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通用)

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通用)

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第一篇: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自主学习 培养思维 构建体系——记xx大学堂第二讲之“导学案”的探索与实践2011年9月27日下午,我校xx大学堂第二讲如期举行。此次讲座以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第一篇: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自主学习 培养思维 构建体系

——记xx大学堂第二讲之“导学案”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9月27日下午,我校xx大学堂第二讲如期举行。此次讲座以教学研究之“导学案”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我校xx副校长和物理科特级教师xx作为主讲人在讲座中与全体教师们就该主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教学需要改革,改革需要探索,探索需要交流,交流促进发展。首先,欧阳国亮副校长分别从“导学案”的产生背景、内容、特点、作用及如何编写的流程原则上高角度、全方位、深入细致地向大家讲解了“导学案”在教学研究中的研制与使用,强调它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需要,更是落实我校“育人为本、拓展潜能”办学理念的需要,并希望“导学案”在我校教学研究中的进一步推广和实施中,能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中学科思维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接着,吴仉蓉老师秉承“目标导学、学法导引、以评促学、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个人教学实践为例与我们分享了她教学研究中关于学案编制模式的探索和感悟。她强调,学案在教学中的使用要注重因材施教、分层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共鸣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切勿将学案内容习题化、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最后,邓月珍校长总结指出,要大力推进“导学案”实施进程,将其作为当前教育改革中教学结构变革的重大举措,积极学习成功学校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去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本次讲座为我校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反思的机会,两位主讲人别具一格又实用有效地讲解使我们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改进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第二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分析及评价

张宗扬 091815 技术经济及管理

摘要: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标志,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本文从我国自主创性能力的内涵着手,构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客观量化分析,得出各省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最后,提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因子分析,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2006-202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制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用15年时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1]基于这种背景,本文在参考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形成了一个评价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借助相关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

1.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基本上证实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内生地依赖于技术创新能力,这就意味着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讲,本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该国的国家创新能力。

从国家层面看,Furman et al[2]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定义是,一国在长期内创造世界领先技术并使之商业化的能力。参照此定义,本文把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界定为一国在长期内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能力。在外延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3]。 本文所指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宏观层次的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其最核心的内涵需要回归到最早提出“创新”一词的经济学大师熊彼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的思想 ,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资源要素有效配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绩效)的能力”。同时,它强调“自主”创新,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产业化、商业化的能力。从外延来看,它强调创新主体多元化,以企业为核心,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都是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其次,它强调创新对象多元化,不仅有技术、制度创新,还有管理、组织、思想等一系列能带来收益的创新;第三,它是一种持续性的行为,具有开放性特征,恰当的借鉴、合作对创新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第四,自主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科学的政策、制

度措施保障。

2.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用来描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状况, 监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评价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的复杂系统工程, 是一项由多个指标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计指标集。因此,基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国内外有关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经验,本文考虑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按二级设立(见表1)。一级指标是综合目标类指标,主要反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宏观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产出能力,支撑能力和投入能力。二级指标则主要根据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分解以形成具体的指标层指标,分别反映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具体量化指标;二级指标的实现是一级指标得以实现的基础。

表1 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X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X2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

产出能力

X3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X4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 X5发明专利比重(%)

X6国际三大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数(篇)

支撑能力

X7科技人员数(万人) X8科技机构数(个)

投入能力

X9 R&D投入总量(亿元) X10 R&D经费投入强度(%)

二级指标

注:其中发明专利比重是指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授权量的比重

R&D经费投入强度是指R&D经费占营业务收入比重

3. 我国地区间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

3.1 样本数据的选择

本文根据《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2008中国统计年鉴》,搜集了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4,5] 3.2 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果

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中三个一级指标中,用于测试因子分析适合度的KMO值以达到0.735,且显著性水平都通过了检验。提取因子个数时,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提取出3个主因子,这3个因子的特征值共占去方差的83.73% ,由此可见,前3个主因子已经代表了绝大部分信息,可以充分反映出各省自主创新的综合信息(见表2)。

表2 方差贡献率

因子 1 2

3方差贡献率% 53.156 20.287 10.28

1累计方差贡献率% 53.156 73.444 83.72

5从表3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因子1主要有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发明专利

