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法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全文)

法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全文)

法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第一篇:法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文化力与法治建设的思考陆航六团:毛春平摘 要: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法治建设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如今社会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更是法治文化的竞争。在思想文。

法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篇:法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文化力与法治建设的思考

陆航六团:毛春平

摘 要: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法治建设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如今社会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更是法治文化的竞争。在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立足于在尊重本国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对本土资源进行不断挖掘,同时也要带有文化批判性移植外国先进的法律模式。但无论是来自于本土的法律还是空降而来的法律,其最终的目的都在于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在形式平等的平台下,给予个人获得最大幸福的无差别的资格,让个人生活得更有法律的尊严。因此,如何培养社会成员的守法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法律移植;法律资源;法律文化;法律意识

在经济结构深刻变化,发展模式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的新形式下,历史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将我们一步一步推向了近代化与现代化甚至于后现代的路途,而不论是捷足先登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步履维艰的发展中国家在其步入这条极具复杂性和危险性的远程时,都会无一幸免地陷入改革的困境。而这种改革的波浪却不会因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变迁而止步不前,更重要的是它要在那些以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的国度里将这种变革的浪潮扩大化之后方才善罢甘休。而对于正处于近代化与现代化以及后现代化的交错环境当中的中国而言,这种由全球化的浪潮和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的强烈碰撞所引起的宏大的改革则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尤其是在法治模式的普世化与本土化这一场域里,改革则更具有挑战性。

其中关于法律的移植、法治建设与本土资源这一话题在中国的法学界却引来了激烈的纷争。支持以纯粹性的法律移植作为我国法治变革的主要手段的先论者认为:在国际法治趋同化的浪潮当中我们不应该固守本色,而应该通过法律的移植积极合理的引进外国先进的法律制度,以此来达到弥补我国法治建设当中的不足和与世界接轨的目的。同时企图通过国家强制力强行实施那些经过理性简单加工的空降式的法律。而作为强调以本土资源作为我国法治生长基本土壤的反对派而言,这种空降式的法治变革模式实在不足取。他们认为法律的移植不仅仅是对外国法律本身的照搬或是经过理性加工之后的简单适用,而是对外国法律背后的传统习惯的批判式的挖掘性引进。同时也认为我国的法治改革应该立足于对本土资源和当代社会的全面背景的充分考虑。他意识到一个民族的生活缔造了这个民族所赖以信任的法制,而法学家所创造的却仅仅是关于法治的理论,任何社会只有在本土资源中才能找到它存在的意义。其中对本土资源论的提出则是对对盛行的法制建设的“现代化方案”进行的反思和挑战。他认为不论是变法还是法治的实现都需要对本土资源的深切关怀。政府推进性的现代化与法律移植上升为简单倾向化,都值得我们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基于对传统习惯与法治变革的思考首先从重新理解法律本身入手,极力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对法律本质及其功能的工具性定性。认为法律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变革,而在于为人们的行为生活提供一种预测,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而除了成文法之外,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各种习惯和惯例也具备这样的功能。上述关于法律的预测性功能的阐述与美国大法官关于“律师的行动是一门预测的艺术”这一论断颇为相似。同时认为法律和习惯作为制度形式的两种形态,都具有这种提供相对确定的预期的功能。而且习惯较之法律而言,更符合人类意识中的常理,因而易于被接受与认同。

对于“在法律移植的同时,更需要对本土资源即古代法治模式和现代生活习惯和惯例的批判式得提炼与升华”这一论述大都表示赞同,但对于仅仅从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的挖掘应该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视角来论述变法与法治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其论述的角度过于片面。立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论断而过分地注重经济发展对于法律的影响这一点我不敢苟同。而试图通过制度经济学当中利科的相关理论对法律的显功能与习惯的潜功能作出比较性的分析,但由于其行文的片段性和不连贯性,导致了其制度经济学的论述陷于了中途夭折的境地。其在开篇所引用的利科的观点从全文来看则略显缀余。但无可否认,试图通过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法治变革的思路是很独特的。

通过法律自学,我个人认为法律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关性,但作为影响法治变革的因素来讲却过于单一。法律作为民族文化当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民族对于法律的态度和认识。每一部能够为民众提供大致确定预期的法律其本身都承载着该民族的法律文化和民族传统。法律文化是以法律和法学为基础的社会人文范畴,它包括语言、行为、情操、观念、精神、传统、风尚、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等非常丰富的内涵。且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下,则具有不同的法律文化。虽然法律文化的基调应该是以公平正义和法律权威为核心的法治精神,但在不同的法环境当中其具体内容却有所不同。这一点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就指出了法律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等具有非常密切的内在关联,所以:“为某一国国人制定的法律应该是非常适合于该国国民的;所以一个国家的法律竟能适合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因此,对于法治变革与本土资源的研究和论述更多的应该从法律文化的角度给予更为宏观的关注。社会当中的个人无不处于社会文化的统摄之下,当然作为社会文化当中的互动主体也同样受到法律文化的熏陶和长时期的感染。同时作为法律文化的载体,由于其与法律文化的长期互动,个人已经在潜意识上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虽然,每个人的理性和法律观念基于个人的生活情景不同而表现出略微的不同,但只要是在同一法律文化当中不断熏陶过的人,其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却总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共通性。倘若从法律的行动逻辑这个角度来讲,不同的民族则拥有不同的行动逻辑和守法逻辑,而这种法律的行动逻辑和守法逻辑本身乃是法律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

