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广泛改善”。
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危难时刻各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救助灾区群众,“同人民在一起”成为震撼人心的时代强音。然而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和野蛮拆迁等事件引人注目。这些事件反映出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的紧张状态,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增加了社会改革进步的成本。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成为日益迫切的现实要求。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执政环境中,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党员干部应树立怎样的群众观和权力观?如何使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本期“时事观察”,将在这些方面作出思考。
寻找干群关系的和谐支点
● 于建嵘
改善干群关系,离不开转变干部作风,但更为关键的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和监督,树立服务本位的权力观。干群矛盾的背后,是利益分配的不公和失衡,必须构建有效的利益诉求和调解机制,确保利益分配的公正性。
构建规范权力运行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个别官员的“替谁说话”言论,以及近期少数干部发威虐民的行为,说明干部的权力观、权力运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改善干群关系,固然离不开转变干部作风,但更为关键的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和监督,在体制机制上真正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服务本位的权力观。历史和现实经验都表明,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的长效权力运行机制应具备这样三个基本特征:
其一,权力结构科学合理。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适当形式的分权制衡,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其二,权力运行规范有序。其三,权力监督高效有力。改善干群关系,必须建立可操作性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当前有两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一是监督的敏锐和有效,需要打通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梗阻,在制度上形成内外监督的合力,有关部门发现问题不能老是落后于“网友曝”;二是问责的及时和严肃,一些问题官员“果然个个还在”,或者暂避风头旋即闪电复出,这些都使问责机制陷入“空转”,容易激起公众的更大不满。
以分配公平破解利益困局
近年发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工权益等往往是主要起因。干群矛盾和冲突,无不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相关联,反映了利益分配的不公和失衡。
利益失衡,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冲击。以维权抗争、社会泄愤等为代表的群体性冲突事件频繁发生,高昂的维稳成本已成为难以承受之重。近日,清华大学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指出,近年各地维稳投入明显上升,已成为地方政府一项占相当比重的常规支出。
有矛盾和冲突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对待这些矛盾和冲突。文明法治的社会有自动纠偏、自己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事实一再证明,那种自上而下压力维稳方式成本高、代价大,越来越难以持续。因此,我们需要树立科学的维稳思维,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而理顺利益关系,实现分配公平,融洽干群关系,是从源头上“创稳”的重要一环。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在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体制,构建有效的利益诉求和调解机制方面有所作为。让社会各阶层真正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同时,切实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建立各种利益表达组织和机制,让弱势群体能在体制内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用法治等制度化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实现长治久安。
总之,当前的干群矛盾和冲突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冲突,破解冲突背后的利益困局,确保利益分配的公正性,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保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以制度推动干群良性互动
● 张荣臣
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少数党员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干群关系。密切干群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构筑一个干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
干部行为是群众认识党的最直观标志
1940年3月至7月,由陈嘉庚率领的南侨总会慰劳团回到祖国,慰劳抗战中的祖国军民。在重庆,陈嘉庚看到的是官僚腐败,社会奢靡,铺张浪费。而在延安,他看到的是官兵平等、军民团结、同仇敌忾。最后陈嘉庚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确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成功的根本。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干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历史经验说明,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取决于对党的干部的认识和判断,党员干部的行为是人民群众认识党的最直观、最形象的标志,是人民群众决定是否跟党走的重要判断依据。
从根本上讲,今天党群、干群关系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少数党员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干群关系。
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的关系
表面上看,干群关系指的是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密切干群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需要构筑一个干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
一是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说得很明确,就是所有的公职人员都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
党的十七大指出,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民主选举权利的有序、有效运用,将强化人民群众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从而有效地维系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致力于发展,构建发展成果的共享机制。干群关系的改善,最终要以群众利益为纽带,互动也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动,并且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来进行。
三是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继承和创新群众路线“传家宝”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传统,亲民爱民的形象,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政治优势,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无形资产,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
