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资源体系提高信息素养论文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IC资源体系提高信息素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高校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以促进外语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为切入点,引入学习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挖掘利用网上学术资源,整合、丰富资源体系;提供外文特色品牌服务等实施策略与方案。
IC资源体系提高信息素养论文 篇1: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对象与方式研究
摘 要: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不仅关系到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率的提高和信息资源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更关系到社会公民文化权益保障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素养 用户教育
1 信息素养教育
1.1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提出的。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报告指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订了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包含了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等三个方面,进一步从品德、修养和技能等方面明确了信息素养的要求。
如今,隨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信息已经逐步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然而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信息极度丰富和膨胀,如何有效地搜集、评估和使用信息是信息用户所面对的重大挑战。只有具备了高水平信息素养、掌握了获取信息的相关技能的人,才能够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因此,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人类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
1.2 信息素养教育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指出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并把“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明确规定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
信息素养教育也即培养受教育者具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其在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等方面达到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水平。通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使用户逐步掌握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使用户具备和提高操作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技能,不仅有助于提高用户认知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的能力,使之逐渐具备评价、判断、选择、组织及综合信息的能力,也有助于帮助用户认识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判断其正当性、合法性和伦理性,从而重视科学地利用信息,积极参与信息生态环境和氛围的创建。
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先进的检索设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熟悉信息语言的信息管理人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提高全民信息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
目前,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培养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信息素质则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基地和主力军,应明确受教育的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2.1 学生用户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信息素养水平从一个侧面体现是国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信息素养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国际化人才必备的素质,是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基石,也是大学生学习和择业的“导航员”。信息素养是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无论在学校还是走入社会,有了信息素养,就可成为学习的主体。信息素养己成为国际型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未来[2]。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
高等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在信息素质的教育方面,图书馆是主要基地,图书馆员是主力军,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教育需求,积极突破创新,提高信息素质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2.2 教师用户
高校的教育职能是通过教师来最终实现的。只有当教师用户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时,他们才能不断地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同样,高等学校图书馆也只有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才能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和进步。因此,在校大学生用户并非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全部,对于高校来讲,提高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同样重要。信息素质教育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单纯依靠图书馆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各专业院系、各部门的配合。因此,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教师不仅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也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不可缺少师资力量。
2.3 其他用户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可见,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学校信息化服务之外,还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作为社会信息化重要基地的高校图书馆当务之急且最根本的是高校图书馆在对本校师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进一步面向社会推广信息素养教育,向全民渗透信息素养教育理念,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构建学习型社会,使高校图书馆为创建和谐社会作一份贡献[3]。高校图书馆应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人才、技术优势,全力推动全民信息素养的提高。
2.4 图书馆工作人员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施教者,其信息素养教育要先行一步。信息素养是从事信息专业工作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必备的专业素质与能力。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也转变为一个能主动了解用户的需求,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发布或者帮助用户查找到他所需的知识。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适应这种角色转变,就必须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重要性与紧迫性,重新培养、塑造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高等教育与信息服务的直接实践者,不仅承担着传递知识的重任,更是创造和支撑知识服务的主体,是知识与信息的重要输出口。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直接决定着他们向学生输出的知识产品的质量,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信息专家和知识的导航员[4]。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加强自身信息知识的教育,提高信息素养,才能为广大教师、学生和社会用户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3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并没有完全照搬外国的模式和方法,而是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尝试开了展多种模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1 开设入馆教育和文献信息检索课