基于这样的一种民族性的守法逻辑,个人对于空降而来的法律自然难以给予法律应有的信任和起码的遵守。在这种意义上讲,法律的移植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法律本身,而更多的则是法律条文背后所承载的外国的法律文化。因此,在试图通过法律移植这样的方法简单弥补我国现阶段法律暴露出来的不足的同时,我们似乎应该考虑到外国的法律文化能与我国的法律文化相融合吗?其次,倘若能够融合,那么融合所需要的时间究竟有多漫长呢?因此我们不等不对于法律移植所引起的法治成本做深入的考虑,以及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影响做充分的考虑。而作为能够提供确定预期的另外一种规则的习惯和惯例则显现出了它所独有的优越性。习惯和生活惯例本身就是法律文化的一个方面,因此其根本不存在与现有法律文化格格不入这样的问题,所以立足于本土资源和社会背景来对我国的法治进行变革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同时如前面所提到的法律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时间也会因此而大大缩短,对于减少法治变革的成本来说也更容易获得法律应有的社会效果。但我并不是否认法律移植在即使弥补法律漏洞方面所具有的优越性和法律移植的必要性,不过这种移植应该是一种带有文化批判性的移植。

不过,我们在密切关注法律是移植来的好还是取自于本土资源的好这一问题的同时,却往往容易忽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被移植来的与本土法文化不一致的法律不一定就难以取得法治的社会效果,同样从本土资源挖掘出来的法律也不一定就理所当然的拥有合理性,当然的取得民众的信任。富勒对法治所因该具有的属性归结为以下八点:第一,法律的普遍性原则;第二,法律应当公布;第三,法律不能溯及既往;第四,法律应当明确;第五,法律规则不能相互矛盾;第六,法律不能要求人们去做无法做到的事情;第七,法律应当稳定;第八,官方行为与法律必须一致。富勒强调,以上原则是法律的内在道德的要求,缺一不可,否则不单是导致坏的法律制度,而是导致一个根本不宜称为法律制度的东西。而我认为,移植过来的法律或是来自于本土资源的法律之所以往往难以实现与受众的完美互动,其症结并不仅仅在于其思想理念与传统习惯或时代所需相去甚远,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法律的合理性、稳定性与正义性、民众的守法意识的强烈程度、以及基于法律的彻底执行而带来的民众对于法治的信任度这三个方面来决定的。我想美国作为一个相对没有历史与传统的移民国家,其社会体系完全是由陌生人所有机组成的。但作为社会当中的个体或群体则必然存在着先前的行为习惯或是习俗。然而当美国将英国法律空降式的移植过来的过程当中,却并没有出现像中国法治这样结局。我想其主要原因在于法律的严格执行增强了守法主体对于法律的高度信任。我认为这一点在以上所提到的三点当中最为重要。因此,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守法主体的守法意识,如何严格执行法律提高民众对于现行法治模式的信任度。

居民的守法意识是法治意识的一种构成要素,是个人按照法律的原则或规则选择自己行为方式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守法意识的结构主要包括程序正义、合法性问题、法律信任尺度、法律心理、法律思维、法律社会化等方面。而法治的根本目标在于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在形式平等的平台下,给予个人获得最大幸福的无差别的资格。那么如何使社会成员拥有守法意识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法社会学当中对居民守法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视角:工具主义视角和规范意识视角。法社会学家认为居民守法的动机和原因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其中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而我认为培养社会成员守法意识的过程是一个法律制度与社会大众不断互动的过程。作为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的布鲁默认为,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符号互动。人类社会的互动并不是相互之间行为的简单反应,而是总是对对方的行为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定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而进行互动。同样作为法律制度与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也是通过互动的过程来实现的。而倘若从分析法学派的角度入手,则这种互动更直接的表现为法律的制定者与法律的受众之间的互动过程,当然这种互动并不像米德所说的“刺激——反应”这样来的简单,其中则更多的参杂着互相博弈的内容。这种互动的行为应该包含法律的严格执行、法律对于公民权利的保障、社会成员对于公民义务的善意履行等一系列法律行为。同时,这样的互动也体现了法律文化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即法律文化的渗透过程。但对于如何互动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和技术性的问题。

