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政治学科渗透立德树人(精选)

政治学科渗透立德树人(精选)

政治学科渗透立德树人第一篇:政治学科渗透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政治学习材料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基二〔201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政治学科渗透立德树人

第一篇:政治学科渗透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政治学习材料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基二〔201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坚持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

(三)工作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主要任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一)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二)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增强适宜性,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要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要求,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出具体建议。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

教育部将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时比例,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制订(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高等学校要完善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提出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意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教材编写、修订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要求,加强各学段教材上下衔接、横向配合。要优化教材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渗透到其他学科教材中。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组织编写、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教材并及时修订完善,同时编好、修订工程规划教材以外的大学相关教材。各地要结合育人工作实际,开发完善地方课程教材。

(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确保实践活动占有一定课时或学分。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高校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职业院校要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要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要求融入到相关学科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劳动习惯、坚定爱国信念,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各地要启动实施一批教学改革项目,激发学校和教师创新育人方式方法。

(五)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人才。各级考试命题机构要严格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家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组织中、高考命题,评估命题质量,保证考试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考试命题人员资格制度,命题人员应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实际以及学校招生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研制人员在中、高考命题中的作用。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各地要组织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将学生体育课和艺术课学习状况纳入考试招生和评价体系中,促进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审美素养。

(六)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教师教育院校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增强育人能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以提升师德修养、育人意识和能力为目的,组织开展教师培训与研修。建立以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等组成的教师培训团队。研究设计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与研修课程,开发优质资源。各级教师培训与研修要在以本学科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兼顾相关学科基本内容。开展校长专项培训与研修,提高校长统筹学校各项育人活动的能力。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教研形式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中的作用。

(七)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指导专业组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教学研究与指导。创新管理机制,支持和鼓励学校聘用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来校挂职。学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家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联合宣传思想、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营造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八)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教育部建立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集聚和培育专业团队,进行长期研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就学习内容遴选、学习程度要求等问题开展基础研究;面向教学一线,就推进学科课程实施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开展应用研究;跟踪国外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就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开展中外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径、实施成效等,开展专题研究。研究基地要选择一批中小学作为学科教学研究实验学校。鼓励各地建立相应研究平台和实验基地。各地要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改革教研机制,创新教研方式,充分整合一线教师、教研员、专家学者等力量,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九)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地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学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开发服务于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区域内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平台。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交流,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人的有效途径。

(十)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各地和学校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做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教育部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定期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修改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各地要根据监测结果,加强和改进课程实施工作。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程要求,确保教学效果。

四、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教育部将健全课程教材工作管理机制,整合课程、教材、教学等各类专家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力量的作用,统筹协调高校和中小学课程建设。各地和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订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教育部将对各地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加强对课程实施状况的督导,将其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畴,定期发布督导报告。加强督导问责,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条件保障。要把教师实施课程能力培训作为“国培计划”等各级教师培训的重点。要根据职责任务,在经费、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部和各地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教学名师评选,将研究和破解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成果作为评选的重要内容。总结推广课程改革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把课程改革中重大研究任务列入教育部和地方有关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承担单位要将项目成果作为重要科研成果予以承认,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优秀成果给予奖励。把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考核范围。[1-2]

教育部

2014年3月30日 统筹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就《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答记者问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有哪些新的政策举措,如何抓好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就这些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 记者: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任务,教育部门一直在抓,这次为什么要出台一个专门的《意见》? 答:《意见》的出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当前,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尚未形成育人合力。三是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信息网络、多元文化使得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复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自2013年2月以来,教育部组建了专门工作班子,在深入系统调研的基础上起草文件。先后召开10余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召开了2次部党组会、8次部长办公会对《意见》进行专门研究和审议。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印发了《意见》。

2. 记者:大家对立德树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请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 答:立德树人内涵非常丰富。根据新时期的特点,《意见》在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新要求,近期工作的主要目标,概括起来讲就是“建成一个体系、确立一个体制、形成一个格局”。一是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二是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三是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3. 记者: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请问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二是以统筹改革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长远,着眼全局,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形成育人合力。三是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聚焦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人才成长的瓶颈,大胆改革,重点突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4. 记者:立德树人工作涉及诸多方面,为什么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