入馆教育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启蒙课,就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培养运用图书馆获取文献的基本能力。对于在校大学生,可分专业、分层次,利用录像和授课相结合、互动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他们在学会利用图书馆的同时,增强信息意识,从而激发其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兴趣。对于初次入馆的教师用户或社会用户由于其入馆时间的不确定性和知识层面的不一致性,则可以通过分发读者手册、读者指南等小册子或在图书馆主页发布馆藏使用指南等进行信息素养的初步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2002)中提出“通过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及其他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素质教育”。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在强化大学生信息意识、丰富大学生信息知识、提高大学生信息能力、注重大学生信息道德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进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文献检索课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与学校图书馆资源、学生层次、学生专业、社会热点等相结合,使文献检索课教学能够更加切合实际、把握热点和具体实际的效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目前高校文献信息检索课一直在探究的问题。
3.2 开展专题培训
开展专题培训是我国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教育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图书馆通过委派本馆相关的资深馆员或邀请馆外信息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有关图书馆学、信息科学、常见应用软件、图书馆应用平台、多媒体读物、信息伦理与法律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或学术讲座,可以帮助用户树立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检索方法,提高信息建设技能,强化信息安全知识。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从1996年6月起,坚持每周三下午开设三小时的用户培训课,其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光盘的使用、网络基本服务等。这一课程的开始对于普及网络知识、指导初学者掌握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方法等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图书馆参考咨询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推出各种系列、专题的用户培训和制定用户专题教育计划等活动,及时把各种新出现的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及最新的检索手段等,介绍给用户,受到图书馆读者的欢迎,也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展的名为“一小时讲座”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也值得其他高校图书馆借鉴。
3.3 建立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网络平台
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来促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水平,是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实施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产物。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网络平台的建立,可以为高校图书馆构建远程信息素养教学、建立网络教学培训课程和建立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提供平台和软硬件支持。
远程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教与学的行为在时空上是分离的教学模式,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主动地参与并自主管理其学习,从而为高校图书馆参与全民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捷径。高校图书馆通过创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页、上传教学培训课件和视频、链接图书馆资源使用方法等内容,可以使读者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学习,从而实现自学、自助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数字参考咨询与信息素养教育密不可分,它依托网络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不受读者性质、数量和时间、空间限制,通过E-mail、QQ、留言版等方式,具体指导用户提出的各种问题,形成一个多层次、交互式数字参考教育服务系统,从而使高校图书馆逐步为全民实时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国内外许多高校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如美国鲁根特大学利用Blackboard提供在线信息素养课程、香港科技大学和浸会大学采用webCT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深受学生的欢迎,且效果显著[5]。这种通过建立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交互式操作练习、在线测验、即时反馈、在线帮助、多途径导航和个性化服务等功能,使用户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练习和咨询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3.4 建立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大学图书馆。IC作为一种提高读者信息素养、促进交流、学习、研究和协作的创新服务模式和用户学习方式,逐渐在美欧等国高校图书馆流行起来,也日渐成为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方向之一。2008年清华大学在多功能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改建了IC,这是我国最先进行IC高层次信息服务尝试的图书馆。
IC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它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共同支持下,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使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6]。IC将参考咨询、网络技术服务和多媒体资源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综合的学习、交流、研究的信息服务场所,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促进相互学习、交流互动、合作研究的信息共享氛围,提高了读者的信息素养,推动了研究与学习活动的开展。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工程,而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平台,其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和途径,高校图书馆应利用IC平台,改革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学教并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使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平台。
3.5 进行业务培训
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场所,必须不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有计划地在全馆开展培训工作,使全馆人员都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在进行馆员培训时,首先,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和激励制度,通过制度规定要求并指导图书馆工作人员接受培训,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形成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其次,在进行培训时应考虑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水平,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通过积极鼓励和选派馆员参加在职学位学历教育、繼续教育、学术研讨、技术培训、定期交流、访学访问等方式,提高骨干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文献信息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促进信息素养的提高。最后坚持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由于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在对其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时,应坚持以在岗学习、业余学习为主,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以切实达到提高馆员信息素养的目的。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充分研究其教育对象和方式的基础上,利用高校的优势和特点,有意识、有组织、有机会的开展这项工作,为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自立.信息素养教育和高校图书馆的使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2-5.
[2] 袁新芳.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12-13.
[3] 徐仁杏.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J].情报探索,2007(12):21-23.
[4] 赵秋利.谈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信息素养教育机制建设[J].河北科技图苑,2011(5):79-81.
[5] 邓烨.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原则与策略[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1):88-90.
[6] 王芩.微博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情报探索,2012(3):94-96.