第二篇:廉洁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14年党建思想调研课题

廉洁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廉洁文化建设是国有基层企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和谐企业,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是贯彻落实中央反腐、防腐方针的要求,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廉洁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在企业中对于弘扬正气,预防腐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国有企业的基层单位,如何将管理模式逐步从制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使企业员工更好更快地沐浴廉洁文化的雨露,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与教育,不断提升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是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基层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从当前基层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情况来看,主要表现一是缺乏深入的思想认识,廉洁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认为抓廉洁文化建设是领导的事,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与职工无关,与自己无关。在我们施工单位,领导大多也是更加重视工程项目的进度、效益、成本、质量和安全等问题。二是误认为廉洁文化建设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健全的制度。很多基层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作为生产管理工作的一项附属工作来开展, 导致广大党员和职工缺乏对廉洁文化建设的认识,很多员工认为廉洁文化建设只是开开会,学习学习相关文件,或传达一下上级文件,缺乏全面的监督考核机制, 对廉洁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惩戒机制和长效机制等方面, 研究得不够深入。

二、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廉洁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廉洁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评价的总和,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发展和完善可以净化企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发挥企业的政治优势,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和形象。

(二)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企业竞争的需要。廉洁文化的建设、发展和完善不仅可以净化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和形象,将市场的竞争压力变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并最终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政治支持。

(三)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深化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与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可以延伸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畅通和扩大监督渠道,最终形成对权力行使有效监督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体系。

廉洁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和谐健康的发展运行环境。这就要求基层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才能产生鲜活的生命力。这需要从道德层面来提高干部、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需要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支撑,才能促进廉洁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三、基层单位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只有将廉洁文化根植于干部和职工群众之中, 才有生命力和鲜活力。廉洁文化以道德修养,从业的规章制度,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组成。主要表现在道德层面和制度层面两个面上。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加强党风廉正教育,增强干部“廉荣腐耻”意识,自觉抵御防腐拒蚀能力。

(一)加强廉洁教育, 提高廉洁文化理念

一是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办班、讲座、报告会、收看录像等形式组织管理人员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 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 增强廉洁经营的意识,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诱惑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比如,组织学习《中铁一局廉洁从业警示案例汇编》,通过生动案例强调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从业的重要性。二是加强管理人员的法纪、党纪和政纪条规的“ 三纪” 教育, 这是知纪、懂纪、守纪的关键。通过教育, 使他们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 违反了规定应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培养自我控制约束的能力。 三是应经常对管理人员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 三德” 教育,在人性的“羞愧”意识上找准切入点,通过教育,使其明白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什么事干了有荣耀,什么事干了让人羞愧,方能从思想意识上自觉融入廉洁文化中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善恶、美丑的是非标准, 树立以遵法守纪为荣、以违法违纪为耻的荣辱观, 引导他们爱岗敬业,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克服不正当的、不健康的利益驱动行为。

(二)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提升廉洁文化的执行力 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领域。搞好制度建设, 是监督和制约企业关键岗位和部门正确行使自己的职责, 防止违法违纪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必须在企业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组织优势,将企业各方面力量、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廉洁文化建设工作在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层层进行传递、密切配合、逐级细化,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和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风廉政责任书的龙头作用,签定党风廉政责任书,把廉政责任层层分解,以责任书的形式明确责任,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把组织监督与个人监督相结合。

(三)强化内部管理,加强监督制约

把廉洁文化的要求纳人在人、财、物等重点管理环节上,通过设置权力界限、规范工作流程等精细化管理方式,建立起覆盖企业经营管理、规范党员干部行为的廉洁制度体系。从工程分包、队伍选用、合同签订、验工计价、工程款拨付、材料采购、机具租赁和对外接待等方面人手, 全程监控, 做到放得开, 收得拢,控得住。一是强化事前监督,将廉洁文化的内涵融入“ 三重一大” 议事制度、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干部述职述廉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廉政制度,,建立完备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度及廉洁从业规定准则,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 建立廉洁文化行为规范, 并转化为企业经营管理、员工工作生活的行为准则。二是强化事中监督, 有针对性地实施监督检查, 避免“失控” 和“ 虚监” ,做到有漏必堵,有错必究,防止管理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督促他们在用权上自律, 正确行使权力而不越轨。

四、关于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考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使廉洁文化取得实效,既要有近期计划,也要有远期规划;既要明确方法途径,也要明确实现的最高目标;既要体现反腐倡廉要求,也要注重体现文化的内涵,还要加强领导,创新思路,不断增强创建实效。