答: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牵动着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抓住了课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课改,扫清人才培养的重大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真正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5. 记者:这次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五个统筹”,为什么这么强调“统筹”? 答: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强,各个环节的关联性强。实践证明,单项的、局部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因此,必须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主要是避免学段间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主要是避免学科知识本位、内容简单重复,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主要是纠正考什么教什么、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主要是避免各行其是、步调不一,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主要是改变各育人阵地之间联系不够密切的现象,营造课内外、校内外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五个统筹”涵盖了育人的主要方面,充分体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从多个维度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6. 记者:“五个统筹”涉及诸多环节,跨度又很大,对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提出更高要求,请问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答:围绕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打好专业基础,从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细化育人目标入手,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课标教材。二是理顺教育教学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确保教育教学环节协调一致。三是提高保障水平,重点抓好教师能力培养、研究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四是加强监督检查,要求建立健全课程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十项措施力求有效衔接、环环相扣,确保改革系统推进。

7. 记者: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的重大举措,请问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

答: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是国际教育发展和变革的趋势。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通过构建这一体系,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8. 记者: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是深化课改的又一个重点,我们已经有了课程标准,为什么还要研制质量标准?

答:研制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主要是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现行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清楚,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明确、不清晰,难以量化、分级。这样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教学活动不好把握,容易出现偏难、偏深等教学问题;二是评价缺乏统

一、具体、可操作的能力表现标准,各地各校评判教育质量的标准不一致。研制质量标准,将其有机融入到课程标准,使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对教学和考试评价都具有较强指导性的课程标准,有助于很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9.记者:最近,中央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请问如何在深化课改中进一步落实?

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一是在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中,把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二是修订有关学科教材,全面系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三是强化实践育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四是将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10. 记者:《意见》出台后,如何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答:为保证各项改革举措有效落实,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完善课程教材工作领导机构,统筹协调重大问题,研究确定重大政策,保证各项改革协调有序、顺利推进。二是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事业单位、专业机构等的任务和职责。教育部专门制订了实施方案,同时要求各地和学校也要制订具体实施方案。三是强化专业支撑,充实完善有关专业组织,建立研究基地,为做好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衔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四是严格实施管理,建立课程教材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课程实施状况的督导检查。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教育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又一重大举措。为此,本报刊发相关专家文章,对《意见》进行深度解读。——编者

做好五个环节统筹 理顺人才培养体制

在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相关力量和重要阵地进行了总体规划和统筹设计。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个环节,是“五个统筹”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推进“五个统筹”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王湛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文查看>>王湛谈课程改革:做好五个环节统筹 理顺人才培养体制

加强学段统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统筹改革任务。其中,“学段统筹”本质上是强调课程改革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学习的科学规律以及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从目标、内容与方法、以及学制、学校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多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具有良好顶层设计、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优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成长,促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立德树人科学、长效地贯彻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董奇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全文查看>>董奇谈课程改革:加强学段统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统筹五个教育阵地,促进课程共同体建设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作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在“五个统筹”中,除了提出对学段、学科、环节、队伍等领域的统筹,还重点提出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教育阵地的统筹,目的在于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对立德树人的学科实施有深刻的领会与理解,形成高度一致的认识,并且努力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尹后庆 作者系上海市教委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全文查看>>尹后庆谈课程改革:统筹五个教育阵地,促进课程共同体建设

凝聚各方力量 谱写育人华章

教育部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立德树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支力量,共同参与,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统筹各支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张志勇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全文查看>>张志勇谈课程改革:凝聚各方力量 谱写育人华章

加强学科统筹 深化课程改革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统筹是五个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意见》的一大亮点。实施学科统筹,关键是把握好以下几点。……(田慧生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

建成一个体系 确立一个体制 形成一个格局

教育部:深化课改 立德树人

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

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

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报北京4月24日讯(记者 高毅哲)教育部4月24日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在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表示,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新要求,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近期工作目标是“建成一个体系、确立一个体制、形成一个格局”,即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五个统筹”构建全方位立体化育人体系

据介绍,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为此,《意见》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一是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二是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四是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五是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该负责人表示:“单项的、局部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必须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五个统筹涵盖了育人的主要方面,将从多个维度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十项改革措施推进课程改革

针对课改的关键领域、主要环节和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意见》提出了十项措施: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这十项改革措施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该负责人表示,一是打好专业基础,从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细化育人目标入手,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课标教材;二是理顺教育教学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确保教育教学环节协调一致;三是提高保障水平,重点抓好教师能力培养、研究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四是加强监督检查,要求建立健全课程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十项措施力求有效衔接、环环相扣,确保改革系统推进。”

