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解读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解读
从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围绕这一时代主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国际上就产生了以不同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的发展观。纵观这些不同的发展观,其基本问题都是围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和“为谁发展、靠谁发展”而展开的。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也是因为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宝贵经验和借鉴国外发展观研究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等内涵的阐述,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对我国发展的指导作用,这是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从我国实际出发,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做出的科学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发展是第一要义,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发展?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虽然国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过长期争议,但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发展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简言之也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在中国,是邓小平首先在这种特有含义上把“发展”这一术语引用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来的,并根据中国国情作出了独特阐释。他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是摆脱贫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认为中国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一而
二、二而一的同一个问题。他强调说:“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同时又称这条“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线为“中国的发展路线”。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主要是指实现工业化及其在工业化基础上所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但是,在21世纪到来之际,人类社会正在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信息技术逐步成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我党紧跟时代进步潮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及时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发展和现代化问题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回答。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强调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来,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强调必须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些论述凝聚着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的深刻认识。它表明,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发展作为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和信息化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
发展是第一要义,这一思想是对发展重要性的强调,是对为什么要发展的回答。这是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最大实际作出的重要科学判断。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虽然,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但我国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必须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我们的根本目标。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这是对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在新的形势下的重申,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对我国国情和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做出的科学判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靠谁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依靠人,就要看到人民群众是实现发展的根本力量;提高人,就是要不断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人权,包括人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尊重人的需求、生命、价值和尊严,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了人,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提高人”进一步回答了怎样“依靠人”的问题,“尊重人”具体回答了怎样“为了人”的问题,依靠人、提高人、尊重人、为了人,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在发展问题上的必然体现。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恩格斯则把唯物史观称为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里所说的人,就其主体而言,就其绝大多数而言,就是人民群众。因此,唯物史观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通过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促发展,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还分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机制,指出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是历史运动合力的结果,而历史运动的合力之所以能够推动历史进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进行历史活动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利益和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唯物史观认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完全一致的。唯物史观的这一观点决定了共产党人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要求。这是因为以人为本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阶级都曾经提出过的一个口号,比如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就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而在近代欧洲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做宣扬的人本主义也主张以人为本。虽然这些有关以人为本的主张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成为了我们可以吸收借鉴的思想资源,但毕竟历史上统治阶级关于以人为本的主张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当代西方某些政治势力以人道主义为名,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为进行“人道主义国际干预”制造借口,以军事手段干涉别国内政,悍然发动对别国的军事行动,严重践踏其他国家的主权和人权。由于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理解以人为本,我们有些同志也把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起来,主张以“以人为中心”取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张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个人为本位”,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对立起来。这些现象的存在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才能澄清在以人为本问题上产生的各种疑惑和思想混乱。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对“怎样发展”的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全面发展,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发展必然得出的结论。
首先,坚持全面发展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原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所推动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所构成的,而上层建筑又区分为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发展不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构成的经济变化,而且包括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变革,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变化必然要求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就表现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相统一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
