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中心应急联动机制
第一篇:综治中心应急联动机制
创新综治联动机制 深化平安南广建设
中共南广镇党委
南广镇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南广镇切实把深化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置于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建立健全镇、村二级综治维稳联动机制,走出了一条适合南广特点的综治工作新路子,促进了全镇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呈现出良好局面。
一、转变观念,确立大综治大维稳的新思路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利益格局的变化,综治维稳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大量涌现,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南广作为一个农业、工业大镇,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对基层党政组织抓好平安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稳定形势,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过去的做法,既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不能部门之间各自为阵、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必须转变观念,整体联动,形成合力,通过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来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是确立大综治大维稳的观念,建立党委、政府统揽全局、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防止少数部门孤军奋战。当前的社会矛盾涉及面广、化解难度大,单靠一个部门解决问题很难凑效,必须确立大综治、大维稳的观念,切实把综治、维稳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维稳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广泛参与和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
二是确立大整合大联动的观念,建立多个部门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防止部门之间各自为战。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群众投诉无门、部门相互推诿、问题久拖不决,以致群众越级上访、集体上访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部门之间各自为战,力量整合和工作联动不够。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充分整合力量,建立大联动的工作机制,实现力量的整合、职能的融合、信息的汇合和工作的配合,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确立抓基层打基础的观念,建立坚实有效的基层工作平台,防止基层工作软弱无力。综合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村级治调主任大多身兼数职,基层综合治理工作在一些地方有所削弱,少数地方的村级组织软弱无力,治保调解组织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因此,必须立足基层,建立坚实有效的基层工作平台,真正做到综治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
基于这样的认识,镇党委召开常委会议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决定从建立健全综治维稳工作机制入手,学习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建立镇、村综治维稳工作二级联动机制,以此推动全区综治维稳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二、整合力量,建立二级联动、运转高效的新机制
从整合综治力量入手,着力构建镇、村综治维稳工作二级联动机制,努力实现力量的整合、职能的融合、信息的汇合、工作的配合,保证全区综治维稳工作高效运转。
一是建立镇综治维稳联动中心,做到镇级联动管住面。我们充分整合综治成员单位力量,成立了高规格的镇综治维稳联动中心,负责指挥、协调、推动全镇各级各部门落实综治维稳措施,开展信息收集、协调指挥、督查督办、责任追究等工作,重点抓好领导交办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协调处理影响全镇社会稳定的重大疑难案件。
二是建立村级综治联动工作站,做到村级联动管住点。在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由综治、治保、调解、管片民警、治安协管员、村民小组组长和群防群治队伍等力量广泛参与的综治联动工作站,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兼任工作站主任,治调主任兼任副主任,定期组织综治维稳工作人员深入群众,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组织基层治安防范,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实行纠纷联调、治安联防、感情联谊、困难联帮、生产联助,切实发挥维护治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完善制度,激发综治联动工作的新活力
在“联”字上下功夫,在“动”字上求实效,通过完善三项制度,确保综治联动中心真正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领导责任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综治维稳工作任务逐级分解,明确镇、村二级责任,即镇党委明确一名专职主任,一名专职副主任,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抓综治维稳工作,把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级组织和每一名领导干部。镇党委政府将各级联动中心建设情况纳入综治检查考评和双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未按要求完成联动中心建设的单位,在全镇进行通报批评,有力地推动了全镇二级综治联动机制建设工作。
二是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镇联动中心每月、村联动工作站每半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在重要节日和特殊时期,由镇综治联动中心组织对突出矛盾纠纷进行集中排查。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逐件登记,逐级汇总,分类上报。对一般矛盾纠纷,由村级综治联动工作站定人包案,限期调处,就地化解。对于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不稳定问题,实行一个问题、一个专班、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集中力量,尽快化解,防止矛盾蔓延扩大。对于确需上级有关部门解决的问题,及时报请区综治联动中心协调解决。
三是完善奖惩激励制度。按照年初镇党委政府与各单位签订的综治、信访目标责任书,将综治维稳工作责任目标细化到项,对各镇进行百分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主要领导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对年终考核命名为平安单位的,镇政府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款,实行一次性奖励。对不重视综治维稳工作,工作不负责任,出现重大不稳定问题的,坚决实行黄牌警告或一票否决,并追究领导责任。
四、立足基层,提升综治联动工作的新效能
二级综治维稳联动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整合了力量、整合了资源,激发了潜能,促进全镇综治维稳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一是促进了大综治大维稳工作格局的形成。通过综治联动机制的建设,全区综治维稳工作不仅建立了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而且建立了较为完善、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还有强有力的人、财、物保障,工作的覆盖面更宽,信息汇集更及时,工作效率更高。二级综治维稳联动机制的建立,形成了大综治、大维稳的崭新格局,各级党委、政府驾驭复杂社会矛盾和治安局势的能力大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更强。