在改进和完善已有措施的基础上,此次课程改革重点提出了三项新的措施:一是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研究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完善现行课程标准,增强对教学和考试评价的指导性。三是加强相关学科课标教材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推动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

该负责人介绍,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已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意见》还提出要研究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据了解,现行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清楚,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明确、不清晰,难以量化、分级。研究制定质量标准,将其有机融入到课程标准,使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对教学和考试评价都具有较强指导性的课程标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在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方面,教育部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教育部将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践行核心价值观情况将成招生依据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为此,《意见》特别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教育部基教二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课程改革一是要在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中,把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二是要修订有关学科教材,全面系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三是要强化实践育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四是要将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为了切实加强此次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教育部将健全课程教材工作管理机制,统筹协调高校和中小学课程建设。各地和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教育部将对各地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把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考核范围。同时,加强对课程实施状况的督导,将其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畴,定期发布督导报告。加强督导问责,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此外,教育部和各地将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教学名师评选,将研究和破解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成果作为评选的重要内容,总结推广课程改革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

第二篇:立德树人、党团引领,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央16号文件中也明确表述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形势下,以基层党团组织为战斗堡垒结合德育为先的教育模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关键词:德育;党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立德树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方针做了明确的指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关系到祖国的明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在现如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互联网、新媒体广泛普及的新形势下,将立德树人提升到战略高度上对于教育的科学论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新目标,不断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祖国伟大复兴“中国梦”相结合,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些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来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那么“立德树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涵义呢?“立德”,来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不朽”意为人死后而名不朽,从思想角度,能够留下真知灼见的言论书籍而“立言”可以说是不朽;从事业角度,能够留下丰功伟绩推动历史而“立功”可以说是不朽;从道德角度,能够留下人格品德的榜样使后人效仿而“立德”则是最大的不朽。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是不断追求德行与操守的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何时,品德都是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树人”,来源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于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以看出,培养人才是长久的过程,绝非易事。因此需要不断努力,同时要在“树人”的过程中“立德”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了突出显著的位置,要以“立德”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的成才发展。

二、以党团活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党组织要建设成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群众、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而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更要充分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引领学生和服务学生的作用。依托班级党团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班级党团支部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组织生活,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在具体工作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结合时代发展,夯实理论基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加强大学生党员、团员的理论学习在新形势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习,夯实基础对于所有大学生来说是提高政治素质的需要、是保持政治清醒的需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党支部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需要。因此,将理论学习放在首位,立足大学生党员、团员的自身特点,以提高其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为目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以创新的学习形式和丰富的学习内容,在定期的支部生活和班会中开展一系列关于“学理论、强素质、提水平”的理论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可以包括党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时事政治,以及《人民日报》、《大学生时事报告》、《半月谈》、等各种报刊杂志。集思广益,相互讨论,可以以读书笔记、读后感、思想汇报的形式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除此之外,可以借助网络、电脑、电视等多元化进行学习。如组织观看新闻、先进事迹报告会;电视《恰同学少年》;电影《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等。避免死读书、读死书,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发挥党团的引领作用。

2.走进历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在支部生活与日常的班级活动中,走出学校,依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遗址、古迹、烈士公园等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地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在古迹遗址中感受中华大地灿烂的文化,在清明节的小雨里缅怀革命先烈等。将德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对人民的历史使命感。

3.感恩爱心传递,志愿回报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以党团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的行列,用感恩的心帮助和回馈社会。进入敬老院、孤儿院做义工、送温暖,组织无偿献血活动以及关怀“空巢老人”等。据统计,在我国1.67亿60岁以上的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在校大学生可以在支部、班级的引领下,针对学校的退休老师,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陪他们聊聊天,在屋子里打扫卫生、行动不便的用轮椅推出来晒太阳,陪他们下下棋、读读报,或者定期陪伴他们到医院进行体检等。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重视德育和情感的培养教育。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伟大的事业。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依托大学生的党团支部生活以及班级日常活动,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项工作。要成才,先成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而党团组织,可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支部生活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两者相结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作者简介:李为之(1988-8),男,汉族,学历:硕士,现为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辅导员。

第三篇: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教材分析】内容目标要求:引述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本课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与必须履行的义务;阐述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当把握“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和“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政治权利义务是什么?怎样行使政治权利与义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难点: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怎样规定的: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四条 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对公民进行游行、示威以及集会做了如下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 本法所称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本法所称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第三条

