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调研报告
天道酬勤,30年来杭锦旗几代林业人步履匆匆,精彩不断。消灭“四荒”、绿化山川;创新产业,兴林富民;改革机制,引企强林。30年的艰苦创业,30年的团结进取,杭锦林业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忠诚和奉献,在鄂尔多斯高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道道绿色屏障,谱写了一曲曲播绿撒翠的雄壮乐章,演绎着“绿色主题”的艰辛跨越,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杭锦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全旗总土地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是鄂尔多斯市土地面积较大的旗区之一,也是自然条件最严酷,生态最脆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境内地形、地势、地貌复杂。特别是全旗分布的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面积206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2.8%,除北部黄河冲击平原以外,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荒漠化地带,年降水量不足280毫米,其中西北部仅为15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十年九旱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林业生态建设在全旗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杭锦旗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林业工作,从根本上改善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杭锦旗历届领导年复一年,倾其全力解决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专门制定了
- 1
方针,以建设“绿色大旗、畜牧业强旗”为目标,先后承担了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 防护林四期及日元贷款风沙治理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并动员组织全旗干部群众团结奋战,顽强拼搏,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生态建设大会战。1998~2008年全旗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98.8万亩,飞播造林178.8万亩,封沙育林126.5万亩,种苗基地建设6.6万亩。其中:天保工程完成飞播造林115万亩,封育11万亩,种苗基地建设4.8万亩;退耕还林完成人工造林66.45万亩,封育1.5万亩;日元贷款工程完成人工造林46.5万亩,封育114万亩,飞播造林4.8万亩,种苗基地1.8万亩;“三北”四期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7万亩;地方完成飞播造林59万亩,人工造林184.15万亩;完成义务植树524.58万株,四旁植树411.1万株。截至2008年底全旗森林覆盖率达到13.07%,全旗林业用地达1 315万亩,其中有林地18万亩、灌木林344.12万亩、疏林地0.4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40.3万亩、固定苗圃地0.17万亩、宜林地812.01万亩。
生态状况急剧恶化的趋势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许多昔日的荒滩、荒漠、重现草木葱茏,繁花铺地,流水潺潺的景象,全社会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禁牧令》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并实施标志着杭锦旗林业生态建设步入保护与建设
- 34
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把加强林沙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林草覆盖度的重要途径,全力扩大加工规模,打造大型林业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据2008年底统计:全旗共有杨柴原料林141万亩;沙柳原料林67万亩;柠条原料林197万亩;红柳原料林2.6万亩;枸杞原料林0.9万亩;梭梭基地0.5万亩,接种肉苁蓉380亩。引进北京源丰生物质热电项目,计划建设50万亩原料林基地,每年收购23万吨生物质原料,可为当地农牧民增收5 000万元左右;并在库布齐沙漠大面积推广梭梭嫁接肉苁蓉项目,此外还对东达蒙古王纸业,晨鹤枸杞,通九生物饲料及沙柳切片生产企业,进行了大力扶持,以此壮大生产规模。继续加大对沙区大漠神光响沙,夜明沙和七星湖旅游区等沙漠旅游业的开发建设。
五、造林质量全面提高
不断加大营林科技含量是杭锦旗林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确保生态建设成效的关键。杭锦旗大力推进林业科技服务,实现作业设计、整地方式、造林模式、树种配置、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在工程实施中,重点抓好种苗质量和施工质量的管理,对所需种子、苗木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实行“两证一签”(合格证、
- 6
原二号行动”、“飞鹰行动”等严打整治工作,充分发挥了森林公安和林政执法人员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打击效果,有效震慑了违法分子,教育了群众。
七、防火体系日趋完善
一是健全和完善了护林防火机构和相关制度。实行了行政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包片负责制和联防责任制等护林防火制度,使各项防火措施得到了落实。二是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在重点防火林区增设护林员,成立义务防火扑火队,同时开展一系列护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举办森林防扑火知识培训班。三是实行护林防火值班制度,加强了火源管理。防火机构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在“清明节”等重点防火期间,护林防火人员全部出动,各级防火组织和重点防火区实行全天候防火值班制度,严密监控。四是防火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防火设施日趋完善。近年来,杭锦旗自上而下重视防火工作,逐年加大投入,添置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加强防扑火队伍建设,制定详细的防扑火预案并狠抓落实,由于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从未发生重大森林草原火灾。
八、依法治林顺利实施
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深入实施,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与
- 8