(一)廉洁文化建设需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加强领导,突出重点,营造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企业要发展,根本在人,关键在领导班子。“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搞好廉洁文化首先要从领导班子抓起,充分发挥好领导班子的带头表率作用— 这是公司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工作重点。一是当先行。注重强化领导干部“重德修身”、“独善其身”干事业的思想教育。二是重深化。以八小时内、外为重点,加强对领导班子作用发挥的全方位监督。三是塑形象。在开展廉洁文化活动中,为抓好廉洁文化形象宣传,紧紧围绕“正、勤、实、廉、严”下功夫,做足“五字”文章,努力当好廉洁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争做廉政建设的表率。

(二)廉洁文化建设需要不断丰富创新载体。作为文化,必要的艺术形式都是为之服务的载体。但再美的艺术作品,反复拷贝和复制,也会令人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廉洁文化的内容要不断丰富,活动的方式要不断变换花样,载体的设计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创新,才有持续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影响力。创新载体,注重效果,增强廉洁,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企业廉洁文化创建中,要注重寓教于乐,潜移化,润物无声,使廉洁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即入眼入耳,又入脑入心。从以下途径入手:一是读书思廉,增强廉洁文化的渗透性。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二是媒体颂廉,增强廉洁文化的群众性。三是丰富内容,增强廉洁文化的多样性。四是活动促廉,增强廉洁文化的实践性。

(三)廉洁文化建设要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廉洁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去开展,服从服务于企业中心工作,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廉洁文化,作为管理文化的一种,并非超然物外、纯之又纯的文化。它不是空中楼阁,需要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行为规范等,以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它也不能代替管理,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控体系,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量化产品质量、服务标准,严格质量监督机制;企业还要加强情感管理、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使制度标准与道德标准同步,做到“硬性”和“柔性”互补。

五、加强基层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廉洁文化的“落地”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新形势下,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要求都在不断的变化,需要我们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创新廉洁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努力建设好与时俱进的基层单位廉洁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廉洁文化建设取得实效,为企业的安全发展提供和谐健康的运行环境,才能使廉洁文化在基层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三篇: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去年以来,XX区按照中央、省委“1号文件”的精神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生态小康新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有效载体,特别是以XXX为重点着力打造了新农村建设带动示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按照“四新一建”的建设标准,完成了全区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5个乡级建设规划和启动村建设规划,完成了200615个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特别是结合区情实际,打造了XXX10公里生态小康新村走廊,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曾家山模式”。

一是发展新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按照“龙头+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壮大了产业支撑。2006年,全区核桃基地达10万亩,蔬菜基地达10万亩,蚕桑基地达10万亩,生产洋三元仔猪20万头,发展食用菌600万袋,农民人均产业纯收入达8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如曾家山立足独特的自然和地质资源,大力发展以无公害蔬菜和乡村旅游,建成了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仅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打造了10户星级旅游农家乐,仅半年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户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

二是营造新家园,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去年15个村共完成房屋改造8120间;院坝硬化10万余平方米;改厨1206户,改厕1228户,改圈2359户,建花园花台2万余平方米,农居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打造新环境,农村基础明显改善。去年15个村共建村组公路60公里,硬化入户路14公里,修建过河桥12座;新解决人畜饮水800户;整治河道6480米,改造藏水地1320亩;新建沼气1050口;新增电话810部,新通光纤电视754户,初步呈现出街院整洁、村庄绿化、道路通畅、饮水安全、通讯便捷的新气象。

四是培育新农民,三村建设不断深化。去年15个村均完善了村级活动阵地,农户“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集中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和改善生活卫生习惯为内容的培训10000余人次,组织所有农户开展了“星级户”评选。今年,朝天区又启动了15个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并集中力量打造曾李路20公里生态小康新村走廊,使其和去年建成的新村,连接成风格和谐统一,独具山民居特色,集生态休闲、地质观光、民俗文化风情为一体的30公里生态小康新村长廊。

二、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超常推进,立足“干”。

一是强化四种意识,统一思想行动。各级各部门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进度意识,自觉服从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认真履职,密切配合,狠抓落实。

二是立足早抓部署,迅速宣传发动。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进村入户抓宣传发动、抓技术指导,形成了全党动员、各级齐抓、全民参与的抓建氛围。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促动。坚持“县级领导联系、区级部门帮建、业务部门指导、乡镇党政主抓”的工作责任制,各级均成立强有力的抓建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班子成员联系牵建,细化措施,落实任务,逗硬奖惩,扎实抓建。所有区级部门落实得力人员驻户帮建,建设任务不完成,部门帮建不脱钩。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

一是紧扣区情布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以体现特色为关键,以农户自建为主体,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突出示范、推动全局,力争通过5年努力,以建设“XXXXXX”为框架,在区境主要通道建设起“XXXX新农村长廊”。