2

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第四条

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 (4)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3、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有关常识,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遵循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四)实例探究

4

[例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这说明() A.我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我国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不能放弃的D.我国全民民主的国家 答案:B [例2]下列对政治自由的理解正确地是()

A.法律约束下的自由不是真正的民主B.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C.自由以法律为前提,超越法律无自由D.自由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 答案:C [例3]在我国,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这表明() A.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B.权利和义务都是不能放弃的 C.公民在法律上具有同样的权利义务D.要先履行义务再享有权利 答案:A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的政治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社会好公民。

5

第四篇: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同时也是法制教育的重点对象。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不仅可以增强青少年的维权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校德育的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目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青少年学生依法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能力比较弱,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一些学校学生违纪现象突出,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数字表明,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了犯罪年龄下降、团伙犯罪和暴力犯罪现象突出等特点。总之,学校的法制教育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初中政治教师,让学生成为一位知法、守法、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公民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的具体做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第一、身为政治老师的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政治教师必须明白:要成为政治课堂法制教育渗透的传播者,自己必须具备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较强的法制观念,掌握较多的法律、法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政治课堂法制教育渗透的任务。因此,政治老师平时首先要自觉进行法律知识学习,要熟悉了解法律知识,尤其是与教材 1

内容相关的法律条文。其次,要加大教研力度,加强师与师之间,课与课之间的交流和探讨,互相启发,扩大自身的法律层面。只有自己先懂法,才能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点制定出课堂法制渗透教育的工作计划,才能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地渗透法律知识给学生。

第二、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形式,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 提高青少年参加法制教育的兴趣,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思想,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深入浅出,以案说法,以法治理,以德育人,把法与德讲到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我在教学中力求形式新颖,运用“法制天地”“法制园地”“法制长廊”“法制漫画”“法治现场”等形式,进行多类型、多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创建青少年维权活动,组织参与学校制定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同时开展“模拟法庭”教育,让青少年自己扮演“法官和当事人”,在法制实践中提高青少年法律素养,帮助青少年,时刻提醒青少年,树立正气,改掉恶习,分清“真、善、美”,提高思想认识,在直观现实的法制娱乐中得到教育,受到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积极挖掘与教材内容相符的法制生活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结合时政,加深学生对法制知识的理解。

思想政治课的灵魂就在于其鲜活的时代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结合时政热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体验生活,关注社会万象,也可以提高认知、辨别、判断、参与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紧跟时政的步伐,时刻关心国内外时政热点,并适当地引导学生联系课本知识来分析时事。例如,在讲到《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就可以引 2

用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损害了婴幼儿的健康这一事件,帮助学生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法制教育方面的时政要在科任老师的指导下有效的和本课要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时政热点作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个窗口,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法制教育。

创设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中的“依法纳税”时,创设情景引入一些企业和一些明星的偷漏税行为,帮助学生树立纳税人意识,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偷漏税行为是可耻的,要受到法律处罚。在这个地方向学生普及税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懂得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教育学生以后成为企业经营者或明星时要主动、自觉依法纳税,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联系实际,让“法”融入学生心中。

政治课堂法制教育的渗透,如能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将所见所闻,发生在身边的小事,结合相关的法律进行有机的渗透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明白“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许多学生喜欢在校外食杂店、摊贩购买一些“三无”食品,而大部分学生却对“三无”食品了解甚少,这样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针对这一现状,课堂上我就联系身边这些实例,有机地进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条款的渗透教育。通过学习,后来学生在食杂店购买食品时再发现食 3

品已过期等情况,学生就懂得要求店主给予退款;店主蛮横不肯退款,学生也会利用所了解的《消费者权益法》打电话投诉,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又如在讲到《违法行为》这一课时,便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电动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电动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可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属违法行为,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扩阔学生学法的空间。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鼓励或组织学生积极收看、收听涉法影视、广播节目。如电影、电视剧、法制专题节目、光盘、网络视频等,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结合的立体型、多感官的具体法律情景中学法、悟情、导行,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第五、鼓励学生参与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政治老师要尽可能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在上“我国的宗教政策”前,我提出有关要求,提前一星期布置学生分组搜索、寻找与教材相关法律内容、文章、图片、实物等,然后让学生精挑细选把它们展示在班里,如此对学生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活动,鼓励学生学习科学,相信科学,反对邪教,珍惜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不断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政治课堂教学情境之中,积极参与讨论,主动辩论,成为自觉接受法制教育的小主人。