在全面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干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有了很大变化,要求我们既守正又创新,开启干群关系的新局面。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创新和发展群众路线,树立反映时代要求的群众观,建立和谐干群关系,已经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群众工作是衡量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应该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深入到群众的日常实际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下大力气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其次,拓展和畅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提高公民参与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快落实的。最后,把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并加以量化,从制度上形成干部眼光向下的推动力。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何构建和谐干群关系
时间:2008-01-05 录入员:swweng 阅读数:[229 ] 文章来源:汕尾日报
省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关键在党。”这一阐述对于构建和谐干群关系,推动汕尾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构建和谐汕尾,离不开和谐的干群关系。如果构建和谐汕尾是一项百年大计工程,那么,干群关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石之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见,和谐的干群关系,对构建和谐汕尾具有无法估量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市干群关系虽然总体趋势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干部队伍素质低下,伤害干群关系
有些干部在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等方面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群众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一些干部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强,自律不严,思想作风存在严重问题,缺乏群众情感,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引起群众强烈反感,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
(二)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埋下干群矛盾的伏笔
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物质资源有限,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利益需求,这就为干群矛盾埋下了伏笔。如果经济文化得不到较快发展,供给长期不足,就会导致干群矛盾激化。
(三)落后的沟通机制导致干群的隔阂加深
近年来,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要求明显增强,对自身利益和社会事务表现出了很强的关切,由此产生了包括利益诉求、民主诉求等在内的多种诉求,而且表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些诉求,都需要通过畅通的干群沟通渠道来表达。然而,现阶段的干群沟通机制不完善、沟通渠道不畅通的问题比较严重,群众的呼声不能及时反映到干部耳中,导致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时常产生一些偏颇;当群众对有些方针政策产生不理解时,往往又得不到及时正确解答,导致干群间隔阂加重,误解加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群众就有可能选择非规范、不合法的渠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形成对抗。
如果干群关系存在的上述问题不解决,就根本谈不上构建和谐汕尾。那么,在新形式下,如何按照构建和谐汕尾的要求,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加快发展是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了,解决干群矛盾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密切新形势下的干群关系,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两个方面问题。一要注意解决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问题。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是最容易产生干群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地区和人群。因此,党委、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优先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认真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还要帮助贫困地区加快经济发展,使他们尽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二要注意解决统筹发展的问题。我市经济发展已进入了关键阶段,也是社会矛盾最为凸出的时期。因此,干部要通过察民情,听民意,集民智,化解各种矛盾,从各方面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
(二)提高干部素质,不断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前提。干部队伍建设包含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当前,从密切干群关系的角度看,迫切需要抓好作风建设。作风问题,是事关党的形象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干部作风正,干群关系就密切,党和政府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干部作风不正,干群关系就紧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就有意见。所以,党员干部一定要融入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干部与群众才能感情融洽,转变作风,磨炼党性,提升先进性和办事能力,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畅通沟通渠道,形成干群关系良性互动
干群之间畅通沟通有释放压力、排解情绪、缓和矛盾的重要社会功能。当前,沟通不畅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要求干部要畅通沟通渠道,随时听取群众意见,解答群众的疑惑,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随时随地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建立干群面对面的沟通制度,形成民意畅达,利益关系和谐的社会调处格局。
总之,我们要以省十次党代会的精神为指导,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为汕尾的富裕文明、繁荣兴旺,为汕尾的和谐发展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演绎出更灿烂的精彩。(作者布晓青 单位:中共汕尾市委党校)
论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发布日期:2008-03-10] [作者:] [来源:]
赵顷霖
