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第一篇: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王羲之一生的书法成就主要在新体,即我国书体演变史.上最后成熟的楷书体系,以及与楷书有着直接和间接关系的行书和今草。踵v比之王羲之已成为过去,王羲之在锺、张的基础上又向前大大地迈进了。
在学习传统继承锤、张及前辈方面,王羲之所涉是全方位的,据张怀瓘《书断》所载,王羲之所擅各体包括:楷书(张怀瓘所称隶书实是真书.于王羲之所指即为后世所称的“楷书”)列神品,云其与锤M各造其极.分书,列妙品;章草,列神品,飞白,列神品,其与王献之并造其极,尽能穷其神妙。草书,列神品。又《六体书论》称其虽损益合宜,其于风骨精熟,去之尚远,伯英是其祖,逸少、子敬为嗣。然而他的分书、飞白均不传世。从史料中可知其楷、分、飞白学之于蔡邕.锺繇。然蔡、锺的分、飞白尚无书迹可传,因此更无理由想象羲之之迹了。章草书,如前所云,庚翼曾以羲之章草比之张芝,叹服之致,可见他的章草得张芝之深。此外,后世刻帖载有羲之一札《皇象帖》(见《淳化阁帖》),记录了王羲之求人将皇象草书送给他的事情,其间传递了王羲之亦曾学习皇象的信息。现存王羲之章草仅见收人《汝帖》《宝晋斋帖》《澄清堂帖》中的《豹奴帖》.此帖原为绢本,曾人宋内府,《宣和书谱》著录,原名《眠食帖》,元时为冲宾所藏,赵孟顺、鲜于枢、冯子振皆有题跋。
赵氏跋云:“如此帖章草,奇古雄强,精神逼人,指不可再屈也。至元丙戌十一月朔,大梁赵松雪为冲宾员外跋。”后世重王羲之新体书风,远甚旧体,故流传其分、飞白、章草绝少。《豹奴帖》凤毛麟角,因而弥足珍贵。此外《十七帖》《八日帖》中,多见章草笔意,亦可窥王羲之娴熟的章草技巧。
在王羲之新派书风中,楷书占有重要的地位。楷书在撞蒜手下,已经初具规模,但仍具隶书的徐韵,王羲之在卫夫人和王滨的基础上,对锤楷进行了进一步变革。主要特征,一是在结字上易扁为方。王羲之临锤书《宣示表》与王滨所书《祥除帖》都可以看到这种迹象,在其晚年所书《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中,这种差别则更明显。由于易扁为方,楷书结字更为紧凑和停匀,变化更为丰富。其二,锤氏小楷的横画,往往还保留着长长的横势.王羲之的小楷,则将这种长横革去,使横画在小楷中趋于和谐统一。锤氏楷书掠笔所残存的隶书笔法,在王氏楷书中也以“撇”替代。总之在王氏笔下,楷书的基本笔法,已经完善和定型,不复再具隶书遗韵。也就是说,楷书从锤9到东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其审美定式完成于王羲之,经历了约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
王羲之楷书作品,流传到今天,已无一件是其手迹。因此我们仅能从刻本、摹本和临本来分析其楷书的特色。《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是其楷书代表作.南朝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 逸少学锺,势巧形密,胜于自运,不审此例复有几纸?垂旨以(黄庭》 《像赞》等诸文,可更有出给理?