第六. 要把握法制教育在思政教学中渗透的时机,讲究法制教学渗透的艺术和技巧。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的相关知识,才能找到法制教育的契机。法制教育的渗透不能由教师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要创设情景教学,选择时机渗透,因材因时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把思想政治课上成法律课,简单地向学生灌输法律条文,简单地宣读机械式的口号;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讲究法制教学渗透的艺术和技巧,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因此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法律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思想政治课堂可以用于渗透法制教育 5

的内容也很多很多。政治教师应该努力用心去挖掘,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深入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索渗透规律,不断提高课堂法制渗透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渗透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才能真正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效果,确保青少年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6

第五篇:立德树人学校征文:高扬立德树人主旋律

立德是育人的根本,立德树人是学校的使命和价值。

xx市xx实验学校是一所幼小中xx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培养的学生从3岁进幼儿园到18岁高中毕业,学生生命的底色就在这里铸就。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所好学校就要高扬立德树人主旋律!

一、“立德树人”是学校育人的根本目标

“立德树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德育方面要从小培育学生的是非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个方面,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材,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这就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顺应每个学生自然的禀赋,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尽最大可能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

“立德树人”包含了德育和智育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xx实验学校牢记育人使命和价值,传承“德行好、基础实、能力强、视野阔、特长显”的学校育人目标,始终将“立德”放在育人的首位。2019年10月学校将迎来八十年校庆,八十载xx育人播撒爱,新时代立德树人再出发。学校致力于为祖国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每个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关键在教师。

结合区域“三好两优”人才建设项目,党总支在发动师生、家长讨论的基础上,设定了xx“好老师、优势学科、优秀团队”标准,明确将“立德树人、学科育人”写入好老师和优势学科标准内容中。党总支通过设标准,达到广大教职工共学习、树榜样、有提升的教育成效,在广大教职工中倡导立德树人使命和育人价值。

二、增强全体教师 “立德树人”责任感

2014年9月9日,习总书记在对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是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

“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一切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成就一所好学校的关键是要拥有大量的好老师。办人民满意教育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xx实验学校党总支落实学校“全员、全面、全程”的教育机制,通过“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全体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受学生欢迎的xx好老师的不断涌现。营造风清气正、和谐进取、敢为人先、积极探究、勇于创新、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氛围。

党总支开展多种教育活动,提高全员“立德树人”的责任感。

xx实验学校目前全校教职工247人,围绕学校“实验性、创新型、国际化”办学目标和“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党总支就学校师德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坚持师德规范要求,加强思想文化引领,营造“立德树人”氛围。结合长宁区“三好两优”人才队伍建设要求,自下而上广泛听取师生、家长意见,制定了“xx好老师、xx优势学科、xx好团队”标准,引导广大教工和班组对照标准,完善行为,提升师德修养;并注重挖掘培育身边先进师德典范,每年评选“xx好老师、xx优势学科、xx优秀团队”,通过道德讲堂进行表彰宣传,弘扬先进,倡导师德风尚;组织中小两部学生运用网络APP无记名征集“最喜欢听老师讲的一句话”和“最不喜欢听老师的一句话”活动,在道德讲堂上进行发布。通过设标准、树榜样,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党总支组织开展以“勤耕杏坛,芳菲满天”为主题的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利用建党纪念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xx实验学校建校80周年、十九大报告会、道德讲堂、电影党课、外出参观、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最喜欢听的十句话》印成书签发给每一位老师等等,在教工中广为宣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宣传xx“好老师、优势学科、优秀团队”标准,激发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服务奉献、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xx好老师。

党总支把“弘扬高尚师德,倡导立德树人”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强化党性观念,提振教师精气神,引领党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工以敬业爱生、服务奉献的突出成绩共同奏唱出校园最美好声音!

