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 CT作为电子计算机与X射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以相对便宜的价格、提供细节清晰的2D、3D图像、为临床迅速诊断提供帮助等优点, 在临床应用上被广泛推广。现将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经CT扫描确诊为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100例患者, 行CT引导下行臭氧注射和射频热凝靶点治疗, 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 男61例, 女39例, 年龄20~63岁, 病程1个月~10年不等。本组患者完全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并经腰椎CT或MRI检查, 排除其他疾病。100例患者可分为:后外侧型80例, 中央型15例, 极外侧型5例。其中单节段突出70例, 主要为L4~5、L5~S1突出, 双节段突出30例, 主要为L3~4、L4~5、L5~S1突出。所有病例均有典型下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1.2.1 CT扫描方法
(1) 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微屈、臀部垫高。 (2) 扫描范围:扫描层面平行于椎间隙, 层距3~5mm、层厚3~5mm;每一腰椎间盘扫描上、中、下3个层面, 从第1腰椎下缘开始, 向下逐一进行腰椎间盘扫描。 (3) 角度:扫描架与脊柱长轴垂直或与椎间盘平行。
1.2.2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盘注射臭氧
此方法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1.2.3 CT引导下射频靶点治疗
此方法是一种安全、高效、价廉、操作简单的全效的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T扫描显示94例为LDH, 后外侧型25例、后正中型35例、外侧型24例、游离型10例, 与手术诊断符合率为94% (94/100) 。
A组患者随访1个月, 疗效优29例, 占58%, 良10例, 占20%, 差11例, 占22%, B组随访1个月, 疗效优43例, 占86%, 良6例, 占12%, 差1例, 占2%, 2组均无并发症。结果见表1。
A、B2组优良率比较, χ02.05, 1=3.84, χ2=9.47<3.84, P<0.05, 2组差异有显著性, B组的优良率高于A组。
3 讨论
CT在我国普及率较高, 用于诊断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其对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它以较高的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为特点, 可直接清楚地观察椎间盘的形态, 准确判断局部细微变化,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臭氧治疗原理:将臭氧注入到椎间盘髓核组织内, 瞬时破坏髓核细胞及氧化蛋白多糖, 髓核细胞体积缩小、固缩、降低椎间盘内压力, 从而减轻神经根压迫, 达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射频热凝髓核成型术的治疗原理:利用低温 (约40℃) 气化技术去除部分髓核组织, 完成组织重塑, 并利用加温 (约70℃) 技术直接把突出的髓核变性、凝固、收缩、减少体积、解除压迫来达到治疗效果。其主要优点为:对正常的髓核组织损伤较小, 且对神经根水肿、损伤的纤维环、周围神经根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有效率高。这2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上被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和总结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总结和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经CT扫描确诊为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10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然后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A、B2组各50例, A组在CT引导下行臭氧注射, B组在CT引导下射频热凝靶点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CT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膨出56例、椎管内游离体10例、髓核向后侧或外后侧突出17例、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或移位7例、其他征象10例。A组患者随访1个月, 疗效优29例, 占58%, 良10例, 占20%, 差11例, 占22%, B组随访1个月, 疗效优43例, 占86%, 良6例, 占12%, 差1例, 占2%, 2组均无并发症。A、B2组优良率比较, P<0.05, 2组差异有显著性, B组的优良率高于A组。结论 采用CT扫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另外,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盘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射频靶点治疗也是一种安全、高效、价廉、操作简单的全效微创治疗方法, 这2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上被广泛推广。
关键词:CT,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臭氧治疗,射频热凝靶点治疗
参考文献
[1]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21.
[2] 李卓才.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 3 (6) :561~562.
[3] 胡怀军, 李雅楠, 王辉.CT引导下射频热凝靶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7例[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 2010, 8 (1)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