除上述楷书作品外,唐代孙过庭《书谱》还提到《太师咸》,但后世不传。可见从南朝至初唐,这些作品都被视为其楷书名作。据褚遂良《右军书目》载,《乐毅论》《黄庭经》《画赞》,唐太宗时皆人内府。《乐毅论》,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曾命冯承素摹拓,分赐近臣计六本,原迹于初唐散失。今天还能见到的刻本以越州石氏残本、《徐清斋帖》刻本为佳。《黄庭经》,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硬黄纸墨迹本,当是唐人临本。另一唐人临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董其昌跋语断为唐钟绍京临本,虽清晰小残,但用笔、结字均远逊.亦异于刻本。传世刻本中以越州石氏残本、颖上本及沈氏蝶砚庐秘阁真本为佳。《东方朔画赞》,又称《像赞》《画赞》,传至今日的有唐人临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用笔虚和冲淡,出于高手,虽不似刻本刚健,但别有风致。另有多种刻本传世,亦以越州石氏残本为最。
此外,流传后世的《道德经》《曹娥碑》等小楷,有称为王羲之所作者,然聚讼颇甚.疑点也多,置而不论。
在研究王羲之楷书时,还不应忽视他的真行作品。在他传世的小楷作品外.还有许多与他行书字形大小相近的楷书夹于其传世的行书作品中。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就曾将《兰亭序》与《黄庭经》等刁僧作品并举,称“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他将王羲之的真行并举不是没有道理的,如在《兰亭序》《来禽帖》《极寒帖》,《建安帖》《小女玉润帖》及唐代集王字《圣教序》中都可看到许多楷书和近于楷书的字。对于窥其笔法,并从中了解王羲之革除锤氏旧质楷书时如何从行书用笔中汲取有价值的养分,当有极大的帮助。尽管后世见不到王羲之的中楷,但从王僧虔《太子舍人帖》、智永《千文》及初唐四家的楷书中,可以了解到他们较之王羲之《黄庭经》等放大了的楷书,其法度正来源于这些行书中夹杂的楷书。
在王羲之楷书中,被后世称为“一拓直下”的横、竖起笔清晰可见,收笔也一改魏晋时代楷书的重按。三过折法在其笔法下已是成熟的技法。此外翻折的运用、点的呼应、钩挑的变化,脱胎于行草而定型于其楷书之中。所有这些均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地。技法的精熟导致了情感和意境的追求,如孙过庭《书谱》所云: 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译 应无,《太师茂》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 构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阁于胸襟, 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因而,王羲之楷书被视为百代典范,不仅仅是技法的精熟,更在于情感的注人。
今人论及楷书的成熟期多以为当在唐代。其实不然,若视汉代为楷书草创期,铺舔加工美化称为变革期,开始走向成熟,则王羲之精美的楷书实为成熟期之代表。在笔法、结字、章法上,他都已经完成楷书的审美定式。羲之以后,文人书家仅仅是在放大、点画华饰上及风格上发展了楷书,而这些变化无不是在羲之楷书之上再加工而成的。这是不容回避的历史事实. 在王羲之的新体书法中,对后世文人流派书法影响最大最深的是行书。从王僧虔所说王廙“书为右军法”来看,王羲之行书与锺繇结法之桥梁即是王廙,并可看到王澳辈的行书较之锺繇时代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在了解王羲之行书的典型风格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考察一下其变革前的行书面貌。
先从锺繇谈起,锺氏的楷书现在还能见到较为接近原貌的《荐季直表》,因时代局限,其用笔中的隶书笔法尚不能脱尽。因此想来他的行书也像《楼兰遗书》中的大部分行书那样,存有隶书用笔的遗痕。连被看做是王羲之行书重要参照标本的西凉《李柏文书》,在用笔上也具有明显的隶书用笔残痕。李柏虽.与王羲之同时,却任西域长史。当时西域的文化较之江南显然是落后的,从《李柏文书》的多次起草看,他显然疏于文墨而非书法家,与王羲之的比较并不在一个文化层面上。所以,传世王羲之早期作品《姨母帖》便成为他改革旧面貌的最好参照。
《姨母帖》,是王羲之新体书风形成前的行书代表作。开头所写日期数字与《楼兰残纸》中的用笔法酷似。与王羲之其他书作比较全帖充溢着前代的古拙气息,隶书遗意一望而知。例如横画取平势,方折多塌肩,中锋缓行而字字独立,字形也不如其后期行书纵长,隶书的横势特征依然成为通篇的基调。换言之,在这幅作品中王羲之后来成熟的用笔方法和审美定式尚未形成,它的古拙质朴之趣当是最接近锺繇时代的,也许正可作为他继承前贤的证明。然而对于东晋及南朝时代的审美趣味,它显然不是具有时代风尚的佳作,很可能即是刘宋虞龢在《论书表》中所说的“羲之所书紫纸,多是少年临川时迹,既不足观,亦无取焉”。。有趣的是历代评家在讨论王羲之《兰亭序》时,多认为唐人在勾摹时免不了加人摹写者加工的痕迹,即认为王羲之遒媚灵动的风格是唐人润饰的结果。甚至用《姨母帖》的存在否认《兰亭序》。然而正相反,《姨母帖》的风格在传世王书中堪称孤例,而为什么不以其孤而否认《姨母帖》是伪作呢?我们认为保存于唐摹《万岁通天帖》中的《姨母帖》与王书他帖同为唐摹,因此,应该同样承认其摹手的严肃性,比较《万岁通天帖》中各帖,也足以证明王羲之早期与晚期作品在风格上的鲜明变化。那种凭借自己的喜好,随意猜测唐摹本中摹手优劣的态度显然是不严肃的.也是不科学的。
有了《姨母帖》这件王羲之早期行书作品作为参照,对于王氏行书的发展便可一目了然了。在与后期行书作品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姨母帖》中种种旧式用笔、结字的特征,经过他的精研,转变为一种崭新的书风。
王羲之会稽任上及晚年所作行书,如《兰亭序》《丧乱帖》《二谢帖》《导示帖》等是变革后的行书代表作。