二是注重科学规划。提前介入,入户规划,既立足长远、统一布局,又因户制宜、以点带面;既体现简洁、朴实、大方的山区民居特色,又展示山水风光、生态观光、民俗风情,逐一把规划落实到农户、细化到项目、明确到进度、测算到投资,并制定出内容详实、具有操作性的规划方案。

三是健全抓建机制。梳理完善了“班子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协同、区乡分级负责”的抓建领导机制,“县领导联系村、部门帮到户、乡镇抓到点”的帮建指导机制,“半月一通报、半年一评比”的督查督办、目标考评和效能监察机制,“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质量、统一管理”的人财物统筹安排机制,统一了思想行动,形成了抓建合力。

(三)克难攻坚,突出“拼”。

一是领导率先作示范。四大班子领导亲自挂帅,经常深入现场调研指导,解决重大问题,提出建设要求;各级干部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抓建之中,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铸就了“敢想敢干,苦抓苦干”的XXXX精神。

二是打捆资金强投入。按照“农户主体、政府主导、项目整合、信贷扶持、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投入原则,配套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是严明纪律提效能。建立抽查考勤制度,加强督查督办和效能监察,去年以来先后制发了17期专项工作通报和督查通报,发出了150余份整改通知书。

四是强化监管保质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狠抓工程规划、技术指导、材料调供、施工作业、现场监管、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树立用小钱办大事的理念,切实加强资金监管,尽最大努力节省建设成本。$

第四篇: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探索与思考媒体:网络

作者:华景伟

发布:孙莹 2015/5/29 15:55:48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适应这个机遇期的发展,建设先进的森林文化已日益迫切地摆在了重要位置。伊春市委、市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繁荣发展小兴安岭文化、造就大森林文艺劲旅为着眼点,坚持把建设先进的森林文化作为林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各项事业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作林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任务来抓,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辖的嘉荫县获得了全国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县,小兴安岭博物馆被推荐为全国十大精品博物馆。

森林文化是相对于区域文化而言的。所谓先进森林文化,就一般意义而言,既是林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包含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含义,同时对林区周边的农村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导向和凝聚作用。伊春的森林文化对林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伊春因盛产红松而扬名中外,被誉为“红松的故乡”“中国的林都”。在50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共为国家提供木材

2、3亿立方米,上缴利润和育林基金黄色

55、8亿元,是国家同期投资的4倍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伊春创造性地实施“天保”工程,开发全省最大的木制品生产基地、森林旅游基地、北药开发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目前全市国有企业改制面已达80%以上,218个林场(所)有128个实行了森林管护经营,管护面积达156公顷,封山育林面积60万公顷,占整个施业面积的二分之一。经过先进森林文化潜移默化的陶冶,在全市132万人民当中涌现出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马永顺、全国育林功臣孙海军。相对而言,在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继续建设与其相适应的先进森林文化,这方面的认识在一些地方还相对滞后,可以说这是提高林区人民整体素质和加快林区建设的一个制约因素。

森林文化是林区的形象。林区的对外形象,不仅表现在这个地方的高楼大厦、宽畅交通和经济的对外交流,同时还表现在这个地方深厚的文化品味和这个地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近几年来,伊春通过发展先进的森林文化,对树立新世纪伊春人形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继2001年开展“做新世纪伊春人”活动之后,2003年又开展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创评小康之家”活动,营造努力快发展、全面奔小康的文化氛围,引导林区人民认识到小康社会等不来,靠不来,只有勤劳致富干出来,贫困的日子能熬过来,富庶的日子也能创出来,不断树立起“献身林区的理想追求,开放创新的现代意识,高雅健康的文明行为,拼搏进取的自强精神,团结互济的友爱情怀,诚正忠信的道德操守”的良好形象。

森林文化是林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先进的森林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必然要为林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二是先进的森林文化可以为林城带来深厚的文化品味。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林城是一个不完整的林城。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就可以为这个林城对外招商引资带来“通行证”,这个林城才能吸引人、凝聚人、鼓舞人。三是先进的森林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必然要给林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生机与活力。

先进的森林文化是全面建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小康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要素发展到一定程度所组成的,是社会综合性表现的程度。如果科学技术落后、文化素质低下、精神文明没有创新,全面建小康社会是不可能的。只有政治文明、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才能取得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展先进的森林文化,凝聚林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林区努力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先进的森林文化需要在实践中推进。近几年来,伊春市在先进的森林文化建设中,从发展思路和有效途径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把领导的高度重视作为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关键。领导率先垂范,对建设先进森林文化起着指导、引路的作用。伊春市委书记吴杰凯同志曾多次强调,林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先进森林文化的支撑。按照市委领导的要求,市委近几年曾连续3次召开繁荣发展小兴安岭文化工作会议。根据林区实际情况,市委以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关于繁荣发展小兴安岭文化,造就大森林文艺劲旅的若干意见 》,以指导全市先进森林文化的发展。