二是促进了综治维稳工作基础的强化。通过建立二级联动机制,进一步规范了综治、维稳、信访、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和社区民警、治调主任、中心调解员、义务调解员、治安协管员的职责,使综治维稳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无力解决的问题。
三是促进了干群关系的融洽。综治维稳联动机制的建立,不仅搭建了一个部门联动的工作平台,也搭建了一个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沟通平台;不仅有效防止和杜绝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及时解决了群众的利益诉求、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群众普遍反映,过去反映一个问题,找了多个部门、跑了很长时间也解决不了问题,现在到了综治维稳联动中心就算找到家了。
第二篇:应急救援联动机制范文
南大港管理区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为有效整合南大港管理区相关力量和社会公共资源,对 管理区范
围
内的
突
发事
件
和
应急求助进行应急处置的职能 机构和指挥平台。南大港管理区成立应急联动中心,其职责 是统一受理管理区各类突发事件和应急求助的报警,组织、
协调、指挥、调度相关联动单位应急处置一般突发事件和求 助;
遇有重特大突发事件, 协助领导统一组织、 协调、 指挥、
调度相关联动单位开展应急处置。牵头负责对管理区应急联
动工作的机构、队伍、装备、预案、制度、经费等方面工作
进行规划、组织、协调。 应急联动中心的职责:
( 1 )受理管理区范围内突发公共事件的报警。应急联
动中心受理通过“ 110 ”报警电话或者其他方式的突发公共 事件报警后,应当立即予以核实,启动相应的应急联动处置
专项预案,并向有关联动单位的指挥机构下达指令,组织, 协调,
指挥,调度有关联动单位进行处置。 ( 2 )负责应急联动处置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在处置过 程中,
应急联动中心应当收集, 汇总突发公共事件有关情况,
根据现场实际或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综
合研判,确定突发公共事件的等级。属于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的,要直接组织、协调、指挥、调度有关联动单位开展应急
联动处置。
( 3 )负责组织联动单位对重特大突发事件进行先期应
急处置,并协助管委会组织实施紧急处置。
对属于重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的,要立即组织实施先期 应急处置,同时上报管委会同意后,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做 好后续应急处置队伍和资源的组织,调度等准备工作,协助 管委会组织、 协调、 指挥、
调度有关联动单位实施紧急处置;
属于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还应当立即通知有关联动单位指
挥人员和专家进驻应急联动中心。
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联动中心可以根据现 场处置的工作需要,开设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 处置的组织、协调、指挥、调度。应急联动中心配合现场应
急联动处置,
负责现场外应急处置队伍、 资源的组织、 协调、
调度。有关单位应当为现场指挥部的开设提供必要的场地,
并提供现场指挥部运作所需的后勤保障。
( 4 )负责对南大港管理区应急联动工作的指导。
( 5 )政府授予的其他职责。
应急联动单位的职责
公安、卫生、安监、建设、交通等部门以及各企事业单 位(以下统称为联动单位) ,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下列的 应急联动处置工作:
( 1 )设立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建立 24 小时值班备勤机
制,做好应急处置准备;
( 2 )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和预警,对发生或者
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及时报告南大港管理区应急联动 中心; ( 3 )按照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组建和管理应急处置
队伍,专家队伍,组织开展应急处置队伍的训练和演练;
( 4 )按规定配备、管理、使用应急处置的专业设备,
器材、车辆、通信工具等装备、物资和经费,保持应急处置
装备,物资
的完好,确保应急通信的畅通;
( 5 )根据应急联动中心指令,按照职责分工和应急联
动处置预案的要求,迅速指挥,调度本单位应急处置队伍, 专家队伍和资源,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快速高效的处置突
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应及时向应急联动中心反馈处置
情况和有关信息。
( 6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
享,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及时、准
确、全面的基础材料、数据、情况及其他有关信息;
( 7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其他工作
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由应急联动中心向管委会汇 报,管委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应急联动处置工作终止后,有关联动单位应当及时向应 急联动中
心
报告
处
置情
况
和
有关信息。应急联动中心汇总 后,按照规定报告上级政府和部门。
第三篇: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建立
山东省地震局 刘博
摘要:应急救援工作是防震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完善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是顺利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本文利用深入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洪涝、干旱、台风、风暴、雷电、地震、沙尘暴、地质灾害等在我国都有发生。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
近年来,我国破坏性地震频发,地震灾害不断,已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现状
地震应急联动机制是政府将所有资源纳入到一个统一指挥的调度系统内,协调指挥各相关部门,向社会公众提供紧急救助服务的联合行动。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运作程序包括收集汇总地震信息、会商、提出对策、建议启动应急程序、对地震现场监测和评估、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
以往,地震发生后,应急工作都是单灾种应急管理,联动效率低。但是地震灾害有损失大、涉及受灾范围广等特点,仅依靠本省的力量、本系统的力量是无法应对的,所以建立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实行跨行政区域、多部门、军地联动的应急联动。
在实践中,我国也对地震应急救援联动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2005年11月26日的江西九江-瑞昌地震,就调动了安徽、湖北、福建等省的部队、部门、区域优势力量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工作;2006年7月4日的河北文安地震,
中国地震局及其直属单位、河北、北京和天津地震部门在地震现场联合开展应急工作。实践证明,较大的地震或具有重大社会政治影响的地震事件,开展地震应急联动十分必要,这也是今后地震应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伴随着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5.12之后,我国对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作了很多理论和实践探索。