在用笔上,他一改《姨母帖》以中锋为主的笔法,从草书与新体楷书中加以借鉴,由侧锋起笔而转向中锋运行,在翻折、使转、钩挑中又转为侧锋。既侧既中、既中既侧,在交替运用中,使中、侧锋混融无迹,揉成一个完整的运笔过程。在《兰亭》《丧乱》中,《姨母帖》那横画的平势,被一拓直下的歌侧之势所替代。方折的塌肩,转为翻折;凝重的点画,转为峻利的连笔。所有这些都说明运笔速度加快了,速度的加快,使中、侧锋之转换及点画间的丝牵映带更加丰富多彩,风神俊逸,振迅遒媚。在他的这些行书中,笔尖锥体的各个角度都得到了运用,后世谓之锋有八面,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笔法的内涵。
在结字方面,由于在用笔上摒弃了隶书的残存,字势开始活跃起来。因笔法的一拓直下,促使平势转为敬侧之势,这一重要的改变使行楷书的结字发生了一连串变化。横画的敬侧打破了旧式横平竖直的稳定势态,需有新的稳定势态来替代,所谓“欹敬斜反正”便是结字的新的构成法。进而长短、大小、正侧、俯仰、开合、方圆,在行书中得到无限的发挥。唐太宗在《王羲之传论》中首先注意到王羲之行书美的这一构成法,云: 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菲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者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明代董其昌窥破堂奥说得更加明白: 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
王羲之行书的这种结字法,完全抛弃了隶书体系以横竖为主干、以波挑生姿态的结字原则,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歌斜反正”看似无序,实为另一种更富于艺术内蕴、更高层次的有序,充满了辩证之法,变化无穷,容量无限。
在章法_上,王羲之的行书作品也创立了新的典范。如董其昌所言,“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他的行书在章法上亦同样突破了隶书体系的模式,在吸收草书章法中,以连贯的气势形成行线的纵向势态,其直如弦,又参差变化,在黑白的对比中产生行书特有的韵律美。
王羲之的行书中,时常夹有草书与楷书,可以看出他的行书笔法与结字正是在吸收了草书与楷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将草书的流便迅急与楷书的蕴藉平和揉合为一种新的审美定式.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潇散而遒媚、飘逸而秀丽的风格。其中尤以《兰亭序》完美地表现了行书的艺术美,而成为后世行书样式的典范。
唐代孙过庭曾云:“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张怀灌也认为:“若逸气纵横,则羲之谢于献;若替据礼乐,则献不继羲。”又云:“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二人都指出其“不激不厉”、平和蕴藉的风格特征。张怀灌并认为王献之在逸气纵横、神俊显露方面要胜过其父。由于王献之专以外拓一线发展,当然在姿势飞动上更夺人眼目,因此相比之下,王羲之确实以不激不厉为后人瞩目。如《兰亭序》以其道家祟尚自然的天趣给人以清秀冲淡之美,却也暗合了儒家和谐、中庸的审美观。类似这种平和的作品,还见于《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官奴帖》《日月如驰帖》《奉告帖》《永兴帖》《极寒帖》《四月廿三日帖》等。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王羲之传世书作,亦有另一面表现萧散自由、敬侧多变的作品。突出的是《丧乱帖》,此帖因先墓遭劫,书写时“痛贯心肝”,从“哀戚中结法”。,所谓动真情者。笔下流露出十分激越的情感。与其同调的作品还有《二谢帖})与《得示帖}),此三帖装裱于一纸,几乎分不出是不同时间所书。这说明王羲之晚年的行书由蕴藉向外拓发展。检阅诸刻帖中的王羲之行书,像《丧乱帖》那样歌侧之势明显、落笔加重、锋芒外露的作品,还有《省书增感帖》、《追寻伤悼帖》《念足下帖》(收人《澄清堂帖》)、《频有哀祸帖》等。这些作品无法列人孙、张所言的“不激不厉”或“w据礼乐”的风格类型中。因此,我们认为唐人确定的王羲之风格,并不是他所有作品的风格。唐人出于自己的审美思想完全可能扬此抑彼。如果回过头去看一看梁武帝的评论,也许会有新的发现。他说: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龙跳天门谓之“动”,虎卧凤胭谓之“静”,势态不同却都为雄逸,其中正暗示了王羲之书作包括蕴藉平和与敬侧跌宕两个方面的特质。
王羲之的草书是书史上草书风格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草书在王羲之时代并不是新体,因此王羲之草书的成就主要在创立草书“新风”上。如前所述西晋时索靖、卫灌均善草书,从《楼兰文书残纸》中《救世主残纸》《五月二日济白帖》及《平复帖》看,均已具今草规模,但在精神上却仍保留着若干隶草的遗痕,笔势方中寓圆,结体亦有明显方形意味。
在整行的处理上,往往各字不相连接,以独体相照应成篇,与东晋时代草书比较,表现出浑重简朴之美。
王羲之初期的草书,以张芝人手,曾得庚翼激赏,可见章草基础之深。以后转向今草,但用笔上保留了大量的章草技法。其面貌估计类似《淳化阁帖》中所载的王导《改朔帖》124),其父辈的这类今草可视为王羲之今草新风的先导。这种今草面貌至其晚年犹存,从其传世作品看,晚年的草书发展较为复杂,大体上有两种倾向值得探讨。
