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首歌
第一篇: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首歌
你是我生命内的一首歌歌词
王力宏-你是我心内的一首歌 女声:Selina
王:你是我心内的一首歌 王:心间开启花一朵 S:你是我生命的一首歌 S:想念汇成一条河
王:点在我心内的一首歌 王:不要只是个过客 S:在我生命留下一首歌 S:不论结局会如何
合:好想问你
合:对我到底有没有动心 合:沉默太久
S:只会让我不小心犯错 王:不小心犯错
S:点在我心内的一首歌
第二篇:你是我心中的一首歌
生活就像一支抑扬顿挫的交响曲,而人生的酸甜苦辣,困难挫折就是组成曲子的音符,因为有其生活才变得如此冲实,如此富满挑战,记忆的长河中,有些人,有些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渐渐淡忘,只有你任然是我心中的一首歌,飘荡在我心中。。。。。。
窗外的天阴沉沉的,大地经过雨水的洗礼,一切变的湿漉漉,这一切都映衬着窗内的我,正因几道数学题做不出来而灰心丧气,呆呆地趴在桌上,抱怨生活的无趣。
突然,眼前的一只小东西吸引了我的眼球,随着一滴晶莹的水滴落下,它探出头来,两只触角警觉地来回探着,直到确定没有危险,它才敢挪动身体,向着树枝的另一头爬去,那里想要的食物,可是,眼前这个大而突的树眼阻挡了它的去路,我心想,哼,以你这种笨重的动作,爬到明年也吃不到。顿时,烦躁的心情又爬上心头。
可它对这个挑战却毫无退缩之意,它扭扭身子,试图冲过去,可是,和我意料一样,它掉下去了,这下又得重新爬。唉,我长叹了一口气,为它的失败而感到悲哀。
过来一会儿,它又来到了树眼前,这一次,它想侧着过去,可还是掉了下去,接下来,不管尝试多少次,他也一如既往地重复着刚才的悲剧,可是它却没有放弃,而且换着方法尝试,吸取教训,只见它老练地探探触角,身体牢牢粘着树枝,一口气地通过了……
霎那间,我恍然大悟,连蜗牛这种小动物都懂得为自己的梦想去拼搏,何况我是人呢?面对生活的困难,难道我不应该像蜗牛一样,再拼一下,也许成功就在眼前。小蜗牛给我的感悟犹深,它就是我心中的一首歌,给我的生活赋予感情,让我感受其中带给我的信心与勇气,在知识的海洋逆流直上,到达成功的彼岸。
第三篇:你是我心中的一首歌===(xiexiebang推荐)
你是我心中的一首歌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喝的是啤滴白滴?明天你是否会后悔,视法律如同儿戏„„”每当响起这首歌,就会想起高晓松。高晓松,你是我心中的一首歌。
事情要从2011年5月9日说起,高晓松与两名朋友在北京东三环附近饮酒,回去时因迟迟没等到代驾者,便醉酒驾车, 22时发生了一场车祸,高晓松驾驶一辆英菲尼越野车连撞三车,致四人受伤。高晓松成为自今年5月1日起“醉驾入刑”法例实施后,文化名人醉驾入狱第一人。
在法庭审判时,高晓松身着橘白色T恤服,戴着手铐,由两位法警带上法庭。法庭上的高晓松依然戴着那副黑色眼镜,神情俨然,一出面就向受害者鞠躬道歉。高晓松在接收法官审理询问时,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勇敢地承认了自己醉酒驾车的事实。对于法官出示的全部证据表示认同,并且诚恳地取消了律师对自己的辩护。同时高晓松在向大家道歉后,出示了一张他手写的书面“保证”:“对不起!永不酒驾!”后面并有着他的亲笔签名。
在出狱后,高晓松信守承诺,无偿拍摄严禁酒后驾车的公益宣传片,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共同拍摄一部严禁酒后驾车的的公益宣传片。在录制前,精益求精的高晓松因要拍摄到自己的手,甚至在现场剪起了指甲,由此可见他是真心真意地想改正错误,让所有人以他为戒。
在拍摄中高晓松虽觉得特别不自然,为说一句话而反反复复做几十遍,但却没有放弃,坚持了下来。高晓松并表示他以过来人的身份来教育更多年轻人远离酒驾,珍爱生命。他真实地说拍这个公益宣传片不是以演员的身份,是以现身说法的人。并且这件事是实实在在的一件能为社会贡献的事。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喝的是啤滴白滴?明天你是否会后悔,视法律如同儿戏„„”再次在心中响起。高晓松,你是我心中的一首歌。对于高晓松事件,褒也罢贬也罢,我们需要从这个事件中看出我们面对错误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哪怕高晓松的事件只是个炒作事件,但是我们要学会,面对错误,我们要勇于承认,勇于改正,让自己不会走上同样的道路,倒在同样的绊脚石上,要让自己前进,就要不断改正。
第四篇:你是我内心的一首歌我的真心爱人我会永远爱你
歌曲(爱的永远)
你是我内心的一首歌
我的真心爱人
我会永远爱你
永远记得那一天,我高高兴兴地站在你门前,你的脸上布满了愁云,你急急匆匆的转身离去,仿佛没有见到我的存在,就在那短暂的那一刻,我的心仿佛掉在了冰天雪地里,我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无言的泪水就在眼眶里转