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好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增强社会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目前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大致分为三类形式。
区域联动机制情况2006年9月,中国地震局印发了《全国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方案(试行)》,将全国分成六个区域,在地震系统开展地震应急联动工作。自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开展以来,各联动区属地为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了区域内的队伍、装备、车辆等各种应急资源,加强日常和震后的相互协作与联动,形成了区域的应急合力。各区域协作联动工作体制、机制日渐成熟,体制建设逐步完善,工作机制运行也趋向平稳。汶川地震后,各区域应急协作联动工作发展加快,逐步与日常应急工作相衔接,工作内容正在向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延伸和拓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和认可。各地震应急协作联动区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规模不同、内容各异、形式各样的地震应急演练。这些演练的开展为各区域磨合机制、检验队伍提供了平台,为提高地震应急工作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汶川8.0级地震、西藏当雄6.6级地震、四川攀枝花6.1级地震等,西南和西北区域启动应急协作联动机制,派出人员支援受灾省份开展工作。
山东省地震局根据本省情况,下发了《山东省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实施方案》,将全省划分为鲁东、鲁中和鲁西三个地震协作联动区。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同时,山东省还与河南、江苏等省建立了区域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提高了地震应急能力。
军地联动机制情况中国地震局与总参、武警部队和公安部消防局就国家和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近几年,各省地震系统和当地部队相继举行了各种军地联合演练。天津、山西、甘肃、辽宁、黑龙江、四川、云南、新疆、山东、宁夏、重庆、广东、海南、陕西、福建、江苏、青海等省,
根据当地情况,或依托消防部队、或依托武警部队、或依托解放军工程部队,先后组建了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规模从60人到150人不等。针对地震灾害事件,各救援队与本省地震部门建立了工作机制,制定了应急预案,建立了震情灾情信息通报制度。
2006年,山东省地震局与省公安消防部队等多家单位在济南市举行了“军地联合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2007年10月,武警山东省总队和山东省地震局制订了《武警山东省总队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救援协作联动方案》;形成了军地地震应急联动机制。
部门联动机制情况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测绘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国气象局等单位建立了联动协调工作机制,向中国地震局提供基础地理信息、企业安全生产和灾区气象等相关信息。部分省局也建立了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救援队伍建设和紧急救援行动。青海省地震局与省铁路、民航建立协作机制,设立了震后的快速应急绿色通道。广东省地震局与省委宣传部建立了震后灾情信息快速发布的地震应急宣传工作机制。
根据工作情况,山东省地震局和山东省人防办(民防局)联合下发了《山东省地震局关于充分利用人防资源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通知》。利用人防战备资源,大力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加强部门联动,密切协作,共享资源。实现工作互补,建立运转灵活的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二、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联动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制约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体制问题,搭建一个技术平台容易,但是要统一到一个平台上,调度各方提高协同程度和应急反应速度却不易。因为这里有体制和利益方面的冲突,这就需要有政策和体制上的保障。
(二)应急联动缺少长效机制
近年来,通过由政府组织、地震系统牵头开展的应急联动,使各部门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实战能力,应急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比较好的应对了地震灾害。但是,应对地震灾害是一项长期工作,仅靠几年一次的应急联动演练还很难巩固和提高部门间、军地间、区域间地震应急联动机制,一旦地震来临,应急联动机制不能短时间发挥效能。
(三)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完善,协调能力不强
当前,地震应急六个协作区已经制定了《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联席会议章程》和《地震应急区域协作联动工作方案》及各种制度,个别区域也开展了协同演练,初步形成了应急机制,但是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在处置地震事件中,明为各司其职,实为各自为政,尚未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机构,各协作单位之间缺乏协调和信息沟通渠道,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多数区域尚未进行过协作配合、互相协同演练;制度建设也仅限于地震系统内部,没有利用地震部门作为各省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平台节点的功能来有效整合全社会的应急信息和资源。
(四)军地协调待沟通,军地应急体系有待加强。
根据预案规定,地震应急联动机制形成后,一切行动要服从应急指挥机构。但是由于部队上级管理部门和地方上级管理部门不相隶属,在协调联动时往往受部队动用权限,地震应急联动时调遣较难。
军地联动应急指挥保障体系距实践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军地情况通报、联席会议、需求对接、应急预警等长效机制尚未全面建立,各系统建设相对独立,还没有完全通过体系合成和信息融合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且地方对军队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相关保障(如财政、设备等)没有作出明确具体规定,各种保障能力较弱。
三、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一)建立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
与建立其他体制、机制一样,地震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也要建章立制,走规范化、法制化的路子。2007年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后,各地方要通过配套法规和地方条例来进一步明确应急联动各部门职、权、利的关系,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研究制订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配套制度,修订完善现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联动工作的组织构架、运作规则、处置程序、应急平台建设的技术标准及应急联动主体责任、经费保障等都要用制度和法规来加以规范。
(二)建立完善地震应急区域联动指挥协调机制
指挥协调机制是应急区域联动的运行规则,建立切实可行的指挥协调机制是有效开展应急区域联动的保证。
建立完善地震应急指挥协调机制,首先要建立一个指挥协调机构,按照现行体制,建立实体机构的可能性不大,可以明确一个临时性机构或依托一个部门来统一指挥协调地震应急工作。其次是制订应急区域联动指挥协调制度,即应急区域联动运行规则,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真正使应急区域联动工作在应对地震灾害中取得实效。指挥协调制度应包括应急预案、应急资源配置、应急队伍调用、协同演练、信息互联互通、经费保障等。