第一种倾向,即上述所言的在今草体势中使用了许多章草用笔,明显的特征是字形趋横势,转折多用翻笔。但是王羲之同时也大量使用自己的笔法,以中锋为其干,以侧锋取其妍,于质朴中增华彩,姿媚跃出。故与其父辈草书相较,面貌已有变化,形成鲜明的风格。这类作品可见于《十七帖》中的《寒切帖》(天津博物馆藏有唐摹本)、《冬至帖》《多日帖》《八日帖》和《伏想清和帖》,后四帖章草用笔尤重。从《伏想清和帖》看,有贯畅之势,数处用连笔,是章草与今草揉合得天衣无缝的佳作。羲之晚年是否写有章草,今无从考察。但据张怀灌《书断》记载,王献之曾建议其父晚年“改体”,日:“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诸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菜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从这段话推测,一是王羲之晚年仍有章草作品,二是王羲之晚年作今草时有章草之意。故引起王献之的这段议论。
第二种倾向,是少章草之意,而多用今草笔法,并由平和向纵逸方向发展。其中部分作品与第一种倾向有相似处,又有不同处。相同者是仍存有一定比例的章草横势.不同处,则是少用翻折而多用国转,纵横相间,改变了西晋今草独字不相连属的格局,使用了大量的连笔,牵丝流贯,映带生辉。代表作品如《初月帖》.《上虞帖》《远宦帖》(图128).《王略帖》等。以《初月帖》为例,用笔既侧又中十分自由,结字纵横开合极富韵律。更有意味的是,王羲之在这里创造出一种连字分组的行款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表现为把笔画相连的几个字构成一组,同时也表现为使几个笔画不相连的字,俯仰相应,势态相贯,结成感觉上的一组,再以若干“组”构成行。而各组之间又以不同的倾斜之势相互衔接,使每行构成波动有致的曲线,突破了在他之前从篆隶直到章草的直线式布局。表现为洒脱、率真,风韵绰约而华彩照人。字势的飞动转为通篇局势的飞动,展示了其草书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从《初月帖》向前推进,在王羲之传世草书作品中,还有一类纵逸的作品,或许可印证王献之劝其“改体”之说。这类作品尽管未及王献之所言“极草纵之致”,但也称得上是“宏逸”了。在用笔上完全摒弃了章草的笔法,不仅以圆转为主,连字势也改横为纵,字形则易方为长。如《都下帖》,《七月帖》《雨后帖》《大道帖》《虞休帖》《侍中帖》《清和帖》《丘令帖》《先生帖》等等。收人《兰亭续帖》中的《尝新帖》《酷帖》,收人《淳化阁帖》《大观帖》中的《小园帖》更将这种宏逸之势加以展开,较《初月帖》势态格外开张,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使转翻折用笔十分精到,有向大草发展的趋势。在急速的运笔中,笔道开始变细,字形开始夸张,倾泻无碍。在王羲之的草书中,这类作品对后世亦甚有影响。王献之的一笔书、唐代狂草、明代王铎的书作等应该都是从此类作品中发展而出的。
第二篇:读《苦练书法的王羲之》这个故事体会
今天我读了《苦练书法的王羲之》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王羲之是我国伟大的书法家,被人尊称为“书圣”。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秘诀就在于他的刻苦和专注。他为了练书法,不仅经常忘记吃饭和睡觉,而且,竟然有一次把墨汁当成蒜泥,蘸馒头吃。读完这个故事,我想了很多。如果王羲之没有那样全神贯注地刻苦练习书法,我们今天就没有办法欣赏他留下来的墨迹了,这将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我还想到了我自己。妈妈经常批评我写错别字,说是由于不专心,才会犯这样的错误。我还不服气,觉得那都是正常的,不用太在意。现在我明白了专心,是成功的第一步。还有的时候,我下了很大的决心,有很美的愿望,但是就是懒于行动。读完《苦练书法的王羲之》,我明白了,成绩都是从行动中获得的。
我一定要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做一个专心做事,持之以恒的人!
第三篇:《王羲之学书法》阅读答案
王羲之学书法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选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②笔说:论书法的书。 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七岁善书 窃而读之 恐不能秘之
待尔成人,吾授也 不盈期月
2.翻译句子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3.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中语的意思与下列句中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其夫呓语。
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原因:
认识:
参考答案:
④
1、(1)严守秘密;(2)传授,教授;(3)满,到。
2、C
3、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掩蔽(掩盖、超过)我的名声的。
4、原因: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
认识:[答案示例]在实际学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欢写字,好学上进,才成为书圣的。
参考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第四篇:绘画艺术的特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5课《绘画艺术的特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2、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 教学难点:
1、把枯燥的理论讲话,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低位
