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一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题演练
1、 历史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假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请你为邓小平拟一份发言提纲。
刘辉同学所拟提纲中不恰当的是() A 阶级斗争常抓不懈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实行改革开放D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A 三大改造的完成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 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 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根本上来看()A 由中共的政党性质决定B 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 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D 是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
4、下列叙述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无关的是()A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C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D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全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是因为()A 决定拨乱反正,解决冤假错案B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 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D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6、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78年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的共同点是()A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C 坚持民主集中制D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A 沿海地区B 农村C 城市D 国有企业
8、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中国农业大发展的原因是()A 变革了土地所有制B 废除了人民公社C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 建立了乡镇企业
9、“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广
大农民赞扬()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股份制改革C 私有化改革D 包工包料包销
10、下列对国有企业改革表述错误的是()A 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 改革的内容是建立公司制、股份制C 导致了部分工人下岗失业D 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其推进过程是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C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D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12、区别中国19世纪的对外开放开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对外开放的标准是()A 是否向所有国家开放B 是否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 是否引进国外技术、经验D 中国是否为主权国家
13、经济特区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资金、经验等。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A 深圳B 珠海C 海南D 浦东
1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制定于()A 1954年B 1976年C 1982年D 1992年
15、改革开放后,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一系列法律颁布的意义有()① 反映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② 标志着我国已完全实现了依法治国 ③ 反映了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④ 表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主法制建设 A ①④B ②④C ①③D ②③
1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下列法律文献属于这一时期颁布的有①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③ 《义务教育法》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A ①④B ②④C ①③D ②③
17、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A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 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 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18、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称为“国父”。下列人物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之父”的是()A 毛泽东B 邓小平C 江泽民D 胡锦涛
19、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该政府的精髓是()A 发展是硬道理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D 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
2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
积极探索。探索的成果有() ①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A ①④B②④C ①②D②③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
程标准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确立这样一种认识。)
二、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调查,收集和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的资料,让学生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的敬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在
中国的新发展;
四、前准备
教师:
、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
2、制作教学;
学生:
、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
2、收集邓小平的事迹;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启发引导,堂讨论活动。
学生学法:小组合作,学会收集,整理和研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说说看:你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你知道歌中所唱的老人是谁吗?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四项基本原则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前收集的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作贡献的事迹。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影片)
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三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说课稿
课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研组长: 授课时间:20
11、
5、10
授课人:牛可
课型:新授课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的历史时期,在教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确立。
(1)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对“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党的伟大决策的正确性,从而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家乡的热情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上进心。
3、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4、难点:本课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如资产阶级自由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学生分析:
本课所讲历史距离今天并不遥远,学生对前几课的知识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的知识政治学科的知识有较多相同、相通之处,这两点是学习本课的优势。但是本课涉及较多理论知识,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理解领会能力,更需要老师有深入浅出的讲授。此外本课考点多,要求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分配时间,既掌握重点、攻克难点,又兼顾全面,这无疑是对老师和学生的极大考验,这是学习本课的劣势。
三、关于教法:
历史学科学习的是过去的事实和事实中包含的道理、精神,在教学中主要是强调感知历史和借鉴历史,但对于考试而言,更多的是要记忆、理解和运用。针对本课考点多、理论性强,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再现法、教师解疑法、当堂训练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考点,形成简单的知识网络结构。教师对理论、材料的点拨性分析,归纳出有关的观点和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关于学法:
1、设疑法:通过对《春天的故事》和课题的感知,自己设计问题。
2、自主学习法:通过问题,自学课文,形成感性认识。
3、自主探究法:通过探究来解决疑难问题。
4、识记法:通过对重点的记忆,来对考点进行掌握。
五、教学设计:
1、设疑定标
(1)播放《春天的故事》创设情境来激发兴趣,设计问题。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2、探究解疑
(1)自学课文,自主解决问题。
(2)通过自学后相互交流,感到有难度的小组讨论后解决。 (3)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精讲,理解难点如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思。
(4)播放相关片段,加深理解。
(5)重点识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邓小平理论的确立。
3、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出示本节的重要知识点,学生识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测评,练习反馈
对本节重点、考点。通过测评来测试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情况。
5、本节小结:
创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系统知识脉络。
【课后反思】:
1、体现“五点一线”教学模式。
2、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第四篇: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历届党代会的主要内容。 2.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含义。 3.了解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
三、德育目标
1.中共十二大提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中共十三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 意义。 4.邓小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出历史性贡献,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5.中共十五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教学重点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2.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方法
1.讲解分析法。本课涉及的党 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理论性强,学生较难理解,需要教师讲解分析来完成教学任务。
2.影像法。通过影像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次党代会的影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同学们,请听歌曲《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同学们,伴随着董文华婉转动听的歌 声,《春天的故事》像一缕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拂入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房。那些闪光的词句,跳动的音符,生动的呈现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人民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声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缕缕春晖暖透了大江两岸,几十年笼罩中华大地的阴霾被春风吹散。1979年成为祖国命运 的转折点。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从此神州大地荡起了滚滚春潮,处处呈现出一片万紫千红。 唱着《春天的故事》,你会感到有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在轻轻地给我们讲述一个个奇迹般的春天的故事,听起来让人感到十分亲切。歌曲没有把更多的赞美堆砌在邓小平身上,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他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上:“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深刻地描绘出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
[板书]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从提出改革开放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政治路线,然后复述。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投影显 示]
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教师讲解]拨乱反正工作全面开始后,社会上极少数人曲解“解放思想”的口号,打着“社会改革”的幌子,夸大党在过去工作中的错误,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党内也有极少数人思想发生了动摇。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少数人的闹事现象。有些破坏分子不但不接受党和政府的负责人的引导、劝告、解释,而且还提出种种在目前不可能实现的或者根本不合理的要求,煽动、诱骗一部分群众冲击党政机关,占领办公室,实行静坐绝食,阻断交通,严重破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
很明显,这些人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破坏我们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我们如果对这些严重现象熟视无睹,那我们的各级党政机关就只有被他们困扰得无法进行工作,还有什么可能考虑四个现代化?