(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民政府,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摘要:正确处理干群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理论基础,必须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快经济发展,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强民主建设,建立通畅有效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机制;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关键词:干群关系;和谐社会;群众观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对中国社会实行一元化领导的政治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重要作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党的干部是党的骨干力量,在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党群关系集中体现和反映为干群关系。干群关系,主要是指担负党、国家与社会事务和公有企事业经营管理的领导干部(也适用于虽不担任领导职务但握有权力的执法人员)同在其领导下以普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从事直接生产劳动的群众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干群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干群关系和谐才能促进党群关系和谐,进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思想理论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奋斗目标和远大前途。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精髓是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唯物辩证的方法。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根本指导思想。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干部必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P103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共产党的一切事业都是群众的事业,离开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自觉斗争,就将一事无成。为了把群众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更好的领导群众夺取各项事业的胜利,党的干部必须把正确的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坚持走群众路线。
当前我国社会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正经历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新的历史阶段,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干群关系尤为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深入群众中,做好宣传、教育、动员、组织群众的工作,才能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心同德战胜前进中的困难,使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奋斗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P857)“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2]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紧密相连。与资产阶级思想家极力掩饰阶级性、宣扬所谓“普适性”根本不同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讳言他们以及他们所创立的学说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属性。他们认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3](P258)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p283)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p285)毛泽东同志则公开宣称“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根据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里的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已由原来在纯公有制的计划经济基础上,只有分工不同,而对生产资料大体处于平等地位,传统上被称为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演变为在多种所有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十个阶层中,只有私营企业主是剥削阶级,主要收入来自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其余的都是劳动者。劳动者中只有个体工商户和农业劳动者属于小生产,其余都属于工薪阶层,主要收入是以各种形式劳动获得的工资,按传统的阶级划分理论都应该属于工人阶级。但是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职业和实际拥有或支配资源的数量及其重要程度不同,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又都是各具不同利益的阶层。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要求党和政府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站在党性的立场上,考虑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最大多数人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既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兼顾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亲密和谐的干群关系。
3. 坚持唯物辩证法,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对于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的意义,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p742-743)在唯物辩证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等诸多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中,最核心的当属唯物辩证法这个被恩格斯称为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5](p532)而“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6](P299)列宁曾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7](P213)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7](P305/192)
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并不是说干群之间不存在矛盾。恰恰相反,正因为存在着矛盾,才提出了这个任务。我们要运用社会矛盾和阶级分析理论结合阶层分析方法具体研究新条件下干群关系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对于干群之间存在的矛盾不能回避,更不能掩盖,只有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弄清矛盾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调节,才能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我国现阶段干群关系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党历来重视干群关系问题,党一成立就宣布,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党的最终目的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彻底解放。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P1090-1095)长期以来,各级干部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群众夺取了革命和建设时期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的干部同群众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 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反映了人民的意愿,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许多党员干部积极实践党的宗旨, 坚持走群众路线, 努力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 廉洁奉公, 勤政为民, 在各条战线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了求真务实、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促进了干群关系的进一步密切。正因为此, 人民拥护党的领导, 始终对党怀着深厚的感情, 干群关系总的是好的。