第二篇:林业生态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概况
林业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依然是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不高。治理措施的质量差,不能稳定地发挥预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地区由于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不当,植树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还很低,生态效益不明显。2.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3.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经济轻生态的偏差。 长期以来对林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世界公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林业的首要任务是生态环境建设。4.营造林业生态难度越来越大。由于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一些部门、单位和个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尚未完成,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5.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不合理。6.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治理成果技术含量低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和技术含量低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之
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推广的速度还比较慢,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在治理措施的实施上,讲形式、不讲科学,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7.缺乏一套保障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伊春市金山屯区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金山屯区林业生态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景观主要集中在“峰岩泉”周围。峰岩泉,位于此旅游区西侧的上部,泉水常年保持摄氏零上8度,喝一口全身顿感无比舒畅。山泉上方的悬崖上,生长着一棵百年青松,如同山泉的忠诚卫士日夜恪尽职守。山泉南侧有一条沟,巨石山顶排到山脚,游人观赏需跳着走,故称“跳石林”。跳石林南侧,有刺嫩芽景区、五味子景区和成排的石人阵。状如人形的石人阵,似出兵、似布阵,景观奇特,气势磅礴。人文景观有矿泉水“金水山泉王”生产车间,由透明玻璃与外界隔断,纯天然矿泉水从海拔2700米的山顶顺管道引来,游人可从玻璃墙外看到各式作间的生产过程,这样的“透明”生产,令游人感到新鲜有趣。广场的草坪不怕践踏,其中设有5处篝火点燃点,供游人夜间狂欢之用。北侧有木制别墅供游人留宿,每个单间内设施简朴而舒适。山下峰岩湖,湖水平稳如镜,可游泳、划船、钓鱼。这里冬天还可滑雪、溜冰、观雪景、打雪仗。 金山屯区林业生态正在逐步发展中,林业园正在向旅游区的打造而发展,植被保护及野生动物的保护法规完善。目前金山屯区正在致力于建设绿色小镇,而林区生态园的建设在其中属于重点建设部分,在保护生态园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开发,吸引游客,
为着建设旅游生态园而努力。
三、伊春市金山屯区林业生态发展模式及探究
金山屯林区的生产重点已从木材生产为主转向森林保护和各类非物质资源开发为主上来,发展营林产业、木材生产业、林产工业、种植养殖业、森林食品业、北药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清洁能源业等“八大产业”,即:打造国家重要的森林生态屏障;打造国家重要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打造重要的林产工业基地;打造重要的森林食品基地;打造知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打造美丽宜居的森林生态城区;打造更加文明和谐的新林区。
四、伊春市金山屯区林业生态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金山屯区地处小兴安岭,有着丰富的生态林业资源,此地野生动植物高度密集,有着数量可观的珍惜保护动物,以及珍惜药材和山货。生态发展迎合可持续
发展战略。当地人利用原始生态,合理的对林业区进行开发,使旅游业得到初步发展。林业区生态保护非常完整,防火措施非常好,而且绿色无污染。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向其它产业发展,这是生态发展的一种宝贵难得的经念。然而这对致力于向旅游业发展的林区来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此处交通不便利,无法满足外来游客的出行,对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其次,金山屯林区生态业发展宣传不够好,不能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资金不够不能达到大力开发的目的。再次,生态发展形势比较单一,要发展成为多元化多层次的林区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最后,应该配合其他产业的发展,因为发展的目的都是推动金山屯的跃进。金山屯的林业生态发展才属于起步期,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止步于现在,以后的发展还会越来越好。
五、伊春市金山屯区林业生态发展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启示
1 坚持思想重林,始终突出林业基础地位,该区注重从思想战略上重视林业,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发展理念不动摇;坚持发展现代林业的基本方向不动摇;坚持培育资源的永恒主题不动摇。2开展绿化攻坚,打造生态宜居旅游区,不断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放大生态环境优势,将优良的生态环境打造成永兴最具特色的名片、最具影响的品牌。3 加快产业转型,全面促进产业升级增效,以林产品多样化需求为导向,以兴林富民为目标,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强力推进林业产业升级增效,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4实施封山育林,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品味,坚持封育并举是打造山水相映、城林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胜地的重要举措。同时,加大“三边”造林绿化力度,对荒山荒地人工造林和采伐迹地人工更新造林实行补贴,着力培育森林资源。5 坚持依法治林,积极巩固绿色开发成果,完备的森林生态体制要求永兴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必须先行一步,棋高一着,通过积极作为,降低灾害发生率。