三、培养党员教师成为“立德树人”的楷模

xx实验学校目前的党员人数共101人,占全校教工总人数的41%,抓好党员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增强党员党性修养,将党员培养成师德典范和教育教学骨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更多教师树师德、强师能,为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优秀教师人才队伍的保障。

党总支鼓励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在探索幼、小、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以及开展国际融合教育实验、探索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总支组织“道德讲堂”让党员成为引领高尚师德的模范。“道德讲堂”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和师德素养,增强党员“立德树人”意识,促进党员带动广大教师成为师德强、业务精的好老师,将党员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管理骨干,推动和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例如:《清气满校园,师德耀xx》的“道德讲堂”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有青年党员教师谈教育理想;有教工团志愿者展示他们的风采;有展示学校“三好两优”先进集体和个人风采;有校领导为 “三好两优”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奖;有“团队育人 润物无声”视频展示;有幼儿部中班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展示;有手球队师生的访谈;有小学部合唱队献给亲爱的老师们的合唱《茉莉花》;有校长对好老师诠释的微讲座。“道德讲堂”主题活动凸显师德师能、立德树人、党性修养、服务宗旨等关键词,催人奋进、积极向上,每学期召开的“道德讲堂”与每年3月开展的党员师德承诺活动增强了党员教师的师德素养,提升了党员教师立德树人意识。

党总支开展“做受学生欢迎的xx好老师”系列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党员教师的育德能力和思想境界。2019学年起,组织党员教师每周开设“党员教师讲时政”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开展“国旗下讲话”;组织青年党员教师跨学段开课、全体党员教师听评课活动;结合家长、学生所需,组织党员参加特色课程---《情商》课程的培训学习,提升党员教师的育德能力,帮助党员教师更好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党总支组织“做受学生欢迎的xx好老师”的微型党课征文、演讲活动,提升党员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境界。

四、“立德树人”培育xx时代新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在教育综合改革、注重“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和优质。

党总支倡导鼓励党员教师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先锋模范。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学生选课走班学习成为了学习常态,走班制的学习模式给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和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党总支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要求党员积极参与集体辅导助力学生成长的教育活动。党员教师积极参加对学习困难、心理焦虑等学生开展个别化针对性的辅导,以及集体会诊、集体反馈、分头指导、集体家访等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教育。

“集体会诊”---在以党员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集体会诊制中,导师组成员在党员班主任老师的召集下,每周一碰头,一月一例会。每周一碰头,班主任老师主动向任课老师询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行为规范的表现。通过任课老师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班主任把学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和谐师生关系。在每月例会上,各科老师就个别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状态起伏较大、心态出现问题、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方法需调整以及个别学生进步较快或者退步明显等情况进行集体讨论、分析,集体确定帮扶对策。

“集体反馈”---对一些需要与家长反馈、沟通的学生,党员班主任邀请家长到校,相关任课教师集体与家长反馈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情况,听取了任课老师全面而科学的建议和辅导,凝聚导师团队集体智慧的沟通、反馈往往全面而高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

“分头指导”---对学生进行全面“把脉”结束后,党员班主任协调任课老师进行课外辅导、答疑解惑等,导师组老师各自领取 “扶贫”对象和“攻尖”对象,随后,任课教师各自采取行之有效的个别辅导形式,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师生一对一),点对点(帮扶薄弱方面)的辅导。一阶段后再进行评估。党员教师尤其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使家校共育达到理想效果。

“集体家访”---以党员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集体家访制最大限度发挥了教师团队家访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学生更加亲近教师,亲其师信其道,家长更加信任教师,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推学生成长!例如,党员班主任施宇慧老师先分析学生情况,找出典型,确定家访对象。随后征询并邀请任课教师一同随行。在高三第一学期开始前,施老师协同语、数、英学科老师一同前往陈某(过渡焦虑型)、顾某(严重偏科型)、郑某(自由散漫、严重缺爱型)等几位同学家里,了解情况,送去老师们的关爱。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许、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情况。在家访的过程中,有着丰富德育工作经验的语文万技伟老师充分展现了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技巧,与家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了家长的充分信任与认可,也让我们其他老师觉得受益匪浅。数学曹俊老师和英语任含华老师认真查看了学生的暑假作业,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提出了建议和要求,并给学生私人定制了近期小目标。英语任含华老师为顾某同学定制了英语一考能达到100分的目标;万技伟老师为陈某同学定制了每天读15分钟文言文的任务,争取语文过班级平均分;曹俊老师给陈某同学定制了每天挑战一道数学难题的任务,争取能在数学学科上有突破;给郑某同学定制了补齐暑假作业的任务,争取不拖欠作业的目标。通过本次家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老师满满的关爱,更是老师的鼓励和信任,事实也证明了他们将这份鼓励化作了学习的动力,高三一个学期下来,这几位同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党总支将继续加强组织、宣传和发动,将党员服务宗旨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党建项目积极回应“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求,引领全体党员和广大教师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xx实验学校就是这样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培养了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教师,造就一代有青春梦想,有理想追求,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