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 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环境下, 干部同群众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和单位干群关系不协调, 有的甚至搞得很紧张。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既有干部作风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思想失范的原因。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由于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阶层的分化也不断加剧,出现了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人们心态的不平衡,会引发部分群众对党的现行政策产生怀疑和不满,甚至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严重地影响干群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掌握公共权利和公共资源的干部与群众相比,总是处于强势地位。借助这种强势地位,他们往往比较容易实现自己的利益,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在农村,干部掌握着稀缺资源,在土地承包、山林管护、开矿建厂、经商办企业等方面占据有利条件,致富的天平一再向干部倾斜。在企业,利益分配也严重偏向干部阶层,企业经营者无论经营好坏都能获得较丰厚的回报,相比之下工人工资水平明显偏低,福利下降,形成了巨大反差;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由于身份、地位和行业的差别,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和部门,凭借国家特许政策和对公共资源的占有,其干部职工享受着比一般行业高出数倍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导致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心理失衡,往往把不满情绪指向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
2.由于干部作风不正和群众利益受损引起的矛盾
一些干部宗旨观念不强,群众意识淡薄,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认真履行职责。对干群之间的“主仆”关系摆得不正,遇事不同群众商量,不搞咨询论证,开展工作往往不能从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导致群众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利益得不到维护。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部分干部与民争利,借助自己手中的权力,谋求自身利益,损害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特别是在农民土地占用、城市拆迁、企业改制中,有些干部或者不按规定落实政策,或者滥用权力、违规操作,或者克扣、挪用各项费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大量农民、工人和拆迁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群众反响十分强烈,时常导致群体事件发生。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增加了群众负担或使群众利益受到较大损害。
3.由于群众对干部为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不理解而引起的矛盾
在改革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为实现人民大众的长远利益而采取的各种改革措施,不可避免地要触及部分人的利益。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干部在执行、落实国家政策的过程中,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经常和群众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如修路、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占用农民土地,政府赔偿不到位或是群众漫天要价,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就会引发干群矛盾。此外,在对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关系的认识和权衡上,有时群众和干部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产生一些矛盾。作为党委、政府方针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干部往往考虑长远利益,注重长远发展,而一些群众只重视眼前利益,与干部着眼长远的认识相去甚远,导致群众对干部不理解、不支持。
4.由于民主法制建设不足引起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与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民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法制意识、法治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尽管党在不断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创造条件,如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干部任用中的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等等。但是,实事求是的说,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需求。这既表现在我们民主政治发展的总体水平上,也表现在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层面上。群众正常利益的表达与政治参与渠道不通畅、不完善,沟通渠道过长过窄,沟通双方缺乏主动性。在不少地方,群众的意见得不到正常的反映,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罢免权等民主权利还得不到正常的行使和法律的保障,以致造成了群众与干部之间信息阻塞,情绪对立,甚至产生对抗等过激行为。在法制建设方面,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道运用法律来衡量执政党及其干部的行为,这就要求执政党改变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求党的干部由过去主要依靠政策向依靠国家法律的方式转变,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从目前来看,虽然我们党已经明确提出和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提出了“依法执政”的理念和要求,但是,在党的一些领导活动和执政行为中,既存在有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更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一方面,破坏了法律应有的严肃性,降低了法律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这些做法直接影响和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会给干群关系带来影响。
5.由于一些群众思想失范和行为适当引起的矛盾
干群关系不谐调,矛盾的主导方面在干部。根本问题在于干部没有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不可否认,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也是引起干群矛盾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市场机制条件下,部分群众产生了急于求富和盲目攀比的心态,部分群众由于强烈的失落感,甚至产生了仇官仇富的心态,这些不正常的心态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有些群众只要权益,不承担义务;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要民主,不要法制;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甚至采取违法手段和过激行为,从而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三、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对策
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总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一切工作必须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通过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干部作风建设和加强群众教育工作,不断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融洽的新型干群关系。