2、让学生对所讲内容确实的感受体验,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区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具准备 教材,备课本,范画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黑板上有两个词:美术、绘画。
美术是不是就等于绘画呢?说说你的理由? (美术是一个大概念,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到美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绘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画,也有人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人们为什么会将美术和绘画联系得如此紧密呢?这反映了绘画作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整个美术领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绘画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美术形式,你能说出你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吗?请举例回答,并说明为什么最喜欢这些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尽可能多说几种形式。)
1 大家都知道,美术包括四大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建筑和工艺美术,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绘画艺术有什么特点,怎样去欣赏、分析一幅画。
(二)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绘画艺术的特点
1、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提问:我将会根据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讨论绘画作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 学生回答:……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在平面上创造图像,作品形态是平面的,是绘画作品区别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如:工艺美术,虽然也有平面的作品,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用而不同于绘画的创作目的;摄影艺术作品虽然也是平面形态的,但它是运用机械的技术性和暗室加工完成的记实性图像,而与画家自主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2、绘画的分类: 绘画的种类很多,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分出很多种类。 绘画的种类:(1)工具材料、技法
中国画、油画、版画(根据板材分:木版画、铜版画、纸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根据制版方法和印色技法分:腐蚀版画、油印木刻、水印木刻、黑白版画、套色版画)、水彩、水粉
(中国画:技法,工笔、写意。内容,山水、花鸟、人物)
(2)描绘对象
人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军事画、肖像画、风俗画、人体画等)、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
(3)形制与功能不同
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组画、单幅画 注:可以启发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让同学们回答是什么画种:
《梅竹双雀图》《永乐宫道教壁画》(说明一幅画可能同时属于几个种类)
3、绘画艺术的特点: 2 (1)、二维空间上创造出三位空间。
现实世界是一个运动着的三维空间,绘画如何能在二维空间既平面上,将现实的世界的物象的立体性、物象的空间关系表现出来,并给人以真实感受呢?这主要靠人对物体距离的知觉线索和知觉经验来创造图像和构成画面。
作品欣赏:达芬奇《蒙娜丽莎》董希文《开国大典》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分析:具有很深远的空间感,局部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解释绘画家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来创造三维空间。 三维空间: 空间感
a、物象的大小 b、遮挡关系 c、透视变化规律 d、虚实变化 立体感
光影明暗变化,表现物象凹凸。
展示图片《有鲑鱼块与柠檬的静物》与画面只有一块红色单色的图片,提出问题:同样是在二维空间上的表现为什么前者能让人有三维空间的感觉。
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物体立体感的创造,主要利用物象形体结构和明暗变化表现物体的凹凸,造成有距离的立体幻象。表现物体间的距离和深远空间,主要利用物象大小、遮挡关系、透视变化、色彩变化、虚实变化等手法。
(2)、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