把明确繁荣发展小兴安岭文化,造就大森林文艺劲旅的思路作为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重要内容。思路决定出路,出路促进速度。伊春市委、市政府坚持用战略的眼光,于1997年9月正式提出了繁荣发展小兴安岭文化的基本思路。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现在这个思路的基本含义: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坚持“两为”和“双百”为指针,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伊春精神为动力,以满足林区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先导,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四有”新人和树立新世纪伊春人形象为目标,以多出反映林区特色文艺精品为突破口,坚持抓精品生产和群众文化普及的统一,坚持造就一批有开拓能力、有职业道德、有文化素质、有创新水平的文艺人才队伍,进一步具有区域特色的森林文化,为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个总体思路的提出,确定了伊春林区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林区的具体体现。

把努力推进小兴安岭文化产业作为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近几年来,伊春已基本形成了以媒体传播、旅游文化、文娱演出和个体经营文化四个层面的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尤其是个体文化经营户这个层面已成为伊春森林文化的主导产业群,是林区文化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2003年上半年调查统计,个体歌舞厅、音像制品经营单位、上网服务经营场所、图书馆、书报亭、音乐舞蹈班等个体文化经营户及文化经营企业已达1217家,固定资产2653万元,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中接纳下岗职工近5000人。去年产值和主营业额收入2800万元,经营利润619万元,上缴税费200多万元。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与吸收外来精华文化交流。2002年8月正是林区旅游的旺季,伊春市委、市政府邀请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林区慰问演出,极大地激发了林区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为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重要层面。实践证明,在林区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既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又能有力地促进先进森林文化的发展。今年以来,伊春市开展了“大森林之声”系列活动,比如,青年歌手第四届大奖赛、文艺调演大奖赛、书画大奖赛、歌咏大奖赛、摄影大奖赛、舞蹈大奖赛,并组织市区两个专文艺团体和县、区业余文艺演出小分队上林场、下工地、入村屯、进社区、到军营,全方位、多内容、多层次地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形成,如“边疆文化”、“月牙湖之夏”、“金沙河兴安杜鹃花海”、“松涛之声”、“峦城金秋”、“金水欢歌”在当地都颇有名气。广场文化也是群众文化的一个亮点。去年,伊春区在广场文化活动月中放映爱国影片、演出文艺节目、同时邀请了友的县、市演出团体到伊春市区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各县、区、局36个文化活动广场也成了广大群众晨练、晚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市内水上公园、沿河公园、升辉广场、伊春车站广场、市中心文化广场、小兴安岭石苑、中国林都木雕园一些上档次、有规模的文化场所,现已成为群众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艺的乐园。由于我们市的群众文化广场活动搞得比较好,全市已连续两年被省评为广场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奖。

把努力造就大森林文艺劲旅作为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重要保证。发展文化离不开队伍,建设先进森林文化更需要专业人才。伊春市把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与建设先进森林文化联系在一起。一是优化创作环境。每年市宣传、文化行政部门一起组织文化创作专项例会,指定创作重点题目,提出创作思路与要求,确定完成作品时限。2002年小品《救命船》代表全省参加“东北三省小品大赛”获得4个一等奖;电视音乐《回家看雪》在全省文艺评奖中获三等奖;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共有20幅在省获奖。设立文化创作基金会,由政府、企业、个人各投一点,对于获得国家、省文化大奖的文化工作者实行重奖。二是组织文化采风活动。每年,宣传、文化行政部门都组织国家、省、市作家、艺术家到林区开展“千里采风”活动,努力创作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充满大森林松脂芳香、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艺术水准较高的文艺精品。三是实施创作精品战略。黑龙江林业文工团排演的以反映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联合国授予全球保护环境500强先进个人马永顺同志先进事迹为题材的话剧《青山不老》被评为全省精品工程二等奖。今年准备将《青山不老》的姊妹篇,反映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育林功臣孙海军同志的先进事迹为题材的话剧《青山常在》,推荐参加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生动感人、陶冶人们情操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林区人民火热的社会生活。

把加大对繁荣发展小兴安岭文化建设的投入作为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重要保证。建设先进的森林文化需要必要的财力支持。国家、省、市也下发文件,要求每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文化建设费有一定的增加。近几年来,伊春通过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社会筹资等多种渠道,不断加大对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巩固林区文化人才队伍,在林区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由财政部门全额拨款,将文化团体,如文工团、戏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艺术职业高中等文化事业单位列入正式编制。21个县、区、局文化局均与体育局合属办公,做到机构不撤,人员不散,经费不减。市政府曾一次性投资1000万元兴建了“小兴安岭恐龙博物馆”;2002年将市图书馆购买图书经费由原来的10万元提高到25万元:兴建林业文学创作基地一次投资50万元;为展示林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市委、市政府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一次投入150万元,拍摄了6集大型电视风光艺术片《林都伊春》。投资9000多万元改扩建了水上公园、北山公园、沿河公园、小兴安岭石苑、山河大道、木雕园等多处文化场所、景点和雕塑。投资1亿元,在河西开发区新建了大型行政、文化、人文三个广场和文化娱乐中心,这些文化建筑建成后将成为伊春森林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第五篇:中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胡德喜 (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