1.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我们共产党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党的干部要永远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 对党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是我们党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特有的政治优势, 是我们党的传世之宝。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形势和条件下,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 我们党的宗旨没有变, 因而, 群众观点作为我们党的根本观点, 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根本的领导作风、工作方法也决不能变。各级党的干部都应像焦裕禄同志那样, 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儿子, 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 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 同群众建立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 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党员干部头脑中深深扎下根来, 并不断发扬光大。
2.加快经济发展,协调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解决干群矛盾的根本途径。当代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加大利益整合的力度,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尽快建立与改革目标相适应的、体现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利益结构,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的利益成果,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调整利益关系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绝大多数人受益原则。调整利益关系首先要着眼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历来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每项决策、每项改革措施都应使广大劳动者成为主要受益者。要认真分析政策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影响,合理分担改革成本,并对弱势群体特别是特困家庭、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贫困农民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尽可能让他们少负担、多得利。二是统筹兼顾原则。所谓统筹兼顾,即在社会利益调整中兼顾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个人与集体等利益关系,做到正确反映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三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实践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公平、效率二者的关系。既不能为了公平而牺牲效率,也不能单纯追求效率而不顾公平。目前我们应把公平放在重要位置,引起高度注意。四是共同富裕原则。共同富裕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达到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共产党是为最大多数人民谋利益的,为大多数人谋幸福、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使命和责任所在,也是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基础。
3.加强民主建设,建立通畅有效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机制
充分发扬民主,提高群众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水平,实现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积极互动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重要一环。第一,要努力提高群众参与政治的意识和水平。广泛的政治参与,意味着人民群众与党和国家之间的积极互通,人民群众通过不同形式的参与,一方面表达自身的利益、愿望,另一方面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人民群众普遍参与所形成的政治效应能够发挥强大的监督功能,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对法律和社会公众利益负责。同时,政治参与满足了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愿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增进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权威的认同。
第二,要建立通畅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是人民群众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权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民群众个人或一定的利益集团向政府提出自己愿望和要求的正当行为,也是党和政府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利益表达渠道多样并畅通,可以使各利益主体与党和政府之间互相沟通、相互了解,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得到落实的具体体现。一是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 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二是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沟通渠道。在党委领导、政府协调的前提下,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逐步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沟通格局。当前,要着重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通过党内渠道实现干群沟通;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通过民主渠道实现干群沟通;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通过社会渠道实现干群沟通。三是建立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的制度。通过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和信息发布、接受垂询等方式,在干群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通道,让干部随时听取群众意见,解答群众的疑惑,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及时向群众宣讲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随时随地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前提。干部队伍建设是伴随一个政党发展始终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含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当前,从密切干群关系的角度看,迫切需要抓好的是作风建设。作风问题,是事关党的形象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作风正,干群关系就密切,党和政府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作风不正,干群关系就紧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就有意见。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形成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8]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一是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二是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三是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四是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五是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六是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七是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八是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在人民群众中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5.