比重、国际三大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数、R&D投入总量等指标,可以将其命名为自主创新的投入产出因素;因子2主要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科技人员数、科技机构数等,可以将其命名为自主创新的资源因素;因子3主要有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R&D经费投入强度等指标,可以将其命名为自主创新的环境因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的投入产出因素、创新的资源因素、创新的环境因素有关。

表3 因子载荷矩阵表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

因子1 -.064 .908

因子2 .852 .160 .019 .521 -.256 .467 .904 .625 .289 .40

3因子3 .200 .272 .881 .544 -.050 .363 .256 -.038 .178 .729

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324 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 发明专利比重(%)

国际三大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数(篇) 科技人员数(万人) 科技机构数(个) R&D投入总量(亿元) R&D经费投入强度(%)

.387 .862 .782 .226 .601 .895 -.098

本文以主因子特征值的贡献率为权重来加权计算各省的因子总得分,最终可得到各省自主创新的综合得分,得到综合排名,如表4所示

北京 上海 陕西 江苏 湖北 广东

因子1 4.739184 0.601168 0.807913 -0.6007 0.249439 -1.0025

5因子2 0.853758 0.724494 -0.27425 2.314131 0.033078 3.2323

1因子3 0.510669 2.007434 -0.52223 0.294546 -0.00814 -0.22299

综合得分 3.16522 0.789365 0.363056 0.229865 0.159422 0.143267

排序 1 2 3 4 5 6

辽宁 天津 黑 龙 江 山东 四川 吉林 浙江 山西 甘肃 云南 湖南 安徽 河南 海南 河北 广西 贵州 内 蒙 古 福建 新疆 青海 江西 重庆 宁夏

0.090848 0.282363 0.299814 -0.38355 -0.20148 0.274102 -0.60567 0.124394 0.331121 0.339274 -0.1972 -0.28831 -0.35916 0.197846 -0.30434 -0.28582 -0.29262 -0.36205 -0.76593 -0.33363 -0.17092 -0.70559 -0.89977 -0.57818

0.344552 -1.01105 0.097225 1.436453 0.284184 -0.9014 0.907711 -0.01703 -0.66785 -0.65029 -0.34342 -0.20327 0.282836 -1.22512 -0.07369 -0.54362 -0.71544 -0.3203 -0.03079 -0.12639 -0.90678 -0.37621 -1.35777 -0.76606

-0.00886 1.67884 -0.87749 -0.41718 0.655614 0.349781 1.085456 -1.06085 -0.80913 -1.18226 0.679758 0.116776 -0.7209 -1.00034 -0.85023 -0.19651 -0.1644 -0.83535 0.454217 -1.51471 -0.83533 0.694222 2.902631 -0.20303

0.137907 0.133695 0.098993 0.062485 0.026263 -0.00799 -0.01683 -0.05839 -0.05887 -0.09545 -0.12023 -0.21107 -0.23944 -0.29881 -0.30821 -0.33049 -0.37233 -0.4014 -0.41967 -0.42047 -0.42672 -0.43703 -0.52233 -0.5638

2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4.评价结果分析

从综合评分结果中不难看出,我国地区间自主创新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格局。但也西部省份陕西和四川却占据了较前的排名,其中主要原因是陕西省在自主创新的投入产出方面的效率较高,而四川省有着优良自主创新环境,这些因素都可相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于近几年我国实行的东北振兴计划,国家加大了对东北地区的投入,进一步激发了东北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东北地区在得分表中也获得了靠前的排名。西部地区的整体排名依然没有提高,这也凸显出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基础的薄弱,对科技、教育的投入不足,大中型企业较少。因此,为改善西部地区的总体排名,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

5.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5.1继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

科技经费是科技创新的血液,一般来讲,科技经费投入越多,科技创新能力就越强,科技经费是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由于经费紧张,我国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科研人员待遇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解决科技经费投人不足的主要途径,一是政府加大对高校科技的投人力度,特别是省属高校的科技投入,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二是高校的科技工作要参与到企业科技活动中去,通过市场和企业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企业虽然创新研发投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总体上看,创新研发R&D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5.2吸引优秀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从根本上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是提升人才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高校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打破传统的用人制度,纠正在吸纳优秀人才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更是高校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根本。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吸收和引进科技人才。高校要想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要善于借助和利用社会各界和各方面的高水平人才,特别是在某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要给予充分重视,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再次,大力培养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对企业而言,首先要引进、培养企业发展的领路人,其次是引进、培养企业发展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和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人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5.3加强创新研究,加快研发机构建设

要加强知识原创性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比重。就高校而言,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还要着力培养在科技创新中表现突出的一批龙头型高校,在政策上作适当倾斜,使得这些高校带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力量进入企业,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要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合作开发,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就企业而言,要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校寻找智力支撑,建立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工程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不断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赵雯.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4):58-59

[2]Furman Jeffrey L., Michael E.,Porter and Scott Stern,2002,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tsearch Policy,31,899— 933.