其次,坚持全面发展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作为矛盾系统都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和制约着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但又不能代替和自然而然地导致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反过来,非主要矛盾也对主要矛盾的解决具有制约作用,非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又会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辩证法强调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通过解决主要矛盾为从根本上解决非主要矛盾创造条件,同时重视通过解决和缓解非主要矛盾来推进解决好主要矛盾。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抓好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不等于搞“单打一”,不能顾此失彼,否则,不仅其他方面工作发展不上去,经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也必然要受到拖累而解决不好。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少地方不少部门确实存在着“单打一”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倾向。科学发展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全面发展,为正确处理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各种非主要矛盾的复杂关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协调发展,是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发展效益等方面比例适当、结构合理,能够达到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共同发展的状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增强发展协调性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提了出来,可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坚持协调发展,首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结构性原则。系统结构性原则认为,结构是系统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一定方式,它表现为各个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排列秩序和作用方式等,系统结构合理、各种比例关系协调,系统就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正常发展;反之,就会导致系统功能降低和不能正常发展。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结构的跃迁过程,各种重大比例关系必须不断调整,才能消除比例失衡、结构失调,实现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经济和社会结构不协调和某些重大比例关系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当前尤为突出,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而要使社会结构得到优化,各种比例关系趋于合理,就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党中央提出坚持“五个统筹”,就是要通过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发展的协调,从而使整个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得到优化,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才能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其次,坚持协调发展又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平衡与非平衡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发展是一个由不平衡到平衡,然后打破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的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我国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加之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的差别,不同区域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有其必然性的一面。这种不平衡如果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加以合理利用可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然而严重的不平衡、失去控制的不平衡,超过社会承受程度的不平衡,必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后果,是必须努力消除的。因此,又必须对这种不平衡加以调节和控制,促进其向良性的平衡的方向转变。这也要求我们处理好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无疑吸收了国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思想成果,但是必须看到唯物史观中蕴含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宝贵思想在科学发展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人口和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且这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马克思提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互相适应”是一个自然规律,要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就必须“使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增长相一致,甚至使生产的发展超过人口的增长。”这里明确地提出了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增长相协调的思想。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能离开自然界孤立地把劳动说成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这实质上已经把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作为人类生存和物质生产的先决条件提了出来,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前提。
再次,唯物史观认为,人们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关系下一代乃至人类更长远的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根据这种情况,恩格斯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的或较远的后果”。他还主张对人类生产行为所产生的这种较远的自然和社会影响进行“控制和调节”。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堪称是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声,构成了唯物史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依据。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从全局出发,系统设计,通盘考虑,照顾到方方面面,协调好各种关系,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局良性互动和最优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这是在发展问题上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庞元正/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第二篇: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吴燕
外国语学院
10级英语
100405012
摘要: 科学发展观引领着中国近年来至未来发展,既是唯物论又是辩证法,也是历史观又是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不管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还是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遵循科学发展观与大自然和谐生活。
关键字:实践 以人为本 辩证唯物主义 人与自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剖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发展态势、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依据。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看问题,才能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中体现为科学发展观
历史的考察是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地、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进行生产,才能满足人的需要,人也只有通过生产,才能最终和动物区别开来,获得真正的解放 [1].但随着历史发展 ,马克思不可能想到一百多年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正是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针对新情况,总结国内外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面发展,首先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中,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现象依然存在;农村与城市相比发展缓慢,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上,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出现了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破坏、污染严重、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等现象。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固然需要加快发展经济,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经济和社会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只有四个文明共同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这里,我们就必须在马克思正确世界观方法论的带领下做出我们的一切决定,来完善我们的计划。
二:科学发展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理论联系现实告诉我们在实践和交往活动,人们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其哲学依据就是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说到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未来发展的问题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坚持了历史辩证法 ,社会有机体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表明,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于人的生产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有机联系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社会整体发展的有机性、整体性和社会发展的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合力)。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体认了社会发展的有机性和整体性特点,既坚持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发挥上层建筑因素(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等)和意识形态、文化因素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及反作用,很好地坚持了历史辩证法。下面我们就谈几个不同发展观:
(一)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