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没有其他特殊的利益,党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向的。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为实现人民大众的长远利益而采取的改革措施,难免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党的干部要向群众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解释和宣传教育工作。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识大体、顾大局,摆正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关系;要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编写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群众中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努力增强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同时,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也要敢于面对矛盾、解决矛盾。要站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决不能由于极少数人的眼前私利,而危害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对极少数私欲膨胀、不顾大局的人,要敢于批评、敢于碰硬。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决不是遇着矛盾绕道走。只有在工作中出于公心,不断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维护最大多数群众的眼前和长远利益,党的干部才能得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构建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四篇:和谐师生关系,营造爱的氛围
[摘要] 古人曾有“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名言,它深刻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传道”中的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和谐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认知为前提的;关爱学生是为人师表的具体表现,更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根基;以正确的人际相处原则去处理师生关系,做到尊重与信任学生;对待学生的优点,我们要用“放大镜”;对待学生的缺点,我们要用“缩小镜”;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每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学生更是一种激励。
[关键字] 了解 关爱 尊重 自信 宽容 激励
古人曾有“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名言,它深刻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传道”中的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和谐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作为一名职业中专的班主任老师,常常为班级中的点滴小事伤脑筋。例如:早操时做操质量不高;上课时学生与任课老师顶撞;通学生通宵上网,白天上课睡觉;寄宿生晚就寝不守纪律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经常遇到的。现在职业高中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相对而言,素质也普遍较低,面对他们的调皮、叛逆、悲观、厌学等多种情况,为了稳定学生、吸引学生、激励学生,真正让这些“野孩子”能在职教这一片天地里“安营扎寨”,并把他们培养成为能适应社会需要,将来有所作为的人,这就要
- 1
二、关爱学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根基
一句问候之声,一份关爱之情,都能打动人的心灵,何况是亲密的师生关系更是如此,关爱学生是为人师表的具体表现,更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根基。恰到好处地关心学生,尤其在学生遇到失败、挫折的时候,班主任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从而使他们发自内心感激、尊敬老师,师生之间的情感就会变得浓厚,关系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我们职业学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作为班主任首先要热情地接待学生,亲自带他们熟悉学校的环境,让他们感到学校就是家的感觉;当天冷时,我总是提醒学生添加衣服;学生生病时,我总是亲自带学生去医院;当学生遇到失败我总是适时的安慰他,鼓励他;当学生有困难时,我总是尽我的一切能力来帮助他„„ 这样,只有当学生了解了老师是真心关心他的,当他违纪你去批评他时,他就不会有对抗心里了,他就会信服你。现在的学生个性强,好胜,有逆反心理,喜欢挑战老师说的“不许”,如果我们全面了解、关爱每一层面的学生,就会与全班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一来,全班学生都会积极配合和非常愿意接受班级的管理。
我曾读过一位法国作家创作的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首先大施淫威,行人为抵抗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却清风徐徐,行人顿觉风和日丽,暖流涌遍全身,解扣,脱衣。其结果,不言而明。由此可见,高高在上的威压、震慑并不是老师的法宝,而“涌遍全身”的“爱”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我班有个叫王莎的女孩子,有一次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之后,她没有交试卷,为此我找她谈话,她却一直保持沉默不愿和
- 3在暑假二个月培训中就已是大名鼎鼎,成了无人不知的“名人”了,来到我班他更是惹事不断,但我从不厌倦对他的教育,想尽一切办法对他进行帮助。例如:他组织能力强,我选他当班长,各种大型活动都由他组织安排,提高他的威望,每天我不下二次找他谈心,总结他当天的成绩与不足„„ 在我的努力下,他终于不仅是一位好学生,而且是一位好干部了。
四、尊重信任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的。教学中教师应以正确的人际相处原则去处理师生关系,做到尊重与信任学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爱护和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教师应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一个孩子都是等同的,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茁壮的禾苗深受园丁的喜爱,虚弱的禾苗更需要悉心的呵护。作为教师我尊重、重视、喜爱每一个学生,对所谓的差生更是以表扬为主,使学生们每天面对的是老师亲切的笑脸、鼓励的目光。学生们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与老师实现了心灵的互动。如果有一位同学表现不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责这位同学,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这会严重损害这位学生的自尊心,但如果采取宽容的态度,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无声地提醒这位同学。课后再找他谈谈心,交换一下看法,我想这位同学一定会体会到老师是尊重和爱护他的,一切的矛盾和不快都会在理解、宽容中化为乌有。只有通过理解和尊重,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作用。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们班有两位同学,表现不是特别好,自我约束力差,却很有自己的个性,一次他们来找我要求换座位,
- 5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扬起自信的风帆。例如我每期给学生的评语总会有这样的话语“你真棒”、“你如果再努力一点,你将会更出色”、“我很欣赏你的xx”、“你一定会成为最优秀的人”、“你真让我感动”„„
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您若变成孩子,便有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瞬间成为乐园。” 让我们用满腔的热情,满怀豪情,黑板白灰励生态,红心赤血铸师魂,在最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的智慧之光主动生动地闪现!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呼唤,和谐师生关系在班级管理中,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就不要吝惜我们的情感,只有自己的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灿烂的希望之花。