[3]徐从才,盛朝迅.江苏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9(4):1-7 [4]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第三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评价与思考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全面实施,着力倡导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评价体系,它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改进;而不是为了鉴定,考核;更不是为了选拔,淘汰。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随着“终身学习”的学习观的不断强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了评价中日益受到关注的内容之一。 自主学习不可争议的成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指标,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将直接影响对教学评价的结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 意义 评价要素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我国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自主学习的意义

(一)、自主学习的特征

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究中促进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二)、自主学习的价值体现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输出和学生的接受为主要特征,这样的教学对在短时间内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效率比较令人满意,但在极大程度上没有考虑学生对知识本源感知,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这样做的结果是违背了人的自然意志。将泯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后果以丧失创新意识为代价。自主学习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

1、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自然意识。自主以遵从自然为前提,传统教育思想下,以教师的意志等价于学生的意志为依据,把学生主观意志的服从作为教育成功的范例,在课堂上教师经常把自己的意志传给学生,或者要学生依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在加班加点中进行周密的强化训练,教师的只是显得至高无上。教师在无意之间违背了人的自然意志,现实告诉我们,凡是违背自然的东西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譬如,随着年级的升高厌学生逐步增多的现象,在教师尽心尽力苦教的条件下差生层出不穷。教育在给人限制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人自由,没有了自主哪还有自由。

2、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认识规律不同于成人的认识规律,人的一般认识过程是:具体---一般---抽象---再回到具体之中。宏观的看中学生处于整个认识的第一阶段,及从具体到一般。是以归纳为主律的。成人则以演绎为主律,及从一般到抽象。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将导致学生的学习远离了具体事务,因为没有自身的亲历也就没有了自主。学习的结果大多是死记而不能把握它。

3、重视了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认知与情感总是复合在一起的,所有的认知都是理智与情感相结合的产物。学生自己发现的只是具有生产性,他就会为自己的生产而感到快乐兴奋,他就会爱知识,也就能不同凡响的用知识。如果没有了自主,何谈发现知识的快乐!

4、体现以人文本价值观。自主学习是依靠学生自身来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仅在于外部地位,更在于内部自然和潜能的发挥,教育的价值才能归结到学生身上。即以人为本。

5、极大的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尽管学生面对的是人类已有的文明,他是否发现都已客观存在。但直接接受与活动获得却又截然不同的意义,活动获得本身就是一次创新体验。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方法的获得,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自主学习教学评价的要素

(一)、自主学习意识的评价

在教学中要较好地运用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充分体现以下几种意识:

1、目标意识 。 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的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悦感,从而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在这种目标的适度要求下,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体现学习目标。只有树立目标意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会同步提高。

2、主体意识 。 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教师要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3、问题意识 。 “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应使学生敢问、善问、会问。首先,教师提问要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其次,教师的提问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思路、角度和方法,由原来的被动提问转变为主动提问,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分析教材,抓住要点,解决问题。

4、创新意识 。“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创新,包括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过程的安排、问题提出的角度、练习题的题型等,都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也不要被教师的思维所束缚,要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只要有这种信心和勇气,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树立起来,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素质也会得到发展。

5、方法意识 。社会在不断发展,新知识在不断涌现,仅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过程教学,不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代之以激励、点拨、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掌握新知识,更要总结、积累学习的方法,使之更合理、更科学,并能使自己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6、总结意识。 学习过程,重在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如自己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运用的方法;同学理解问题的思路、角度、方法;教师点拨、纠正、补充、精讲的新知识和理解问题的思路、角度、方法。每上完一节课,学完一个单元、一册课本都要整理总结。这样学生可以不断地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适用、灵活。再用这些知识、方法去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学习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二)、自主学习策略的评价 在自主学习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条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评价: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

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在老师的帮助下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探究的空间。

2、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3、诱思导学,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自主学习是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精心策划,引导学生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运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诱导,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探究。为此,教师没必要急于先“发”,即把知识点直接“和盘托出”,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自行思考,激活学生整个认识系统,把他们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引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

