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高思品教学质量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有三条, 第三条是“ (三)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 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理念明确指出: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 只有提供学生的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课程所要教育学生的价值观蕴藏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要求教师要“注重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这里所说的“课外”, 就是学生的生活实践。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 怎样把教科书里所蕴涵的政治思想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呢?
1 教师要有结合学生实际教学的意识
意识是一种思想倾向。人有了对某种事物的意识, 就会把该事物放在心里比较重要的、领先的位置, 在思考事情的时候, 会下意识的首先想到该事物, 在考虑连同这一事物的在内的几个事物的时候, 会把思考的重心偏向该事物, 而且, 对该事物的研究要比其他事物深刻、广泛, 常常能够舍弃其他事物, 而保留该事物。
教师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学的思想倾向, 无论是备课, 还是课堂教学, 甚至是在日常的生活中, 遇到或者想到与之相关联的事情, 就会不由自主地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联系, 主动搜索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学生生活实例, 自觉地把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思想品德的教学之中。如果教师没有把学生生活实际与思想品德教学结合的意识, 在生活、备课、教学的时候, 就不会去想学生的生活, 也就不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思想品德课。
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按照教学规律办事, 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违背教学规律, 必然是事倍功半。国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理念, 是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 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思想, 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按照这一规律教学, 就可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所以,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教师必须有结合学生实际教学的意识。
2 实例要有深刻的内涵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 主要是列举学生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譬如,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我是集体的一员”, 一开始就列举了这样一个实例:“学生小董的爸爸初中毕业已经20年了, 为了方便与初中同学联系, 他在‘中国同学录’上建立了班级同学网页。几天之后, 班里绝大多数同学登录了网页。他们在一起交流信息, 回忆美好的初中生活, 深切感受到当初班集体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提出:为什么毕业20年后, 他们仍能够感受到当初班集体的温暖?”这是结合学生的家庭生活教学思想品德课的一例。翻开教科书, 你会看到许多学生生活的事例。
列举学生生活中实例的目的, 不是纯粹是让学生快乐一阵子, 而是为了说明一些做人的道理。教师是把教学思想品德的主旨, 寄托在学生的生活实例中,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 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列举的事例中, 与教学的主旨没有关系, 或者说关系不大, 那么, 我们就没有办法通过所列举的事例传达教学的思想, 也就无法实现教学的目的。要想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 就必须对所要引用的实例做认真的研究, 看它可以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它所蕴涵的思想与所要教学的思想接近的程度如何?我们要选择那些能够表现教学思想, 而且比较贴近教学思想的事例进行教学。与教学思想关系不大的生活事例, 不管它多么精彩, 都不能够采用。
3 要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生活中存在一些需要帮助的问题。初中的学生思想尚不成熟, 许多事情只能够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 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处理事物仅仅根据表面现象, 不能够从事物的深层、本质上解决问题, 使得有些问题处理得不恰当。他们的道德观正在形成, 还不能够判断所有事情的正确与否, 对自己接触到的事情, 大部分可以正确地判断其对与错, 少数事情会误把正确的当成错误的, 错误的当成正确的, 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实例, 有个学生与我擦肩而过, 嘴里嘟囔着说:“咱们的计算机老师待我们不公平, 别班学生在计算机教室玩游戏, 他不管不问, 我们玩一会儿游戏, 他就非让你关了不可。我们都是一样交学费, 为什么允许他们在计算机教室玩游戏, 就不允许我们玩, 这太不公平了。”计算机教室是上课的地方, 说白了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不是游戏厅, 学生是不能够在那里玩游戏的。老师放任其他学生玩游戏, 是对学生不负责任, 应该批评。制止学生终止游戏是对的。另外, 初中学生的人格尚不成熟, 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完全按照法律、道德做事说话, 而是凭感情, 心血来潮, 什么事情都敢干, 不计后果。他们知道自己有这些缺点, 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指点和帮助。
思想品德课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指点生活中的迷津, 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误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 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树立法律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解决学生生活中的迷茫和遇到的问题, 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历史责任。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所以, 在他们心目中, 最重要的是学习, 其次是那些与自己生活密切的事情, 不大在意其他事情。一般说来, 人关注某一事情, 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事情上, 在这一事情上投放的精力也比较大。学生关注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自然会留心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结合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和迷茫的事物教学, 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矛盾具有普遍性, 从时空上讲, 时时有矛盾;从地域上讲, 处处有矛盾。凡有人群的地方, 就会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没有大的矛盾, 有小的矛盾, 没有明的矛盾, 有暗的矛盾。初中的学生, 看似一湖静水, 其实也有暗流, 同学之间少不了有些磕磕碰碰和一些解不开的小疙瘩。这些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只要老师留心观察, 就能够发现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关的好事例。
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男生.女生”前, 我留心观察最近发生在男生和女生之间的矛盾, 从事例中概括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一起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国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实际教学。要把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 教师必须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意识, 其次, 列举学生生活中的例子要有深刻的内涵, 另外, 要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学生生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