一个懂得尊重文化的学校,才会积淀丰厚的文化;一个积淀了丰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才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在144年的峥嵘岁月中,同文人挥洒着与日俱增的激情,不断追寻,以实现人的最大价值、提升生命的最高质量为终极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秉持着独特的气质,培育了独特品质的同文文化,走出了一条充满魅力的同文教育发展之路。

承担着学校文化引领重任的校长,应该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最佳切入点,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满足社会不断攀升的优质教育需求。我们同文中学以一百四十多年的校史文化为精神内核来凝聚人心,以制度文化为重点来激发热情,最终外显为教育的课程文化和师生的行为文化。

一、中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曾对学校文化作这样的解释:“学校文化,狭义地讲是指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学校规范制度的总和,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共同的价值信念及其各方面的物质表现,是学校深层次和高品位的建设。”

一所学校的发展有诸多因素,学校文化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成为激励全体教师与学生成就与成长的重要精神力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迫切需要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校文化为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主观需求,通过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铸就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使大家产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逐步形成相互信赖、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从而为学校的共同目标而奋斗。第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客观需求。现实告诉我们,一所学校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未必能在今天的教育竞争中永远抢得先机、雄居高地,只有拥有优秀文化的学校才能具有持续不败的竞争优势。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曾经有一些地区和学校创造过应试的辉煌,但有不少却如匆匆过客,转瞬风光难继。还有一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趋同流俗,难以高位发展。究其原因,就是这些“高质量”的背后缺少真正文化的支撑。真正的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显著的办学效益,都是需要认真从文化建设切入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一所学校的办学真正有特色,有品位。在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一些着眼点仍然只落在升学率上的学校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常常是片面的,学校也不再是生产“考试机器”的加工厂,缺乏文化支撑的学校是难以持续发展的。第三,学校文化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相互融合、相互砥砺的需求。21世纪,文化竞争正在逐渐取代生产竞争、管理竞争。继第三次浪潮之后,正在形成第四次浪潮,并将成为未来的经济发展的动力。学校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可以辐射社会,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

在建设学校文化中,我们首先应该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也就是说,通过对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的建设,努力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师生的观念和行为。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明确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在提高办学质量、办学品位的同时,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为学校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我们还要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等人文文化,“厚德载物”,“兼容并蓄”,创设合作竞争的教研气氛,容纳个性发展,迎来和谐教育的美好明天!

二、同文中学文化建设的探索

九江市同文中学是一所具有144年历史的名校。144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各种途径,逐步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健康发展的道路。

1、让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我们首先是用直观的手段让同文历史与文化从无形转化为有形,直接映入师生的视野,根植于师生的心灵,唤起师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时时刻刻教育引导着师生的成长。我们每年都要组织新生参观校史展览馆,每年都要在方志敏塑像前进行清明祭扫活动;我们请杨叔子等著名校友回到母校,现身说法;我们制作了几百幅“同文骄子”宣传画,张挂于教室; 1

我们邀请老红军后代前来讲述先辈故事。我们把校训“读好书,做好人”刻在学校门口的墙壁上,我们把古今中外大家的名言耸立在同文广场,我们把办学传统“以人为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为人先”张挂于教室。我们让办学目标成为师生的共同愿景,我们提出了今天的办学理念:“教在同文,让同文成为教师成就事业的沃土;学在同文,让同文成为学生和谐发展的摇篮。”我们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即“一三五工程”:以教育教学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部学科,面向全面发展,向管理要质量,向教育教学常规要质量,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向晚自习要质量,向学科竞赛和各类考试要质量。作为质量的最终成果追求,我们提出“提升优分,壮大有效分,提高平均分,消灭低分”的目标,让同文成为学生放飞希望、成就梦想的摇篮。我们的一切努力是使得同文的发展“与世界先进教育发展同步,与教育现代化同行,与家长高质量教育需求同心,与教师高品位追求同向”。