作者:钟海艳
IC资源体系提高信息素养论文 篇2:
高校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的SWOT分析
[摘 要]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高校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以促进外语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为切入点,引入学习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挖掘利用网上学术资源,整合、丰富资源体系;提供外文特色品牌服务等实施策略与方案。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SWOT分析
Study on Foreign Language Information Service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Based on SWOT AnalysisZhang Geli
(Library,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外文信息服务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图书馆工作的一大难题。一方面,作为学校的教辅机构,满足高校师生学习外国语言与文化、了解国外教学动态与教研成果等外文信息需求,为高校对外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提供必需的信息保障与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另一方面,由于外文资源购置费用高,信息的语言障碍明显等原因,造成资源投资大,馆藏保障乏力;读者群偏小,文献利用率低,又是高校图书馆共同面临的窘境。在目前网络信息环境下,各种电子版外文资源采购的压力,和图书馆到馆读者的明显减少,图书馆的外文信息服务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威胁,如何利用现有的信息服务优势,化解服务中出现的难题,使外文信息服务在高校师生教、学和信息素质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值得业界同仁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本文借助SWOT分析工具,对高校图书馆的外文信息服务展开探讨。SWOT分析(也称TOWS分析)是一种态势分析法。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国际管理和行为科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原本是市场研究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科学、工业管理、信息科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所谓SWOT分析,是指把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S(Strength),劣势W(Weaknesses),机会O(Opportunities)和威胁T(Threats)等因素,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并把这些因素按照系统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和外部的机遇与威胁一一列出, 形成一种系统分析的框架或矩阵,然后通过系统分析,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与策略[1]。对高校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进行SWOT分析,旨在针对外文信息服务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正视现代信息环境所带来的外部威胁,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优势,积极寻求高校外文信息服务的发展机遇。
1 对外文信息服务的SWOT分析
1.1 优势S(Strength)分析
1.1.1 优质可靠的馆藏资源
高校图书馆的外文信息服务都经历了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馆藏资源体系。信息资源质量可靠、整理有序,专业性强,系统完备,内容健康。主藏服务于高校师生教、学、以及管理和科研的外文学术资源,包括外文书、刊等传统文献及近十多年来陆续引进和自建的外文信息数据库等电子资源。
1.1.2 优雅、舒适的阅览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普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建或扩建的大学图书馆,宽敞明亮、优雅舒适,既是高校靓丽的风景,更是高校办学条件的实力体现。各高校的外文阅览室一般读者量小,除了优雅舒适,还特别清静,是读者获取、利用外文信息难得的理想场所。
1.1.3 专业服务人员队伍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较好外语水平和信息业务素养的服务人员。长期以来,他们除承担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组织、利用等图书馆日常业务外,还在开设信息检索课程等读者教育与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样的专业人才队伍,无疑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外文信息服务的人才优势。
1.1.4 稳定的学术用户群体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群体主要服务对象为本校师生,是需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学业或教学科研任务的相对稳定的学术用户群体。其信息需求的阶段性变化明显,规律性强。服务人员易于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的进展现况,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内容,掌握需求特性,适时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
期高校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的SWOT分析Feb.,2010Vol.30 No.21.2 劣势W(Weaknesses)分析
1.2.1 语言障碍明显,资源利用率低