辩证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单一突进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社会发展是全面的,必须看到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辩证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与它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一事物离开与它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因此,按照辩证法,要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发展。只有以协调、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的问题,才符合社会发展本身的辩证法。
(三)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辩证法讲发展,是要求连续的、保持内在发展能力的健康发展。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包括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持续的、有后劲的发展。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义有一系列基本原理和观点,但贯穿这一系列原理和观点中的根本观点,则是毛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只有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解决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历史唯物主泽东所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
三: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坚持以人为本,一切都是为了人民
人民组成国家,国家依靠人民,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全是围绕“人民”二字展开, 我们祖国新一代必须牢记以下观点:
(一)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人认为“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哲学根源,这是在对“以神为本”、“以物为本”思潮和旧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中,在对社会历史进行科学分析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动力,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思想理论。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深深蕴含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才有无穷无尽的动力。[3] “以人为本”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以人为本,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4]
(二)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除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还有一句话,不管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还是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所以也是以人为本,把人为最高价值主体,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5]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
所以说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以人民为本。这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集中体现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只有以人民为本,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政治基础
除了以人为本外,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涵来看世界,“科学”在这里当然具有拒斥非科学的盲目追求之意,但同时也做出价值层面的规定,即确立社会发展的积极向度,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素质提高与人格养成。[6]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规定主要指个人在发展过程中致力于社会进步以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致力于人的价值实现,即根据人性的自然和社会规定提升社会生活的质量,重视人们对社会发展状况的实际反应,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提出符合人性的期望。
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政治基础至关重要,因为人们的生存境遇远没有抵达个性自由的程度。在这个意义上,抛开具有费尔巴哈话语形式的马克思早期语境不谈,从物象化逻辑审视人的社会存在,深入理解马克思对自然与社会关系这句大有深意的价值表述是极为必要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7]
其中,马克思的观点的深刻含义在于,人们要想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以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为前提。也就是说,人们只有通过以政治方式为主的社会实践手段不断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断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利益上相互对立的社会集团的状况,扬弃“资本的统治”对人的发展的抑制,才能逐渐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和谐,抵达尘世生活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103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页 [5]马尔库塞.单面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6]参见臧峰宇.科学发展观与文化实践的视界融合[J].理论与现代化,2006:(5).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第三篇:试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王益昆
(四川大学09级电气信息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0943031186)
内容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其通过对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等内涵的阐述,集中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对我国发展的指导作用,这是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世界观、方法论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观,它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在摸索和探寻中囯经济社会前进道路时的看法和观点,是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上看它属应用哲学范畴。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有两个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这是理论哲学来源;二是应用哲学来源,就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邓小平理论中的实事求是。其具体体现为: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史观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形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化演进的根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强调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史观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在发展问题上的必然体现。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才能澄清在以人为本问题上产生的各种疑惑和思想混乱。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体现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不是事物的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科学发展观就是以辩证发展观为哲学基础的,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
一、辩证的发展观就是矛盾的发展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辩证的发展观就是要用矛盾的原理和方法论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
第
二、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全面的发展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系统的各个因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辩证的发展观是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兼顾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
第
三、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协调的发展观。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只有经济发展,忽视其他发展,最终是其他社会发展要拖经济发展的后腿,整体发展还是上不去;只有城市发展,不解决农村发展,农村拖住城市后腿,最终整体发展还是上不去;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不大力推进中西部发展,也没有整体的健康发展。
第四、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二是人文资源包括知识、信息、文化资源等发展。三是政治资源,包括民主政治、法律体系、政治格局、领导核心等发展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全面发展,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发展必然得出的结论。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从全局出发,系统设计,通盘考虑,照顾到方方面面,协调好各种关系,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局良性互动和最优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这是在发展问题上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在处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的延伸,是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总而言之,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看问题,才能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科学发展观与哲学的内在联系》
《从哲学观点看科学发展观》