4、 建立合作小组,提供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让每个学生明确读书讨论的内容、要求之后,可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别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珠的职责,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全班分小组讨论之时,教师关心每一小组的讨论情况,同时有重点地参与

一、两个小组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互相帮助,共同商讨,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热情高涨,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开展组际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鼓励学生的相互争辩。通过议论,争辩,让学生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加评价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这种形式的交流,对于摄取信息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肯定;对摄取信息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启发、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必然更会学习,更喜欢学习,学习信心也就更足。

总之,对自主学习教学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关注学生为主。通过对教师行为的间接评价促进自主学习的有效落实。怎样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有效落实进行科学评价,还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才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第四篇: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童泽 王燕燕 王艳丽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习能力 评价体系 改革

论文摘 要:本文针对省级精品课程《PLC及其应用》的教学改革中,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摸索,并利用2009级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为试点,形成了从一门课程到一个专业的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效果。在教学改革中,如用旧的评价来衡量新的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必定产生矛盾。只有发展与之配套的学习能力评价方法,使之成为教学改革的补充和扩展,才能有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要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研究,首先我们需要对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什么是学习能力呢?简单地说,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人在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成效,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成功机率。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学习能力是通过其职业能力来体现的。即通过职业学院的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学习能力的评价应服务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在这四个方面建立量化的专业技能指标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因此对高职教育来说,随着项目教学改革的深入,原来的学科教育评价体系已不适应现有的教育,因此建立一套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迫在眉睫。本课题主要是针对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中,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量化,并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工作中总结的经验,运用最新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如何衡量所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关键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国外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建立了一套职业教育的模式。如美国CBE模式,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模式,英国GNVQ模式。此外,像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职业教育都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德国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开发的课程在实施教学时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旨在培养企业所关注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许多国家都在学习、借鉴并进行本土化应用。

针对学习能力的内涵,国外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当代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S.Bloom)提出“掌握学习”的模式。该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教学条件,一个人能学习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习[1]”。澳大利亚教育学家比格斯(J.B.Biggs)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元学习理论”[2]。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元学习能力主要包括:第一,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有效的选择能力;第三,独特的创造能力;

第四,自制能力;第五,合作学习能力。

在国内,许多机构、院校、学者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如姜大源教授主编的《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一书中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院校的学习完成一个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的过程,每一过程都应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马树超和郭扬在《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经验》一文中指出:质量保障和监控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是对提高高职教育水平的有力促进。山西煤炭职院的马保仙在《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陈利荣、黄道平、许宪国等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监控的方法以及职业素质教育的加强等进行了探讨。实践探索层面,如上海商业职院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总结报告中上提出了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目标应采取多层能力结构的观点。这些理论与探索对我们深入研究如何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提供了基础与参考价值。

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和实践都未能从根本上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中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对于如何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标准。

2. 研究意义及价值

2.1选题意义

①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推行高职高专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是在传统的教室里面进行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由传统教室转向教授与实训一体化的课堂,系统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使高职院校能更全面的监控学生的能力培养情况。

②有助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会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从注重内容教学转向注重过程的教学,使广大高职院校更有信心开展教学改革。

③有助于我国高职高专的横向交流。在建立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探索中,高职高专学校不但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也需要相互之间展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

2.2研究价值

以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研究为切入点,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为载体,结合相关教学理念,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并逐步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提高教学培养质量服务。本课题还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主要是该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效果提供标尺,通过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况以此来衡量改革的可行性。

3. 研究目标、内容和假设

3.1研究目标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在调查了解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模式构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3.2研究内容

(1)通过企业调研补充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内涵。

(2)实施项目教学法完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3)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方法。

3.3研究假设

本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性

学生学习能力,在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职业能力来反映,如何提高职业能力是现在高职院校正在深入的教学改革,但没有相应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职业能力的提高无法量化,也不成体系。

(2)标准性

完善考核标准,实施科学化考核。建立起适应高职学生提高技能和职业素质需要的、满足职业资格考核教学评价体系

(3)发展性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应针对行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根据教育教学的特点,考虑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趋势,制定职业能力标准相配套的考核大纲、题库及教材等,使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考核齐头并进,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核一体化。

