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美关系的发展走向
第一篇:论中美关系的发展走向
论2010中美关系走向——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中美关系走向
进入21世纪,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基本具备了大国崛起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政府选择了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同时也招致了美国的猜忌和不安。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强国家的美国,出于追求和维护世界霸权的需要,不愿看到中国的和平发展,试图阻挠和遏制中国的顺利崛起,成为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最重要外部力量。
中美关系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为复杂、敏感而又重要的大国关系,双方有着经济贸易、反恐和防扩散合作等共同利益,也存在着社会制度对立、台湾问题困扰、人权和安全观念相悖等不可回避的“结构性矛盾”。作为同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力量,中美双方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因此两国要积极寻求和扩大利益共同点,妥善解决矛盾和分歧,平等相待、互利合作,超越“零和”、追求双赢。
处理好中美关系是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处于战略弱势地位的中国,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发展步伐、提高综合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上,高举和平合作的旗帜,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努力构建成熟稳定的中美关系,不断推进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11月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从15日深夜11点在雨中抵达上海,到18日下午5点飞离北京,奥巴马在中国停留了约六十六个小时。期间,两国领导人在北京就中美关系及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发布了《中美联合声明》。另外,奥巴马在上海与中国青年的对话,以及游览故宫和长城等花絮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经此事件,中美关系可谓是更上一层楼。
在分析中美关系的时候,中国学者热衷于炒作短线,例如根据美国大选的情况,分析中美两国关系的走向等等。其实,在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都会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尽管采取的手段可能有所不同。在分析中美两国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改变现有的思维定势,从两国的长远利益着手,找到其中内在发展逻辑。
首先,追求国家利益,中美并无二致。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但在追求国家利益方面,没有本质区别。这是两国长期合作的先决条件,也是中美关系不会彻底破裂的原因所在。其次,退却忍让不能捍卫国家利益。美国奉行霸权主义、希望继续主导国际事务的大势已去,单边主义已经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第三,强硬的姿态才能纠正偏见。美国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美国必须依赖中国。中美两国之间发生贸易摩擦,中国政府应当采取更加强硬的姿态,只有这样才能纠正美国政客的偏见,才能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从经贸中来看,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的态势。一方面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双方都高度重视中美经贸发展的加深与扩大,两国高层战略对话及部门间的接触频繁,增进了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美国经济的复苏也为中美经贸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在贸易领域,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新兴大市场,美国经济利益与对华贸易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从出于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还是从地区安全战略出发,都不会毫无顾忌地损害对华贸易。贸易是处理好两国关系的纽带,必要时也是其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有效制裁武器。而美国作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其重要地位他国尚无法替代。因此,发展和稳定中美经贸关系是两个大国达成的共识,是不容置疑的。
首先,中美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由于中国加入WTO 后,遵循WTO规则进行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减让,对美国产品的进口将有较大增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将逐步缩小。出口由于受到美国方面的进口激增保障条款和反倾销措施等影响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到2005年前中美贸易增长将维持在年率13%左右的水平。
其次,中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据美国方面的分析,今后影响美国制定对华贸易政策的三个因素是:对华贸易逆差、美国内失业和中国执行WTO协议的情况。美国在推行其贸易政策时将利用中美入世协议,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为防止我更多的竞争力产品冲击其国内产业,美国会更频繁地启动反倾销调查程序、“301”条款等贸易制裁措施对我输美产品设限。美国还可能会利用其国内立法破坏 WTO规则,与我纠缠。但制裁是一把双刃剑,而且双方贸易关系紧张,从长期来说对美国不利,对此美国也是持慎重态度的。
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
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采取合作,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双羸。
近些年来美国之所以敢于对中国说三道四,甚至在国际社会不断地羞辱中国,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中国所采取的一些不正确的做法。试想,假如美国大兵公然在公海上拦截中国商船的时候,中国政府按照国际公约针锋相对;假如美国飞机在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上空耀武扬威的时候,中国政府采取断然措施,美国就不会如此放肆。假如被美国这个“彪形大汉”所吓倒,在处理中美两国关系的时候唯唯诺诺,甚至在国家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千方百计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么,中美两国的关系必然会是一种权利与义务失衡的关系。
为了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消除贸易摩擦,我们中国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在处理中美贸易逆差与具体的贸易摩擦中,中国有必要采取国际上常用的自动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措施。这样既起到了安抚的作用,又减少了贸易摩擦的代价。积极筹划、组织、实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贸易摩擦,而且通过投资设厂可以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能力。