参考书目:
1、
2、
3、
4、 《班主任工作创新》 周明星 中国人事出版社 《优化师生关系》 田泽
《浅谈如何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黄匡
《班主任工作范例与经验》欧阳炳焕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加强公安舆论引导 营造警民关系和谐
加强公安舆论引导
营造警民关系和谐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公共话语空间和重要舆论策源地,成为包容"体制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巨大场域。一些在"体制舆论场"中不能传播的信息有可能在互联网中传播,并迅速形成舆论。认真分析并逐步引导互联网公安舆论,努力提高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对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密切警民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大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 公安舆论 和谐 警民关系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各领域的应用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地域,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新闻媒体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要求空前高涨,一些涉警事件、一起刑事案件甚至一些小纠纷,如果处置稍有不当、舆论引导不及时,就会引起舆论炒作,警民关系紧张,影响公安机关的形象,影响社会稳定。
一、信息化时代公安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公安机关作为执法部门,历来是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扩展了各种监督渠道,也加剧了涉警舆情的扩散和传播,使公安舆论引导形势严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互联网被称之为继报纸、电视、广播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新型媒体,以其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受到广大公众的青睐,改变了以往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务的活动空间,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渠道和政府洞察、引导社会舆论的平台,成为社会舆论快速“传播器”和高倍“放大器”。一些个别问题可能借助网络引发舆论浪潮,出现“一人疾呼、万人参与、百万人关注”的“网上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现实社会,从而使维稳处理难度加大。
(二)公安机关舆论引导手段的相对滞后,有损公安形象的“危机”更多,破坏更大。公安舆论宣传作为公安工作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但随着公安保卫任务的日益繁重,特别是网上涉警舆情的日趋严峻,公安宣传舆论引导整体呈现“上热下冷”的滞后局面,主要表现有“五不”:一是思想认识不高。对舆论引导重要性认识不够,重业务轻宣传。二是网上舆情处置水平不高。对传统媒体沟通多,投入精力大,但是对网上舆论引导认识不深、办法不多,特别是面对涉警负面舆情,第一反应就是“删”、“封”、“堵”、“捂”、“不表态”,有的甚至无动于衷、麻痹侥幸、听之任之。三是对外宣传机制不全。宣传舆论工作有机构、缺人员、缺设备、缺经费,没有一整套强化舆论引导、应对危机处置的工作机制,一旦发生重大涉警舆情事件,往往慢一步、慢一拍,丧失工作主动权,造成工作被动。四是与媒体沟通能力不够。不善于与媒体和记者打交道,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生硬,缺乏应对技巧。尤其在涉及负面新闻采访时,部分民警不会说、不愿说、不敢说或者胡乱说,造成工作被动、形象受损。五是教育培训力度不够。民警参与舆论宣传知识方面的培训少,从事宣传工作的专业水平不高,提升新闻舆论引导的能力不够,新闻舆论引导、网上监控处置、专业评论分析相结合的专门人才队伍还没有形成,全警舆论引导的基本技巧还没有普及。
二.加强信息化公安舆论引导的应对之策
“不懂信息化的领导将丧失指挥权,不懂信息化的民警将丧失工作权”,信息化已经是公安工作的一场必然的革命,如何应对媒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已成为公安机关能力建设方面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加强信息化公安舆论引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引导:
(一)建立健全公安新闻舆论预测机制,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密切关注尤其是涉及公安部门方面的舆情、动态,特别是一些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以及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落实专人跟踪走访、回访,并做好法制宣传和停访息诉工作。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涉警敏感舆情隐患,抢占先机,防微杜渐。同时要对案(事)件发生的时段、地段、涉及到的群体对处置工作可能形成的不利影响和后果进行舆情风险评估,牢牢把握事态的发展方向,不断增强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性。
(二)建立健全警媒互动联谊机制。采取建立警媒之间经常性“交流通气”制度、定期交流制度、年终或节日与媒体开展联谊活动等方式方法,建立起与新闻媒体互信、互助、互动、双赢的和谐关系。要主动为媒体“报料”,方便媒体记者采访,联合宣传公安典型事迹。对采访涉警敏感问题的记者,要热情接待,妥善应对,引导其从维护社会稳定和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角度,客观、公正、准确地采访报道;对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要促请新闻媒体从内部渠道反映,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媒体,争取理解支持。
(三)建立健全网上巡查管理机制。一方面公安网监等部门要积极构建网上维稳工作新防线。招募网络人才,聚集网络精英,变被动应对为“主动进攻”,以“网上群众工作”、“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等形式主动拉近与网民的心理距离,架起融洽关系的桥梁,建立网络群众基础,有效引导舆论。另一方面要主动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完善网络运营法规,规范网络运行管理,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发展网络主流文化,加强网络舆论监管,提高人们的网络道德觉悟,引导人们既做责任公民、又做责任网民。
警民关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做好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根基。在当前信息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各类矛盾错综复杂,影响警民关系的不利因素增加。因此,认真分析并逐步引导互联网公安舆论,努力提高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对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密切警民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大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建柱在全国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结业式上强调树立现代传播理念拓展民意沟通渠道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社会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人民公安报.2009. 2. 提高信息时代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军事记者》2009年05期 3. 如何认识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青年记者》2009年11期
4. 《警察与媒体: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文集》孙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公安 5. 机关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02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