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4.1研究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在电气工程系的电机与电器专业推广已有二年多,特别是在省级精品课程《PLC及其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按六步法来实施,同学们这样的学习能充分他们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良好。但我们的评价只是针对这某一个学习领域具体的评价。并不成体系。如何使一个专业的评价标准形成体系,服务于项目教学,促进和发展同学们的职业能力,以人为本,让他们在社会中有一技傍身,这是我们的研究思路。

4.2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有关文件、文献、专著,寻求课题的理论依据。

(2)调查法:使用问卷调查、现场考察、个别访谈等方式,广泛调查省内外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现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3)行动研究法:以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在课程考核中进行学习能力全面评价,并不断总结完善,提供一个较为成熟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案例。

(4)跟踪法:对毕业回访,根据他们在工作后的体会,让他们来对教学提出建议。特别是教学以及评价与现实企业的要求的差距,以便完善教学和评价体系。

4.3技术路线

以“一线双轨三段”为技术路线。即以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为主线,实行实践行为探讨和理论建设研究双轨并进的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实施,第一阶段,调查研究,进行理性的分析比较,构建框架;第二阶段,以2009级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为试点,将理论和框架用于实践;第三阶段,推广成果,归纳、总结、提炼。

4.4实施步骤

(1)起步阶段

成立课题组,收集国内外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查阅各种文献,整理课题资料,完成课题申报。

(2)构建体系和实施阶段

课题立项,召开开题报告会:课题组成员分工、确立课题研究内容,逐步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到电机与电器专业的教学中。

(3)验收成果阶段

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实施,对所建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做好课题结题鉴定的准备工作,完成研究报告。

5. 结束语

在教学改革中,笔者通过建立与之配套的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1)以职业技术学院电机与电器专业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方法,填补这类研究领域的空缺,为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专业设置专业课程提供理论依据或借鉴、参考。

(2)提出根据专业方向的先进性和职业技术学院的行业特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3)为构建在当前高职教育中比较完善的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太刚.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邓志革.职业素质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4]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5]陈霞.高职学生元学习能力培育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6]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

(1).

[7]许宪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8]北京高校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专家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0,(3).

[9]郭唯.职业教育应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J].职业教育,2007,(18).

[10]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2003

第五篇:护士长核心能力培养与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护士长核心能力可归纳为计划、组织、教学、科研和专业等五种能力。核心能力是分层次且动态形成的,其评价体系也是动态开放的系统。本文研究护士长核心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定向评价和定量评价的基本方案。

关键词:护士长;核心能力;培养;评价体系护士长的形象

无论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护士长的社会形象都由八个方面因素组成,如图1所示。

工作地位护理行政职务上,护士长涉及医院人才的三个层次,即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护理技术职称上,主要由具备中级以上职称者担任。由此决定其行政、技术的双重地位和威信。

管辖范围归纳而言,科室或病区护士长主要从事四项管理,即组织管理、病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将上述四项管理的具体内容展开,内容则较为丰富,如病房(病区)管理,包括病人管理、膳食管理、药品管理、物品管理、器械管理、消毒隔离管理等多个项目。

管理任务围绕人、财、物、时间和信息五类要素,主要管理护理计划、护理程序、质量监管、护理指导、技术创新和病区秩序。由于护理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护士长管理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已大为改观。

工作职责护士长必须承担所辖病区护理工作总责。尤其是当护理工作出现差错、缺陷、事故和纠纷时,更显责任重大。护士长工作职责一般有明确规定。

人际关系护士长需认真维系上下层级、科室、护患之间的人际关系。单一与其下属关系而言,宽与严、管与做、学与用、急与缓、奖与惩,均须统筹协调安排。

执行方式和风细雨,正面指导为主;公正合理,友善处事待人;细心协调,情景交融对话;委婉劝勉,技术引领。

选任条件至少护理本科学历、临床工作超过五年者;其领导组织与沟通能力要强,专业技能可排其后。应从人品、能力、知识、情商四方面选拔任用“德才皆备”者。

社会角色护士长的社会角色呈现多元化的趋向。不同场景下分别承担领导者、联络员、陪伴者、监管人、调度员、指导员、仲裁人和护理员的角色。不同角色要由各种不同能力来支撑。因此,护士长的核心能力是焦点和关键所在。

护士长的能力

核心能力是在各种能力的基础上,经过整合、累积、叠加和拓展而形成的一种深层次能力,即能够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的现实创造力。拥有核心能力,护士长才能胜任当代护理工作,才会有其他能力的同步成长。