第三篇: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调查报告
中共外沙乡委员会 外沙乡人民政府 (2012年4月13日)
近几年来,外沙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生态汝城”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林业生态建设放到重要位置,着力实施通道绿化、荒山绿化、镇村绿化、水系绿化等四大绿化工程,林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为进一步加快“生态汝城”建设步伐,深层了解剖析我乡林业生态建设现状,积极为我县今后三年抓好城乡绿化工作提出建议,我们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进行了实地察看、群众访谈,认为这项工作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都很重视,多次召开各类会议明确工作措施及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发动,组织措施得力,为落实市委《关于开展三年城乡绿化攻坚的决定》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现状及成效
历史以来,外沙乡在植树造林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S324沿线山头基本为石头山,泥层薄,不适宜规模造林;浙水河两边均为生态林区,不利于发展商品用材林。长期以来,外沙乡作为非传统林业乡镇,群众历来没有造林的习惯,植树造林积极性不高;加上防火意识不强,外地老板不敢来承租造林;另外群众开发山林意识不够,历年来未在山林上获得较多的利益,荒山和残林较多;同时,部分群众“守土”意识强,不愿出租土地,
1 林地流转困难重重。近三年来,外沙乡党委、政府迎难而上,突出“山边、路边、镇村、水系”四大绿化重点,想方设法,举全乡之力,打响了一场林业生态建设的翻身仗,累计完成新造林4200亩。一是山边绿化。重点是对外沙省边对门岭、荷塘省道边、梅木汝郴高速路边、磻溪汝郴高速路边等荒山进行了绿化,绿化总面积2960亩,主要栽植千年桐、锥栗、金银花、红花大果油茶、杉树等树种。二是路边绿化。重点对金丰路(省道至金丰禽业)、省道324线外沙段、下洞通村路、荷塘通村路、外沙通村路、梓里通村路、珠目通村路、冲头何家和唐家通组路等路段进行了绿化,全长27.4公里,目前已投入资金157万元,栽植树木有杜英、香枫、香樟、白杨、水杉、油桐等,部分路段间种夹竹桃。三是镇村绿化。重点是投入166万元对乡政府院内进行了绿化,绿化面积达12.5亩,主要种植树种有香樟、杜英、香桂、雪松、香枫等;确定了下洞等2个绿化示范村,按照“六化”要求,重点对进村路、出村路、村内主要道路和房前屋后进行绿化,提升绿化标准,改善生态环境。四是水系绿化。投入15万元重点对浙水水系高村段以西至外沙段2.5公里进行了造林绿化,主要栽植观赏树木杨柳等。
二、存在问题和分析
在察看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一是树种单一。有的村土质(像荷塘村属于煤炭土质)不适合栽种杉树和松树,而且这是已经反复被证明了的事情,近年来仍然栽种的是杉树或松树,成活率难有保证,即使树木成活了但也生长缓慢,而且单一树种也不利于生态安全,群众受益将大打折扣。二
2 是群众抵触情绪大。路边绿化占用耕地太多,群众担心会影响生活,有抵触情绪,认为村组道路两侧栽种绿化风景树,不仅严重损害了沿线群众的利益,而且与中央保护耕地的精神也不相符。对这种上违中央精神,下违民意的作法,群众难以接受和理解。个别群众甚至扬言,树虽栽上,但成活不成活在于他们,树木的成活率很难保证。三是林业管理和科普宣传力度不够。乡镇林业站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由于人员、经费、管理体制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没有真正把发展林业生产、搞好技术服务、加强林政管理结合起来,加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边远地区,由于受经济文化落后的制约,群众缺乏林业生态科普知识,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不合理的采伐现象、野外用火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林业生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破坏。
三、意见建议
(一)下大力气明晰林权,坚决消灭无主树。这是保证造林成功至关重要的根本措施。每一棵树、每一行树、每一方树都要有主,做到树主有责(保活)有利(收益),这样就从根本上纠正了年年植树不见树的怪现象。
(二)大力开展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执法人员和林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加人力物力从林区管理、路检路查、林业案件侦办、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方面着手,保证森林资源的保存和发展。同时要统筹解决好乡村两级林管人员的报酬问题,让他们能安心、尽心护好林。
(三)规范占地绿化补偿事宜。路边绿化工程占用的都是上
3 好良田,为了更好地推动全县绿色通道建设工作的开展,建议县级财政比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办法,对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永久性绿化带占用的集体或已经承包给农民的集体土地,给予的专项资金补助,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
(四)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抓住制约林业生态发展的技术难点、关键环节,加强林业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林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在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五)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宣传力度。由于林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有些群众只看到眼前利益,对林业具有的生态效益和产生的社会效益认识不到,缺乏植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多加宣传,并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宣传动员活动,让群众明白植树造林是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真正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第四篇:林业生态建设
抚仙湖径流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简介莫绍周
抚仙湖径流区内天然林植被稀少,人工林树种结构单一,森林覆盖率不高。径流区内居民点多,人口密度高,开荒造地、樵采林木、放牧等,加剧了植被的破坏。林地内下木、地被植物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每逢雨季,特别是突降暴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同时夹带大量N、P、BOD、COD等污染物质入湖,导致湖泊淤积、水质变坏、危及湖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安居乐业。为保护抚仙湖,于2001年开始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一、 项目建设规模及布局