绘画善于描绘,在照相术发明之前,绘画是唯一能在平面上再现形态的手段,这也就决定了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 随着历史的进程,在我国的宋代和欧洲的18世纪,一些画家就提出了对绘画艺术新的理解。他们主张强调主观、个性、情感等自我再现和个人的审美理想的表达,开始不受传统约束和带有较在随意性地探索着表现主观世界。
展示作品《有鲑鱼块和柠檬的景物》和《错误的镜子》,提出问题,通过上面两幅作品,哪幅让人感觉更贴近现实生活一些?哪幅又让人感觉是展现主观世界更强烈些?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 如:《荷花水禽图》《星月夜》《内战的预感》《错误的镜子》 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
这些作品是不是如实描绘(再现)客观事物,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 如教师介绍:
画家之所以不是如实绘画现实事物,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审美理想、潜意识主观思想。 (3)、不同画种的艺术美
展示作品: 潘天寿《露气》
这是一幅水墨写意中国画,用笔挥洒自如,墨色浓淡分明,线条刚劲有力,描绘出了一幅荷塘美景。
总结:国画具有笔法美、墨法美、气韵美、意境美。 侯一民《矿工图》
这是一幅油画,充分体现了油画色彩浑厚又表现力丰富的美感特征。 版画《秋》
具有一种刀劈斧凿的美感
水粉画《静物》显示水粉画具有清晰明快的美感特征。 让学生分析几幅画不同的艺术美感,老师最后讲解。
不同画种,由于工具材料、制作方法、艺术技巧等的独特性,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趣味和形式美感。
(4)、构图是绘画的基础
构图是与否成功,对作者来说,关系到能否表达构思和构成形式美感;对观赏者来说,能否受到绘画的感染和打动,也首先来看构图的形式和总体形象。把握、分析构图的能力,是体现鉴赏水平的重要方。展示作品《开国大典》、《白夜光》、《太行丰碑》,请同学从欣赏角度,说一下绘画构图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a、宾主关系明确,位置安排得当。
绘画作品上艺术形象的主次,误谓之宾主。画面应围绕主要形象形成构图中心,以使表现内容 4 明确,令人一目了然。如在人物画中,以人物为主,肖像画中,以五官为主。
如《开国大典》
b、构图结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构图结构形式,一是指画幅形状,二是指画中形象组织布局的形式。如《太行丰碑》 c、色彩与表现内容的统一。
作为传递感情的手段,色彩往往胜于形状。色彩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颜料的色彩,具有引起人不同的感觉的联想作用,从而能引起人的不同情感的产生。如《白夜光》
如:红色使人感觉到火热、兴奋、热情,产生紧张的情感;蓝色使人产生冰冷深远感,引起冷静、沉着的情感;黄色使人产生明快、光亮、活跃的情感;绿色使人感到舒畅、平和,但有时也使人产生伤感等。
d、构图符合形式美法则。
绘画艺术语言合规律的构成,符合审美需要的外部形式结构,才能给人以形式美感。 法则:变化统
一、对比调和、均衡稳定、节奏韵律等。
4、中西方绘画主要有哪些差别
由于中西方绘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工具材料的不同和受社会、宗教、哲学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使中西方绘画自成体系,有明显的区别: (1)主要造型手段的区别
中国画以线描作为主要造型手段,注重神韵强调笔墨情趣。往往不画背景或不画满背景。 西画以明暗、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注重光影描绘,注重立体空间的真实效果。 (2)空间处理方法不同
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采用散点透视 西画是定点写生,焦点透视
4、最后我讲解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a、教师讲授:由于中西方绘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工具材料的不同和受社会、宗教、哲学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使中西方绘画自成体系,有明显的区别:
(1)主要造型手段的区别。(中国画以线描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扬弃对象的光影明暗,注重形象的神韵。西方油画以明暗、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重视形体光影描绘、注重表现立体空间感的真实效果。中国画用色讲究概括性和装饰性。西洋画重视客观对象色彩的精确再现,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
(2)空间处理方法的区别。(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而是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的组合于一起,着重表现审美感受的真实。中国画往往不画满背景,利用空白造成的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西洋油画是定点写生,按透视法描绘特定区域内的景物,全方位地描绘所见对象的形体、色彩、光线等,以求得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
5
5、 中国画和油画各有什么艺术特征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1)空白背景,突出笔墨情趣 (2)意向构成的时空 (3)诗书画印的综合性 油画的艺术特征 (1)色彩美 (2)丰富的表现力