(一)能力构成

护士长核心能力就是在一般护士能力的基础上经过提炼深化的内在能力。主要由以下几方面能力构成,详见表1。

计划能力护士长的计划能力体现在:护理信息检索、护理需求调研、护理资源分配、护理政策把握、护理建章立制、护理重点把握和应急预案制定。

组织能力护士长能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护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疾病护理和健康需要的实际出发,对病区科室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作环节和护理程序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合理安排护士,充分发挥技术、物质和设备的作用,追求最佳护理效能。

教学能力护士长带领护士开展业务检查、教学查房,指导学习护理技术,帮助修订护理计划,实施临床带教,举办专题讲座,评价护理操作技能。

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由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问题的能力所组成。具体指能发现和提出护理工作中值得研究的问题,能用多种方法和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能将研究结果按照规范要求正确表达,起到学术交流和科技促进作用。

专业能力护士长是专科病房护理技术的全能选手,在护理基本操作、专科护理抢救技术、整体护理和特别护理、用药护理和康复护理等方面均应有独到技术。护士长应善于吸收和引进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并运用于日常的临床护理实践中。

(二)能力剖析

剖析护士长的核心能力,发现其构成要素如下:

构成要素一是智力,二是技术,三是制度,四是文化,五是资源。即建立在医院物质资源基础之上,依托护理学科的先进文化,借助科学的管理制度,掌握优良的护理技术,发挥专业的创新思维,就能形成护士长的核心能力。

能力特性护士长的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性:一是推动力。核心能力凝聚先进的护理生产力,对人类健康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二是向心力。核心能力产生辐辏效应,使其他层面的护理能力围绕核心能力同步增长。三是学习力。核心能力并非生来俱有,而是需要持续的学习改进,只要善于吸取、改进、创造、集成,就能养成护士长的核心能力。四是生长力。核心能力是动态变化、不断完善、自我更新的运行体。核心能力既有生长期,也有衰退期,一旦停止学习,就会迅速退化,故核心能力的掌握同样要与时俱进。

(三)能级描述

由表1可知,护士长的核心能力位于医院护理工作的执行层(中间核心层),承上决策层,启下操作层。计划、组织、教学、科研和专业等五类核心能力纵向贯通、横向串联。既有内敛核心,又能外展延伸,是动态发展的生命体。可见,处于该能级的护士长,实际是医院护士群体的中坚力量,即医院护理工作的核心力量。由表1可知,护士长同时具备决策层和操作层的五种核心能力,不过,在护理工作中,因所处层级地位不同会有所侧重和分工。

护士长的上述五种核心能力称为“有形能力”。该类能力发挥作用后的效果,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有业绩,能量化,可比较,易分级。此外,护士长还有“无形能力”,即人们常说的“非职务影响力”,它是护士长的内涵素质。人们看不见,但能体会到;有影响,但不易衡量;能定性,但难以量化。有形能力可经培训习得,无形能力却只能潜移默化地形成。

护士长的素质

(一)素质含义

对素质的释义随着时代变迁和认识深化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现有的释义有四:一是人生理上的先天特点;二是素养;三是事物本来的性质、特点;四是指人的体质、品质、情感、知识和能力等。而经众多教育专家讨论认为:“素质就是人们从事活动前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是人们先天的自然性与后天的社会性综合形成的基本特点与品质。它包括:生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等。”但上述含义是比较中庸的解释,并没有揭示护士长素质中对人类健康所奉献的那种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二)护士长素质

指以减轻病苦,增进健康为服务宗旨,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护理精神;忠诚护理事业,敢当社会责任;加强自身修炼,发挥专业特长。努力学习从心理品质、思想情感、心智技能、社会责任等方面具备社会公认的优秀气质。由于护士长已经成为社会上家喻户晓的公益性、服务型职务,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人们对护士长的素质要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护士长形象也日益深入人心。百姓常说的“起码素质”,其实就是人们心目的核心素质。

(三)核心素质

护士长的核心素质可分为五类,顺序依次为:管理素质、知识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越往前越接近于核心能力,越往后越宽泛、越深远。管理素质依赖知识素质,知识素质靠思想素质支撑,思想素质离不开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而心理素质受深厚的社会文化熏陶。每种核心素质又分三层:基层、中层和高层。素质有高低之分,使护士长有不同的境界追求。详见表2。