(一)布局原则
1、项目建设布局于抚仙湖径流区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及二个国有林场范围。由市政府全面规划,以县为单位分期实施。项目建设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先面山后远山、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
2、因地制宜,按不同立地条件,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尽可能 多营造针阔叶混交林,低效林改造以多植阔叶树为主,实现林分树种结构合理、有效。
3、对现有林分加强管护,逐步实施分类经营,合理利用。
4、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以营 造公益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结合,乔、灌、草结合营造多层次的混交林,加大封山育林(管护)力度。使湖盆坝区近面山先绿起来、
1覆盖起来。
(二)建设规模
①工程造林10.36万亩。其中:澄江县6.40万亩,江川县1.22万亩,华宁县2.74万亩。
②低效林改造20.92万亩。其中:澄江县15.08万亩,江川县2.74万亩,华宁县3.10万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32.45万亩。其中:澄江县21.60万亩,江川县3.75万亩,华宁县7.10万亩。
④退耕还林2.70万亩。其中:澄江县1.53万亩,江川县0.67万亩,华宁县0.50万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建中心苗圃45亩。
(三)建设时间
1、前期2001年至2005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62624亩。其中:澄江县38380亩,江川县7700亩,华宁县16544亩。
②低效林改造125580亩。其中:澄江县90480亩,江川县16500亩,华宁县186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92215亩。其中:澄江县129615亩,江川
县20000亩,华宁县42600亩。
④退耕还林16165亩。其中:澄江县9165亩,江川县4000亩,华宁县3000亩。
⑤绿色旅游通道81公里。其中:澄江县45公里,江川县25公里,华宁县11公里。
⑥环湖湖岸绿化77公里。其中:澄江县35公里,江川县30公里,华宁县12公里。
⑦中心苗圃45亩。
2、后期2006年至2010年完成:
①工程造林40976亩。其中:澄江县25620亩,江川县4500亩,华宁县10856亩。
②低效林改造83620亩。其中:澄江县60320亩,江川县10900亩,华宁县12400亩。
③封山育林(管护)132285亩。其中:澄江县86385亩,江川县17500亩,华宁县28400亩。
④退耕还林10835亩。其中:澄江县6135亩,江川县2700亩,华宁县2000亩。
(四)造林树种选择
1、荒山造林树种:华山松、云南松、云南樟、黑荆树、木荷、圆柏、栎类、刺槐、车桑子等。
2、经济林树种:板栗、李、梨、花红等。
3、湖岸道路绿化树种:雪松、银杏、榕树、云南樟、缅桂、
黄葛树、清香木、水杉、喜树、龙爪柳、迎春花等观赏树种。
4、四旁美化绿化树种:雪松、银杏、紫薇、缅桂、柏类、榕树、黄连木、清香木、滇扑、龙柏、龙爪柳等。
5、绿色旅游通道绿化树种:雪松、龙柏、银杏、迎春花、黄葛树、云南樟、喜树等。
6、石灰岩裸露地区绿化树种:圆柏、车桑子、黄连木、苦刺、清香木等。
7、低效林改造树种:樱桃、木荷、圆柏、刺槐、苦刺等。
二、项目组织实施
工程造林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高标准、严要求,集中人力、财力,一片一片的开展,反对撒胡椒面。应按照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的原则开展工程造林。
林业局成立了抚仙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室,负责编制计划任务、资金使用、施工设计,进行监督检查,筹措和调配项目建设资金,对竣工项目组织检查验收并作好工程项目分报表和验收的申报工作。
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实施单位签订责任书,任务落实到人,定期检查,列入当年任期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工程项目施工采取招投标制,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组织施工,进行质量检查和监理。
三、项目效益分析
抚仙湖径流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以培育、保护、优化公益性森林
植被为主要目的,通过造林、封山育林、 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不断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地被物的覆盖度,提高林分质量,实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空气中粉尘,改善生态环境。在森林培育过程中,也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包括活立木储备,适当间伐被压木可获得一定薪材、木材等林产品。
1、生态效益。一是增加森林覆盖率和地被植物的覆盖度。抚仙湖径流区目前有林地面积193469亩,有林地覆盖率仅29.5%,通过林业生态建设,有林地面积可增加177563亩,新增森林覆盖率19.8%,地被物的覆盖率将提高0.3左右。工程完成后,径流区森林覆盖率可达到49.3%,林分内树种结构合理,郁闭度增大,林冠下草本植物、灌木共同组成多层结构,保水、保土、净化水质功能将显著提高。二是基本控制径流区的水土流失,显著地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了可持续发展后劲。三是极大地改善湖区自然景观,还湖区山青水秀的本来面貌,促进抚仙湖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2、直接经济效益。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能有效利用社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此外有林地在第11年开始第一次间伐抚育,第21年进行第二次间伐抚育,可有相当的间伐木材收入。在营造生态林的同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经济林,有一定经济收入。
四、工程实施进度
到2002年12月止,已完成工程造林6.7万亩,低效林改造3.55万亩,封山育林28亩,澄江路绿化50公里,投入资金2854.45万元。
第五篇: 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 林业勇挑大梁
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并将其作为执政纲领写入党章,还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元素。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现代林业,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作为林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攻方向,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林业肩负着光荣而重大的使命,力求更大的作为。