悔恨的泪
你是我今生无悔的爱人,也是我爱的骄傲,虽然我在你心里不是很重要,可是我从来都没有因为你对我不在乎而动摇,因为我知道你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所以有的时候虽然很生气你可最后我还是告诉自己原谅你,因为我知道你需要我需要我来改变你满脸的愁容,改变你不开心的世界,把你带回我快乐开心的世界,你说我说的对吗
生气,会想起我们俩刚刚认识的时候我真的好伤心好难过,额又一次我去你那本来去的时候很高兴因为我知道自己是区间一个在心里很亲的人,所以感觉好幸福可当我走进你门口的时候看到你满脸愁容一身疲惫的样子站在屋里,好像正要急于出门的样子,看到你那么疲惫,,我的心好痛,我站在门口下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进去,,正在此时你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的看了我一眼,走出来锁上门,一句话都不说就走了,就像我根本的不存在,看着你远去的背影,我就好像一盆冷水从头上浇到了脚下,那种感觉好冷,好伤心,我的心都碎了,委屈的泪水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那种滋味好难受,好半天我菜离去,生气委屈难过伤心,我流着泪回到家,拿起一盆凉水浇到了自己的头上,想让自己清醒一下,我哭着叫着你的名字,问着自己你为什么要那样对待我,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想着白天发生的一切,恨你恨你,可当我会想起你那张愁苦的脸,心里还是觉得好难过,心里默默地呼喊着你的名字,留着委屈的泪水,就这样熬到了天亮,委屈,恨你,就这样接二连三的伤害一个深爱你的女人,我想问你,难道说你真的就没有感情的动物吗,不明白我不明白,你能告诉我吗难过爱的辛苦
第五篇:《城市之光》影评:你是我生命中的光
影评知识
在影片中,笼中鸟则是盲女的视觉象征物。盲女在羡慕完邻居女孩爱情之后拿着装有小鸟的鸟笼似乎还不能说明这一点,那么再加上盲女卖花处的铁栅栏背景和流浪汉在劝说富翁时的那句“明天小鸟将歌唱”(在流浪汉看来,小鸟就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这个象征就很清晰了。
从流浪汉爱上,或者说要帮助、解救盲女的那一刻起,他就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如果说被盲女用水泼脸、被花盆砸到头,还只是命运给流浪汉开的小小玩笑或是对他窘境的一种外在象征的话,那他为帮助盲女而去做清洁工、在擂台上被人暴打、直至最后背上抢劫犯的罪名成为阶下囚,就是他为爱情、为盲女所做的实实在在的自我牺牲了。在流浪汉看来,为盲女,也就是为心上人的这种牺牲是幸福的,所以,当他走进监狱前,他俏皮地踢了一根烟头,一点儿都看不出难过的样子。
片中有一场戏,贴切地“暗喻了”流浪汉为盲女所做的这种幸福的自我牺牲。盲女要流浪汉帮她团线球,盲女没有抓住流浪汉手中的线头,却拽住流浪汉毛衣的线头团了起来。流浪汉非但没有阻止,还帮着盲女抽自己的毛衣。就这样,流浪汉以自己受冻为代价,给了盲女一团线球。
流浪汉的爱情戏里,最美妙的就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和最后重逢的那两场。其中的呼应与象征非常精彩。
在第一次见面时,由于流浪汉静静地坐在盲女身边,盲女泼了他一脸的水;在最后的重逢中,盲女认不出流浪汉,甚至取笑流浪汉,这对流浪汉来说,无异于又被盲女泼了一回冷水。第一次见面,流浪汉从盲女那里买来了一朵象征他们爱情的花(流浪汉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戴着它,并时不时地亲吻它都说明了这一点);最后重逢,流浪汉又拿着一朵花(完全可以把它看做那朵爱情花的替身),只是这朵花的花瓣在不断凋零,象征着地位悬殊的流浪汉和盲女之间的爱情似乎已经不存在了,可就在这个时候,盲女又递给了流浪汉一朵花,这就预示他们之间的爱情就要焕发出新的青春。第一次见面,流浪汉给盲女一枚硬币,由此开始了流浪汉在经济上对盲女的照顾;盲女在最后重逢时刻给了流浪汉一枚硬币,象征着盲女经济“反哺”的开始。甚至在光线的运用上,也能看出这种呼应和对比:第一次见面发生在城市的阴影之中,最后一次见面则阳光明媚。
流浪汉和盲女重逢时刻说的最后两句台词也耐人寻味。
流浪汉说:“你现在看得见了?”
盲女说:“是的,我现在看得见了!”
“看得见”,对他们两个说话人来说,这三个字的意思很清楚,就是眼睛恢复了功能。可是,对观众来说,这三个字的言外之意同样清晰:盲女看见了(知道了)真相,一个男人为她做出这么大的牺牲的真相,一个让她怎么也不会想到的百感交集的真相。
说到这里,就可以分析一下片名的含义了。影片的第一个画面,也许是每个人在看到“城市之光”这四个字时,脑海中都会浮现的一幕。