护士长的五种核心能力和五项核心素质分类清楚,故护士长培养有明确的针对性。

护士长培养

(一)培养原则

一是针对薄弱选学活用;二是急用先学,学以致用;三是能力素质,分合交替;四是内容精选,形式多变;五是统筹规划,务求实效。医院将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专科护士的培训和护士长专项培训视为医院长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管理的一项基本战略。老、中、青均有培训需求和侧重点。在特别时期,如2003年的“非典”、2007年的“禽流感”和2009年的“A型H1N1流感”流行期,通过护士长专项培训,能迅速带领广大护士发挥护理作用,产生良好的防治效应。

(二)培养目标

最好由专科护士长组织起来拟定培养目标,即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内含规格要求、目标任务、教学课程和标准。然后安排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

(三)培养内容

体现专科化、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专科护士长能力培训的内容差别可能很大。如江苏省确定的九大重点专科护理(重症监护、急诊护理、肿瘤护理、母婴护理、糖尿病护理、感染护理、伤口与造瘘护理、临床营养与支持护理、血液净化护理等),其护士长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各具特色、各不相同。后备(准)护士长、年轻护士长和中年护士长由于年龄、经历、学识、技术职称的不同,也会提出不同层次的培养内容要求。而针对核心素质的培养共性较多,专科性淡化,因而不同专科的护士长可同班授课。详见表3(例举部分内容展示)。

(四)培训方法

护士长培养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

聘任培养公开竞聘,任期培养,上岗任职,现场练兵。由护理部主导,以新任护士长所在科室的原护士长、科护士长带教为主,按计划试用培训。

脱产培养综合计划,分阶段脱产。确定主题,重点培训,全程跟踪,实地考察。

轮岗培训组织安排,轮岗科室;调整心态,消除顾虑;转变观念,顾全大局;互相支持,对接交班;激发热忱,避免人情;加深理解,鼓励流动;换位思考,动态管理。

进阶培训引用质量管理中的“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循环法”,对护士长进行现代管理理论及护理管理知培训,实行护士长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新任护士长轮岗制。

师徒培养指定带教老师,实施“传、帮、带”。上级指导老师经常与新任护士长协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达成共识,提出预案,共同解决,观察效果,完成目标,不断循环,形成机制,实施培养。

护士长评价

(一)评价意义

护士长核心能力和素质的评价是一项新课题。国内比较成熟的有护理质量评价、护理绩效评价和护理管理评价。上述评价的对象是护理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和效益,降低管理的成本与差错,同时也促进护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而护士长评价的对象是人,目的是发挥导向作用、促进和提高能力和素质,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挑战性和激励性。其评价指导思想、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法,当然不同于传统的质量、绩效和管理评价。

(二)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护士长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和素质是分层次的,故考核评价是分等级的;能力素质是可进阶的,故考评体系是动态发展的;能力素质是有核心的,故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简明的。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护士长核心能力素质的评价体系应该是科学合理、灵活开放、简明扼要、实用方便的坐标系。若将护士长置于该坐标系中,各项测评数据就会客观反映出来,形成评估报告,用以培养或提升核心能力。

(三)评价体系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制定的护士长核心能力及素质的评价要素有四项:一是护理管理力;二是业务推进力;三是持续创新力;四是自我提升力。每项要素内有3个评价指标,共计12个指标。由此构成4大方面12个角度的立体式综合评价体系。每项指标编制定性和定量标准,方便多元评价主体(领导、医生、护理部主任、人事科长、护士长本人、护士、病员、专家等)开展评价。

该评价体系为开放动态系统。各医院护理部可根据实际形势和任务需要调整各评价要素和评价指标构成,并对定向和定量标准进行补充修订。如规定护士长每年要发表1篇论文,每两年要做1项护理研究课题等。详见表4和表5。

因篇幅有限,计算方法从略。

(四)评价方法

采用“三级三类”评价方法。所谓三级,即上级、同级和下级;所谓三类,即定量评分、定向评议和现场评价。可根据需要先进行定量评分,再进行定向评议,然后进行现场评价。在此之前,要做好考核评价准备工作,制定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认真汇总考核评价结果,以期发挥良好效应。

参考文献:

[1]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方建文,丁祖诒,武宝瑞.全面素质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

[3]周新民.国有企业领导者核心能力[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华危持(1951—),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卫生职业教育、卫生信息管理。

本文来源于 (论文网) 原文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