展望未来,生态文明将引领我国现代林业建设新方向,促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
人类文明的演化、进步,总是离不开森林的呵护与支撑。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发达的林业、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著名林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说,林业兼有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功能和绿色生产的经济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发展林业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加快现代林业发展,充分发挥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的主体作用。但目前我国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70%,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超过国土面积的1/5和1/3。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劣、生态承载力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此,国家林业局提出,今后要围绕保护和改善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文化,不断完善林业规划体系,拓展生态利用空间,优化生态建设空间布局。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湿地保护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并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在生态区位重要和脆弱地区,加快构筑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体系。
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优美环境、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安全生态和绿色产品等。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生态产品生产及生态服务能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相对于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我国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并没有同步提高,在一些地区甚至有所减弱。我国的生态产品供给,承担着最多人口和最快经济发展的双重巨大压力。未来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环境恶化态势虽然有所减缓,但整体持续恶化趋势尚未扭转;生态产品等生态需求快速增长,供给不足将常态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逐步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转向“要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的迫切愿望和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绿色和生态日益成为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成为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生态产品的生产作为重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
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必须努力建设和保护好林地、湿地、沙地及森林植被,充分发挥它们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沈国舫院士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突出林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森林植被的制造氧气、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噪音、吸碳固碳等功能和作用,依托林业这一规模最大的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体,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王焕良说,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能支撑百姓的幸福生活,富裕发达但生态破坏、生存受到威胁更会使百姓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失去幸福。生态文明不是拒绝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在改善提高中坚守顺应自然的准则。建设生态文明,既要有金山银山,又要有绿水青山,才能保证经济增长和幸福持久,才能让人们在仰观蓝天白云、俯视青山绿水、行呼清新空气的同时,摆脱贫困和落后,走向富裕和幸福。
林业是美丽中国构建的核心元素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天空以清新蔚蓝,还百姓以绿色家园。
林业是自然资源、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集大成者,拥有大自然中最美的色调,是美丽中国的核心元素。“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共和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的这一宿愿,一直是中国务林人的不懈追求。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鄂云龙教授认为,没有森林建设和保护,就没有生态文明。没有绿色中国,就没有美丽中国。如果林业和绿化搞不好,还谈什么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赵树丛说,林业是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点,自然美生态美的核心,还是重要的绿色经济体。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发挥基础作用,承担重要使命。他表示,林业部门要紧扣中央部署,紧抓时代机遇,紧贴社会需求,切实担当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绿色发展等重大职责和任务。加快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制体系、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等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