中国还应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美国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必须学会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认识与思考中美之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美贸易政策和运作技巧。通过这种了解的增进,以使对美贸易政策与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并不是一两天能全部解决的。但只要本着接触,了解,信任,尊重,合作的原则,就能把这些问题逐步理清,并逐步解决。只要中美双方登高望远,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尊重和照顾彼此关切,妥善处理分歧,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入发展。只有合作,两国才能更好的发展,这也是为世界人民谋福祉的道路。
第二篇:论公共关系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格局的日益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渐的将本土的公共关系变成了世界经济体间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价值也意义逐渐被企业所认可和重视。而作为社会中的主体的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公共关系与企业的关系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也就显的十分重要。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公众关系管理职能.企业主要通过自身形象设计,双向信息传播和广泛的社会交往,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达成和谐的交往状态,为企业自身事业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社会环境,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所以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必须要有良好的公关作为基础。企业公共关系的好坏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动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关键字:公共关系企业市场定位经济全球化品牌
公共关系是指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通过信息传播手段,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使社会组织有个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树立良好形象的社会的科学和管理艺术。因此它在社会组织的形象塑造过程中有很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企业对自己的公众形象也非常的关注。公关在企业形象的塑造中,地位不可或缺。难以想象一个没有公关的企业它的社会想象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尤其是那些国际知名公司,他们的公关应该是相当的厉害。
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公共关系代表企业的市场形象,企业面对的市场压力和企业之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公共关系究竟能在企业发展和壮大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公共关系学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厉害,各个企业都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这既包括企业之间的竞争,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厉害。但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就必须要有与众不同的策略,能够把握好这一点的企业就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在这中间,公共关系所起的作用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显的突出,公共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运作的成功与否。而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企业还不能够认识到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外国企业纷纷踏入我国市场,竞争的国际化日益加剧,而消费者的行为越来越科学化、理性化。因此,企业已经由十几年前的只要做就可以赚钱到现在的只是做还不行,要做好才行。中国的很多行业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在加上国外产品的大量涌入,竞争日益激烈,同质量的产品越来越多,所以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仅靠质量、服务还不行,还要靠公共关系去宣传、去创造。所以我的这篇论文就来谈一下公共关系与企业的发展的关系。
首先我就就公共关系与企业的发展谈论一下我的观点,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要发展,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基础,同时还应该创造出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环境,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搞好了,知名度提高了,企业的发展就有了保证。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形象,设施和产品再好,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和影响。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公共关系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认同,公共关系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公共关系有着普遍的意义,而由此派生出的企业公共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它是指企业运用信息传播手段,与公众建立起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以促进企业市场目标的实现的一种管理职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公共关系一方面强调企业和公众的关系是相互的,另一方面又强调企业公共关系具有管理职能,从而使我们加深对公共关系本质的认识。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塑造良好形象,通过传播、沟通等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公共关系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后,已在各个领域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至90年代进入到一个较深的层面。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在实施名牌战略,公共关系作为一项管理职能,究竟能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我们应加以深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推进公共关系的发展,更有助于深刻认识公共关系在企业名牌战略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不少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人才严重流失现象,这个现象的发生有一些客观原因,但公共关系运作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才流失对企业争创名牌是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应该深入剖析找出对策。