(三)开展应急联动演练
应急联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有很多个单位和部门参与,还涉及到指挥技术系统的运行,指挥协调机构的运作,应急队伍的调用,应急物资的配置等等。为了提高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能力,检验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运行情况,指挥协调机构的运作机制,保障应急联动的实战能力,要经常性的、全面的开展应急联动演练。
(四)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军地和政府建立联合指挥机构,联合指挥和调动应急救援资源。以同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军队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建立联合指挥机构,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时由联合指挥机构下达指令,在派遣救援力量时,采取重要任务用重兵、险要之处用精兵、留足预备力量防意外的原则,保证各种力量紧紧围绕着一个目的、一个意图和一个重心展开,协调有序,以充分发挥联合行动的整体威力。
第四篇: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
网络舆情,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①,也有人认为“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②。本文将网络舆情定义为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网络舆情的联动应急机制,指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有关人员和系统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在预警环节,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哪些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哪些容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哪些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这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如何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网络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方面保障:一是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二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
就物质保障而言,各地政府相继成立了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由专人组成若干小组,24小时不间断对重点网站的舆情、重点论坛进行监控。各下属职能单位和部门,尤其是卫生、教育、交通等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也不同程度上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起本部门内的舆情监测任务。此外,对网络舆情较集中的场所如各高校的BBS,通过诸如聘用学生作为兼职的“网络调研助管”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动态。通过各层次、各领域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从物质、制度、资金、人力等方面,保证了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日常运作。
就技术保障而言,要监测网络舆情,少不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信息反馈、信息决策系统,这就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系统尤其是一套高效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对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必须要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相关评论、网络论坛等,从这些信息中提取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分析舆情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情况,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进行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可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有必要通过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来进行。
正是依托了物质和技术两大体系,网络舆情监测部门才能对舆情信息进行评估,分析规划舆情监控内容,形成舆情预警信息。同时,根据舆情的监控级别规划新的监控内容,开始新的监控周期,形成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周期往复的社情民意反馈系统。 从类型上看,网络舆情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两种。
日常监测,指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本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日常监测的意义在于,随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情,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通过“舆论领袖”等手段,对日常舆情进行引导;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突发事件监测,尤指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突发事件的变化因素多,内部关系较为复杂,发展趋势难以预测,相关信息纷繁复杂,给管理机构的信息判断和决策增加了难度。另外,由于突发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影响或阻碍了原有信息沟通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给各种“小道消息”提供了填补信息真空的机会。此类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而巨大的压力使决策者很难从容地对所有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判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可能被遗漏或者忽视,从而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因此,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极其重要。
网络舆情预警
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以上海为例,无论在涉日舆情、地铁调价,还是普陀城管打人等“网络热点舆情”处理上,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005年8月15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当天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引起网民极大愤慨。为有效控制、理性引导网上涉日舆情,上海市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未雨绸缪,8月11日起就密切关注境内外中文新闻类网站、外电有关报道和评论、网民留言情况,及时把握媒体对小泉动向的报道以及网民情绪发展动向。在制定周密预案的同时,有关部门及时和各大网站进行沟通,协同作战,共同做好危机事件的预警。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向全市100多家影响较大的重点网站(含新闻网站、登载新闻网站、论坛网站、918爱国网等网站)发出《关于近期加强论坛等互动栏目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网上涉日报道管理的通知》等两则通知。上海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还加强了监测力度,做到专人专项24小时值班,在第一时间内把最新情况通报有关部门。正是采用“预案+协同作战+全方位监测”三合一的立体预警模式,使上海顺利度过了“8·15”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应对