外文信息资源的语言障碍明显,而且专业性强,一般内容比较专深。受外语水平限制,读者一般总免不了避难就易,更趋向于首选中文信息资源。结果造成图书馆外文阅览室的读者到馆率一直不高,文献利用率也普遍偏低。仅以期刊文献为例,据资料报道,我国高校外文期刊的利用率最高也只有30%,有的还不足5%[2]。
1.2.2 信息庞杂零散,检索利用不便
外文资源信息来源广泛,资源庞杂。出版形式多样,数据结构各异,涉及语种多,类型复杂。尽管不少高校图书馆在资源整合,信息导航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外文资源因其本身的复杂性,仍给读者利用带来诸多不便。传统纸本资源的利用情况已不用赘述,就电子数据库利用情况而言,也可谓境况欠佳。有调查表明,目前高校读者使用最多的还仅限于少数几个中文数据库[3]。
1.2.3 购置经费有限,信息保障乏力
外文书、刊及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的价格十分昂贵。仅以我馆纸本期刊资源为例,我们每年订购约计2 000种中文期刊,百余种外文期刊。平均每种外文期刊的年均价格约为6 500元,为中文期刊的近70倍之多。另椐资料报道,外文书刊的价格近十年来上涨了10倍多,大大超过了图书馆书刊购置经费的涨幅[4]。加上价格不菲的外文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外文资源的购置经费占图书馆文献资源总经费的比例不小,继续增加投入的空间不大,而面临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种类的增多,使得外文信息资源从品种、质量和更新速度上都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1.3 机会O(Opportunities)分析
1.3.1 用户对外文信息的需求日趋增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外文信息的需求已不再停留在外语学习的水平,高校双语教学的提倡与开展,对国外先进技术与方法的学习与借鉴,国际高水准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以及其他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等,都激发了用户对外文信息的多种需求,其信息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加深。用户激增的信息需求,无疑是促进信息服务发展的原动力。这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外文信息服务,显然是一种寻求发展的良好契机。
1.3.2 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与技术,为高校外文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因特网上各类信息资源的丰富、无限,尤其是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学术资源,都为高校外文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有效补充提供了绝佳的有利条件。据文献报道,全球26 289种同行评议的高质量学术期刊中,有1 502种(约占5.7%),都已成为开放期刊,均能在网上免费获取。此外,网上还有大量的开放图书、开放论文,开放数据库和开放标准[2],以及视频、音频等各类非文献型信息资源。
1.3.3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拓展与深化,为高校外文信息服务发展带来机遇
近年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发生了系列深刻的变化。信息服务意识已普遍增强。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纷纷建立,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尝试、对信息服务营销的探讨、以人为本,主动服务理念的提倡,开馆时间的普遍延长,到数据挖掘、虚拟参考咨询、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对web2.0、lib2.0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应用,还有部分高校对建立信息共享空间的尝试与实践等等。所有这些新的变化和信息服务业务的拓展与深化,无一不对外文信息服务的持续发展起着良好的示范与促进作用。
1.4 威胁T(Threats)分析
1.4.1 网络信息环境的威胁
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极大简化了信息的查找、使用步骤。网络资源获取、利用的方便、快捷,吸引了大量的信息用户。也对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威胁。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逐渐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削弱了读者对实体馆藏的依赖程度[5]。据《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3%的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引擎而不是图书馆查找资料,只有11%的学生更多地是直接利用图书馆[6]。
1.4.2 多元化信息需求的威胁
现有资源信息环境, 难以适应用户。如前所述,外文信息资源保障乏力。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多以及科研、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用户对外文信息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人们在要求提供书、刊资料等传统静态文献资源的同时,还需要提供相应的国外教材、国际会议、研究项目、相关学科的主要专家、研究生导师、招生就业情况、论文撰稿与投稿,等更宽泛、更深层次的动态信息。一向以传统资源为主要馆藏的图书馆,外文资源信息短缺问题凸显,其威胁已不言而喻。
2 高校外文信息服务的策略
根据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的现实状况,综合考虑SWOT分析法提供的选择策略,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2.1 引入学习共享空间服务模式