一般来说,员工为企业效力的因素有三点,其一是工资及福利待遇,其二是企业领导层状况,其三是自我价值能否实现。在这三个因素中,工资及福利待遇是一个重要因素,它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工资普遍不太高的情况下,高工资高福利确是一个诱人的条件,但已不是决定去留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是后两点。首先是企业领导层的状况对员工的影响力很大,一个有胆识、有远见、团结奋进的领导层是吸引人才的“磁力源”;一个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切实解决员工困难的领导层是稳定人才的“粘合剂”;一个信任员工,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领导层是激励人才的“催化剂”。这样的领导层无疑具有招贤纳才的无穷魅力,因为在这样的领导下工作,即使眼前条件苦一点,福利差一点,工资低一点,但人们能看到美好的前景,保持对企业的良好信念。相反,如果领导层任人唯亲、趋之若鹜,人们怎么会对企业产生信心呢?如此,势必造成“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其次是关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企业员工在满足了一定的生存需要后,还希望承担具有发展性、挑战性的工作,以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如果员工不能在本职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就会产生失落感,这种失落感驱使人们离心离德以至
要重新寻觅一块能施展拳脚的新天地。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有两种重要方式:一种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另一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出色的工作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每位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都有努力工作的愿望,关键在于领导如何激发,如何引导,以把员工的这种愿望时时转化为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
公共关系诞生后,首先就是在企业管理和运筹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推广,后来它的影响波及到了各行各业,但实质上仍以企业运用为主。这是由于公共关系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不过是社会化大生产流水作业线上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离开谁都不行;特别是商品经济还是一种遵循竞争法则的经济,在公平竞争的同时,争取理解、支持尤其是争取服务对象和消费者的理解、支持就显得万分重要。这就促使企业运用公共关系来塑造良好的形象,搞好与外界的关系。导致公共关系产生的基本条件还有政治方面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即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和现代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这些同样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公共关系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始终紧密相连,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更是一致的。公共关系追求公平相待,要求一视同仁,力求机会均等,而商品经济越发达,企业展开公平竞争的机会就越均等、越充分,公共关系就越可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企业生产的各要素已经在全球流动,企业从原来的区位优势中解脱出来,争相生产集合全球优势的全球化产品,相互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按照相关的明确规则展开有序的竞争,公平程度随着竞争程度和透明程度的提高而大大提高,公共关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更加雄厚,发挥作用的舞台也必然的更加广阔。
其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在市场上的形象,而企业的形象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企业的公共关系的运作。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调查是企业公关成功的法宝,在公关行业里,大家经常说,闭门造车,大家关在一个房间里,没有进行任何的社会调查,也不知道你的客户怎么想的,就坐在房间里想,我的客户应该这么做,我的客户应该这么做,这是不科学的。我们希望所有企业的公关或者做公关公司的公关人员,一定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公关计划的一个前提。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分析未来社会及行业发展的趋势及其后果。通过不同的调查研究,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社会的舆论,公众的态度和期望值。如果中美关系处在比较糟糕的情况底下,作为企业的公关人员,就要有非常强的灵敏度,如果是企业来说,你就应该格外注意哪些问题。如果中国和欧洲发生贸易冲突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欧洲公司,应该注意什么。然后及时的把你的想法、意见传递给管理层,让他们作决策时作为参考。所
以说企业的公关就必须要以市场调查为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必须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此外,企业还应该注意公共关系的策划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战略问题,这就需要企业的决策者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调整公关策略和应对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建立企业与媒体关系的“高度”、“深度”和“广度”。“高度”即要争取到媒体的高层主要管理人员的支持。“深度”即要与媒体的具体版面的具体负责编辑、记者有良好的经常性感情联络。“广度”即要与相关的大众性和专业性的主流媒体建立广泛的不间断的接触。企业的媒介部门成员应该有明确分工,经理负责与企业相关的主流媒体的高层进行不间断的接触,部门成员主要负责与媒体的相关板块或栏目的记者和编辑沟通,并且将与媒体的联络划分到具体个人负责,再有就是与媒体关系结构的广度,企业媒介部门的工作重心应偏重于行业、专业、以及主流的相关大众媒体。这样的结构就做到了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更有广度,为企业打造了一张牢固的媒体关系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公共关系学》,张克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公共关系学》,邱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公共关系学》,段淳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企业战略调整与重组》,林平凡等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公关无敌手》 ,江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三篇:论两岸关系的发展
自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台海两岸对峙就持续至今,台湾亦经历了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几任领导人。2005年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两岸关系得以缓解。而在今年,两岸正式实现了三通,最近,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并举行了陈马会谈。
两岸局势暖风频吹,是否意味着和平统一大业的即将实现呢?