从上海等地的情况看,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必须要依托:
1.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技术支持。如上海市专门成立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与各大互联网站建立紧密的联系、沟通机制,通过网络编辑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素质。
2.制定一套较为成熟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各地危机预案正在或者已经制定,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制定高质量的预案。以“8·15网络涉日舆情”为例,预案内容包括通知上海所有新闻网站,对相关消息不做头条、不开专题、不开设新闻留言板、不在论坛中讨论;加大监看力度,遇有相关敏感信息及时专报。15日、16日两天,编制关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相关新闻网上传播情况及舆情态势专报”;监看中如发现上海网站及其论坛上,如有过激言论或负面信息,立即删除并报告;传统主流媒体评论部做好素材与引导文章准备工作等。
3.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以“地铁调价”为例,网管处指定专人积极与公安、通管局加强联系,及时沟通,及时处理;公安、通管局也指定专人与网管处联系,各部门间建立起了稳定、顺畅、高效的沟通渠道。这对于提高处理违规网站的时效,及时应对突发热点起到了关键作用。
4.危机事件后的系统有效评估。内容包括危机情况、采取措施、对下一阶段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反思与建议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有好的评估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就是对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的提升。
尽管如此,由于网络传播是新事物,而网络舆情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尤其当出现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在很多方面因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尚待改进。
1.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展。很多城市,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日常监测,目前主要集中于卫生、教育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领域。事实上,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领域,都有可能引发大的负面网络舆论,进而形成危机事件。因此,适当扩大监测范围,扩大监测机构的人员规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2.预案大多是原则性规定,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导和演练。要做到预案求实,不仅要有危机发生后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遏制危机、处理、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方案,更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从现有情况看,在制定网络舆情危机预案时,还有相当部分预案比较粗线条,也缺乏对预案内容的日常培训和演练。一个优秀的预案,就是一本好的操作手册,对危机发生时的具体步骤,都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当预案制定后,要不定期地进行演练,提高警惕性和实战能力。
3.信息公开要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喜欢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宣传主管部门习惯用传统粗暴的方式管理大众传媒,媒体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使媒体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部分政府为了“保稳定”,部分官员为了“保乌纱帽”,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过分看重吸引外资、发展旅游等方面的近期局部利益,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在危机处理中信息透明度较差。
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的措施
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中,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既有先后顺序、也有交叉混合。看起来,每个环节逐步向后推进,但实际上,不断融合、互动。监测是常规工作和基础工作,耗费精力最多。预警其次,当通过监测发现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时,就开始进入预警阶段。就发生概率而言,应对的几率最小,只有当现实的危机发生后,才开始进入应对程序。但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性并非可以由此而小觑。监测、预警、对应三个方面构成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并形成紧密契合、逐层推进的工作流程。
1.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除了制定《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总预案》外,还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2.尽快实现网络立法
网络立法是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情绪型负面舆论的有效保障。国外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启示,美国参议院于1995年6月通过了《传播净化法案》。新加坡政府则规定,新加坡的3家ISP(网络服务供应商)和拥有网址的政党、宗教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在新加坡广播局注册并接受其管理。其管理的内容包括“可能引起对政府痛恨或轻视的内容,或煽动对政府不满的内容,以及危害公共安全和国防的”等等③。
3.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
有关研究显示,当权威信息缺失时,就给小道消息传播提供了契机。因此,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个有效举措。通过新闻发言人,既向公众传递了权威信息,又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新闻发言人”这一权威信息源。
4.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
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的参与情况看,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普遍做法。这些“舆论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5.强化网络“把关人” 任何信息传播,都是信息选择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把关人”。网络把关人包括网站编辑、网管等,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把关人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设置好有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在把关中,切忌简单粗暴地删帖,要注重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艺术,使网民产生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