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简称LC),是在信息共享空间(IC)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它沿用了IC整合的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平台,更加强调服务部门之间的协作,和对读者学习全过程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是一种颇具活力,倍受师生欢迎的大学图书馆服务模式。该模式早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陆续在北美以及港、澳台地区大学图书馆实行,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也在悄然起步并逐渐实施应用。高校图书馆的外文信息服务,要应对面临的威胁,创新服务思路,充分利用环境优势与图书馆有利条件,有必要借鉴LC这一新的服务模式,以促进学生外语学习,辅助外语教学,培养读者信息素养为目标,调整馆藏布局,整合信息资源,组建服务队伍。营造一种开放获取实体馆藏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方便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其相关工具与应用软件,便于信息交流与合作互动的外文学习环境。
以促进高校学生外语学习,增强师生信息素养为切入点,引入学习共享空间服务模式,不仅有利于图书馆以读者信息利用的难点为服务重点,满足用户日趋激增的多元化外文信息需求,而且有利于图书馆以语言学习共享空间为突破口,探寻适合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的最佳途径。进而全面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
为此,图书馆应针对高校用户对外文信息的特定需求,在优雅、舒适的图书馆内,利用方便的互联网络,用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与设备,有机整合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为读者搭建外文资源简易检索、方便利用的信息资源平台。如目前可选用Metalib/SFX学术资源门户、Calis统一检索系统、USP清华同方异构资源检索平台等商业系统软件,或其他自主开发软件,有效整合服务空间的外文信息资源,提供外文信息“一站式检索”或“跨语种检索”途径;借用Google等搜索引擎,多途径简化外文资源检索、利用程序;整合电子资源与传统纸本资源,建立方便利用互联网信息、电子版信息与传统纸本信息的资源体系;配备精通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熟练掌握外文信息业务的图书馆员,强化服务功能。随时排除信息技术故障,及时解答用户咨询,提供资源导航,开展读者导读。使外文学习空间真正成为高校读者获取外文知识信息的首选场所。
2.2 整合丰富资源体系
现代网络信息资源的种类繁多、数量无限,在对图书馆形成威胁的同时,也为其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条件。针对图书馆购置经费有限,外文资源品种单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类外文信息需求的现状,高校图书馆在保持现有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丰富与补充本地馆藏。从而化危为机,谋求发展。在网络资源挖掘与整合利用问题上,宜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2.1 利用网上免费的学术资源,补充馆藏资源之不足
因特网上的免费信息资源十分丰富。按作品版权状况可大致分为公共领域的学术资源(包括公共领域的版权作品和不适于版权保护的作品),和以开放存取为代表的让渡版权的作品两大类[7]。加强对网上免费资源,尤其是外文期刊全文信息,开放图书信息,论文信息、专利信息等学术资源的收集、鉴别与下载整合,能有效补充现有馆藏之不足,同时,继续保持高校外文信息资源的学术特色。
2.2.2 加强对特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改变馆藏资源品种单一的现状
图书馆外文信息资源品种单一,也是资源保障力不足,对读者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注重对书、刊信息以外,网上其他类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如视频信息、音频信息、应用软件、精品课件,以及各种标本、图谱等,各类外文学术资源,通过开放获取或机构网站等途径免费下载,并建立检索利用服务平台,有利于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有效改变外文信息资源品种单一的现状。
2.2.3 针对性搜集专项信息资源,形成馆藏资源特色
为满足用户对外文信息需求类型增多,内容不断加深等需要,图书馆应重视对网上外文教材信息、重点学科专业信息,招生就业信息,学术论文撰写与投稿信息,国际学术会议信息,科研项目信息,各学科领域主要专家信息,专业导师信息,等专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利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建立适应用户信息需求变化的专项信息资源体系,这不仅能为外文信息的专项服务和深层次服务奠定必须的资源物质基础,又能经过常年的收集积累,逐渐形成适应各馆服务需求的馆藏资源特色。
2.3 提供特色品牌服务
创立外文信息的特色服务品牌,是指建立在方便、舒适的外文信息空间,和适应需求的特色资源体系基础上的,读者乐于接受的独特服务方式与服务项目。这是高校外文信息服务应对威胁,迎接挑战,谋求发展的关键。
2.3.1 营造服务氛围,打造服务品牌
外文信息资源的语言障碍已是不争的事实。图书馆提供外文特色品牌服务,首先必须设法消除读者对语言障碍的心理因素,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外文信息利用氛围。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满意、到位的服务影响和吸引读者,激发其对外文资源的利用热情,形成用户心目中特有的信息服务品牌。为此,图书馆应主动出击,采取系列相应的措施。
(1)以吸引读者眼球,激发用户灵感为目标,精心设计信息服务主页,优化检索界面。安装语言切换软件与转换工具,配制相应的汉语检索目录,提供在线帮助;在实体馆藏布局上,也可改变传统排架方式,选择最方便、显眼的位置,展示简易读物等外语学习资源,或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不同的信息需求层次,分类集中展示外语教材资源、专业期刊资源等特色馆藏。并就近配备外文辞典等常用工具。在帮助读者最大限度地减少语言障碍心理因素的同时,提供解决语言障碍的实质性帮助。
(2)打破传统静态服务的固有模式,关注读者信息行为,适时提供主动服务。提倡馆员与读者的沟通和互动,鼓励读者咨询。开辟网上外语对话和小组讨论,活跃信息空间气氛,促进信息交流与合理利用。
(3)强化导读业务,培养“种子”读者。特别注重对重点学科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学生读者,尤其是外向型学生读者的导读与咨询辅导,让其通过馆员的服务,解决信息利用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他们,以其自身接受信息服务受益的实例,影响身边的潜在读者,产生“种子”效应。