五、师生交流:
优秀的绘画作品,在它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所塑造的视觉形象之中,大都有着一些更为内在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深层意蕴。
展示作品图片《泉》、《有鲑鱼块与柠檬的静物》、《太行丰碑》、《李白行吟图》,提出问题:根据所学中西方绘画体系区别,从造型手段和空间处理方法上分析、理解上面几幅作品。
《泉》、《有鲑鱼块与柠檬的静物》这两幅西方油画,以明暗、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重视形体光影描绘、注重表现立体空间感的真实效果。
《太行丰碑》、《李白行吟图》这两幅中国画以线描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扬弃对象的光影明暗,注重形象的神韵。(学生讨论,交流)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让大家对绘画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重新的认识,重点对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作了分析,由于中西方文化、地域的不同所产生的绘画作品也各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把握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感,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七、布置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将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整理清楚,再欣赏相关的绘画作品。
我的说课就要结束,但是我想说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不仅要做到美誉、做到智育,而且还要做到素质教育中德育为先,这样一个原则。我的本节课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大家辛苦了!
第五篇: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
曹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后世称陈思王。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位作家。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余一斗,天下人共一斗”。
曹植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遭遇,是与他和曹丕的争为太子的经历密切相关的。他少时以才思敏捷而深得曹操的宠爱,一度曾被立为太子,但由于他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的成熟与老练,最终在与曹丕的明争暗斗中失败。由于有这样一段经历,所以在曹操死后,他的日子便很不好过。曹丕继位后,他位为藩侯,但曹丕对他颇多猜忌,屡屡更换封地,加上曹丕的部下多方谗毁,他受到了严厉的迫害,名为侯王,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得咎,行同囚徒。魏明帝即位后,他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多次上书,力图得到任用,但仍得不到信任,最终郁郁而终,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就其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白马篇》可说是前期作品的代表,诗中所写慷慨赴国难的侠少年,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化身。其他作品如《鰕 篇》等也都充满豪迈气慨,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后期的创作,由于是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赠白马王彪》可说后期作品的代表。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
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如他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诗人。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如炼字的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影”(《公宴》),“清激长流”(《公宴》)等,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这为后来南北朝文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
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了效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的面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上几点,是曹植诗歌在艺术上的特殊之处,也是他最具创造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