6.加强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中的作用
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部分重要论坛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尽管这些做法会引来种种争议,但至少在短时期内依然是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的有效手段。
7.探索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创新机制
初步设想是,由网宣办牵头,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每天或每周按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提供简单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或者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内部信息系统”,网宣办位于该系统的核心,负责将每天监测到的信息分门别类地传递到各职能部门。具体职能部门通过该系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和本部门有关的最新网络舆情,并对这些舆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判,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应对。当出现重大危机事件时,由各部门抽调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加入到网宣办的工作中。专业人士的加入,体现了具体职能部门对危机事件的重视,也体现了政府高效执政的姿态,对尽早化解危机,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杜骏飞主编,《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16页
②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③佘绍敏,《互联网信息流通中的政府控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4期
第五篇:张家界市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登封市市应急协调救援联动机制
为全面整合我市现有的应急协调救援力量,建立统
一、完善的应急协调救援指挥调度体系,使各部门、各社会协调救援力量在处臵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中能密切协同、形成合力,圆满完成各类应急协调救援任务,特制定登封市市应急协调救援联动机制。
一、建立健全市应急协调救援指挥机构
(一)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应急委)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全市各有关部门开展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应对处臵工作。主要职责是: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预警联动机制和应急协调救援工作机制;
2.掌握各类应急协调救援队伍建设和突发事件情况,制定完善应急协调救援预案并组织联合演练;
3.协调专业、志愿、企(事)业应急协调救援队伍,将其纳入综合应急协调救援队伍的动员、训练、调度、作战体系;
4.加强各类应急协调救援队伍的培训、训练、演练及管理;
5.组织应急协调救援装备、物资配备和储备,建立健全应急协调救援物资、应急处臵装备和生活必需品等应急物资的储备
保障制度,统筹各类应急物资日常准备和应急状态时的生产、调配、供应,并建立全市范围内跨区域的应急物资调剂供应渠道;
6.组织应急知识普及宣传教育活动;
7.及时收集、核实、上报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根据灾情需要及时调度、指挥相关力量进行处臵;
8.依照相关规定,发布应急协调救援信息。
(二)应急委下设应急指挥中心,具体履行应急委统一指挥应对处臵突发事件职责。总指挥长由分管应急协调救援工作的政府领导担任(必要时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由政府各分管领导担任,副指挥长由市政府办、政府应急管理、公安、安监、驻地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应急协调救援支队和突发事件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承担应急协调救援职责的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应急指挥中心设在市政府办,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办分管负责人兼任。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指导、督办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开展应急协调救援工作。
二、应急协调救援联动单位职责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湖南省应急协调救援实施办法》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组建综合应急协调救援队伍的通知》精神,在
对全市各社会应急协调救援力量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成立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的应急协调救援力量体系。
(二)市应急协调救援联动成员单位包括市委宣传部、登封市军分区司令部、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公路局、市海事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急救中心、市应急协调救援支队(消防支队)、武警市支队、市交警支队、市政府应急办、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人防办、市地震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质监局、市城市行政执法管理局、登封市日报社、登封市电视台、市气象局、市政府新闻办、登封市电业局、登封市市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市自来水公司、电信登封市分公司、移动登封市分公司、联通登封市分公司、中石化登封市分公司、中石油登封市分公司、广铁集团登封市车务段、广铁集团登封市工务段、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荷花机场分公司、高速公路交警支队天门山中队、高速公路交警支队慈利中队等单位和部门。
(三)各成员单位共同职责
1.组织制订和完善本单位应急协调救援方案、制度,明确人员职责。
2.加强本单位应急协调救援力量的管理、训练,不断提高相应的应急协调救援技术、技能。
3.督促检查本单位应急协调救援力量、装备,按要求落实值班、备勤制度。
4.定期参加市应急委组织召开的应急协调救援工作会议,落实上级关于应急协调救援工作的相关指示和工作措施;参与综合应急协调救援队伍统一组织的联合训练、演练和应急协调救援作战。
5.本单位应急协调救援人员和力量发生变动时,及时上报市应急委备案。
6.突发事件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所在单位,在接到突发事件情况报告后,必须第一时间报告指挥部领导,按照指挥部决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各成员单位参与应急协调救援。
7.接到应急协调救援指挥部或应急委(应急指挥中心)的命令后,指挥本单位应急协调救援力量和装备迅速出动,按要求到达现场,受领并完成总指挥部分配的作战任务。
(四)各应急协调救援联动单位内部职责
市政府应急办
1.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应急预案。
2.协调应急委各成员单位和应急协调救援联动成员单位参与应急协调救援工作。
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
1.督促市直各新闻媒体做好经常性应急协调救援宣传报道工作。