2.3.2 创新服务内容,保持发展活力
良好的服务氛围,独具特色的服务模式,是图书馆打造服务品牌,争取读者,应对危机的服务手段,而要保持发展活力,还需创新服务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多层次的外文信息需求,吸引和稳定更多的信息用户,不断增强读者对图书馆外文信息服务的信任度和依赖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搜索引擎等新型系统软件的研制与应用,图书馆已有可能利用现代信息环境,满足新一代高校读者乐于利用手机短信、音频信息以及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的信息需求。因此,高校的外文信息服务,应审时度势,创新服务内容。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工具,在做好文献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外文歌曲、外文影视等非文献型信息服务的内容,开辟外文交友、外语课堂、外文演讲等特色信息服务空间。这与刘景义先生提出的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开展系列外语活动的想法,颇有某些相似之处[8]。
此外,图书馆还应多从用户视角,选择外文信息服务项目,确定信息服务内容。如一年一度的高校新生入馆教育,即可融入新生外文资源推介与外文导读等内容;不少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每周一讲,也应以读者需求为切入点,根据读者在不同教学阶段,不同层次的需求特点,选择讲课主题,组织授课内容。总之,应从高校外文信息用户的需求实际出发,创新服务内容,形成服务特色,进而打造外文信息的服务品牌。
3 结 语
运用SWOT分析方法,探讨高校外文信息服务策略,旨在借用其综合分析问题的思路,寻求服务的有效途径。文中讨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以及讨论的应对策略,都是就目前状况分析提出的。而各因素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总在动态变化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文信息服务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高校外文信息服务策略等问题,将值得我们继续摸索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周静珍.江苏省高校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的SWOT分析和战略选择——例析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J].图书馆建设,2009,(4):50-53.
[2]夏晓慧.网络环境下外文期刊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J].现代情报,2009,(2):49-51,44.
[3]王子柱.基于高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利用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6):905-908.
[4]颜惠平.提高高校图书馆外文书刊利用率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130-131.
[5]孙红卫,吕丽昕.网络阅读探究[J].图书馆,2009,(1):104-105.
[6]刘一宁.谈国内外科学普及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9):138-141,148.
[7]黄永,肖冬梅.网络免费学术信息资源识别与利用[J].情报杂志,2009,(3):184-187.
[8]刘景义.高校图书馆外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服务模式[J].图书馆学刊,2007,(2):116-118.
作者:张格丽
IC资源体系提高信息素养论文 篇3:
构建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 拓展学科服务范畴
〔摘 要〕随着学科化服务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寻找突破点,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要求;信息共享空间这一新型服务模式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提供了宝贵机遇,是当今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创新的新趋势。文章从二者共性出发构想了基于学科的信息共享空间模式,并从空间、资源、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基于学科的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学科化服务;图书馆2.0;服务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13
〔
Construct Subject Information Commons and
Expend Subject-oriented Service AreasLu Ying
(Medical Library of Chinese PLA,Beijing 100039,China)
〔Abstract〕Subject-oriented service now has entered a deep developing period,which urgently need to find a break through point and establish an implemental model that is feasible,sustainable and suitable for the new information environment;Information commons(IC),which is a new kind of service model offers a valuable opportunity in service innovation.This is the future trend of modern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the similarities of IC and subject-oriented service,this paper conceptualized the mode of subject information commons(SIC)and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of SIC with respect to space,resource and service.