目前,和平统一台湾存在着多方阻碍。反观台湾名众的思潮,“不统不独”竟是主流。台湾离开大陆已达59年,两岸的交流存在严重的隔阂,台湾的教育也与大陆教育走向两个极端。台湾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灌输台湾是一个国家——中华民国的概念,而大陆的孩子,从一出生就知道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如今两岸的年轻人一旦谈到两岸关系的问题时,就会发生激烈的冲突。百度贴吧的一位高雄网友在两岸交流帖当中,是这样说的:“我不愿意说统一不统一,因为台湾有蓝营和绿营,两个阵营争斗得非常厉害,我们不愿谈论政治问题,我希望台湾维持现状。”而在台湾ipob论坛的两岸版版主是这样说的:“我之所以建立这个版块,是因为两岸同属炎黄子孙,血浓于水,希望两岸同胞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交流,但从我个人观点出发,我不认为台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是同一个民族,但却不一定要成为同一个国家,新加坡就是一个独立的华人国家。”在这些台湾网友的言论当中,我们看到台湾的年轻一代是不希望两岸统一的。而还有一些年轻人,受“台独”思潮的影响,甚至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在原住民(即高山族)当中,这种思潮尤为突出。在台视论坛当中,一位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我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你们(指大陆网友)所说的炎黄子孙,我们称他们叫‘外乡人’,而我是原住民,是真正的台湾人,与你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产生这种思潮的原因,一是教育,二是台湾绿营媒体对大陆的丑化。例如今年8月,北京奥运会召开之时,大陆人民为中华台北队摇旗呐喊之时,台湾媒体竟无视北京奥运会取得辉煌成就,而大篇幅报道开幕式的假唱事件。我们并不反对台湾媒体对北京奥运会提出质疑,但是质疑应是中肯的,而不应该只谈坏的,不谈好的。一位台湾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了奖牌,而他的教练则是来自祖国大陆的,而台湾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只渲染台湾之光的闪耀,而只字未提运动员的大陆教练。台湾绿营媒体还经常扭曲事实,例如大陆发生一起矿难,在台湾竟然会描述成**。
事实上,在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之时,就提出了“反对台独,发展两岸和平”的口号,为什么不讲实现两岸统一呢?正是迫于台湾不统不独,维持现状的主流思潮。而在今年8月26日,马英九在接受墨西哥《太阳报》的采访时说:“双方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这点非常重要。” 马英九答复《太阳报》系集团董事长瓦斯盖兹有关对所谓“两个中国”的看法时表示,他基本上认为海峡双方的关系应该不是“两个中国”,“而是在海峡两岸的双方处于一种特别的关系”。台湾领导人正在弱化台独的概念,同时又在模糊统一的概念,为的就是让台湾的政治形态维持现状。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台独概念的弱化,使得两岸关系得到了发展,台海两岸经济交流、贸易往来更为频繁。
然而,两岸关系的发展依旧艰辛,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近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然而访台之旅却非大陆民众希冀的那样一帆风顺。陈云林刚到台湾,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就在tvbs电视台上叫嚣。蔡英文带领绿营势力发动“围城行动”,严重干扰了陈云林的台湾之行,最终还发生了流血事件,由此引来了台湾民众的一片骂声。而期间还发生了央视主持人柴璐被袭事件。11月7日蔡英文受访时竟说这是黑帮滋事,当即被现场民众骂其“黑心政客”,但台警方目前仍未发现发动流血冲突的人具有黑帮背景,马英九也适时斥责了绿营的行为,指出蔡英文应为流血事件负全责。然而陈云林的台湾之行,却是历史性的,“三通”这个出现在两岸间已有30年的名词,4日终于实现。通航、通邮、通商,这是人货及讯息的“三通”,而一切的本源皆在“第四通”:两岸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想得通”——台湾《联合报》社论。
从总体上说,两岸关系还是向前发展的,“三通”实现了,现在就要往“第四通”发展,实现思想观念的“第四通”,即让台湾民众真正跳出绿营媒体的蒙蔽,看到一个真实的大陆,让台湾民众看到统一对台湾是有利的,而非台独分子所谓的“受黑暗的共产党领导”。只有台湾民众有了中国人的意识,和平统一才不会是大陆人民的一厢情愿。
但是,如果两岸和平统一依旧不能在这两三年内实现,台湾就会在事实上越来越“独立”,当她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国家时,即使我们不去承认,那么国际也会选择承认,正如韩国和朝鲜一样,那么此时,武力解放台湾是我们必须选择的道路,尽管两岸人民都不愿意看到拿起武器的那一天,但当我们无从选择时,武力将是唯一的选择。
我们期望统一的那一天,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尽管统一是个艰难的过程,但我们相信,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一定能够在台湾实现。
第四篇:论高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摘 要]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可谓是:“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心灵”。高校是一座城市中文化最先进的部分,是最具有创新意识的群体。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文化的繁荣程度,而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基础力量和文化支撑点就是本地的高校资源。本文从高校对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居民的文明素质,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的必要性、高校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及其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作用等方面阐述了高校在城市文化繁荣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城市发展辐射文化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一个国家重要,对一个城市也同样重要。