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受中央的委托,于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他尖锐地批判了那些鼓吹所谓“社会改革”的人的实质就是指望在中国搞资本主义。他指出,我们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能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和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他还对“解放思想”的内涵作了科学的界定,“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便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决不允许一些人借此攻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所实行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教师过渡]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板书]2.从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到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投影显示]
[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大会提出的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确定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强调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并针对党的现状,提出对党员、党的干部和党的基层组织的更严格的要求,对党的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纪律作了更充分、更具体的规定。大会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邓小平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党的十二大对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完整地概括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大会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会提出了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大会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新道路的历史经验作了初步概括,使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大会选举赵紫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乔石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教师强调]在中共十二 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十三大上,他又阐明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教师过渡]邓小平从十三大开始退出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常委,但他作为党和国家重大问题决策人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等问题的困扰。在关键时刻,又是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并逐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板书]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南巡讲话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投影显示]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改革开放胆子要 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 “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教师讲解]投影显示的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部分内容。其背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等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关键时刻,邓小平1992年春天乘火车抵达深圳、珠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举世轰动的“南巡讲话”,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步伐吹响了前进号角。
“南巡讲话”里提出的一些观点,后来成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的指导原则。从史学的角度看,“南巡讲话”深具文献价值,因为它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新里程碑,对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概括起来,“南巡讲话”的内容可以分成以下六个部分。
一、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百年不变,关键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进行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
二、改革开放胆子要更大一些,要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特区姓“社”不姓“资”。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老科学家、中年科学家很重要,青年科学家也很重要。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国服务。
四、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广东20年赶上“四小龙”,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
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于人。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
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 力量,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教师分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一理论,第一 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按照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共产党是领导核心,爱国统一战线是主要力量。 [板书]2.从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到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 党章。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十四大和十五大的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在北京举行。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江泽民在报告中回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4年来的实践,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大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大会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大会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写入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切合实际的新的要求,强调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大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十四大和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会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主题,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大会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及其相互关系。大会规划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指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大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大会。
[课堂小结]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知识结构图来对本课的内容作一小结。 [板书表示] 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 坚持改革开放 奠定↓基础 强国↓之路 逐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 → 形成 → 十二大(特色理论)→ 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伟大的历史转折)立国↑之本 发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走向 完全
→ 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成熟 形成
[布置作业]如何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参考答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等诸多领域。主要内容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按照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来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共产党是领导核心,爱国统一战线是主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用这个原则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五篇:从儒家文化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儒家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不仅如此,部分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例如儒家的“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等,至今仍是华人的基本教育方法。
然而,从春秋末期孔子创建儒家文化,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到程朱理学,再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中国,儒家文化已经不能再作为我国的主流文化,也就是说儒家文化已经失去了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文化已经不再是最适合现代的文化了,无法有效地带动我国文化的进步。取而代之的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实际上,从春秋末期始到清朝末期,封建社会的主流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本身一直都在不断演变中,不断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至今。这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然而无论怎样变化,儒家文化始终是适用于封建社会的一种文化。首先,儒家文化发展至末期,已逐渐僵化,成为了统治者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阻碍了学术、文化、科技的发展,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的潮流。其次,儒家文化过分讲求纲常,成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绳索。这一点使同样倡导对自由的追求的儒家文化无论如何也无法突破封建君主统治的思想范畴。最后,儒家文化的一些曾经被奉为经典的思想与社会制度相悖,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与法制制度相矛盾,然而利用现有文化也无法将此类问题一并解决,人们需要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具有时代性。清末我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内有思想闭塞的国民,外有虎视眈眈的列强。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解放思想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文化作为思想的产物,亦是要随着时代所更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思想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实体经济建设为中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然而儒家文化的根源,却要追溯到大一统专制集权制的长期稳定存在,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特殊标准的选官制度等等重要因素。这一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文化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主流文化的可能。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虽无法作为我国的主流文化,但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现代社会的人们学习,儒家文化仍然是我国文化历史的瑰宝,是重要的文化产物。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适用于我国当今的国情,更加适合作为我国主流文化,能够更加有力地领导我国赢得文化竞争的胜利,从而赢得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的竞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