夜幕中,路灯、车灯、高楼大厦里的灯——这些“城市之光”为人们驱散黑暗。假如没有这些“城市之光”,夜晚,城市中的人们只能像盲女那样,与黑暗为伴。言已至此,流浪汉是盲女的“城市之光”,就很好理解了:流浪汉不仅在生理上,通过自我牺牲为盲女“驱走”黑暗,也在精神上解救了被黑暗和它所带来的寂寞所囚禁的盲女,让它生活在了视界和心情的双重光明之中。
这并不是片名“城市之光”的全部意义。
在遇到盲女之前,无论是随便找个地方睡一觉,还是在街道上无聊的游荡,流浪汉给人的感觉就是处于无目的的漂泊之中,他的前方是黑暗的,似乎哪里都能去,又哪里都去不了。可是遇到盲女之后,流浪汉的生活突然出现了目标,见心上人一面,或是想办法让她过得更好,成了流浪汉的头等大事。从这个层面来说,盲女也是流浪汉的“城市之光”——她点亮了流浪汉的人生,指引他成为爱情的英雄。
我觉得二人互为对方的“城市之光”,应该是片名中“光”为复数——Lights——的原因吧
观影地址:http://dy1979.com/detail/344.html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述信”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家”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更多文章 www.dytt.net 电影天堂 dyttwk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语音人”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2001.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摩登”,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书信师”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述信”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家”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语音人”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2001.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摩登”,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书信师”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述信”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家”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语音人”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2001.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摩登”,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书信师”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述信”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家”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语音人”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2001.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摩登”,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书信师”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未来城市”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述信”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家”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语音人”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2001.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摩登”,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书信师”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