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城市的根本。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而高校是一座城市中文化最先进的部分,是最具有创新意识的群体。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文化的繁荣程度,而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基础力量和文化支撑点就是本地的高校资源。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体现着互动关系。一方面,高校文化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和时代特点,吐故纳新,形成富有时代特点的文化,以其自身的文化优势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对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城市文化渗透到高校文化之中,推动其发展。因此,研究高校在我市文化繁荣与发展中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居民的文明素质,高校的作用不可忽视
纵观我国一些沿海城市,如泉州,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而新时期受到海洋文明、外来文明的影响较大。其城市文化内化为泉州市民的观念,凝结成“诚信、和谐、卓越、博大”的城市精神,物化为海洋文化、品牌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礼仪文化等。其他,如大连等这些沿海城市也非常重视提升本市的文化竞争力,各个城市都在采取措施繁荣自己的城市文化。作者所在的秦皇岛市有着较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何提高其城市竞争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关键,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高校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化最关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公民,因此,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居民的文明素质,高校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的必要性
目前,各个城市纷纷提出“文化强市”战略,谋求将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以文化来振兴城市经济。欲达此目的,必须首先提升城市文化水平,使其品质和规模达到新的高度,使其力量更加强大。依靠落后的城市文化,是不可能实现“文化强市”目标的。提升城市文化,必须依重高校,这是因为:高校大多建在城市,是所在城市的文化精英单位,其文化是所在城市的先进文化。
以泉州市区市为例,现即拥有华侨大学、仰恩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农林学院、黎明大学等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侧重学科和专业的近十所高校,拥有一大批优秀人才队伍。是提升市文化水平、繁荣和发展我市文化的主力军。
有关学者提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的行为,总括起来,包含
了根据什么干、干什么和怎样干三个要素。文化,根据其与行为的关系不同,可分为知识、观念和技术。知识,解决的是根据什么干的问题,它是反映和解释事物的,使人知道周围事物及人自身的状况。文化中,哲学、宗教、道德、法律及政策等属于观念文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等属于知识文化,而各种工程技术、技艺、技巧等,则属于技术文化。由这三个文化层面来衡量,高校文化与城市其他社区文化相比,明显具有先进性,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就知识文化而言,高校是教育和科研单位,拥有大量知识精英和图书馆、资料室、计算机网络等知识平台,是知识的集聚地,一方面在传承已有知识,另一方面又在创造新的知识,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其二,就观念文化而言,高校富有人文精神,视野开阔,观念新颖,具有超前思维和远大眼光,明白事理,有助于人在干什么的问题上做出正确选择。其三,就技术文化而言,高校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富有创新精神,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属社会掌握高新技术的人,一方面通过教学传授着既有技术,另一方面又通过科研在发明新技术,为人们怎样干提供便利工具和有效方法。正因为高校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团体所具有的这一特殊性和独特性,因此,高校文化对提升城市文化具有其特殊意义和必要性。
三、高校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及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一)升华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推进城市文明进程:城市形象是“新经济”条件下极其重要的“注意力资源”它不仅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高层次的城市生产力要素,而且是“新
经济”资源的整合器,担负着整合城市其他生产力要素的重要功能。在目前这个崇尚个性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塑造出自己独特的形象,就不可能引起包括本市市民在内的人们的普遍关注,人力资源就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其它一切资源也将失去活力。形象定位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优势,二是把握主线。因此,我市形象定位既要突出优势资源和张扬个性,又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城市功能,这是硬件;二是城市文化,这是软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城市的形象才能树立起来。高校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城市的文化与形象建设离不开高校的文化与形象建设。从地理位置来说,高校分布在城市的各社区内,学校师生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
(二)辐射作用:高校作为知识的集散地,技术创新的源头,人才的摇篮,为社会输出文化和人才,也代表城市吸纳知识、信息、人才,是城市吐故纳新的场所。高校输出的文化和人才不仅表现在造就最优秀的公民,而且还承担公民的终身教育。