2、让制度文化保障学校发展

以文化形式呈现的制度给学校制度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质量的现代管理目标,形成健康的用人制度,树立良好的竞争风尚。我们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在教师聘任中引入了评聘分开、择优聘任的竞争机制,建立和健全公平、规范的评价制度;根据民主公开、一视同仁、平等竞争、任人唯贤、择优任用、优化组合、人尽其才的原则,我们实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在全校范围内公开竞聘中层干部。我们加强了“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建设,对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尊重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青年教师,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创设健康成长的各种平台;在提升教师整体业务素质和师德形象方面,我们提出建设“同文中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同文中学教师每日十问”。“五个一工程”指的是每学年研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并完成读书心得;每学年撰写一组教育教学随笔或教育教学后记;每学年撰写一个教育教学案例;每学年参加一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或发表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每学年执教一堂精品示范课。“每日十问”是指:一问校园内外,我和学生互致问候了没有?二问走进办公室,我整理好内务了没有?三问走进教室前,我认真备课了没有?四问上课前我清点学生人数了没有?五问教育教学中,我尊重学生人格了没有?六问教育教学中,我表扬了学生没有?七问作业设计、布置、批改,我执行规范了没有?八问每天的教育教学我反思了没有?九问对特殊学生,我关注了没有?十问我今天读书学习了没有?

3、让课程文化丰厚师生素养

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弘扬四大精神:人文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我们确立了“科研兴校、特色立校”战略,以教育科研带动教育管理改革,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师成长,以教育科研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十一五期间,立项了17个规划课题,其中,我主持的江西省高中新课程改革重难点攻关课题“如何发挥备课组在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顺利结题,被评为省重点优秀课题;全校参与各类课题研究人数达106人;近两年省市各类优秀论文评比中,有近200人次获奖,学校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科研兴校先进单位。我们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推进探究性学习,开设研究性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方式;同文中学读书之风历来甚浓,我们把语文阅读课排进了课表,学生直接进入图书馆自主阅读,并通过文学沙龙、作文比赛、辩论会等多形式多渠道展示学生阅读成果;我们继续加强了“英语特色”工程的建设,2005年12月5日,省教育厅正式批准我校与加拿大爱加信国际学院合作创办 “九江中加友谊学校”,这是江西省第一所实施高中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结束了我省没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历史,去年的高考,中加友谊学校已收获了它的第一个硕果年;我们与澳大利亚沃拉尔地区学院结为姊妹学校,与美国KCD学校结为友好学校;我们还在获得聘请外籍教师资格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了数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并选派高中学生出国深造;2006,我校还首次接待了AFS组织选派的两名外国留学生来我校进行学习和生活,此后,我们每年都接纳外国留学生来同文学习交流,至今已接纳了十余名各国留学生。今年2月,我校又迎来了哥斯达黎加的Carlos(卡洛斯)和新西兰的Sarah(方赛拉)。我们还完善校本研究,开设了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同文的历史和文化,办好一报一刊,即《樟苑风》和《同文教育》。

4、让行为文化彰显办学品位

道德行为抓活动,我们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开展“百名教师进千家”与“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通过进行“同文校园生活荣辱观”的大讨论等去规范学生行为。教学行为抓常态,常

态课堂教学首先得有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有安全感,做课堂的主人,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我们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活动化,调动学生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们不断带来新鲜的人生体验;其三,我们要求教师创新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鼓励创新,鼓励教学风格百花齐放。其四,教学手段一定要多元化。活动行为抓特色,我们充分发挥各个班级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坚持利用升国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开展校园运动会等一系列全校性活动;通过年级组、教研组积极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文艺演出、征文、演讲比赛;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军训、社会调查等活动。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让学生在自己的社团组织中培养能力、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学生会制度完善,校园广播站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同文文学社的作品为多家刊物刊载。朝气蓬勃的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己、张扬个性的广阔舞台。

5、让环境文化突出学校形象

学校不应该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物质场所,它还应该成为学生陶冶情操、勤奋努力的精神家园。在学校校园建设规划中,我们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力求突出特色与个性,突出人文与科学;既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注重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之既有艺术景观的感觉,又有育人功能的体现;既能反映学校历史,又能体现时代特征。我们收回并重建了搁浅11年之久的烂尾楼,大大改善了同文行政办公的环境;我们在“老红楼”的原址上新建了“思飞楼”,解决了办学规模扩大的瓶颈问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满足部分特长学生的需求,我们增设了音乐教室、微机教室、通用技术教室;为了丰富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给思齐楼、思飞楼和思贤楼的全部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我们改建或新建了四栋学生公寓,共925张床位,而且每间学生寝室都装了空调;从实际出发,我们全面修整了初中教学大楼,解决了大楼自落成使用以来就存在的安全系数小、噪音干扰大等问题,提高了大楼使用效率;我们重新修建了乒乓球场,铺设了塑胶田径运动场,又新建了塑胶篮球场,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教学和活动的场地,同时也美化了校园环境。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勇敢面对挑战,积极把握机遇,将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必然选择。今天的同文人穿过百年的风风雨雨,信心百倍的走在开拓创新的辉煌的大道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文的明天必定海阔天空,春暖花开。

(作者邮编:332000;电话:13879122090;信箱:826860524@qq.com)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10期,http://)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