2.发生各类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后,及时组织各新闻媒体组织宣传报道人员赶赴现场,开展正面宣传报道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3.大力宣传报道应急协调救援英雄模范人员的事迹。 市公安局
1.发生较大以上火灾和突发灾害事故时,市局领导到场,担任灭火协调救援和灾害事故处臵指挥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到场后,移交指挥权,参与指挥决策;
2.根据较大以上火灾和灾害事故现场需要或按现场指挥部的命令,调集治安、交警、派出所等相关单位警力到现场承担警戒、人员疏散、转移、维护现场秩序等工作任务;
3.涉及纵火、暴力破坏活动的突发灾害事故,迅速到场控制现场,现场取证,调查案情。
4.视情参与事故调查。
登封市军分区司令部
发生较大以上突发事件时,根据上级命令调动辖区内的驻军或民兵、预备役部队参与灾害和事件处臵。
市应急协调救援支队(市公安消防支队)
1.组织指挥或指导较大以上突发事件抢险协调救援工作。
2.组织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应急协调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臵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统筹制定各类综合应急协调救援预案,并组织演练。
4.负责市应急协调救援支队的日常工作。
市武警支队
1.发生较大以上突发事件时,参与事件处臵。 2.根据现场总指挥部的决策,进行协调救援现场的警戒、疏散群众和抢救物资。
3.协助执行道路交通管制或者现场管制。
4.对聚众妨碍协调救援行动和协调救援现场秩序、危害协调救援力量、物资和对象安全的,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驱散。
市安全监管局
1.参与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现场指挥;
2.处臵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时为指挥部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并调集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到场;
3.执行指挥部的决策和部署,协同各参战单位完成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处臵任务;
4.参与生产安全事故原因调查。
市财政局
统筹安排各类应急协调救援日常准备和应急状态时的资金。
市民政局
发生较大以上自然灾害时,负责调配现场急需的救灾、救济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臵工作。
市旅游局
1.负责景区各企业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协调配合; 2.与民政部门一道做好事故发生后的善后处理工作。 市建设局
1.指导因灾被损毁的房屋修复和重建工作;
2.发生较大以上火灾、建筑物倒塌、燃气泄漏等恶性事故时,参加灭火协调救援指挥部,参与决策;
3.应现场总指挥部的要求,调集施工工程车辆和大型机械到现场参与抢险协调救援。
4、负责督促指导因灾损坏的燃气、供水等设施的修复和重建。
市林业局
1.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事故时,担负现场主要灭火协调救援组织工作;
2.参加森林火灾扑救现场指挥部,制定灭火措施及方案;
3.按指挥部的命令,组织和调集人员、森林灭火器材装备到场;
4.与到场的消防部队协作,合力控制和扑救森林火灾。
市环保局
1.承担灾害和事故协调救援现场对环境的监测工作; 2.发生可能导致引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火灾、突发灾害等事故后,为现场处臵提供技术和专业人员支持;
3.发生化危物品和放射性物品泄漏、燃烧、爆炸等事故后,为指挥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化危物品和放射性物品泄漏、燃烧、爆炸事故等抢险协调救援任务完成后,协同消防部队对现场进行洗消和清理,清除环境危害隐患。
市卫生局、市急救中心
1.在可能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灭火协调救援现场待命,随时准备实施现场急救和伤员转运;
2.对在灭火协调救援和处臵突发事件中的受伤消防指战员、受伤群众实施现场急救,迅速控制伤情,视情转送医院进行急救;
3.在处臵危险物品泄漏、燃烧、爆炸事故现场为作战人员安全防护工作提供合理化建议。
市交通局、市公路局
1.根据处臵较大以上突发事件的需要,按照现场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负责提供事故现场的交通运输保障。
2.负责组织协调因灾被损毁公路的抢修,确保道路畅通。 市质监局
负责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造成的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原因调查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
市城市行政执法管理局
1.负责组织因灾被损毁的城市道路抢修,指导因灾被损毁的城市房屋修复和重建工作;
2.协助相关部门执行交通管制和现场秩序维护。 市地震局
1.随时掌握本市及周边地区地震灾害情况; 2.负责建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震灾预防工作体系和紧急协调救援工作体系;
3.承担市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职能;
4.为现场指挥部组织开展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事故提供技术服务。
市国土资源局
1.随时掌握本市及周边地区地质灾害情况; 2.负责建立地质灾害预防预报工作体系和紧急协调救援工作体系;
3.承担市人民政府地质灾害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职能;
4.为现场指挥部组织开展地质灾害事故提供技术服务。
市人防办
1.发生较大以上与之相关的突发事件时,负责发布警报和组织实施灯火管制;
2.组织与之相关突发事件的人员疏散和隐蔽;
3.协助相关部门做好生活供应和其他保障工作; 4.协助有关部门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市气象局
1.随时掌握气象变化情况,做好灾害天气的预警预报服务,及时向社会发布较大以上自然灾害时期的天气预报工作。
2.发生较大以上自然灾害事故和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时,向现场指挥部提供有关气象信息,为指挥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市海事局
1.承担水上搜救、船舶大面积污染水域应急处臵的日常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
2.负责调动专业和社会资源参与水上搜救; 3.发生水上交通事故、火灾、爆炸等事故时,根据指挥部的部署,调集水上交通工具、协调救援设备到现场,与消防部门协同扑救火灾和处臵事故。
登封市电视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登封市日报社 1.制定市直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报道方案,加大应急宣传力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组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开展应急公益宣传,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应急意识。
电信登封市分公司、移动登封市分公司、联通登封市分公司
1.突发事件发生后,确保和随时维护通信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2.保障应急协调救援现场通信畅通,优先传递各类应急协调救援指挥、调度信息。
登封市电业局
1.承担城市电力基础设施维护、事故应急抢修;
2.发生电力火灾、事故后,为现场处臵提供技术、抢险队伍支持;
3.在可能引发电击事故的火灾、建筑倒塌、群体性事件、暴力恐怖事件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随时排除险情,确保电力设施、设备安全;
4.完成应急协调救援指挥部部署的现场断电、紧急供电任务。
5.组织调度全市电力专业技术力量协助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较大以上突发事件的抢险协调救援实施紧急处臵。
6.协助公安消防机构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和火灾事故调查。
登封市市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
1.承担城市天燃气基础设施维护、事故应急抢修;
2.发生天燃气泄漏、燃烧、爆炸事故后,为现场处臵提供技术、抢险队伍支持;