〔Key words〕information commons;subject-oriented service;library 2.0;service model
网络的普及、网上信息资源的几何级增长,使得信息环境不断改变。伴随着信息载体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所占比重日益减少,丰富的网络资源、电子资源和数据库资源构筑了图书馆全新的信息环境。面对海量数字资源,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大量的有用信息未作合理的有序化加工,图书馆的知识导航不具内涵深度,无法被读者认同。这些都使得图书馆的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 学科化服务实践与发展
伴随信息环境的变化,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不再单一,对于一般性信息需求,人们更习惯于通过搜索引擎、百度百科等大众化互联网工具获取。而科研人员真正需要的信息资源是与自身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深度的,前沿的、高学术价值的信息资源,总体来说就是面窄但纵深度高的信息资源,这就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学科领域信息需求。近年来,图书馆一直尝试走出传统服务模式,从以物理图书馆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学科化服务转型,由信息组织者转变为知识管理者,强调按学术信息流开展服务,致力于学科化服务模式的探索研究,并形成了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与服务案例,学科化服务研究与实践丰富多彩。
学科化服务是一种基于馆藏物理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以用户需求目标驱动的,面向知识内容的,融入用户决策过程并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学科化服务强调按学科组织资源和开展服务,推行主动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以增值服务为目的,在用户和知识之间建立有效的链接,这些绝不是单靠学科馆员个人就能完成的。因此,学科服务是一个体系,一个整体的氛围,开展学科化服务不单纯是某几个学科馆员的职责,需要图书馆各部门共同努力和协作,以充分保障学科化服务制度的实施。图书馆要提供深层次学科知识服务,需要一个具有新的组织结构、在功能上相互协作的团队式工作模式,形成以各种类型人员和部门结成的服务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为科研人员提供跨地区、跨学科领域的系统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复旦大学图书馆就变革了原有学科馆员设置,由学科馆员、咨询馆员、采购馆员、期刊馆员组成学科服务小组,重点学科专设学科服务协调人[1]。
自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率先在全国引进学科馆员制度[2],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发展,学科服务的内涵、深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理想的学科化服务机制不单纯是一种图书馆的服务,而且是用户信息环境的构建:即站在用户的角度,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调动图书馆所有资源,融入用户物理或虚拟社区,以知识服务为手段,为用户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要、适应其学术交流的信息保障环境[3]。学科馆员已不再仅限于学科资源建设、与用户联络、参考咨询、用户培训等,而是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深入到用户的科研课题之中,追寻用户的学术交流过程,构建用户信息环境,综合运用各方面的资源和各种信息工具,面向用户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和对策,深入到用户的知识需求的解决过程之中,挖掘用户的真实和潜在需求,与用户互动协作,进行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和应用。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构建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 拓展学科服务范畴Feb.,2012Vol.32 No.22 信息共享空间
作为一种支持个人与团体学习研究,整合信息与服务的全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自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国家高校图书馆开始兴起以来,发展迅速[4]。目前,信息共享空间已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基础环境和最流行的服务模式,建成的信息共享空间已达上百个[5]。不难看出,信息共享空间代表着图书馆目前发展的新潮流,并将对整个图书馆界新一轮的服务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也已经由一个时髦的新概念发展成为普遍的思想,许多图书馆都设立了信息共享服务板块。
随着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实践的不断拓展及其服务范围、服务内容的不断推陈出新,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目前公认的基本定义是: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知识库(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读者的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6]。
信息共享空间始终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强调用户主导性,坚持根据用户实际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是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最理想的场所,而信息共享空间也必将成为图书馆独特的,难以被人模仿的核心产品,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图书馆2.0技术的出现和开放获取运动的不断深入,打破了传统信息共享空间的时空局限,增添了许多新型的信息资源和虚拟环境,使得信息共享空间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现阶段信息共享空间已成为一种整合多种信息技术设施、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的全新信息空间环境,在该环境下,用户可以自由获得各种信息资源和帮助,享受一站式、个性化和交互式服务。信息共享空间为现代图书馆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服务理念与模式。