(三)推动城市文化发展,为我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着力把我市建成学习型城市,以全面提高我市的知识含量,提高城市竞争力。目前,我市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高校、政府和企业三大群体中。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必由之路,因此,以高校为基地,建立学习型高校、学习型政府、学习型企业这种“三位一体”模式是学习型城市的主要支柱。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绝大部分流向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大学生在企业人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企业文化
的背后是高校文化。然而,当遇到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目标问题时,他们之间也有类似“伙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在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中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将非常重要。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与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基地,成为建设学习型高校和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方式。政府部门必须严格各级公务员考核制度,把对公务员的培训看作最直接、最值得和最有效的长期投资。政府在广泛整合社会知识资源的时候,要着眼于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双提高。因此,建设学习型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学习型机关和培养专家型干部。高校作为重要的学术机构,为城市输出人才、知识和观念,是城市三大利益群体的核心,它能肩负起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社会使命。
总之,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事关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公共投入,充分发挥高校在城市文化繁荣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强保障,共同谱写城市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1)王廷信, 城市精神,城市政策与城市文化软实力, 艺术百家[J], 2008(4)
2)丁培卫,关于高校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审视, 中国科技财富[J] 2008(9)
第五篇:论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 2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3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 二。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 三。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 2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 3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4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5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6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个性特征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1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练习的很认真,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不同,由于没兴趣而导致心理活动水平下降,身体运动技能未能激活,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活动,就可能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的性格类别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性格可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属于外倾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性格的人则性格孤僻,反应较慢,运动能力也较弱。如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会造成前者“吃不饱”后者“吃不消”的情况,结果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五、高质量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为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得到统一,应按学生的个性分组进行教学(可以兴趣或性格分组)。 1兴趣分组法即按学生兴趣选择,组成各教学小组。由于整体成员都是因为喜爱某一项运动才自愿参加学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这样,教师在课上的组织与安排,就能得到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尽情运动、享受,身心都会得到有益发展。 2性格分组法即按照性格类型(内、外向型),结合他们的运动能力,分组教学。由于该法是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这就使教师能较容易地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而且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从而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得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