第四篇: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马哲作业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每一种理论的创新都有它的理论基础,都是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哲学基础看,它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从实践看,它是对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发展经验的理论性提升;从指导意义看,它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纲领。
科学发展观体系既具有很强的思辨性、逻辑性,又具有非常全面、非常具体的现实性和应用价值,它带有某些当今时代其他哲学概念和哲学课题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科学发展观很容易同当代一些世界性的,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交流和融合。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要着眼于大思路。
如果运作成功,完全有可能把握住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体系创新的历史性机遇,努力将新编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新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成涵盖原有唯物主义观和科学发展观这两大学科的系统。综上所述,以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有可能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佳突破口,并将深刻影响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格局。
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给科学发展观下定义,那么,它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某一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历史进程时期为研究对象,符合现代社会的社会科学内在规律的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基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是指以哲学、社会科学规律为指针的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又以社会的局部、社会的诸多要素为研究对象。
不能将科学发展观理解成如何让社会“科学的发展”。因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不是科学,更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自然科学。社会不可能自动的发展,也不可能类似自然科学、科学技术那样“科学的”发展,社会系统、社会科学不可能像实验科学那样富含决定性和必然性,只可能按哲学社会科学规律制约的发展。这就是说,我们所要探讨的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由哲学、社会科学支撑的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显然不是由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体系所支撑的社会发展观。所以,研究科学发展观,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从一些重点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上,吸取营养。
科学发展观同我们党的先进性教育和总结执政经验、提高执政能力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当长历史时期必须正确面对,必须规划好、处理好和落实好的重大战略问题。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适性,科学发展观甚至对当代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界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社会福利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都可以提供很强的借鉴价值和借鉴意义。
科学发展观研究,需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在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期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就,要将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在理论上、实践上在当代中国社会扎下根,必须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
总之,科学发展观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研究题材和非常广阔的发展舞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在科学发展观研究探索中有十分鲜活的应用,现代科学哲学方法,现代管理学、人类学、未来学、罗马俱乐部零增长理论等等的合理成分也将有可能接轨,有可能融合进去。科学发展观应该形成精练的体系,切忌假、大、空。
第五篇:生命的哲学——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生命的哲学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郭
嘉
如同大自然有艳阳高照的时节,有风雨雷电的时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每个人的人生都并非永远一片坦途。达尔文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么,这个适者需要多大的坚持,才能得以生存?胡杨在茫茫的沙漠里撑出一片绿色的希望,再严酷的环境里,生命之火依然不肯轻易熄灭。万物都有对生命的执着,或者说是对生命的顶礼膜拜。人对生命有多执着?从秦始皇开始的多朝皇帝都对长生抱着绝对的执念,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里那个伤重病弱的淘金者在生死的边缘与一旁虎视眈眈的病狼做殊死的战斗,赢得了生存。生命对我们有多重要,谁都明白。但,人不是单单活着就可以了。
太史公在历史上重笔一挥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死亡不可避免,但,要明白的是,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死去。
司马迁身受宫刑,却忍辱偷生,不是因为他爱惜自己的生命,乃是因为他还有更大的抱负,他的生命还有人生的信仰在。
《潜伏》里的余则成对他的爱人左蓝说:“你就是我的信仰。”爱情是他的信仰,所以,一个国民党的特工,成为了我党的地下情报员,然后在同伴翠屏的感染下,信仰爱情转变信仰共产主义,他成长了,成熟了,冒着生命的危险与敌人斗智斗勇,坚持着正义的事业。
在民族的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人生的信仰,或忍辱负重,或舍生忘死,人活着,原来不单单是为了活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1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如果,只为生存,刘胡兰不会牺牲,江姐不会牺牲,董存瑞也不会牺牲,„„许多鲜活的生命都不会牺牲,然而他们在如花的年纪里,义无反顾,用鲜血和生命为正义的事业,为他们人生的信仰画上了浓彩重墨的一笔。引领他们的是伟大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了饱受屈辱的中国人民站立起来,赢得民族独立,走向富强的伟大政党。
历史走到中国的近现代,似乎华夏大地失去了命运之神的力量加持,西方列强的炮火轰开了国门,外族的铁蹄蹂躏了万里秀美的河山,民族从此灾难深重。俄国的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想的花开出的现实的果实,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得到了启示和鼓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就此拉开。如果,没有了毛泽东,革命军队也许在展开万里长征之前就已经被扼杀,正是在以毛泽东为中心的第一代领导人大智大勇的带领下,人民的革命政权从幼小到壮大,由弱到强,一步一步在历史的舞台上从崭露头角到挥斥方遒,成为受难大众的救星。共和国的建立,是先烈的血肉之躯铸就,在战争的年代里,在看不到黎明曙光的岁月里,他们坚守共产主义的信仰,无惧死亡,他们的生命,就是一曲人类追求正义和平的热血赞歌。
带来春天的老人坚定地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大手笔的勾勒出改革开放的炫丽图景,用国家大发展,人民生活大改变的事实,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意志坚定地走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创造性的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邓小平同志扎根中国社会的实际,抓住了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使华夏民族走上了振兴发展的道路。在文革浩劫的民族创伤深重之时,在个人经历政治起落、遭遇人生困境的艰难之时,他没有动摇信心,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的信仰。
面对新的世纪,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
2 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党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三个代表"的思想和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深刻总结我们党80年历史经验,特别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成功经验作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
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
3 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前进的路上也有困境,也有异常艰险的时刻,每一代的领导集体都是坚守共产主义的信仰,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不断地结合现实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的运用马列主义,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前进路程的一个方法总结,也是我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所在,是一个先进的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哲学。
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也应该践行这种哲学,要保有生命里永远的信仰。科学发展观,在人生历程上要融入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成为看待一切事物的方法和准则。共产党发展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切事物的发展进程是不可能永远顺顺当当的,会有起伏、波折、困难,直面这一切,坚定信仰,才能走出阴霾,迎接阳光。几代领导人一脉相承的思想理念也告诉了我们,无论何时何事,实事求是,把民族和国家大义置于最高地位,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每个共产党人应当做到的。
生活于我有新的考验,一年多的噩梦,确实曾让意志消沉,特别是远离了心爱的讲台。青春和汗水浇灌出来的竟然不是幸福之花,只是,别无选择,既然犯错就要付出代价,即使是无心之错。但生活道路并不能到此结束。一扇门关上,就会有一扇窗户悄然打开。相信坚守自己的信仰,也能走出阴雨看到晴朗的天空。
王尔德说:“我们都处在沟中,但是其中一些人在仰望着天空中的星星。” 风雨泥泞总是难免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是这样,一个人的生活历程亦是如此,只是无论如何,不能只在眼前的困境中彷徨,因为即使彷徨消沉也撼动不
4 了苦难一分;不能失去自己的信仰,因为一旦失去了生命中彩虹就从此消散;无论如何要依旧微笑着眺望远方。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哲学,也是人的生命的哲学,我们都要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观照一切,大至世界的风云变化,小至个人的生活琐屑,不被眼前的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有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