3.在可能引发燃气次生灾害的火灾、建筑物倒塌、群体性事件、暴力恐怖事件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随时排除险情,确保燃气安全;
4.完成应急协调救援指挥部部署的其他任务。 市自来水公司
1.发生较大以上火灾和与之相关的突发事件时,关注和维护市政供水管网的运行状况;
2.按现场指挥部的命令,根据突发事件(事故)现场的需要,到现场对市供消火栓系统进行维护,对事故现场供水管网进行局部增压,确保现场灭火协调救援供水保障。
中石化登封市分公司、中石油登封市分公司 1.发生火灾和其他灾害事故,消防部队长时间作战时,按总指挥部的命令,出动油罐车至现场,确保灭火协调救援作战车辆的作战油料保障;
2.发生石油化工产品火灾,油罐、槽罐车、加油站等火灾事故时,按指挥部的要求,调集专家、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参加总指挥部,为指挥部现场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3.指导参战消防部队现场灭火,展开关阀、堵漏、断源、防爆、洗消等工作;
4.调集石油槽罐车,为实施现场倒罐作业提供支持。 高速公路交警支队天门山中队、高速公路交警支队慈利中队
1.辖区内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和其他灾害事故时,迅速掌握事故和灾害情况,全力抢救人员,维护现场交通,疏散事故区人员和车辆,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
2.引导消防部队抢险协调救援力量正确、及时、安全的进入事故地段;
3.根据现场协调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视情制定高速公路管制措施,维护协调救援现场秩序,确保安全;
4.调集事故清障车辆,清理事故现场。
三、应急协调救援工作制度
(一)应急协调救援联席会议制度
1.应急协调救援联席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遇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联席会议在报经市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长同意后,由市应急协调救援支队负责人组织召开。
2.应急协调救援联席会议可以通过工作总结会、工作部署会、电视电话会、座谈会、研讨会或现场会等形式召开,每次会议应明确主题和具体内容。
3.联席会议主要分析研究全市在贯彻执行应急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协调解决应急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研究表彰、奖励应急协调救援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
4.联系会议议定事项以《登封市市应急指挥中心会议纪要》的形式公布。
(二)工作会议制度
市应急指挥中心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由总指挥长主持,市应急委成员单位、应急协调救援联动单位和区县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主题是总结讲评工作,安排部署下一应急管理工作。
(三)应急协调救援联络员工作制度
1.市应急委和应急协调救援联动单位要确定一名联络员,参与市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联络员一般由负责安全管理和保卫工作的综合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联络员姓名、职务、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应书面报市应急指挥中心备案。
2.联络员应保持相对稳定,如确需变更,必须及时将变更情况书面报市应急指挥中心。
3.联络员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情况,反馈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落实应急指挥中心交办的各项任务。
(四)应急协调救援工作督查制度
1.重要节日、重要活动、特殊季节期间,市应急协调救援支队可以对各县(市)区、各行业、各系统、各单位的应急协调救援工作情况进行督查。
2.工作督查实行指定成员单位带队负责制,可采取联合督查、分片包干督查和本地区、本行业、本系统应急工作督查等形式进行。工作督查主要对督查对象落实应急工作责任制以及专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3.每次督查结束后,应写出督查情况报告,并及时向督查对象通报,提出改进和加强工作的意见;
4.市应急协调救援支队要及时对督查情况进行收集,并形成总结材料上报市应急委和市人民政府。
(五)应急协调救援值班工作制度
1.各应急协调救援联动单位应制定日常值班制度,设臵值班专用电话,安排和落实专门的值班人员。
2.值班人员要确保24小时联络畅通。
3.接到应急指挥中心或现场总指挥部的调集命令后,值班人员应迅速向本单位主管应急协调救援工作的领导汇报,并按要求调集相关人员、器材装备迅速出动,赶赴现场。
4.本单位应急协调救援力量出动后,值班人员应随时保持与参战人员的前后方通信联络。
5.市应急指挥中心根据需要,应不定期对各单位值班和通信联络工作进行抽查。
6.各联动单位值班人员、联系方式有变化时,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并备案。
四、应急协调救援现场指挥体系
发生突发事件后,根据事故类型和事故等级迅速成立现场总指挥部。
总指挥:现场最高政府首长(一般情况下,发生较大突发事件,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应急协调救 16
援;发生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长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应急协调救援)。
副总指挥:到场的应急指挥中心成员(或到场的各应急协调救援联动单位负责人)。
指挥部职责:制定处理突发事件的处臵方案和战略决策,根据需要调集各联动单位相关力量到场协同作战。
指挥部下设7个工作组:
(一)应急协调救援作战组
组长:应急协调救援支队负责人。
成员:应急协调救援支队主管应急协调救援工作的副支队长、参谋长,参与控制险情、处臵事故的各联动单位现场负责人,事故单位负责人等。
职责:迅速掌握现场险情、灾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处臵措施和方案,全面贯彻落实现场总指挥部的战略决策,有效控制现场局势和险情,防止事态和险情扩大;正确处臵,将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应急协调救援专家组
组长:突发事件所涉及到的主管单位分管负责人。 成员:应现场指挥部的命令调集到现场的市应急协调救援专家组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
职责:对现场险情、灾情和突发事件的性质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科学合理的现场应急协调救援处臵措施,指导作战力量安全、科学的处臵,随时针对现场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研究,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和险情进一步恶化。
(三)应急协调救援现场警戒组
组长:市公安局分管负责人。
成员:市交警支队支队长、市武警支队支队长(或带队负责人)、市应急协调救援支队防火处处长及调集到现场的驻军、治安、派出所等警戒组警力。
职责:维护市区主要道路、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秩序,确保参战各单位力量及时、迅速、安全到达现场;按指挥部的命令,在事故区域内设臵警戒线,疏散警戒区域内的人员,维护现场正常秩序,确保应急协调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应急协调救援宣传报导组
组长:市政府新闻办负责人。
成员:登封市电视台、登封市日报社主管负责人,应急协调救援支队政治处主任及各参战单位宣传报导工作负责人。
职责:组织各新闻单位、媒体赶赴现场进行正面宣传报导,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根据现场指挥部的统一安排,发布实时新闻。
(五)应急协调救援联勤保障组
组长:市建设局分管公用事业科负责人。
成员:电力、自来水、环保、城管、气象、燃气、交通、公路、海事等各联动单位现场负责人。
职责:各单位按各自应急协调救援现场职责展开工作,完成总指挥部部署的各项工作。
(六)应急协调救援后勤保障组
组长:市财政局分管负责人。
成员:各参战单位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
职责:保证现场参战单位和人员的饮食、饮水和各项物资供应;按现场总指挥部的命令,向现场调运作战物资器材等。
(七)应急协调救援善后工作组
组长:市民政局分管负责人。
成员:民政局下属各机构,各社会保险单位。
职责:完成突发事件中受伤、死亡人员及受灾群众的妥善安臵和事后处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