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打造高中语文课堂“亮点”论文(通用)

打造高中语文课堂“亮点”论文(通用)

打造高中语文课堂“亮点”论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高中语文教学一直都被当作一门系统化的科学来加以研究, 并为此建立了一些供广大教师效法的所谓规范化教学模式。如此一来, 教师都热衷于照本宣科地授课, 导致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日益增多。由此而来的。

打造高中语文课堂“亮点”论文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高中语文教学一直都被当作一门系统化的科学来加以研究, 并为此建立了一些供广大教师效法的所谓规范化教学模式。如此一来, 教师都热衷于照本宣科地授课, 导致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日益增多。由此而来的是, 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格局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未能得到大的改变。长此以往, 学生一听到要上语文课, 第一反应就是缺乏兴趣, 对老师充满了无奈。上这样的语文, 只能说是乏味沉闷。那么, 怎样才能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笔者觉得, 这就需要从课堂中寻找课堂“亮点”, 用“亮点”来带动整堂课的气氛。

1 欣赏品味, “读”是亮点

古语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 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许多教育名家像李镇西、李海林、程红兵等都非常注重朗读, 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学生只有通过目视口诵, 才能真正走进文本, 体味作者的匠心, 也才能有效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放在首位, 要“读”占鳌头, 要由“知性朗读”到“品性朗读”, 再到“悟性朗读”, 要让学生读出意境, 读出形象, 读出感情, 读出感受。所以比如教学戏剧《长亭送别》, 可以让学生精读文本, 不放过每一个阅读符号, 尤其是注释内容;品读文本, 整体感知文本的情节安排、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品读文本, 找出自己情感的共鸣点, 并选读自己感兴趣的曲词, 熟读成诵。以读感知, 以读促思, 以读悟情, 以读悟理,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创设情境, “美”是亮点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情绪, 可以适当利用生动活泼的课件。当学生不具备必需的文字理解和感悟能力时, 我们可以通过演出剧本、播放音像、展示图片等课件来创造情境, 渐时性地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教学《赤壁怀古》的过程中, 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 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 各战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形象历历在目。强劲的旋律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 学生学习情趣高涨, 精神饱满地期待着新课的开始……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动态之美、饱含新鲜之感、弥漫浓浓诗意的文学殿堂之感!当然课件的制作不要偏离语文学科的本质, 让学生在上课接受语文学科特有的诗意陶冶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美感。

3 激情四溢, “情”是亮点

一堂好课的重要特征就是“教师要充满激情”。教师的情绪, 决定课堂的气氛, 决定课堂的效果, 没有教师的激情, 就没有学生的激情, 就没有课堂的活跃和生机, 没有了激情课堂的创设, 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育。例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 上课时如何导入才能让同学们尽快把握住这首气势恢宏的豪放词之力作呢?我是这样导入的:许多古人, 每见名山大川, 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 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 情为水发, 锦绣华章喷薄而出, 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 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 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 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 情难自己, 于是把酒临风, 挥毫醉书, 传世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诞生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观赏词人笔下的赤壁, 聆听诗人心灵的独白……同学们为之感染, 兴趣大增, 马上就领会了这首词, 而且当堂把这首词背了下来。

4 课堂互动, “动”是亮点

新课标明确对师生关系进行界定, 教师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要因材施教, 要有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课堂阅读教学要体现三个方面的互动:“师生互动”, 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良好课堂氛围, 实现平等对话, 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 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 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阅读, 说到底乃个体对文本负载信息的涵咏、感悟和发现, 个体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 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 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 阅读必须进行“时空互动”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和“生生互动”。最后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这样的课堂, 我们所追求的“民主”、“平等”、“和谐”、“探究”……都自然而然呈现了出来。

5 精心预设, “生成”是亮点

课堂需要预设,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 教师在在课前要准确把握教材, 要“以学生为中心”, 落实“三维目标”, 关注学生如何学, 有效开发资源, 要为生成而预设, 并且不断地摸索实践, 需要教师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所以, 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课堂调控能力并不是天生的, 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 再学习—思考—实践, 长期坚持, 循环往复, 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因此, 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开阔的心胸、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

6 旁征博引, “厚”是亮点

教一册教材, 上一篇课文, 无论如何都不能就教材研究教材, 就课文研究课文, 作为语文老师, 不能一辈子只读“两本书” (课本和教参) , 这样的语文课堂, 一定是流于浅薄, 没有厚度的语文课堂, 也一定是缺乏生气、效益不高的语文课堂。很难想象, 教《逍遥游》, 对庄子的思想一无所知, 教《鸿门宴》, 《史记》不曾读过, 这样的课就谈不上有味有内涵了。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 处理教材, 参透编写意图, 吃透教材, 整体把握, 大量阅读, 广泛涉猎有关教材的资料, 上下求证, 在课堂中便能达到厚积薄发、旁征博引的境界。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 教师如果翻阅叶朗的《胸中之珠》、王蒙的《红楼启示录》、刘心武的《红楼三钗》、俞平伯的《红楼梦辩》引论、舒芜的《红楼梦》序、金圣叹的有关评注, 那么在取舍教学内容时, 可以旁征博引, 大开大合。

总之,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让我们回归语言审美 (“读”) , 倾注我们的感情 (“情”) , 关注学生的生命 (“动”) , 立足学生的发展 (“美”) 让我们共同预约精彩 (“生成”) , 运用我们的智慧, 从而让语文课堂“亮”起来!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 从读、美、情、动、生成、厚等六个角度, 对如何打造高中语文课堂“亮点”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亮点

参考文献

[1] 徐秋香.用心点亮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 (2) .

[2] 潘春兰.点亮生成资源, 展现精彩语文[J].考试周刊, 2009 (24)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