3 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学科化服务发展至今,已从文献服务走向信息环境的构建服务,其根本是用户信息环境的构建和优化设计,引导和指导用户学术信息流。信息共享空间与学科化服务都强调直接融入用户整个科研过程,并提供帮助用户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站式服务,这为二者之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构建学科专属信息共享空间,每个空间里都包含该学科具有广度和深度的信息资源,用户在空间内可以一步到位地、无缝地、个性化地获取所需信息,并能进行跨地域学术交流。此外,学科馆员为用户提供的每一次服务都是深层次的知识服务,这些宝贵的知识资源如果只是一次利用,没有收集、组织、存储和再利用,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和知识流失。信息共享空间作为集信息资源、各类软硬件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动态服务模式,其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建的越多,共享的资源也就越多。
3.1 空间平台建设
信息共享环境下的学科化服务是较之以往利用传统文献为目标逐步转变为以利用信息和知识为目标的,它强调通过网络平台,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来促进科学交流与科研合作。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应该是集成了学科导航、定题知识服务、RSS定制与推送等工具与资源,支持学科化、知识化信息集成与选择、个性化管理服务的综合平台。通过该空间平台,用户不但可以一站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可以通过虚拟参考咨询、电子邮件、QQ及其他各种联络手段与用户之间建立起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随时互动的服务关系。一个完整的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平台应该是由科研人员交流平台、图书馆员服务平台、相关信息发布平台和用户需求互动平台组成的多角度、全方位服务平台。
3.2 空间资源建设
学科化服务以文献的搜集、消化、研究、积累为基础,丰富的、具有学科化专题特色的信息资源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关键,因此资源是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重点。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必须考虑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内容丰富、自由存取、方便快捷、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
3.2.1 馆藏印刷型资源
传统图书馆一直是以收藏印刷型资源为主。近年来,虽然受到数字资源的冲击,印刷型资源所占比重日益减少。但长期的积累,使得学科信息资源中还是有一部分资源是印刷型文献。这部分资源可以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
3.2.2 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是学科资源建设的核心。数字资源的可检索性和易获取性、用户在阅读习惯上的转变,以及图书馆在经费和物理存储空间上的压力,都使得图书馆逐步向E-Only模式转变。同时,大量的数字资源也使得学科特色资源轻易地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对海量数字资源进行甄别和科学的有序化加工,形成学科特色知识导航,是学科资源建设的重点。
3.2.3 隐形文献资源
“隐形文献”是一种具有重要情报价值的非公开发表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科研课题资料,学科带头人出席国内、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带回的文集材料,以及围绕学科建设开展教学环节形成的资源等。其范围广、信息量大,主要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多数为第一手资料,是学科资源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类资源由于其资料的原始性和人员的流动性,收集难度较大。
3.2.4 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指网络上与本学科有关的公共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是学科采集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但由于网络信息的时效性很强,学科馆员要及时准确捕捉相关网站及数据信息,并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扩充共享空间信息资源。
3.3 空间交流互动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往的学科化服务受时空的局限性很难达到更高的层次。近年来,图书馆2.0技术为学科化服务带来了新的生机,利用各种2.0工具可以进行远程学术交流,使协作交流无处不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双向互动优势可以带来众多资源建设参与者,吸引众多学科专家参与到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之中,为图书馆学科化信息空间建设及服务带来极大益处。通过博客、新闻聚合系统、维基等各种互动技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组织者。而具有用户参与、用户体验、交流互动、社会性和集体智慧特色的新型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使学科化服务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3.4 空间导航
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科信息共享空间虽然只是针对本学科的专业纵深服务,但由于涉及各类资源收集、知识服务和交流互动等,信息量也是巨大的。对空间中各类信息、知识、服务进行有序化加工、专业化分类、标引和评价,为空间用户建立清晰、准确的空间导航,标明其所处的位置,为用户进入空间其他区域提供便捷有效的链接,也是信息共享空间的一个主要工作。
4 结 语
构建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按照用户的学科、专业或主题来组织空间,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实现学科领域超越资源范围的全方位、跨地域服务,是拓展学科服务范畴、提升学科化服务效能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学科化服务是一个持续而不断深入的过程,其服务效果的体现也不是立竿见影,需要一定的周期,服务的效果才会逐渐显现。但随着学科化服务的深入,和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繁荣,必将对科研发展和科学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9):14-18.
[2]初景利.新信息环境下学科馆员制度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5.
[3]李荣,刘旭.对新环境下开展学科化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0,(4):78-80.
[4]安琳.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基于学科分馆的IC模式构建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8,(5):50-54.
[5]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24-27.
[6]信息共享空间[EB].http:∥baike.baidu.com/view/1050643.htm,2011-02-02.
作者: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