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SM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
简易工况测试方法是美国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 由不同的负荷试验方法中, 开发出的针对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测试的有效方法之一。检测中, 通过选择不同的加载功率, 不同的条件下模拟车辆在道路行驶时的排放状况。
1设备组成及原理
1.1 ASM系统组成
ASM工况法试验设备由轻型底盘测功机、废气分析仪、电气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软件、及辅助设备 (如电视机) 、安全保护装置、散热风扇等组成。
1.2 ASM测试原理和方法
将被检车辆的驱动轮停放于测功机滚筒上, 排气管插入取样探头。车辆启动, 检测员将车辆的车速控制并稳定到预定工况速度 (25公里/小时及40公里/小时) , 通过电气控制系统保证车辆能够稳定带载荷运行。废气分析仪, 测量被检车辆尾气排放中不同气体成份的含量, 通过分析计算稀释系数, 然后计算修正后的CO、HC、NO尾气排放浓度值, 并给出结论性的评价。
2数据获取
从乌鲁木齐市机动车排污监督管理平台随机抽取3030个使用ASM检测方法的检测记录进行分析研究, 其中有效数据3027个。
3数据分析
3.1车队整体排放分析
乌鲁木齐市 (简称“乌市”) 机动车排放台架测试结果:乌市台架测试的CO、HC、NO的平均浓度为0.5% 、74.4ppm、 822.6ppm, 其中1.5L排量以下占总检测车辆数的20%, 介于1.5L排量至2L排量之间占总检测车辆数的61.2%, 2.0L排量以上占总数的18.7%。从排放量和贡献率来看, 1.5L排量以下的车辆CO排放最高其贡献率为44%, HC排放最高的也是1.5L排量以下的车辆其贡献率为42%, NO排放量最高的是1.5L排量以下的车辆其贡献率为41%, 由此看出, 1.5L排量以下的车辆各项排放值都最高, 其次是2.0L以下排量的车辆排放值偏高。
3.2不同年代车辆排放分析
乌市汽油车排放污染物CO, HC和NO随车辆登记年代的变化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看出2000年以前老旧车辆 (大多均为黄标车) 排放都很高, 尤其HC、NO两项值最低值都比2005年以后的最高值还要高出很多。2001年至2004年间登记的车辆NO排放比其它时段排放较高, 且高出车辆整体平均水平。CO的排放在2000年以后登记车辆中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变化不大, 比较平缓;2011年除外, 此年代登记的车辆CO排放仅次于2004年登记的车辆排放。HC的排放在2002年以后登记的车辆中呈明显下降趋势, 但下降也较为缓慢, 并且2004年登记的车辆排放出现反弹式增高, 但增幅也不大, 随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为使数据分析的更为准确, 我们抽取的2000年以后登记的各年代车辆均不少于100辆, 且是分析的重点。2000年以前登记的车辆大多属黄标车, 且在当地淘汰政策下, 黄标车占的比例较少, 所以在分析时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图中的误差线代表均值计算的标准误差, 给出的不确定性范围只反映由随机取样造成的不确定性, 而不代表结果的绝对不确定性范围。除受随机取样的影响外, 仪器的精度、道路的选择、测试季节、测试时间等因素也会引起计算结果的不确定性。
4结语
4.1乌鲁木齐市的汽油车整体NO排放水平很高, 平均浓度为822.7ppm, 而CO和HC的排放水平则相对较低, 平均浓度分别为0.5%和74.4ppm。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浓度随车龄的增大而增大, 但有个别登记年份的车辆排放反而会突跳。
4.2对于三种污染物, 最新登记年份车辆中的高污染车辆排放比最老的登记年份中清洁车辆的排放要高。这说明, 在用车中维护好与维护差的车辆其排放状况的差别大于车辆随车龄增大所造成的排放劣化。因此, 车龄的大小并不能作为评判车辆排放状况好坏的标准。
摘要:ASM也称汽车稳态加载加速模拟法, 该方法是指汽车预热到预定的状态后, 加速到预定的车速, 根据汽车预定的车速进行加速负荷, 通过对车辆加载使车辆保持等速运转工况, 测定车辆发动机尾气排放的各种废气成分的浓度值。
关键词:ASM,机动车污染物,测试,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 邓顺熙, 史宝忠.我国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因子的测试研究[Jl.中国环境科学, 1999, 19 (2) :176一179.
[2] 林秀丽, 汤大纲, 丁焰.中国机动车行驶分布规律[J].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3) :377~380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王岐东, 贺克斌.机动车排放相关法规的研究[J].环境保护, 2003, 4:3~9.
[4] 周昱, 傅立新, 杨万顺, 等.北京市机动车排放遥感监测分析[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6 (10) :91~94.
[5] GB18285一2005,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放污染物排放限制及测量方法 (双怠速及工况法) [S].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 (5) .
[6] 郝吉明, 贺克斌, 傅立新.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国际经验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成果[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262~271.
[7] 谢绍东, 宋翔宇, 申新华.应用COPERTⅢ模型计算中国机动车排放因子[J].环境科学.2006.27 (3) :415~419.
[8] 刘希玲, 丁焰.我国城市汽车行驶工况调查[J].环境科学研究, 2000, 13 (1) :23~27.
[9] 霍红, 贺克斌, 王歧东.机动车污染排放模型研究综述[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 28 (7) :526~530.
[10] 郭慧.城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遥感测试及模型模拟研究[D].浙江杭州.浙江大学, 2007.
[11] 徐成伟, 吴超仲, 初秀民, 巩晶.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测试方法模型与应用及展望[J].华东公路, 2008 (5) :87~90.
[12] 宋敬滨.在用车尾气排放ASM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东北林业大学, 2006.
[13] 乌鲁木齐市地方标准, DB65/2881~2008在用点燃式发动机轻型汽车稳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乌鲁木齐市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